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婚姻:挑战读后感锦集

婚姻:挑战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5 22:20:31
婚姻:挑战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9-25 22:20:31   小编:

《婚姻:挑战》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探讨了婚姻中的各种挑战。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婚姻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读后让人感慨良多,不仅让人更加珍惜婚姻关系,也让人更加明白了如何应对婚姻中的挑战。

《婚姻:挑战》读后感(一)

为什么总会碰到错的人?因为有三个因素会影响一个人选择伴侣:一是个人的秘密期望,二是过去的生活经历,三是个人品味。要避免选错,作者给了三个建议:一是活出并充实自己,二是多接触异性,三是要具备普遍常识。 婚姻中有哪些常见挑战呢?可以分为内外部两个方面的挑战,内部挑战主要指夫妻两个人之间的问题:一是缺乏有效沟通,遇事要么抱怨,要么强压;二是结婚之后进入“老夫老妻”状态,不再费心思维护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外部挑战主要指感情外的挑战:一是经济问题,“贫贱夫妻百事哀”;二是家人间的矛盾;三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挑战呢?作者也给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夫妻双方需要明确,两个人不是竞争关系。二是将伴侣当作合作者,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也有信心,并且需要遵循一个的规则,停止推卸责任。三是在婚后仍向伴侣表达爱意。

《婚姻:挑战》读后感(二)

我们都以为结了婚会更幸福,但是不得不说,这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我们自己都能发现,我们身边的朋友结婚的越来越少,离婚的倒是越来越多。

直到现在,婚姻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再是个人的问题。

这本书洋洋洒洒写了20万字,关于如何保持婚姻的稳定,解决婚姻里的各种冲突,我们需要做哪些功夫。

不仅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而且把婚姻放在社会学的背景下去研究,从人类的社会性上去入手,发现的很多问题都让我们有了新的角度去应对婚姻的冲突。

我们可能有爱,有责任,有忠诚,但是我们唯独没有尊重。

所以这本书的重要观点就是,我们要用尊重的态度来应对婚姻里的冲突,尊重我们的伴侣,我们的孩子,我们平等相处,把问题当成我们的问题,不要单打独斗互相推卸责任。

结婚前,我们都是我;但是结婚后,我们得记住,我们是我们。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一个人的,而是我们两个人得,甚至是我们整个家庭的问题。

《婚姻:挑战》读后感(三)

人生有那么多必须要学的,除了上学学的那些(只是工具而已),其实更应该开的课是“爱情课”“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基本原理”这种解决人生根本任务的课,就像这本“婚姻心理学”一样,如果想要生孩子还要了解点“教育心理学”。不然根本无法安身立命,只会活了个浑浑噩噩,所以了解这些实在太重要了!!!

下面我用自己的话简要总结一下本书内容:

第一章主要阐释了:爱是一种有目的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是占有并为自己服务,可以是渴望归属,可以是绝望的梦等等。

第二章阐释了:两性地位在历史上的“战争”所引发不同文化习俗。

第三章阐释了:“性”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及社会阶层所需要的传统启蒙教育。及性的三个基本功能:1生殖基础 2体验快感、利用其在社会中获利 3团结合一

第四章阐释了:人一般基于在早期形成的潜意识欲望在选择配偶。例如一个人早期形成了依赖的性格基本模式,那他就会找个像妈的,妈可能是温柔博爱的或是严厉自私的,他选的配偶也一样。

第五章阐释了:社会的合作规则,以人类互动而平衡,婚姻关系也一样。婚姻矛盾并不会通过争吵解决,就像战争也不会解决国家间的矛盾一样。争吵源自恐惧、不自信和太亲昵。争吵源自心理不平衡而不是逻辑,不能用说理解决。要像积极合作一样互相尊重,不强迫,接纳,反思,包容。

第六章阐释了:嫉妒无益,并且与爱和忠诚根本没有直接关系。嫉妒本质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和自信,为缺点找借口;怀疑自己,想要一个自己好的证明,是气馁的表现;并把责任推卸给受害一方;是对“关注”的不断需求;是利用嫉妒这个武器报复爱自己的人;是不愿承担义务。

第七章阐释了:婚姻的几种问题与冲突的成因:性关系、双方家庭、经济威望。

第八章论述了:社会和家庭中孩子、母亲、父亲之间的关系,及怎样相处是有益的怎样是有害的。

第九章阐释了:两性平等是大势所趋。

以上概要只是个人消化后的理解,肯定不会完全到位。读一下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有自己才能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本书每一章的结构都是先从定义一个概念不是什么,到阐释它是什么,再到该怎么办。简直是思维的一种享受!并且里面的许多例子和定论,直让人深有同感,甚至拍手叫绝!!虽然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书,搁现在一点也不过时,太有指导意义了,让人恍然大悟,真想更早一点了解到。总之建议每个即将步入家庭或身处家庭人都看一看!

《婚姻:挑战》读后感(四)

一开始本来不太想写这本书到云端,因为比较倾向婚姻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加上如果没有两个人共同的努力,只单方面活得明白也是徒劳。但生活里总会看到一些非常不负责任的事情,只想说:没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就自己过日子吧,其实也可以有完美的一生。

回到本书。《婚姻:挑战》是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的家庭心理学三部曲之一(其他两本分别是《父母:挑战》、《孩子:挑战》)。这本书比较透彻剖析了两性关系矛盾的源头,它适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这里它只是其中一种理论,人心永远比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更诡谲。

本书有个中心论点,就是两性之间的战争可能来源于思想深处的 “一个性别想支配另一个性别”或 “一个性别对被支配的反抗”。

【 所有这些对抗都以彼此惧怕和互不信任为基础,都源自社会主导者想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和支配地位,而大量的社会次级者对保持服从地位产生愤恨和反抗,这些反抗是正当的。】

两性有对抗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不是“一国”的,甚至不是来自同一个”星球“,原始的畏惧和猜忌让一方想成为另一方的掌控者。有些极端的例子就是希望另一方比自己差,自己就能成为优秀的一方享有主控权。但这种想法处在很深层的地方,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个念头,还以为自己愿意与对方相处是在怜悯、拯救对方。也可能就是为什么有些渣男、渣女可以一再得逞吧,谁知道呢。

【 如果有人真心相信平等,他会准备做当下最有必要,最有建设性的事情,而不是考虑自己的所谓性别角色。】

以性别来作为考虑事情的前提就产生了偏颇的基础。譬如厨房、照顾小孩属于女人,青楼属于男人等等。如果能心无旁骛地直面事情本身,也许就轻松多了。

【 斗争本身永远不会让敌意消失,它只是在有限时间内结束斗争的一个阶段而已。】

需要双方共同有“合作”的意识。若只有一方明白,同样不会愉快。

【 如果是战争,即使握手言和了,还会有历史存在。斗争,永远都不是解决方案。要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

