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街道的美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街道的美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2 17:30:47
《街道的美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9-22 17:30:47   小编:

《街道的美学(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的作品,作者深入街道探寻美的真谛。通过对城市街道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揭示了街道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人情味。读后让人感悟到,美不仅存在于大自然中,也蕴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只要用心去发现便能感受到。

街道的美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们看日本的城市,多半会对它的紧凑、整洁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它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曾经日本设计师有怎样的考虑,这本书给出了一些有趣的角度。

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对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往往就意味着最低保障,对这一点,现在的我们应该是深有体会,芦原义信当时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作为建筑师,他主要耕耘的土地都是在日本,他的书却在国际上走得更远。这本书没有阅读门槛,只涉及到一些建筑、心理学、美学中简单易懂的知识,从自身体验和空间感出发,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不同区域探访后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改造日本城市街景的一些设想。

不同的气候和材料决定了不同的建筑形态,不同建筑形态决定了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心理认知。日本柱梁结构和欧洲砖石结构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内”“外”的认知不同,从而使日本人一向较为忽略建筑外部的景观营造,构成了一种“先天不足”。在这一点上,中国各地建筑的情况比日本更加复杂,但总的来说,在“内”“外”空间的认知上是很相似的。不过,作者的立场并不是全盘歌颂欧式思维,而是强调这种传统心理是不可能完全改变的,只是当下需要借鉴欧洲城市建设的一些思想。

在我们的固有思维模式当中,会把土地当成一张白纸,建筑是其上的“图案”,本书对街道景观的考虑首先打破了这一定势,把开放性的、有围合感、图案完整的街道广场空间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为此,还对现代建筑“教父”柯布西耶的理念发出了质疑。

至于街道的美学原则究竟为何,作者提出了许多设想,有些目前已经实现(在中国也有实现),有些并不太现实,但也可发散思路。印象最深的是讲“建筑的色彩”一段内容中,作者说:街道应让穿着鲜艳衣服的人走在其中,显得鲜明、美丽,而不是被埋没。毕竟,人才是环境的主角。这种觉悟,作为专注于设计对象的设计师,我认为是不大容易保持的,至少我从来没有想过。

一言以蔽之,人性化,这种重视人在环境中的感受和情感,在众多理论高深晦涩的建筑、规划类图书中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作者对公众的责任感让人非常钦佩。近几年来,从普利兹克奖得主来看,建筑的人文关怀性越来越得到重视。极致地追求结构的完美、技术的先进、美学的独特,都已经达到一定的限度,或许当下是大家都迫切想要回归的时代。

街道的美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篇二

整本书的起点在于日本和西欧街道的不同之处,不仅是街道作为外部空间在设计上的不同,还有当地人们对于外部空间的定义和态度的天壤之别,芦原义信从社会、观念、气候等方面解释这些不同。他将这两种不同的空间用是否脱鞋这一行为进行了生动的类比:

“所谓穿着鞋生活的西欧气氛,就是由独立个体的对立而形成的外部秩序空间;所谓脱了鞋生活的日本气氛,就是由一视同仁的个体的集合而形成的内部秩序的空间。

日本的传统是在家的内部建立起井然的秩序,以家族为中心,在一幢建筑里保持着内部秩序。具有内部秩序, 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薄的。

西欧的生活中,具有外部秩序的观念, 日本在住宅内所进行的活动,西欧则是在外面进行,于是就成了在教堂祈祷,在公园休息,在饭馆吃饭,在广场谈笑。”

很明显,芦原义信是更推崇西欧这种更具生活气息的街道,而不是日本这种围墙而立、将人拒之门外的设计。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背景”和“图形”的概念贯穿了这本书上下两册,对于芦原义信来说,当街道和建筑可以互为“背景”和“图案”的时候,这样的街道才是好的设计。而互为“背景”和“图案”则要求街道布局紧凑但合理,街道以人为主并有明确的边界线,街道与建筑之间是有意义地互动。就像书里说的,“摩天大楼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

芦原义信对于街边大楼的广告牌的观点也给我了不少启发。日本大城市各种形状的广告招牌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一直是游客出片的热门地点,比如大阪的心斋桥。我在大阪的时候也被这些招牌迷花了眼,这个那个都想拍下来。而作者则反驳,“外国人经常称赞日本的霓虹灯,但这并不是从本质上论及街道的美学”,而很多时候这些广告应尽量减少,“就像脸上贴着橡皮膏缠着绷带无论如何也使人看不到美好的表情一样”。

书里提到一个很意思的点,就是在填写地址的时候日本都是从大的地名写到小的领域最后是门牌号,而西欧则是相反,是从门牌号这个最小的单位开始。这么一想,中国也是跟日本一样,从国到省到市到县最后到街道到门牌。

