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外》是一部关于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幻小说。主人公在一次太空探险中意外穿越到另一个宇宙,并发现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和宇宙的无限可能。小说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引发了读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穹顶之外》读后感(篇一)
我隐约记得科幻作家刘慈欣先生谈自己对地外文明的思考,大意是他常常仰望星空,在想地外文明到底在哪里,人类难道真的是宇宙中唯一孤独存在的智慧生物吗?在讨论地外文明是否存在这个热点话题上,无论哪个国籍、受过何种教育程度的人,但凡在仰望星空时带有一丝幻想,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出疑问:它们在哪儿?
20世纪5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就这个疑问提出著名的“费米悖论”。至今已过去72年,国际天文学界、各国政府和各地民间爱好者也实施过各种探测手段,但面对空空如也、毫无收获的结果,令所有人失望。
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美国科学纪实作家迈克尔·沃尔博士的《穹顶之外》,专题探讨了人类探索失败的各层次原因。真实情况,远不像科幻影视剧里演得那么轻松。例如,地球已存在45亿年的历史,人类出现仅仅20万年,有影像记录技术但却模糊不清的UFO视频也只有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中发生,这都不能确凿的算是外星文明存在的证据。何况是人类古文明遗迹中的线索,也毫无蛛丝马迹。也许外星人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光临地球了?当然,这些都是学界的猜想。迈克尔·沃尔博士在研究地外文明方面着实下足了功夫,书中还可以看到在相遇地外文明之后,对人类社会、经济方面预计会产生的影响。这听起来太超前了!很可能读者群中就正好有构思外星人科幻小说的人,这个部分一定会提供不同的思路呢!
当下,关于地外文明的真相,是从卷帙浩繁的各类资料中一点一点推理出来。迈克尔·沃尔博士在书中,大致囊括了这样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宇宙中构成生物物质的来源和条件,文明个体的生殖繁衍方式、生存条件、信息交流、对方如何看待人类、人类如何回应、是否应该进行载人星际活动(移民、旅行)和人类(以及地球)的最终结局。不过,除专业读者外,我们大可不必对一些负面影响感到悲观,这毕竟只是推测而已。个人认为,依目前状况,无论人类主动向外星系推荐地球信息,还是被动搜索无线电信号,本世纪内距离与地外文明相遇的那一刻仍然十分渺茫,有可能再过几百个世纪的时间积累才会有所收获吧。
可以说,《穹顶之外》这部作品,回答了关心地外文明问题读者的所有层面的问题。也是所有向往星空的天文科普迷、科幻文学爱好者们更新认知的必读作品。
《穹顶之外》读后感(篇二)
地外文明永远是科幻作品的宠儿。
我们见识过火柴一般的火星人,也有绿皮大眼睛的小可爱,还有共生形态的文明——这些都基于我们地球本身生命的想象。还有一些根本无法交流与沟通的形态,像《索拉里斯星》那种自己玩的。
而从科幻世界走出,现实中如果地球之外真的存在生命,会以何种形态存在呢?而地外文明又如何呈现呢?
