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未尽的晚景》是一部描写生活、爱情和时间流逝的小说。故事以一对老年夫妇的生活为背景,通过他们的回忆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不同阶段。小说情感真挚,富有哲理,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整部小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燃烧未尽的晚景》读后感(一)
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和社会性剖析,和年轻人一样拥有性,爱渴望被关注,却被忽视,同时与死亡,疾病交缠搏斗的生活
主要抛出了以下问题
1.女性承担照顾老人的主要责任,女性在这种沉重的负担中消耗了自己一生 2.老人的爱与性,旧时代,女性在性上的被动性和压抑 3.老人自杀,存在感价值感弱的问题,都市化,少子化 加津枝的信真是太绝望了 “美国学者把这种情况称为‘提前到来的哀叹’。人凝视着死亡而活着的这段时间,就好像已经死去了一样,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理状态,把死亡看成了过去时,从而无法在悲哀与泪水中等待死亡的降临。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被迫体验着这种新的苦难。”
《燃烧未尽的晚景》读后感(二)
读日本世相系列的第四本书,本书其实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
• 丧偶式养老,痴呆老人
• 老年人与性
• 有尊严地活着还是插满管子无意识地存活
.
其实,这三个话题无论单独拿出哪一个来写都是很好的主题,也能给人反思。但其中di一部分读完最令人窒息,三个女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能拍出一部家庭伦理剧了。尤其千鹤子的一生,遭遇了生活中各种狗血事件,为家庭付出半生,最后丢失了自己。
.
如果只看内容简介是不是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本书读完之后实际上没有给人很大的冲击力,正如其他几本书。这套书里比较喜欢的一本还是《饱食穷民》,但每本书的议题还是很不错的,而且是在40年前写的书,但后续如果没有比较吸引人的议题,这套书便不再购入了。
.
《燃烧未尽的晚景》读后感(三)
《燃烧未烬的晚景》是我看的《日本世相》的第四部作品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妻子们的思秋期》的姐妹作,它主要讨论思考的问题是关于老人的社会问题。它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述,中年妻子们照顾晚年痴呆老人,晚年老人未燃烬的感情,被社会洪流冲击而自杀的老人。并且,这些主角老人的性别主要是女性。现在我们来一一讨论一下。 痴呆老人的问题。痴呆老人可以说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家中的女性。她们必须无时无刻在家中照顾家中不能自理的老人,被无情的束缚在家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被迫被夺去。在此,我们不禁要思考,女性的发展权,在这个社会的发展权在何处?以及老人到了晚年一定会这么悲惨的痴呆吗?老人晚年该如何高质量的度过? 晚年老人未燃烬的感情问题。老人的爱情,相信我们在电影中都体验过这浪漫的一幕。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在心理上却会情不自禁的抵制。这是因为传统观念对我们的束缚。老人在这个社会上奋斗了一辈子,将自己人生的大部分都投入在了家庭。那么老人就不配获取爱情吗? 自杀的老人问题。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时代在不断的变化。老人们在社会的洪流中不免的会落后于时代。并且适应不了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这个落后于时代的老人,我们这个社会又该如何做呢?
以上就是本书投射出的三个问题,三个有关于老人的问题。这个社会该如何做呢? .
《燃烧未尽的晚景》读后感(四)
和日本世相系列的其他几本相比,个人觉得这本以“老年人”为主角的纪实题材没有太出彩。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去观察老龄化社会。
大致总结印象较为深刻的几点。
首先,大部分家庭里照顾老年人的重任是由女性扛在肩上的,这个“义务”是被默认的,却大大牺牲了女性的生命力,因为她们在婚姻生活中就已经无奈承担起“照顾”老公的责任。许多女性被体力活这个没有止境的深穴吸走,即使最后解放出来,也空有一副躯壳,再无力量去寻找更多的美好。
其次,是对老年群体性需求的承认。这也是我看了书以后才意识到的事情,之前会觉得上了年纪的人再谈“性”是有点猥琐和不正经的,其实大家都忽视了老年人还是有这项基本需求的。不应该因为他们处于正在衰老和即将死亡的生命过程中,而否认他们本身即生命的事实。
再是对老人的态度。羞愧地说,我对于老人一直是嫌烦和不愿多理的态度,这恰恰是对弱势群体最不正确的态度。今天的我因为自己年轻健康而冷眼旁观需要关照和爱的人,那在我年迈之后,我会希望自己受到这样的对待吗?
