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小孩》是一篇温情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一位老人和一个孤儿之间的友谊。老人带着孩子去旅行,不仅带给孩子快乐,也让自己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文章让人感受到了爱和人性的力量,令人深思。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一篇
养育小孩是个特大难题,非常的考验父母的能力。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止孩子需要学习,父母也不在不断的学习,有幸遇到这本书。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书中,儿童友好和善意都是为了让他们感受到爱与尊重,成长为独立、自信、积极的人。这不就是我们的期待吗?
如何让他们感受到爱与尊重呢?请看书吧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二篇
在养育过程中,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时,我们的惯性思维是分析孩子,在孩子身上找原因,然后想尽办法改造孩子。但是,孩子只是复印件而已,父母才是原件。当复印件出现问题时,根本原因一定在原件上。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好的行为可以被模仿,不幸的是,坏的习惯同样也会被延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觉得孩子越长大,言行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像的原因。
所以,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要做的是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审视和改变自己。这不容易并且很难,但是值得我们去努力。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三篇
当孩子哭闹、有情绪的时候,不管理由在我们眼里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对他自己来说都是天大的,他在那一刻都是痛苦的。
我们常把控制情绪误认为压抑情绪,所以,当孩子哭,我们会说“不要哭”,当孩子愤怒,我们呵斥“不要发脾气”。
下意识的压制会快速让孩子停止哭闹,看似见效快,但是我们没有看到的是孩子的痛苦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压制而消失,而是被他存放在了心里。
可能连我们都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时候学会了隐藏情绪,而不是排解情绪;我们也不知道孩子隐藏起来的情绪会在哪个时刻因为积攒太多而爆发,可能在青春期,也可能在成年之后。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四篇
《你好,小孩》是原央视主持人李小萌写的一本关于“儿童友好”和“善意养育”的书籍。 书中没有常见的名人自恋式的育儿经,而是把许多东西方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的内容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并结合生活中常会遇到的典型事例,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讲述 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和孩子们相处。 文中既可以看到她作为一位资深媒体人对问题的深度调查和理性思考,又可以感受到她的知识面之广,行文逻辑性之强。读起来觉得既贴近生活又颇有启发。 文中关于妈妈,她提倡做60分妈妈。不要以“保护“的名义过度插手孩子的生活,不要剥夺孩子自由成长的机会。 关于爸爸,她也并不苛责爸爸要向妈妈那样对孩子事无巨细,而是讲究关键时刻的引领。 这本充满爱意的书,让每一位想成为好爸爸好妈妈的人都会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五篇
“儿童友好,善意养育”是这本书的核心,作者倡导用爱,自由和尊重来实现孩子天赋自由,和精神独立。 又是一本可以收纳到正面管教系列的书籍。书中除了反复提醒养育者: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要孩子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你想让孩子拥有怎么的幸福生活?除了那些天生就有差别的物质条件,以及需要孩子自己去努力达成的目标,单单作为父母来说,通过和谐的家庭环境,互相尊重的夫妻关系给孩子良好的社交技能打下基础。毕竟,通过大量科学研究证明,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拥有最健康社会关系的人,这包括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其次通过创造学习环境,激发并鼓励追求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新技能的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 最后,这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者提到,孩子是社会的孩子,每一个被打骂的,被虐待的,被忽视的孩子在未来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孩子的同事,邻居,朋友甚至伴侣。 所以,作者呼吁这个社会,包括幼儿园,学校,政府,社会成员通力合作,给孩子成长创造一个友好的环境。由此,我想到最近网络上一直提到的“给熊孩子上一课”这样的话题。事实上,熊,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是作为社会人,我们到底要给这些孩子上一节什么样的课呢?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六篇
