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游戏治疗》是一本针对家庭治疗领域的重要著作,本书介绍了10个循证亲子治疗模式,旨在提供实用的指导以改善家庭亲子关系。作者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治疗的过程和技巧,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对于从事家庭治疗的专业人士和家长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亲子关系游戏治疗:10单元循证亲子治疗模式(第2版)读后感(一)
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一个家庭的纽带,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孩子,父母倾尽所有也甘之如饴。
在我们看来,父母就是伟大和无私的化身,但在孩子看来却不尽然,也许你无尽的付出换来的只有孩子对你的厌烦,甚至亲子关系的破裂。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反映孩子难带,不好管?又是因为什么现在的亲子关系如此紧张?记得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情,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认知造成的。有时候,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的焦虑、脆弱、叛逆、阴暗,其实是一种变相地撒娇、试探和发泄。他们想要的不是父母的长篇大论,而是请你看见我、认同我、理解我。就像斯戈登所建议的那样: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只需要描述孩子提到的行为,解读他当时的情绪,表达我们的感受就可,但千万不要对其有任何评价。因为父母“满腔正义”的评价,会阻断跟孩子之间通畅的交流,造成父母与孩子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看到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艾利斯认为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叛逆等情绪,是因为孩子想要父母看见孩子,认同孩子,理解孩子,而不是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说教 。这一观点与《亲子关系游戏治疗:10单元循证亲子治疗模式(第2版)》(以下书名简称为亲子关系游戏治疗)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亲子关系游戏治疗》的作者加里·L.兰德雷思博士和休·C.布拉顿博士都是美国执业咨询师,和美国认证游戏治疗师督导,他们对亲子关系游戏治疗的研究十分透彻。
这本书作者主要是以亲子关系游戏治疗为主题,详细全面的讲解了亲子关系游戏治疗的概念、作用及流程,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还附带了指导手册和实践手札,实用性非常强,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亲子关系游戏治疗》这本书,开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1.关注甜甜圈,而非中间的洞 在书中,作者以甜甜圈为例,告诉了我们家长现在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只看到了坏的部分而忽视了好的部分。作者还提出亲子关系治疗的重点是关系(甜甜圈好的部分),而不是问题(甜甜圈的洞),在亲子关系游戏治疗中,家长要关注的是自己和孩子的优势,这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关键。
所谓亲子关系游戏治疗就是每天选一个固定的时间,找一个固定且不被打扰的场地,放置孩子喜欢的玩具,然后家长陪孩子一起玩30分钟,在这30分钟内,家长要做到不问问题,只是陪伴观察孩子,体会孩子的心情,学着去理解孩子,要学着去看到孩子的优势。
2.要做孩子生活中的恒温器而不是温度计 我们都知道温度计是跟随现实温度改变的 ,而恒温器是可以调节温度,让我们的环境始终处于舒适的环境,作者用温度计和恒温器的比喻来让家长正确认识对孩子的掌控力,让家长能够更好的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回应。
3.亲子关系游戏治疗的ACT原则 其实,要想彻底改善亲子关系,只要做到一点就足够了,那就是以孩子为主导,学会共情,说白了也就是要真正体会到孩子当时的心情,并理解他,这是亲子关系游戏治疗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ACT原则——认可、表达、指出
认可,在游戏中家长要认真观察 ,当孩子情绪变化时,家长要说明孩子现在的感受,比如说“你现在很难过”而不是提问题“你是不是很难过?”当你认可孩子当时的情绪时,孩子就觉得你理解了他。
表达,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好行为时,我们家长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明自己的感受。 指出,表达出这种行为不能做后,家长要提供一个可替代的选项让孩子选择。
这个原则看起来抽象实则很容易理解,说到底,亲子关系游戏治疗无非就是教会我们家长如何去看见孩子,理解孩子 ,当家长真正能够体会孩子的情绪,那亲子关系也就不治而愈了。
在《亲子关系游戏治疗》这本书中,作者详细的介绍了执行的流程和做法,家长很容易操作,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正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不妨拿起这本书来学习一下吧。
亲子关系游戏治疗:10单元循证亲子治疗模式(第2版)读后感(二)
养育孩子,一直都是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
比如有人按照专家呼吁,和孩子做朋友,于是保持着“民主”的姿态,结果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严,一点也管不住孩子了。
我有一个朋友便是如此,因为妈是一个强势的人,所以她在生下孩子后,决定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孩子快快乐乐成长。
基于这样的心理,她对孩子的包容性很强,除了危险动作,基本都会放任孩子。
两个人相处果然像朋友一样,但是这也存在了一些困扰,比如在公众场合,孩子会显得“没大没小”。
有一天,我这朋友带着孩子,在路上遇到一个熟人,便站在路边聊了起来。
孩子自己玩了一会,便不耐烦起来,不停催妈妈走。
眼见催妈妈没用,孩子玩心大起,开始单方面和妈妈做起了游戏:
一会冲过来撞妈妈,一会捶打妈妈,甚至还掀起了妈妈的裙子…
朋友很尴尬,急匆匆结束对话,带着孩子离开了。
据她回忆,当时很想发火,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发火只会让自己更尴尬,因为孩子一点也不害怕。
相信很多想要和孩子做朋友的父母,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惑。
孩子是快乐了,可好像也无法无天了。
关于这一点,《亲子关系游戏治疗》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具备一致性的限制条件,能够营造一个可预测的安全环境,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套在和孩子做朋友这件事上,也是要给孩子一个限制条件,在此基础上,和孩子成为平等的朋友。
毕竟,孩子的认知等都没有发育好,他除了需要感受到自由和平等,还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才不至于成长为一个熊孩子。
那要如何给这样的限制呢?
