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号街车》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经典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布兰奇的命运,展现了欲望、痛苦和绝望的交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现实,令人深感触动和思考。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一
不是很了解戏剧,但是有“戏剧化”“drama”这种词,应该能证明戏剧很大程度上靠矛盾推动。看内容并没有被不像小说有更具体的动作神态环境描述而影响,而是被激烈的人物语言吸引着看下去。原来剧本中会特别设置舞台的效果、转场,人物语言十分鲜明浓烈,借着舞台的描述表现环境和情绪,就像真的看到了一场戏剧,目光跟着角色、聚光灯游走。什么时候有空找电影出来看看。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二
泪目。。乘上名为欲望的街车,驶向名为疯狂的终点。 一开始还在唾弃布兰奇的轻佻下贱神经质,多看了几章心里只剩下悲哀了。高岭之花被扯入地狱。布兰奇身上既有她本身的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投射。 布兰奇本身敏感脆弱,过于期望,依赖于“陌生人给予的善意”。被自己的欲望裹挟着犯下无法弥补的大错,失去自己从小长大的“美梦”庄园,坚持多年的教养与贵族的自尊在现实面前被反复碾碎,自己的容貌逐渐衰老,还要用一个接一个的谎言掩盖自己真实的年龄,过往的经历。 布兰奇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有另外的财富,她的知识,但她并没有用自己所学所思武装自己,依赖于“女人”中“女”的那部分而非“人”的部分,沉溺于身体的欲望,可是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呢?最后连站在阳光下直面自己喜欢的人的勇气都没有,谎言也把她和身边人越推越远。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那位如野兽般下降的男人不断侵犯着布兰奇脆弱的神经。暴力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悲可叹。。。。。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三
泪目。。乘上名为欲望的街车,驶向名为疯狂的终点。 一开始还在唾弃布兰奇的轻佻下贱神经质,多看了几章心里只剩下悲哀了。高岭之花被扯入地狱。布兰奇身上既有她本身的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投射。 布兰奇本身敏感脆弱,过于期望,依赖于“陌生人给予的善意”。被自己的欲望裹挟着犯下无法弥补的大错,失去自己从小长大的“美梦”庄园,坚持多年的教养与贵族的自尊在现实面前被反复碾碎,自己的容貌逐渐衰老,还要用一个接一个的谎言掩盖自己真实的年龄,过往的经历。 布兰奇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有另外的财富,她的知识,但她并没有用自己所学所思武装自己,依赖于“女人”中“女”的那部分而非“人”的部分,沉溺于身体的欲望,可是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呢?最后连站在阳光下直面自己喜欢的人的勇气都没有,谎言也把她和身边人越推越远。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那位如野兽般下降的男人不断侵犯着布兰奇脆弱的神经。暴力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悲可叹。。。。。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四
简约生动的剧作,人物形象刻画饱满,没有特意渲染背景和悲剧根源,仅在一两处短暂呈现街道乱象这类表面病征,但背后的社会问题已不言自明。田纳西在采访中称自己“将真相从谎言和遁词构成的现实合成体中分离出来”,这在不以剖析社会和文化深度为风尚、不热衷于解构的年代应是最受艺术创作者信奉的批判手段之一,也必然是有超越性的。
谈谈对主人公的理解。布兰琪的痛苦和神经质,某种程度上是她情窦初开又破灭后遗留的伤疤,也是她在淤泥地里跌跌撞撞已久的产物。她学会了用刻薄和傲气维护自己的尊严,但在无底线的摧残下,她还是被击垮,唯有的真情也遭破坏。而这一切永远在社会的默许中发生。
故事重点放在写这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上,而她过往的经历则多少被隐去。或许也是通过这种手法规避了对根源性、结构性问题的直接暴露,而是把它埋在深处和不经意处,延展为戏剧之外的思考。
书后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田纳西本人是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五
斯坦利这男的,真的是集大成者,稍微努力点就能上社会新闻,只能说斯黛拉情人眼里出西施吧!斯黛拉被规训的女性,婚姻不幸福的时候,长辈的宽慰:“男人都这样,他可比谁谁好多了,起码他有手有脚呢”“年纪大一点就稳重了”“有了孩子就好了”没有长辈,斯黛拉可以自己宽慰自己…
布兰琪是真的惨,童年的时候可能是真的富足和幸福吧,被骗做同妻,之后就一直在失去,身边的人都伤害她,导致她现实和虚幻反复横跳,有点像《复活》里早期的卡秋莎,但是卡秋莎有聂赫留朵夫有西蒙松有一些很好的人拉着她,可是布兰琪没有,但凡遇见的人对她多些善意结局可能都会不一样吧!
