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癖心理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们心理中的种种怪癖现象。从洁癖、强迫症到恋物癖,书中对各种怪癖进行了深入剖析,给人以启发和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让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人更加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怪癖心理学读后感第一篇
很多人都有病,在这个社会活着多多少少都有点。 有人抑郁有人狂躁,有人固执己见,有人完美主义。在这里并不是判断谁好谁不好,社会现象罢了。 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矫情。 真的只是矫情就好了。社会压力不小,给外人看来只关注物质就是全部。一个人若有精致的外表,有华丽的衣冠,有车有房,当这个人告诉其他人自己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只能换来不可思议的疑问:“你这过的这么好的,咋可能不快乐,想开点。”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关注到ta真实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对“上层人”发出一种匪夷所思的质疑。 也许这个人心理的痛苦已经生理化了,也许ta外表的光鲜亮丽都是血泪换的。但是人们不会共情,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切身体会到他人的痛楚。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所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对错。 情绪的失控也是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当时间的发生超出预期,无人理解最终失去倾诉欲的时候,就是情绪爆发的时候。这类情绪失控往往伴随着自毁倾向或者暴力倾向。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情绪失控往往被认为是“这个孩子不听话,叛逆,没救了”事实上这种发泄是本人的一种积极自救方式。不难发现,长期的漠视、控制以及不良表率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基本上会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父辈不良状态的复刻,另外一种则是类似叛逆的逃脱。大部分情况这两种状态交替出现,个人在短时间内难以调教,进而导致情绪的崩溃。 作为洪流中的一员,或许应该学着接纳。不要对太多事物抱有期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伴随而来的有很多副作用,比如无法对人对事感兴趣,无法获得幸福感。有了疑似双相的心理特征。这些需要自我调节避免。 人活着就不错了,或许我们不应该期待幸福。
怪癖心理学读后感第二篇
看了这本书,发现自己是有点完美主义,还有点自我否定。还有很缺爱,内心十分的空荡。。人生呐,太苦。。 后面几章说的真对!人类根本的欲望,就是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的欲望以及谋求他人认可和爱的欲望。活着就像是被火焚烧一样,是一种连死亡都无法超越的痛苦。 固执性格的人对熟悉事物的依恋情结格外强烈,对熟悉事物的变更及舍弃都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这句真的太戳我了,最近生活重大的改变,是搬家了,太不习惯了,每次回到旧的屋子,都很舒服放松,很舍不得,不敢想以后怎么回忆自己在这的日子,毕竟这是我大半的青春。 完美主义总是能在虚幻的理想世界中找到自己所憧憬的爱人,在假想世界中才能找到完美无瑕的对象,常常会把偶像和明星看成理想的另一半,呜呜呜太真了。 >> 音乐本来是时间和空间的一种享受,只有观众和演奏者同时存在才有意义。这句真的好绝,想看演唱会的冲动与花钱的理由
//家庭暴力以及虐待也是如此。在对家人施暴或是虐待别人的时候,不管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这些行为都会给施暴者带来一种快感。虽说父母并不是因为喜欢打孩子才去打孩子,但是在打孩子的那一瞬间,父母以一种权威者的地位对不听话的孩子施加惩罚,会让自己体会到能够支配一切的快感。//>> 只要能通过某种快捷方式达到支配别人获得快感的目的,人就很容易嗜癖成性,一旦出手便无法停下来。>> 所有能够不劳而获或者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回报的事情,都容易让人获得某种依赖感并且嗜癖成性。//无所顾忌的愤怒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释放,然后简简单单留下不可磨灭的伤害。
""如果刺激是在小时候出现的,并由此给自己的幼年带来极强的不满足感的话,人们就会停留在这一阶段而无法将自身释放出来。/无法忘记。。。 >> 通过自我刺激获得快乐,因为不需要他人插手,很简单就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很容易让人养成一种无休止的嗜癖。//对于我来说,互联网上能满足到的需求,现实真的不需要任何社交。 >> 巴塔耶所认为的“至高的瞬间”,正是指在生与死、美与丑、秩序与破坏等一系列相互矛盾的两面性急促重叠下,破坏将秩序吞噬的那一瞬间。 好绝!暴力美学的美感 >> 越是将邪恶的、丑恶的东西排除在外,去追求正确的、神圣的东西,被排斥的东西就越容易被强化 >> 在幸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不可能产生人格的解离。书里通篇强调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有多大,无法想象在幸福环境成长的人,得多没烦恼。。这句让我醍醐灌顶
怪癖心理学读后感第三篇
本书浅显的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理的特征和分类,对于深层的原因和解决一笔带过。
不适合深度阅读,只适合打发无聊看。三星奉上
每个人都有异常心理,关键在于寻找异常心理的真相。
常见的几种异常心理
一. 完美主义
1. 洁癖和饮食障碍
2. 强迫性冲动:纠结于某种心理创伤而导致的结果
3. 心理暗示
解决:抛弃完美主义
二. 罪恶快感
1. 暴力行为:欺侮、暴力、虐待具有上瘾性
2. 破坏性行为:沉溺于某种破坏性行为的人,只有过被人伤害的经历,也只有过被人阻挠的心情。没有被爱护和尊重的记忆。
3. 偷窃癖:具有极其强烈的心理快感
4. 过度饮食:对食品的贪欲是弥补自身缺失产生的饥饿感
5. 说谎
6. 裸露癖
7. 色情社会学:人类社会把性与死亡作为禁忌,在侵犯禁忌时察觉色情存在。
解决:摆脱罪恶的反复循环,找到被他人所爱所认可的感觉。
三. 内心的敌人
1. 妒忌
2. 被害妄想症
3. 过度敏感
4. 偏执和抑郁
5. 性欲和支配欲
6. 自恋性防御:陷入抑郁状态会伴随极大的痛苦,所以人们为了避免痛苦会进行自我防卫。与直面自己的错误相比,盛气凌人地攻击他人更为轻松。(躁狂性防御)
a. 支配感
b. 征服感
c. 轻蔑
7. 自恋
四. 逆反心理
1. 人会同时持有两种相反的心理:矛盾性,应顺其自然
2. 逆反心理
五. 解离
1. 解离是指人的记忆、意识、人格出现不连贯的现象。常有失忆、多重人格等
2. 催眠:心理分析
3. 固执观念:人类行为都是由“潜意识的固执观念”所左右的。
4. 第二人格是避风港
解决:消除强迫观念
a. 寻找源头,探讨由此产生强迫观念
b. 不挖掘源头,只消除不合理的强迫观念:重构,改变人的认知结构
EMDR:眼动脱敏与再处理,当人处于做梦或者雷姆睡眠(浅眠)时也会发生眼球运动,并且处于雷姆睡眠状态时,作用于海马长期记忆中枢呈现活跃状态。
六. 玩偶之家,失去人格
1. 同一性
2. 不具有独立人格:不具备自身主体性
3. 自体客体:既是自身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其他客体的存在称为自体客体。
4. 依赖症
七. 罪恶感和自我否定
1. 恋母情结
2. 酒精依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