还有个非常剔透的观点就是争论的时候真的不要靠逻辑论证,辩别谁对谁错,无论输赢都产生了缝隙,都是输家。

【 每当出现威望危机、不信任或缺失信任时,通过逻辑论证是没有效用的。羞辱对方并不能避免自己被羞辱。只有真挚感情的表达和相爱的举动,才可以加强双方的归属感,并未达成一致打好基础。】

平等对一个社会群体来说是承诺,对另一个群体来说却是威胁。男人正在失去霸权,女人也不能重新占领支配地位。“合作”应该是本书给予两性最大的期望了吧。

# 如何确定选对了人?#

1. 爱情和婚姻只是众多生活问题中的一个而已。

2. 我们对异性的态度和我们对生活的总体态度相一致——也就是说我们对待生活中所有问题的态度相一致。

如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即朝着勇气与社会兴趣的方向不断进步,朝着与别人合作、贡献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那么选择自然就会是正确的。

《婚姻:挑战》读后感(五)

婚姻危机已近成为了目前司空见惯的社会问题,破环婚姻和谐,威胁婚姻存续的问题都常有发生。 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婚姻·挑战》一书,是两性心理学领域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作者通过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将婚姻关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同时给出了富有洞见的建议和策略。 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婚姻关系中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 从男人如何做好丈夫,女人如何做好妻子,到如何让爱情之树常青,书中都有详尽的描述。

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婚姻关系中的误解、错误观念和不健康的互动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来改善人际关系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为已婚夫妇提供补救措施,它同样适用于婚前伴侣、婚姻富足的家庭和家庭教育中的预防。 书中的理解婚姻的方法体系,即辨别相互的误解、错误观念、不健康的互动方式,以及训练必要人际关系技能,对于每对伴侣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作者对于婚姻关系的深度理解和独到见解。他不仅强调了婚姻关系中双方的平等和尊重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在面对问题时主动沟通和协商的重要性。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如何通过训练来提升人际关系的技能,使得夫妻 能够在困难面前共同应对,增强婚姻关系的稳固性。 《婚姻·挑战》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佳作,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婚姻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论你是正在寻找婚姻问题解决方案的夫妻 ,还是希望在婚姻关系中更进一步的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启示和帮助。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婚姻关系有关注和需求的人阅读。

《婚姻:挑战》读后感(六)

阅读《婚姻:挑战》这种理论性非常强的书的时候确实会有一种晦涩的感觉,总是感觉读不下去,只能强迫着自己阅读。虽然阅读体验不是很好,但是收获还是非常多的 。

我以前从来没有把家庭亲自关系纳入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去思考,只是片面的去思考每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和认知局限对下一代的影响。这本书打开了我的思维,让我明白了原来上一代人对孩子的打骂管教,以及对孩子的不尊重是和人类整体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的。在以前的时代,民主和平等这种感念还没有普及的时候,父母对子女的不尊重只是那个时代文化的映射而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去抱怨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那一辈思想陈旧不懂尊重,没有什么太多意义。因为他们也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粒粒沙子,被时代裹挟着滚滚向前。如果我们生在他们那个年代,只会是一样的结果。

有了这样一层思考,对于父母他们的一些不理解和意难平渐渐减少了一些。我大概也能理解为什么他们对我们也是很难理解的。每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差异实在太大,尤其是在中国,几十年间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得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特别的巨大,互相之间不理解也很正常了。我想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代人的生活水平不会差异太大,再过几代,也许代际之间的不理解会越来越小。就像现在的英国,已经富裕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老牌强国,很多学校都是几百年的历史,有的家庭孙子儿子爷爷都是同一所小学中学毕业的,他们之间一定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可聊,彼此之间绝不会有像我们这样巨大的成长经历上的差异,所以他们的亲自关系也更和谐。

没关系,中国已经富裕起来,以后的社会只会越来越好,人们吃不上饭穿不上新衣服的旧社会一去不复返。只要这样富足的社会继续发展个几百年,一切亲自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我们这代人,包括我们父母这代人,恰好站在了时代变革的转折点上,那些最最巨大的变化都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之前的古人不曾经历过,他们一代代都很穷;我们之后的后人也不会再经历,因为不出意外的话他们都会过的很富裕。只有我们这两代人是从穷的吃不上饭一直发展到富得流油,我们是特殊的一代人,必然会经历一些特殊的矛盾和争斗。

当这些思考真正在心里生根发芽的时候,也许才是互相理解真正开始的时候。虽然过了这么久,我想我终于能理解父母了。

《婚姻:挑战》读后感(七)

知道这本书源于温言,参加了她的读书团,她推荐了这本必读的书,而恰好我又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速度买来,而且读的速度也比较快,当然感觉也很畅快!如果要给评分的话,我给这本书4颗星,推荐对心理学同样感兴趣的小伙伴们。

这本书是德雷克斯挑战系列中关于婚姻两性的一本,但不仅仅局限于两性,这本书涵盖的内容很多。也许是时代的原因。在德雷克斯成书时,心理学还未成熟细分。

如果仅对两性相处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详读“第四章:伴侣的选择”、“第五章:一起生活”、“第六章:嫉妒”和“第七章:婚姻问题和冲突”。相信在这几章内,会找到让你满意的答案。

这四章是以两人相知、相处的时间顺序来写,第四章一开始,德雷克斯就提到“选错伴侣是导致夫妻不和的第一步,也是用错误方式接触异性的最后一步”, “选择从来都不是偶然的。深层的个人需求影响最后的决定”,放眼周围世界,多少痴男怨女和错的人纠缠不清,白白虚度年华在爱海沉浮,不得善终。记得有大v说过:“你在错的人身上浪费的每一分钟都是你在对的人身上少用的一分钟。”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缺陷的吸引力”一节中所说“人们常常忽视良好的潜在的结婚对象,而只关注让人难受的抉择。产生这两种情况有两个隐秘的倾向原因:维持优越性的欲望,和受苦的希望”。正如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女孩总是遇到渣男,被人吃干抹净后一脚踹开。一开始,总是会为女孩感到痛心和惋惜,但是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这样的女孩往往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极度“圣母”。但这个圣母可不是真的无所欲无所求的圣母,而是一个巨大的情绪黑洞,她沉醉于自己的伟大付出,享受着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优越感,通过对方的渣来衬托她的好。这样的姑娘,即使你给她一个正常的男人,她也能把对方逼成渣。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把对方当成傻子,你内心的“小九九”,越是和你亲密接触的人,越是一清二楚。所以那些渣男,嗅着圣母的气息就闻风而至了。