最后作者的问答很妙呀,一些对于剧作的评价不就像斯黛拉的自欺欺人吗?标题应该改叫“我们的世界”现代社会其实也有无数的布兰琪、斯坦利、斯黛拉。作者挺大爱的,看破疯癫社会不知道他的精神状态怎么样…
注:微读评论区厌女严重,建议关闭评论阅读!最后的那个分析(也不知道是谁)很减分,有主观偏见,咱也不知道为什么放在正文里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六
浏览全文*1,觉得似乎也就是一个故事。细细再去看一下,再看看评论进行思考,感觉似乎还有很多没了解。可惜了没有看剧。很多细节可能通过剧的表现又会有更深的了解和印象,包括音乐、灯光等等。
觉得这个版本的书有个很好的地方是附上了一篇解读,很多点是没有想到的,虽然不完全认同所有的观点,但是是很好的一个了解的方面,多角度思考。毕竟很多作者背景还是不够了解。
以及在微信读书上看到有人讨论有关“堕落”的话题... 附上自己的一些想法
感觉这种“堕落”是存在的,可能是从一个天真烂漫,全心投入爱情的人,因为遇到了恋情的挫折,开始以一种不太合适的方式来应对感情,所以开始变成习惯性撒谎的人,而且对于感情也没有那么真诚和专一(想到邮差那一段),这可能也是因为在之前的经历让她没有安全感,所以才有种“广撒网”的感觉? 而这种不恰当的情感交流方式反而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或许这种堕落并不是不可逆的,如果有个人愿意真心包容,以长期关爱去缓解她的“神经质”(感觉更多是一种不安感,没有依靠和归宿的感觉),她或许也能获得最终的幸福,变回原来的自己(感觉也是有一点点自爱的,所以会觉得自己是靠内在,用词也经常比较特别,了解很多东西,能快速吸引米奇也说明是一个有点特别的人。不过也正是对自己还有爱,所以后来发生的事情可能更难以接受)。但哪有这么多幸运的人呢? 而且也可能是最近开始大家思想比较开放起来,对于之前的年代,可能这种行为已经算是大逆不道? 以当时的年代来看可能确实是一种“堕落”了...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七
今天速通了一把《欲望号街车》,我觉得读者第一次读完最直观的感受应该都是震惊于书中世界的冷酷和暴力吧,每个周旋着的角色多多少少都有扭曲的性格,可以理解为戏剧冲突,但更像社会打上的印记。除此之外,欲望也是一个重要的破题词。但翻到后记很快迎接我的第二轮冲击又来了,并且它和我前述的阅读体验紧密相连。确实,一部试图严肃的作品到最后都是社会的现实的,所以我不惊讶有马克思版解读、家暴议题解读、性犯罪视角解读,但最让我震惊的是……上海译文版,最后一篇后记(几乎可以理解为他们认可的官方主题解读),把一切扭曲成了为男同性恋群体声张正义经典大作。
不是说我歧视性少数啊,事实上后记的开头几页我觉得挺在理的,让我感觉田纳西肯定也有很大一部分想要探讨这回事。虽然我还没去了解过他的生平(如果他自己就认识或者是性少数的话很明显这个主张更可信点),恐怖的是后面理解越来越脱轨了,文章主角,姑且称作主角,是个南方来的没落了的流连情场的贵族小姐啊,你三两句就把她说成男同性恋的化身了???我真的很震惊,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读出一个关键主题但绝对不是只有一个主题,并且这个主题不需要凭空捏造。更不需要牵强附会。呵呵,感受第一,果然创作和阅读组合在一起才是一套完整的艺术,就像没什么戏剧性能超过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对比显现的戏剧性一样。感受第二,有些文学理论真的政治正确得很用力,而且鉴于这是男同之声,男同到最后还是男的,他们同时夹在可能挑战传统性别文化和已享有性别文化遗产的现状里,我理解为一群精神危机的自感边缘人掌权者。(虽然没接触过什么男同说错了纯当我没说),so,如果一定要政治正确地解读,或者说滥杀无辜,那么相比之下主打一个性别议题的家人们还请你们努努力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八