1、限制不因地点变化
有的父母在给孩子提出限制的时候,会出现双标的情况,比如同样的事情在家没人的时候可以做,在外面便不可以做,这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在一开始给孩子设定限制的时候,不要分地点,比如吃饭,在外不能用筷子在盘子里乱翻,在家里也是如此,这样的习惯养成,对孩子来说更容易操作。
2、限制不因情绪变化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限制总是根据情绪变化的,心情好的时候是一套标准,心情不好的时候又是一套标准,这让很多孩子会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
这也会导致孩子对行为的认识不够,有时候难免会做出让家长尴尬的事情。
3、限制要有共情感
如何共情,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来自《亲子关系游戏治疗》一书中的一个方法,叫ACT三步法。
先认可孩子的感受和欲望。
比如你很累想要休息一会,但是孩子却自顾自地要和你玩,这个时候,可以告诉他,你很理解孩子想玩的欲望,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做法是没有错的。
再表达限制的条件。
然后再告诉孩子,自己现在很累,很需要休息,玩耍需要两个人都有好的精力。
最后指出可接受的替换选择。
这个时候告诉孩子,可以等你休息一段时间,把游戏时光延迟,也可以找爸爸一起玩耍这个游戏,或者换一个单人玩的游戏。
可以替换的选择可以是多个的,让孩子来做选择。
如此,妈妈不用强撑着陪孩子玩耍,也不用因为孩子的烦、闹而忍不住发脾气。
孩子也会在此基础上,学会共情,学会体谅。
很多时候,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力不存心,基本是因为错误的做法引起的。
其实,不管孩子会出现什么问题,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都不要只去关注问题,如《亲子关系游戏治疗》一书中提出的,与孩子的问题相比,父母更应该关注亲子关系。
关系对了,问题也就i迎刃而解了。
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就算你为孩子指出了问题,孩子也不一定能接受。
因为教育也同样需要对应的“资本”,关系的亲密就是这一“资本”。
亲子关系游戏治疗:10单元循证亲子治疗模式(第2版)读后感(三)
说到成长,我们都觉得是个很枯燥的词汇,儿童的成长,听上去像一个焦虑的话题。
但是看完这本书,也许你会找到一些神奇的魔法,陪伴孩子的同时也能快乐成长。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反映孩子难带,不好管?又是因为什么现在的亲子关系如此紧张?记得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情,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认知造成的。有时候,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的焦虑、脆弱、叛逆、阴暗,其实是一种变相地撒娇、试探和发泄。他们想要的不是父母的长篇大论,而是请你看见我、认同我、理解我。就像斯戈登所建议的那样: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只需要描述孩子提到的行为,解读他当时的情绪,表达我们的感受就可,但千万不要对其有任何评价。因为父母“满腔正义”的评价,会阻断跟孩子之间通畅的交流,造成父母与孩子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看到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艾利斯认为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叛逆等情绪,是因为孩子想要父母看见孩子,认同孩子,理解孩子,而不是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说教 。这一观点与《亲子关系游戏治疗:10单元循证亲子治疗模式(第2版)》(以下书名简称为亲子关系游戏治疗)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亲子关系游戏治疗》的作者加里·L.兰德雷思博士和休·C.布拉顿博士都是美国执业咨询师,和美国认证游戏治疗师督导,他们对亲子关系游戏治疗的研究十分透彻。
