这篇文章介绍了绝活经典作文的重要性和技巧。作者强调了写作的艺术和技巧,包括构思、组织结构和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通过学习经典作文,读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表达思想更加清晰和准确。文章为读者提供了写作的指导和启示,对提升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第一篇
“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一项民间艺术流行于北方诸省,表演逼真者能让观众身临其境。但我是怎么也没料到,我们班还有个口技表演专家。
离晚自习下课还有15分钟,班里的活宝们一个个都等不及了,个个摩拳擦掌,等着下课铃响。除去那些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现在脸上、肢体语言上的人,班内还是有不少安稳地坐在椅子上的人。当然,这些人内心也不安稳。多半做出了一些小动作,来抒发一下自己的心情。
我正和作业死磕着,内心烦躁,就把笔一丢,在后面的桌沿上闭目眼神。
我在休息时听到一阵嗡嗡声。不是蜂子“嗡嗡”的叫声,而是像手机来电的那种“嗡——”“嗡——”声。我一时怀疑是我的老人机在响,但我把它放在了车上,故不可能。“难不成还有别人带手机?”。我坐了起来,像只土拨鼠,在那儿向四周环顾,不仅我听到了那声音,其他人也听到了。开始寻找那声源在哪里?但那“嗡—”声如同昙花一现,又消失不见了。
我怀疑是我听错了,便继续闭目养神,但那“嗡——”声又响起来了。我迅速抬头寻找那声源。这回容易多了,那“嗡——”声没停下来。再加上我多了个心眼,一找就找到了——我左后方的乙某。这人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为全班的焦点,依旧在发出那种奇怪的声音。有一个人憋不住了,在那里哼哼笑,有一个人笑,就肯定会引起一堆人笑,而且那“嗡——”还让值班老师听到了。老师张嘴就问:“谁的手机或手表?交上来。”没人讲话,都在笑。老师又重问了一次,才有人回答:“乙某在那里哼哼。”老师没话说,而乙某呢,疑惑地抬起了头。
有同学拿着一本书,指着一个词对我说:“我们一般形容这种行为叫做……”
我一看,上面写着俩字:绝活。
1/3页第二篇
一提到“绝活”二字,我便想起了姑妈。姑妈做面点,那可是无人能比的。
一天早晨,我去表姐家做客,碰巧姑妈正在餐厅做面包。面点可是我的最爱,于是我赶紧凑到姑妈对面,观看美食制作的全过程。
只见姑妈一手扶着盆沿,一手按着面团,使劲地揉啊揉。过了一会儿,姑妈就把这团面粉放到烤箱里发酵。才几分钟的功夫,面团居然变了“相貌”,变得圆圆的、鼓鼓的,活像我家隔壁的小胖墩。姑妈把那“胖家伙”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放在桌上,顺手拿起放在一旁的擀面杖,熟练地将它们擀成了一个个小面饼。这时,姑妈笑着对我说:“下一步才是最精彩的。”说完,姑妈就从碗里捞起一段香肠放到面饼上。就这么左一推,右一裹的,那香肠便被卷在了面饼当中。姑妈又用小刀在面饼上割了几下,呦!一只蜗牛跃然桌上。接着,姑妈又抠来一块面团,左右开弓,几个手指像魔术师那般飞快捏弄起来。眨眼间,头儿尖了,身体圆了,背上还隆起了根根刺条。姑妈说这是刺猬,我正琢磨着像不像,姑妈就又在脑袋两边安上了两颗绿豆当眼睛。哇!这还真是比刺猬还像刺猬呢!
姑妈这手艺还真绝了,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2/3页第三篇
暑假里的一天,妈妈说要带我游玩南塘老街。哈哈,这可是我期盼已久的。
那天的天气格外晴朗,空气都是新鲜的。经过昨夜雨的洗礼,南塘老街变得焕然一新。干净发亮的石板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石板路两旁的店铺,由于放暑假的原因,人满为患。一阵阵吆喝声、一阵阵欢笑声,使整个南塘老街显得是那么热闹。
看,街的尽头有一家小摊,摊虽小不起眼,但却挤满了来来往往的游人。
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声,“哇,太妙了,真是太妙了!”“好漂亮呀!”“真是绝了!”
我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原来是一位糖画大师正在作画呢!我挤进去一看,只见那位大师身着素色长袍,一丝不苟地正低头创作着。他有时工笔细描,把游龙的每个部位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勺速写,不时一抖,粘稠的糖汁缓缓地流下来,仿佛龙在云中腾飞呢!
我越看越入迷,鼻尖都快凑到台面上了。你看,大师的勺子一抹,一刮,就把龙身的轮廓勾出来了。随即,大师的手腕一会儿摆来,一会儿摇去,那糖丝儿便很听话地左右绕圈。手腕也一上一下,那糖丝是粗是细,是龙爪,是龙鳞,是龙身,是龙须。不到五分钟的功夫,一条张牙舞爪,栩栩如生的龙就跃然“板”上了。我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哇,这条龙好像活了啊!”我被糖画大师的绝活所深深折服,竖起了大拇指。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