至于怎样才是正确的选择,德雷克斯给出的答案是:“首先,我们必须记住,爱情和婚姻只是众多生活中的一个而已”,不难理解,我们是社会人,那么我们的角色就有很多种,恋人、伴侣仅仅是众多角色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而已,但不能成为全部。记得谁曾说,“两个人在一起,最怕一个忙成狗,一个闲成猪”,为什么,因为闲成猪的那一位假如关注度全在对方身上,很多不是问题的事情都可能会上纲上线到你不爱我。所以,我们首先到做到的就是,不要把婚姻爱情的问题看的太重以致恐慌,要学会淡然。“其次,我们对对异性的态度和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总体相一致”。大白话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善良靠谱,勇敢负责,拿得起放得下,那么不愁做不了正确的选择,选不到MR/MISS Right。

如果幸运的(也许是)进入婚姻的围城,那么共同生活该又怎样的准则呢?第五章“一起生活”为你探秘。这一章里,德雷克斯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了共同生活中夫妻产生矛盾的原因。其中他谈到的“逻辑价值VS心理学意义”我觉得最为重要,什么意思?举个简单例子,你的另一半为你做了一件事,但是你因为客观原因没能得到这件事的裨益,现在你的另一半对你发火,你会怎么做,据理力争?还是深情一吻?前者就是关注逻辑价值,即你是更注重自己的正确,后者就是关注心理学意义,即你更在乎解决问题,维护家庭和谐。逻辑对错不是万能的,需要搭配着心灵抚慰一同进行。

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能争对错?家难道就可以不讲理吗?不,家也需要讲理,但讲的绝不是冷冰冰的理,非黑即白的理。道理在后,情谊先行。只有当对方感受你的爱,才能接受你的理,如果没有,那么婚姻就会成为战场,因为任何事情都会有对错,争来争去,最初的爱与信任就会消磨殆尽。

第六、七章可以合并为一起来看,德雷克斯拿嫉妒为例,分析嫉妒的原因和应对方式,并延伸到对整个婚姻生活的问题与冲突的解决,正如他所言“态度比技巧重要”,现有的很多情感专家都会教我们技术,怎样挽回,怎样沟通,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的“心法”,才是应对的良方。“心法”即合作。任何时候都秉持着合作的心态,时时呵护我们的婚姻,不要总是要求、指责,学会去教对方做你想要的事情,也不要忘了在婚后依然要像婚前一样保持自己的魅力,不断赢得对方的爱情和敬佩。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和我爱人在谈恋爱时,我总是精心打扮,保持身材,轻声细语,宽容感恩。然而有了孩子后,终日蓬头垢面,怼天怼地,如同炮仗,还毫不客气的要求爱人要包容我,因为我是孩子妈,我累!看到书中的一些实例,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羞愧不已。很多时候,当我们进入婚姻时,我们以为进入了保险箱,各种丑状原形毕露,恶语相向还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多么委屈。殊不知,最不该承受我们丑陋的恰恰是这个最最亲密的爱人,他是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是我们最应该感谢的人。

其余“第一章:什么是爱?”,第二章“两性之间的战争”,第三章“性的概念”都是理论知识居多,为理解后面几章做理论铺垫,可能有些晦涩,愚钝如我,有些章节的逻辑关系我都没搞懂。所以不敢随便理解,还需要反复的细读。“第八章:生儿育女”更多的注重了对孩子养育的阐述,我打算把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战》也买来仔细品读,系统的把养育孩子的方法串起来。“第九章:解决性别的困惑”则拔高了整本书的立意,不再只谈两性,而谈女性的独立,和两性的相互尊重。

整本书看下来,收益颇丰,我想我将永远都记得那句话:“爱也是需要学习的能力。”生而为人,有幸存活,多学习一点爱的知识,多表达爱,让那个有勇气和我们一起走进围城的人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何乐而不为呢?围城还是危城,就看你愿不愿意了。

《婚姻:挑战》读后感(八)

婚姻,是人生中最美丽的事情之一,也是最复杂的挑战之一。在婚姻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犹如一道道关卡,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毅力。 这些矛盾有的是源于自我与他人的差异,比如对生活的理解、对未来的规划、对家庭角色的分配等等;有些则是源于内心的欲望与现实的压力,比如对爱情的期望、对事业的追求、对金钱的看法等等。 但是,正如那句金句所说:“矛盾是进步的阶梯。”在矛盾与冲突中,我们不断地去相互理解、沟通、磨合,最终才能找到属于我们的幸福之道。 在《婚姻:挑战》这本书中,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运用阿德勒心理学,为我们解开正确择偶的密码,找到婚姻幸福的关键所在,提供了婚姻中摩擦与冲突的解决模板。 婚姻中的每一种状况都可以在书中对号入座,亦可以跟随作者从专业的角度挖掘出深层的根源。 女性地位的崛起,导致了男性优越感降低。婚姻,其实就是一场两性之间的战争。 我们现代人都应该正视性别平等的发展趋势,正视我们人类永恒的主题——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中的种种问题。 对心理学家来说,所有婚姻问题都呈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涉及个体及其个性,另一方面涉及个体和他人交往的方式。 只有胆怯的人才会从冲突和摩擦中逃跑,对于勇敢的人问题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它。 作者鲁道夫认为,婚姻中出现任何的不和谐,都是由于一方的满足感降低了,而平衡这样的满足感需要双方相互的调整,没有互动的婚姻不会成为好的婚姻。 关于“互动”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不管是夫妻之爱还是孩子对父母的爱,都不是天经地义的,需要时常呵护。 女性往往在婚后忽视建立自己对丈夫的吸引力,而丈夫则普遍由于一纸婚书的法律保障,便觉得妻子做什么都是她的分内事,不再对对方表达爱的感情。这样的行为都是在透支我们的婚姻。 经营好夫妻关系的重点在于相互尊重,无论是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只要能抱着尊重彼此的态度,最终都能得以解决。

《婚姻:挑战》读后感(九)

“如果我们与异性的关系是不幸的,我们必须开始发现和探究自我。”——鲁道夫 德雷克斯 《婚姻:挑战》

鲁道夫 德雷克斯的“挑战系列”共有四本书,分别为《婚姻》《孩子》《父母》《教师》。选择将《婚姻》一书作为此系列的首位进行推荐,并非基于婚姻-孩子等等这一逻辑顺序。相反地,不论你是否想要选择走入婚姻,是否考虑生儿育女,又是否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不论你是男生或是女生,是否曾有过感情经历——不论你对异性的看法如何,对亲密关系怎样理解——在如今两性关系日益紧张的环境当中,这本写就于1946年的书(同时也是最早的一本明确将关注点引向婚姻的书),对于生活在一个生理性别“非异性即同性”的世界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一定能够带来极大的启迪。