这本书作者主要是以亲子关系游戏治疗为主题,详细全面的讲解了亲子关系游戏治疗的概念、作用及流程,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还附带了指导手册和实践手札,实用性非常强,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亲子关系游戏治疗》这本书,开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1.关注甜甜圈,而非中间的洞 在书中,作者以甜甜圈为例,告诉了我们家长现在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只看到了坏的部分而忽视了好的部分。作者还提出亲子关系治疗的重点是关系(甜甜圈好的部分),而不是问题(甜甜圈的洞),在亲子关系游戏治疗中,家长要关注的是自己和孩子的优势,这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关键。
所谓亲子关系游戏治疗就是每天选一个固定的时间,找一个固定且不被打扰的场地,放置孩子喜欢的玩具,然后家长陪孩子一起玩30分钟,在这30分钟内,家长要做到不问问题,只是陪伴观察孩子,体会孩子的心情,学着去理解孩子,要学着去看到孩子的优势。
理解孩子的感受而非聚焦在他具体的行为上,在这里,回应感受可以从孩子的眼睛里发现情绪的线索,当你对孩子那刻的情绪有了判断之后,简短回应这个情绪,比如说"你看起来有些难过”或者“你真现在真的很生我的气”,在这个时候,你面部表情和语调都和孩子此刻的感受匹配,在很多时候我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更依赖于非语言信息的传递,因此,你在用语言表达和回应时,要更注重你的非语言,这种共情感受能够很好的安抚对方,并拉进你们彼此的心理距离。
比如说,在孩子在孩子很开心地蹦跳吵闹地玩耍时,但你很累,很需要休息,你和孩子说:“宝宝,我知道你现在很兴奋,但妈妈现在非常困,你可以到隔壁房间先玩会吗?妈妈休息30分钟后我们一起来玩,你看可以吗?”
当你的非语言和语言都很诚实并坦然地看见孩子,孩子的理解和反应也会出乎你的意料。在这里,要理解他们的神奇,还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态度,那就是“在一起”,我在这里,我关注着你,我理解你,我关心你,我为你感到开心。这样一种态度,能够让你和孩子的理解沟通变得轻松而自然。
因为当你能够去聚焦在你接下来怎么做,怎么处理你和孩子这一刻的状态,你会更容易去做到上述的理解感受,和在一起的状态,想一想,是不是有时你会指责孩子在做了一件事后:你怎么这么做?(面带愤怒,语气十分严厉。)甚至带有一系列指责的话语,在这里,如果你真的理解了,这句话所带来的效果,你就会明白它不是处理与修复这件让你感觉错误的事情的关键,那么很多不必要的无效的指责与抱怨也会自然而然避免了。
可能你会说,那怎么做呢?在这里,书里的具体的练习就非常配合这个认知的理解,有具体的操作清单技巧表,以及培训手册,和时间手札,从书籍整理的原理理解先给你整体的认识,再从具体的培训手册提炼具体的课程大纲和学习资料,然后从家长手册中有具体的笔记和家庭作业的安排,到实践手札的可以让你输出的梳理的栏目。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ACT原则——认可、表达、指出
认可,在游戏中家长要认真观察 ,当孩子情绪变化时,家长要说明孩子现在的感受,比如说“你现在很难过”而不是提问题“你是不是很难过?”当你认可孩子当时的情绪时,孩子就觉得你理解了他。
表达,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好行为时,我们家长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明自己的感受。 指出,表达出这种行为不能做后,家长要提供一个可替代的选项让孩子选择。
这个原则看起来抽象实则很容易理解,说到底,亲子关系游戏治疗无非就是教会我们家长如何去看见孩子,理解孩子 ,当家长真正能够体会孩子的情绪,那亲子关系也就不治而愈了。
与孩子一起游戏化成长,就是要更观察细微的了解孩子,和孩子一起童真的成长。
亲子关系游戏治疗:10单元循证亲子治疗模式(第2版)读后感(四)
您身边一定有这样的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托付给老人全权代理,自己却因为工作忙碌无法抽身陪伴孩子,留给孩子的是无边的孤独感和忙碌的背影。但孩子毕竟不是随心所欲对待的宠物,他们需要的是大人的陪伴,而不只是简单的吃饱穿暖。面对面的问候、拥抱、一起聊每天发生的趣事、一起做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亲子关系亲密无间才能在某些时刻抵御未来不可测的一切。
当孩子正处童年,如若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肯定会在青春期还你“重锤”。这个年代,从来不缺耸人听闻的事件,但懂得孩子的家长却十分稀罕。当你一再缺席他们的成长时刻,忽略他们的内心感受,有一天即便你意识到后果的严重,也无从下手去扭转乾坤了。
如果有既简单又有效并且是孩子们能够接受的亲子关系治疗方法,你是否会愿意尝试呢?