这本书没有晦涩的专业名词,比起专业书籍,更像是作者的随笔,生动形象地跟读者描述他眼中的美学,比如说他把没有名称的街道形容为“城市的私生子或弃儿”,每次读到这种句子的时候都忍俊不禁。他还很犀利地吐槽日本城市的街道,让人显得像“蠕动的动物”一样难看;吐槽东京塔跟埃菲尔铁塔过于相似,就是一根实用的大电线杆哈哈哈哈。

非要吹毛求疵的话,要是书里的照片都是彩色就好了。

街道的美学(套装上下册)读后感篇三

不是建筑学或城市设计专业,只是最近经常碰到需要思索人与城市关系的问题,顺手捡来看了看。原以为只是讲狭义的街道,看完才知道讲的是“里”“外”的关系

广场的“阳角”和“阴角”

有一个章节讲广场,解释了我很久的困惑。以前出去玩看游记,总说有什么广场可以参观,我一直不理解一个广场为什么可以做成景点,不就是大空地加一些雕塑、喷泉,放一些太阳伞椅子么。书里解释了一个重要观点“阳角”“阴角”,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会去做下沉广场——在周边环境条件不足以创造阴角的情况下,人为地通过下沉广场制造阴角,打造城市栖息角落。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深圳大冲旧改项目中建设的那个下沉广场比起中心城的下沉广场来,总不能给我以放松休闲的感觉。大冲的下沉广场通过各种圆形的边角造型减弱了“阴角”的感觉,同时规划者并没有相应的配上诸如椅子、小桌等让人休息的场所,缺少了温暖感觉。但中心城就不一样,在天气好的日子,午休时间坐在下沉广场里晒着太阳吃个鸡翅,都觉得很惬意。虽然之前有人跟我说中心城片区是几个小购物广场连接起来的,造不起大气势,但我感觉对于每天在附近工作的上班族来说,比起大冲万象天地那种界限分明的大型shopping mall,更有亲近的意味。我可不想在大冲上着班,中午好像还看起来跑去商场逛街一样。

城市的“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

第一轮廓线是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第二轮廓线是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欧洲的城市相对而言第一轮廓线都较为清晰,而亚洲国家因为霓虹灯、广告牌的杂乱排列,城市街道形态主要由第二轮廓线构成,在各大美国的唐人街也可见此种情景。

很难说这个是好是坏,但个人还是更喜欢欧洲那种视野开阔、独具特色的街道。文中还提到,因为文艺复兴等浪潮的洗礼,欧洲城市都很注重城市整体的规划建设,所以才会看到非常美丽而充满艺术感的广场、街道设计;而日本则更关注自己围栏内的情况,自己家跟公共空间是隔离开来的,在城市整体设计规划上还差的很远。现在有时会跟规划院合作,发现国内关注点更多在于用地属性的配比、城市一两个亮点景观(通常是标志性高层建筑、或大雕塑、或水道)的设计,出来的是高低错落的3维建筑立体图,但却很少有从街道角度,从站在街边、坐在街角的“人”的角度去考虑整体的设计。这种从俯视、航拍的角度去造城,势必造出来一个很适合推广宣传、贩卖政绩的GDP作品,缺少了从个体仰视角度的分析,也就少了城市作为工作生活载体的人情味。

典型的香港第二轮廓线

欧美与深圳

文中举了几个例子,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下城广场、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也算勾起了一些回忆。虽然当初都是作为游客匆匆而过,但在一片建筑群中柳暗花明突然出现的广场,着实是让人觉得充满惊喜的;想起国内现在很多商业地产广告动不动就自封”城市会客厅““,未免太肤浅而浮躁了;当然也反思我以往做项目的过程中,举几个国际案例就对标说本案也应该打造XX,真的是缺少深层次思考,缺少真正的人文情怀。

文中提到欧美很多城市能将这种服务于本城人的公共区域做成很著名的景点,如法国香榭丽舍大街、洛克菲勒中心,脑海中就一直在想深圳有哪里能符合这种盛誉——真的很难想起。单从建筑设计的精巧来看,个人感觉深交所还是很有设计感与气质的。但将深交所设计在城市交通主干道一侧,也没有通过建筑退后一步让出较宽、可以安置休憩区域的步行区域,未免让人觉得太过于冷漠与疏离;相比之下,华尔街的金牛就接地气了很多,任何人都可以去看一看摸一摸,真正是成为了城市的一个亮点之比。

总而言之,城市的形成、建筑的设计、空间的布局等等都是综合了诸多因素形成;像文中还提到了日本常见的木质结构房屋、欧洲常见的砖石建筑、非洲中东常见的土屋建筑等,都是受地域气候情况、原材料情况、人文习惯所带来的;倒也更进一步说明单纯从几个角度去对标城市的发展是非常粗浅与主观的;最近出现了一些通过数据解读城市的研究,值得期待;但,一切的研究最后还是要回归人文,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说就是,”科技渗透人文“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