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1000字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03 17:05:16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2-03 17:05:16   小编:

读完《破镜谋杀案》,感受到作者独特的笔法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设置。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通过对各个角色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实性。整个故事充满悬疑和惊悚,令人回味无穷。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一)

很喜欢这个故事。

1. 女主角——女明星的性格特点和她的所作所为被塑造得很贴合,让人信服。

2. 领养孩子和作为母亲的职责这个话题值得讨论和思考。

3. 这不是一个围绕遗产而展开的杀人事件。死者的死因让我觉得她罪有应得。她虽然比较无辜,但是盲目的活着自我当中而不注意别人的感受,会给周围的人带来许多不快,虽然这种人心眼不坏,可是,却给别人带来间接的伤害。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二)

2019-1-25

看了这么多本,第一次猜到凶手,就是动机想错了,毕竟信息量不多。当然,猜凶并不是侦探小说的重点。如果你总是和作者“对着干”,在她的误导中反向思考,也能逼近真相。这本之所以容易猜,一个是因为阿婆的套路已经有所熟悉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我觉得是因为这是“谁都可以是凶手”的写法,所以我打三星半。如果说波洛借助灰色脑细胞的时候还得自己去探访,那腿脚不便的马普尔小姐就是纯粹的安乐椅侦探了,几乎不出门就把案子破了,而且还有点帅!虽然她是个眼睛腿脚都不方便的老太太了,但是一有谋杀案,她就精神抖擞。马普尔小姐说,人性,在哪里都一样,旧时代过去了,老村子盖起了新楼房,但人性是不会变的,所以,死者,还是死在她的性格上。

动机:复仇

诡计:临时起意,毒杀。凶手平常都吃那个药物,所以别人看见也不以为意。结尾在人称代词上还有叙诡的意思。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三)

本书有两大亮点,一是真凶的作案动机,书中在前期营造了一个滥情癫疯且不负责任的形象,再加上女明星的贬义滤镜,使其相当不讨喜,然而当真相揭晓时,其背后阴藏着的却是母性的温暖,她杀了人,但任何人都无权批判。这种反转不光是剧情性的,更联动读者的内心,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故事本身。

第二大亮点是凶手丈夫,外表虽丑陋,实则不失为真男人,他睿智包容、正直深情,同时富有担当。前期他用最大的力量去保护一颗破碎的灵魂,后来他看透真相,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苦苦煎熬,在痛苦中给予正义最好的回应。

现实中,我们往往通过第一印象对他人作某种主观评判,但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变换的,我们以为的恶,也许正是善的另一面,我们认为的美好,只不过是自己期待的好,本书教导我们,待人以善,更要待人以慎,切勿以貌取人。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四)

单以案件而言三颗星,犯罪手法一般,动机在提到母子图、生了个弱智孩子后又一次提到希瑟病中跑去见偶像就猜到了,给的线索还挺明显的。但这部小说的重点应该不是这个,我觉得有位网友提到的“‘拎得清’简直就是一种美德”简直就是这部小说的主旨。这个点我很认同,所以总体给四颗星。(PS,这个时间点看到“玛丽娜”这个人物设定,有种巧合的微妙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完一段时间后突然回想起来,看到了这本书中的意难平。被害人只是做了一件她压根就没想过会有意外悲剧发生的事,从头到尾她都不知道她到底做了什么,也从不怀以恶意,这样的人该死吗?可施害人呢?因为别人的无知无觉的行为,害了她的一生,害了她最爱的孩子一生,她又何其无辜?对她的孩子又何其残忍?作为读者,我实在无法判定这件谋杀案谁对谁错,无论杀害还是放过,到底都是意难平的。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五)

这是我至今读过的众多阿婆作品中,结局最令我震惊的一本。 凶手并不难猜,可当马普尔小姐说出凶手的动机时,我很难描述我当时的心情。

“像她这样的人,会无意识地给别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他们缺乏的不是善良之心——他们为人善良——而是真正的思考。他们该明白自己的行为也许会影响到别人。她只考虑这个行为对自己的意义,从来不想一想它对别人的意义。”

