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的防御》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以个人经历为例,探讨了适度防御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但不要过度担心和恐惧,因为这样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适度的防御能够保护我们的身心健康,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保持平衡和理性的态度。
适度的防御读后感篇一
字里行间,思想的火花像流星一般闪现,如获至宝。精神分析就像利刃,把自己那一团胡思乱想的乱麻迅速斩断。观点够sharp,一些表述甚至让我有本能的反感,但是深入思索之后总是能引起我的共鸣。
有一段话让我受益良多,解开了多年的疑惑。“依赖和固执,都是一种性压抑的体现。而好的亲密关系是两个独立人格之间的互动。”所以修炼自己的独立性,恰恰是促进亲密关系更加有趣和高质量的关键。特别有魅力的人,就是既不依赖也不固执,非常灵活,既有自己的原则,又有一定程度上的互动和开放性,收放自如的,对自己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充分的肯定的,以及有余力去关心对方的精神世界。所以根本不是毒鸡汤里所说的,人性本贱,这种看待方式太粗浅了。要修炼自己人格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无论单身还是恋爱,都要把自身建设放在第一位,不要太过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好给予对方爱,也随时准备好失去,打起百分百的精神来面对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不成为别人的附庸。当你有自己的边界,别人也会来尊重你。而很多时候自以为的深情,挽留。并不是爱,而是依赖。是失去了自己人格的体现。没有人格就没有爱。对方自然也感受不到你的爱。只会觉得窒息,因为爱需要一个健康的人格作为载体。
适度的防御读后感篇二
曾老师的几本书对我的帮助特别大 继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之后,看的最多的关于心理学得书就是曾老师的书。 书很短,但是会直面一些问题。 不像其他心理学书籍有大段大段的释义,他能用简短的陈述帮我看到自己的问题。 你在逃避什么? 你在抵抗什么? 你在害怕什么? 这些直白的话语让我知道我的行为有着什么样我看不到的内涵。 也让我明白了,和别人交往,和挚爱的家人一起生活中的一些潜意识行为。 就比如我和母亲,婆婆,女儿之间的情感独立,是近两年才开始分离的,以前的我可不是现在这样,我们之间没有情感界限,所以家庭生活是一团糟,这么多年互相折磨却又互相担心~ 直到我知道了,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原来我活着不用这么辛苦,原来我可以随便支配自己,那种“不配”的感觉就慢慢的淡化了,也更自信的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你有底气面对生活,也给自己机会允许自己享受生活,哪怕吃的依旧是粗茶淡饭,哪怕日子过的依旧不是那么甜甜蜜蜜,哪怕前方的路途也不是一直一帆风顺,但是你的心底不再像阴晴不定的天空,随时发生你不能掌控的事情。而你变成了一汪水,无论如何都能适应生活。 这也是我喜欢心理学的原因,可以和自己和解,然后去理解别人,理解这个社会,不再抱怨,不再内耗~ 承认自己很棒,不会在意他人怎么看,怎么说,是否喜欢这样的我。因为那是别人的事情,跟我没什么关系。 亲子关系也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独立起来,不仅仅是生活自理的独立,还有情感的独立,我希望让她看到父母爱她的同时,父母也是有名有姓有自己生活的自己~ 希望她不单单在爱中长大,爱和快乐,尊重,认可,理解包容,一生的路很漫长,所以需要她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好好的做自己,这样才能在她羽翼丰满之际,放心的飞翔天空~
适度的防御读后感篇三
本书内容略庞杂,故于众防御机制中取我认为最主要的最无处不在一个——投射,来展开讨论。当然,我觉得投射最主要也是我投射给投射的投射(笑)。 一、认识投射 投射,也许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先使用的防御机制,是指将自己身上的心理行为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一个人心里有什么,他就会对别人身上同样的东西敏感,他对此就有比较高的关注和辨析力,比如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别人小气,就是“对小气有非常高的鉴赏力”,他一直在投射他的小气。 “自我中心”是投射的一个典型表现。一个孩子晚上做了个梦,梦里有妈妈。第二天妈妈问他:“你昨天晚上做了什么梦?”3岁前的孩子会觉得:“你怎么会不知道,梦里有你的呀!”精神分析认为这种自我中心就是投射—我把我的感受加到另一个人身上。 对环境和他人的感觉也与自身的投射相关。比如,本来是我想攻击别人,而我不愿意承认我想攻击别人,于是我不断地想象他们会攻击我。这是我对他们的攻击的投射。我总想象他们会攻击我,就会感到紧张和恐惧,这样我就把对他们攻击的潜意识意识化了。我觉察到原来是我想攻击他们的时候,投射出去的攻击就被收回来,我就不再有那些糟糕的情感体验了。 边界不清是投射的结果。边界不清楚、主客体分离得不好的人,更容易投射,把自己的感受加到别人身上。