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读后感100字

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9 15:06:14
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0-19 15:06:14   小编:

读完《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感受到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生命的无常和不易,以及对死亡的探讨和思考。诗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疑惑,让人深感震撼和思考。每一首诗都如同一幅画,展现出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读后感(一)

少了几分戴望舒译作的轻盈和内在韵律,多了些匠气,及格作品,算不上优秀。以王家新先生在序言中提到的改译为例,“绿啊,我多么希望你绿”,戴译为“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明显戴译诗句的延展性和想象空间更大,韵律上也更适合,整句诗没有停顿,只在结尾以去声收尾,给人一种不尽之感。王译祈使的句型,显得很小器,而且绿之前的“你”字使韵律顿住了,“希望”所表达的多重意义和情感深度明显不如“爱”好。至于王先生所说诗句的多重含义,我读来反而戴译更胜一筹。成为绿,或者想要绿,都可以包含在某个句子中,应懂得取舍,求全并不能带来更准确和富有诗意的译作。

《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读后感(二)

孤独的沉郁 让我想起那花园中游荡着的不安灵魂

无所依归的人们动了真情,必将死亡在玫瑰的吻下

从土地中生长出的诗人灵魂 自土地的馈赠中大口吮吸着

变为自己的肉体 然后去赞颂张扬的绿色

和蓝的海

尽管我从未见过那一滴又一滴湛蓝的液体

并非目力所不能及 而是只有吟游者响遏行云的豪吼

才是打开未知的锁匙

诗人只有积聚惨白而无以复加的文字

在湛蓝的海洋中充当一员游魂

他的梦里早已注满了红色!

和有所期望的一瞬面孔

那些无知的所有渴盼的脸

都带着他的一丝踪影 耳边是德彪西温柔的琴键

突然闯进的被处决的噩梦 身体被邪恶的纳粹党人杀死

他的口中却永远凝固绿色的涎水

正如他从土地中迸发的灵感"绿啊!我多么希望你绿!"

然后死亡 这个西班牙人永远无有复苏

孤魂的游弋 潜进绿色的水里

《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读后感(三)

浪漫的狂想,情感的涌动。虽然诗歌提倡简洁和节制,但像他这样很多时候把简洁发挥到极致,甚至成为一种破碎和纯意象的喷射还是挺让人惊叹的。完全失去叙事,在意象的密集流动中带来一种浪漫的狂想,搅动人矜持的情感,不必问他的诗到了说了个啥,就感受那种时而魔幻,时而神秘,时而自然的意象的狂风暴雨。隐喻是艰深的,因为它藏在了一连串天马行空的冲击背后。自然说这种特点在他那些所谓的“谣歌”式作品中更加明显,因为谣歌的传统无论在哪个民族中,其内在的隐喻传统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弱的,不像现代性隐喻,那些作品更侧重诗歌音乐和节奏对大众的情感的共鸣,而他纽约所做的那些诗我感觉似乎是将浪漫式狂想和对社弊病会的谴责隐喻放在了一起,就感觉像你在一首李白的天姥山浪漫狂想中感受到了隐藏其后的对社会弊端的深切呼喊。 “魔灵”理论可以说既是洛尔迦对传统歌谣神秘风格的青睐,也是他对超现实手法的非理性思潮的不自觉回应,跟达利还有布努埃尔一块混,如果不受影响,也说不过去。 毛雷尔说洛尔迦的全部作品“不论是顺着读还是逆着读,主题似乎都是关于”“不可能性”,其实从这里也能大概了解洛尔迦诗歌的难以进入,他的隐喻的指向从来就是不会停止的,是不断追寻的,意象指向意象,意象不断向前滑动,因为内心的渴望既难以确定,又无法被满足,如此导致所用的比喻也常让人觉得生硬怪异(不排除翻译的原因)。所以指向了一种不可能,我们阅读的自然也是一个不断追向“可能性”的诗句。

《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读后感(四)

这本集子有种阴郁悲伤的氛围,38岁就去世的诗人,挣扎在欲望的漩涡,觉得唯有死神可以终结这无边元际的困扰,这种情感的矛盾反应在他的诗中,营造出了一种迷幻的意境,神秘与超现实主义,每一句都浸透了死亡的声音。

作为西班牙诗人,他的诗带有一种民谣的韵律,节奏感很强,加上词语的独特使用方式,有种达利的画面感。他说“诗,就是把人们想像不到的两个词语结合起来,构成了某种神秘。”

确实,略尔迦词语的使用非常值得玩味,他是一位非常有天份的诗人,只有天才才能有这样的句子。每一句欲望的表达都伴随着死亡的冲动。这种混合物,挑起读者的快感,刺激兴奋的神经,狂喜又痛苦。如果耐心品味每一句,在头脑里构建诗境,会看到一幅精妙绝伦的超现实魔幻主义画面,这种体验就是每一个诗迷们爱上他的原因。

诗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它将人生的巅峰体验浓缩在三四行之内,当你阅读时,加入一些甘泉(音乐,环境,感情),它立马变成一杯奇妙的饮品,足够消遣一个独处的午后,给灵魂洒上异域香气。