大约是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看起来善良,却缺乏同理心,仿佛世界只围着他一人而转,极端的自私而不自知,从不去想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伤害。以至于我在看到结局时,竟然觉得这是阿婆作品中最该死的一位受害者——而实际上,这位受害者完全没有害人之心,她只是无意识地,毁掉了别人的一生。可比罪恶更可怕的,是不自知的罪恶。

总有人说,阿婆的作品以善于刻画人物、描绘人心见长,我一直对这种观点不置可否。可看完这本书,女明星的癫狂,她的丈夫对她的迷恋,女仆对马普尔小姐过分尽责的照顾,把音响开到最大却从不觉得扰民的女孩,被收养又被抛弃的养子,新时代与旧时代之间的代沟……阿婆她洞察人心的本事都浓缩在了这本书中。我想从前我只算是站在门外的阿婆粉,现在我应该站在门里了吧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六)

流畅,一如既往地流畅,叙事流畅,翻译也流畅,阅读体验很好。相比较而言,这部算是阿婆中等偏上一点的作品(仅个人观点)。

这次抓住了一点阿婆抛出的线索,锁定了凶手(或者说第一个命案的凶手,这样比较严谨),作案手法也差不多,只是动机没想出来,拼图是有了,只是没成功联系到一起。到后面连续出现命案就有点一发不可收拾了,毕竟我还短暂怀疑过阿瑟,谁让他刚出场的时候就被塑造成一个不健忘的人,我以为动机是某段旧日仇恨。

执念这个东西有点可怕,对孩子的,对爱的,能蒙蔽理智,把别人不当有生命的人,仿佛只是路上一颗自己能一脚踢得老远的石头子儿。虽然有些“石头子儿”并非善类,总想不劳而获或者趁火打劫之类的,有些“石头子儿”则比较无辜,明明跨过去、绕过去都可以,但偏偏要被踢一脚。希瑟是我见过最惨的粉丝了…

玛丽娜或许是一个好演员,但她绝对不是一个好母亲,或者我笃定地判定,她无法成为一个好母亲,性格使然,不得不说,有的人真的不适合成为母亲或者父亲。她无法控制情绪,容易走大喜、大悲这两个极端;而且对很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没兴趣了就抛弃,一些爱好也就罢了,连领养的孩子也像个随时可以得到、随时可以丢掉的物件。难能可贵的是,那3个孩子没有走上歧途…

好吧好吧,既然那么有爱,那这一场闹剧就由导演亲自喊“cut”吧…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七)

说实话我打脸了,记得上一篇阿婆的作品书评题目是:再也不想读阿加莎 但是,只隔了几天我就读了这篇马普尔小姐系列,原本是有一些盛情难却的,是个很可爱的朋友推荐的哈哈哈哈 然后,我脸肿了…… 个人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因为它的人物相对鲜活立体,能让人对其建立情感 马普尔小姐,她机敏,睿智,充满对生活和人性的洞察力以及包容度,还有难以掩盖的可爱,综合她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物 接下来是发生案件后去采访马普尔小姐的探长,见到她的时候,开口叫的是,简姑姑,我当时就觉得很美好,仿佛一瞬间,情感就流淌开了,亲情啊,不单单是为了案件

同理的呢,还有马普尔小姐和庄园的旧主,那种仿佛闺蜜间的可以一起聊八卦的美好情感,朋友说,这位夫人,是马普尔小姐的黑斯廷斯,当然是玩笑,但我懂她的意思 还有,女明星马丽娜格雷格和她的丈夫

