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传奇读后感(一)
知道这本书是由于电影,当时听闻有许多明星出演,而上映后票房却不佳。这时我极其好奇,到亚马逊看了看英文书的介绍,感觉应该很值得阅读。但是英文水平有限,只能作罢。现在中文版上市,即到书店翻看了一下,确实很不错。就到网上购买了一本。作者文笔、描写确非常美。将纽约进行了全面描述,想象力也非常丰富。而且这本书的翻译也很好,极好的表达了作者的风味。
冬日传奇读后感(二)
在这个炎炎夏日,无意间读到了这本经典之作。该书在美国已经畅销了20多年。
初读此书的时候,我只是被作者精细的词语表征和故事所吸引,但慢慢品味,其实作者融合了很多元素。根据本人对所有畅销书的总结,一本优秀的小说离不开一个隐含的主题,而该书突显的主题是人性的善恶,正义与邪恶之争,以及凄美的爱情。你会跟随着作者的节奏,感受着纽约曼哈顿城的故事,作者说自己不是在用笔写,而是用几双运动鞋,踏遍了整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你会从中发现整个城市当年的面貌,比相机拍摄的还准确精美。故事的主人公彼得•雷克是一位常年被短尾帮追杀的江洋大盗,而这位大盗却具有悲惨的成长经历,为了不让短尾帮的人破坏养育自己的湾民们(住在神奇的云墙附近),他破坏了一个个短尾帮的杀戮计划,从而被被尾帮和追杀。就在他命悬一线的时候,一匹白马神奇地出现了,挽救了他的性命。在紧张的节奏中,让你时刻地担心主人公的命运,他接着爱上了一位富家女,富家女与他一起逃命天涯,但病魔夺取了爱人的生命,他想挽救爱人,但无力回天。还在躲避追杀的时候,误闯入了云墙,从而穿越到了当今。他又用自己的爱,救助了一位幼童,而那位幼童其实就是自己爱人在冥冥之中让他去救助的人。冥冥之中,似乎都是命中注定。凄美而决绝的爱情。一位被病魔缠身,即将离世的美丽女子,见到一位江洋大盗。按照常理,爱情不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而就是对爱情的绝望感,让美丽女子爱上了对方,体现了一种虽然即将死去,也不枉去爱一回的凄美感。读到此处,会让你联想到《失落园》中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凄美。在一本优秀的小说中,你会发现作者的独具匠心,他会动员你所有的感觉通道,在潜意识中进行一场虚构的梦幻之旅。强大的共情而非同情,共情是比同情更为有力的情感工具,让你与体验着主人公的情绪,无奈,爱与迷茫。在心理学上,把共情也称为同理心,就好比你嫁给了一位江洋大盗,也和他一起感受着各种际遇,忍受着各种困难和身体的痛苦,感同身受。具有隐喻特点的云墙,似乎是在昭显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人与人之间联结关系的一道屏障。而一旦重建联结,会让自己的人生柳暗花明。
此书中还有很多隐含的线索,迁徙,非常令人动容,为了寻求新生的乡下人,向往着城市的繁华,也更为了能生活下去,克服了重重困境,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城市打拼。一位女子,背着快要病死的孩子,攀登着高耸的悬崖峭壁,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但就是为了挽救孩子,让这位母亲置之死地而后生,艰难地攀爬着冰山峭壁。读到这里,几乎会让人泪流满面。芸芸众生,宛若天上的繁星,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所以好好珍惜自己的当下,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作者运用的方式是在showing(展示),而非telling(告诉),美丽的景色描写,紧张的情节铺设,仿佛让你身临其境,请跟随着作者的节奏,去感受着一场心灵的盛宴吧!此书确实属于值得珍藏的经典作品。
冬日传奇读后感(三)
