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永不停歇的时钟》读后感1000字

《永不停歇的时钟》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4 08:05:09
《永不停歇的时钟》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4-24 08:05:09   小编:

《永不停歇的时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和命运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一台特殊的时钟,能够预知未来的事件。然而,他却发现无论如何改变,命运似乎都是不可改变的。这引发了他对时间和自由意志的思考。小说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令人难以预料的情节,给读者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旅程。

永不停歇的时钟读后感篇一

经历过的都知道,一个孩子在自己的父母或者老师逼迫下完成作业,与他自己主动完成作业所感受到情绪,以及完成的效率上都有明显的区别。而后者——与前者感受到外界压力不同的是——孩子能够完成作业主要依赖于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在《永不停歇的时钟》这本书中,作者用非常丰富的论证研究,带我们去认识人与机器之间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也带我们去理解现代科学的形成本质。

现代科学的一个基础原则是,科学解释不能将意志或能动性赋予自然现象,我们不会说苹果掉落地上是因为它喜欢接触大地,气球会飘到高处是因为它喜欢蓝天。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认为在诸多的自然现象中都存在着物体意志,存在着能动性,那我们也就不需要或者说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一切了。这会使得我们陷入神秘主义的漩涡,对一切的认知变得模糊起来。

自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以来,整个世界被视为一台机器,禁用能动性的原则也扩展至对生命现象的解释。

首先,我认为可以确定的是外界的作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器的运作,比如我们在天平的一端加上砝码,那么天平就一定会向其中一方倾斜。

又比如,如果没有外界的作用力,各种类型的汽车都无法向前行驶。当然这里说到的作用力可能有多种的形式,包括电能,热能等等。

笛卡尔认为生命的所有特征都是机械的,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应该是对物质运动的合理记录。他认为心脏加热血液,心脏就像人造水力系统,虽然是机器,但是可以对外界做出反应。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似乎可以勉强的解释通。但在复杂的生物系统中,以及化学成分中,仍然有一些比较难以解释的现象。

正如开头所说的,那个孩子愿意自己来写作业,这种写作业的动力源头是哪里呢?我们所说的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体内本身就拥有的一种能力,还是需要某些外部作用力的影响呢?

莱布尼茨看待有机体的观点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生物机体是比任何人造机械更高级的神圣机体;机械本身限制运动,灵魂激发运动;机体如何由小的机械组成,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碰巧中的。

我个人更倾向于认同莱布利斯的观点,对于大多数不具有生命力的事物来讲,使他们运转起来的唯一方法应该是外部的机械力。

对于一个已经摇摆起来的时钟来讲,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等消耗因素,从力学的原理上来讲,这座始终是可以一直不停的摇摆下去的。

而对于生命体内的某些结构或者某些成分物质,或许有它自身的使命,也就是所谓的具有能动性。

永不停歇的时钟读后感篇二

文:书侠麦克元

科学的味道,在很多时候和地方都是令人无法解释清楚的。科学像是一把利剑,谁人都是攥在手中,可是谁人又无法说服谁。

科学史还是科技史,很多在西方话语中名词,都是唯西方理论唯命是从,我们要想打破还得一段时间,甚至一两代人的努力。

在科学史中有部扛鼎之作,就离不开一部书,这部书被翻译了很多语言,也重版了很多次,但我是第一次看,之前只是偶尔听过。这本书就是《永不停歇的时钟》。

这本书在2021年荣获美国哲学协会帕特里克·苏佩斯科学史奖,该奖科学史方向三年评一次,

在很多地方也是好评不断。

这部书可以说是从中世纪发条机器人到当代人工智能,关于生命本质的世纪之争,机械狂人、蒸汽朋克、AI探索者们的宝藏之书

这部书的作者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的杰西卡•里斯金。

这部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中信有再次再版呢,读过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有时候你也不得不佩服,有些方面我们的一些专家,只会拾人牙慧。

《永不停歇的时钟》还有一个不标题,这才是这本书的中心:机器、生命、能动性与现代科学的形成

生命从何而来?

它究竟有没有内在的能动性?

当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变为现实,人类和机器的边界又在哪里?

本书从中世纪晚期欧洲教堂和宫廷的自动机开始,考察了这场科学争论的起源和历史。中世纪其实我们的科学水平也不算低,就是明朝的时候,也有很多很好的发明和创造,只是后来被迫中断了,并且一直落后到1950才开始不断追赶,直到今天依然在追,有些地方已经有所超越,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待完成的使命。

现代科学的一个基础原则是,科学解释不能将意志或能动性赋予自然现象。

正如我们不会说岩石掉落是因为要寻找地心,水蒸气上升是因为要靠近天空。

了解这个世界的科学历史发展,也能试图了解我们人类自己的进步和思维的爆发。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理论的进步,随之而来也带来了人类的苦难。掌握这些核心的公司或者国家,成为世界的科研中心,同时这些科研中心也很需要很多资源的支撑,所以对很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多的劫掠。这不是科学技术的错,只是某些昂撒的本性而已。