这套丛书成稿于离我们较为遥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不过在社会发展速度日渐加快的中国,我们理应重视邻国的这份“以镜为鉴”。
《燃烧未尽的晚景》读后感(五)
你们家的老人都是又谁照顾?是几个子女每家轮换几个月,还是每个子女按月份住进父母家照顾?又或者像很多家庭,仍然是东西留给儿子,老了之后女儿负责照顾?或者是,照顾的重任交给儿子家?
撇开一部分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有条件的家庭请了保姆,其他家庭,无论是儿子家照顾,还是女儿负责照顾,你不能否认的一点是,照护责任几乎都是由家庭里的女性承担的吧?!
我奶奶就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很多年来都是在家里照护,毕竟当年能接纳这种病症老人的养老院还没有,而且最重要的是,老一辈观点,子女健在却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我人生第一次强硬起来跟父亲梗着脖子互不相让就是在那时候,为了不让身体不好的我妈因为照护老人提前累死,据理力争,既然几个子女那都有照护权利,才保住我妈一条小命。
所以,对于这本讲述自身日渐衰老,却仍需要照护老人的女性们的故事的书《燃烧未尽的晚景》这本书,五星推荐你们去看。
作者讲到,现实是,负责照顾老年人的绝大部分是女性,而非男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无视她们与老年人之间的关联,只谈女性的独立,说什么要让她们度过精彩的“余生”,就是一场空谈。
这书第一部分,尤其能让我们更理解她们处境。老而精彩的人生,妈妈们其实也很想要,但她们并无我们这么多选择和机会,所以才说理解万岁,你说对吧?
《燃烧未尽的晚景》读后感(六)
用了两天时间,在第二天入睡前的凌晨看完。
一直迷迷糊糊地睡不着,手脚冰凉,2点多被噩梦惊醒。
22年,我自己最后一位隔辈长亲也离世了,终于解脱的舅舅一家和他几个妹妹为了照顾老人,也闹得很不开心。想想,大概也有7年左右的时间了吧,先是姥爷腿脚不利索,突然摔倒,然后脑子就开始迷糊,大概走了6年多之后,姥姥在人清醒的情况下也走了。姥姥之前一直有老年肥胖+腿脚不利索,很难下地走路,最远就是炕上到卧室门口的卫生间的距离,大概有十多年没有下过楼了,虽然是2楼,但是没有电梯。
我妈是05年,在我出去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因为我爸外遇,离婚。我爸现在65了,在50岁的时候,和县里一个有点名气的“破鞋”生了一个的二婚小妹妹。那个女人大肚子的时候,我奶奶那年得了癌症,我爸基本是没有办法照顾老人的。同时,为了省钱,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告诉我,没有叫我回来。可能因为这些事情,我不是很有钱,读本科的时候,有500块一个月的费用,读研之后,就全靠自己了。
我个人比较失败,快四十,单身,20年在所谓的新一线城市贷款买了城郊结合部的小房子,22年想着老人都不在了,就在国庆前回家接我妈来住。然后,发现她一个人习惯了,变成了一个一句话都听不进去的奇怪的人,虽然这么说,看着很不孝,只是,不论感情,事实如此。
这本书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情况,都在我或者我的亲人身上出现了,真的是让人感到痛,有些情况会感到恶心,厌恶,苦恼。
我以前以为靠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这一切。现在,我已经彻底放弃了,除非中彩票大奖,我的能力、运气都有限,是挽救不了我这一系的家庭了。
以前,看了这样的话,正好符合我的想法。
不和我父母一样的人结婚,不生我一样的孩子
没有经历过,一定无法想象,为什么自己的亲人的想法会突然变成那个样子!恶心的狠,气死人了。和这本书里面,很多人的憎恶抱怨竟然一模一样。每当想起那些事情,他们的嘴、他们的脸、他们的话,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恨不得敲碎我的脑袋,一遍遍。我只能让我家这样恶劣的基因不要再延续,让我这样恶劣的人不要去耽误别的好人家,我只想着自己承担。
说了不好的话,我才发现自己竟然也有着这么多的毛病,有着这么难伺候的老人,所以,现在不去找对象,拒绝一切推荐来的相亲活动,也是为了省钱,我打算尽快把房贷还掉,想自己过得自由,简单一点。
本来好好的书评,竟然也被带着,写成了自己的吐槽,如果斋藤老先生还在,一定会来采访我的吧。
祝各位永远不要接触普罗人生的这一面,也希望自己要么早死,要么不做一个惹人恼火的老人。