本来以为鼎鼎大名的《欲望号街车》是一部小说,没想到是部剧本。虽然一向对剧本不感兴趣,不过这一部倒是相当不错。
如果是年轻时读,应该只是对斯坦利和布兰奇嗤之以鼻,毕竟,这两人都有非常明显的可恨之处,但如今来读,却多了几分唏嘘和怜悯。
多年前,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神似布兰奇的女子,其经历也有相似之处。出身小资家庭,智力超群,教养良好,心地纯洁,在步入国内顶尖大学之后,似乎前途一片光明,但却陷身于同性旋涡,生命完全转入黑暗时期。这个时期的她,也许在深夜经常会在阳台上抽烟度过,也许在凌晨三点的街头会突然埋头痛哭,也许她如同布兰奇一样变得脆弱而神经质,也许她如同布兰奇一样需要处在赞美和怀抱之中才能抵抗内心的绝望。但她得到的,更多是无尽的冷嘲热讽。
据说《欲望号街车》在上演时,布兰奇的表现经常会引来观众的阵阵笑声。也许,只有少数观众会给予他们的怜悯和同情。
“曾经,布兰奇是这个世界上最纯洁最善良的女孩。”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她变成了后来的样子?
是家庭的解体和剧变?是她自己过于为爱痴狂?是她运气太坏遇人不淑?是她自己过于脆弱?还是因为社会对同性的极度不宽容?
“我总是指望陌生人的慈悲”。布兰奇说出这句话时,让人动容而伤感。
我遇见的她,也常常指望陌生人的慈悲。当然,陌生人一般而言并不慈悲。但偶然也有慈悲的陌生人,比如,当她在街头痛哭时,遇到过一个陌生人给她递上纸巾,那个陌生人让她此生铭记。
后来,她的结局算是happy ending吧,比布兰奇要好得多。她休了学,接受了精神治疗,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多年后成家生子,在一座海滨小城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如果,在她的生命中我曾给过她一丝温暖,那也是总算是有了来自陌生人的慈悲吧。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九
阅毕。人总是要为自己冲动时的恶行承担后果。
布兰琪是一个受难者,她饱受心灵的创伤来到妹妹家,可亲情并没有带来预料中的治愈和包容,反而因为妹婿斯坦利的猜忌、私欲,这个家成为了压断骆驼的最后稻草,将她推入社会圈套的陷阱。布兰琪是个恶行果果的荡妇吗?不是,她只是一个经历社会摧残、深陷痛苦绝望、渴求被爱拯救的可怜女人,如果遗忘过去,把爱当作梦境,那布兰琪和米奇会很幸福的在梦中相伴终生,可惜,人总是禁不住好奇点破泡沫,追求真相,最终爱失人散。
译文很贴心的在书中附录了一篇该剧的解析,这点非常值得表扬,“现代神话”充满隐喻,唯有借助符合作者写作意图的研究角度,方可破译神话的密码。本篇解析做到了,他摔碎了南北阶级对立的万金油解法,撕开了结果论的单方面谎言,深入布兰琪的心,还原了她心灵受伤的真正历程:是内疚、是悔意,是冲动伤害背后无限的自责。果然万恶之源还是情感,伤人最深的还是情感。
克制是一个极佳的优点,当矛盾迸发的那一刻,情绪涌上心头,冲动会让人犯下恶行,犯下深深伤害对方的恶行,然后这份恶又会反馈到自己,成为内疚、成为自责,扎根心底,折磨心灵,承担后果的,是我。后悔药有用吗?当伤害已经发生,再怎么弥补都会留下疤痕,这是时间无法洗涤的存在,更何况,世上没有后悔药,冲动了必然要面对,承担后果的,还是我。成熟不是意味着丧失童心与爱情,而是意味着具备克制、包容、理解、忍耐的优点。
今年有种奇妙的缘分要让我与美国三大戏剧家相逢,先是冲动购买的尤金奥尼尔,再是偶然相逢的威廉斯,最后就是必然下单的米勒吧。现代神话的雏型在我脑中摸索构建,而现实社会的挣扎在我身上狂轰乱炸,正所谓:命运花手迷人眼,人生变化塞我脸。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十