自17世纪中期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以来,整个世界被视为一台机器,禁用能动性的原则也扩展至对生命现象的解释。然而,这一原则伴随着两种相互竞争的生命模型,引发了一场持续四个世纪的争论:

生命究竟是由外力驱动的被动的钟表,还是主动的、永不停歇的时钟。

被动机械论和主动机械论之间的冲突在当前科学中仍保持着一种隐秘的力量,并继续在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中发挥作用。里斯金通过这段历史的回顾,证明了历史理解对于科学思考的重要性。了解现代科学的历史,不仅可以重启之前被摒弃的思考方式,还为我们认知当下、想象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

从机械到自动化,从人工智能再到未来科技,人类的科学进步有时会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回溯生命机器的探索与演进,为研究人工智能、未来人机共处提供历史经验和思考范式。

书中含有多幅具有时代特征的机器人插图,让我们能够在阅读时切入方式开门见山,叙事生动流畅,可以去尽情领略妙趣横生的故事和科学探索的魅力。

对于这本书,我说不出太多的故事,只是一些自己的感想罢了,但是书真的不错,也是真的不便宜。

永不停歇的时钟读后感篇三

当下,我们对于现代科学的认知是基于一个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且符合事实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即现代人类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生产力提升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通过整合现有条件下的可利用因素,逐步接近或揭示科学的本来面貌。大量的事实证明,由现代科学所延伸出的领域已然涵盖了当下诸多人类所涉足的地方,对于一些固有命题的持续探索既是深化其自身涵义的有效尝试,也为串联并建立起更加宏观的科学蓝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如果放置在几百年前去想象当今的一切成果,那么显然超越人类的想象力,但是即便横跨了如此漫长的岁月也依旧能够总结出的一个共同点是,人类对于自我认知的努力与付出将为改变整个历史进程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从最早设想的一个概念到如今落地变为现实,中间所能跨越的阶段便是科学从无到有的过程,它作为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集合体出现在人类命运中,将会扮演着何种角色,同时又将怎样在人类主观能动性下发挥着怎样的影响,这需要我们通过客观公正的理解加以熟知,也成为了《永不停歇的时钟》一书向我们诠释的目的所在。作为一部致力于揭示生命与科学富有鲜活关联的社科类佳作,《永不停歇的时钟》带领读者通过回顾几百年的科学发展史,拉开了一场探究生命、科学奥秘的精彩之旅,相信对那些对科学怀有探究和喜爱之心的读者将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作为中信出版社“新思”系列品牌的新书,《永不停歇的时钟》的定位首先明确了它要向外界传递出的诸多信息,相信这也是本书作者杰西卡·里斯金在撰写该书时所坚持的书写原则。对于普通人而言,生命、科学的宏观与伟大之处在于它内在的复杂精细程度广博而又深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注定了它们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想要对其进行阐述、解释的努力都需要附着在特定的思维框架之内,否则便是游离之外的臆想或者虚幻,也起不到借助其能量促进与改变人类使命的重要作用。本书的目的性突出表现在副标题所蕴含的关键词上,从机器、生命直到回归到现代科学的落脚点,再由每个章节所设定的主题进一步建立起独有的框架结构,从这一点上看来,无疑是展示出了里斯金本人在整体运作上的充分考量,以“永不停歇的时钟”作为一个指代上的比喻,从而在梳理、总结、盘点的过程中展示出了科学本质的特有规律、现象以及影响。翻看书页目录之前来自莱布尼茨、拉马克、薛定谔这三位科学家的著作语句也能够明晰时钟具体所能赋予的意义所在。由时钟、机器所衍生出的内容将为科学带来一次可以探究的契机,尽管这需要跨越几百年的历史来加以佐证,但在延续着前人脚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明了的对保持能动与创造的科学产生新的认识。

如何从一个百年前的争论开始整部书的论述,其实需要站在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去审视曾经的过去与历史,现代科学对于能动性的理解延伸到了对于生命现象的解释中,在这里,能动性作为依附于人类存在的属性与特征,对于科学的影响与作用也必然会有所介入,介入的过程带来的一个问题便是界限与尺度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判定存在较大的争议与疑问,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众所周知的是,自17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主阵地的科学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尽管受环境因素仍受到一些制约与影响,但科学实力的提升正悄然改变着旧有的思维体系,也带来了对于未来与前景更加深远的考虑。欧洲中世纪晚期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机器为代表的发明创造,这本身就是对于科学的一种尝试与努力,尽管现在看来,这些机器、自动机过于简单朴素,但对于一部人而言,这里面所蕴含的意义与原则是极为关键的,它是对于当时争论之中有关于能动性的一种实践操作,在假设能动性可以参与科学解释的同时,依靠人力物力的投入将其转化为实质性的物体,进而对于理论提供相应的印证、支持。当然,那些持有反对意见的学者会依托于自身理论的探索,将能动性的力量限制于某种特定的范围内,同样依靠着相应领域内的努力尝试,逐渐形成对于科学的判定与梳理。从上述内容似乎能够看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可抹杀或者否认的是,两者所秉持的科学热情始终贯穿其中,也为后来更多科学领域显著力量的涌入带来质的改变。