这个男人的爱纯正而热烈

到这里我发现,虽然有人命牵扯,但这部作品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真实无虚

这点,深得我心

接近二分之一进度时,我猜出了凶手,却没有因此而兴致聊聊

关于另外两个死者是谁杀的,我个人倾向于马丽娜的丈夫

还有,结尾处的悬念,我认为当然是他下的药,这里的情节或许已算不得新颖,但当时内心还是浮现出作者所期望的情绪,忧伤的美感

一如既往,推理小说于我个人来说,其魅力,首当其冲的,是人

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本阿加莎,出现了!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八)

这篇文章里面不会有直接的剧透,也会尽量避免有可能让敏感的人猜测出凶手的暗示。

这本书对我来说,总体阅读体验还不错,虽然看起来不相关的情节不少,但是并没有让我感觉很絮叨。之所以有很多不相关的情节,我想首先是因为马普尔小姐的探案方式,作为非“正式”调查人员,她绝大部分的推理都是依据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二手”资料。而且这些二手资料,她在收集的时候,并不是用类似侦查的方式,非常有目的性的一问一答,而是很放松的拉家常,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出现很多“废话”,这也是很自然的,毕竟拉家常的时候说的如果都是有用的话,那看起来才比较不自然。

而且这种拉家常的调查方式,应该是阿婆的一种写作技巧吧,为了保证读者和侦探的信息量对等,作者必须把一些有用的信息暴露给读者,但是同时,必须保证这些信息不会被暴露的过于明显,以至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轻易的猜出了谜底,而失去了阅读乐趣,所以必须把一些有用的话藏在废话里面,以降低信噪比(有用的信息和没用的信息的比例),当然了,废话不可以过多,不然就显得过于啰嗦,让读者完全无法抓到重点,以至于中途就放弃阅读。单讲这本书的话,我觉得至少对我来说,信噪比控制的比较好,废话实际上并不多,而且你会发现很多废话,看起来跟案情本身关系不大,实际上也并不是这样,具体的就不多讲了,以免不小心剧透。

这本书除了案情本身,还侧重描写了代表发展和快节奏现代生活的开发区,和代表传统和慢节奏生活的老城区中,不同的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对于新的技术和生活方式,当地的人大概有三种态度:不喜欢不接受,不喜欢但是接受,喜欢而且接受。阿婆对于这三种人的描写都很精准,这些描写,放到现在这个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的时代,依然一点都不落伍,这三种人,现在依然存在着,而且是以和书中描写几乎相同的状态。虽然很多人感觉这些描写可能有些啰嗦,但是其实个人感觉,这些都是有用的,都在不断的提醒读者,就像书里描写的那个案子本身一样,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人性是不会变的。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九)

破镜谋杀案 【人物关系】 圣约翰急救组织筹款活动 马普尔小姐“年迈的马普尔小姐总像针一般敏锐”“专搞谋杀案的那个人” 哈特内尔小姐 普罗瑟罗上校 牧师妻子格丽泽尔达 谢莉·贝克,马普尔的女佣人 忠诚的弗洛伦斯,马普尔客厅女侍 奈特小姐,马普尔的贴身医护人员,支气管炎,她五十六岁,体形硕大 雷蒙德(她的侄子) 希瑟(开发区好心路人,像艾莉森·怀尔德),主线死者,喝了女演员的酒 丈夫巴德科克,竟然是女主前夫 班特里夫人,庄园前主人,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肯尼亚,南非,得克萨斯州附近,伦敦。 玛丽娜·格雷格(女演员,买下戈辛顿庄园) 贾森·拉德,女主丈夫 埃拉·杰林斯基,女秘书,敲诈勒索,被人在过敏药里下毒谋杀 黑利·普雷斯顿,男秘书 管家朱塞佩,从伦敦回别墅后被人从身后枪杀 阿尔科克太太及议员先生 年纪最大的桑普森 老布里格斯,照料桑福德医生家的花园 科尼什探长 贝恩太太,阿瑟邻居 结局竟然是女明星发现了当时传染自己风疹导致孩子痴呆的元凶,起了歹意,杀了希瑟。 【精彩段落】 我所感兴趣的是人性。你得知道,人的秉性大部分是相同的,无论是电影明星还是医院护士,或者是圣玛丽米德的人们,或是……”她若有所思地说,“住在开发区里的人们。” “它还被赋予了更有想象力的说辞。”德莫特说,“引用的是已故诗人丁尼生的诗句。‘镜子开始四分五裂;夏洛特女郎惊呼:厄运降临到了我身上。’” “那里没有镜子。”玛格特·本斯说,“就算之前有,应该也已经打碎了。”她突然站了起来,“等一下,”她说,“我这儿有样东西,要比口头描述好得多,我拿给您看。” 当人们不能明白某件事时,都会觉得很有意思。要是你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那么很有可能是你看待它的方式错了。当然了,也可能因为你没有掌握充分的信息 这样的人会给别人造成很多伤害,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品质--不是善良,他们有善良--而是一种对他人的行为可能影响别人的真正的考虑与体谅,她总是想到一个行为对她的意义,从不分一点神来考虑它对别人意味着什么。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十)