重读这个剧本,发现了很多自己两年前阅读时忽视的问题。这个剧本讲述的是布兰琪来到住在贫民区的妹妹斯黛拉家生活的故事。刚出场的时候,布兰琪的穿着和言谈举止明显与斯黛拉家周围的人们不一样,她看出了妹夫斯坦利的粗俗,也瞧不起斯黛拉的品位和生活态度。可是,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知道布兰琪的内心是脆弱的、受过伤害的。她年轻时候结过一次婚,可是丈夫艾伦是个同性恋,在她撞破丈夫与其他男人的恋情后,当众揭发了他,艾伦吞枪自杀。布兰琪陷入自责的情绪。斯黛拉离开家乡后,布兰琪又经历了亲人们的离世,庄园也被卖掉了。布兰琪无法面对自我,不知道如何生活,通过出卖自己的肉体,换取心灵的平静。在当教师的时候和一个学生发生恋情,被学生家长告发,最后她才被赶出了小镇。而在斯黛拉家生活期间,遇到了喜欢她的米奇,本来依靠这段感情,她是有机会走出人生的困境的,可是斯坦利知道了布兰琪的过往,并告诉了米奇。米奇就不愿再与布兰琪来往。布兰琪的希望又落空了。斯坦利更是在斯黛拉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强奸了布兰琪。最后布兰琪疯了,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布兰琪可以说是被社会毁了,也可以说是她自我不够坚定。社会总是存在很多错误的理念,这些理念会被很多人当作生活准则,坚决地执行下去。而布兰琪看到了这些问题,知道什么是更好的生活,但是她却没有足够的信念,无法单独生活,只能为他人的错误买单。
这个剧本的题目《欲望号街车》很有意思,既是列车的名字,又是剧本思想的反映。拥有更多欲望的斯坦利和斯黛拉都活得好好的,他们的下一代也出生了,欲望统治着一切,而缺少欲望的布兰琪,只能走向精神病院,孤独死去。欲望和死亡是一对矛盾体,有欲望的人是不想死的,可是死亡依然会消灭一切欲望。对于布兰琪来说,远离社会,拥抱死亡,可能是摆脱这一切唯一的选择。
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本名托马斯·拉尼尔·威廉斯三世,美国剧作家,曾凭借《欲望号街车》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获普利策奖。他与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合称为美国20世纪三大戏剧家。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十一
《欲望号街车》是一出完完全全的悲剧。
布兰琪乘坐欲望号街车,换乘公墓号去投奔妹妹,她像一朵小白花一样被撕碎。
自从结婚以后布兰奇就处于一个笔直向下的人生,毫无挣扎的痕迹,在她对婚姻抱有的希冀,对陌生人抱有的幻想之下,一步步被社会驱逐,一步步走向毁灭。
1951年,由改剧本改编的电影《欲望号街车》横扫当年奥斯卡奖项。据说饰演布兰琪的演员费雯丽从片场直接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也为田纳西·威廉斯所写的剧本添上了一笔厄运般的诅咒。
正如导言所写:
无论是充满史诗感的《窄门》,还是当年的青春疼痛文学,我从来没见过哪个女主人公会这样一路不顺到底,她只是一个一味追逐爱情幻影的傻姑娘呀,至于吗至于吗?真的是气死。
也为当年的费雯丽感到不值,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她肯定是走了一遍布兰琪的人生。人间还是存在着美好的,这样的剧本,不值得投入太多感情。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十二
精神失常的布兰琪有气无力地说,“不管你是谁,我总是指望陌生人的慈悲!”这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她为何渴望陌生人的慈悲?别人给予她慈悲了吗?