1.不是一般的文艺女青年变身晒娃狂魔,而是理论结合实践,既有细致观察、即时反思,又有国内外最新育儿理论(书本智慧)与本土和本人实操(街头智慧,如育儿嫂段大姐的故事)相结合;
2.对多数孩子及其家长而言,本书里描述的目标和路径不算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但与根深蒂固的观念磨合,也未必可以一蹴而就;
3.文风很友好,没有板起脸的社论风,也没有假热情唱高调故作亲民风;
4.作为两代同龄人且同为初代独生子女,我能够看到一些结果的原因,同时作为认识作者最早的朋友之一(至少比作序和封底那些早好多),我为这位老朋友的新作品(特别是背后的付出)感到骄傲,更愿意向所有人推荐这部不单是“亲子家教”类读物,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书里找到自己照见自己,尤其希望很多准备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好家长好老师的人,都可以好好读读,读完好好想想;
5.越是缺乏善意的世界,越是不友好的周遭,我们越应该以友好善意面对,特别是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拥有这两样“武器”,就像英语世界越不理解我们,我们越应该学好英语,大大方方地交流,心平气和地沟通。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七篇
小萌姐您好:
此时的我,在地铁回家的途中,满含热泪放下手边的《你好,小孩》,给您编辑这一段碎语感受。其实看这本书也没想到会落泪如此多次,也一直不舍得看完,一字一句珍惜得很,今天看到“孩子,真的是比大人更博大的胸怀,更善于原谅…”,又一次感动,也想到很多个女儿轻易原谅我的瞬间,非常惭愧。
与您不同,我20出头就当了妈妈,也许也是因为很早当了妈妈,所以在学习怎么当好妈妈这条路上,我看了很多、学了很多、跌倒了很多。女儿五岁多了,如同您形容本本一般“开朗、明亮、乐于展示自己,有着超乎同龄儿童的早熟”,但她也有所谓的“固执、任性、主意大、过于好强”,有阵子我在后者形容的缺点里挣扎过,尝试过改变并让她学会乖巧和适应社会的种种规则。还好,我没有挣扎太久也及时回头,不仅因为有您这样的媒体人、作家等共同成长的领头伙伴,也是学习成长让我一点点与自我和解,拥抱缺陷,感受差异化的美好。
生下女儿到现在,我一直认为我是个幸福和幸运的母亲,亲手带到大,好像大印象里真不觉得苦和累。因为她让我感知更多的情绪合理性,因为她的透明让我清醒的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和不易 ,我觉得每天都在成长,快乐也一点也不少。孩子幼儿园中班了,没学拼音没学英语,每天会花时间跟爸爸打合作类游戏,看原声日语动漫,每周末不管晴天下雨出去与自然相处,偶而也会被外界刺激一下所谓的学习方面的焦虑,但回头看到她大汗淋漓骑着自行车、与她的猫猫狗狗厮玩许久,就会立马被她感染,忘却那些所谓的“这时候,要开始学习什么什么喽…”。
我是不是说的有点多,好像都在夸她呢,可是她真的夸不完。就想跟您说,真好啊,谢谢您的文字,如同本本这样美好的孩子们治愈着成年人。谢谢,愿你们继续在流动着爱的世界里幸福生活。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八篇
《你好,小孩》这本书是原央视主持人李小萌老师出品的。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名,很少看到以这样一种感觉和态度来对待小孩的书。
6岁以前的孩子特别需要外界给予他们正向反馈来建立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所以我们大人要爱孩子,要让孩子感知到爱。
当然爱不是天天粘着他们,而是在细节上传达,爱有温度有边界。
“你打孩子他不会不爱你,只会不爱他自己!”这句话就像突然点醒了我一样,看完又觉得很后悔自己以前没忍住打宝宝,有些时候可以开导解决的,为啥要对宝宝动手呢!如果孩子有一个打他揍他的父母在身边,还不如父母不在身边!没人揍他就让他尽情的释放天性,而不是每天想着做错了事情会被骂会被打!
想想其实很有道理,我就是留守长大的孩子,所有孩子该释放的天性都让我自如的释放,反而我养成了非常自律、自主的习惯。好与坏的事物,我有自己的准则。
有些错误和上当得让孩子自己经历一遍!父母不要约束的太多父母要做好后方的情绪安慰和善意提醒~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推荐给你们❤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九篇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的经历影响着我们一生的生活状态,我们的人生已无法逆转,但我们都努力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生活的更幸福。但自己的方式是否科学,孩子真的比我们幼儿时期更幸福吗?我们该如何让做才能培养出一个健康、幸福、优秀的孩子?
