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读后感:文章以《红楼梦》为例,探讨了小说的虚幻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小说中的虚幻并非与现实相对立,而是通过表现现实中的虚幻,进而反映出真实的一面。文章深入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计等方面,指出小说虚幻的同时,也透露着真实的生活哲理。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小说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读后感(篇一)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具有领袖般的文学地位,甚至因为这本书,诞生了一个专业学科和专家类型——红学和红学专家。放眼整个世界文学史,能造成这样影响力的著作也是凤毛麟角。
红学界,除了专业人士专业研究《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内涵,还有一部分人在解密《红楼梦》身上的各类疑点。
放眼整个世界,也绝少有一本文学名著能像《红楼梦》一样,身上的谜点就像它的文学地位一样多一样高。它的作者究竟是谁?书中的各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吗?原型又是谁?
连书的作者都有曹雪芹、吴梅村、洪升、曹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读后感(篇二)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这本书内容丰富,谈论了《红楼梦》可能对应的历史线索,不同版本的红楼、书中的各种谜题与神机……林林总总,用十二讲细细分析了《红楼梦》,也就是《石头记》。 但是我念念不忘的依然是那十二金钗,是那些美好的、多彩的少女们。 我喜爱《红楼梦》,正是因为喜爱曹雪芹笔下的女子,不是《水浒》中的夜叉或者荡妇,不是《西游》中的妖怪或者公主、王后,不是《三国》中的战俘、夫人或者身不由己的美人…… 《红楼梦》中的女子,各有千秋,还在我心目中留下了大量的名场面—— 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海棠、元妃省亲、晴雯撕扇…… 据《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记载,《红楼梦》甲戌本中第五则凡例说明了作者为何撰写此书,其中提到:“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曹雪芹写书时自觉一事无成,回忆往昔,当时的女子们见识不凡,巾帼不让须眉。 所以有了十二金钗,有了那么多各有所长、芳华灼灼的女子。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的第六讲“十二金钗”中提到,“金陵十二钗”也和“红楼梦”、“石头记”一样曾是书名,且是曹雪芹最钟意的一个书名,也最接近全书旨意。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解谜推理书,从《红楼梦》中抽丝剥茧,结合红学家们的解读与史料记载,提出一个又一个谜题和各种可能的猜想。 为什么金陵十二钗四上四下? 为什么脂砚斋书批的副册十二钗并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晴雯? 为什么钗黛的判词合一? 十二钗出场顺序是否暗藏玄机? …… 各种解释与史料伴随着作者抛出的一个个谜题一一呈现,我们似乎对《红楼梦》自此有了更特别的思考维度。 感慨一下,个人很喜欢舞剧《红楼梦》的设计,“飞鸟各投林”,曲终人散,十二金钗谢幕。 在《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一书中也提到了俞平伯把《飞鸟各投林》中的十二句与十二金钗的结局一一对应,黛玉对应“欠泪的,泪已尽”,宝钗对应“富贵的,金银散尽”,湘云对应“为官的,家业凋零”,王熙凤对应“冤冤相报实非轻”…… 食尽鸟飞,独存白地,终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读后感(篇三)
小时候很喜欢看书,无奈资源匮乏,能看的书很少,只要有字的东西我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包括产品说明书。但家里有一本厚厚的《红楼梦》我愣是没看下去,实在是文言文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
就是那么匮乏的年代,红楼梦的影像作品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太过于经典,以至于现在只要一说到红楼梦,我的脑海里先飘来一阵旋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接着是凤姐爽朗的笑声闯进耳朵,再然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入眼帘,慈祥的贾母、憨直的刘姥姥、病态的黛玉、清高的妙玉……当时觉得宝玉可真帅啊(星星眼)