《亲子关系游戏治疗—10单元循证亲子治疗模式 第2版》就是一本可以利用游戏治疗的方式帮助家庭缓解和孩子们间的养育冲突及对待亲子关系的焦虑。本书作者加里·L.兰德雷思博士和休·C.布拉顿博士是游戏治疗的领军级人物,创立了全世界最大的游戏治疗中心。
两位作者在此书(第二版)中一些新的进展:
除了依然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外,更贴合生活运用,即便是没有任何基础的父母也是可以做好的;
书中提到的技巧和方法看起来就很简单,但却都十分有效;
随书还有培训手册和家长手册,告诉你技巧如何应用,实践出真知,可对照参考;父母可以通过学习此书掌握游戏治疗法的技能,融会贯通到游戏关系中,让孩子们通过游戏获得安全感,并通过游戏的过程来舒展自己。
为什么选择用游戏来治疗亲子间的关系?
利用孩子们最能接受的天然交流方式来作为媒介,是再好不过的。这应该是目前能找到的唯一一种可以让孩子们放宽心并且目的性没有那么强的模式。
亲子关系治疗分为两个大部分:
1. 理论讲授部分;
2. 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探索各自对亲子关系的感受、态度等。这个部分是团体治疗的过程。
比如书中提到的亲子游戏时光活动:
这是需要需要治疗家庭严格遵守的:每周必须抽出30分钟给亲子游戏时光活动,这是亲子关系治疗成功的关键要素,这样日积月累,疗效会渐渐凸显。
此活动的重点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以及孩子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目标非常清晰的是:通过努力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更好地迎接成长。所以作者们罗列出以下关键目标:
1. 营造一个孩子感觉稳定、安全、可预见的环境氛围;
2. 理解并且完全接纳孩子的小世界;
3. 鼓励孩子表达内心世界;
4. 营造自由感;
5. 鼓励孩子作出决定;
6. 给孩子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掌控感。
接着来看看亲子游戏治疗的基本原则,作者们总结出四点:
1. 在游戏时光活动中,所有的决定应该由孩子来作,比如:玩什么、怎么玩。这段时光应该由孩子来主导,父母跟随但不提出建议或问题;
2. 家长们的主要任务是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行为意图,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3. 之后家长们任务是将这种理解传输给孩子,尽可能在某些合适的场合把积极的方面用语言表达出来;
4. 对几个界限要非常明确,家长可以告知孩子这几个界限:时间界限、不能弄坏活动的玩具以及不能伤害父母的身体。
刚才提到的主要目标是从家长的角度剖析的,接下来是游戏时光活动孩子们的目标又有哪些:
1. 通过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载体,与自己的父母交流真实想法,情感需求;
2. 孩子如果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被接纳、理解和重视,体验到自尊、自信等感受;
3. 从游戏活动中增添的信任和安全感,慢慢重拾父母的感情、并改变一些负面看法;
4. 减少一些有问题的行为,更甚是消除;
5. 变得更能自我控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选择更恰当的表达方式;
6. 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
再综合来看最后可以达成的亲子关系的目标:
1. 游戏活动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双方对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和亲密感;
2. 家庭互动改良,彼此学会表达亲情;
3. 提高双方之间的游戏水平和乐趣;
4. 提升应对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明确的目标树立,对游戏治疗更具有效意义,这是一本可以用缓和的方法达成有效亲密关系的亲子秘籍,当你和孩子处于紧绷关系的时刻,真的适合用它来破冰。
亲子关系游戏治疗:10单元循证亲子治疗模式(第2版)读后感(五)
现在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未来生活影响深远,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促进孩子成长、转变不良行为的动力和基础。
作为普通家长,我们又该如何通过与孩子的互动,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游戏治疗中心创始人加里·L·兰德雷思博士和中心名誉主任休·C·而拉顿博士合著的《亲子关系游戏治疗》为广大家长提供了一种可行而简单的方法——游戏。
这种方法,是基于30年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惠及千万家庭的方法,能有效缓解亲子关系压力、冲突及焦虑,有效提升孩子自尊与自信。
爱游戏,是动物的天性,人也不另外。在游戏中,孩子们能达到忘我的地步,也就是“心流”状态,这对孩子的身心、学习都是有好处的。将游戏应用到孩子养育过程中,也是可行的。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在与孩子相处中,重点在于孩子,而非仅仅是孩子的“问题行为”。
那么,身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利用流来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成长呢?