《穹顶之外》就是一本探讨地外生命和文明的科普,全书分为两部分。
穹顶之外有什么?——这是现有的科学理论(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下,地外生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目前来说,尤其在太阳系内,我们更倾向于地外生命以微生物的形式存在,毕竟,我们的地球核心的居民也是它们。
冲出穹顶——我们如果走出地球,如何建立以人类为基础的地外文明呢?这条路还有很长,而最后的终点是宇宙的热寂。
这本《穹顶之外》确实挺薄的,刚开始看的时候以为会是普通抖机灵的小册子,但其中包含的信息量之大,是我没有预见到的。
比如在第一编里,在探讨地外生命的各种可能时,我们能看到很多非常专业的术语,比如说“水坑”、“费米悖论”、“时序保护猜想”等等。如果之前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可以很好理解其一些推理过程。而对于不熟悉这些内容的,可以自己再查相关内容,这本书便越读越厚了。
而这本书基于如此深化科学的基础上,却以一种很有趣的方式呈现。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对科幻影视文学作品天马行空的吐槽,你或许不懂量子力学,但应该听过《星球大战》或者《星际迷航》,说不定还各站阵营互吐口水。
当然,我最喜欢的是迈克尔·沃尔对于地外文明和我们生活本身的态度。毕竟,看着我们今天全球化的疫情,和局部地区(越来越广)的冲突,在地外文明把我们碾碎之前,我们自己作死灭绝的概率可大多了。而且不管我们如何努力,就算在未来可以真的走向星辰,遇到可交流的善意文明,像奥拉夫所理想地建立银河心灵或者宇宙文明,我们也终将走向热寂。
我们的生命在穹顶之下滋养,也终将冲出穹顶。但如果呼吸一定会停止的话,那最珍贵的一定是现在。
《穹顶之外》读后感(篇三)
外星人的秘密:这本书是科普,不是科幻
人类的科技越发达,我们就越能发现我们自己的无知。当我们的科技已经足够让我们可以抵达未知的外太空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发现,其实人类在宇宙中是多么地渺小,人类的科技是多么地落后,人类在未知的宇宙面前是多么地无能为力?可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外星科学家给我们写信呢?也许你也好奇,人类为什么会是这个太阳系里唯一的生命体呢?我想,我们应该可以去好好看看,或者读读一些科学脑洞类的书籍,比如《穹顶之外》,而这本《穹顶之外》的副标题是:外星人生命、反物质和人类太空旅行的科学指南。嗯?是不是一下就发现了,这里有很多超出了我们人类目前认知的新名词呢?我想,你如果是也和我一样读下去,你应该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容易让你读得有点疑惑,或者根本不太明白作者究竟想要在这些相对严谨的科学术语背后告诉我们什么东西,但是MikeWall的奇思妙想还是吸引了我继续读下去,为了宇宙的好奇,我想,应该可以从书里探讨一下人类,究竟什么时候第一次见到了太空里的其他生命,或者说,这种意外性的出现,我们要怎么去做好推测,然后再在这些推测至于找到一个科学而具体的答案。
MikeWall博士是曾经是签约了Space.com的 作家。他写过大量关于寻找外星生命的文章,他甚至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得了进化生物学的博士学位。这样的研究身份就很让人好奇了,究竟他是干什么的?以人类学的知识足够来探索这个未知的太空内容,然后让我们在这些不同的内容之外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吗?MikeWall博士在第二章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都是火星人吗?,第三章则延续了这个问题,给全人类提问: 地外生命长啥样?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科技的进步,关于外星生命的研究已经开始从科学的变化转入了科学的边缘研究,而21世纪已经开始成为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向,甚至私人太空飞行革命也已经让人类看到了不同的想法,比如迁徙到火星的可能性?或者寻找与地球完全一致的其他星球来替代现有的生活。这样的内容,在MikeWall博士笔下,已经开始从幻想变化了可能的现实。MikeWall博士着眼的地方其实是时代,因为未来,可能将这个时代当成时间旅行里的一个转折点,第12章:我们会在月球和火星上殖民吗?,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
在这个时间的转折点上,如果你也读懂了,你就会发现,其实宇宙中的人类的地位已经开始发展除了新的改变,我们甚至开始摆脱了人类的眼睛和耳朵,从不同的角度开始进发,然后从陆军太阳系的时代,进入了空军太阳系的时代。人类也许在这样的想象力,可以探索到宇宙的边缘。
读起来是不是挺有趣,也许你看看《穹顶之外》,其实你就可以看到人类的想象力的极限究竟是什么,以此来探寻我们的未来,也许,我们就真的可以看到现实以外的世界了。
《穹顶之外》读后感(篇四)
立刻揭晓:太空时代关于外星人的一切
穹顶之外有什么 ?我们都是火星人吗?地外生命长啥样?地外生命躲在哪儿呢? 我们能够与地外生命交谈吗?我们已经找到了地外生命吗?