从来没有一本书像《红楼梦》一样引发了后人的研究,甚至形成了一种现象——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本书作者从虚幻与真实的视角,逐步拆解《红楼梦》中的很多细节。
都说小说里都会有作者的影子,这也就是后人认为大观园里的生活也就是曹雪芹曾经的生活,作者开篇先介绍历史上的曹家,剖析了书中人物和历史人物可能有的联系。
之前也很想买一套《红楼梦》来收藏,结果一搜真的版本太多,挑花眼,何止是现代版本挑花眼。清代的手抄本也有很多版本,1921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铅印版,以清代刻本加上标点答后,又以胡适收藏的程乙本校对。胡适最早认为程乙本比程甲本好,直到他拥有的甲戌本,彻底改变了他对《红楼梦》版本的看法,也改变了整个红学研究的界域。
还常见与红楼梦绑在一起的“脂砚斋”,到底是什么呢?这三个字源自书中众多批者之一,以脂砚或脂砚斋署名。但到底是指什么?是人?是砚?还是书斋?这就是《红楼梦》里面未解的谜题之一。书中还提到除了“脂砚斋”之外另一位重要的批注者。
脂砚斋对十二金钗也有批注:“余按此一算,亦是十二钗,真镜中花、水中月、云中豹、林中之鸟、穴中之鼠、无数可考,无人可指,有迹可追,有形可据,九曲八折,远响近影;迷离烟灼,纵横隐现,千奇百怪,眩目移神,现千手千眼大游戏法也。”这对应的名字依序是袭人、琥珀、素云、紫鹃、彩霞、玉钏儿、麝月、翠墨、翠缕、可人、金钏、茜雪。这是脂砚斋认为的十二钗。
书中有大量插图,一些原画、手稿以及拉页展示的《康熙南巡图》非常精美,带领读者去一探石头记的虚与实。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读后感(篇四)
《诗经》和《红楼梦》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文学作品,这种美好贯穿了从童年至今的漫长人生,今后也无可替代。《诗经》展现了早期文学艺术质朴活泼的意趣,《红楼梦》则是集大成者,它浩瀚如海,又含蓄婉转,步入其中仿佛有无数谜团,无数人研究琢磨乐在其中,他们的分析点评也让无数读者品味解谜之趣。
这本书集中作者多年读诸红学家评论的心得,介绍了曹李两家的家世和创作背景,《红楼梦》的主要版本,以及书中蕴含的各种文字密码。脂砚斋和畸笏叟这两位批书人是谁?红楼人物是否影射了清代帝室和曹雪芹家族人物?大观园和荣、宁二府是否确有其地作为参照?更遑论还有无数人名、花草、灯谜等等暗藏玄机。
我曾完整地看过几次《红楼梦》,但也已经有些年头了。如今一路下来倒似乎又把书温了一遍,并且获知不少惊人的推论。书中女娲弃置的补天顽石有可能是巫峡石,这块石头被一僧一道夹带到人间,以第三视角看这场人间繁华梦。而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为贾宝玉就是补天石。这还不止,连康熙末年的“九龙夺嫡”都在书中有所影射,元春或是康熙,王熙凤暗指胤禩,李纨与胤祯有关联……不得不说,红学家们的考证脑洞是真的很大,而且还各有凭据。这么一对比,脂砚斋可能是曹雪芹夫人,或曹家人出现在书中都不觉得有何出人意料了。
书中插图(局部)
除了大大小小的人物线索谜团,还有涉及节气、五行、建筑、花草、药材等诸般知识也被一一分析,而这些恰是我以往读《红楼梦》时容易忽略之处,薛宝钗的冷香丸大有乾坤,人物们的生卒年日也暗藏玄机,经这么点破用意,才觉着以前读书还是太草率。
在阅读艰深烧脑的书时,翻一翻这样有趣的读物以作调剂,会觉得悦目悦心。它的排版、配图都比较考究,插入大量红楼主题作品,尤其数卷《康熙南巡图》拉页,更是难得的资料。
《红楼梦》博大精深,说不尽道不完,作者未完而殁,更使作品留下无尽谜团。解读它的书早已汗牛充栋,在这浩如烟海的书目中,对尚未读过《红楼梦》或者读得还不够深入的人来说,本书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补充。
好了,说得我又想把那部压箱底的《红楼梦》翻出来再看一遍了。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读后感(篇五)
第一遍读《红楼梦》的时候,没多大感觉,就这么读了,应该是当年年纪还小,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错过了很多精彩。 后浪出品的《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重读红楼梦》是马以军的作品,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看完我第一感觉就是这是我读的那本红楼么?
可能还真不是!我也不记得我当年读的那本是什么出版社出的了。知道红楼梦版本多,没想到这么多。作者在书中讲述了程乙本、甲戌本的故事,然后又提到己卯本、庚辰本,还有各种评点本……各有特色也各有长处和不足,我就想问一句,有选择困难症的人该怎么选?