建立亲子游戏时光
1.为孩子营造一个稳定且可预见性的氛围。
父母在游戏中的反应和行为的一致性,可以促进安全感和可预见性。
2.理解并接纳孩子的世界
允许孩子在流活动里选择做任何事情,表现出真实而热切的兴趣,传达对孩子世界的接纳。
3.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
无论孩子表达什么情感,都会被不加评判地接纳。
4.营造自由感
允许孩子自由选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包容感觉。
5.促进孩子做出决定
促进孩子做决定,也能培养孩子自我责任感的形成。
6.给孩子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掌控感
在30分钟时间里,孩子要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很多时候,做父母的都喜欢代替孩子做他们所能做的事情,这其实是孩子被剥夺了体验自我责任感的机会。掌控感是一个强大的变量,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尊。
通常,我们习惯性的以为,打造游戏时光,就是摆放玩具这么简单,其实不是的。这里是帮助孩子理解游戏时光的性质。可以告诉孩子“在游戏时间内,你可以用很多喜欢的方式玩这些玩具”“你可以决定……这取决于你”,这样将责任导向交给孩子。
由于这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时间,父母要坐下来,与孩子平齐。父母参与到孩子活动中时,应该是全身心投入,不要只是眼光跟随。
这里,作者建议遵循的“大拇指原则”是:父母的脚尖应当跟随鼻尖。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身体转向孩子,传达出真正的兴趣和全心地投入,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
让孩子主导游戏,激发孩子的自我导向意识和责任感
接纳来自对孩子真正和真诚的关心,相信他能够为自己承担责任,在游戏中,体验到这种接纳的孩子,明白他们可以从他人身上获得支持,同时发展自己的适应性和独立性,有助于激发孩子的自我导向意识和责任感。
父母通常处于“专家”地位,高高在上。在游戏时光中,家长不是老师,也不是纠正孩子反应的人。孩子可以说5+1=7,也可以叫“长颈鹿”为“马”。
游戏时光营造的是一种接纳、包容的环境,孩子可以等游戏结束后,再去学拼音学加法。
1.将责任“还”给孩子,鼓励独立决策
孩子主导,家长跟随。在一定范围内,由孩子决定玩什么和怎么玩,允许孩子解决问题,家长没有解决方案。
当孩子提出问题或寻求帮助时,父母不要直接给出答案,父母会做出回应,把责任还给孩子。
比如,孩子问:“我先玩什么?”父母回答:“现在,由你来决定先玩什么?”
2.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主决策能力
孩子在年幼时学会如何做决定和为自己负责,是为青少年和成年打基础。
责任感是通过经验来学习的。当父母代替孩子做决定时,孩子就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这样的孩子不但没有培养自我责任感,反而学会了依赖父母。长大后,他也不会主动承担负责,反而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是不利孩子的发展的。
比如孩子问“月亮是什么颜色的?”父母完全可以回答“月亮可以是任何你想要的颜色。”这样,鼓励孩子接受自我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个人的力量。
孩子在游戏中建立自尊和鼓励
在游戏中鼓励肯定孩子的努力,它能帮助孩子形成一种内在的控制力,从而成为能自我指导和自我负责的人。有内在动机的孩子不需要别人的赞美和评论来确定自我价值,他们能够为自己的努力和成就鼓掌。
父母鼓励性的回答包括“你正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你做到了”“你理解了”“你在努力尝试”……
比如:孩子画好了一幅画后问:“看,妈妈,你喜欢我的画吗?”
如果父母回答“这幅画非常漂亮!”,这样的回应会强化孩子对外在评价的需要。
父母鼓励回答说:“你为了完成这幅画付出了不少努力。”这种回应有助于孩子学会认可自己的价值,欣赏自己的能力。孩子学会为自己感到骄傲,不会只根据别人的评价来形成对自我概念的想法。
当孩子用玩具做了一顿“饭菜”,给父母吃,“你觉得怎么样?”时
父母不回答“这顿饭美味极了”,而是回答“辛苦你为我做了这顿饭”。这样的回答重点落在孩子的努力和付出上,鼓励孩子发呢内在动力。这样,孩子就能够实现自我驱动,而不是依赖别人的表扬。这有利于孩子的今后发展。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作者强调的一点就是:重点在于孩子,而非问题!
