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中国散曲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散曲史》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28 03:00:28
《中国散曲史》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0-28 03:00:28   小编:

《中国散曲史》是一部详尽介绍中国散曲起源、发展和流派的著作。作者通过对散曲形式、题材、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展现了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读后让人对散曲的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中国散曲史读后感(一)

《中国散曲史》这本书由卢前老师倾力打造,应急管理出版社出版。;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散曲艺术的历史著作,更是一次深刻探索我们中华文化的奇妙之旅! 你是否曾对古代散曲感到好奇? 是否渴望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那么,这本《中国散曲史》绝对不容错过! 《中国散曲史》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散曲艺术发展历史的书籍。作者卢前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散曲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书中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和资料,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散曲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作者不仅介绍了散曲艺术的形式特点,还对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曲艺术的价值所在;书中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散曲艺术的魅力。为了增加可读性;书中还配有精美的插图,帮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散曲艺术的表现形式。 无论你是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学者还是普通读者,只要你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这本书都是你的不二之选!它还适合所有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

中国散曲史读后感(二)

相对于诗词而言,曲,我们真的知之甚少。

或许,这本刷边版的《中国散曲史》可以补补课。

刷边版,不但有阅读价值,收藏也是一绝。

作者卢前,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国文系,师从曲学大师吴梅,素有“江南才子”之名,深得曲学精髓。

他说,所谓“曲”,“就是曲曲折折的情意、直直爽爽的说出来。”曲要表现出来的境界,是诗与词所不能表达的,而曲就能将表达方式延伸。

当下社会,诗词不受人待见,而曲却成为表达情感的主流,盖因如此吧?

所以,我们应对曲的历史与渊源有些了解,对曾经写曲的人有些认知才好。

卢前说,“溯曲之源,探曲之本,端在散曲”。

故而本书以《散曲史》外加《词曲研究》为主体脉络,介绍了散曲的发端、演化过程、散曲家以及词与曲的关联等等相关知识,同时也可阅读名人趣事,朗诵各种词牌下的曲。

蒙古人进驻中原,似乎除了“曲”之外,并未给中华文化留下多少值得书写的篇章。

元人擅作曲者,蕞为出名的恐怕要数关汉卿了。

卢前并没有将著名的《窦娥冤》记录在书中,而是引用了《太和正音谱》来评 价关汉卿的词,曰“如琼筵醉客”,可谓华丽之至。

书中还记录了关汉卿的一则趣事。

关汉卿看到一奴婢甚美,“百计欲得之,为夫人所阻”,没有办法,就给夫人谱了一曲《朝天子》:“鬓鸦,脸霞,屈杀了将陪嫁。规模全似大人家,不在红娘下。巧笑迎人,文谈回话,真如解语花。若咱,得她,倒了蒲桃架。”

夫人也是有才气的,直接回了一shou诗:“闻君偷看美人图,不似关王大丈夫。金屋若将阿娇贮,为君唱彻醋葫芦”。

毫不留情拒之。

果然,古代的男人就想纳妾,而男人的老婆是千方百计阻止呀!

要研究词与曲的关联,就不得不研究唐宋以来的词人。

唐人也写词,虽流传下来的不及诗多。作者提到了李白的两shou词——《菩萨蛮》和《忆秦娥》,真是不太常见。

南宋的李清照是任何写词家的作者不能忽视的人物,盖不是因为她是女性,而是她的确有才。

有一次,李清照写了一阙《醉花阴》给丈夫赵明诚。后者和了50余阙,与李清照的掺杂在一起给朋友陆德夫欣赏。陆德夫独独选出了“莫道不消hun,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恰恰为李清照所写。

赵明诚自愧不如。

姚华在《曲海一勺》中说:“一物之微,一事之细,尝为古文章家不能道,而曲独纤维毕露,譬温犀之照象,象禹鼎之在山”。

曲,自然之文体,需知。

中国散曲史读后感(三)

散曲是什么?实际就是在元朝盛行的“元曲”,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它和唐诗、宋词一样,是我们古代历史上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你是否也觉得,它只是盛极一时,不像唐诗宋词那般,辉煌延续到如今。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今天带来一本由卢前所著,应急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曲史》。作者是曲史研究的专家,有不少相关著作。而这本书是由后人整理编写而成,将整个内容分成了《散曲史》和《词曲研究》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散曲的发展历程、明曲时期和清以来散曲家,后一部分主要讲解词的发展、词曲转变和重要曲家。 在我看来,词与散曲的主要区别是格式和风格。对词来说:格式上,有词牌和词题,结构要求严格,有严格的格律和字数限制;风格上,文雅含蓄,清新隽永。而对散曲式而言:格式上,开头是曲牌、宫调和曲题,结构相对自由;风格上,就相对口语化、大众化。 简而言之,元曲是宋词的世俗化,是各级人民都可以欣赏的新文体,主打的就是雅俗共赏。但是有意思的是,随着散曲的发展,到后期逐渐规范化起来,导致它失去了个性化和市井气息,又开始变得和宋词差不多,在这种“认祖归宗”的情况下,当然是主线宋词传唱度更高咯。 当然,可不能忘了“元曲四大家”,它们为文化的发展和元曲的发扬光大贡献了不朽的力量。 关汉卿:号称“曲圣”,元杂剧奠基人,他是中国戏剧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代表作《窦娥冤》。 郑光祖:杂剧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上乘,展现深厚的创作技巧,帮助元代戏剧艺术进一步发展,代表作《倩女幽魂》。 马致远:在散曲创作上,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技巧高超,一首《天净沙》便荣获“秋思之祖”之名,代表作《东篱乐府》。 白朴:词作和杂剧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出色,文字优美,情感深切,善于用历史题材进行创作,代表作《梧桐雨》。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