不知道大家在读《红楼梦》时是把它当成真实故事来看,还是当成虚幻的小说来看,至少我是分不出真假。 说它虚幻吧,有些细节又无比真实,说它真实吧,又很明显地不在生活中存在。就像我们看海市蜃楼,一眼望去,如果它不是在天上,完全分不出真假,因为它就是真实存在的折射反射。要我说,《红楼梦》就应该好比沙漠中的海市蜃楼,难辨真假。
读这本《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重读红楼梦》,就是一场跟着作者去探索解谜的旅程。《红楼梦》有着太多的谜团,可能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到答案,但是了解谜团的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了。
曹雪芹的身世仿佛在迷雾之中,书中人物的各种未解之谜,批者脂砚斋也是个谜,还有更多细节,在读了这本书后,内心也会忍不住发出疑问,想着再打开《红楼梦》看一眼。红楼众人与历史中的曹家乃至更多的历史中人的重叠,这种阅读体验是似真似假,又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人常说《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涉猎广泛,现在看来,名不虚传。有很多内容小孩子读不懂,不过依然还有一些内容是可以读一读的,这本书里的第十讲“三春与三秋”和第十二讲“节气”,我就跟我家娃一起读了。古人如何过元宵和中秋,书中描写的热闹场景,我和娃基本没有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气氛,看书也算是体验了一把。
如果说文字娃很多都看不明白,其实让娃看本书的图也是一个非常棒的体验。早在第一张跨三页的长图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就预感这本书的图不会令人失望,事实上也果真如此。书中所有跨页的图都处理得很棒,用折页这种形式确实是用心了!这种用心做书的态度,不枉费我和我家娃对后浪的喜爱。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读后感(篇六)
如果说起今生zui爱的书,《石头记》若排了第二,便没有书可以排在它前面,若在它书中读到《石头记》的一点影子,便觉得十分欣喜。年少时自己写的小说,今天来读,满篇里都是《石头记》的各种小影子,让自己哑然失笑。读《石头记》,也学脂砚斋批《石头记》,我这么个没耐心的人,居然也用三年时光把前八十回逐回细细批过,也算自己读书史上的壮举。 却一直不太喜欢看脂批之外别人评论《石头记》的文字,害怕损害了自己阅读《石头记》的纯粹。
年岁渐长,读书略多,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石头记》本来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只一味自己去看,那就是一直身在此山中,那就也许一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于是,今年就把看《石头记》周边研究当做重中之重,有意识地选择了一系列石头记的研究之书来看。
马以工《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吸引我的眼球的原因,是它的两个中心词:虚幻与真实。这也正是我阅读《石头记》时突出的感觉,这就是一本轻灵处能够一行白鹭上青天,让人觉得飘渺高远;厚重处能够门泊东吴万里船,让人觉得包容深蕴的书。于是有一种想和作者隔空拍一个掌的喜悦。 读这本《虚幻与真实》的时候,感觉作者也颇得《石头记》写作的神韵。 首先作者选择了十二个词作为自己的中心词,十二这个数字,在《石头记》中,可是有十二金钗、十二伶官、宝钗药中的种种十二两十二钱,贾蔷的十二之戏等等,作者一定是对曹公的十二烂熟于心,写小标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以十二分之。
其次作者选择的这些词语,从《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祖家说起,从写作过程到写作重点,从浅入深,让你不知不觉,就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个过程有点像《石头记》中的香菱学诗,先学基础,再走平仄,词工句丽之后,再求新奇和神韵,渐入佳境。十二个单元中,越往后越精彩,最后两个单元特别令人击节赞叹。
作者写《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并不长篇大论,往往只是抛出一个引子,引发你的思索,然后就戛然而止,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你。这种写法当然也是学了《石头记》,想想看,警幻仙姑当初也是把判词判曲给了贾宝玉,并没有字字句句给贾宝玉分析,这本书适合,已经有了,一定《红楼梦》阅读基础的人看,如果还在那里问《红楼梦》与《石头记》是什么关系的读者,可以先去好好地阅读阅读原文,打打底子之后再来。
