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痴读后感100字

痴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3 04:50:16
痴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8-13 04:50:16   小编:

《痴》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晓燕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困境。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让人不禁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进行反思。小说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引人深思。

痴读后感第一篇

吕先生的散文《痴》,把我们痴进了你您的世界。时光,岁月,清风,人性,有形无形地流淌,在您文字中留下细腻的记忆,且赋予深沉的情爱。哪怕寂寞,也在寂寞里温暖自己,温暖读者。这样的散文是打动人心的,因为它是人性最深邃,也是人性最美思绪的释放。那些如涓涓细流,林间水岸,那些如四季无声的呼唤,万物的变迁的瞬息的感悟,构成一幅幅生活的画卷,是您对生命的礼赞。在寂寞中,坚守本分,积极乐观,放达宽怀,在自由中谨慎矜持,君子的气格,晋士的风范。在毫无说教的文字中惠及他人,给人美意,《痴》是一本当今值得品读的好书。

痴读后感第二篇

冬尾巴上收到一份大礼,吕老师的《痴》。黄封皮,捧在手心里,如一撮鹅儿黄柳。很春,很养目。第一本《瓷夫人》,几乎翻烂了,供在案头,或者走墨时,压宣纸。这本《痴》决定随身带,不急着看,急啥,痴,跟着季节吃一吃,痴一痴。 吕小涢老师就是一个宝藏,是一潭静水,是一个真正的文坛白粥,实诚人,痛快人,直性,诙谐,也转弯抹角的骂人,就是他吧。《痴》值得我们去翻一翻,读一读。什么季节什么花草,那些花草里的翠萎,那些瓷片里的幽灵,那些岁月里的香褶皱,那些n年前的恩恩怨怨,六七十年代那些破事,四季梦,老壶老碟老罐子,炖粉藕炖萝卜炖豆角,还喜欢垫一层五花肉。可以这老头的文一点不美丽,却千万静谧。他是经过早年代大风大浪大起大落大历练的人。 痴,也理解为爱,也可释为继续,不断,活下去。痴不是病,痴又是“大病”。

痴读后感第三篇

吕先生的书,绝对是值得拥有与珍藏的。我读过先生的许多文章,每一篇都百读不厌。

先生的散文,同他的名字生 晓涢 “”一样,宛若一条清澈的河水,从高地流入平原,呈渐行渐缓之势,穿过春夏秋冬,越过悲欢离合,最终流淌到波澜不惊、风静浪平的天地。

他擅长写景状物,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融入文中,展现出一幅幅感伤、清丽而又隽永的画面。读吕晓涢的散文,总能从字里行间感悟到一种细腻的柔情,一种淡淡的落寞,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从而意外地收获一种别样的美感。

其作品有如此艺术魅力,除了其深厚的文学与人生修养外,还依赖其在平凡而普遍的生活中,咀嚼出人生的真味,并付诸笔端。从他的散文中我们所窥见的,是他从或甜或苦的人生经历中所得到的思想与智慧,更是他宁静淡泊、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

痴读后感第四篇

读后感写到途中遇它事。《痴》是一部瓷学,但它不重瓷本身,却把笔墨集中在瓷上的绘画、诗词、书法上。读《痴》,即便我们对中国画,对瓷上绘画知之甚少,多读几篇,发现它引导我们在看似凝固的瓷,看似框定的画的表象里,感知到瓷与画交融蕴含的丰富内容,把我们带到未曾见过或平日里视而不见的釉色胎质、行笔施彩,点画描勾勒皴染等绘画的技法间,那里有功夫的积累,严苛的约束,也有最自由的随兴发挥。小小器物,承载着无限广阔的世界 ,闲游其间 ,人生的乐趣提升到了新的境界。在那些杯盘碗瓶壶锅筒上,富含多么动人的故事、希冀和情谊 。作者在这些本不开口说话的瓷器上缠绵,流连,不尽不厌 ,不断开辟审美新视觉,不断创作出通常散文里未曾有过的表达,那是吕先生专属的文字和韵味。《痴》特别真诚地讲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悟和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读起来不累不倦,总像走在景致怡人却又从未去过的地方,一路风景一路雅意,一路轻盈一路畅快,这是阅读中最大的乐趣。《痴》给人启示 ,人若如痴如醉于自己的喜爱,锲而不舍,必将有所回报。我想,如果先生的美瓷是对先生执着的回报的话,先生的美文则是对广大读者无私的馈赠了,感谢先生“痴”的文字,感谢先生引得我痴!