做父母容易,做一个好父母难,但关于如何养育孩子,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这本《亲子关系游戏治疗》就是不错的选择。书中提到的很多技巧和方法看起来简单,却都是经过实证证明的有效方式。而且,随书配套的培训手册及家长手册,不仅详述了书中的理论和技巧,是如何得到具体应用的,而且还布置了大量的课后作业,以检验家长课堂学习的效果。
愿每一位父母,加入到亲子游戏中来,与孩子建立温暖、有爱的关系,成为孩子的根,不论未来如何变化,孩子始终稳稳向上生长。
亲子关系游戏治疗:10单元循证亲子治疗模式(第2版)读后感(六)
劳伦斯·科恩的《游戏力》被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让很多的父母从此知道,游戏才是孩子的第一语言。他告诉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
如果说《游戏力》让我们懂得游戏对于亲子关系的重要性,那么在美国还有一本书它将更有针对性地为我们讲解了关于游戏对亲子关系的疗愈作用,它便是《亲子关系游戏治疗:10单元循证亲子治疗模式(第2版)》。
众所周知,成年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完全取决于他们童年时期时的心理健康改善程序,而这一阶段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当孩子在这个阶段出现情绪上、行为上、表述上的心理问题时,父母能否成为自己孩子的治疗代理人尤为重要。
本书作者作加里•L.兰德雷思博士和休•C.布拉顿博士是北美游戏治疗的领军级人物,创立了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的游戏治疗中心。他们认为,父母有能力通过学习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基本态度和技能融入到特殊的游戏关系中,与自己的孩子建立同样的治疗关系,可以代替游戏治疗师,成为推动改变的治疗代理人,让孩子们在充满关怀的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并通过游戏的过程来表达自己,在该过程中释放出其内在的巨大潜力。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这两位北得克萨斯州大学游戏治疗中心名誉主任一起去认识游戏的疗愈作用吧。
几乎每位养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有一个名词叫做,terrible two。2岁左右的孩子似乎是最磨人的,他们经常让父母处于崩溃的边缘。但如若你知晓了他们的情感发展历程,也许就更能理解他们,听懂他们。
在孩子2岁的时候,他们表达的情感主要是恐惧和沮丧,这似乎与terrible two有了完美的应证;到了还是3岁左右的时候,他们会开始表达诸如自豪、惭愧、尴尬,甚至内疚等更深层的情感。他们开始理解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社会行为的区别。
因此,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他们,并不是随时在挑衅他们的抚育者。在很多时候你看起来的失控行为,只不过是源于他们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强烈情感。而在他们学会遵从、协商、妥协或表达自己的偏好之前,他们往往最先开始表示的是抗拒。
所谓依恋,是指亲子之间互惠的、延续的身心紧密联系。通过这一关系,孩子能够得到其生活和成长所需,照看者则能够满足其温饱和安全的保障。
在幼儿期,亲子关系的治疗焦点则是培养具有“在一起”的态度和情感回应能力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倾听、被理解。
健康的依恋能够提高孩子感受安全感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它不仅能够为孩子提供个性和独立所需的社会情感框架,还会塑造孩子对世界、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的认识框架。
幼儿的认知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会表现出对自己的身体、周边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强烈兴趣和学习欲望。
虽然开口说话的时间不一,有早有晚,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便是他们理解语言的时间要早于他们开口说话的时间。他们可以将词语组织成包含丰富意义的短句,来表达自己思考、感受和欲求。
而作为父母或是抚育者来讲,重视反映性回应,及抚育者表达“在一起”的态度则是促进孩子词汇和语言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他们会在观察和体验抚育者照顾他们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共情以及对他人表达关爱。
在了解了幼儿的情感发展、依恋发展和认知发展后,接下来就进入到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幼儿游戏。众所周知,游戏是童年的重要部分,它能让孩子表达情感、获得掌控感、构建自身生活的意义。
但令人苦恼的是,这些游戏对幼儿来讲充满乐趣,却让他们的抚育者觉得毫无乐趣所在,甚至毫无意义可言。那我们又该如何走进他们的游戏时光,与他们尽情玩乐呢?
