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将饮茶》读后感1000字

《将饮茶》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26 09:30:22
《将饮茶》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3-26 09:30:22   小编:

读完《将饮茶》,我深深感受到茶道的独特魅力。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字,将茶的历史、文化和品鉴方法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修身养性的方式。这篇文章让我对茶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将饮茶读后感第一篇

最近把拜读了许多杨绛先生的作品,真得觉得杨绛先生幽默、温和,满足了我对知识分子和慈母的所有想象,同时真得觉得她的书值得慢慢地用温火慢炖,仔细阅读,本次只是仓促读完《干校六记》《我们仨》《将饮茶》,以后要抽空再重读,祝她老人家健康快乐!

1/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二篇

逝去的故人一直活在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状态?或许,那是一种精神指引。

读杨绛先生的文字,总是一遍遍的驻足,并不着急翻页,好似与一个久违的老朋友在聊天。平淡的文字下透着对亲人的思念和热爱,于是,再多的苦痛,也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2/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三篇

很薄的一本小书,短短的几篇随笔。

也许是识了愁滋味,竟看得红了眼眶。

杨先生一生的境遇,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

起起落落,在文中,描述的那么平平淡淡的,好像只是道道寻常日子。

我的思绪却忍不住,替她起伏了起来。

真的很感谢,还有那么多书可读。

3/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四篇

本来买来的时候还不知道本书讲什么内容的,但是看了序文就明白了。在喝下孟婆茶之前,我们总还有些东西是需要记录下来的。

主要讲了杨绛先生的父亲杨荫杭、三姑母杨荫榆以及对钱钟书和其《围城》的前前后后的故事,当然还花了一点笔墨记叙了时期的一些事情。

杨绛的文风是我喜欢的。即便在残酷的现实下,也仍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积极乐观单纯地看待问题、看待政治、看到命运中的那么不该有和不公平。

4/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五篇

王方星 20170922草就

杨绛:《将饮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5/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六篇

读了先生的书,从内心深处可以感受到一种平静。可以感受到她对于书籍的热爱,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人性丑陋一面的包容,对遇到困境的阿Q精神,以及对于家人的爱。这是我读先生的第一本的书,她的散文像有一种魔力,引导人不停的看下去。对于的事情,其实我是很排斥的,因为我觉得那动荡的十年有着太多人性丑陋和不堪,我不想去触碰它。但是看了杨老师的书之后,我发现虽然十年的革命是对人有着很多摧残,但是终究有很多好人存在的。我们也应该多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事物。

6/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七篇

最近多读杨绛先生

1911年出生的她,身经抗日、等大事件,亲历繁荣、萧条等大起落

但她回忆起旧事已是往事如烟如云般淡然

大悲怆着实悲怆,小欢喜也的确微妙

经她一摩挲

历历在目的历史纹路,便不像无遮无拦似得硌地人心慌

我惭愧

因在她面前我是“不知愁味强说愁”的小辈

感情过于外露致使内里乏善平白

我就等

等时间来提味

7/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八篇

前些时候看完,连着读了两遍,仍然觉得回味悠长,不舍归还。杨绛先生尽观世事变迁,隐在书里的宽旷心态让人仰慕敬服。序与后记寄意深刻,非入世极深难摹隐身衣,非潇洒出世何得孟婆茶。 书本自身设计也非常好看!封面简单美观,软笔将饮茶三个字竖着排列,正面左下角有一个很小的logo是一盏热气袅袅的茶,仅此。背面竖排一段书中节选的话...雅致清淡不失庄重。 读罢,就有些期待~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在一条幽寂的巷子或者是繁华长街的尽头偶遇一间仆仆淡淡的茶馆,“将饮茶”三个字就锋劲苍桑的凿刻在牌子上,仰头可见。

8/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九篇

百岁老人,仍能著书立说,而且才思敏捷,一奇也。所论皆是“人何自来,何所去”,“鬼神是否存在”,“灵肉什么关系”这些气死哲学家的问题,二奇也。难怪哲学家周国平鼎力推介此书(据我阅读所及,周只推介过史铁生和杨绛的书)。这样的饱读诗书、阅尽人间而“成精”的老人,像季羡林、任继愈、钟敬文、周有光、蔡尚思等等都是。他们有的刚刚驾鹤西去,有的仍然健在。他们都是我们的国宝。读他们的书有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觉。他们的著作是我国20世纪能够留给后人的财富,从这一意义上讲,他们的“寿”又有了“不朽”的深意,三奇也。