痴读后感第五篇

说来惭愧,收到语子赠书已近20天,因为工作忙碌,迟迟才读完。拿到书的时候,看到封面是我喜欢的姜黄色,不由为之赞叹。姜黄色多出现在春夏两个季节,代表着希望和生长。

真正翻开书页去阅读,才发现这些短小精悍的一篇篇散文很有意思,我第一次读这样的散文集。每篇文章不过千余字,都是作者跟作者的日常相关的事物。

他的收藏品、爱吃的食物、记忆中的人、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在作者笔下鲜活地呈现着它们的样子,使我不禁为作者细腻的观察和缓缓的描述而惊叹。

瓷器的历史与花纹、食物的做法与品尝、花草的生长与打理、昆虫的养育与呵护,在这些事物的描绘中,作者把对于过去温情的回忆,对放下的思考,对自己的改变一一融入,会给读者很多启发和想象的空间。

我是第一次读吕先生的文章,书名为《痴》,想必他也一定是个“痴人”,可是在茫茫天地中,谁又不痴呢?只不过痴的对象不同罢了。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晚明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在“上下一白”的天地中,我们都是两三粒人而已。所以,即使文章中记录了那么多痴人痴事,我还是想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痴读后感第六篇

读吕先生文章,想到写作的不同方式。一种用理性写作,写什么要据理,所有文字在脑子里成为“成竹”。这种写作,有可能没了感性的珍贵。感性,是我们生理的,情绪的,精神的不可没有,不可替代的,特有的,人的自然属相和社会属相的一个层面。不仅许多“理”以它为前提,从中提炼;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人类认识判断事物,表现事物和自己的态度,情感,精神向往的必然和拓展。在写作中,把自己感性的过程作为对象来表现,跟着感觉走,忠实自己原始的或直接感知的东西,这是一种难得的写作方式。吕先生文字是“五味杂存”,立体于感性系统,字字妥帖,句句平实,段段自然,篇篇有味。且是无味中的味道。怎么讲呢?这里说的无味,是内容上的平淡。吕先生文字没有精彩的,诱人的,悬在心中叫你期待的情节。有的只是无关紧要,无关痛痒的小事,如清晨的阳光,昨夜的雨;湖面的水波,瓷上的画等等。在寂寥中乐淘淘,在无事里找事,在无意义中找乐趣,完全彻底的自得其乐,跟着玩觉很有意思。文字这玩意,最难能可贵的是有情有趣,散文不是论述文体,无理完全不是问题,但若干瘪,没有血肉的文字,再多么有理,也不是散文的菜。感性的文字,没有模仿,没有无病呻吟,没有重复,没有枯燥死板,是现时空自己没有准备的语言。然而又是时时刻刻在你的感觉中储存着,稍有触碰,就滚滚而来,那种撞笔式的蹦出来东西,鲜活,哪怕有一股山野气,都是自己的气息,都比公式化的文字好一百倍,吕先生是文字的大师,在平淡中潜藏丰厚的美感,不能思想,不必去思想,处处撒满感性的灵光,清净无尘,稀世珍宝。