首先我们看她在贝拉里夫的生活。当蒸汽火车头瞄准南方的时候,她的贵族世家已濒临破碎。柔弱的贵族小姐独自承担失去家园,又无意促成丈夫自杀,罪恶与痛苦束缚了她的心灵
失魂落魄的她希望劳雷尔的家乡人能够理解她,拯救她,但她并没有得到他人的慈悲对待。孤苦无依的布兰琪如当时所有女性一样,想到的唯一方式是依附男性,却遭到了他们的侮辱和造谣。以斯坦利和米奇侮辱她时她的奋力抵抗来看,推销员肖的话不完全可信。也是是他追求布兰琪却遭拒而恼羞成怒。这也影射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轻视和苛求。因此,陌生人很难施予她慈悲。
走投无路的布兰琪投靠妹妹,之间的隔阂令他们的心灵形同陌路。妹妹丝黛拉善良,丝黛拉对姐姐万般照顾,为布兰琪收拾衣服,买可乐,准备生日宴会,但是她不明白布兰琪心中痛苦的根源,无法给予布兰琪真正想要的安慰。精明的妹夫斯坦利得知布兰琪的拜访后就想要打探清楚贝拉里夫庄园的下落,企图从中捞一笔。因为性别、文化、观念不同,斯坦利时刻轻慢、打击布兰琪。再者,布兰琪初次和米奇约会时透露了与亡夫的故事,除了想勾引米奇,她更希望悲苦被理解,然而米奇单纯认为布兰琪太孤单了。
抛去剧本的背景,读者想当然布兰琪是自作自受。然而逼疯她的实际是当时缺乏对弱者的同情、慈悲与包容的社会。布兰琪只能像一只飞蛾,痛苦地扑向炽焰。
布兰琪被带走的那天,小小的公寓里开展着热闹的牌局,似乎她的命运从未出现在他们生命的轨道里,也许他们对布兰琪的下场可能早有预料,甚至不屑于围观。 “我总是指望陌生人的慈悲。”布兰琪这句话实则是所有弱者的呐喊——她死去的同性恋丈夫艾伦,有同性恋倾向的作者,被严苛要求的女性——作者借她气若游丝时的话语,企图唤醒沉醉于百老汇世俗欢乐中麻木的人:多一些对他人的温情和慈悲。戏里戏外如此,过去今天亦如此。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十三
——孤独一瞥
要是指望一种无趣的快感,不如趁早再见。好的文学作品,旋律总不那么轻快。负于沉重、震颤,总在日后想来舒坦。威廉斯笔下的人物锁着重重面具,掩盖多重身份——诉说时代下的阴影、人物的生死欲念。
作品总不该与现实打上等号,却侧映出“舞台”的悲喜、重影。布兰奇像一面镜子,闪耀无尽光芒——“飞蛾扑火”之光,惹人同情。她肉身、灵魂过于沉重的。是美国南方堕落的向标,“同性恋”者有限反抗之悲剧——不为正统社会认可、接受,对自我身份的“排斥”、“隐瞒”。
要是指望人同情布兰奇,总有理由。可,过于纤脆。玛格丽特的《飘》里,已暗示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败,《欲望列车号》也能如此解读。可威廉斯欲表达的远非如此。
白色的布兰奇却有无数重影子。是她自己,是赎罪的化身,是艾伦,隐现男同性恋的内壳。固然她是美的,她是欲念,自我欲念的主宰,和斯黛拉形成对立的新女性。斯黛拉与斯坦利间,掺杂着肉体的交易,她是屈从、顺受、沉默的羔羊,只是寻求不独。而布兰奇却勇敢、反抗、忤逆……是对自我女性身份的高歌、臣服于本心。虽附着固步自封、孤芳自赏的味道,反感中却掺同情。瑕不掩瑜,她站立的躯体,诚如《简爱》中疯女人的那把“火”,斥着无限热情、光滑裸露人性的一声,响亮呐喊!
