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一瞬间》是一部描写战争中残酷与无奈的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和痛苦,让人深刻反思战争的可怕后果。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令人深受触动。通过这部小说,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
《战争的一瞬间》读后感(篇一)
三部曲里稍微逊色的一部,没有《萝西与苹果酒》里的童年温暖神秘,也没有《当我在一个仲夏清晨出走》里的旅行丰富新奇,开头的经历和洛瑞李、和读者想象的截然不同还算有趣,后面平铺直叙得多,略微有些平淡无味,就像一些书评说的,只是叙述了这件事情,但并没有更深一步。
这是第二本观察
《战争的一瞬间》读后感(篇二)
一个诗人用自己充满理想的心和细腻的眼神观察一个国家的内战,用简短的诗一般的语句让人领咯战争的氛围:寂静,冷漠,无情,恐惧……
试读了第一章,一种不一样的风格将读者带入当年的西班牙内战。没有许多国外译作那种冗长的句子,没有难懂乏味的表述,阅读在愉快中延伸,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也许,这正是洛瑞*李以一个诗人的独特视角带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一切。
跟着洛瑞*李在西班牙体验战争的感觉,直面那些残酷和无情,寂靜与冷漠,死亡及恐惧……
《战争的一瞬间》读后感(篇三)
比战争中的国家更糟糕的是这个国家正在与自己交战-—这将是一场终极的,更加持久的消耗。 在这个冰冷的冬日早晨,我们打着滑溜过玻璃般闪亮的岩石,摇摇晃晃地沿着山谷前进,途中经过一些被雪覆盖的村庄,俱都是空空荡荡,悄无声息。这样令人遍体生寒的寂静绝非自然的状态,因为自然状态下的安静总会被山羊铃铛或鸟叫声打破,而这种寂静却像是一场瘟疫光临此地,指示万物俱绝。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我在多个场合都意识到了这点—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战争带来的,使人昏沉和麻木的感受。 就在这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中国家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肮脏,它就如同一场严重的感染,让土壤腐烂,再耗尽所有的色彩,生命和声响。这里并非战场,但战争的所有暴行却在这里显现,轻巧的谋杀,抑或略显旺盛的复仇欲。这片土地被折磨,玷污,直到斑驳陆离,全人类似乎都被逐出了这里。证明中应有的欲望已消失,没有人动弹一下,就连树木都仿佛枯萎了,这里看不到任何狗/任何孩童/任何马或者任女孩,看不到冒烟的炉火或者晾晒的衣服,没有人在门口聊天或者在河边散步,也没有人探出窗外或目视着火车从身边经过—有的只是屋顶或地面一片了无生气的污迹。 整本书都是作者真实的经历—西班牙内战,作者用真实又深情的语言讲述了战争中最深层次的战情,一个年轻人热切的想贡献自己的理想,却渐渐热情熄灭,荒诞紧张。作者的文字很美丽,像诗歌一般,但却是这美丽的诗歌描述了寒冷而恐惧的战争,本身处于死亡的空气中,时刻面临着死亡。 很精彩的一段回忆,真实又恐怖,真应该让现在某些年轻人看一下,没有国哪来家,和平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战争不仅是痛楚,它深藏着恐惧。
《战争的一瞬间》读后感(篇四)
很多我们现在觉得难以置信的事其实在二十世纪很正常,比如外国人志愿去西班牙参战,战争中新来的士兵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还可以带上自己的小提琴,有带有音乐的欢迎仪式,收到多封从英国寄来的信件,人被抓了信还在营地里保存着等回来交给他。关于主要任务,战争,大部分时候处于混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有什么意义的状态,但个人作为自己的存在反而得到了意料之外的保护。这是战争,但我总是控制不住想和国内的军训对比。真实的世界里充满了危险混乱荒谬却容许自我的存在,虚拟的生活里一切按部就班条条框框简明整洁有条理唯一不存在的就是自己,只有集体。真实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做着客观甚至主观都觉得“这是在干什么”的事,但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和事构成了真实世界。组成世界或者说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约束比想象中少很多,甚至不需要什么约束他就自然而然存在。让我想到纽约地铁,国内地铁进去要扫码,安检,查水查易燃易爆,进站出站刷卡。香港地铁不安检但进出都要刷卡。纽约地铁进去刷一次卡就好了,甚至可以不刷卡,很多出入口都没有工作人员,赶时间半天刷不开,那就跳过去,钻过去,叫里面的人把紧急出口的门推开,或者顺着exit用的旋转门进去,警报可能会响也可能不会。下次可能会补刷一次也可能不会。整个站唯一确定在正常工作的就是开车的司机。不太像但体感上很接近作者描述的战场我给我的感觉。 当然这可能因为作者参加的是国际纵队,那种融入集体丧失自我的机会并不多,印象中只有一个英国人来演讲的时候。如果是西班牙本土士兵在不管在共和军还是franco那边都会有很不同的经历吧。读完这本书并没有对西班牙内战宏观上有更深入的了解,只是觉得这场战争和所有战争都一样。 还有想说这类书,看之前就知道一定会有对女性的某种形象描写,看完果不其然,正常,但也非常不正常。
《战争的一瞬间》读后感(篇五)
可能因为叙述是诗意的,情绪是忧郁的,整本书好像都带着海蓝色的欧洲vlog滤镜。以至于我读完这本极短的回忆录,竟有种战后精疲力尽的感觉。
关于战争,我没什么好多说的。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场战争中,生命都只是胜负的筹码。
但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国际纵队。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记得那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至深的战争——西班牙内战。不谈苏联对共和军的资助,也包括作者洛伦佐在内,国际纵队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理想信念而战。他们大多不是职业军人,而是来自各行各业。海明威,白求恩,奥威尔,聂鲁达,加缪........很难想象这些没有经过专业军事训练的人竟然是共和政府政府最顽强的战斗力。
我一直以为社会中上层的高级知识分子大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这些为理想而战的前辈,用行动表达了他们的初衷一直都是解放全世界受压迫者的情怀。
虽然过程曲折,结果壮烈,但崇高的理想主义者(就算不在现实层面)永远值得敬佩。
因为他们来过。
“卡片记录的是来自英国和爱尔兰的志愿者的信息,他们的姓名、地址、直系亲属(如果健在的话)、参军日期、所在军旅、简短的履历还有评语。大概有五百到六百张卡片。其中有许多——超过半数——被标记为“阵亡”或“失踪”于布鲁内特、加拉玛和瓜达拉哈拉等地的前线战场上。他们有的是贵族学校的中学生,有的是大学生、煤矿工人或磨坊工人,在这场迄今为止毫无神圣可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都是武装不全的先遣侦察兵。而如今,这些阵亡英雄的名字都被堆放在小纸箱里,并永远不会被铭刻在官方的纪念馆中。在一片嘲笑而非认可的声音中,他们预见了即将发生的事情,就抢先行动,过早地投入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