痴读后感第七篇

读这部散文集格外轻松,我最怕附加了许多观念,不是强迫的强迫,那种东西读多了不是越读越明白,恰恰是越来越愚钝。最後或许当初的一点原创性思维也被强迫替代了。 这本书几乎百分之百以感觉入言辞,要说的都用最明了,最贴切,最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奇怪,最自我,也最受人喜欢。文字的语言问题,不简单是谁的词汇范围问题,更重要是选择的问题,而选择的差异,有可能是作者间本质的差异了。好的文字,往往是在自己与自己交流,是自己要把心中的感知记录下来,给自己交赃。于是平实,真实。可以想象,我们要写给他人,下意识就注意如何说的好,说的透彻,说的深刻等待等,总得要点文采,要有技法吧?于是问题就出在这了。吕先生这本书,篇篇文字都朴素,朴素得雅致,比起多少散文,包含那些耳熟能详所谓散文大师们,要受看得多,说它字字珠玑毫不为过,说它诗情画意也当之无愧。当然,此书不能当小说来读,要闲下来,甚至有点寂寞时,慢慢品赏,味道在静中。你若只看内容,还要找点新奇的故事,想吃快餐,也许这本书就不是你的最佳选择。在书海里,我读书很少,喜欢的书也很少,我怕那些设计,那些精雕细琢出来雅人的东西。关于中国瓷的话题这些年慢慢多起来了,这本书上涉及的文人瓷,或许并不大众,我们都知之甚少,但读文字感觉到它是一种可爱且值得珍视的物件。字里行间浸透了作者的心血和热情,给读者一个启示,人要有爱好,能痴迷于自己喜爱的境域,是福,是所谓超越。假如我们不能做到收藏艺术也不可抱怨,我们可以收藏人间美好的,有能力收藏的东西,譬如这书中的字字句句,这书中情物合一的图片,那种观察事物的方式,生活的视角,感悟,都是值得收藏的宝宝。

痴读后感第八篇

吕先生的散文《痴》,才看几页便入痴状。不知道散文何以界定,但不少散文散而不文,缺乏文采。说缺乏文采倒不是辞藻问题,恰恰是一堆辞藻,却没有文气。形容词多多,比喻夸张或深晦懵懂;也有的云天雾海不知所云,更有豪情万丈不可一世,读起来热闹,读过了叫人有点晕乎、恍惚。怎么也入不了戏,如若遇见这样的散文,不只是作者的不幸还是读者的不幸。读吕先生文字给读者最突出的感受是静。静静的,静静地听到美妙悦耳的文字声,静静地在文字里看到不同的画面,静静地在文字里看到作者的身影,如文字般的状态,静静地获得那些不知不觉,却有意思的,清新的,也是对古旧遗物的知识与感悟。《痴》,这个书名,简朴到直白,大约没有一个词能把作者的状态浓缩其间,于是找了一个最具有认同感的词作书名,我想也是一种智慧。在文字中除了“宁静”,我对其感悟生活的方方面面,感悟自然世界的点点滴滴,感悟生命存在的本分本质的细微与深入和独具的表达,深深的敬佩!作者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我不知道,但似可出他没有浮华与躁气,那些表达好似在对自己言语,对物、对自然的相互交流,所以那么自然、宁静和真切。以致我在文字里走的很慢、很深、很远,像游移了现实的形骸随文字而融化,一时间自己似消失了……,待回过神来,你会发现大脑特别清晰,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粗糙、苍白。当路边一棵小树悄无声息落下一片叶子,窗外风吹叶儿沙沙,夜来雨滴哒哒,关不关我们的事?你能看到听到吗?能在内心留下什么感悟且成为精神的一部分吗?看了《痴》很安慰,世上有人竟那么敏感于这些寻寻常常,普普通通,司空见惯的甚至称不上事的事。看了很惭愧,以为不知天时,不顾它事,不顾这个我们生存的世界,独自勤勉在不得已的功利中,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为我所用物化的一切。忘记了日月星辰,忘记了花开花落,忘记了生活的本分,不自觉成为生活里迷路的行者,把人的精神美好的信息屏蔽了,徘徊在永恒的鸡毛蒜皮间鸡毛蒜皮。《痴》,又是一部瓷学。还没有谁把个人的爱好与个人的生活联系的这样紧密,尤其冰冷的瓷(待续)