布兰奇发疯,似乎是必然结果。斯坦利代表北方强权、男性强权,仿似扬克的形象。布兰奇是被逼疯的,但另一面,问题出在她自己。她的真正堕落早在艾伦死时,便浮显水面。她曾一度迷恋、深爱艾伦,她对斯黛拉诉说。当她当众揭露艾伦的同性恋身份,隐喻性指责他爱得不公、不洁之时,便将艾伦推向死亡边缘。艾伦跑出去,饮弹自尽——无他,恰影射当时美国对“同性恋者”身份的排斥、唾厌。现实社会的沉重镣铐下,个人又能如何保全自我、认同?这是意识形态缝隙中,一条死鱼。
而布兰奇随后,便走上一条漫长的赎罪之路。喜欢纤弱、年小的艾伦,与十七八岁的男孩同处……背后,也在暗喻她的另一重身份“男同性恋”。“勾搭”士兵、各种各式的男性,借此寻求忏悔的途径、解脱。布兰奇其身份的颠晃、向艾伦身份的趋同、随后之模仿,是她“赎罪”的不二门路。威廉斯无意表现南方社会与北方社会的抗衡,却隐秘的在字字句句间开辟“四维空间”,控诉当时社会丑恶、趋俗的意识形态。布兰奇是“枢纽”,她的堕落、堕落后的悲剧,成为我们探寻“同性恋”文化背后隐疾的一道绳索。她堕落越深,疯癫越甚,社会恶度恰越稠密、广阔。
比照鲁迅笔下那个“吃人”的社会,威廉斯笔下的社会又何妨不显其“吃人”本质。布兰奇是真疯吗?还是假疯?她披着一层外壳。以为米奇能成为她的归宿,“因为你好像很温柔——好像是这个世界上我可以藉以藏身的一道缝隙!”可,在这个“吃人”的社会——你噬咬一口,他亦能、亦会噬咬一口!疯的到底是谁?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十四
欲望号街车是个剧本,它讲述了一个女人被毁灭的故事。
布兰琪是南方种植园的娇小姐,她的命运有其特别之处,也展现了18世纪末社会变迁的脉络。在工业革命迅速席卷的背景下,拥有种植园的南方贵族们,从土地被抵押到住宅被出售,最后一代迅速返贫破产。喧哗与骚动一书中曾详细描写过三代人的衰败史,其境遇变迁让人唏嘘落泪。布兰琪的悲剧有多重原因,剖析讨论其中原因对我们理解人生有一定的帮助。
阶级的滑落给布兰琪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们来讨论下变化的过程。首先了解下社会认同感的概念,人需要从社会获得认同感,认同源自人的价值和财富,社会反馈高于个人预期,人的心理状态趋于健康;相反人会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影响自我认同。布兰琪家族的落败原因书中未言明。但结合时代的背景,大致能明白家族守旧不思进取是其一,布兰琪堕落后的挥霍是其二。在生活境遇发生重大变迁的情况下,财富和地位滑落伴随的尊严与体面扫地,让布兰琪的自我认同出现了严重的撕裂感。她幻想通过衣着和言谈的体面,社会能留给她稍许尊严。孰知真正的尊严来自内心,自尊自强才是赢得体面和尊严的起点。
女主私生活堕落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婚姻幻灭。布兰琪内心温柔、情感丰富,她理想的婚姻生活纯洁美好,丈夫恋同的背叛让她童话般的婚姻破碎。悲剧接踵而至,丈夫在公众场合被她责难,引咎自杀,这让她背负上了沉重的罪责能。婚姻失败爱情破产,让她在感情上产生了巨大的空洞感。
为了摆脱情感上的空洞,为了从罪责的痛苦中逃离,在家乡女主纵欲烂爱,被社会唾弃。纵欲不仅毁了她的纯洁,败光了家族财富,更加速了她被社会边缘化的过程。被家乡驱逐后,她躲到了远方的妹妹家喘息。阶级滑落后,她仍生活在幻想中,怀念逝去生活的体面与优渥。
她内心并不接受现实,活在自我欺骗中,假皮草、闪亮的石头装点不了落魄的现实。联系时代背景,女主想谋得一份职业自强自立是很艰难,但自尊自爱她也没做到。她像一株柔弱的小草,被风随意摆弄。她内在缺乏力量,无法在残酷的现实中披荆斩棘给自己创造出一块生活的天地。她的悲剧可悲又可叹。
斯黛拉是唯一信她、爱她的人,但在丈夫的强势要求下,姐姐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布兰琪在目睹妹妹被粗暴、野蛮的丈夫蹂躏时,企图充当拯救者,可惜她比妹妹的处境更加艰难,这里真的很为她心痛,身处苦难的她救赎妹妹,她的心是多么善良、珍贵。妹妹在当时的社会中离婚可能也无路可走,忍耐麻痹自己也是无奈至极。