这本书是在好多天前看的了,当时没写读后感是不是因为没有感慨,而是因为看完已是周一的凌晨两点左右,实在没时间再抒发感慨了。时隔多日,今天才想到来写一下。 看这本书之前看过一本借镜杀人,说实话有点失望,因为早就猜到了凶手和他的手法。其实这本我也很早就猜到了凶手和她的手法,但却一点也不失望,反而有种刺激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死者死得很莫名其妙,因为死者是个热心肠的人,我实在看不出她会跟人有什么矛盾,更不用说跟一个身份地位相距甚远的女明星能有什么矛盾了。换句话说,我想不透凶手杀人的动机。我曾一度怀疑是因为死者无意中暴露了她知道凶手的一个秘密,这个秘密足以致凶手于死地,凶手杀人是为了灭口,而死者又不觉得这个秘密是个不可告人的事情,会对凶手带来灭顶之灾,否则她就不会说了,除非她想敲诈凶手,而死者明显不是这样的人。那难道是死者迟钝如此以至于自己握着别人的一个天大的把柄却不自知吗?死者是一个组织的秘书,似乎不应如此迟钝。所以,这动机对于我来说是个最大的悬念,很让我着迷。

因为死者帮扶过马普尔小姐,所以对死者非常有好感,也就对马普尔小姐说的一个与死者个性极像的人死了一事颇为不解。马普尔小姐对这种人的特点很了解,她说她们不知道自己的做法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一直是以为死者无意中对凶手说了什么对凶手不利的话却不自知而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以为有哪句有特殊含义的话是作者有意没有交代的,后来才发现,该告诉我们的作者其实都告诉我们了,只是有些细微的处理,而我一直不觉得那样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会给死者带来死亡的厄运。直到后来马普尔小姐提到那种病的传染性的时候,我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了。同时,也对死者之死不那么伤感了。就像马普尔小姐暗示的,这种人很热情,但也有些愚蠢,往往是好心办坏事,实在可怕。不过凶手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有了亲生子就遗弃了几个养子女,孩子的悲剧不能不说是一种报应,就像她的养女说的那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从她遗弃子女开始就注定了,死者只不过是上天惩罚她的工具而已,她要恨也应该恨自己,是自己的冷血无情给自己和孩子带来了厄运,而不应该恨死者,要知道死者当时也只不过是个孩子,不应过于苛责,要是她足够小心,也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十一)

可以说“厄运降临到了我身上”这一句诗是这部小说的线索,贯穿始终。

这是我读的第一步阿加莎奶奶的小说,因为以前对侦探小说并不是接触很多,现在看这部《破镜谋杀案》感觉还不错,算是开了一个比较好的头,以后要多接触这方面的作品。当时只是简单地想读阿加莎奶奶的作品,并且刻意选择马普尔小姐系列,因为感觉女侦探更有吸引力。

