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海读后感第一篇
科学素养在哪里?就是恶补科普读物的编剧,就来大胆的用悬疑手法写科学幻想——在贴吧还宣传是硬科幻。 亲,没有20世纪的科幻就没有21世纪初的各种现代生活。 您了写的这东西,能让我们期待什么呢 ? 您了还是去您的传统领域捞钱去吧!
灵海读后感第二篇
就这玩意儿还敢和三体比,来搞笑的吗?开篇各种堆砌名词,更可笑的是名词解释一股浓浓的百度百科味道。没有科学依据,胡乱堆积离奇事件,再套以各种炫酷的名称和解释,这是科幻?这是带科幻名词的幻想小说!书中人物,只要带个名字的就是科学家,煤老板能顺溜地说出各种科学名词解释,领导老婆也毫不含糊…作者在写的时候有考虑过人物之间的差异性、人物背景吗?作者真认为科幻就是带着科学名词的瞎想文学吗?毫无科学精神,我只能这么评价!
灵海读后感第三篇
就书而言,不做评论!
因为失望的不是书,而是评论!
中国的科幻只是个牙牙学语的小婴儿,科幻作品少之又少。
是!有大刘的《三体》,还拿了国际大奖,可别拿这来说事啊!我们有几部《三体》?或者说有多少人看过《三体》……
指责作者文笔差尚能理解,可质疑作者是编剧写不好科幻这就搞笑了。难道就一定是小说作者写小说,诗人就不能写了?写出来带诗意的小说他难道就不是小说了?
科幻本身就应该展开想象,可不能说说这想象的不合我胃口,他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题外:
有些披着科幻外衣的科幻迷,姑且可以把他们称为科幻小资,看了几本科幻,就以为自己档次有多高,有多阳春白雪……唉,悲!
灵海读后感第四篇
中肯的提几点建议: 一、人物
1、书中的人物都太过于严肃,没有引入一两个市侩的人物,使得文章不够生动。好的文学都会嵌入一些 类邪式 的人物,例如《西游记》中八戒、《盗墓笔记》中的王胖子、《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三体》中的罗辑等等。
2、人物的刻画太中国影视剧模式,要么极左要么极右,其实人性没有完全的正义人士,真实的人性是亦正亦邪的结合体。这一点美剧演绎的最好,即使大英雄,也留下放荡不拘的一面,而书中顾天云等人物如圣人般存在,让人感觉不够真实,从而给读者产生距离感。
1、与主线无关的故事以及人物背景,笔墨太多,严重影响节奏。
2、故事类似百度百科的东西太多。除非是对剧情推进非常重要的科普,不是关键性的科普信息,不如给个名词,不做解释,让读者自己去百度百科。
3、最关键的一点,故事基本上是单线模式推进,而没有采用多线程平行推进,就更别提将时间线剪乱推进,多线程的好处是会使得故事更加立体,让读者脑补串联起来,增加代入感,从而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灵海读后感第五篇
灵海
灵海:黑镜危机
- [ ] 小说精彩的是对宏观背景事件的设定。即黑镜世界的人收到灵海的侵入,而需要与人累意识进行融合以求得新生,而小说情节确实安排到这种融合获得了实现,以婴儿的方式侵入了人类群体中,而人类并未发现。顾天云的意识投递确实投递了过去,但黑镜人虚拟了一个顾天云意识消灭黑镜人的故事并反馈回了地球。即如此,黑镜世界发现了地球,黑镜世界碰撞到了地球,灵海因之通过黑镜人的婴儿计划也渗透了进来。情节虽然简单,但作者在处理上却处理的一真一假,真假难辨,有一定的烧脑情况。
- [ ] 超脱科幻小说之本有的科学层面,部分概念缺乏了可能的科学可想象的依据,例如意识共振或传递。
- [ ] 作者的部分描述思维例如主客体这样的概念跟马克思高中哲学的概念一样。
- [ ] 太多党国下的"忠君爱国"思维。作家未能让自己较好的摆脱现实价值的影响,而走向相对干净的高度星际科幻层面。
- [ ] 引力波似乎并未表明是黑镜地球的毁灭反馈。
- [ ] 小说事件主轴与迹象事件过于拼凑。小说引入环节冗杂,从贪腐抗争拆迁而到科幻,跨度太大,未能快速引入吸引人之处,故事可能看到三分之二处才可能意识到小说的整体逻辑结构。
- [ ] 小说存在太多甚至大段的对话,对话本身可以存在,但对话本身似乎在模仿柏拉图的方式。并且小说还引入或小说本身也是借鉴了柏拉图"洞穴人"的逻辑。
- [ ] 小说掺杂了神学/宗教/哲学/诗歌语句,但探索本身并不够深入,并且缺乏相对清洗的自我价值方向,带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式或说模仿。让人感觉不那么纯粹的科幻。