本书以促进两性之间的合作为主旨,帮助人们在不断变化亦急需协调的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个人,到最小的合作单位(恋人/夫妻),再到有新生子女陆续加入的、随时发生着动态变化的小家庭,以及三代人之间的相处并消解矛盾的方式...除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常见问题之外,作者同样对于“该怎样将家庭这个单位作为整体嵌入更大的社会结构中并发挥每个人的价值”作出了他有益的见解。

在更加深入地进行反馈之前,先摘取部分原文以使大家对本书的基调有所概览:

(以上是这本300余页的书当中约60页之前的内容,之后亦有以此社会形态的进化史为根基所带来的亲密关系问题的案例,当中的解读不乏对其它著作的旁征博引,知识点比较客观全面。)

在当今的男女关系日渐走向焦灼的现状当中,本书对于我们常见的困扰、争论的焦点、相持不下的误解与偏见以及无法赋与言语描述的诉求等等,都基于实例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中立的解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与仅仅从局外人的角度进行侧写分析相比,作者有足够的智慧在叙述之余妥善地结合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根据此书,每个人都可以从回顾整个成长经历的过程中明白自己感受的源头,进而明白自己在恋爱当中的心理机制。比起该怎样理解别人,该怎样相爱,它首先会让人更加理解自己,并做好被爱与相爱的妥善准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它是最好的人生工具书。

如果你曾被原生环境所困扰,抑或在感情中曾有过如下的疑问,这本书必然不容置疑地应被你收入囊中:

所谓“性与爱的分离”,它代表的心理状态究竟是什么?它和出轨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性的满足与不满足,或许其本身的性水平能力并非决定性因素?

男性趋于“不忠”,这真的是出于古老的生物本能吗?

原生环境对择偶行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理性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该如何与感性进行取舍?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爱上不爱自己的人,可一旦被接受,我们的爱意就消失了?

为什么我们总不知悔改,越是被伤害就越是深爱?

为何恋人会常常罔顾我们的意愿,频繁迫使我们与其发生关系?

家庭生活当中的人际关系是怎么回事?该如何建立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的氛围?

总之,那些令你不快的人,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而你又是怎样在无意间促成了这种相互的刺激作用?一切常见问题统统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基于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进行论述的下一代的养育问题、父职与母职、家庭为儿童带来的初始作用力、儿童的两性认知与教育;乃至一夫一妻制的合理性之谜、离婚时所需斟酌的利弊...除了这些宏大的观念之外,对于缺点、嫉妒、婚内交友的尺度、兴趣爱好的分享与兼容、性生活的不合、经济困境与经济权的分配等等更加细小却同等重要又难以回避的日常摩擦也提出了解决建议。在最后的章节中,作者还对未来社会的道德发展方向、女性日渐攀升的权利和价值感的不可逆的态势等等作出了分析和预测,并指出了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应各司何职。对此,作者特别进行说明:“...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其新建立的文化是先前文化的重复。”

本书行文简洁流畅且不乏幽默,让人产生了几乎手不释卷的求知欲,阅读体验甚好。越是读下去,越有认同感所带来的惊喜与感动,以及不时的会心一笑。虽然书名为直白的《婚姻》二字,实际上却适用于任何在婚前自认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无法维系长期关系、没有安全感、无法正确选择伴侣的人。它是一本很好的两性共读书籍,可以使我们理解彼此的痛苦与盲点,并在亲密关系当中建立更加统一的认知,实现共同前进。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著就年代较早,当中或许有些不再适宜今日社会的观念和用语,还望读者自行甄别。对每一本书、每一部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的赏析,都必将难以脱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背景的局限性。此时作者的主观目的与善意则显得分外重要,而读者取其精华的阅读能力同时也代表着世界发展之后的新一代人不断提升的精神修养。

最后的最后,如对这篇评论有建议增益或删减的部分,欢迎友好指正。

《婚姻:挑战》读后感(十)