小说建立在马普尔小姐的老年时期,从中可以轻易看出马普尔对自己年老的挣扎与不屑,与此同时,女佣奈特小姐总是提醒马普尔小姐年龄问题,尽管她是善意的,但这往往戳到了马普尔小姐的痛点,所以马普尔小姐对她非常不满,总觉得她事儿多而且爱大惊小怪。这一个时期,新生事物不断涌进这个往常平静的小镇,原住居民固有的生活方式被打断,马普尔小姐与班特里太太一类的“老人”往往比较守旧,她们是绝对不会向这些新生事物屈服的,对其往往是讽刺和嗤之以鼻,大约,这也是阿加莎奶奶对待这些新事物的态度吧。但是作为一个侦探,想要知名度最大可能的提高必然要以破案量大且准为基本要素,马普尔小姐一直生活在这里,能遇到的案件也是有限的,这也是挺遗憾的,但我们仍可以从很多细节中看出马普尔小姐不凡的智慧。聪明的女子如马普尔小姐,对生活的种种细节把控得都非常好——情商高、自主独立、智慧······这大约就注定了她终身不嫁了吧。

回到这个案子来,主要是讲述一位普通主妇希瑟·巴德科克在著名影星玛丽娜·格雷格家聚会上被谋杀的故事,从一开始大家都认定这是有人本要杀玛丽娜却误杀了巴德科克,并沿着这条思路展开调查,结果是·····不如人意啊,为不透露情节我就不评论了,总之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我想结局是令绝大多数读者出乎意料的,按照我刚刚所说的思路,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轮番怀疑了每一个当时在场的客人或主人,在这过程中,我想最后的凶手一定是我所猜测的某一位,绝对跑不了,没想到竟然被打脸了,不得不承认这是阿加莎奶奶的高明之处。凶手也并不是作案高手,却轻易将读者的注意力转移走了,究其原因,不过是大多数人有先入为主、思维僵化、爱顺着前人的思路思考的坏习惯,诚然,高明冷静的马普尔小姐不属于我们大多数人,这位一直冷眼旁观他人、对生活细节把控非常拿手的人。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侦探小说,它里面提及的生活结构人事关系生命体会都是非常独到高明的,值得一读,不管怎样,我是一定要再寻来阿加莎更多的作品来看的。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十二)

到底是阿婆!这本不同于其他作案风格的推理小说《破镜谋杀案》也足够好看!

女明星搬进了一座乡村小镇,她举办的派对非常盛大,但有那么一瞬间,女明星突然神情一滞,似乎看到了噩运。紧接着,刚刚还与她热情攀谈的一位夫人饮了有毒的酒死去。所有人都认为,凶手真正想杀掉的,是女明星——谁会想杀掉一个小镇上普普通通的女人呢,虽然她总是过于热情,话多,有时不注意别人的感受。毕竟,女明星有着丰富的婚恋史,情绪不稳定,娱乐圈又那么复杂,应该是不知得罪了谁吧?再然后,随着破案情节的推进,女明星别墅的管家和秘书也接连被害……

这是一本语言很流畅的小说,阿加莎·克里斯蒂“贴心”地通过主人公马普尔小姐的动作和表现,提醒读者注意,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笔。

比如,看到了谁谁谁,马普尔小姐凝视了一下,听了谁谁谁的话,马普尔小姐想了几分钟,等等,这样的写法,一方面是在描写马普尔小姐作为破案高手的良好习惯和敏锐性,另一方面,这些“标注”就像在给读者传小纸条,意思是说——注意咯,我要划重点啦,你猜,凶手的马脚,会不会就藏在这里呢?