痴读后感第九篇

年纪渐长,读书的趣味则越来越窄狭、寡淡,不爱所谓的大时代、大境界、大言论,爱读些小诗小令小文章,小而真挚,有日光的温暖、月光的清凉。

吕师的文章,在网上读了几年,如今终于印成纸书,做成一本《痴》,捧在手里读,觉得这样的文字还是纸书读起来更妥帖。慢慢的,一篇一篇读完,想说的话似乎都多余。这样的文章不是繁花着锦,烈酒透香,惊艳诱人,随便就可以说出许多好处来。书里氲着的只是淡,淡淡的一抹草色,淡淡的一碗菜汤,淡淡的一则旧故事。淡里还有风骨,玩瓷而不随波逐流,有自己不俗的审美与耿介的持守;怀旧而不一味耽溺,有现世的通达和释然。写文章写出这种味道来,才华和学识都略显无用,只能靠光阴来打磨,如同老瓷上的光泽,要经历时间才能褪去火气和逼人的芒,显出莹润通透来。

收藏瓷器的故事,信手拈来,只淡淡记一笔,就趣味横生,足以让读书的人暗自惊叹;记忆里的一种吃食,即使已寻不到了,那份惦记的心思也让人觉得活色生香,仿佛自己也尝过似的。因为落笔真挚,不虚夸不昂扬,不作过分的粉饰,所以入心。书中尤其偏爱的是那些记四季日常的短篇,为一茎草一粒花作传,平淡而有趣,读起来有光阴恒静绵长的意味。

偏要说出这本书一个具体的好处来,那便是:一纸旧气。说是旧气,而不是古典气,才子佳人着盘扣大褂真丝旗袍,抚琴执箫,那或许是古典。《痴》的旧气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简体字,白话文,不掉书袋,不引用古诗文,却无处不旧,旧得温润,旧得淡静,旧得涓洁。

一个人一旦从心底痴迷旧时光,走到哪里都带着满身的旧气。笔下的文章自然也是旧的,旧得让人舒服。

痴读后感第十篇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的最后几天,这个世界上将要出现两本新书,一本是我和老棣为渝州藏家编辑的《浅绛上的中国》,一本是青橙的朋友为我推出的我的文字集子《痴》。《痴》的封面被设计成为明亮的黄色,因此它是一本黄书。我喜欢这样的明黄,冬天里它像一抹鲜亮的阳光,能给人带去温暖。

《痴》收录了我十余年来的一些文字。有几篇我自己也为之拍案叫绝,再读甚至不敢相信是我写的,现在的我可能再也写不了那么好。当然这只是我自己认为的好,朝怀里作揖,自己恭维自己。真正的好得让人家说,我说的不算。

我喜欢甚至偏爱自己的文字。正因为有这样的喜欢与偏爱,文字才会成为一个乐子,让我得以借它自娱,获得写作的快感。记得我在一篇日记中说过,我的这些文字都是我写给自己的情书,因为人最爱的正是人自己,人非常需要自己对自己的这种爱的表达。我的笔触不算太窄,有时候伸得很远,好像在写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写别人,写远方,时而广阔,时而幽微,但我知道我仍只是在写我自己,我在对我自己述说,我对我自己心领神会。写给自己的文字,自然是坦荡的,自由的,随性的,真实的。这个世界上很难有真正真实的文字,我希望我的文字多少有那么一点真实的影子。

我的文字很少发表,只是写在网页上给自己看的。这么些年,我知道有人一直在默默地阅读,甚至一篇都不拉下,这样久远无声的长情陪伴,让我十分感动,也让我觉得我的文字还是有点价值的。我因此写得还算认真。我希望陪伴我的朋友点开它时不至于失望,能够在字里行间得到一些小小的快乐。