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婚姻体现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面对常见的婚姻冲突,民主氛围是必要的,否则不仅仅影响夫妻双方,还殃及孩子。这种氛围的先决条件是相互尊重。本书写于1946年以前,手里的已经是1998年的再版,即使再版,面对20年的社会变迁和演化,虽然作者所分析问题的对象、判断的趋势也不尽完全具有针对性,但很多内容放到今天仍同样适用。作者首先从情绪角度分析爱,认为“意识到自己处于爱里”是人类非常重要的时刻特征,把“奉献自己和接受对方的渴望结合在一起,对对方拥有持续的、排他的兴趣,以及渴望两人在一起的欲望”作为爱的特征。我认为这个判断虽然不新,但却醍醐灌顶,相爱多年,结婚多年,我们很多时候在柴米油盐中恰恰是淡忘了这种“处于爱里”的重要性。恋爱的时候,固然是“奉献自己”和“接受对方”才得以开始一段感情,但对对方产生“持续的”乃至于在多年以后还存有“排他的兴趣”,以及有了孩子后还有“渴望两人在一起的欲望”,就是优质婚姻的应有之义吧。 从爱出发,到性的分析,作者有自己的逻辑。他从两性冲突中寻求性与爱的内在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性”的讳莫如深,在作者笔下犹如庖丁解牛,层层剥离本质。在作者看来,性除了众所周知的生殖和个人满足外,还有第三功能,即团结合一,他进而诠释说“享乐主义者寻求变化所带来的兴奋,行为常常取决于一时冲动,而团结合一的欲望所寻找的是稳定和未来的幸福”,因此,片面却一定程度上来讲,恋爱是时候是第二功能为主,而长久的婚姻,则需要在漫长的亲密关系中,逐渐培养第三功能,学会如何让“性爱相长”,让性的第三功能去强化目的,同时,也让目的反过来优化爱的实现,最终让夫妻在婚姻生活中得到“更深层的满足、持久的爱情、忠诚和挚爱”。分析好定义和内涵后,作者开始进入方法论阶段,包括对伴侣的选择、一起生活的方式、嫉妒情绪的处理、问题和冲突的解决、生儿育女的问题等等。有三点印象尤为深刻。 1.婚姻亦如社交,家庭可比社会。作者把婚姻生活放入社会化合作的逻辑框架中分析,提出破除合作中的恐惧障碍是建立安全感的一种方法,婚姻亦然。“在压力之下唤起的自信就是勇气”,作者提出,“勇气和自信是构成安全感的唯一基础,而这个基础来源于我们能够意识到,无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能积极地面对并尽自己最大最好的努力面对”,我们常说家的温暖、家是港湾,就是这个道理,温暖是因为家带给我们安全感,家是港湾则意味着能带给我们出征的勇气和在外奋勇拼杀的自信,背后是伴侣的默默支持和满怀期待,我们没理由懈怠和畏缩。同样的逻辑下,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反例,作者指出“人们对家庭成员很难恰当尊重”,最本质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即“个人恐惧和自卑感”。作者用社会化合作的逻辑分析婚姻生活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相关经历,去对照自己的社交与家庭,正如作者指出的一样“如果我们用社交场合对待熟人那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伴侣、子女及父母,反而会让我们的家庭关系更融洽”,这是一个醍醐灌顶的启示。理念更新后,操作其实不难。我们在工作中客客气气甚至唯唯诺诺,在家里却颐指气使、横行霸道;我们对朋友同事有求必应、耐心有加,对家人家事却一拖再拖、冷漠处置,值得好好反思。 2.爱情源自激情,婚姻需要呵护。作者提醒我们“爱需要时常呵护”,婚后更是如此。在恋爱的时候看过一本《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的书中就有过类似于男女有别的描述,这里的观点类似。“女人要求爱和情感的表达,如果男人没有一再表达出来,女人无法认为这份爱和情感是不言自明的。结婚后向女人表达爱意,并不会比婚前更加困难,满足感也没有降低”,这和我们平时听到的什么“老夫老妻了还这么浪漫”“孩子都这么大了还搞这些虚头八脑的干嘛啊”等等论调截然相反,我对作者的观点深以为然,然而,这种实践需要物质和精神并重,作者继而写道,“在一段良好的婚姻中,配偶双方仅仅因为在一起生活就变成了更好的人;在不成功的婚姻中,配偶都会唤起对方最差的素质,这样,双方的性格和合作意向会越来越恶化”,所以,精神层面是为了成就彼此为更好的人,这是安全感之外更高层次的境界,也是婚姻高级阶段的应有之义。 3.育儿凝聚共识,孩子构建未来。作者动情的写到,“看着孩子长大,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具有可以逆转时间的意义;我们失去的每一年都被孩子获得”,认为“通过我们孩子,我们构建未来;只有未来,才能评价我们今天所作的一切”。于是,作者专门列了一章来诠释如何让婚姻在“生儿育女”中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糕,孩子如何在一个温暖的氛围中茁壮成长。和作者另外一部《孩子:挑战》的观点一样,作者要求父母更多去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试图理解孩子,包括孩子的不良习惯,特别是二孩家庭的孩子间的相处模式,作者也着墨很多。现在我们及身边许多朋友都先后步入二孩时代,书中许多原本针对美国多孩家庭的模式也就有可取的地方了。他指出“危机孩子生命安全情况发生的频率,比胆怯的父母认为的少之又少”,为什么?对于我们中国家庭来说,原先是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焦虑,失独家庭的绝望,我们在孩子的安全感问题上伤不起,一旦磕着碰着了,往往焦虑的要命。对于美国家庭动辄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作者举例说,如果兄弟姐妹吵架,不要以为他们会自相残杀。比如,“我喜欢把两个打得起劲的孩子单独留在一个房间里,然后说:‘我想看看你们谁会活着出来?’通常这个策略很有用。不一会儿,两个孩子要么各自坐着,要么和谐地一起玩上了”,所以,有时候想想,我们还真是过于焦虑了,现在的孩子除了校园生活,平时独处的时间很久,偶尔有小朋友来做客或是去小朋友家玩,难免出现“孩子间的战争”,但父母还在担心他们的关系时,人家已经恢复“如胶似漆”的状态了。在帮助和培养孩子社会化交往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更淡定。就像朋友闻泉新在他的书中所写的一样,“有时候,我们的担忧也可能是一种过虑。因为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以自己的逻辑运行着。成年人如果不理解孩子们的接受心理,其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很微弱的”。因此,有时候,多观察,少下令,让子弹飞一会儿,也许收效反而更好。当然,这是本书的题外之意了。 最后,作者从一个较为宏大的历史和人类视角看两性关系的发展,同时,作了展望,对“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等问题作了剖析,特别是结尾处提出的“与性和平相处”,他认为这是“我们为改变世界所作的贡献”,我们也将因为这种“和平相处”,真正改变现状,建立一个新世界。

《婚姻:挑战》读后感(十一)

最高人民法院今年公布了《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离婚纠纷》,对2017年度140万起离婚纠纷案做了统计。统计显示,婚后2年至7年为婚姻破裂的高发期,其中尤以3年左右婚龄最为“危险”。77.51%的夫妻是因感情不和离婚。从不断攀高的理论率以及公布的关于婚姻的数据中,可以窥见当代人婚姻观的变化。我们常常在网络社交平台或生活中听到这样的感慨,有吃有喝有玩有乐,为什么要结婚,让自己变得不开心呢?难道,建立一段稳定健康的婚姻关系,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难了吗?看到身边有很多婚姻幸福的案例,以及娱乐圈受人称赞的模范夫妻们,我们发现,正如《婚姻·挑战》一书传达给我们的观点:幸福的婚姻其实都是民主关系建构的范例。在一段婚姻中,两性关系愈趋于平等,愈加稳定,相反则充满了对抗与挫败。

《婚姻·挑战》和《父母·挑战》《孩子·挑战》《教师·挑战》作为“挑战”系列,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著作。鲁道夫•德雷克斯作为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婚姻·挑战》一书中,作者认为婚姻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体现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变化。一切人类关系在本质上都是社会问题,婚姻关系涉及到两性关系,需要夫妻两个人共同努力去找解决办法,并采取改进,发展和建设性的行动。那么如何才能营造民主的氛围,建构民主的婚姻关系呢?在婚姻关系中,民主的表现为权利责任的共同分担,共权共事共鸣。作者从三个方面给了我们启发:

一.成为民主的个体

实现民主的能力

到底是了什么而决定与另一半走入婚姻。若是因为软弱而逃避现实问题,把婚姻的当成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势必带来更大的问题。只有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婚姻中的主体才能独立,只有拥有了获得幸福的能力,才能在婚姻中获得幸福。爱和其他情绪一样,一直在支持个体的基本生活目标。任何情况下,爱的存在与否,爱的方向和程度以及爱的耐久性,都取决于这个人对自我和另一半关系的基本态度。社会情感和勇气。因此,要有爱的能力,爱得勇气,正确的认知。

争取民主的背景

若要建设一段民主的婚姻关系,首先要求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必须是健康独立的人格。然而从母系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两性关系的不平等由来已久,或者换个角度,女人在社会的地位不断的发生变化。纵观人类历史,除了短暂的母系社会,其他阶段的女性地位皆在男性之下。女性被认为“生理上的低能”,依赖男性而生存,男性全面掌握着权利。若是这种权利地位从未发生变化,那么婚姻关系也可以保持着不平等的稳定。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两性关系的博弈也给婚姻关系带来了冲击。目前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势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变化总趋势。