除了内容丰富多彩底蕴深厚之外,深得《石头记》韵味之外,这本书本身也是一个艺术品,作者本人是一个建筑方面的行家,书本也是一种小型的建筑,书本的设计者在建筑大家面前,也是使尽浑身解数,让人有一种《石头记》中大观园设计者山子野悄然出山的感觉。 读这本书,真的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读这本书,你会忍不住再去多读几遍《红楼梦》的。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读后感(篇七)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为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被公认为是世界上一流的文学作品。从《红楼梦》成书开始,人们对它的研究更是孜孜不断,现如今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人们对《红楼梦》普遍的关注点在于这究竟是曹雪芹家族的自传,还是单纯的虚无缥缈的一个故事。
《红楼梦》作为一部有着世界影响力的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特有的笔法让后世之人不断地揣摩思考。马以工先生的《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带我们探秘了解《红楼梦》的真实原型与艺术结构。从胡适先生的解说到脂砚斋的无数条评语,从程乙本、甲戌本、己巳本、再到庚辰本的解读,两百年来《红楼梦》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而本书则是一步步拆解《红楼梦》的诸多细节,还原我们不曾经历的真相。
对于马以工先生的这本《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他对《红楼梦》的细致解读,本书从人物到故事,从隐喻到意象,作者细致的梳理诸般线索,拆解困扰众多读者的种种谜团,读这本书就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入门红学。本书内容非常的细致全面,更是收录了两百余幅的的全彩插图、充分展现了红楼之美。
对于《红楼梦》究竟是虚构之作还是曹家自传,亦或是索引宫廷秘闻,作者在本书中均有自己的解读。书中的元妃省亲是否代指康熙南巡、曹家接驾?大观园的原型是随园、拙政园、留园亦或是其他?黛玉、宝钗是代表女性理想与现实的两种面貌?还是一人存在的两面性?这种种的疑问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马老师给出的答案。
这本书对我来讲就是针对《红楼梦》讲解的百科全书,细节呈现的很是完美到位,从历史上的曹家说起,向我们阐述了曹雪芹家族的发迹发展史,通过剖析书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的联系让我们看到有关《红楼梦》背后人物的真实身份。另外通过各个版本的呈现以及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身处的时代和他笔下世界构成的因果。
这本书对于《红楼梦》的研究解读是非常的精彩,特别是之前众位红学大家们的考证、论点、以及精彩的评论,而作者通过吸纳众大师的精彩论点让我们看到《红楼梦》的成书背景、语言文化、创作手法及价值等有着独到而精深的见解。
《红楼梦》的魅力读者欲罢不能,让红学大师沉醉其中,它的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虚幻与现实的结合转换,不同的人物与故事,悲喜剧的断错呈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残局,是谜题更是文化的旋涡。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解读了《红楼梦》里大大小小的谜团,马老师更是善于从细微处下手,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对《红楼梦》里的谜题有了答案。《红楼梦》不是空中楼阁,曹雪芹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特定的时间与地点,书中的故事与人是真实还是虚幻。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读后感(篇八)
初读《红楼梦》时,年纪尚幼,只知道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著,并没有去深究《红楼梦》还有不同版本的问题。今天重读《红楼梦》,顿时觉得手中的这一部《红楼梦》不知道有多少是属于曹雪芹的心血了。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显赫的家世,先祖曾是康熙帝的伴读和侍卫,与皇家关系匪浅,《红楼梦》也因此被猜测是作者的家族曹家的自叙传记。曹雪芹花费了十数年在完成这一部巨著,但可惜直到他去世时仍未完结,并且他在写的同时也进行了五次增删修改,以至于直到今天,人们对这一部未完成的巨著仍存在许多疑问和好奇。
在马以工老师所著的这本《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一书中,作者从虚幻与真实两个角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来剖析《红楼梦》中的诸多细节,解读《红梦楼》书中和书外的诸多历史争议,带领读者探寻曹雪芹身处的时代与其笔下世界的关系。
都说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曹雪芹能写出《红楼梦》中极尽奢华的享受场面似乎就与他的家世脱不开关系。但据曹雪芹好友的介绍,曹雪芹写书之时已经家道中落,结合历史上真实的曹家被抄家的时间,后人似乎就可以推测曹雪芹的生平以及书中贾宝玉的人设原型。