《燃烧未尽的晚景》读后感(七)
这套书都是很浅显易懂但是又很全面且细腻。我不可避免地又开始思考晚年的问题。确实,养老的事情和结婚生子等等一样,不过因为它说得很全面了,我倒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只是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保护好眼鼻猴,真的很重要,还有腿,我觉得手甚至都没有这些东西那么重要,一定要保证信息的摄入,能让精神世界足够宽广,而腿和身子则是保证物理世界的宽广。人不就这么两样东西嘛,老人的痛苦不也就来自于这两者嘛,甚至应该说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痛苦不也就是来自这么几样嘛。
欸这么说的话,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欸!是的书中以老人的性为契机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老人应该如何被当作也是一个正常而普通人,而不是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废料来对待。虽然我很接受这个观点,但是却没有办法很切身地去体会。但是刚刚我分析老人所有问题的根源,无论是包含了思想丰富度和关系和谐度的精神世界,还是生活丰富度和便利程度的物理世界,不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的困境吗?如果我中年截肢或者怎么地,总之成为一个弱势群体,我反正就会自然而然地像任何一个老人一样被困住……
这是我最大的体会。因为结合上一本书,《妻子的思秋期》来看。在许多的家庭中,妻子的痛苦的很大来源就是要照顾老人的重担、老人不理解不配合的委屈、甚至一直被老人苛责pua的巨大伤害。而从老人的角度谈起时,又会谈论到媳妇、儿子、孙辈们的冷漠、恶语相向、不负责任。这其实从两个角度补全了在大部分父亲缺席、儿子又和妈妈过度绑定的日本家庭中的老人媳妇关系和彼此的困境。其实这些困境无时无刻地不存在着——只要男人们还是生活在父权制下的“企业战士们”。这个困境把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压得喘不过气,大家都存在巨大的心理问题,而不是因为父母辈进入了老年、或者说某女性是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才会出现。所以我更觉得这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命题,而不仅仅是什么养老问题、女人的精神问题。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把这些社会应该面对、正视的东西抛入家庭中,让呆在家庭中的人消化这一切。所以谁在家庭中呆的久,谁就更惨一些、更容易神经衰弱一些。
说到这里,我就觉得私域和公域的概念给我很多启发。为什么这些东西都会汇聚在家庭中形成这种惨烈的漩涡?就是因为社会这么一个公域一直以来都从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上把所有这些当成劳动力市场的废料、边角料和渣滓,然后直接归入家庭这个“私域”。就像人类对于产品的生产永远从原材料到商品卖出,却很少去思考原材料之前、商品报废之后,而是自然而然地从大自然中索取,丢回大自然里消化。家庭也就是这么一个“劳动力大自然”。(这是上野千鹤子的观点,原话我给忘了)
于是联想到我最近看的另外一本书——《自私的基因》,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就是把物竞天择的主体和对象从物种,或者说种群,缩小到了基因单位。我刚好因为私人的事情前所未有地期待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私域”的最小单位设定为个人呢?这样家庭也自然而然成为公域,会不会更好一点。当然对于激进的我来说,我肯定希望社会这个大公域直接承担一些家庭的必要职能,然后家庭这种形式可以直接消失。
《燃烧未尽的晚景》读后感(八)
《燃烧未尽的晚景》讲述的是日本老龄化社会下的女性生活,有人为丈夫婆婆奉献一生却苦于没有活出自我;有人七八十岁遇到爱情,真正开始享受两性生活;有人儿孙满堂却被当作累赘一样,痛不欲生……鲜活的案例,细腻的心理描写,大胆的话题探讨,一边读一边感叹——亚洲社会也只有日本人这么先锋,敢于把这些问题摆上桌面吧。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老年生活呢?