争取民主的权利

在此背景下,主导性别的四个权利:政治,社会,经济,性权利需要婚姻的参与主体共同享有并支配。女性要不断的争取被男性霸占的政治社会经济权利,在性权利方面,女性不必轻视“女性特质”,崇拜“男性特质”。男女在婚姻中不必因为性别特质而划分婚姻义务。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如果有人真正相信平等,会做婚姻中当下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考虑自己的所谓性别角色。当然,现有的社会秩序对男女的要求仍然让人喘不开气,比如男性就要坚强,女性必须“主内”,参与婚姻的男女必须冲破这层枷锁,获得精神上的解放。

二.建构民主的夫妻关系

选择正确的伴侣

“选错伴侣是导致夫妻不和的第一步,也是用错误方式接触异性的最后一步。”因此建立健康的婚姻关系第一步,是选择好伴侣。我们在选择之初,往往受到无意识的人际沟通的影响。我们内心隐藏的喜好和品味,可能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些内心的秘密目标和期望就像指南针那样引导着我们走向另一半。我们的选择受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过往,生活方式的影响。我们常常在选择伴侣时困扰,一方面是理性的对比,一方面是爱的冲动。然而,即使是再理性的选择,如果没有感觉情绪的支持,都不合理。如果因为纠结就放弃选择是更加不理智的。放弃选择比鲁莽选择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要抱着勇气和反省自身的态度,坚定自己的选择,在现有情况下活出更好的的姿态,才能找到合适的伴侣。

学会尊重

尊重的实质是价值和地位。我们尊重另一半的前提是尊重自己,如果对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有充足的信心,我们不会害怕对方的行为产生对尊严的危害,我们就会表现的更宽容。首先接纳自己的缺点,然后接纳对方的缺点。尊重的心理表现为换位思考,在现实中可以表现为合作互动和正面要求。我们的行动建立在友好和理解的基础上,如果对方感受到宽容和被接纳,那么很可能乐意按照我们要求的去做,如果感受到了怨恨和抗拒,那么很可能走向相反的方向。

控制情绪

在婚姻生活中,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嫉妒。负面情绪将会引起婚姻生活中的家暴,报复等负面行为。当我们产生负面和对抗情绪时,唯一的做法就是夫妻双方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然后从自己做起,将所有的情绪引导到一个端点:我们可以做什么来解决问题。要记住,当遇到问题是,是夫妻双方共同解决问题,而非在问题前夫妻双方推卸责任,指责对方,制造更多的问题。

三.建构民主的子女关系

学会做父母

结婚之后,大多数的夫妻都会面临生孩子这件事。也许本来和谐平等的夫妻关系在遇到养育孩子这件事后就变得僵化。如果有问题的父母,可能将婚姻中的问题转移到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错误的养育孩子的方法会增加婚姻关系遇到挫折的几率,相对应,学会做父母对和谐的婚姻关系也大有裨益。养育孩子很难,但也有规律可循,那就是以夫妻关系为核心,将孩子当成一个有尊严的人公平的对待。对待孩子时,成人必须尊重自己的尊严,同时尊重孩子的尊严,才不会带来放纵和压制,形成互相尊重,友好交流的关系。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的缺点和优点都可以在父母的身上找到,孩子只有遵守家庭的秩序和健康的规则后,才能处理好自己的人生。通过孩子的表现,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为人和建构的婚姻关系。

学会做夫妻

有了孩子之后的夫妻关系和生育之前的夫妻关系有着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和要求。传统的文化要求“男主外,女主内”。然而生了孩子之后,当代女性不但要承担养育的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家务工作,以及赚钱的工作。婚姻关系面临这更多的挑战,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记住,态度比技巧重要,婚姻关系需要爱的滋润。如何评判婚姻关系的优劣,那就是如果是一段健康的婚姻关系,会叫夫妻双方都变得更好,反之则发掘到对方更多的缺点。

现实中缺少什么,就会宣扬什么。在离婚率不断攀高的现实情况下,各类真人秀节目展示的令人羡慕的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的背后,其实展示的都是如何在婚姻关系中真正践行平等与尊重,共同享有权利,共同承担义务,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所以《婚姻挑战》这本书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的发展,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婚姻关系中,争取民主,创造民主,享受民主。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福,幸福的家庭却千篇一律——构建民主和谐关系,享受家庭温暖。

《婚姻:挑战》读后感(十二)

我国最新的结婚离婚大数据出来,很多人都被吓了一跳,因为结婚与离婚的数据对比太明显。今年上半年结婚的558万对,比去年下降7.5%;离婚的185.6万对,比去年同期上升10.3%。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光今年上半年,离婚人数就占结婚人数的三分之一,每三对夫妻结婚的同时,就有一对夫妻离婚。而且离婚率一直在上升,一年内就上升了10.3%,势头太迅猛了。虽然我们也能感受到身边的朋友离婚的越来越多,也知道这几年我国的离婚率一直在上升,但是这么高的数字,这么猛的上涨势头,还真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过不了多长时间,离婚人士就能和已婚人士平分秋色了。

从这组数据看,在今天能心无旁骛的只和一个人过日子也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然而就在我们父母那一代,婚姻还是稳固的,结婚就意味着两个人能白头到老,怎么到了我们这一代婚姻就这么短命?另外,大数据也指出,离婚的主要原因有对方出轨、家庭暴力、性格不合、婆媳关系不好、对方有不良嗜好、购置房产等等,给人的感觉,这艘船想要安稳行驶,需要解决的矛盾和冲突还真不少。为了家庭稳定和婚姻幸福,我们真该了解下婚姻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婚姻:挑战》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关于婚姻,我们的哪些态度和做法是错的,又该如何应对因此产生的冲突。这本书是研究亲密关系的经典作品,出版于上个世纪40年代,再版多次,至今畅销不衰。值得一提的是,虽然70多年过去,社会环境已大不相同,本书却依然能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有力的指引。可以说,这是本历经时间考验的好书。

本书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位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他是名医学博士,接受过严谨的医学训练, 40多年的从业经验再加上与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密切合作,他在家庭和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算的上是硕果累累。他写的《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这三本书是西方家庭心理学的经典作品,其中《孩子:挑战》是上个世纪很多父母的必读书,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的育儿方式。在中国它也十分畅销,口碑爆棚,可见他的影响力有多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本书说了什么。