好的文字如清溪水,能自动往眼中流淌,清心明目。好的文字是安静的,是一种对人心的轻轻抚摸。这些年我搜罗浅绛彩瓷,并为它们写了一些文字,其中有一篇就题名《用文字抚摸》。玩瓷无非看与摸,人有摩挲旧器之癖,因此摸的乐子更大于看。摸并非一定是手的触碰,也可用镜头抚摸,用语言抚摸,用文字抚摸,甚至用意识抚摸。用文字抚摸瓷器,瓷器反作用于文字,文字于是也有了润泽感,有了老包浆,有了无言的沧桑意味。文字又不止于抚摸瓷器,它可以抚摸生活,抚摸人生,抚摸童年,抚摸青春,抚摸爱情,抚摸我们最隐秘的内心世界,抚摸被很多人叫作灵魂的那个虚无飘渺的东西。我用文字自恋恋人,文字又独立于我,让我得以看到一个另外的自己,从而不觉孤单。

《痴》已下厂印刷,不久将上市——我痴痴期待了很久。

谢谢青橙文化,谢谢王二若雅,谢谢顾拜妮,谢谢王鑫,谢谢幺么。

痴读后感第十一篇

“痴”在中国文化中是个特别的词汇,至少在传统的意义上,它一般不表示贬义,“痴儿”类似的词常见于古诗中,比如“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黄庭坚《登快阁》),相反,它往往与纯粹、诚挚、天真相关。如果说“痴”与“智”(会使人想起务实、理性)相对的话,那么,“痴”作为一种值得向往的状态,而非现今所谓“痴呆”这样的词,或许可以从《庄子》中著名的“七窍出而混沌死”里头寻找到某些启示性痕迹。

日常生活需要的技艺多为精明世故,一旦对某人、某事生痴,固执己见,可能会得不偿失,严重者甚至搭进不少身家。在武汉的瓷器收藏界,就有一位叫吕晓涢的痴人,既收藏瓷器,又舞文弄墨,赚些润笔,时而还化作吃客,活跃在各处的摊点铺子前。换句话说,如果你对老汉口感兴趣,并不时出没那些旨在留住旧时光的地方,说不定能与他邂逅。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即便不算完美,也称得上闲适,不过,他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经,不吐不快。

收藏界,货好好歹,全由买家自行承担,当然,故意造假、以次充好的黑心商人不在其中,这就为可靠的收藏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陶瓷收藏,虽不至于惊心动魄,但用自己的微薄所得收来的竟是赝品,不免让人神伤,更多时候期待的是“捡漏”,淘到卖家不认识的宝贝。但随着“入坑”渐深,功利心总体上让位于审美心,“轻轻拂拭,细细把玩,便由此拥有了无穷的快乐”(《御窑厂记》),陶瓷器物成了他“沉默的朋友”(《小鸟们》),带来许多感动,以及从容与平和。

除收藏者以外,吕还拥有小说家(出版了长篇《江河水》《口红》,中篇《永恒的瞬间》)和编剧这两重身份,而《痴》则是他的首部散文集。与侧重想象力和虚构技巧的小说写作相比,散文创作,无疑更暴露作者个体而私密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历程。但是与一般的散文家不同,吕凝练的小说笔法,让《痴》中的不少文章由散漫变为简洁,而点到即止的细节则给读者们留下丰富的参与空间。

在分享自己的收藏经历与心得后,吕也呈现了不少儿时的记忆,特别是有关吃食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文章或许可以归为“味觉的收藏”,尽管侧重点不同。在这个部分,我们得以和他一起回到数十年前的武汉,见证食不果腹的年代里苕(红薯)在生活当中扮演的角色,品味他父亲带来的酸梅汤的凉爽,以及油重的烧麦(即烧卖),由厌恶变为接受、甚至是喜爱的苦瓜……有心者自可以学着他的步骤,在这一点上,他甚是慷慨。当然,吃食与人相关,同样触动我们的,还有家人间的点滴温情。

