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哈瓦那的人》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的原版《Our Man in Havana》出版于1958年10月6日,电影上映于1960年1月27日。在60年前看肯定很惊艳,具备一定的间谍小说流派的开创性,不过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很“老套”:反转在意料之中,看完开头就能大概猜到结尾。
书的名字就很有时代背景,当时二战结束不久,各种间谍活动层出不穷(当然现在也是,只不过现在获取情报不再非常依赖间谍了),作为大国的“我们”在一线哈瓦那找了个眼线,他就是给我们提供情报的“our man”。
作者有亲身的当间谍、做情报工作的经历,因此在细节的描写上可谓是绘声绘色。整本书读下来,就像看了一部特工电影,细节非常丰富,画面场景和美人相貌则需要靠自己脑补。
简要情节如下(知道了也不影响观看体验):
一时冲动当间谍,哭笑不得编故事,莫名其妙出意外,鼓起勇气做了断,家庭美满度晚年。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读后感(篇二)
#读书.01月.08.08#2019年1月30日,用微信读书,断断续续花了6小时28分读完了《我们在哈瓦那的人》。作者被提名21次诺贝尔文学奖,最终没获奖。这是一本黑色幽默的书,言语甚是含而不发,但却让人捧腹。一个老婆与人私奔的懦弱英国男子,带着独生女儿在古巴,靠着卖吸尘器生活,但女儿大手大脚,他常常入不敷出。有一天,一个神秘人找上他,让他为英国当间谍,每月给他薪水,还给他活动经费,他发展的下线也给薪水。为了女儿读书,为了女儿买赛马,他答应了。于是,他编了一个酗酒的飞行员罗文,一个教授,一个脱衣舞娘,一个工务员,这些都是他发展的下线,给他提供材料,其实,他只是根据小报编些数据给英国政府,甚至照着吸尘器的内部画了一张图,让英国人大为惊慌,以为是发明的什么大杀器。他享受着这种胡编乱造领薪水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伦敦给他派来个秘书,他编造的那个罗文同志变得确有其人,而且还被人打死,生活更加有趣混乱而热闹了[偷笑]格雷真的是个好小说家,边看,我边笑,生活真的很好玩儿[嘿哈]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读后感(篇三)
伍尔摩远远看到,贝翠丝在约定的地点等他。多少年来,这是第一次有个女人在等他。
伍尔摩问她:“你真的喜欢在杰金森小姐的秘书室工作?”
贝翠丝说:“我们可以约在下班后去喝咖啡、看电影。”
“无聊的生活——你说的。”
“但有你在。”
“贝翠丝,我大你十二岁。”
“那有什么关系?”
“我身上干巴巴皱巴巴的。”
“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不是年纪的问题,是你女儿,对不对?”
他说:“几年以后,你或许会厌倦和我生活在一起。”
她说:“亲爱的,别再担心这个了,你不会被丢弃两次的。”
夜色降临,海的颜色逐渐暗了下去,正如海边的情侣的影影绰绰。仿佛就在不远处,一首曝谱写哈瓦那的歌曲随着海风缓缓飘过来。
哈瓦那,
我一半的心都留在哈瓦那,
他带我重回东亚特兰大,
我的所有身心都属于哈瓦那。
在第一次邂逅时我便已知晓,
在离开他后我会不顾一切爱上他,
带我回去,请带我回去,
带我回到我甜蜜的哈瓦那。
迷人的哈瓦那。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读后感(篇四)
读格林的书,除了与姨母同行,有种略微的紧张感。 世界上好书很多,我也不可能全都看一遍。所以,不要贪心,别求快,好好读手上的优秀作品。 ———————— 这个封面,惨不忍睹。我还是去找译林的版本来看吧。mark一下,格林的书,要么看译林的,要么是译文的。 ———————— 读完了。好高兴没有看几页看不进去就说“啊我和作者合不来”,不然会错过多少呀! 网织得好密,但从头笑到尾倒不至于,格林总也不至/屑于此。 头两章我打开的方式也有问题,同时看好几本书,这本翻两页那本翻三页,结果什么也看不进去。到了第三章伍尔摩进鸿门宴,一下死死勾住我了,不仅看了进去,推断、感想、启发…层出不穷。我终于能领略到格林的好了。不炫技,也真诚。不管格林借伍尔摩或贝翠丝口说的自己的观点,即所谓三观不正的观点,其实也是很平实的。我以为格林会非常不友好地复杂,结果两者都无。他是诚实的,忠于真实的自己,“你们认可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吗?我就不认同。”甚至不是惊叹号。心平气和。 伍尔摩的成长也是罗辑的成长轨迹。当然罗辑伟大得多。 呀感慨万千,不管是那个医生,还是大队长,还是还好没有走偏的米莉,格林都成功刷新了我们的刻板印象和观念——不要轻易下刻板而单一的定论。 买了好多书,但还是决定继续读格林。我领略了他的好,我喜欢格林。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读后感(篇五)