兰德雷思博士和布拉顿博士在书中写到,在这一时期,作为抚育者而言,我们需要配合孩子的隐喻,进入角色,替玩具说话。因为三岁以下的孩子他们很难分辨想象世界和实际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全力配合他们的想象力,尽情地表演。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月龄的孩子,他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18个月左右时,幼儿就进入了心理表征的认知发展阶段,其符号思维和延迟模仿会得到发展。这一发展阶段的游戏行为包含了对物体的预期、想象式角色扮演活动和涉及虚构形象的游戏,等等。
“去中心化符号游戏”将在孩子19-22个月时出现,会涉及一些玩具的模拟行为,比如一边发出汽车的噪音,一边将汽车在地上移来移去。
20-25 个月大的孩子能够按顺序进行多步骤的模拟游戏,例如先拿出消防车,再把它开到房子边,最后进行营救。
24-30个月大的孩子是“内在导向符号游戏”,此时物体会存在意图,比如把鞋子当成电话机给照看者打电话。
30-36 个月时,孩子开始进行“行为式角色扮演游戏”,幼儿会假扮成其他人,比如老师、医生或照看者。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游戏对他们而言其内容与玩乐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要怎样才能陪孩子玩得尽兴?要怎样才能在游戏当中与孩子培养更好的亲子关系?
兰德雷思博士和布拉顿博士在书中以及随书附赠的《家长手册》《培训手册》《实践手札》都有更为具体的解读,从幼儿时期到少年时期都有与之相关的游戏治疗方法。
如果你想真正地去践行寓教于乐的育儿方式,那么兰德雷思博士和布拉顿博士的这本《亲子关系游戏治疗:10单元循证亲子治疗模式(第2版)》将会给予你更多地思索与实践的方式。
亲子关系游戏治疗:10单元循证亲子治疗模式(第2版)读后感(七)
看着孩童气呼呼,你说东他就做西,要么就是你怎么说他就是不听,你的声音节节攀升,时不时自我感叹,咋就突然有吼东狮吼的倾向,心中怒火宛如熊熊火焰,可这火焰,烧着了也没有用,想冷静,看着孩子那比你还气愤万分的小脸,瞬间好像自己也比他还不如,可究竟怎么才能回到自己所希望的和和美美,谈话沟通良好的状态呢?
每个拥有孩子的家长都感受过那种愤怒的无力,也感受过期盼美好亲子关系的想象,实际生活中,有时我们想要去探索,有时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维系沟通,亲子关系究竟怎么才能更和睦呢?
在加里.L.蓝德雷思与休.C.布拉顿著的《亲子关系游戏治疗》中,用10单元循证亲子治疗模式,它是基于30年实证研究的游戏治疗指南,用来缓解亲子关系压力、冲突及焦虑,有效提升孩子自尊与自信的一本书籍,随书还配有培训手册,家长手册以及实践手札,在这本书里,我们究竟可以看到些什么?又有哪些我们可以做得去让亲子关系和睦呢?一起来探索看看吧。
理解亲子关系
我们在生活里那些让我们愤怒无力,无法获得良好沟通状态的情境,本质上是我们自身感受到的情绪让我们无法更为冷静地去思考,除了理解情绪本身,如何更好的通过理解亲子关系中的那些要点,能够更好的处理那时那刻状态下我们的行为与状态。
理清亲子游戏关系基于什么,以及是什么,会让我们更好的能够去思考怎样去做,以及去获得我们期望的关系,亲子游戏治疗本质上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治疗方式,它会以儿童为中心,父母被教导协助营造一种允许和促进儿童成长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潜力。它的理论基础有来自于卡尔.罗杰斯的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
那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究竟怎样才算是以儿童为中心呢?很多父母会说那什么都听孩子的怎么行呢?还不上天啊?在这里,我们很多家长心中似乎就觉得要么听我的,要么听孩子的,似乎谁听谁的话成了一个大难题,然而亲子关系并不是一个对立,东风压西风的方式,它需要一种平等理解的交流,那么它究竟才能获得呢?先从理解我们亲子关系治疗的真正目标来看。
我们理解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以孩童为中心,那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具体要做到什么呢?有时家长会说宝宝究竟怎样才能好好和我说话呢?在家长所要宝宝究竟怎样才能好好说话里,我们知道家长要的是彼此能够和睦说话,这个好好说话是指不发火,完全听家长说话?