“每个孩子出生都自带饭碗”这是我偶然在某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这也刚好和李小萌的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观点相切合。那如何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人,如何让他意识到自己能够对自己好,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这是需要家长的帮助的,孩子在6岁以前对自己的认知是来自外部的,而在这个外部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多的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使其发现自己的内在价值。而不是当孩子做错事时一味的责怪,这会使孩子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小孩,自己的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一旦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使极其不利的。
妈妈是妈妈,妈妈不是神。有很多的妈妈喜欢把自己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形象,不会生气,把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若有能力那这真的是一个很美好,很优雅的形象,但若能力不足,最好不要一味的伪装忍耐,完全可以告诉孩子,她那里做错了,那里使自己不开心了。让孩子意识到妈妈也是有情绪的,适当的软弱会使孩子变得更加的坚强,下次她在做一些事情前就会更加考虑到妈妈的感受。但切记不可言语攻击孩子,对孩子造成恶意的评价。身教甚于言传,在我儿时邻居家的叔叔总是边打麻将边让他的孩子去写作业,收效甚微,孩子基本把书包一放下就跑的没影了。至今我依旧很感谢我的妈妈,她从未坐我身边监督我写过作业但她总是拿一本书在我能看见的地方阅读阅读,妈妈阅读的状态让我觉得阅读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每个家长都希望培养自己的孩子爱阅读、爱运动、勇敢、坚强等等种种爱好和性格,但靠嘶吼,靠不停的说教,不断的监督劳心劳力依旧收效甚微。不妨试试自己先拥有某种品质,然后在去影响孩子,提高自己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这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疗愈自己童年的过程。有些母亲是能很自然的就做出很正确的育儿行为,是不需要看书的,但并不是人人都拥有此能力,如我们不具备这些能力,最好还是看一些书,童年只有一次,给予孩子正确的爱,愿他们平安、健康的长大,因为我们也曾是孩子。
很感谢李小萌写了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带我们看待了育过程,只要我门掌握正确的方法,育儿过程其实是很美好的过程。推荐每位妈妈都看看这本书。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十篇
这两天在听樊登对谈李小萌的《你好,小孩》,其中有两个观点特别打动我。
第一个是善意养育,大概的意思是说,整个社会要是能建立一个善意的环境,不管是父母、学校、社会亦或是任何的陌生人对孩子给出的善意,最终都会让孩子学会善良。
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其实都是会传染的,就像情绪一样,善意激发善意然后带来一系列善意的连锁反应,好心情激发好心情随之带来一系列正向反馈。
虽然在讲育儿,但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其他情况:
今天早上上班的路上我就遇到了这么一件事,骑电动车的我们因为帽子被吹飞而被迫靠边停车,身后骑着共享电动车的小姐姐因为速度太快没有反应过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我吓坏了,但我的第一反应没有去辩论是谁的问题,而是扶她坐下,帮助她查看受伤情况,然后主动带她去社区医院消毒。消完毒之后主动提出送她上班的请求以及赔偿,她从一开始的愤怒到最后亲切的说,没事,你们也不是故意的,更何况大家都有错。
我用善意化解了一场危机,也让我真正对善意的连锁反应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二个观点是做60分的妈妈。对,你没有听错,我们不要做完美的妈妈,只需做一个及格的妈妈就好。
自从有了娃之后,我对焦虑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既想在职场上披荆斩棘,又想在家里成为完美的妻子、完美的妈妈,还想要做好真正的自己。然而,想要什么都完美,最终可能什么都无法完美。
所以在育儿这条路上,我们重要的不是做一个完美的妈妈,而应该首先追求完美的自己,就像第一个观点说的一样,我们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给孩子带来正向的影响和反馈。