关于《红楼梦》中很多人物的原型,历史上红学家们都有过很多研究和争论,如贾元春应该是先祖曹寅的长女曹佳氏也就是曹雪芹的姑姑辈,后来又有人猜测贾元春可能是影射乾隆帝的少年好友福彭。
这些答案怕是只有曹雪芹才知道,后人也只能根据书中的只言片语以及曹雪芹的家世和经历来做分析研究。
关于书中的人物,人们不仅对他们的原型感兴趣,还对他们在书中出现的用意感兴趣。就说书中的金陵十二钗原来也是有不同版本,作者曾经对人选进行了调整。
现在看到的版本,包括我自己手上的书都是以修改后的版本为主,也就是用秦可卿、贾元春、妙玉以及巧姐换了李绮、李纹、薛宝琴以及邢岫烟。
对于这个修改的原因,人们也是对曹雪芹的心思琢磨不透。这四个人在书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多,所占的笔墨也比较少,且妙玉是一个出家人,巧姐则还是一个孩子。曹雪芹将这两人加入金陵十二钗正钗的之列,与此同时他还将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这背后的深意实在费解。
现在的《红楼梦》版本大致可以分为程本和脂本两个版本。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中价值比较高的是甲戍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三大手抄本。这三大手抄本因有大量的脂批而作为解读《红梦楼》的重要信息,这个前提在于《红楼梦》的原抄本或者曹雪芹的原稿至今仍未被发现。
《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对比起来会有会有一些增删修改,这一方面在于曹雪芹并没有把《红楼梦》写完,另一方面在于曹雪芹没有留下原稿,仅存的版本还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为了让这部书顺利出版,人们对它进行了补充。
后人对《红楼梦》的研究热情可能也在于它的不完整,给后人留了下许许多多的谜团和不解,吸引着后人不断挖掘曹雪芹心中的《红楼梦》真实的一面。
但或许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就如同今天的文学创作,曹雪芹也只是在写一部小说,一部与现实关系不大的小说,只是后人对这部巨著的热情过剩,用上了福尔摩斯的眼光来看待这部作品,企图发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
不管倾心研究《红楼梦》的人们会不会在《红楼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都并不妨碍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不妨碍人们从这部小说中汲取养分。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读后感(篇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第一回中,作者曹雪芹发出如此感慨。更别说后人把这部著作当做红学来研究,各领域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解读,鲁迅说:《红楼梦》但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文化瑰宝,,带给我们无尽的探索和挖掘,如果你也是《红楼梦》的爱好者,想一探里面的文化瑰丽,比如关于版本问题、关于背后人物的真实身份,书中人物与历史人物的联系、大观园的原型等等,那么这本《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不可以错过。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作者马以工从曹家说起,探讨了真实历史人物、景物是小说原型的概率;分析了不同版本探讨不同版本设定中哪个更贴近作者本意;详解石头、节日、诗画等种种意象解释原书留下的谜题;采撷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名家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让读者轻松潜入红楼之海,在真相和虚构之间自由衡量。
《红楼梦》争议较大的是版本与脂批,当前从人文社到果麦“青春版”再到白先勇推重的“桂冠版”,如何从层出不穷的《红楼梦》版本中选择?姑且不论各个版本校订、注解功夫,最根本的还是要看程本与脂本“孰优孰劣”,而要对这个问题要有所了解,就要从“新红学”开山人物胡适对《红楼梦》版本的发现开始说起。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书中从胡适推广程乙本的过程,讲到甲戌本。胡适认为,脂本是红楼梦的最古本,是一部最近于原稿的本子。在文字上和文学价值上,脂本远胜于各本,文学的价值远在各本之上。
《红楼梦》各种版本之间的区别,并非单单是对于“用词、语言”的甄别,而包涵着对于这部伟大著作研究与评价的思路变化,例如胡适和俞平伯都追求文本的“近真”,不过后来俞平伯开始“顾虑作品的品格”。搞清楚为什么胡适、俞平伯各自推重不同版本的原因所在,也就明白了我们应该选择哪个版本。