我们都是向死而生,欲望将人引入天堂,死亡告诉我们一切只是梦。

“假如我死了,请为我打开阳台的门。”

2017.10.20

《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读后感(五)

洛尔迦在中文世界的形象是由戴望舒奠定的,洛尔迦的诗作经由戴望舒杰出的译文,在中文里塑造了一个轻灵敏捷略带童趣的诗人形象。从朦胧诗以来的几代中国当代诗人都从戴望舒的译作里受惠过,以至于戴译洛尔迦几乎成为诗歌翻译中的一个传奇,至少在我的印象中,诗人们谈起戴译洛尔迦时总是肃然起敬。尽管如此,王家新翻译的洛尔迦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成功刷新,这当然很不容易,但也凸显出王家新工作的意义。这次刷新首先是因为戴译的某种局限,戴译洛尔迦总共只有32首,在洛尔迦全部作品中占比较小,那么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戴望舒的选择显然偏重于谣曲的部分,虽然翻译非常精彩,但实事求是地说,戴望舒只是呈现了洛尔迦的某个侧面。王家新译洛尔迦则篇幅大得多,基本囊括洛尔迦全部九本诗集中的大多数作品,如此,那个既轻灵又沉重,既透露出生之热情又浸染着死亡气息的诗人形象,就被王译洛尔迦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另一方面,和戴望舒一样,王家新也是优秀诗人,那么他在翻译过程中也不仅仅是传达诗句的意义,而是充分意识到诗的声音和韵律的重要性,意识到语言本身的魅力。应该说洛尔迦很幸运,他的作品前后遇到两位真正懂诗的中文译者,这使他在中文世界里获得了某种超然的地位,尽管在西班牙他的文学地位未必高过马查多和阿莱桑德雷,但在中国,后两位诗人的影响力则要明显小于洛尔迦。王家新在序言中坦承:“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语言细节,让我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充满了愉悦和兴奋。”作为读者,我们要恭喜王家新的是,经由他的出色翻译,我们也清晰体验到他的愉悦和兴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序写得很好,不仅有对洛尔迦生平和诗作的出色介绍,也有对翻译本身的深入思考。

《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读后感(六)

不爱上洛尔迦是件很难的事情。他不是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艺术家——你几乎只能选择去爱他(看看大家为他写的赞词!),至少对于西班牙人来说显然如此。洛尔迦眼里的世界便是西班牙式的世界,伴着他格拉纳达式的天真,某种程度上让你觉得他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他像个孩子一样的看待这世界:天然的热爱洋溢在他的文字里,他的生活里,无私而真诚。他是来自自然的,也要回归自然去的诗人。(和看透世界几乎是冷眼嘲讽,追求逃避与梦境的梦幻的达利是那么的不同,这想必是终究造成他们的分离的原因之一罢)他的兴奋,他的激情,他的恐惧,他的痛苦,都如同河流融进他的欲望之海里,而这血与水组成的海洋就在那里,映射出他的世界本身那复杂,神秘,美好,清新,激烈的模样,映衬出我们这个世界的种种情愫,发出他独有的潮涨潮落的呐喊,那是灵魂颤抖着的挣扎,在那些时刻里他从属于世界,却也在尝试独立于此,在“成为”却没能“成为”的路上,他的诗就是他的爱,他的死,和他的生命本身。拥有那般眼睛的人必然是十足美丽的。同样也自然,生和死也作为两极,像拉扯着你我一样拉扯着他的感情和命运。

他太爱这个世界了。他爱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他爱斗牛士的抗争,他恨分离,恨阴郁,恨纽约那世俗,物质而阴暗的空气。也许为他所爱的世界而死,为自由和快乐而死于黎明,算不算他命中注定的结局?毕竟死亡始终如影随形于他,那是他有着更深,更多的感受的源泉。他的才华,勇敢,爱情,再像一首弗拉明戈不过。

我不懂西语,但还是找了相关的西语朗诵,你能明显地觉出那种挣扎和激情,痛苦和死亡同时如影子回荡其间。无论他自己曾怎么想,同时具有强烈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确是他诗歌的一大特点,而他的诗歌则是他生活的精神状态的反映,你甚至不需要弄懂他具体在说什么就能感受到那情绪从文字间扑面而来,环绕在读者的头脑里。他做得不是,不算是思索,而仅仅是表达——最深处,最简单,新鲜到刺痛的情感,那是“活着”本身。灵魂能保持这一份单纯是多么的珍贵?又有多么遗憾世界对这样的人总是有诸多残忍,毫无尊严的暗杀甚至都配不上他。

吻他吧,爱他吧!他的心是一座无穷里的小岛。愿他,愿你我的灵魂能够永恒自由而鲜活。

《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读后感(七)

看了一半多,全书70%吧,真的很难读。洛尔迦的诗我个人非常喜欢,他和博尔赫斯可以说是我的入门了,但是这个译本…我举几个例子

先看别人的译本:

本书的译本:

别人的译本:

本书的译本:

各位能看懂吗…我真的无能为力。

不是拉踩,但是我真的看不懂…

非常不喜欢看到一半弃书,这本书真的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无大语!!!

