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失衡的时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失衡的时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30 03:36:13
《失衡的时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5-03-30 03:36:13   小编:

《失衡的时间》通过一个虚拟的时间旅行故事,探讨了时间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故事中人类因为滥用时间旅行技术而引发了灾难,最终意识到时间的平衡和尊重的重要性。文章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贪图便利而破坏时间的自然规律。

失衡的时间读后感(一)

1,塞耶斯真的很着迷福尔摩斯<--这是废话。书里有十次左右明着暗着涉及福尔摩斯。

2,塞奶奶果然是技术流。这让本书略有一点沉闷,啰嗦。最后有一大段很关键的纯技术分析,被我跳过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认真看这一部分。

3,本来对中文书名很不满,什么跟什么呀,和英文书名相差十万八千里。不过看完全文,觉得这个翻译真的很精准。

4,我。。。喜欢本特。尤其在初期的时候。因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Jeeves。不过后面本特那么老练的跟踪技巧让我美丽的幻想破灭了。

5,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不过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1/4页

失衡的时间读后感(二)

480页,255千字,案情也算曲折复杂,但其风格实在不对我胃口,冗长且令人厌烦的调查取证,无聊的疑点分析和密码破解,还有每章开头那在我看来完全是多余的引文内容,最要命的是,这根本就是一本爱情小说。

在大部分的推理小说中,尸体往往充当道具或导火索的作用,主角永远都是侦探或凶手,但每当故事发展到关键时刻或者案情揭秘时,尸体又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作者也要知道,猛的让尸体跳出来,是会吓到读者,进而让他们恼羞成怒的,譬如本作最后那关键性的“证据”。案件以破解不在场证明为主(这从小说的中文译名就能猜出来),但实在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有的只是“巨细靡遗”、“不厌其烦”的唠嗑,打情骂俏和插科打诨,如若不是实体书,我是肯定坚持不下去的。

PS:Sayers的作品,除了这本,还看过《九曲丧钟》,《剧毒》(未读完),都与我的阅读趣味不符,短时间内,我是不想再读她的作品了。

2/4页

失衡的时间读后感(三)

说说塞奶奶这个人。

她是个教职人员的女儿(《九曲丧钟》里那个忘东忘西的教区长就是以她老爹为原型的),有过法国家庭教师,之后是寄宿学校和牛津大学,不过,多萝西女士可不是严谨无趣的女学究。她表面天真纯朴,又长于诱惑,在大学期间追求者甚众。不过她第一段认真的感情却发生在29岁,对方是个叫做John Cournos的记者和小说家,不过,她显然所托非人,这位Cournos先生不但声称不相信婚姻,还强迫多萝西和他同居,而在她终于忍痛和他分手后,他竟声称,那些不结婚的话,是对她“忠贞程度的测试”,显然这段感情让多萝西遍体鳞伤,若干年后,在《剧毒》里,她几乎如实记载了这段经历,而她笔下的Harriet Vane,则有极为强烈的自传性质,当然,最后这个书中的自己,嫁给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男人,这或许就是小说家的特权吧:-D

在此之后,多萝西和一个叫做Bill White的人有过一段情缘,这人是个汽车推销员,也不是做丈夫的材料,而这段感情也不过是为了疗伤。可意外的是,多萝西有了身孕,在30岁上,她生下一个儿子,送给她表亲抚养,这件事连她父母都不知道。三年后,她和离异的记者Atherton Fleming结婚,后者还收养了她的私生子。这段婚姻初始完满,可是随着多萝西名声日益显赫,两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Fleming开始酗酒,经常性地劈腿,知道1950年他的猝死,这段痛苦的婚姻才终于结束。最终,在Busman's Honeymoon里终于修成正果、那种百转千回的天赐良缘,最终也没有降临到多萝西身上。