科学实力的进步是一个反复争论、螺旋上升的动态趋势,恰恰是它的不平凡与波折度,让本就难以体察的事实规律更加深奥,但即便如此,透过对于机器的操作与假设,科学家们在从理论出发的基础上完成着属于自己的蜕变与重生,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永远都处在一个相对守恒的状态之下,互为影响作用的力量注定在拉扯着固有的束缚与间距,某些特定成就的出现注定会打破旧有框架的约束,最终从突破与创新的改变中走向新的未来,从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努力一直延续到现在,无数知名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的付出为后来的继任者提供了坚实稳固的基础,同时也搭建了一个可以更加自由发挥的宏大舞台。

从简单到复杂,从质朴到精密,有关于书中所揭示出的悖论历史,更多地是由科学所引发出的一系列思考,如今,我们仍可以负责任的将其定义为是积极向上的,这种超越了人类固有弱点的行为注定是值得尊重的,就如同机器虽然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是“毫无生命的”,但它的出现本就是建立在人的能动性与主观意志基础之上,对于一个存在竞争性的环境而言,科学争论的结果永远存在着正反两面的不同影响,最主要是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也是辩证与唯物历史观所坚持的观点,善于借助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发现与衡量科学的本质,尽管无法否认的科学局限性已然存在,但能够以此为出发点开拓出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也是本书为读者群体所带来的回味与畅想。

永不停歇的时钟读后感篇四

导语

在17世纪的某一天,当生命这个永恒的话题被用钟表形容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一场持续到现在,而且还将会继续持续下去的,关于机器和生命的世纪大争论即将展开。

是的,生命究竟是一个被外力驱动着运行的钟表,还是有着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力量支持着一直不停歇的时钟呢?

杰西卡·里斯金的《永不停歇的时钟:机器、生命、能动性与现代科学的形成》一书,就借着时钟的比喻,第一次把这个绵延了四个世纪的争论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也同时把下场的科学家们以及他们各自的观点展现了出来。

时钟这个比喻说实话有点艰深难懂,其实简单点来说,就是关于生命动力,或者像开心爸爸在标题中说的一样,所谓时钟的运动,归根到底说的还是关于生命本源,追逐的还是生命的最本质的东西。

是啊,生命的本质到底是自发能动的,还是有外力驱使的?

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结论。

早期,人们限于对自身了解的局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通过解剖的方式,了解了人类身体的构造,就像是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每个器官就相当于机器的零件,这些零件被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并且组装在身体内部,驱动着我们去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

于是,当时的很多科学家都主张机械运动论,或者说是被动论,强调人就是一台机器,一台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机器。

但人类能够做出的所有的行为,实际上都是被动的,比如一个人的出生,是被动的,他的成长是被动的,他的生老病死也都是按照一定的模板进行下去的,就算是有区别也是这个过程有所不同而已,结局都是一样的。

说实话,这种理论现在看起来有些局限,甚至是有些悲观,把人类本身能够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一生,看成是一段明知道结局却做着毫无意义事情的过程。但在那个思想落后神话色彩浓厚的时代,对生命本质有着这样的认识,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中期,机器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很多科学家的眼中,机器已经可以进化出智能了,而且现实生活中确实是机器实现了很多,只有有智力存在的生命才能做到的事情,最简单的就是机器人下棋。

这个按照一定的逻辑,学习一定量的定式,就能够轻松打败人类。这是机器发展的一小步,却是人类对自己产生不自信的一大步。

表面上看是在棋盘上战胜了人类,背后隐藏的却是作为人类对于生命探索的工具,在主动性和能动性之间的探究。机器是人类设计制造出来的,机器能做到的是人类给与的大数据模型,人类写出来的选择定式,是人类对于未知的一种套路化的探索方式,更是人类对于生命本质的一次深入探索。

只不过,在这一次,人类的主动性占据了上风,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第一次把探索的主动权放在了自己的手中,也许结局还是一样的,但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可以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或者是做自己想做的。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也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答案。

关于生命主观以及被动的争论依旧存在,而在这个时间节点,再次翻看《永不停歇的时钟》这本书,再次化身为读者,在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的观点中畅游。

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个权威的答案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真正的意义在于对答案的追求,以及为了找到答案而付出的努力。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我们在探索这条路上走得越远,越能发现自己的渺小。

文:开心爸爸的日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