60分的妈妈告诉我们,要做孩子的“副驾驶”,陪伴而不是主宰,指引而不是决定,给予情绪支持和生活照料是你最重要的职责。
越发觉得养育是一件说起来难,但似乎又特别简单的事情,难是在于我们总是无意识的想要控制,在各种育儿观点中拉扯怀疑,但简单的是,好像只要我们放轻松一点,无条件给予接纳和支持,他们自然会长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所以,说到最后其实最重要的是做好课题分离,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收起控制欲,放下焦虑,想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吧。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十一篇
《你好,小孩》李小萌
早上跑步的时候听了这本书的音频内容。
好书要听,更要消化。
在听到作者讲书本书的写作过程时遇到的亲子育儿,以及自我成长理念时,对我有极大的触动。
第一次感到有些观点是新的。
比如父亲的缺失。
以往我们把这个当成多加一重的指责父亲这个角色的砝码,现在听完,父爱随时会出现,并不仅限于长期耳磨厮鬓的陪伴,更多的是精神力量鼓舞。
每个家族的情况不同。
父亲可以传递给孩子力量,责任以及担当。
父亲做好父亲的。
母亲做好母亲的。
父亲母亲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人,他们也都有自我成长的轨迹。
第二个观点,是做为一个成人,我往往更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
比如以前的工作中,别人对我的图表示满意了,我就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别人对我发脾气了,我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觉得全是自己能力不够,自己不专业给他人带来麻烦了。
如此长期以往在这种环境下,造成了自己的心理焦虑,甚至害怕去上班,害怕出错,害怕承担。
所以这次辞职是长期积压下的零界点。
这本书教会我的,内心的稳定感、安全感,以前大部分是靠外界来给予的。
现在得尝试靠自己。
比如现在全职在家,每个月的收入只有兼职的收入,感觉压力比以前更大了。
但这个压力不是我自己的内心感受。
是父亲带给我的,我的变动给他产生了压力。虽然我们的生活质量目前没有变化,但他害怕了。虽然他也不知道能做什么,但他不愿意这么过,所以他要回老家,我尊重他的选择。也对自己说,没关系,你自己努力,等有了成绩,他自然会放心了。
每天的时间都细化了,有娱乐,也有学习。每天适当的输出,稳打稳扎,不急不躁。
把重轻缓急安排好了,知道目前这个阶段我该做什么,那么其他的,等时间来结算吧!
从现实来看我的收获。
以前大宝不收拾床铺,我总觉得是他懒散,容易指责他。
现在可以试着这样做:偶尔看到他归纳好自己的东西,夸奖他的收纳方式。
在作者谈话中,有一句特别有印象:塑造他人行为最有效的时间是在他做对的事的时候;在一个人做错事的时候,是拉近距离最好的机会。
仅以此句话,作为我对自己以后和孩子,和他人相处的最好警句。
因为我没有做到,所以我努力去尝试。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十二篇
这本书更像一本育儿随笔集,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有自己的灵魂,就是有一些核心的观点贯穿其中。而且视野很大,没有局限在自己的经验上,虽然没有很系统的理论,但是她的一些核心观点反复重复出现,反复强调,启发很大。虽然写的是小孩以及相关群体(父母,家庭,学校,社会),但是适合每一个人阅读。推荐给每一个人。 本书的结构安排的也挺好的。从小孩自身,母亲角度,父亲角度,家庭角度,幼儿园/学校角度,社会角度六个方面阐述儿童友好,善意教养。 虽然没有振聋发聩的理论体系,但是每篇文章都有很多闪光点,作者一定是一个温柔有力量的母亲。 下面我的总结都是一些零碎的点,不全面。只是一些给我触动比较深的点记了下来。打算买来这本书时常翻阅。 从孩子的角度。孩子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差异性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要尊重这些事实。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养育孩子时不要违反自然的发展规律。 从母亲的角度。做一个60分的妈妈,不要做完美妈妈。妈妈们不要受限于育儿书籍,要相信自己本身就有做妈妈的潜能,要相信自己。妈妈是孩子的指明灯,虽然是相同的境遇,妈妈指向哪里孩子就会看向哪里。孩子小的时候还不清楚情绪的表达,妈妈们要帮助他们辨识自己的情绪并正确的表达出来。 从爸爸的角度。重点提出了,爸爸和妈妈的分工不同,角色不同,不能要求两者养育孩子的方式完全一样。爸爸不需要像妈妈一样时时刻刻陪伴孩子,但是在一些重要的时刻需要爸爸在场。不要指责爸爸,给他们时间去适应,给他们空间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 从家庭的角度。父母的合作很重要。