1957年的冬日,多萝西猝死在圣诞节的前夕,她死之后,人们才知道,她的“侄子”John Anthony是她的儿子。

有些人抱怨塞奶奶的书不如阿婆的好看,这点我同意,后者的可读性确实比前者高。因为这两个风格不同,塞奶奶是学者,她的每一本书背后都有严谨的学术内涵,有强烈的宗教情怀,但也会被人指责为“冗长、枯燥、太多的细节”(最后这一条尤其明显,我看sayers的书,心急的话,是会跳过一些描写段落的,看阿婆的就绝对不敢,因为那会遗落线索......);而阿婆更多是娱乐式的,令读者爱不释手,大呼过瘾(当然最自得其乐的,是老太太自己.......),不过,就像你不能把钱德勒的书仅仅当成悬疑作品一样,看塞奶奶的书,也不要只看谋杀案,当成对博学的头脑的赞叹比较好(Sayers的其他欧洲译本,一般都会有连篇累牍的注释,我还见过一本法译《九曲丧钟》上附上圣诞演奏的简谱。)

塞奶奶有许多脑残粉,包括Sinclair Lewis(美国第一个诺奖得主),他称《九曲丧钟》是“四大必读”之一。在MWA(不解释了,相信推理迷都知道)百大的Favorite Murder Weapon里,大钟排名第三,榜首是速冻小羊腿——Roald Dahl某短篇《XX怪客》(本人实在是记不清了%>_<%),有些童鞋可能认出来了,这厮就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作者,身为儿童文学家竟然如此吓唬小朋友,实在是行径可耻......而.第二名是福尔摩斯系列的蛇(不知道是哪篇的闭门思过去......)。

还有C. Northcote Parkinson(此君就是管理学经典《帕金森定律》的作者......)写过一本很搞笑的小说,名叫Jeeves,里面我们的彼得爵爷、波洛和布朗神父同时出场(+_+) ,他们之间应该不会效率低下的问题吧~~

最后引用多萝西的座右铭:

"The only Christian work is good work, well done"

3/4页

失衡的时间读后感(四)

从天才角度看,《失衡的时间》也许不及《Y的悲剧》那么不可复制,但是从人力角度看,这部作品无疑已经是多萝西·L·塞耶斯最好的古典本格推理小说,而且也穷尽了“谋后”的心智,男女双侦探+极难破解的不在场证明+堪称悖论的时间谜题+多重误导+密码谜题等等的组合堪称古典本格的豪华盛宴,30万字的篇幅很好地说明了书中的描写有多么细致,总体来看,这是一部无懈可击的佳作,是塞耶斯毫无疑问的“牌面之作”。

本作英文原名是《Have His Carcase》,Carcase就是尸体,所以最早新星出版社引进这部作品的时候,待定的名字就叫《寻尸》,后可能是过审之类的考虑,更名为更加隐晦的《失衡的时间》。其实从我的角度看,后者可能反到更好。理由有三:其一,寻尸只是案件的前一半经过,当尸体被发现后,这个标题的使命就已经结束;其二,本作做核心的问题是“时间悖论”,尸体本身当然是关键证据,但是一切都是围绕“时间”的话题讨论的,而非尸体;其三,“失衡”用的非常巧妙,写出了本案中时间问题的无法解释,仿佛有着神秘力量让时间本身失去了平衡,定格在了不可能的那个时间点,而“失衡的时间”作为题目,也给作品赋予了一种科幻感和诗意,出版社编辑的水平可以说是非常之高。

《失衡的时间》讲了一桩看似非常“没有创意”的谋杀案,侦探小说家哈丽雅特来到一个宁静的海边小镇,在平铁礁石旁边的海滩午餐休息,却意外发现了礁石上的一具男尸,尸体惨遭割喉,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无法断定的哈丽雅特在做好现场记录后马上前往报案,得到消息的彼得·温西勋爵也立马赶来,因为哈丽雅特同时也是温西一直在追求的对象。随着各种嫌疑人不断地出现,案情的真相似乎越来越扑朔迷离,而最神奇的,是法医断定死者死于下午两点,而所有的嫌疑人,绝对不可能在这个时间点来到平铁礁石附近,面对这么多铁证一般的不在场证明,还有死者恋人对布尔什维克的质疑,温西和哈丽雅特在警方配合下,决定挖出幕后真正的内幕……