比如开头举的容易发现别人小气的例子,在此人眼中他人的小气其实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他人确实本来就有的小气,另一部分是此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小气然后投射给他人的。如果他能把自己的投射的部分收回来,看到他人小气的程度就能降低了一半,这需要他意识到:原来我如此害怕自己小气,所以我看到他人小气并且攻击他的时候,我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慷慨的人,而对方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怯懦的人。 因此,言语中带有明显的情绪,一般都是投射性地攻击自己。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自己有这样的缺点,会觉得非常内疚,有屈辱感,看到他人这样做,我们会针对自己的屈辱感,或者说对自己的毛病实施攻击。所以在纠正他人的问题时,既有纠正的语言和行为,还有厌恶和排斥。一旦明白了投射原理,不仅可以在现实层面减少互相指责,也有利于划清我们跟别人的边界,使人际关系更和谐。 二、正视投射 作为一个凡人,没有读心术和千里眼,很难做到全面掌握外界一切物质和意识的信息,只能在自己认知范围内解读这个世界,这就是投射,所以也就有了“所有外境都是心境的投射”这个说法。 当然,这不是要陷入不可知论中。客观地感觉现实是一种自我功能,即判断力、现实检验能力。这种能力跟投射是并行的。以己度人始终是片面的,如果过于放任自己的投射行为而不去提升和使用现实检验能力,就会导致过度投射。这显然不是自我功能处于灵活应对外界变化的状态,过度投射可能会导致一些灾难性的后果,轻则把自己的需求强加于人,重则引发世界大战(大雾)。因此,需要努力分辨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边界,什么是别人的边界,判断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 三、拥抱投射 说了那么多投射的缺点,是不是投射就是不好的,要全部压制呢?当然不是,投射以己度人的片面性固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也带来了人际之间的温暖、关照、理解、同情。曾老师自己也说过,比起自我边界清晰的西方,他更喜欢相互之间有很多投射的、边界不那么清楚的国内社会,投射带来的好处是大于问题的。 除此之外,投射是增强洞察力的秘密武器,易经也好禅学也好精神分析也好,这些非科学性的东西本质上是你个人阅历经历的整理归纳工具。想从这类非科学性的理论中摄取洞察力的营养,靠的就是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投射到这些理论中,以获取对抽象观点的把握。这也是为什么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看这些东西的收获不一样,还有人觉得此类理论常看常新的原因,其实不是理论有什么生命力,而是这个人的阅历增加了,对理论发出的投射也增加了,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理解。所以,其实是你的投射赋予了这些理论生命力,提升了自己的洞察力,投射是很重要的功能。
适度的防御读后感篇四
《适度的防御:建立有滋养作用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学通俗读物 学会心灵的断舍离,让自己自由愉悦地生活 当我们有一段痛苦的经历或者情绪的时候,能够调动自我功能,把它排除在意识范围之外,,即痛苦依然存在,知识自我感觉不到。这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就是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就像一个集照顾者与迫 害者于一身的矛盾骑 士,既能抚慰、保护我们,也会伤害我们。一方面,我们都曾用它来包裹那个还太小我、无法承受的自己,保护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受伤的我们。另一方面,他也可能把生活中的每个新机会都误以为是让我们再度受伤的危险而拒之门外,我们安 全地活着,内在却无法整合,痛苦无比。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 统。每个人在面对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群的时候都本能的会启动自身的防御机制:小孩子做错了事情,害怕被批评,被挨打选择说谎,两个孩子打架,你询问原因的时候,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来陈述。工作中的失误造成业绩下滑,我们很多人都找对自己有利的客观原因来劝慰自己。婚姻中的两个人出现矛盾和裂缝的时候,通常都是指责对方的不足……这样的自我防护可以帮助我们取得心灵上的一种抚慰。 但是生活中还有一些极端的人,他们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迟迟不能释怀,久而久之,这些矛盾成了生活中的痛苦,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一个朋友因为无法忍受婆婆不带孩子的事情,忙碌的生活,自己不能应对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所有的不满挤压在心间,没有地方可以发泄,久而久之,让自己身陷这个矛盾点中,找不到走出去的突破口,蕞终得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其实对于带孩子这件事,我也同样面对着,但是当我学着把生活的重点进行转移,没人带孩子了,就自己做好生活和工作中的时间规划,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到我的生活中,现在两个孩子在我身边,虽然工作中累了一些,但是看到孩子的懂事和幸福的笑容,心中还是极大的满足。 我常对身边的朋友说,生活都不容易,没有谁都是称心如意的依靠。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学会放下心中的那些繁杂,寻求让我们内心归于平静的幸福点,就能收获生活的快乐。这样的放下,不是痛苦就不存在了,只是我们学会心灵的断舍离,还自己一份轻松愉悦的人生,更好的体验生活的精彩。 在《适度的防御:建立有滋养作用的人际关系》中,作者从精神分析的专业角度,教我们读懂防御机制背后的真相,重新了解自己的过往,疗愈创伤,用适度的防御,让我们在关系中得到滋养,创造截然不同的生命。