1987年,格林访问苏联时,苏联宇航员格列奇科表示,因为太喜欢这部作品,将其带上了太空。 要说故事有多出彩也未必,但格林式的幽默经常从边边角角冒出来,让人措不及防、忍俊不禁。格林出世的态度和旁观的视角,往往使其作品颇显特别。 “如果我杀了他,至少也要为一个干净的理由而杀,我要证明杀人者必遭报应。我不会为我的国家杀人,我不会为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或社会民主或福利国家而杀人,我杀卡特只因为他杀了海斯巴契。这是家族仇恨,这理由比为了爱国主义或支持某种经济信念去杀人更为充分,无论是爱是恨,我都要以个人的身份去爱去恨,我不再是任何伟大战争中的59200-5。”59200-5是书中主人公伍尔摩作为英国间谍的代号,据说,同样也是格林曾经担任间谍时的代号。 作为好酒之人,对伍尔摩和维达度的警察头头塞古拉大队长以苏格兰和波本威士忌样品酒为棋、吃掉对方一子就喝掉一瓶的桥段自是大呼过瘾。这里提到名字的威士忌大概就有十五六种:老泰勒,凯恩戈姆,四玫瑰,海格,海勒姆·沃克,哈珀,肯德基塔温,杜诺德奶油,加拿大裸麦,卡尔费特,乔治四世,安妮皇后,高地皇后,Vat69,格兰特史丹佛斯,老阿盖尔......不过就一般介绍而言,波本威士忌蒸馏得到的基酒酒精度不高于 80%,如果确实如此,桥段中这句“这种波本酒很烈呢,酒精纯度八十五。”应该是格林描写塞古拉已经被灌得半醉、吹嘘自己喝的这瓶酒酒精度数极高的写作手法,绝非笔误。这个格林! 巧的是,出差所住酒店一层就有大型的威士忌酒藏,据说有上千种。没时间、精力和能力清点,但走马观花,从种类和规模上看,几百款、上万瓶是有的。按图索骥,找出了类似几款,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彼酒到现在已成古董,完全对应上绝无可能,聊做茶歇罢了。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读后感(篇六)
哈瓦那是遭受岁月和海水侵蚀的城市——它描绘着黄金年代的逝去,而新的时代在这个故事被书写的时候还尚未开始。那是西方文明对自己,对古巴,对全世界的控制的衰落的影子,而伍尔摩的经历则正是这毫无意义的文明的没落最细微的体现,这也使得全书都带上了一种喜剧性的烤烟味道的悲凉。
这仍可以称得上是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只是冒险的“无意义”被极具的放大。何必因为那些所谓的机密,那些马戏团一般的“政府”或“国家”的斗争失去自己的灵魂,或我们爱和在乎的人?他们才组成了我们的真实世界。这场间谍战争从头到尾是多么的可笑,又叫人多么的想哭。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都不是什么“坏人”,他们皆有血有肉,有着自己的情感(卡特是多么笨拙又直率的牺牲品;甚至塞古拉大队长在我看来也有些可爱)是那些被共同创造出来的虚幻的“集体”“机构”和那些对于权力的斗争才毁了一切。格林想要表达的也就是如果我们只忠于我们爱的人,只能看到我们其实没有什么不同,那就会足够。一切都是闹剧,小丑才弄懂了一切。
我喜欢这书里的每一个角色。格林的描写极其迷人,几句话便能勾勒出那种老旧的,泛着潮气,炽热和威士忌味道的氛围感,把我们带入场景和那些似乎只是坐在窗边俯瞰着外面的人群和风景的绅士们,而室内则阴暗又模糊,他们只是在那里等待,等待着疯狂悄悄到来。尽管看似拥有不同的故事情节(格雷厄姆·格林的故事似乎关于的是“普通人”,更像是进入到那个“现实世界”里的大人故事;伊沃林·沃则喜欢写些中-上流阶层炫目颓唐的年轻时代),但二人作为同时代作家(且还认识彼此)在作品里却传达出一种相似的当浮华褪尽,一切皆成过眼云烟的虚无与无力感。那是时代的共鸣,也该再次敲响今天的警钟:我们的世界在那些癫狂过,死去过,抗争过,绝望过的二十世纪的斗争过后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在这个新世界里,我们不再追寻任何事情,我们不关心生命或死亡,爱情或自由。人人都像孤独的,受摆布的玩偶和机器。我们仿佛忘了那些已经过去的岁月里,一切怎样经历和收场,我们是行尸走肉,而我们甚至放弃了寻找和表达,沉浸于这个用金钱和娱乐堆起来的艳俗的商业世界,那些马戏团则长存于此。是时候记起些事情了。
也许唯独爱才有些意义。而我真的很喜欢书里那首反复被唱着的歌:
“理智者环绕着你我,
我挚爱的老友们。
他们说地球是圆的——
我的疯狂执意抗拒。
他们说橙橘有籽,
苹果有皮,
我说黑夜即白昼,
而我一无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