当然,阿加莎最绝的地方还是“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

故事的名字,来源于一个预言,破损的镜子,似乎预示着女明星不幸的命运。所以,故事前半段,通过目击者不断强调女明星像看到自己的噩运一般脸色发白眼神失焦的这个时刻,埋下“钩子”,一半是为了吸引读者往下看,想知道,那一瞬间,她究竟是看到了谁?目击者们的讲述,谁说的是对的,谁是在有意隐瞒?而另一半,则是“障眼法”,用证词完善着故事的全貌,却欲盖弥彰,把读者引到别的可能性上面——兜了半天圈子,凶手原来是……

等到最后真相大白,想想开头这个预言和女明星的反应,逻辑上倒也合理。作案动机一旦搞清楚,“破镜”这个书名和寓意,还真的扣上了。

值得一提的是,阿加莎通过马普尔小姐的视角,不断将眼前遇到的人与记忆中的某个人相比较——上一个有着这样性格的人,TA最后怎么样了?TA死了!看到这些段落,在想笑的同时,我也在想,从作者的角度,是不是写惯了推理小说,经验已经成为一种直觉,她对人性的弱点所具有的普遍性也更深有感触了。

在人物的勾勒上,马普尔小姐虽然年龄大了,但依旧睿智、冷静、耐心,头脑清晰,而看护她的那位女士,絮絮叨叨,百般不放心,极有控制欲,二人因为生活方式不同一退一进的桥段,就像是紧张氛围里的小插曲,让故事有张有弛。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十三)

2015年2月8日读完,共13.2万字。

“织毛衣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用拆来解决。”读完这部小说,这句话仍然萦绕耳边。阿加莎似乎想借用马普尔小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许这也是她创作后期增加了马普尔系列的原因吧。这部出版于1962年,她72岁时的作品,多少可以看出那个年代巨大的变化给阿婆带来生活方式的冲击和不适应——“现在不像过去那么简单了,这里有个新型的社交生活圈正在崛起,一个住宅区,大型房屋开发区……”以及马普尔小姐每次说自己坐“英奇”出租车,总会达到令周围人费解的效果。周围的世界变了,生活方式当然要试着改变。

这部小说人物关系比较复杂,即使边阅读边记录也有些搞不清楚。惨案更是一起紧接一起,有些让人目不暇接之势。

然而,就这部小说本身的情节和诡计来说,创新之处并不多。从阿婆第一本小说开始计算的前三十年(姑且认为1950年以前吧)时常有不朽的名作出现,但后来的作品诡计很多与以前的作品非常类似(比如《借镜杀人》与《七面钟之谜》(1929),这部与《悬崖山庄奇案》(1932)),以至于我每次读到案发很快就能猜到凶手。因此建议即使是推理小说爱好者,阿婆后期的作品也只需有选择的阅读即可,毕竟每个人的时间有限。

在影视圈风光无限的女明星玛利亚·格雷格和她的第五任丈夫贾森·拉得搬进了马普尔小姐所在乡村小镇的戈辛顿庄园。美丽的女明星举办盛大排队宴请小镇居民,拉德精明能干的秘书埃拉·杰林斯基小姐、小伙子黑利·普雷斯顿以及管家朱塞佩也一同帮忙。

然而,原本谈笑风生的女主人突然望着虚空中的一点,表情仿佛凝固了一般。果然,紧接着,富丽堂皇的豪宅迎来了一连串凶杀案:先是参加聚会的希瑟·巴德科克被误杀——那杯酒本该是马丽娜喝的,马普尔小姐的侄子德摩特·克拉多克接手了案件,调查期间女明星的助手却被谋杀……当时参会的人员自然成了最大的嫌疑人:第一个死者的丈夫阿瑟·巴德科克,马丽娜的旧情人阿德威克·芬恩,以及马丽娜的第三任丈夫的前期萝拉·布鲁斯特小姐……似乎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动机进行谋杀……

总的来说,凶手不难猜(看过《悬崖山庄奇案》的话),动机令人意想不到。此外结局有些草率,后面发生的案件以及过程中理应出现的帮凶没有很好地解释清楚。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十四)