教科书里只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奉献社会的人”,却没有告知我们,如何按照自己的个性去规划自己的一生。关于人性的问题,关于死亡的问题,关于爱的问题,都是一片空白;当长大了再去面对的时候,有的时候稀里糊涂随波逐流过了一生,有的时候,想要去思考询问,却哪里都找不到“标准答案”。
小的时候,家庭里信奉“老人是佛,越老越是福气”。妈妈的奶奶活了102岁,所以我还记得她白发苍苍的样子。但是我并不觉得她幸福,她生活得最后一年,因为身体器官老化,输液都无法在身体内正常流转,喃喃说着话神智却越发不清醒……这个时候,躯体已经成为她的累赘,精神上也到了一个无法和常人沟通的地步。这样,活着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也难怪国外有安乐死这个提案了。再次让我意识到老去的不幸,是一次去广州的朋友家,她的奶奶只有80岁,却身体不能自如运动,要扶着轮椅去吃早茶,口齿都不清晰。看着她在阳光下一步步挪着脚步,老去意味着生命力的流失,意味着“年轻的快乐”和她们失之交臂。从此,我便热衷锻炼身体,一有空就去玩那些挑战体力的运动,因为老了就玩不动了。
这个单纯的想法,和我接受的“应该”教育背道而驰。爸爸妈妈那一代期待的,就是在工作岗位上退休然后去环游世界,但是没有人意识到,每一个年龄都有它的保鲜期,年轻时不去体验滑雪冲浪的快乐,到了五六十岁想要去感受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为什么高中老师总是说“等考完高考就好了”,家长和你说“等结婚就好了”,领导和你说“等退休就好了”。我不想等到那个时候,不想活在未来里,现在有现在的痛苦,自然也应该享受当下的快乐;等到了未来,也从来不是完美的,自有那个时候的快乐和苦恼。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东亚人为什么活这么累?一边读这本书,我想是与儒家的束缚性教育有关。这本书里活着痛苦的女性,都被灌输了奇怪的观点——那些奉献家庭的最终成了婆婆控制下的斯德哥尔摩患者,那些奉献丈夫的最终忍受着家暴和出轨,那些以性为耻的女性在不幸的生活里过着憎恨男人的一生……在他们的世界里,老了老了才发现,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天,毕竟“自私”在亚洲社会的伦理道德里是要被唾弃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瑞典社会里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还教他们做家务,通过小事来培养人的精神独立;教科书上画满了追求时髦的老年人,因为美是没有界限的,追求白幼瘦是多么的肤浅?这也难怪日本人羡慕这种健康的审美了。与之相反,在现代社会里,畸形的“社会理念越加严重”——还没到老年,但过了35岁似乎就要被当成废物丢掉了。这个时候人们才思考,人这一辈子究竟要怎样活着?那些社会上强调的“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真的是理所应当的吗?难道就不允许人犯错吗?这提前到来的淘汰制,不知道是不幸还是幸运。
好在生活在信息观念发达的现代社会,看到不同的活法,听到不同的声音,然后抹去“社会的应该法则”,学会活在自己的时区。人的一生,怎样都会后悔,但是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更痛快就很好,就害怕自己用“应该法则”束缚住了自己。
《燃烧未尽的晚景》读后感(九)