嘿嘿,看到这样的问题,你是不是马上就来兴趣了?而这些,其实都是《穹顶之外》的思考,而这本书,不仅仅只是思考的内容,还有科普的东西以及让我们思考的角度。外星生命向来是人类所渴求要与之交流的东西,人类,素来就是未知充满了好奇,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不同,也可以在这些不同的时间里看到我们的人类变幻的不同模样,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而我们所需要追求的其实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时间而已。
Space.com的 作家迈克尔·沃尔博士曾经写过大量关于寻找外星生命的文章,而且他还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得了进化生物学的博士学位,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穹顶之外》里讲述的内容,其实地外生命就是我们所见到的角度很不相同,而且他一直以来对寻找外星生命非常感兴趣,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无疑这是最值得我们寻求的科学未解之谜;:裕洲只有我们吗?在与地外生命的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迈克尔·沃尔博士的不同的思考:比如地外生命的隐藏地究竟在哪里?我们要怎么寻找,如何告知公众?
在这个大问题之外,这本《穹顶之外》其实是从地球上正在发生过的事情所推断出来的,因为我们现在其实只有一个数据集。例如,我们知道了,38亿年前的地球生根发芽,但是那个时代,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看到了微生物的出现的可能,在这样的条件之外,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微生物的存在并不是一个难事。但是我们也许从现在的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未来30亿年的时候,也许地球上的生命仍然是微生物,但是我们却很难发现,多细胞生命的进化其实有可能是对生命的一般形式会造成严重障碍。而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新颖的思考都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新角度,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此外,如果在第二部分,这里还针对 “冲出穹顶”的世界做了很好的探究,比如离我们最近的月球,我们会在月球和火星上殖民吗?我们有能力进行星际航行吗?对此我们知之甚少,但是一样的,迈克尔·沃尔博士给出了太空时代的想象,也许我们有必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其他带有充分依据的的猜测,比如太阳系系内外星世界的多样性已经让人非常惊叹了,而在同样的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附近系外行星中的生物特征气体,那么,对在地球以外的星系存在不同的生命,也许我们就有了证据了。我们可能不知道高级的外星生物相对我们做什么,或者想让我们做什么,但是无疑,人类的好奇心始终是人类进步的内驱力。
不得不说,这样的一本带有想象力的科普作品是真的让人很意外,作者的脑洞是立足于当下的,而且是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开始的,然后展现了外太空时代里关于外星人的一切,我想,这样的书魅力也就在于未知和思考,以此作为基础,未来,我们可能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穹顶之外》读后感(篇五)
外星人存在吗?
存在。
那么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人类都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证明智慧生物的存在?
不存在。
宇宙一直处在膨胀之中,那么多银河系,那么多星球,怎么会到现在为止,只有地球出现了智慧生物?
这便是费米悖论。
关于外星高级智慧生物的科幻作品有很多,《三体》便是其中之一,尤其书中阐述的黑森林法则,从逻辑上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宇宙一片沉寂。
黑暗森林法则可简单理解为,一旦某个宇宙文明被发现,就必然会遭到其他宇宙文明的打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现在,让我们走出科幻,看看目前科学家研究的成果是怎样的?
1977年8月15日,宇宙信号探测装置硕耳接收到了一串无线电信号:6EQUJ5。虽然只接受到了一次,但这串信号依然意味着外星智慧生物有可能存在,这让人们的兴趣由太阳系转到了更远的星系,激发了人们对外星探索的兴趣,开始部署外星移民的相关产业。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有没有发现外星智慧生物的存在?外星人长什么样子?我们能够和外星人交流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穹顶之外》这本书里。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穹顶之外》的作者迈克尔•沃尔博士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新闻系,并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得了进化生物学的博士学位。现在致力于编写硅谷的太空科技革命史。
这个集科学素养和新闻写作于一身的迈克尔,要如何来讲宇宙之间的生命奥秘呢?