欧阳修有词曰:“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尽管语境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对吕及其痴态来说,“无关”一词似为最好的评注。繁华而喧嚣的都市生活,复杂而微妙的职场体验,以及理想生活与现实处境的差距,都让人不时思考,如何安放一颗早就漂浮不定的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二法门,也都可能像作者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或许是收藏、写作,以及其他“痴”的活动带给人最重要的财富,毕竟,或苦或甜的浮生,都在半梦半醒间。

痴读后感第十二篇

(刊于《文艺报》2019年4月15日)

文/俞耕耘

吕晓涢的首部散文集《痴》,真正有味道、有意趣。所收篇幅大多为短章,情调颇有“余话闲语”韵味,蕴藉深而简淡。大概作家深得闲适文章,直抒性灵的神髓,又兼具林语堂、梁实秋等名士气息。

正如古人的“敬字惜纸”,作家对文字满怀尊崇。《钟鼎文》表面写器物摆件儿,其实是对远古文明符号,虽不能致,心向往之的深情。一只“方形的洗”,四面写满钟鼎文,“如玉的釉色,加上相映成趣的红文黑字”。它承载的不仅是色彩经营的美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高古且简拔,是朴素之悦,气象又以约观博,得妙趣精微。作家在原物之美的省思里,悟出一种东方极简主义的“辩证时尚观”,那就是“古也是新”,简亦能繁。“而现在的我们则恰恰相反,在我们极为炫耀的华丽与花哨中,触目尽是粗鄙”。然而,作家落笔又有回转的狡黠,用一种实用主义审美观为我们当下“解嘲”:“不过,也不必为别人的价值取向说三道四。粗鄙得快乐,人生一样美满”。

这正是赏古而不迷古的姿态,也是作家在收藏界的好心态,好修为。“明成化年间的斗彩器,是带着一些传奇意味的”。器物“秘史”对人的引诱,它每每触动着人性底子――面对老物件,难以抑制的贪嗔痴。“数百年岁月的消磨,瓷上的釉水渐渐地黯淡,然而愈是黯淡便愈呈现出温润沉着的光彩,耀亮了人心深处的幽暗”。没有欲望的文章,很难是好文章,因为禁欲,所以言不由衷,因为杵着,从而失了情性。

饱含欲望,是文章诱人的一大“性征”。吕晓涢就能写出情景剧的质感,有行动,有情节。“陶瓷专家们瞧不上眼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却是宝贝。四顾无人,便一个人在樟树下望风,一个人下到野草丛中拾宝。拾了几块小饼,几片碎瓷,还想抱走一堆碗,实在是太重,抱不动了,也怕被工作人员发现,只得放弃。两手沾满了珠山泥,匆匆将拾来的宝物塞入包中,心里疯长着想喊出来的快乐。”踏古寻踪,捡漏觅宝,乃是作家最敏感的兴奋点。《御窑厂记》形成了一种极富张力的参差对照,那就是落寞凄伤的遗迹偏偏招来人欲浮动的“俗世热闹”。本质和现象是如此的倒挂,正如房价上天,不过是一堆混凝土。官窑器捧到天价,但它终究源于泥土。

这或许就是散文集的“主味”――痴意。能痴入迷,是专注投入的品质,入局入戏的执着。然而,光有痴意就能有滋味吗?答案并非如此,因为你还需要品鉴的眼光,出戏的“静美”远观,不为物役的洒脱。一味沉溺只会感官麻木,你要警惕欲望不满的痛苦。“我们藏瓷,我们赏瓷,我们因相聚而快乐,因相拥而狂喜,所要的亦不过是这些器物身上那一份缄默而宁静的美”。“但很可惜,很多人的收藏是与这样的静美背道而驰的。美丽珍贵的器物让他们欲壑难填”。作家在《苦绿》中就用极佳的“通感”表述人生的色彩学,况味感。苦不是味道,而是人生底色,但正是苦反而透出生发氤氲蓬勃之相――“生命绿意”。这就类似于张爱玲所言,人生哪有那么多张扬浮沫,大多只是底子而已。