当我们从家长的一些看似合理的目标中细细分辨,就发现其实并不是根源,因此,去了解具体的目标有一定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基于对彼此理解和赋予限制。比如在说宝宝究竟怎样才能好好说话这句话时,其实已经蕴含了,自己是没有改变,需要宝宝来改变,这样的潜在愿望,然而作为任何关系的改善,要求对方去改变都是一种不合理的期待,也因此书中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原则。
这里我们要先介绍一个本书最重要的原则:大拇指原则
在书籍中非常详细地给我们列举了亲子关系治疗的特点,主要内容,以及游戏治疗师的训练与督导,还有具体的流程,以及具体操作中细节和不同情境下的案例原理和处理方式。包含内容非常详实,在这里,我们就最基本的大拇指原则一起来看看:
1、关注甜甜圈,而非中间的洞
在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里,我们可以看见作者想让我们关注亲子关系,而非存在的问题,举个例子,你看见孩子发火,他冲你大喊大叫让你生气,那么我们放下他对你大喊大闹,甚至摔东西这个让你感觉愤怒的问题,去看见深层的你们关系是源于什么内容而出现这样的问题,比如他大吼大叫摔东西,是表明他对哪件事情愤怒,而这个愤怒是基于什么呢?
理解孩子的感受而非聚焦在他具体的行为上,在这里,回应感受可以从孩子的眼睛里发现情绪的线索,当你对孩子那刻的情绪有了判断之后,简短回应这个情绪,比如说"你看起来有些难过”或者“你真现在真的很生我的气”,在这个时候,你面部表情和语调都和孩子此刻的感受匹配,在很多时候我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更依赖于非语言信息的传递,因此,你在用语言表达和回应时,要更注重你的非语言,这种共情感受能够很好的安抚对方,并拉进你们彼此的心理距离。
在这里,大拇指原则的第一步,就是通过练习反映性回应,也就是上述在孩子情绪来时,去回应孩子的感受,这是我们亲子关系游戏治疗的第一个指导原则。
2、要做恒温计,而不是温度计
在这里,恒温计,是指面对孩子的反应,使彼此平复下来,而非让温度持续升温,在这里,学会如何回应,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在这里其实还要提及一个ACT三步实践,也就是,A理解感受,C告知感受,T提供替代。
在这里,真正掌握理解了这个原则和方法,在很多的问题就会被迎刃而解,可以回想下,在你生气和发火时,当对方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也如实说出自己对你所提出要求的难处,这个时候提出一个相对折中的替代方案,你是否会比较能够理解并接纳,这个时候彼此的争执也就更容易平复?
比如说,在孩子在孩子很开心地蹦跳吵闹地玩耍时,但你很累,很需要休息,你和孩子说:“宝宝,我知道你现在很兴奋,但妈妈现在非常困,你可以到隔壁房间先玩会吗?妈妈休息30分钟后我们一起来玩,你看可以吗?”
当你的非语言和语言都很诚实并坦然地看见孩子,孩子的理解和反应也会出乎你的意料。在这里,要理解他们的神奇,还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态度,那就是“在一起”,我在这里,我关注着你,我理解你,我关心你,我为你感到开心。这样一种态度,能够让你和孩子的理解沟通变得轻松而自然,那具体的操作有哪些呢?
3、“最重要的也许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之后,接下来做什么?”
在这里,大拇指原则第三个点,我们如何修复处理自己的错误是很多问题的关键所在。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中,我们自身会对很多我们或孩子的言语与行为有内在的批判,而如何放下这种批判与自责,则对我们的关系有非常大的影响。
因为当你能够去聚焦在你接下来怎么做,怎么处理你和孩子这一刻的状态,你会更容易去做到上述的理解感受,和在一起的状态,想一想,是不是有时你会指责孩子在做了一件事后:你怎么这么做?(面带愤怒,语气十分严厉。)甚至带有一系列指责的话语,在这里,如果你真的理解了,这句话所带来的效果,你就会明白它不是处理与修复这件让你感觉错误的事情的关键,那么很多不必要的无效的指责与抱怨也会自然而然避免了。
可能你会说,那怎么做呢?在这里,书里的具体的练习就非常配合这个认知的理解,有具体的操作清单技巧表,以及培训手册,和时间手札,从书籍整理的原理理解先给你整体的认识,再从具体的培训手册提炼具体的课程大纲和学习资料,然后从家长手册中有具体的笔记和家庭作业的安排,到实践手札的可以让你输出的梳理的栏目。
这些层层设置,让你更容易操作和参与,书籍包含的内容非常的多,但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在具体的相处实践中去应用并做调整,当你理解了上述几个原则,则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让你愤慨的鸡毛蒜皮的小问题。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生活中这些已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何尝不是生活的另一处风景,去理解,去回应孩子,牢记“在一起”的态度:我在这里,我关注着你,我理解你,我关心你,我为你感到开心。
相信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奇妙变化,期待你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