另外,书中还探讨了文学经典《红楼梦》究竟是虚构之作,还是曹家自传,或是索隐宫廷秘闻?元妃省亲一事是否暗指康熙南巡、曹家接驾?大观园的原型是随园、拙政园、留园还是其他等等,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相应的论述和依据。
这本书是从探讨角色、情节、建筑场景的真实原型的可能性角度去讲的,解开了大大小小的人物线索谜团,还有涉及节气、五行、建筑、花草、药材等诸般知识也被一一分析。作者从证据出发,分析每一种观点的可能性,交给读者判断。书中还收录了两百余幅全彩插图、《康熙南巡图》拉页展示,还原红楼之美。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读后感(篇十)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能够让不同读者得到不同感受,就像“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曾对《红楼梦》有这样的评价:“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为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层次和欣赏水平的读者,看完之后都会从这身立场和需求出发,在《红楼梦》中寻得适合自己的角度。
说实话,我没有完整读过小说《红楼梦》甚至没有看完过电视剧《红楼梦》,中学时代也有语文课本学过些相关的节选,对小说情节有些许了解,人物形象有些许印象。那作风雷厉风行的凤辣子,那扶风弱柳的林妹妹,那知恩图报的刘姥姥。也听过关于贾府的遭遇就是曹家的遭遇,作者曹雪芹把自己家族的命运真真假假的放入到了《红楼梦》当中。又如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多种版本续写当属高鹗版的比较好,但大家觉得跟前八十回差点意思。
在之前红楼梦给我的感觉就是豪门大族里面那些子破事情,直到去年在广东省博物馆看过“红楼梦文化展”,对红楼梦这部巨著有了新的认识,对其背景和背后的故事有了跟深入的了解,而且不再认为红楼梦是单纯的一部文学作品,简直就是一部我国古代的文化宝库,里面的能够反映出非常多物质和文化层面的东西,中国文化史上“大百科全书”式文学巨著。
当时这个展览是从国家博物馆引进的,在北京展出的时候就非常受欢迎,毕竟红迷的基础还是很大的,在粤博展出的时候亦是如此,每天展厅都非常多的观众,展厅展陈空间设计也很棒。在粤博展出的时候,展览共分为“一座文化的高峰”“经典的创作背景”“不朽的文艺著作”“广泛的文化传播”和“深远的文化影响”五个部分,共展出413件(套)古籍善本、文物器物、书法绘画、学者手稿、艺术作品、非遗作品及多类辅助展品,展现《红楼梦》创作的背景、著作内容和对其后世造成的影响。
粤博这次展览是没有出展览图录的,但是最近在书店的新书推荐区域见到了马以工的《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重读红楼梦》,其实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的,还挺好看的,后来翻了翻里面的插图蛮多的,非常漂亮。翻了翻目录,也挺有意思的,都很吸引人,从探秘《红楼梦》的真实原型与艺术虚构,从人物到故事,从版本到脂批,从隐喻到意象,梳理诸般线索,拆解《红楼梦》的种种谜团,采撷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名家观点,颜值和内容都尚可的书,怎能拒绝呢。
书中对于红楼梦不同版本的鉴别,溯源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程甲本、程乙本等多个《红楼梦》古本。在粤博的红楼梦文化展中也对个问题进行分析了,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文化影响是巨大的,版本也众多。据不完全统计,除各色中文版本外,迄今全世界至少已有35种语言、156个不同篇幅的译本的《红楼梦》外文图书。关于哪一版本是《红楼梦》最早版本的问题,目前学术界的主流意见以认同甲戌本,严格地说应该是甲戌本的底本,为最早版本的说法,如冯其庸、蔡义江和刘世德均持此观点。
书中对曹家与贾家可能存在的联系,以及对曹家的背景进行了考证,红楼梦中的某些人物可能实际对应曹家的那些人。在粤博展览中第二章节专门对这个进行分析,叫作“经典的创作背景”,对曹家祖上进行考证,对曹雪芹之前的几代都进行考证。马以工的《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重读红楼梦》书中的考证也很精彩,而且里面提到了“苏州李家”,世袭江宁织造官职的曹家与苏州织造李煦所代表的李家这两大家族,也被一些学者推测是《红楼梦》的故事原型。
而李煦这个人物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厅被特别突出,因为康熙年间,李煦的父亲李士桢曾任广东巡抚,设立十三行。这也就是为什么红楼梦中贾府总是比较时髦,能搞到些新奇的西洋物件,很有可能就是对应到现实世界中,李家和曹家的关系,李家在十三行能够很容易的给曹家带过去西洋物件。这也是红楼梦能够与广东建立的少数联系之一,所以粤博特地从昌邑市博物馆借来珍藏的“李煦暨配韩氏画像”与“盛放《虚白斋尺牍》原盒”两件文物在展厅展陈。