爸爸对妈妈的爱和支持也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父母双方尽量不要过多的当着孩子的面去指责对方,而应该更多委婉的夸孩子的时候去肯定对方,让孩子和父母的好的地方建立联结。把孩子当做伙伴,以合作的意识去教养孩子,不要居高临下。父母的陪伴固然重要,但当不能够保证充足的陪伴时,应该尽量提高有限时间陪伴的质量。对于有长辈的家庭,一定要划分好界限。让孩子了解和承担家庭的共同责任和命运,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和难题转嫁给他们。 从学校的角度。养育孩子的环境不应该打造无菌环境,孩子有权利去了解世界真实的样子。了解学校的基本功能,遇到和学校的冲突时,不盲从,也不要过度敏感,心里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要被学校牵着走。做高自尊的家长。孩子上学后,要高度关注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出现状况时,一定要站在孩子这边,但这并不是让你黑白不分。孩子犯错了就要承担责任,但是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依然爱他。学校负责教,家长负责爱。 从社会的角度。对熊孩子要更温柔。儿童友好也包括对父亲母亲角色的友好,不要歧视以及标签化。妈妈只是人生某一阶段的角色,却不是人生的全部,即便再爱孩子,也要有自己。不要苛求工作和家庭的平衡,而且某些阶段根据侧重点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全书的观点看似琐碎随意,但是只要记住核心点,就会一劳永逸。那就是,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姿态,不居高临下,把孩子当做伙伴而不是你的附属品,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要给他们爱,包容,和成长空间。这些观念牢记在心,在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自然会知道该如何处理。 这本书同时也缓解了我的很多焦虑。希望以后真正当妈妈后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一直到最后社会角度里,我才意识到 儿童友好城市 的概念。在一开始的推荐序里,樊登讲到这本书提出儿童友好的重要性,以及这本书为构建儿童友好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我看到这些时是有些不屑的,心里想,一个人想要对整个社会施加影响是有些不自量力的。可是,等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虽然我还是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我却从不屑转成了触动和敬佩。是的,不管个人的力量如何微小,我们也要发声,没有星星之火又哪里来的燎原之势呢。正是一个个人的微弱力量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更何况,对于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在一个很好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她不会做的。对孩子的爱或许是这本书最大的动力。我真的很感激作者贡献的这本书,分享的这些育儿理念。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十三篇
《你好,小孩》这本书最开始是在樊登读书中知道的,其中有个观点十分打动我: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还是,他还是社会的孩子。别人的孩子也不只是别人的孩子,他还是你的社会伙伴。这种温情,让我心动,于是我便拜读原书。
本书倡导的是“儿童友好”、“善意养育”,从父母——家庭——学校——社会的几个层面去阐述对儿童的“友好”和“善意”。全书共有6个篇章:01 你好,小孩;02 友好妈妈;03 友好爸爸; 04 友好家庭;05 友好幼儿园和学校;06 友好社会。
“每个小孩出生都是自带饭碗的”,孩子是天然的学习者。现在社会的浮躁在儿童就已开始深受影响,或是出于父母私心的不甘或是父母不忍儿童落后于人,各种学习“抢跑”,各种压抑的逼迫,让美好的亲子关系出现裂缝,在我看来这都是得不偿失的。书中的观点,对自己的真正友好是精神独立与天赋自由。让天赋自由,让爱驱动孩子成长,尊重孩子的成长路径成长速度,尊重孩子的个性,父母更应该放平心态,接受孩子的多样性。
这个社会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有好多好多的各种所谓的“科学育儿”,有好多好多的公众号文章都在强调母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本身就不自信的妈妈们更加胆怯,关于孩子的任何事情做起来都十分胆怯。书中一个观点:只做六十分的妈妈,相信自己就是最适合你孩子的妈妈。作为一个母亲,十分感动!对呀,我们要相信,我们肯定是最适合她的妈妈呀!因为这是我们的孩子呀,我们对孩子的爱是那么真切那么丰盈,为什么要怀疑自己呢?