《穹顶之外》以问答的形式展开,作者在丰富知识基础上,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对问题给予了回答。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在地球上来仰望星空,看看是否有外星人,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过怎样的生活。第二部分部分是我们离开地球来到外星,我们能否在其他星球上生活,能否进行星际旅行。
科学是严谨求证的,因此很多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完全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而是从不同方面讲述了目前发展的状态,以及可能的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例如书中有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在寻找什么?即我们在探测除了地球,哪些星球还有生命的时候,到底在探测什么东西。
作者从外星气体(气体中存在的元素可以佐证有生命存在),零星碎片(星球上的部分物质,例如蛋白质,可以佐证生命存在)和智慧标志(外星生命体发出的信号)三个方面来讲述我们搜寻的目标。有些结果鼓舞人心,有些结果差强人意。考虑到物种多样性,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搜寻什么,反而是其它领域的科学家发现了证明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
看着书中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让我们逐渐理解到宇宙的浩渺无垠以及无限可能。
《穹顶之外》读后感(篇六)
读书人的快乐就是读到一本有趣的书。对我来说,有趣的书可能是增长我的见识,可能是拓展我的视野,可能是让我了解过去,可能是让我畅想未来。2月读的《亲历宇宙史》是能增长我的见识,又让我了解过去的科普书,而3月读的《穹顶之外》是能拓展我的视野,又让我畅想未来的科普书。
这本书的封面朴实无华,并没有多么吸引我的注意力。当我收到这本书后,随手翻了一下,我发现这本书的字体读起来很舒服,与其他书籍不太一样。但是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几乎没有图片。当时我就在想,我真的能认真看完这本书吗?
这个疑问从我读到导语的第二页就消失了。一般书籍的导语都很无聊,而这本书的导语是作者亲自写的,“Wow”信号,让我想起了《三体》,叶文洁给三体文明发的信号。但作者给了一个饮水机的笑话,接着又讲到了天文学的发现和天文学家的思考。
后面每一章里的大量场景描写,也是类似的思路。作者用现实中大家熟悉的事物来讲解这个问题背后的原理,务必在引起大家兴趣的同时,也保证大家能充分理解这个场景。不管其他人喜不喜欢,我是喜欢的不行,恨不能一目十行快速读完所有内容。但我同时又害怕着,读完这本,续不上下一本有趣的书可怎么办。
对于一般阅读者而言,读这本书的内容就足够有收获。而我在理解整本书的故事以后,可能会以此推断作者的情况,比如作者的三观,作者的爱好等。而本书作者,为了解释一个又一个科学场景,用他喜欢的事物做了详细说明。这让喜(le)欢(yu)学(ba)习(gua)的我很惊喜。
作者在第一章13页中写道,“半人马座比邻星距离太阳只有4.2光年”,但是“凭借如今的火箭技术,航天器大约需要75000年才能抵达半人马星座比邻星”,而“地球上没有足够的蜂蜜烤花生和数独书能让旅行变得可以忍受”。所以我大胆推测,作者喜欢吃蜂蜜烤花生,喜欢玩数独游戏。
作者还喜欢听猫王的音乐,作者研究过《星际迷航》系列电影及其他科幻电影,作者非常佩服穿着暴走鞋表演的人。作者还有很多爱好,我就不一一罗列,让大家有点悬念,自己去书中慢慢寻找吧。
以前,我和朋友们推荐科幻书籍,只能推荐《三体》和《黑暗的左手》,毕竟这两本是我看过的书里,比较容易去开始阅读的。而朋友们表示书籍很经典,但他们试了读不下去。而《穹顶之外》内容丰富又好读,昨天我已经安利一个朋友啦!如果你喜欢看《星际迷航》系列电影,或者你的孩子喜欢,那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
《穹顶之外》读后感(篇七)
当夜色降临,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星星蜂拥在花园里,而我站在黑暗中。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
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
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索德格朗的《星星》
那在穹顶之外究竟有什么?真的有外星人吗?
书里说只要我们开始努力,就可以得到答案,科学家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哪怕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然关于这个疑问书中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我们是孤独的存在。
我想起了去年我男朋友看《三体》时,有一天,突然看着我们鱼缸里只剩一条的小鱼对我说——“你看这鱼,像不像在宇宙中孤独的人类。”然后他问我——“如果真的有休眠仓你愿意休眠看看未来的世界吗?”