斯坦利为了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对布兰琪从头到尾都是敌视的,他厌恶高高在上的女主对他的蔑视。在戳破布兰琪的体面与伪装后,他奸污毁灭了她。男人兽性的残暴,成为了压垮布兰琪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个悲剧中,破局的点在哪里?要谴责社会观念对人的束缚,谴责过人兽性的野蛮。但面对生活境遇的变迁,修炼稳定的内核,修炼抵抗外界的风浪的能力,可能才是最强力的反抗力量。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篇十五
布兰奇的悲剧命运的缘由可以归结于,南方种植园经济衰落,而北方工业文明飞速的进步,如此重压下,南方文化逐渐凋零,人们的精神世界随着物质世界的消亡变得空虚贫乏。
一、南方文化的衰败
美国南部战争后,在南方的旧文明逐渐被工业化所取代的过程中,南方人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经受了重大的变革,南方人的精神家园随着物质家园的丧失而丧失。
女主人公布兰奇来自美国南方的密西西比州,本是一位贵族之后,是南方文化中的淑女代表,天生美丽、高贵。她嫁给了一个自己钟爱的年轻有才华的诗人,过着自认为很幸福的生活。然而一次偶然,布兰奇发现了丈夫与年长男士的亲密关系,自此布兰奇的美满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都开始分崩离析。面对布兰奇的冷嘲热讽,白眼相待,天性浪漫又理想化的诗人丈夫深感无力,便开枪自杀,结束自己梦想、欲望与死亡恐惧纠缠的人生。在残酷的现实之下,布兰奇开启了她堕落的余生。随着南北方不同方式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也更加渴望,而此时的爱情在物质面前似乎显得不值一提了。布兰奇只有在他处中寻找梦想的幻影和生命的归属感,布兰奇有着年轻美丽的容颜,自然不乏追求者,在对物质财产的挥霍与不同男性之间的恋爱游戏中,优雅淑女变成了名誉扫地的浪荡妇人。虛荣的生活使得布兰奇耗尽家产,她不得不卖掉庄园还债,离开深深眷恋的梦想庄园,搭上欲望号街车,投靠远嫁新奥尔良的妹妹。可以说布兰奇曾居住的“美梦庄园”也象征着南方文化的凋零。“美梦庄园”名字本身预示着虚幻。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名字暗示着“美梦庄园”并不存在,因为它本身就“不现实”,那么它的分崩离析是南方种植园主阶层衰落的缩影,布兰奇的堕落,象征着南方贵族文明在与北方工业文明的对抗中的失败。
二、北方文明的兴盛
在新奥尔良工业化的大背景之下,这里依旧是许多人实现梦想,创造幸福生活的宝地,人们在工作之余,聚集在一-起欢乐畅饮,亦或愉快交谈,亦或打牌解闷。这样的生活画卷,布兰奇是不屑一顾的。她只认为这里的人们为了生活而苦苦挣扎,为了追求欲望而变得麻木不仁,全然没有生活的情调与乐趣。即便是现实予以她沉重的打击,来到北方和妹妹、妹夫住在一起的布兰奇始终保持着自己对于小资情调的追求。譬如她动手改自己被安置的狭小空间,撒香粉,安装门帘,用纸罩装饰电灯,用收音机收听音乐,力图使身边的一切变得美丽、优雅。布兰奇的妹夫斯坦利是一个典型的工业社会里精神简单、性情粗暴的男人,布兰奇的做派在他眼里甚是矫揉造作。其次,斯坦利知晓布兰奇原是一位坐拥无数财富的贵族,可是来到北方,布兰奇身无分文的状况令斯坦利困惑不解,也十分不满。
布兰奇本试图忘记和抛弃从前的奢靡,转而习惯北方的生活,离开妹妹一家,和米奇在一起过一种简单平静的生活,但她的美好想法却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布兰奇和斯坦利之间的矛盾在作者笔下是尖锐且不可调和的,这也象征着南北文化的突出矛盾。疯了之后的布兰奇在剧末所说之言——“不管你是谁,我总是指望陌生人的慈悲。”这句话代表了其所象征的文明的虛伪与软弱、被动与依赖。她所代表的文明随着她自身的香消玉殒,已经不堪一击,逐渐衰败。
布兰奇沉溺于旧日的美好时光,每当生活出现危机,她就会把自己藏匿于昔日的影子里,用南方贵族的尊严把自己包裹起来。在戏剧中,丈夫被揭发是同性恋后饮弹自杀,布兰奇奔向北方城市,而今非昔比的落差感让她无所适从,她所代表的南方文明似乎也一步步陨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