其实马普尔系列真正发生在圣玛丽米德村的案件并不多,满打满算,也只有三部长篇。

也只有露易丝佩妮笔下的三松镇,称得上是被死神所眷顾的地方,官方都吐槽了,我们这个小镇盛产尸体。

这本书是1962年出版的,但马普尔上次在圣玛丽米德村解决谋杀案,还是在20年前的《藏书室女尸之谜》一作。

别看是晚期作品,但这本绝对是可以一读的,甚至可以说成是晚期作品中最值得一读的。

新星这版有部分错字,而且第十九章,你这个做果冻的老家伙,怎么感觉有点奇怪,果冻??人文版完全不是这样的,不清楚原文是怎么样的。

另:此书贵州版的书名有间接泄底的嫌疑。

-------------------------------------

时过境迁,马普尔小姐真的是老了,阿婆本人写此书的时候也70高龄了。

虽然此书经常描写一些琐事,就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阿婆晚年的作品故事节奏变慢了,叙事开始变得啰嗦。

但同样是啰嗦,这和《复仇女神》带给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我真心不觉得此书无聊,反而享受其中,我只承认下此书确实写了不少琐事。

《复仇女神》根本不是我的菜,当然很多人也给好评,这里就先不聊了,反正后续会说到这本书的。

开篇描写马普尔小姐,已经不能再参与园艺活动,不能挖地,不能弯腰,很是心疼,谁不会变老呢?但是马普尔小姐还在尽自己所能去破解谜案……

连续两部小说,有人提到马普尔看起来像是100多岁了。(另一本《伯特伦旅馆》,但《沉睡的谋杀案》却没有这个描写)

虽然都把《沉睡的谋杀案》看作是马普尔系列的最后一案,但仅仅只是最后出版罢了,你会发现,此书提到班特里先生已然去世,但《沉睡谋杀案》却诈尸了??

而且《沉睡谋杀案》的马普尔,还能小跑一段,制服凶手,看起来还很硬朗,与此书中需要人看护不符。

她甚至需要陪护时时刻刻的照顾,虽然她本人并不喜欢这样,马普尔摇身一变变成了安乐椅侦探,由班特里太太,克拉多克探长,女仆等人提供信息。

当然,不仅仅只是马普尔小姐有变化,圣玛丽米德村也是这样。

具体的我不多说了,就是圣玛丽米德村正在遭到开发,前面对城镇化与乡村旧传统的矛盾冲突颇有看点。

但无论事物怎么变化,唯有人性是不会变的。

-----------------------------------

就如同海多克医生所说,马普尔需要一起谋杀案才能恢复往日的健康,活力,于是谋杀就不期而至。

这次的谋杀依旧与戈辛顿庄园有关,班特里先生去世了,于是房子被转手好几次,书里还挺长的一段,但只要你看过前面发生在圣玛丽米德村的谋杀,还是会有感触的,好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不一样了。

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谋杀,众目睽睽之下投毒,再配合上丁尼生的诗句,挺有意思的毒杀案。

凶手其实还是比较好猜的,真正为之惊艳的是作案动机,很难猜得到,就像读者很难猜到《斯泰尔斯》的作案手法一样。

此书另外一个优点是,误导做得还不错,但其余部分可能就没那么亮眼了,比如诡计;解答都很普通。

结局略显仓促,而且除了第一起命案,其余两起死亡事件就显得比较简单,且没有什么必要。

偏科严重,仅凭一个动机作为亮点,就推荐的话,理由确实单薄了点。当然,在我们的《阅读攻略》里,作者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也可以作为参考,只是在我这里要差一点。

但总体来说,我觉得此书值得一读,至少在马普尔系列里属于比较好的。

---------------------------------------

评分:★★★★☆-

动机是亮点,误导也好,但其余部分相对来说就没那么亮眼了,偏科严重。

本来我是觉得这本书给四星,就可以了,毕竟太偏科,但小说前两章对圣玛丽米德村变化的描写,我深有感触,而且马普尔确实是老了。

还是推荐这本书。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十五)