我当时非常冷漠地回答他说不愿意。
正如书中有一个小章节的标题——活在当下。
人类的征途可以是星球大海,但前提是命还在。
而这本书采用的是问答形式的成书方式。提出来一系列有趣又常见的小问题,比如——
|地外生命长啥样?
|地外生命躲在哪儿?
|我们能够与地外生命交谈吗?
|我们有能力进行星际旅行吗?
|时间旅行可能吗?
|我们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
然后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及幽默的解答,解答大多数含有多种可能性,虽然幽默却不含糊,其中包含了天文学、物理学等等各方面的知识。所以除了对穹顶之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之外,挑一些比较好理解的内容拿出来给小朋友们做扩展阅读也完全OK。
在某些章节,例如地外生命长啥样里还有有些外星人的简笔画,嗯,画得很好,从画风就能感受出作者的幽默,顺带还提升了普通读者对于画画的自信心。
那么我们会在月球或者火星上殖民吗?
科学家们对于其他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的探索从未停止,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人类终于真正意义上的踏上了对穹顶之外的征途。
而对于改造火星这件事上,书中说在未来世界,殖民团体可以营造出一个宜居的世界,但我依旧忍不住会思考,即使火星真的可以适宜居住,它能承受得住以亿为单位计算的人口吗?即使承受住了又能坚持多久呢?
这本书在解答各种各样对穹顶之外的问题之外,还会引人思考,我们探索穹顶之外的秘密,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阅读至书中最后一个章节的时候,内心有些难过——我们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答案是——我们注定走向毁灭。宇宙中的每个人和每一个事物最终都会消亡。太阳会化身为一个“红巨星”,体积膨胀到目前的250倍,然后吞噬掉水星和火星,甚至地球。但那是太久之后的事情了,或许人类根本坚持不到“红巨星”出现的那一天,就先自己把自己玩死了也说不定呢?
但无论如何,无论需要时间的长短还是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毋庸置疑地是——人类都走上了一条通往灭亡的道路。
一万年太久,活在当下吧。
《穹顶之外》读后感(篇八)
·穹顶之外有什么?·他们都在哪儿呢?·我们都是火星人吗?·地外生命长啥样?躲在哪儿呢?·我们能够与地外生命交谈吗?——搞笑的宇宙之问,幽默的科学解答。(供宇宙奇想者参考)
被这段简介和封面上那个“穿着宇航服、脚踏地球,手牵星球”的小孩儿所吸引,入手了这本《穹顶之外》。读完之后纠结了3秒,还是决定放弃面子保住里子,写下我的真实感受。
自拍封面
第一.千万不要以为一个博士,尤其是编写硅谷太空科技革命史的博士口中的“幽默”是吐槽大会或脱口秀的那种“幽默”,而这里的仅供参考的“宇宙奇想者”至少也得是有着专业文凭、仰望过星空几十年的太空科研爱好者吧!
并不是说这本书枯涩难懂,正相反,通篇都能感受到作者已经在用最通俗的语言试图让读者走进广袤的宇宙了,而且他讲得很风趣、很吸引人。只是有太多术语和概念,诸如“水坑”、“水熊”、“费米悖论”、“鳄鱼悖论”、“碳基生命”、“硅基生命”等等,就像在普通话中夹杂着个别方言一样,看到酣处不得不停下来查阅注解,然后边感叹自己学识浅薄,边忍不住好奇继续读下去。那种感觉就像怕辣之人尝试了川菜,辣!但是味道鲜美,欲罢不能!
自拍封面
第二.坚持读完,会发现自己成功地跳出了一次知识的舒适区,接触了(不敢说学会了)很多关于天文学、物理学、地外生命、月球殖民等知识,受益匪浅。如果现在让我回答关于“元宇宙”与“外太空”倾向于哪个,应该会更自信地说我选择“外太空”——那个真实、未知、广袤的宇宙。
第三.地外生命并不是想见便能见的。
★搜寻地外文明就像在海洋里寻找一条鱼,目前只是舀起一杯海水。
METI国际总裁道格拉斯·凡柯认为,文明之间的消息传递周期通常仅有100年,就好比两只萤火虫在漫漫长夜各自闪烁一次,同时看到对方光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很有可能在接触到异文明之前先自我毁灭了。
穹顶之外是什么
★地球上的微生物的适应性、存在时间和数量都远远高于智能生命。
地球上的微生物早在38亿年前就存在了,到现在大概有1亿多种,其中一部分适应性极强。比如“水熊”可以在-237℃~149℃的温度下存活,并且几乎不受脱水、辐射、巨大压力的影响,生命力及其顽强。
内页展示
★生命进化的“趋同性”与“偶然性”
虽然地球上的生物显示出了进化的趋同性,比如章鱼和乌鸦虽不同种,但都显示出使用工具的能力等等。但是地外生命的进化过程不能局限于这种思维,甚至他们的形态都有可能与人类毫不相同。也许不同到即使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都很难意识到他们也是生命体。也许是生命体与人工智能合二为一,抛弃了固定的形体&形态。
我们都是“火星人”吗?