- [ ]
灵海读后感第六篇
这个系列算是少数几本让我能有兴致反复阅读的新手科幻长篇之一——尤其是当我继续读了灵海系列的第二部之后。作者构建了一个相当宏大的世界观,诡谲奇异与真切扎实交织为一体。第一部虽然在某些转换节点上略显凌乱,但是整体上,作者讲故事还是讲得相当吸引我的。从顾天云加入特别行动开始,从场景的构设、各个人物的塑造,乃至整个行动过程中包括主世界以及“黑镜幻像”中的种种悬宕、诡谲的波折,都能紧紧抓住我的注意力,让我读得颇有身历其境之感。直至最后幻像中的黑镜世界末日之后,突然又出现颠覆性的彻底反转,然后主世界才面临真正的黑镜危机,这一段确实给了我相当有力的最后震撼。整个故事基本上张力十足,是相当合乎我口味的写法。
而科幻部分,嗯,我个人是觉得,作者毕竟是个刚加入科幻创作的新手。个人认为以新手的标准而言,《黑镜危机》的水平至少是能算“远在及格线以上”的。作者明智地选择了相对而言较“软”的平行世界、生物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几个元素,构建了“黑镜幻像”中顾天云进行谍战活动的科幻环境,然后再在其中加入适量的技术奇观,从而避免了作者自己并不擅长的“《三体》式硬核物理技术幻想”。而作者在人工智能以及“以生物技术支持的人工智能”这两个元素上,确实是花了心思去设定和思考的,所以描写起来也算得上头头是道,尤其是顾天云与茉伊拉的对手戏,个人觉得也算是能让我印象相当深刻的科幻谍战情节了。
而《灵海》系列第二部与这个第一部互相呼应而又颇为不同,其中类似《X档案》的诡谲悬宕气息更浓,却又能与第一部构成相当不错的联系,而且作者宏大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设定也徐徐展开。个人十分希望科幻界各位前辈能关注灵海系列的创作,并且给这位很有潜力的科幻新手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灵海读后感第七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科学成为时尚,飞向2000年的宣传画争奇斗艳,仿佛未来离我们触手可及。科幻小说亦随之蠢蠢欲动,走出春天的第一步。只是没过多久一番冷雨秋风突如其来,把科幻小说的创作局面打的七零八落,毒草的罪名让写作者心惊胆颤,科幻创作鸦雀无声,于是天下太平。
时间如流水,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幻写作重新登台亮相,不少新生代写手崭露头角。只是大众不再信仰科学,时代变了,科学已经处于无人注目的边缘,金钱主宰一切。在这样暗淡的写作环境里,山西作家刘慈欣凭借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脱颖而出,连获大奖,风光一时无两。
《三体》的成功,让科幻创作燃起星星之火。天涯的写手钟云,过往以悬疑类作品为人所知。近两年潜心于科幻创作里不能自拔,《灵海:黑镜危机》即为其瓜果飘香的写照。灵魂深处闹革命,灵海的出现,让我们重新面对宇宙,面对人工智能,生命意识等更深的世界里有所想象。
《灵海:黑镜危机》的开头就非常吸引人,一个悬疑重重的开篇,引出小说的男主顾天云。而这个世界正在改变——宇宙中存在着“黑镜世界”,它在无形中与人类的意识发生着微妙的联系,作用并改变着世界。“黑镜”成为威胁全球安全的重大隐患,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地球人的头顶之上。
灾难发生,必有英雄出世。世界级的科学家和具有牺牲精神的军人奉命进入代号为“灵海”的绝密基地,开展拯救人类的行动。小说的主人公顾天云,一名任务的执行者,肩负拯救全人类的使命,历尽艰辛潜入黑镜世界,竭尽全力逆转人类文明将毁的命运。向死而生,求死即是求生。
无疑《灵海》属于硬科幻,带有物理与科学的信息在里面。作者力图建筑一个自足的科幻空间,而杂以人工智能、生命意识、灵魂重生等等的庞大想象。惟以朴实之笔墨写出,既接地气,又有未来的沉思。第一册的成功,已经让我们期待后续的完美。现实令人沮丧,令人扼腕。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未来的时候,又是怎样一种惊喜呢?