对于父亲,作者小萌也从客观角度为父亲们发声。小萌在做“你好,爸爸”电视节目的时候采访过很多位爸爸,她有个感悟:爸爸的角色跟妈妈是不一样,我们不能用妈妈对孩子的细心照顾去要求爸爸。妈妈的女性性格就是可以对孩子做到细致的生活照顾,换洗尿片呀喂养呀,但是爸爸的角色可能就无法做到,但是这不能说这就是一个不称职的爸爸。时代的进步,大家都已经摒弃了传统女性居家带娃包揽家务的生活习惯 ,逐渐关注并重视女性对家庭的付出,与此同时也很容易给予男性父亲角色的天生不信任和刻板印象,父亲也在此过程中有不自信甚至于些许的自卑,父亲们开始有些无所适从了。父亲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父爱的缺失是十分危险的,但是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应该是不一样的。“妈妈想让爸爸用跟她相同的方式来爱孩子,但孩子并不需要两个妈妈,他们也需要来自爸爸的、不同于妈妈方式的爱”;“他们或许不必每天陪伴在孩子左右,但是需要在孩子人生中的关键时刻在场,要带领他们去更宽阔的世界拓展认知,成为他们在最艰难时刻的坚强支撑”;“当孩子遇到困难,蹬蹬蹬往后退的时候,退到最后发下有堵墙挡住了他,那堵墙就应该是父亲”。书中关于父亲角色的思考,或许也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对爸爸的角色要求。
家庭,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视角。“养育孩子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多边合作”,需要家庭所有成员的一起合作,但是“孩子是否积极健康快乐,和家庭结构无关,和家庭氛围有关;和家庭人口数量多少无关,和家庭关系质量高低有关”。因此,不是就一定必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在一起的家庭才是好家庭,同样的单亲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家庭环境。我们要把孩子当成合作者,孩子应该知道家庭的真实情况,包括父母之间的问题和家庭的实际困难,“让孩子有承担家庭责任或命运的机会”!
友好社会——共同塑造美好世界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章节,是最令我动容的。我们的孩子是社会的孩子,别人的孩子是你孩子的社会伙伴,这种温情一下子点醒了我。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孩子无限爱的包容,而对于别人的孩子呢?请温柔对待待“熊孩子”,当“熊孩子”被温柔相待,他们也会给周遭一个温柔的自己。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社会上的“爸爸妈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身份、社会身份,但如果在自己的岗位,面对和孩子相关的事情时,都有一颗父母之心,那么,这种对孩子时时处处的善待,将会对整个社会的未来产生无法估量的有益影响。”
你好,小孩,愿你来到这世间,能被周围温柔相待,愿所有的善意和美好都环绕着你!~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十四篇
曾经在节目上,李小萌说过一句话: “我们要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孩子”。 这句话,会让无数家长们重新审视自己,心中唤起爱和勇气。李小萌是前央视著名的主持人,后来她却将全部的经历,都投入到了对中国家庭的教育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中。 之后,李小萌又把《你好,小孩》这本书带到了大家的面前。书中提到,用善意去对待孩子,照顾他们的情绪,信任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关键时刻加以指引,就是最好的养育方式。希望家长们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内心也会从中获取力量。 要让一个孩子感受到世界的友好,就需要各方都用善意来对待孩子。书中提到了,构建儿童友好的养育环境的六大维度。 友好小孩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足够多的爱,这时候孩子也需要学习,怎样才是对自己友好的。孩子天赋自由,需要精神独立。 友好妈妈 妈妈应该是孩子的主要养育者,但是妈妈只是孩子的“副驾驶”,每个孩子都需要找到真正到理想,都有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驾驶员。妈妈们其实不必太过焦虑,没有人是百分百完美的,所以学做60分妈妈吧。 友好爸爸 爸爸的角色和妈妈大不相同,要成为孩子是榜样。爸爸的角色意味着秩序,规矩,给予孩子自信和力量。 友好家庭 整个家庭氛围和谐,要明确父母才是养育孩子是主力。长辈们可以爱孩子,但不需要管孩子。 友好学校 在集体教学到大环境下,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是学习兴趣和成就感。社会更需要合作能力,而不是应试的竞争力。 友好社会 不能用对待成人的要求来对待所有的年龄段的孩子。但是我们的社会,并没有进不到处处充满善意是情况。 这六大维度,像一个同心圆一样。虽然目前有些过于理想化,我们改变不了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重要的是治愈我们自己的伤,然后才能真正的去爱孩子。父母也需要被宽容对待,被允许犯错。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是被教育者,同样也需要被理解,被治愈。
你好,小孩
8.7
李小萌 / 2021 / 新世纪出版社
你好,小孩读后感第十五篇
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也一直在研究如何用更适配的方式来对中国教育产生更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就目前的认知和技术水平来看,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的教育是完全满意的。全球无数教育工作者都在共同努力,呼吁教育改革,很多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来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品质的提升。