第一,为什么有的人想结婚却结不了婚。

现在我们的社会里,有不少大龄未婚青年,他们之所以单身,并不是他们找不到对象。除了一部分是很享受单身状态主动选择不婚外,大部分还是被动剩下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也渴望婚姻,很想和某个人拥有持久的亲密关系,而且他们也想尽办法摆脱单身,比如参加联谊活动、相亲,通过征婚网站来认识异性或者频繁出入社交场所等等,看起来他们的对摆脱单身这事很积极,却总是那么不走运,始终遇不到那个愿意和他结婚的人。你要是问他们原因,得到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但是一般情况下问题集中在两点,女人指责男人外貌协会,以貌取人;男人则批评女人拜金,要房要车。各个都很委屈,好像自己很真诚,都是对方太挑剔所以才没有结婚的机会。但不得不说,这些理由都太荒谬了。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老天赏饭吃,长得好看的女人毕竟是少数,大家长得都一般,而且长得丑的也有不少,可人家还是嫁出去了,而且婚姻幸福的也大有人在。没钱的男人也很多,人家不也是照样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了吗。难道这些人都是例外吗?显然不是。未婚青年这么多,适婚人群这么庞大,只要愿意,总能找到人结婚。不是没有结婚的对象,问题是只要你不选,你就永远不会结婚。这就好比,要想中奖,你总得买张彩票吧!连彩票都不买,只会在那里唠叨中奖没希望,那你就永远都不会中奖。

找个结婚对象真的没那么难,找那么多理由只能说明对婚姻的兴趣还不够大,只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内心对婚姻的恐惧。这些人社会感不足,想要融入社会与另外的人发展紧密联系的意愿也就不那么强烈,对于解决婚姻问题没有一个积极的与人合作的态度,他们不相信自己有幸福的能力,也不想和现有的人选一起努力创造幸福。他们不知道自己做了这么多,内心深处的目标其实是为了逃避社会责任。为了让自己的行动与社会一致,他们还是作出融入社会的尝试,以此掩饰与社会目标的背离。在表面上,他们尽可能大声的嚷嚷着想要结婚,但内心却并不是这么想,所以他们对异性吹毛求疵,态度也并不怎么真诚。矛盾的他们,不知不觉中就已经离婚姻越来越远。

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好懂,那就举个例子。比如,你大学毕业了就得找工作吧,但是你对找工作这事没多大兴趣,因为你特别不擅长与人打交道,最讨厌的就是人多的地方,要工作的话就得和同事、老板或者客户打交道,关系太复杂,而且你又觉得自己工作能力不强,会搞砸很多事,你觉得自己应付不来,所以你就不想搭理那些事,想在家清净。可是你都是成年人了,不能还靠父母养活,不然会被人笑话,而且你的亲戚朋友也都老催你去找工作,于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另类,你也去找工作了。你表现的特别积极,收集招聘信息,积极的投简历,表现的很想工作的样子。但一年多了,你还是没有找到工作。别人问起你,你或者说那些单位太挑剔了,要求太高了,或者你的专业不对口,不想将就,又或者待遇太低一类的,反正问题大都是别人的,你只是运气不好。于是你就一直在找工作,但是你始终找不到工作。我们都能看出来,问题在哪里了吧。问题不在于工作如何不好,而是你是用看起来积极的行为来掩饰内心对找工作这事的恐惧。你自己对工作的恐惧解除不了,你就不会找到合适的工作。找对象这事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必须认清现实,我们的现状都是我们应得的。找不到结婚对象,问题并不是别人如何如何不好,而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内心深处对于融入社会缺乏动力,对婚姻怀有恐惧。过不了自己这关,结婚就很难。即使结了婚,由于不能承担责任,与人合作的能力又不高,婚姻能够幸福的几率也值得怀疑。

有时候找不到对象还真不光是别人的原因,我们自己也要负一部分责任。要想摆脱单身,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现实,学会合作,既培养自己的自信,也要给对方机会,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创造幸福。

第二,婚姻里都会有冲突,为什么有的挺了过来,有的则没有?

很多夫妻都有这样的体会,明明俩人之间感情没问题,却总因为一些小事闹矛盾,搞的俩人心情都不好。比如说夫妻两个要出门旅游,一起收拾行李。女人告诉男人,天气预报说这几天降温,让男人带上某件厚外套,男人点点头说知道了。收拾到一半,女人又问,那件外套带了没,男人不耐烦的说一会找。收拾完后,要出门了,女人还问那件外套的事,男人就火了,你能不能别问了,我穿什么不用你管。女人也来气了,问你是关心你,怎么就这么不知好歹。男人说,我这么大的人知道天冷自己加衣服,用不着你提醒,你唠唠叨叨太烦人了。女人觉得自己好心被人当成了驴肝肺,甩出一句,你爱带不带,冻死你活该。男人更是狠,我冻死也不用你管。就这样,本来充满希望的旅行就这样蒙上了阴影。俩人一起出门,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憋着一肚子的气,整个旅行也变得像是折磨。

你要说,谁对谁错,还真说不出来,他们都没错。女人提醒男人带外套是出于关心,这个不算错吧。男人呢,天冷了知道自己加衣服,女人提醒一次就够了,非得这么唠叨也是够烦人。他们都没错,他们只是缺乏合作的意识。

说到合作,我们都知道,想要合作顺利就得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心要往一处想,劲向着一处使,比如互相信任,比如不敌视对方和不压制对方等等。也就是说我们要认识到,合作中产生的冲突都是双方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让一方背锅。

我们都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也会要求别人具有合作精神,但是通常情况下,到我们自己身上,就会不自觉的降低了要求,变得不那么敏感。这就是我们常犯的毛病,严以待人,宽于律己。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女人善于合作,她首先就会相信男人是配合自己的,她只需提醒男人一次,男人就会很乐意按照女人说的去做。但很显然,女人不相信男人能听从她的建议,她也对自己不能影响男人感到沮丧和生气,于是她不断的提外套的事,她的提醒有了强迫的意味,虽然她是出于好心,但是男人感觉到的却是女人对他的不信任和控制,所以才会故意惹她生气,即使他已经将外套带到了旅行包里。而男人与人合作的能力也比女人好不了多少。女人提醒他带外套,他显然认为女人的提醒是多余的,所以迟迟不肯接受她的建议,在女人最后提醒他的时候,他就开始指责女人唠叨。俩人都认为是对方的错,所以喋喋不休的指责对方不称职。其实问题不在对方,在于双方都没有个合作的愿意解决问题的态度。如果俩人互相信任,能够心平气和的商量,男人感受到的就是女人的关心,而女人体会到的就是男人对她的感谢。所以说,他们的冲突没解决好,其实是两个人合作能力不高,和冲突的关系并不大。