《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读后感(八)

我并不喜欢洛尔迦的诗歌,在我看来他的诗歌充满了无数的意象、跳跃的思绪和犹如民谣般的烂漫,让人捉摸不透。很多评论都说洛尔迦的写作风格受达利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情感太隐晦了,让人不知如何鉴赏,更何况是那么多隐射着西班牙历史和神话故事的段落。随手挑一篇他的“清晨”,是这样子:

就像爱情,/ 弓箭手,/ 盲目。

掠过墨绿的夜,/ 一只箭 / 留下百合花 / 温热的痕迹。

月亮的龙骨 / 划开紫云 / 而箭筒里 / 充满了露珠。

就像爱情,/ 弓箭手,/ 盲目。

这篇“龙舌兰”

石化的章鱼。

你的布满尘灰的脐带 / 缠绕在山的腹部 / 而以令人难以对付的臼齿 / 守护者隘口。

石化的章鱼。

你看那句“就像爱情,/ 弓箭手,/ 盲目。” 洛尔迦的诗似乎就是这样的直接又跳跃,让我感到难受。《诗集》1918-1920,《深歌集》1921,《组曲》 1921-1923,《歌集》1921-1924,以及叙事兼抒情的《吉普赛谣曲集》 1942-27 无不如此。这样的抱怨一直到《诗人在纽约》1929-1930 时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观。在纽约/美国的洛尔迦与在西班牙的他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他写纽约(办公室与控诉)、写闲逛、写哈德逊河的圣诞节、写哈莱姆王(黑人居住区)、写凶杀(两个声音,凌晨,沿河车道)、写小男孩斯坦顿、写不眠之城(布鲁克林大桥夜曲),写犹太人墓地,写沃尔特惠特曼颂,每一篇的风格情感都那么饱满,比原本更加直接也更加真实,他的意象不再是借鉴文学和古典,却是鲜活的个人、城市、资本和美国社会本身。看哈莱姆王里,

那一夜哈莱姆王用一把坚硬的勺子

舀出了鳄鱼的眼睛

并拍打猴子的屁股

用一把勺子

黑人们羞愧地哭泣

在雨伞和金色的太阳之间

白黑混血儿嚼着口香糖,焦虑于怎样更白

风模糊了镜子

舞者的脉管爆裂

黑人,黑人, 黑人,黑人。

这才是诗歌应有的力量,才是反应对黑人痛苦命运的观察与怜悯啊!这时的洛尔迦甚至一反常态地愤世嫉俗了,他描写纽约会讽刺地说:

在可怕地摇晃、摆动

漂流,被无数的商业楼。

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整理风景?

让爱情排成一队等待拍照?

不,不;我厌烦所有这些。

我要驱除这些沙漠商场的咒语,

那里痛苦永不闪耀,

它抹去了树林的策划,

我把自己作为饲料

献给那些牲口,它们被密集堵住,

它们的哀鸣充满山谷

哈德逊河在那里翻滚,喝多了汽油。

但仍然在 活着的天穹 中又留有温情,充满希望

我不能抱怨,

如果我找不到我惯于去找的。

但我会走向充满潮气和悸动的原初风景,

为领会那混合了爱和沙子的飞越

是为了寻求一个欢乐的目标。

永远新鲜的飞行,越过空床

越过大群的风和搁浅的船队。

犹豫地跌撞,穿过坚硬的永恒,而最终

抵达无需黎明的爱。爱。看得见的爱!

在如此越界的生活下错位的诗人,他的表达终于让我感到了强烈的共鸣,这是不一样的洛尔迦,将自己超现实的风格减弱,增加了现实的厚度,又不缺乏想象力,以保护自己不被美国的噩梦冲刷干净。在纽约的洛尔迦不是反动的,更是激发着、喷涌着、与现实的怪兽斗争着的个体。我爱这时不安的洛尔迦远胜于之前安逸的洛尔迦。

回到西班牙后,洛尔迦的诗《六首加利西亚之诗》 1932-1934 和《塔马里特波斯诗集》1931-1934又回归了原本的抒情方式,惟独《伊桑梅希亚思挽歌》1934 这首写给他的朋友、著名斗牛士的组诗让我看到了希望,从 抵刺和死亡,到溅出的血、到陈放的躯体、最后到消逝的灵魂,每一篇都独立成章却又环环相扣,悲鸣而又宏伟,好似自己与逝者的灵魂是永生于世间的。

谁弄皱了这殓布?这里无人歌唱

无人刺戳马刺,无人在角落里抽泣。

这里我要的,只是圆睁的双眼

来见证这永不歇息的躯体。

这里我想要看见声音刚强的人,

那些能制服烈马和湍流的人;

那些躯干洪亮的人,那些

以满嘴的太阳和燧石唱歌的人。

好一个满嘴的太阳!好一个如此冒险如此光彩的洛尔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