9/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十篇

写得东西改不动一个字,知道这样不好,却又没办法,因为改不动。 当年鲁迅师从章太炎,那是实打实拜的师,现在“老师”满天飞,真是讨厌,卑鄙的虚伪。 网易云是个好地方,看看别人的话,有时候成了温度,有时候成了骂戏,有时候成了无知无畏,更多的是倾诉,还有的得到了回声,而我也只是翻翻看,绝好的看客。 关于,那么多亲历者,事后回头看,都是力陈荒唐事,尽是心酸言。今天刚翻完杨绛的《将饮茶》,提及,她想起的,是乌云的金边。 我这样的人,我讲“撑不住了”,那应该就是撑不住了,该让我走。 东坡有话,“万人如海一身藏”。

10/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十一篇

读书笔记223:将饮茶

杨绛的散文集差不多都是回忆录,这本主要是回忆父亲,姑母,围城的写作和66年之后那段经历。

杨绛猜测老父亲如果能活到解放后会如何,是被统战成了开明人士呢?还是被打成腐朽的资产阶级呢?很大可能会被打死吧。

66年,杨先被揪了出来,而后是钱钟书,不过靠着钱是毛选英文版翻译的身份,总算还能苟活。杨绛被安排打扫厕所,剃了阴阳头。两个老人还经常要戴着高帽子被押上台批斗,杨学会了站着像马一样睡觉。难怪她说,如果是父亲还在世,怕是早被打死。

围城里的人物好多是钱身边认识的人,或者几个人的特点拼凑出来,在那段苦闷的岁月写来解解闷,也是无心插柳。

11/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十二篇

很喜欢这本书的装帧,窄小的一本,色彩淡雅清新,纸张看起来摸起来都很舒服。不像有的书,别说看内容,光是书的摸样就很让人厌恶。其次,很喜欢杨绛的语言风格,一路的平淡朴实中,不时噗嗤出几点火星。慢慢地回忆,缓缓的讲述,大历史下的个人记忆,更有温度,更富感情,有辛酸和苦楚,也有欢笑和爱。人的前半生,一直在寻找、索取,总希望得到很多东西,后半生却又要卸货,好轻装上阵,想通了这一点,就可以稍微活得轻松淡泊一点吧,不再那么计较。

如果把这本书和她的《我们仨》放一块读,一个是只有三个人的小家,就这仨人还都爱各自捧本书找个角落坐一天,虽说格调高雅,在我看来却还是免不了清冷孤寂;相比之下,那个人多麻烦也不断却永远红火热闹的大家庭,更让人向往。

12/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十三篇

上初中时,读的是杨绛的《我们仨》,当时感觉杨绛和钱钟书与钱媛的生活,简单幸福。

而过了数年后翻来《将饮茶》读,便又读出了一番滋味。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 隐身衣。

什么是隐身衣呢?“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束缚,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而人人其实都可以拥有一件隐身衣。“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堵”。

“人的卑微,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

“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社会可以比作'蛇阱',但蛇阱之上,天空还有飞鸟;蛇阱之旁,池沼里也有游鱼。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适得其所。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不怕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阻燃,潜心一支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皇帝的新衣好。

13/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十四篇

「杨绛与父亲

父亲: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我说:不好过。

父亲:一星期呢?

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故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钱锺书: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

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感想:

爱书和性情温和的一家人,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背井离乡,去国外躲避了那痛苦的岁月。

连打扫厕所这样的事都能做的比别人好,我想着确实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不与人交恶,所以只是与不相熟的人斗争,斗争过后也没有被人踩一脚。

即使被剃发与家人分离,回到家说上两句话就能轻松很多。

愿我能让我的孩子也拥有一个这样温和,充满爱和欢笑,与书本一起成长的环境。

14/15页

将饮茶读后感第十五篇

在逐渐深入学习茶道后,接触更广阔的知识,会发现自己感官能力增强,拓展生活的宽度厚度。慢慢的能够感受到老师精心准备的字画的用意、准备的和菓子的心意;感知季节变化植物生长;感知自然气味的丰富;感知内心渴望与光的方向。

联系我最近茶课,经常因很多事情无法向学员真真切切的表述而焦虑。而真正的体悟需要时间,我应该给我的学员更多的时间去自我体验,习茶过程中不要问为什么,很多事情无法说明理由,只需要用心不断深入的去体验。

再看杨绛父母的婚姻、杨绛自己的婚姻,会明白结婚不是搭伙过日子那么简单,是两个人下定决心一辈子相互扶持、守护,而且更需要相互赏识。有人说,老一辈的婚姻是“出问题了想办法修一修”,现在则是“有问题就换一个新的”。

夫妻相处好了,再来谈教子。孩子教育的源头应该追溯至夫妻之间的相处。从基因上继承父母,从后天模仿父母。两个人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于后代,代代相传。

从杨绛先生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现代人的我们不要太把挫折当成磨难。

挫折带来的应该是成长,

不要把暴躁刁钻归咎于生活磨难。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