近些年,我一直在致力于推动“新教育实验”,目的就是为了让儿童过一种幸福和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通过更高品质的教育,让家长和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给孩子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让好的教育激发孩子的潜力,擦亮每个灵魂的闪光点,让每个人的生命和天赋得以自由发展,让个性和特色教育成为可能。我们也主张让阅读成为塑造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必要手段,因为我们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新教育实验注重教育的五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改变区域的教育生态。我们希望让更多人加入到这场新教育实验中来,让这个社会实验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真正有感召力的旗帜,也让实验背后的思想和观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最近我发现过的确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在加入新教育实验。前两天收到小萌的新书《你好,小孩》审读版,看书名以为是小萌作为一个母亲对育儿的一些经验的分享。我认真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完全就是一位新闻和媒体工作者用她的深度调查和比较观察的优势对新教育实验的一个佐证。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小萌用一整本书的内容在倡导“儿童友好”和“善意养育”,这是一个非常有社会意义的倡导。或者说,教育的底层逻辑就应当按照这个理念去推动,这在某种程度上和我们新教育实验的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我看到书中的文字背后透露出的小萌那种骨子里带着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执著坚守的理想主义是新教育实验的最核心的价值观。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倡导儿童友好和善意养育,意味着我们的遇到的现实不够友好和善意,那么凭借目前的教育理念、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撑,我们想要做到这一点,真的是道阻且长。但是最可贵的是,我看到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者用自己的行为来推动这个重要的理念,这也是真正符合教育事业从业的基本准绳。而且书中的很多建议和思考,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参考意义。
其次,小萌做新闻调查和深度观察多年,她具备那种深入社会的田野调查的专业能力,所以,也正因如此,这本书中大多数的案例和分析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社会普遍适用意义的。她对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型过程中数十年的重大教育事件做了很多深入的分析,包括对很多亲历者的采访和调查。她不仅提出了自己的观察观点,而且给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这种务实的态度,和新教育实验的主张的深入现场的田野调查意识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我读其中很多篇幅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客观、公允和诚意。
再次,小萌在书中提出的善意养育的方法,其本质是让家长式管教向合作式养育转变,从底层充分地把对儿童的尊重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儿童友好的核心认知,或者说我们全社会都应当把对儿童的真正尊重作为一个基本共识,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产生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儿童的精神的独立和天赋的自由成为可能,也才能让每个生命活出自己的光辉。我们在新教育实验中秉持的共同生活合作态度的价值观,同样也是这样的底层价值主张。合作态度的教育的本质也是儿童友好,我们同样主张这种相互激发和相互协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一个以“我为你好”为借口的粗暴管教。
最后,我看到小萌在这本书的结构上做了一个从儿童自我关系,到亲密关系,再到社会关系的同心圆结构,事实上这个从内到外的关系,跟我对未来教育的趋势判断是异曲同工的。我认为过去的教育最大的难点就是教育供给的能力,让我们的教育不得不以学校、家长为中心,或者以知识为中心,而未来教育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这种观念的变迁事实上反映了小萌根本上对人的关怀,这种真正的人本主义,不是一个简单的同理心的问题,而是用一种机制去实现对每个人的尊重,小萌在这一点上有足够的公共视野,这也与我们新教育实验里倡导的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完全一致。
除此之外,小萌通过对海内外有关教育经典作品的大量的阅读,批判性地把很多学术理念巧妙地结合到我们的教育现实,实际上是替我们大部分的读者做了很多坚实的理论功课,把心理学、教育科学、神经科学还有社会学、伦理学和哲学的很多内容融合在一起,带着我们很多读者通过具体的案例,把艰深的学术观点拆解成了通俗易懂的内容。所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能够读到这本《你好,小孩》。
小萌的儿童友好倡导和新教育实验的基础价值观和理念的吻合度很高,欣慰的是,我们其实都是同道中人,我们感谢李小萌勇敢地奔赴这艰难又荣耀的教育事业。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用自己的行为加入到这场社会化的儿童友好教育事业中来。
朱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