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时代》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心灵的力量和疗愈的重要性。作者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内心的伤痛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生活。他提出了一些实用的疗愈方法,让我对自我成长和心灵疗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疗愈时代读后感(一)
为什么我们都愿意花30+买一杯咖啡?那是一种打从心里的感觉,或是彰显自己的品味、或是生活态度......总之拿着一杯咖啡,感觉就会与周围的人不一样。
过去只是觉得是虚荣心作祟,在看了杨苗的《疗愈时代:卖产品不如卖情绪》,这个问题突然有了新的答案。
原来我们买的不是咖啡,而是情绪价值。这位深耕消费心理学与商业趋势研究的作者,用上百个真实案例揭示了当代消费的潜规则:当物质过剩时,买单的早已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情绪价值。
书里拆解的雍和宫手串现象特别有意思,表面看是年轻人沉迷玄学,实则是给不确定的生活找确定性安慰。就像咖啡店用15元成本做30元的咖啡,多出来的溢价其实是为营造空间氛围付费。
疲惫的都市人在这里假装在享受休闲时光,社恐者借咖啡杯遮挡无处安放的视线,伤心者借咖啡厅疗愈内心......这种情绪代偿甚至催生了虚拟自习室这样的新商机,日均3小时的使用时长证明,当代年轻人连学习都需要被监督的安全感托底。
杨苗预判的三大蓝海赛道也正在应验。车载香薰从除味工具变身移动疗愈空间,添加精油的版本溢价400%;露营装备捆绑冥想课程,杭州某品牌靠"星空疗愈套餐"月入20万+;连电子木鱼这种奇特的产品都能日活百万,只因"功德+1"的即时反馈比心理咨询更快见效。
这些案例让我突然想起之前看到了宠物行业的发展报告,从北京高端宠物殡葬店9999元的定制告别仪式,到日本中老年人为电子宠物举办葬礼。这些看似夸张的消费背后,其实是我们在通过商业仪式填补情感的裂痕。
比起同类书籍的理论堆砌,这本书最戳人的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生态下商业模型。比如分析"骂醒恋爱脑"服务时,不仅展现95后创业者月入5万的案例,更拆解了情感代偿的供需逻辑,当现实社交充满风险,花钱买顿骂反而成了低成本的情绪泄洪口。
这种将心理学揉进商业的解读方式,让每个荒诞现象都有了合理解释。
此刻,再看那杯30+的咖啡,突然发现拿铁表面的拉花波纹,像极了一个情绪心电图。当我们为氛围感、仪式感甚至荒谬感付费时,买的不过是工业文明里稀缺的人性温度。正如杨苗所说:所有生意的终极形态,终将回归对人心的疗愈。
1/3页疗愈时代读后感(二)
后Y情时代下,人们面临着各种焦虑、孤独,似乎心理经历了一场危机。 然而,科技发展迅速,似乎有太多机会赚钱,可是,很多人却没有看破这一点。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把握随时到来的各种机会。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都说钱不好挣了,这是事实,但却是对实体店铺而言。网络销售却如火如荼,情绪卖点也屡屡刷屏。 杨苗所著的《疗愈时代·卖产品不如卖情绪》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在这个虚幻的时代通过卖情绪,来有所收获的。这本书本书的核心观点可能是强调在当今社会,消费者更关注情感需求,而非单纯的产品功能。 1978年到1995年是生活必需品消费阶段,这个阶段人们的目标是解决温饱,彩电、冰箱、洗衣机三大件成为热需品;1996年至2010年属于家庭消费阶段,人们的生活品质开始提高,汽车、时尚家电开始热销;但从2010年开始便到了个性化消费阶段,私家车暴增,旅游、教育都成为家庭必需。 说白了,这时的消费可以叫“享受型消费”。这个阶段,在年轻人眼里,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休闲;法拉利卖的不是跑车,而是快感;劳力士卖的不是手表,而是奢侈感……消费已经升级成情绪消费。 当人们产生情感上的无助及被情绪淹没时,便会焦虑,这时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以疗愈为目的的正向情绪消费便应运而生了。有人说,情绪是驱动一切购买欲望的入口。 而人们更喜欢正面的、积极的、能带来放松和愉悦的疗愈消费。于是,有人撸猫、撸狗,有人网上算命,也出现了寺庙旅游、淄博烧烤、刮刮乐等快乐新话题。 万物皆可疗愈。从爱自己开始,疗愈内心。于是许多解压视频特别受欢迎。无论是摧毁类的挤痘痘,还是秩序类的清理物品,或者慢生活类的宠物、种菜,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站在疗愈经济的风口上,如果能够抓住一些机遇,就能够大赚一笔。比如冥想类、禅修课等很是火爆,消除孤独感、缓解焦虑感、增加趣味感的项目都可以。 《疗愈时代》是一部商业趋势分析书,更是一部年轻人必备的看清时代的好书。
2/3页疗愈时代读后感(三)
这几年,“疗愈”是一个被高频提起的词汇。对于我而言,阅读纸质书就是一种疗愈自我的方式。TA能够让我从手机的信息浪潮中解放出来,慢下来,内心获得平静,与此同时大脑还得到滋养,这是平凡生活的小确幸。
倘若单单从输入信息和学习新知的功能价值看,阅读纸质书就会面对很多“竞品”,我有其他效率更高的可替代选项。但“热爱”无可替代!
拿旅行来说,不是为了“观光”而出去,我偏爱“CityWalk”和“去有风的地方”。也是为了给情绪放松、让精神放空……
正如《疗愈时代》中所提到的,在高速发展的快节奏社会,慢生活、主打情绪疗愈的情绪消费是人们所需要的。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梳理了疗愈经济的本质和内涵,还结合各种商业案例描绘“情绪消费”的历史进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个体应该关注的商业机会。
日本社会的“疗愈消费”趋势更早出现。作家松浦弥太郎就指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
人们愿意在那些能够解决自己正在直面的烦恼、消除自己当下的不安、忘记自己的不愉快、解决自己的困惑的事物上花费时间和金钱。
当然,情绪问题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日常痛点。
满足需求是商业的关键。
关于在产品或服务中“卖情绪”,作者结合香氛、宠物食品、艺术疗愈、户外运动等多个例子拆解了以下5个机会
1、消除孤独感
2、缓解焦虑感
3、增加安全感
4、获得松弛感
5、增加趣味感
对于普通人而言,做一人公司或者超级个体,书中也给出了“疗愈经济”中的参考方向,可以做相关的视频、音频、表情包等产品服务。
情绪敏感是问题,也是优势。
疗愈自我是需求,也是机会。共勉!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