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家族》的读后感大全

《家族》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29 14:26:06
《家族》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3-29 14:26:06   小编:

小说《家族》通过讲述三代人的家族故事,展现了家族中的矛盾与爱。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揭示了家庭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读后让人感慨万千,思考家族的意义与关系。

家族读后感第一篇

张炜的思考在书中有大段的独白,我阅读中感觉这种书写必不可少、恰如气氛的。欣赏这样的情怀。这是知识分子的关爱国家、历史、文化的情怀,起点很高,在小说的之气韵的衔接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享受这样的散文式意识流,千丝万缕的连接起人物之间不可隔断的关系,类似旁白的文字却成为这部书的一个大亮点。你绕不过它,它帮你思考,填充,故事情节不是最重要的,有独特性的长篇就需要有这样的架构,写给自己也是写给每一个阅读的人。

张伟的雄心壮志实现了一部大书的创造,能在80-90年代完成,也是正合时机。如果早了,社会政治不允许,晚了会被时风所裹挟,不可避免的沉沦。也就难以创造一部能备受重视的作品。张炜是有良心的作家,他心系国家命运,他看到诶下的世风,不想闭上眼睛,他要说服自己,要探索,心灵史,也曾是他的一部作品。我想这都是息息相关的,没有无缘无故的凭空建成一座高楼。

1/4页

家族读后感第二篇

前面按着kindle合集里的顺序先读完了《忆阿雅》和《橡树路》,之后搞明白了这十部著作的顺序后才开始读这第一部《家族》。

这样,反而占了一些剧透的优势,对曲家宁家以及地质队员的“我”的故事了解更多了一些,人物的形象也更丰满,也解答了很多读前两本书时的疑惑。

解放前后一条线,改革开放初期一条线,虽有间隔,但内里却是呼应的,故事性强而易读;散文抒情部分跳脱的厉害,我个人很难和作者的感情呼应起来,觉得这部分就比较难理解了。特别是在晚上窝在被窝里,只要读到这部分,就即将入梦……

三本书下来,感觉作者对某些事件和某些人有着深深的怨念,渴望着一种较为原始的心灵自由状态或者说是向往复古,也许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更适合他吧。

说实话,读张炜先生的这套书的通感是:每本一开始,啊呀呀,这写得神马都是,完全看不懂;看到中间,我去,我绝对是读不完这本了,就算读完了,下一本我也不看了;读完之后,纳尼,结束了?下一本是什么名字?咱们继续。

这么说来,茅盾奖也算是实至名归吧。

2/4页

家族读后感第三篇

卷三很魔幻现实主义,也能成书,它若单独成书,所有的角色只是有了象征意义。

问题是这里书写的就是现实,现实就这么魔幻,写出来简直不像真的,没有那一二卷的声明,一切也在嘻谈中落幕了。

当然一切终于是要落幕的,尤其缺乏文化根基只靠了几个人的才具做成功的事。但这落幕是如此惨烈,要靠其他有“才具”的人掀起别的风浪,这风浪又延延绵绵,影响到这么多的人,这么多有情的人。

如果不是有亲身的体验,光靠书本、文化传承不能想象在这个世界上有情倒是一种负累了,是他人可以肆意攻击蹂躏的一桩事情。没有感情没有那文化根基倒也清净,只那生生看不得别人好这一点,就可以化成巨大的能量,供一个人安安心心活到死去。

宁周义到底比曲予眼光毒辣,两害相衡,择其轻者,这是想通透了的,他料到了这个结果,也安排了自己的结局,只不过那时不能被理解。不知道宁珂在牢狱里会回想起那个时刻吗,会想到他终用了无情回应了叔伯爷爷的有情吗?

3/4页

家族读后感第四篇

换了工作地点,改成了坐地铁上下班,路上难得有了时间看书。那天加班从单位出来,在地铁看着书,突然地就被一些字句戳中了——“其实有那么一天我会弄懂世上所有大同小异的故事。上帝编造这一类故事时,想象力是如此的贫乏”——十年之前我是不记得书中这句话的,现在,反而是印象最深刻的一句。

2011,整整十年前,毕业论文写的《家族》,最后写到兴起,一个通宵首尾完成初稿。后来常开玩笑说,水平不怎么样,但的确也是“呕心沥血”,好在赶上了答辩,顺利毕业。毕业后,特地还买了一套《你在高原》,可惜一直放在书柜里。近来一些事,总是隐隐约约让人想起毕业已经十年,一声叹息。特殊的日子总要有些仪式感,就立个flag争取今年把《你在高原》读完吧。

这些年,工作换了又换,却也是一直没换,混乱的逻辑下面,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品尝。没到老无所依,但总觉无家可归,不知算不算也是一种流浪。那天晚上从地铁站出来,发了一条朋友圈,用的是孟庭苇歌词“就这样不停的飘啊飘/直到都不再微笑/忘记了什么重要/也忘记了为何徒劳”,不奢望谁会懂,也没人会懂。

“一个人如果在诞生之前知晓自己的命运,必要恐惧,必要拒绝来到人间”,细品之下,和茨威格那句“ 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了价码 ”简直如出一辙,那是这个“家族”的归宿,逃不开的出身,躲不掉的宿命,终究殊途同归。曲綪最后的默念,曲予一定知道答案,宁珂也知道,陶明知道,朱亚知道,甚至,宁周义也知道……

弱冠读来,是精神史诗,而立读来,却是宿命挣扎,若不惑再读,可否不惑?

4/4页

还剩1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