未来一直是一个令人期待的名词。科幻写作大多关切未来,把目光聚焦在星际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幻的写作能够成为中国读者的热捧,科幻写作没有本土资源的传承,中国读者更加在意的乃是奇幻修真,仙侠神魔。《三体》的出现,其实只是一个异数。《灵海》系列的书写,前路漫漫。有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挺住意味着一切。
灵海读后感第八篇
本书分别涉及了三个主题,多重空间、人工智能、意识本源。作者试图利用镜像空间的冲突引发人类对意识的自我审视,从而引发对三个主题的再次深度思考。所以,我个人认为作者的企图还是比较容易引发读者烧脑现象的,可惜坑挖的太多,不知道是为了以后续集积累填坑资源,还是说本身对科学的逻辑没有想透?
先谈多重空间,本书所谓的“黑镜世界”是指的的投影空间,我理解应该是百分之百的对称或者某种形式的映射,那么结果要不完全相同(绝对对称),只是某些对称性的“左右”概念的区别,要不表面上完全不同(相对对称),只是在某些维度存在对称。因而像书中所出现的人名相同,行为年龄存在区别这样的现象是无法解释成是“镜像世界”。
空间冲突,形成竞争对手,这个也很难理解。除非空间冲撞,否则既不会有“黑森林法则”,更不会出现作者设想的“防卫困境”。即使某种原因造成空间冲撞,冲突方式大概率会体现出主观意识是无能为力的。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意识不被空间所束缚,来去自由。如果这样,比较合理的设想是一个空间对应了无数的平行空间,且每个空间有一个互为镜像的绝对对称空间。一旦来自镜像世界的意识浸入相对应的世界,那个空间就成了新的平行空间,然后同时形成对应的镜像空间。所以有一种说法,我们是唯一和孤独的,所有的世界都是我们意识自我形成的,人择世界理论。
人工智能,会不会形成自我意识。本书的概念任何空间都会成为意识的容器,当然要形成自我意识,那就必须有自我意识表达的物质形式。意识也在进化,甚至会超越物质宇宙。我更倾向认为意识原是一体的,生命个体的出现将意识的表达也分成了无数的个体,因而形成了我们短暂的自我人格,或许某天又会汇成一起,什么样的物质表达结构对应什么样的意识位格。
智商其实算不上意识的领域,充其量只是逻辑和知识的加权集成,即使没有自我意识,智商也会很高,除非重新定义“智商测试”的方法。意识传送,这个估计短时间人类很难搞清楚,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人类至少意识基本可以永存了。
意识对意识的奴役,不如说是一种物质表达方式对另一种物质表达方式的奴役,一旦统一了,也就不存在竞争和奴役。本书中所描述的意识侵入,其实未必奏效,一旦拥有了人类这种物质表达方式的生命形式,无论这个意识以前是那种模式产生的,最终也会和人类一样。这个就好像中国人拿了美国护照,第一代第二代还会觉得自己首先是个中国人,但是,经过数代之后,他的后代迟早会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对比文化宗教的冲突,血统的冲突更无法调和,所以意识侵入,至少没有改变血统,结果应该是温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