马以工在《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重读红楼梦》中提到,曹雪芹可能特地在红楼梦中卖弄自己对丝绸相关的了解,多种材质的织物都了如指掌。在粤博红楼梦展厅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多种织物的展示,红楼梦中书中写到的服饰色彩体现着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对现代学者考究文物历史、追溯古代社会生活与制度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是为什么透过红楼梦,隐藏的是一座文化宝库。
再如,马以工在书中对于贾府及大观园的原型进行来探究,用了大篇幅的给大家展示了几个不同的园林建筑群,而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进贾府、贾政巡览大观园、刘姥姥游园的三双眼睛,以人物的行进方向为路径,以各个院落为点和面,建构了小说叙事的空间坐标系。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建筑空间布局,以及传统建筑的样式。《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重读红楼梦》第十二讲是关于节气主题,总结了红楼梦中关于节气的一些描述,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节气习俗都非常有帮助。当然还可以从文中汲取到更多的文化知识,那就自己去打开这本书进行探索吧。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读后感(篇十一)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四部名著中极为受到人们关注和专研的一部。
“红学”研究从清代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仍然十分活跃,文学大师胡适、俞平伯、吴世昌等人对其都有精彩的研究和评论。
《红楼梦》道尽了人间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有许多值得我们深究的地方。
但是,因为其成书的历史久远,有着多种版本,还有续写内容,又饱含作者曹雪芹的许多深意,里面的人物、场景、关系、历史渊源、隐喻等都不似表面那么简单,充满着各种虚幻与真实,“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社会经历下看《红楼梦》,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记得以前年纪还小时看过书后,对一些内容仍有几分懵懂,不明所以。因此,要想好好理解这部经典著作并不容易。
由马以工所著的《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重读红楼梦》一书,针对《红楼梦》的各种细节进行拆解剖析,将书中虚幻与真实交错纠缠的关系进行探索和梳理,厘清一些让人感觉不明晰和真假虚实的关键点,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的作者思想和内涵。
本以为解析这么一部内涵丰富的著作会写得很深奥艰涩,但本书有着清晰的框架和分类,结合作者自身多年的研究和感悟,将许多需要厘清的重点细节一一进行解析。
每篇文章也并不冗长复杂,将关键问题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地进行叙述,也解开了我心中对《红楼梦》的许多疑惑之处。
《红楼梦》为什么又名《石头记》?多个抄本如程乙本、甲戌本、庚辰本等有什么特别之处和优劣之分?做点评的神秘的脂砚斋会是谁?曹雪芹笔下的荣国府是他自己的家族写照吗?书中的人物在现实中的原型是哪些历史人物,有什么样的命运?大观园在现实中是哪座园林,还是想象的世界?书名中的“梦”字有什么特别意义?……
原来,《红楼梦》最早的名称是《石头记》,因为石头有着多层象征意义,既代表着贾宝玉的前世,也象征着故事发生的地方南京,亦称石头城。《红楼梦》就是《石头记》,《石头记》也就是《红楼梦》。
由于历史的原因,《红楼梦》的原作流传下来并不完整齐全,有多种抄本,内容也各有缺漏和出入。因此不同版本的《红楼梦》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一些情节的设置、语句的描述、内容的衔接,都有一些差别,对作品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比较流行常见的抄本主要有程乙本、甲戌本和庚辰本。胡适曾经藏有一份程乙本,因此也十分推崇,认为它的内容完整,没有错误矛盾,适合大众阅读。
但其实程乙本存在着一些错漏,直到后来甲戌本出现,将一些重要的错漏补充完全,并且更显完善顺畅。
如第一回所写的女娲补天神话,甲戌本比程乙本多出两页精彩的对话内容,点明了整个故事的核心,是作品的精髓所在。
关于各种抄本的特点和区别,这是我一直都没弄明白的一个方面,经过作者的分析介绍,终于厘清了它们的关系。
还有其他许多细节和疑点问题,作者也结合现实情况和历史典故一一进行了探究和解读,当我们重读《红楼梦》时会更容易进行理解。
本书还配有两百多幅精致华美的画作和历史资料,如人物与场景插图、现实场景照片、各个抄本的影印页、名人批注真迹等。
最特别的是附有多幅长拉页的《康熙南巡图》,从中感受清初盛世之势和大观园曾经的繁华一梦。本书横版精装大开本的尺寸特别适合展示此画,也十分适合收藏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