《破镜谋杀案》是马普尔小姐探案系列的第九本,也是马普尔小姐系列中后期的作品了。所以在阅读本书的时候,马普尔小姐的人物性格以及过往的人物经历已经大半为读者所知,但本篇的马普尔小姐却展露出了同往常未曾见过的一面,这不禁让人在阅读着使人胆寒的谋杀案的同时,更加惊叹于阿加莎·克里斯蒂女士那惊人的人物塑造能力。

《破镜谋杀案》

除了看上去已经逐渐坐实“安乐椅侦探”的马普尔小姐之外,本案我们迎来了一位刚走(上一部《命案目睹记》)还没茶凉的熟悉的“侦探助手”型人物——我们英俊潇洒的克拉多克警官。

案件的开端发生在圣玛丽米德的戈辛顿庄园。看过《藏书室女尸之谜》的读者们应该很熟悉这个地方,这次的谋杀案依旧是在这座几经易主的庄园中发生。著名影星玛丽娜·格雷格在戈辛顿庄园不断更换过许多主人后,最终买下了这幢小村庄中的房子,而这座房子原本的主人班特里夫人,也因与戈辛顿庄园那解不开的联系,成为本案中关键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典或者说是传统的推理小说中,有三方人物是不可避免的,或许是处于小说本身的故事情节营造的需要,也或许是处于人物关系和设定上的考虑,这三方人物往往是串联整个案件当中关键的几个钉子。一,侦探本人,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歇洛克·福尔摩斯,赫尔克里·波洛,以及我们的马普尔小姐;二,侦探助手类角色,代表人物约翰·H·华生,黑斯廷斯上尉;三,“愚蠢的警官”,代表人物《福尔摩斯》中的雷斯垂德,《大侦探波洛系列》中的贾普警官等一系列人物。在这里所说的“愚蠢”并非代表的意思是他们真的蠢笨,没有一丝丝对案件的助益,只不过是推理作家所擅长将此类人物处理成正牌侦探的“衬托者”,从而使案件的发展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

而马普尔小姐系列中的班特里夫人,则是出现率比较高的和马普尔小姐关系较为亲密的人物,从这个人物的故事和人生经历的演变,我们本身就能够看出很多马普尔小姐的侧面性格——较好的人缘(当然,她自己本人从不承认这一点)。在本案中,我更倾向于班特里夫人是“侦探助手”类的人物,因为她所提供的信息,为马普尔小姐对于整场案情发生的始末有着非同寻常的助益,她就像是拼图最边缘的几块碎片,虽然在整个图案的最不起眼的侧边,但往往拼拼图的人们,最开始能够将拼图拼接到一起的,就是四条边缘的碎片。

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女士大概十几本书之后,其实她本人描写谋杀案的手法和形式基本上已经能够窥见一斑。而马普尔小姐系列的案件通常每次死者都会超出两个,基本上维持在三个人左右(不知道阿婆是不是对这个数字情有独钟),但本作令人真的感觉到头皮发麻、令人胆寒的,却不是一个接续一个死亡的受害者,而是对于凶手本身的人物性格刻画。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句题外话,本作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的马普尔小姐系列中第一部我直接猜出凶手是谁的案件(哈哈,有点汗颜)。由此我也不得不佩服阿加莎·克里斯蒂女士那出神入化的人物描写与动机的结合,简直令人大呼过瘾。本案的犯罪手法并不复杂,但凶手那坦然自若却又沉着有致的心里素质胆大无比,人物动机式的案件在我心中已经远超过与精巧的机关和作案手法的设置。因为有些罪恶发生的时候,连凶手本人或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代表着什么。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凶手本人和第一个受害者,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但她们身上唯一的一点相同的特质,让她们走向了同样的结果,殊途同归。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