适度的防御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大众阅读的心理学类书籍,可以引导你了解自己行为背后潜在的原因。
一方面足够的“深”,内容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写的,大部分都有强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又足够的“浅”,举例贴近日常,较少晦涩的专业用语,让读者可以很容易切入进去,并且每个章节没有强关联,随时拿随时读也不影响。
我一共读了3个半小时,每天20分钟。回过头发现每天这20分钟,除了在读书的内容,更多时候是在思考自己过去是否也产生过类似的心理防御机制,结论是所有在书中说过的防御机制,我都有产生过,也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得到了很多收获。
在此写笔记的时候就想总结一些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就如书中说的
很多时候产生的防御机制我是没意识,也就是潜意识自发出现的,比如我经常会想看很多的道理、方法、工具,实际上是一种“穷思竭虑”,我在努力思考,避免行动。
我之前对这件事其实是有所知觉的,可是并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通过阅读这边书,他提出来这是“我在过度分析,实际上是在反复简约一些僵化的想法,来回避对其他想法和感受的决策”,背后实际上我内容在通过使自己的思绪像轮子一样快速运转起来,只是为了逃避行动,或者不愿意接受我过去的错误。
而通过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把潜意识上升到意识,我了解到我内心在运用某种防御机制后,我对于一些事情会更容易看开了,打开了某些过去解不开的心结,也更容易接纳如此的自己。
在这一层面考虑,我认为很多时候人会产生矛盾,是因为自己并没有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特别是某些根本没意识到的潜意识,处于混沌状态的自己就没法思考矛盾的由来,转而攻击自己,产生更多不良的情绪。
就如书中说的
也就是说,不同人会使用不同等级的防御机制,有的“低级”,有的“高级”。
只要合理利用正向/高级的防御机制,视不同场合、不同人而灵活使用,那就可以使得心理更加健康和自由。(如果什么情况都使用一样的防御机制,那也是有问题的)
情感隔离作为一种高级的防御机制,其实是很好用的,因为我们生活中一定会遇到痛苦的时刻,如果过于痛苦,而不断提醒自己想起,可能就会让自己奔溃。
在这种时候,使用情感隔离就可以让这些痛苦排斥到潜意识里去,将痛苦隔离开,让自己能够妥善处理好当下的事情。
在我了解到关于情感隔离的相关描述后,我会发现我过往也一直在用这种方式面对我不愿意接受的事情,而过去可能是不少潜意识的,以后可能会更加把这种事情摆到意识层面,会使我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更加成熟地使用这些防御机制。
正如各种防御机制,比如反向形成——明明想要到不表现出来不想要,或者明明想抗拒却表现出来喜爱。通过了解这些机制,我们也可以延申出来,了解其他人的思维模式。
比如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想要一些东西,却表现不想要,甚至他们期待他人求着他收下他们想要的礼物。这些自然是一种反向形成,从其他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或者说是“高自尊、低自信”的表现。
这些不良的防御机制,自然会对人格的建立造成阻碍,让人虚伪,从而使得这社会或者亲密关系间冲突增多。
就算是再厉害的人,也多多少少会存在各种不良的情绪,而我们只要认识到这些问题所在,及时不全部改变(不可能也不能拒绝所有的防御机制),也能够使得我们更好。
我们会发现过去不知道的自己,通过分析自己,可以更好看清自己,明白自身思考和行为的由来。
从而更好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即使意识到这也是不完美的自己)。
正如书中所说
.
回到这篇书评的标题,《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防御机制,那也只是心理健康的第一步》,这本书描述了各种各样防御机制,如果只是了解了,那也只是第一步。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或许是第二步,但最重要的一步,还是”迈出去“的那一步。
毕竟我们在觉察自身的过程,就是一个纠正过去错误的自己的过程,纠偏过去的自己也就是在否定一部分的自己,这个过程会非常难受。
希望我们都能升华自身,最终享受作为自己的自己,不再逃避和躲藏,让自己痛快、爽快、自律、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