斯蒂芬·霍金生前曾多次警告人们不要轻易向外太空泄露地球的位置,迎接一个高等文明就像原住民遭遇殖民者一样,结果可能并不好。的确,一个已经掌握星际航行技术的高等文明,或许他们可以随意扭曲时空、制造虫洞,掠夺我们的资源,灭绝地球上的生物……
外星人长什么样子?
同时,也有一批勇敢的人认为我们目前还不够成熟,但不能畏惧尝试。毕竟作为这个星球上的高等智能生物,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孤独的。如果能够知道还有其他高等生命的存在,也会给自己存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也可以向他们请教我们自己无法解答的谜题。
关于地外生命,你采取哪种态度呢?是乐观的“多个朋友多条路”,还是悲观的“惹祸上身”呢?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看法。
穹顶之外
评价人数不足
【美】迈克尔•沃尔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穹顶之外》读后感(篇九)
这种对遥远未来的预测是徒劳无功的;即使是最具有才华的远见卓识者,一旦看得过远,也会错得极为离谱。
外星人幻想是现代人最常见的幻想之一。有趣的是,这种幻想在古代是罕见的(倒不是完全没有)。至少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说人类的幻想尽管有着自由,却也明显地受到社会观和宇宙研究的制约——只有在确定了地球和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不是存在巨链顶端的骄子,广袤的世界意味着无比巨大的时空体之后,关于外星人的幻想才流行起来。正因如此,关于外星人的故事常常被归结为科学幻想故事——毕竟,允许人类或其他任何生物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不只是一颗小小星球,甚至有一天可以在无垠宇宙中畅游而足以彼此接触的,是科学。
接触,正是外星人幻想的第一步:接收信息、互换信息。无奈的是,光是这一步就已经难倒了困守地球的我们。首先,可以确认的是,目前人类使用的以电磁波为主的通讯方式在宇宙尺度上极其缓慢、效率低下,但又有着一定的技术门槛。文明不够发达的外星人可能无法使用这种通讯方式,而文明太过发达的外星人又抛弃了它。我们只有一个小小的窗口可以交换信息,并且速度慢得令人发指。其次,从人类社会自己的历史经验来看,贸然与未知文明接触导致的后果实属难以预料。赞同黑暗宇宙的一方与支持善良世界的一方各有说辞,都无法拿出决定性证据——除非“第一次亲密接触”真的发生了,可那时候也已经晚了;在极为好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发现了外星人活动的遗迹,由此推测出他们普遍持有敌意还是善意。这样看来,“谨慎起见”,还是不要急于联络沟通,这自然降低了我们接触外星人的概率。
里约标度:外星人接触事件的重要或严重程度,分0-10级。0级表示该事件并非接触事件(几乎所有的UFO观测),10级表示最为密切或重要的接触事件(比如《独立日》中的那种)。
接触或仅仅是接收到信息是极为艰难且罕见的,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确认任何一起确实接收到外星人信息的事件。但这不能阻止科学家以科学方法推理外星人可能的存在方式。这种推理的根本依据在于,人类所发现的物理和化学规律是普适性的。有可能在可观测宇宙的范围之外存在着不遵守人类发现的自然科学规律的区域,但至少在可观测宇宙之内,科学家还是敢于大胆断言:我在这个领域是对的,由此出发,我可以做出如下推论……这种断言包括物理方面的,它决定了恒星上不太可能诞生生命,而远离恒星的地方同样不太可能;化学方面,生命是碳基的可能性较大,硅基的可能性较小,其他形式的可能性极小;生物学方面的,遗传物质和生物演化论作为一体两面确保了生命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相比其他毫无根据的幻想,这些推测由于得到了地球生命的保证而显得更为可信。
这正是科学幻想的魅力所在,它不追求宏大、遥远、神圣或震怖,它提供具体真实的、细节精微的可供验证的猜想和假设,给我们去验证、去靠拢、甚至去实现的机会。无论穹顶之外是什么、有什么,我们都有一条可行之路,去探索、发现和创造宇宙,即便前路艰难、荆棘满地。
P.S. 本书插图全为灵魂画师所作,极端可爱(sha diao)。
各种可能的生命形态
水坑:water hole,水洞。电磁波谱1420~1666兆赫之间极度沉寂的波段,所对应的波长分别为21~18厘米。羟基谱线的最强辐射位于18厘米处,而氢线的最强辐射位于21厘米处,水正是由这两种基团组成的。
德雷克方程: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onald Drake)提出了一种估算可能处于活跃状态、能在整个星系内开展通信的外星文明数量的方法。德雷克本人根据这种方法提出的德雷克方程考虑了恒星形成率及一些关键变量,但我们对绝大部分可能的变量及其数值仍然一无所知。