《冬日传奇》如果在中国写成,可能会被归入时下最流行的穿越类小说,其实在国外时空穿梭的题材也是十分常见的。其实这部小说最大的特色不在时间,而在空间。《冬日传奇》的故事发生在纽约,那里有五个区、一条河、八百种语言、三分之一海外人口、两万四千家餐馆、七十个亿万富翁,那里有百老汇、爵士乐、NBA球队,洋基棒球队,别忘了还有华尔街和《纽约时报》。奇幻的情节在这样一个舞台上展开,不出意外,小说的执笔人是一位老牌的纽约客。
《冬日传奇》的作者马克•哈普林(Mark Helprin)1947年生于纽约曼哈顿,他是个记者、时事评论员、《纽约客》二十年的老撰稿人,当然,也是个作家。作为一个作家,马克•哈普林估计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别的不说,世界上有多少作家能像他一样,习惯在自己祖传的五十六英亩农场里写作?这座农场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离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埋骨之地夏洛茨维尔不远。
但是当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宣布他们会投入4600万美元,以《冬日传奇》为底本改编拍摄同名电影时,他的名字对中国读者还是很陌生的,相信随着这本小说的出版,马克•哈普林会和他笔下的纽约一样,为更多的中国读书人所熟知。《冬日传奇》是他六本小说里的第二本,也是最成功的一本。这部小说萌芽于四十年前,那时他还是个离乡万里的牛津大学毕业生。“那年英格兰的冬天异乎寻常地温暖和潮湿。我十分想念美国,那里五年来饱受酷寒暴雪——冷得有人说这是一个新的冰川期。”
为了写这本书,马克•哈普林花了一两年时间,每天穿上一双厚底鞋,徒步丈量纽约曼哈顿,有时一天就要走二十英里,“接踵而至的景象和声音让我应接不暇,我观察这一切,也热爱这一切。”那段时间,他有一搭没一搭地打零工,业余时间坐在自己布鲁克林公寓的屋顶上写作。一旦思路中断了,他就会熟练地爬上六楼,把自己挂在那里的屋檐上,看看纽约的全景,闻闻一百多岁的烟囱们冒出的“甜蜜气息”。
《冬日传奇》的主人公彼得•雷克是一个盗贼/技师,在他自己看来,这两者没什么区别。他的最佳拍档——一匹有着温柔圆眼的白马,带着主人公穿梭在纽约的大街小巷。这不是现实的纽约城,这里有环绕全城的云墙,有女先知般的燃烧少女,有古罗马式的斗兽场,也有穿过云层的冰冷高塔。在这里,“生活”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奇迹”。彼得•雷克被爱情折磨,最终却成了一个伟大计划的一部分。
《冬日传奇》出版之后,《纽约时报书评》称之为“绝对出色的新作品”,其他像《出版人周刊》这样的刊物也不乏赞美之词:“他创造了如此美丽清晰的景象,他‘心之眼’的洞察力令人震惊。”现在他回顾这部作品的时候笑着说:“年轻的时候,我习惯一口气完成整部小说,那时我的手稿整洁完美——没有划痕和标记。那可能是一种年轻的天赋吧,现在我的手稿就像罗塞塔石碑,到处涂涂改改。”
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启发了托尔金《魔戒》的中土大战一样,马克•哈普林自身的经历也带给《冬日传奇》不同寻常的色彩。二十岁时,他在以色列亲眼目睹了整个国家庆祝“六日战争”的胜利,他称之为“整个现代历史上真正的转折性事件之一”。他飞回美国在哈佛大学取得了自己的硕士学位,然后回到了以色列,作为一个犹太人,在陆军和空军里服役了两年。在马克•哈普林的纽约里,同样存在着战争。黑帮、暴徒之间的火并是城市的一部分,但真正的战争发生在正义与罪恶、死亡与重生之间,读者也许看惯了各种天马行空的“奇幻”作品,或许应当称之为“迷幻”作品,对如此坚实、致密的小说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马克•哈普林笔下的纽约是个有诞生、死亡、情感和个人历史的生命。但真正的战争还是发生在人性之中,读者会对道德、正义,一部奇幻小说也可以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一样,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