收藏对于作家,绝非简单的“恋物”逻辑,他想实现的是人生达观。“只有极少数人,因藏而清醒,而透彻,而我们所要珍藏的,其实也就是这透彻二字。”从容、宽容与荣辱不惊,是收藏的三种心理素质,也可成为审美的胸怀与“容量”。如果作家只停留在老物件的自我玩赏,当然气象太小,真就成了雕虫的细碎。可贵的是,他总能把物事和人情相通,从辨物到察人,体物与悟道,融贯一体。“初玩瓷时,觉得只要东西对,什么都好。现在不同了,真正的好东西摆上来,许多从前觉得好的东西就逊色了。东西是要比的,真正的好才是沧海,一旦曾经,再难为水。阅世,阅人,也都如此。而人的好,又和物不一样,物在上面,人在内里。但骨子里,没有慧眼,如何瞧得透?”(《灯下看瓷》)

虽写瓷器,也在品人,这不正是源于魏晋风度的品藻吗?双关,写出了他对人格风神的欣赏趣味,文人精神的细腻体认。瓷器有时也像是起兴的物事,正如孔子曾感叹“郁郁乎文哉”。作家也写到一种文气,“整个器物文气氤氲,让人感觉细糯又柔软,坚韧而蔼然。也许这就是典型的浅绛精神”。“于今的艺术,包括瓷绘,早已粗砺而实际,很多看似极精极细的东西,不过徒有其表”。这也正指出如今商品化、消费化语境下,诸多工艺品成了形式繁复与内容空洞的怪异嫁接。

要写出情理兼胜的小文章,你要既有智识,又有野趣。你首先要是“生活的艺术家”,能在日常的凡俗琐屑里拈出传奇,一个意义完满的审美世界。其次,你才是写作者,一个玩赏文字,记录点滴偶得的艺术家。吕晓涢正满足两种特质,他总能在瓷器收藏、巷陌吃食、侍花弄草,虫鱼之间腾挪静赏,写出生活万千意态。