他们的做法在婚姻里很普遍,婚姻里的我们大都是这样的。我们都认为只有表现的强势,才能让对方知难而退,我们还倾向于认为对的肯定是我们,错的肯定是别人,于是我们想尽办法争个输赢。于是,当冲突产生时,我们首先想到的通常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指责对方推卸责任。但谁都不喜欢被人居高临下的指责,对方也不会示弱,拉开阵势予以回击。俩人情绪越来越激动,言辞也越来越激烈,你来我往,唇枪舌箭四处乱射,最后两败俱伤。

在这样的婚姻里,两个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总有一方想要压过另一方,所以才会一再地挑起战争,伤害对方。我们不是不爱,我们是真的不会合作,才会让冲突影响了感情。

遇到冲突不能心平气和,只想挑起战争争个输赢,这是不善于合作的人的通病,也暴露出他们社会感的不足。因为如果社会感充足,我们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对方的行为就不会让我们抓狂,我们也会接纳对方尊重对方,不会要求对方服从我们。最重要的是,我们会清醒的意识到这是两个人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的错误导致的冲突。而善于合作的两个人,会尊重对方,接纳彼此,出现冲突也能心平气和十分友好,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更不会为了所谓的输赢而挑起战争。在他们的意识里,我们比我更重要,解决问题比争个你高我低更重要。

同在一个屋檐下,活动空间就这么大,胳膊肘难免碰到,冲突在所难免。不同的是,有的夫妻感情更加深厚,有的却半途夭折。关键就在于合作的能力,善于合作的夫妻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而不善于合作的夫妻,就只会将矛盾加剧,最后伤了感情。

婚姻考验的是两个人的合作能力,如果社会感充足,合作的意愿也很强烈,冲突就只是加深两人关系的契机。而如果社会感不足,合作的能力不够,即使给再多的建议,也是无用。

第三,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纵容与压制为什么都不可取?

既然结了婚,大部分夫妻都会有孩子,丁克家庭毕竟只是少数,所以孩子也是多数婚姻的一部分,不能忽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怎么和孩子和睦相处。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教育从来不像现在这样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关于如何更好的教育好孩子,目前我们社会上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快乐教育,倡导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施加限制,让他享受自由,快乐成长。一个是要对孩子严格管理的虎妈虎爸教育。这两种理论拥趸者都不少,谁都能没能说服谁。但是在作者看来,两者都不可取,因为这两种模式里做父母的都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

先来说说快乐教育。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发自内心的希望孩子能拥有快乐的童年,远离痛苦和失望,而且由于中国的国情,很多父母自己的童年过的很苦,不想让孩子跟他们一样受苦,补偿心理特别重,于是所谓快乐教育这类的外国育儿理念便趁机而入获得他们的青睐。

快乐教育很简单,视孩子的快乐为一切目的,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不拒绝,对孩子的不合理的行为也不加制止,他们认为给了孩子自由,他们就能释放天性,快乐成长,但也正因为如此,社会才多了很多无法无天的走到哪里都招人嫌的熊孩子。有的父母对孩子从小不加管束,孩子怎么高兴怎么来,没有形成规则意识,到了学校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社交出现困难,学业也受到了影响,于是父母着急,孩子也过的一点不快乐。

这些父母的错误在于他们自己都没弄清楚自由是什么。给与孩子自由是必要的,但是没有秩序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流行放养式教育的外国,他们在给与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外,也在不遗余力的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遵守秩序的能力。国情不同,教育方式自然会有差异,父母们太心急,对这些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工夫上,误入歧途,当然会出问题。

我们得知道,自由不是孩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这样的自由意味着你自由了别人就不自由了。如果每个人都为所欲为,我们的社会就乱套了。很多孩子就是在父母的纵容下,没有形成遵守秩序的意识,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侵犯了他人的利益,遭到他人的排斥,这才成为招人厌的野孩子。

下面说说严格的虎妈虎爸教育。很多父母倒是对孩子不敢放松,但是他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小树得砍,孩子得管,良好习惯得从娃娃抓起,于是拿起大棒左一刀右一刀的修剪,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设置了太多的条条框框和障碍,花费心思不少,成效却不大。

我们得知道,规则是必须的,但是严格的管束和限制却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他们独特的个性,不仅压制他们自由表达的欲望,还扭曲了他们的性格。另外,父母的管束又有多少是真正为了孩子好呢?恐怕更多的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威严,他们认为养育了孩子,就理所应当对孩子有控制权,所以管束的方式比较简单和粗暴,不可避免的对孩子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这就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斗争。一旦有了敌对的情绪,家里就没有多少和平了。长此以往,孩子的成长也不会很顺利。他们可能会变得怯懦没有主见,也可能会残酷和无情,这些结果都不会令人满意,所以这种教育方式也应该避免。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放纵和压制都不是和孩子相处的好办法,都会影响亲子关系。父母的问题都是没有尊重孩子,没有将孩子当做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蕴藏无限潜能,能够与之平等对话的独立个体。放纵孩子的父母看似心疼孩子,舍不得孩子受苦,实则是从自己出发,代替孩子思考和体验,用密不透风的爱剥夺了他们体验真实生活的机会,在强大的亲情攻势下,孩子们只能屈服。而压制孩子的父母则没有考虑孩子的个性与意愿,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大包大揽的对他们的生活施加限制,大张旗鼓的对孩子进行控制,孩子们的反抗只能招来惩罚与更严格的控制。如此看来,爱也好,控制也好,孩子们都没有真正的平等与自由,有的是与父母的对立。

当然我们会说,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好心,是为了孩子好。但这话还真的不那么令人信服。问题就恰恰在于,无论父母们是否意识到,他们身上都透露出想要压制孩子的欲望,而这是社会感不足的人才会有的表现。我们看到的是,由于缺乏社会感,父母们也并不擅长合作,为了保护自己的威望,让孩子屈服,父母也将孩子当成了要斗争的对象。有斗争的地方都没有平等,也没有自由,更没有平和,孩子的成长当然受到影响。

为人父母是项重大责任,谁都不是生来就会,我们都需要摸索和学习,而最该学习的就是成为孩子的合作者。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意愿,了解他们,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放飞自我的同时不破坏秩序,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能释放天性。既不让他们长成为所欲为招人嫌的熊孩子,也不让他们的童年备受压抑。

放纵和压制都不是与孩子相处的好方式,后果都并不让人满意,正确的方式是在尊重的基础上鼓励与引导,温柔且有力量。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始终处于人际关系之中,总是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工作、社交和婚姻,它们考验的都是我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只要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我们在这三方面都能表现优异,所以一个好伴侣通常也会是一个称职的好员工和值得信任的好朋友。另外,人际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婚姻不幸福会影响工作上的表现,而工作的受挫也可能会对社交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婚姻里,在与伴侣和孩子的相处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提高自信,并尊重与接纳他们,对于改善人际关系拥有成功人生十分重要。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