多萝西·L·塞耶斯对于不在场证明诡计有着近乎痴迷的执着,最典型的就是《五条红鲱鱼》和《失衡的时间》,本作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克劳夫兹的《桶子》,为了设计出亚历克西斯的死亡,凶手设置了一重又一重的不在场证明,其中有真也有假,而且每个不在场证明环环相扣,可以说重重的误导让人眼花缭乱。如果试图分析某个不在场证明的合理性是根本无法解开这个谜题的,必须把所有的不在场证明放在整体的案件推论中去判断,才能够破解需要被破解的不在场证明,这对于读者来说,必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相比《五条红鲱鱼》错综复杂的地名和列车时刻表,本作化繁为简,一切都发生在一个非常简单的海边小镇中,更没有任何复杂的作案路线,所以即便是刚刚接触推理小说,并不熟悉英国地理的读者也不会存在任何阅读障碍,没有专业名词,更没有拗口的地名,因为哈丽雅特从海滩到杂货店报警之间的路线几乎就是本案所有的空间范围,海滩、礁石、亨克小路、渔夫住屋、杂货店、农场、露营草地、辉煌大酒店等等都是非常简单的场景,而且作案时间被很准确地缩小进了短短两个小时内,在如此狭小的时空范围内,塞耶斯凭借巨细靡遗、抽丝剥茧的查证和分析,牵引出了一桩设计极为精妙复杂的诡计谜题,真是无愧于“谋后”的称号。

在《失衡的时间》中,“意外”这个因素,很塞耶斯非常好地进行了利用。罗纳德·A·诺克斯曾经规定了“推理十诫”,其中侦破过程不能加入意外因素被列为“十诫”之一,比如被害人是被一种很神秘的毒箭射死,如果侦探凑巧突然看到一本书,介绍了这种毒,然后得以侦破案件,这样的巧合会让整个故事索然无味,所以这种行为被诺克斯列为“戒条”。但是如果反其道而行呢?塞耶斯在本作中的做法,就是把“巧合”的因素,植入了犯罪过程,而不是侦破过程中,当一桩命案,既没有掌控在凶手手中,又没有掌握在侦探手中的时候,当“巧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侦破工作的话,那么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我想塞耶斯一定是抱着强烈的兴趣去进行这样的尝试的。结果,我想一定远超作者的预期,这样的“巧合”当最后被揭示出来的时候,无疑给了读者异常强烈的冲击,这种“无法掌控”的感觉,也恰好符合故事“失衡的时间”的本意。

双侦探的设计很多,神探+助手的设计更是那个黄金时代烂大街的设定,但是女侦探小说家+男侦探的组合却不多见,而且,这个男侦探还是女小说家的狂热追求者。本作插入了多段恋情,主线是彼得·温西和哈丽雅特之间的欢喜冤家故事,辅线是死者亚历克西斯和老女人威尔顿夫人之间亦真亦假的爱情,主线的恋情风光旖旎,堪称本书最好的调味料,特别喜欢看温西和哈丽雅特拌嘴,风度翩翩的温西勋爵可算是遇上了命中魔星,哈丽雅特对于案件的执着和对于爱情关系的毒舌更是把这个角色演绎到了极致。而辅线的恋情则让这个故事蒙上了更多的悲情色彩,特别是威尔顿夫人每一次的出场,抑或是他人对于他们之间恋情的理解,都让这个案子本身,更像是一桩凄美的爱情悲剧。我也很喜欢新星的编辑们在本书的封面上所用的宣传语:“爱情无法掩盖死亡,时间也可以被欺骗”,这句话很好地概括出了塞耶斯写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无论多么纯情的恋情,一旦发生了非正常的死亡,那么其背后一定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即便凶手可以制造无数的不在场证明,甚至改变时间,但真相还是真相,终会最终被寻找出来。

4/4页

还剩1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