首先,正如书里所说,“痴呆”实际指的是“认知功能退化”、“失智”,包括阿尔兹海默症等一系列疾病,虽然带有歧视含义,但是好像这个词更易理解。总之,这本书探讨的是老年痴呆人群的生活现状、护理问题,以及照护他们的主体:妻子和儿媳的生活状态及心理活动。
本书是由多个访谈串联起来的,主人公们各具特色,也很容易引起我的共情和思考。其中有一些内容更让我感觉新鲜、惊奇,在此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我从前一直以为,老后与子女孙辈同住,是传统意义的天伦之乐。我虽然不婚不育,但总觉得对于婚育人群来说,这是自然而然的归宿,也是他们追求的快乐。但就实际来说,我外婆每次只肯在我家住三天,我奶奶也没有跟我家同住超过1年。
现在想来,一是如外婆所说,她喜欢院子和动物,住楼房让她失去了照顾蔬菜和动物的快乐;二是老人自己的空间变小了,可能书房、客厅都不能进,需要考虑儿女配偶的感受;三是老人失去了控制感:在自己家想干什么干什么,在儿女家需要遵循儿女家的清洁要求,或者需要服从儿女家的饮食西馆,而控制杆的缺失又降低了安全感;四是老人可能失去工作能力,那么表面说是“享清福”,实际却是失去了从工作、劳动中获取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自尊心,那对老人心理健康不利;五是老人可能失去社交:不止是失去原有的邻里、乡亲社交,更可能因为儿女担心老人被骗从而阻止老人的陌生人社交(毕竟保健品骗局我爷爷奶奶都遇到过,损失了十多万,那之后我父辈给他们关了一段时间“禁闭”)。
这一段也很有意思,因为我爷爷奶奶正是如此。他们现在身体硬朗,也住在一起,年轻时候更是自由恋爱结婚的,但是每次出游两人都各种拌嘴吵架。而且我爷爷更有一种“舔狗”的气质hhh。现在想来,我爷爷情商不高,年轻时候一定让奶奶吃了很多苦;现在爷爷吃饭仍由奶奶照顾,自然而然地,他要更加讨好奶奶。至于奶奶呢,现在终于没有养育孩子的辛苦了,她想吃,想玩,想打扮,哪里还想理糟老头子呢。真心希望男人们懂得,只有年轻的时候对太太好,多干家务,多积德,守身如玉,老了才能不被太太厌弃。毕竟年轻漂亮的小三才不愿意跟你偕老呢。
这一段提醒我了。现代女性患甲状腺疾病的不少,我也是其中之一。尤其对于我们单身人士,每年体检,每天对自己的身体好些,老后才能少花钱、少麻烦人。
同时,书里提到,保持脑力的方法还有持续用脑。所以呢,还是要趁年轻,学习一些用脑的爱好,并且终身学习,这样老后才能随时留意大脑机能的变化,同时避免“不用则废”的厄运。
虽然如此,但有些人仍可能中招痴呆,而且痴呆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提高,我们的父母也可能中招,那么如果不幸患病,身为子女还可以做什么呢?书里有一些建议:
书中还有相当长的篇幅阐述了老年人的感情生活和性生活。是啊,每个人都有欲望,不能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就默认他们失去爱的能力和性需求。东亚对于性和爱是非常保守的,如果一个老人与子女谈论这些,大概是很羞耻的吧?但我仍然希望从我这代开始,能摆在明面谈这些。
最后,作者提到,如果自己的器官坏了,他不愿意带着别人的器官活下去。这点也引起了我的共鸣。虽然我签了死后器官捐献,但是我自己并不想移植别人的器官。我觉得,如果器官坏了,那就是上天要我回去报到了。不想指摘别人接受器官移植,只是我自己,并不想那样活下去。
对我来说,在有限的生命中,认真地、幸福地过好每一天,就足够了。如果哪天生命走向倒计时,我会快乐地等待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