费米悖论:如果有外星人的话,他们都在哪儿呢?意指人们对外星智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估计较高而实际上却完全缺乏证据的矛盾。
鳄鱼悖论:即说谎者悖论。
焦油悖论:所有(地球)生命形式都由有机物质组成,但如果你把热或光等能量加到有机分子中,然后让它们自生自灭,它们就会变得像焦油、石油或沥青物质,而非生命。
生命:一种能够进行达尔文式进化、自我维持的化学系统。
卡西米尔效应:如果把两块很大的导体金属板在真空里尽可能贴近彼此,那么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个微小的吸力。该现象已被实验观测到。
奠基者效应:一个族群最初只由少数个体由他处播迁至某地而建立,经一段时间之繁衍,虽个体数增加,但整个族群遗传多样性却没有提高。
时序保护猜想:除了在最小的空间尺度内,否则物理定律将合谋组织时间旅行的发生。例如,奇怪的量子效应可能会在你使用虫洞之前便将其摧毁。
斯蒂芬·韦伯(Stephen Webb)《假如宇宙中充满了外星人,那他们都在哪儿呢?》(If the Universe Is Teeming with Aliens, Where Is Everybody?)
大卫·布林(David Brin)《接触外星人》(Contacting Aliens)
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 Krauss)《星际迷航里的物理学》(The Physics of Star Trek)※
德克·舒尔茨-马库奇(Drik Schulze-Makuch)《宇宙动物园》(The Cosmic Zoo: Complex Lifeon Many Worlds)
迈克斯•泰格马克 (Max Tegmark)《穿越平行宇宙》(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 My Quest for the Ultimate Nature of Reality)※
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静》(The Eerie Silence: Renewing Our Search for Alien Intelligence),他的其他科普著作如《上帝与新物理学》《宇宙的最后三分钟》等有中译本
西蒙·康威·莫里斯(Simon Conway Morris)《进化的符文》(The Runes of Evolution)
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奇妙的生命》(Wonderful Life)※
乔纳森·洛索斯(Jonathan Losos)《难以置信的命运:运气、机遇和演化的未来》(Improbable Destinies: Fate, Chance, and the Future of Evolution)
赛思·肖斯塔克(G. Seth Shostak)《一名外星人搜寻者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Alien Hunter)
迈克尔·谢尔默(Michael Shermer)《为什么人们会相信奇闻轶事:伪科学、迷信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其他困惑》(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 Pseudoscience, Supersition , and Other Confusions of Our Time)※
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减少?》(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
斯科特·所罗门(Scott Solomon)《未来人类:人类持续进化过程背后的科学故事》(Future Humans: Inside the Science of Our Continuing Evolution)※
约翰·惠勒(John Wheeler)《约翰·惠勒自传:京子、黑洞和量子泡沫》(Geons, Black Holes, and Quantum Foam: A Life in Physics)※
艾伦·艾弗莱特(Allen Everett)和托马斯·罗曼(Thomas Roman)《时间旅行与曲速引擎》(Time Travel and Warp Drives)※
J.理查德·戈特(J.Richard Gott)《欢迎来到宇宙》(Welcome to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