痴读后感第十三篇

得知吕晓涢出了新书,书名是《痴》。喜欢,赶快入手了一本。 原定正月里闲闲地读它。可是,这个正月并不闲,人忙得停不下来,心也静不下来。月底了,才有一搭没一搭地开读。开读了,便放不下,想要一口气读完,又怕很快读完了,没好玩儿可读,想要一篇篇慢慢消受。 吕晓涢的痴是瓷。但书中也兼带着说吃食,说记忆里的人和事。 看他说瓷,豇豆红,苦绿,浅绛,粉彩……加上清风荷塘,秋江小鸟的,人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沉迷起来。好在,他沉迷的是瓷,你沉迷的是文字。 因此,想起“痴”这个词来,掩卷,琢磨半天自己的痴。 想说自己痴的是花草,可,毕竟不曾为它们三迷五道。 奥,不得不说,让自己失了水准的,是人。 是的,人。温暖而柔软的,是人;残忍无情的,也是人——那个人。 和朋友通电话,三句话之后,就把话题转到他的身上。开始絮絮叨叨说他。朋友呲之以鼻,觉得太没出息了。可你,就这点出息,真没办法。 没办法的还是:两腿的人满世界都是,哪里比得上心里那个?那人于别人没有什么,于你,却是这世上的唯一。你想要他陪伴左右,成为生命里的永远。他于你,就像是沧海,一旦为水,只剩曾经。 日子琐碎的时候,你想要唠唠叨叨说与他听。日子千头万绪时,你想要他与你一起理清线头。日子清闲悠然,你想携了他的手,和他一起乱走。日子忙忙碌碌,你想要拉了他一起喝茶,闲坐,偷得片刻。 就像是,命。天注定的,挣不脱逃不掉的,命。 喜欢一个人,有缘由吗?也曾追本溯源,不知这欢喜起于何时;也曾不知该将这欢喜如何处置,拿不起放不下。 他仿佛是另一个你。尘世遗落多年的另一半。都说他不适合你,可你置若罔闻。就那么固执着,坚持着,不再改变。 于是,他快乐,你跟着笑;他伤心,你的眼里无泪,心却流着泪。 常常,会感谢上苍,让你遇到他。或是佳偶,或是孽缘,都不管了。只要能和他在一起。 你会觉得,这是浑然天成。又会觉得,是率性而为。 愉悦是,挥洒之间,妙趣天成。 可是,就算是另一个自己,也还是有闹矛盾的时候。 尘世纷乱,人声嘈杂。来来去去间,会吃醋。会猜忌。会拷问。会生气。会不耐烦。会相互折磨。会去了又回,回了又去。 悸动,欣喜。唏嘘,感慨。忍耐,妥协。疑问,灰心。 一千次对自己说,放手,离开。一千零一次,不舍,再度回来。 大中午,抱着手机等他回复,连续几天失眠,人其实是困乏的。睡意朦胧,还是不能睡去。手机响了,是他,就欢悦起来。窗外,一只麻雀叫得欢,仿佛春日迟迟——春的确正在走近。 人与人相遇需要机缘。不曾刻意,也未觉妥帖,机缘就那样到来,分外可心,因而难舍难弃。梦中是他,醒来还是他。 怕人笑话,就竭力掩藏心思。心思藏不住了,就四处乱走。看云,看月,看花,看草,可是看来看去,都是他。 一天没他讯息,就慌。会胡思乱想,想得全是不好的事情。很快就让自己坐立不安,耐不住,就打个电话。只问一声安,也是好的。 感觉出自己的痴和傻,对这样的自己是不满意的,可是,又情不自禁。 吕晓涢说他买到赝品的经历,他起的名字是《吃药记》,他说,“喜爱是一种巨大的局限,制约着我们的行为。”给自己的解释是,“……岁月的痕迹让我着迷。” 那么你呢?你的,是个人。你的迷恋没有缘由,他好他坏,你都难以割舍。这样的一个人,怎样入药才治病? 这样的一个人,是药,也是毒。知道自己中毒深了,可是又如此不甘心。 世间那么多的痴。你的,是他。 吕晓涢的痴,是瓷器和美食。可以昭告天下。你的,却不可以。 那么,你要怎么办呢。一个中午,你抱着手机,双目炯炯。窗外,有只麻雀在鸣唱。隔窗偷看。麻雀栖在松枝中。二月的松树,绿色暗淡,有一些枯色,正好藏身。 你的痴,既然不能诉人。只有好好藏起。可是,又要藏到哪里去呢?告诉了草,雨一来,草就把消息传遍了天涯。告诉了花儿,风一刮,花香就跑到天外,密语也跟着去了。 人说立地成佛。那得放下。 可是你放不下。就像个老熊。被蜂刺得满脸肿胀,依旧贪恋巢中的那一口甜。被蜇,离开。舍不起,又折返。一而再再而三地,好了伤疤忘了疼。 患得患失间,人就不可理喻。像个罪案现场的调查员,细细勘验每一个蛛丝马迹,验证,再验证。验证的过程,是自己生病,再自己治病的过程。不为别的,只为给自己一个心安。这样的痴,已成了病。可心里有病的人,又怎么能轻易祛病?于是折腾自己不够,又去折腾对方。 慢慢地,成为相互折腾。 有时候也会问,何时是个尽头?又好像,是没有尽头的。 累吗?累。疼吗?疼。要惜缘吗?要。那么,随缘呢?嗯,顺其自然吧。 可是,可是,顺其自然哪那么容易。立地,成不了佛。 聚,散,两依依。 痴有许多种类,你的那个,是他。 朋友笑话你没出息。说,痴等于傻。朋友喊你,傻货。 可你改不了。对这,吕晓涢说,“人一旦犯了痴,也只能自己理解自己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