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艺术哲学》读后感精选

《艺术哲学》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9 21:20:47
《艺术哲学》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8-19 21:20:47   小编:

《艺术哲学》是一本思考艺术与哲学关系的著作。它探讨了艺术作品如何激发我们的感官与思考,以及哲学如何解读艺术的意义。本书对于理解艺术与哲学的交汇点,以及审美体验的本质有着重要启示。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一篇

丹纳的艺术哲学,一本让人大呼膜拜的好书,无论是作者本身的艺术知识功底、思想的新颖或者是傅雷先生的翻译,都让人觉得不忍心囫囵吞枣地阅读,而应当细细品味。

人的肉体精神,先天的继承,后天的磨砺,反应在艺术作品中。整体的逻辑似乎简单,但是生动地叙述增色不少,让人着迷。感恩傅雷先生的翻译。

特别是最近讲到荷兰的这一段,让我有点心有戚戚。我以前一直都觉得阿姆斯特丹这个城市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欧洲城市,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如果要为自己的精神找一个故乡,我甚至觉得阿姆斯特丹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在那里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但是不是放浪形骸的自由,而是理智的克制的健康的自由。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二篇

今天刚读完的一本书 丹纳的《艺术哲学》。

丹纳采用一些浅显的比较,让人更能容易理解。比如开头丹纳的观点“风俗和时代精神对美术的作用更明显。”,采用一个自南向北出发的假设,发现不同种类、地域、气候,有着不同的植物。以此证明应当研究精神上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艺术的出现。

他在本书中说:“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和派别一视同仁,把他们看作人类精神的不同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类精神面貌就表现的越多越新颖。植物学用同样的兴趣时而研究橘树和棕树,时而研究松树和桦树;美学的态度也一样,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艺术是无规则、无理由、不可预料的。艺术的产生与制作虽然表面就像一阵风一样变化莫测,但还是有很多条件和固定的规律。

阅读全书不仅让人明白艺术的本质,艺术产生的条件以及艺术品的评定。更重要的是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尼德兰的绘画,古希腊的雕塑,详细讲述了不同艺术所产生的环境、风俗,宗教,种族等给艺术品带来的特点。读了这本书更能对艺术及美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三篇

艺术哲学,内容为丹纳的讲义,经过傅雷翻译整理,出版人精心策划编排最终形成的一本书籍。经过时间洗礼依然存在,影响着人的知识。

书籍纸质和前后部分的油画插图质量很高。先通过视觉给读者直观感受。然后阅读文字阅读提升自身理解欣赏能力,最后再看看油画,别样收获,独具匠心。书籍定价感受到为传播知识奉献。

丹纳,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读了这本书,再次去了解的一个学者,怎样的经历使他对艺术品有很深的洞察理解能力:行山山水水,游历,读书开办讲座。

艺术哲学,艺术是远离生活?哲学是不切实际?恰恰相反,艺术里有深刻的生活,一幅画就可以带给不同人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许多学科是对哲学的思考中逐渐形成的。

读这本书,看作者分析不同时期绘画的色彩区别,表现区别,和民族和天气和历史等有关。自己没有对美的鉴赏,通过作者的讲述,发现确实存在这种规律,渐渐地去归类,去比较,去感受绘画背后的人,民族环境,通过一些艺术品来拉进自己与历史与景色与艺术家的距离。艺术变得有趣,自己可以看到多一点的东西,多了一些思考。美美的一本书。再次感叹作者的逻辑分析和鉴赏归类能力。有些美好,只可意会,作者言传了美好。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四篇

在丹纳看来,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收到了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原则的制约和影响。正如我国唐朝,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自然环境得以平衡发展,经济政治呈上升式的前进和发展,使得整个唐朝社会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因此当时的人们极力追求浪漫的,恢弘壮丽的事物,由此决定了唐代人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点,诗歌上的激情澎湃以及雕塑上的丰满随性。与之相反,宋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尽管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已呈现出上升乏力并有下降的态势,同时边境异族的侵袭和骚扰,宋朝的整体社会状态已不如唐朝般的积极向上,而是形成了人们以瘦为美的审美观点,诗歌凄美婉转,以及瘦金体书法的盛行。因此本书通篇都在运用种族、环境、时代三原则为我们展开欧洲艺术史的画卷。

《艺术哲学》作为大学课程的讲稿被丹纳整理后出版发行,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到了浓浓的学术气息,尽管丹纳在书中大量运用各类例子为我们进行讲解,帮我们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大利尼兰的绘画以及希腊雕塑等艺术形式,但仍不免觉得有些晦涩难懂。这就需要我们同时要拥有丰富的欧洲历史人文等知识作为背景,方能更好的理解。因此本书在为我们打开欧洲艺术史大门的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种族、环境、时代三者的重要作用。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五篇

花了比较久的时间,认真地读了这本书。回想起来,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值得静下心安安稳稳 地读书了,足见这本书的含金量。

既不是艺术生,也没有做相关的工作,充其量只能算半个爱好者,可以说,要想把这本书的内容很好地理解,是比较有难度的,毕竟它是丹纳给美术学校学生上课时的讲稿,又经傅雷先生翻译的。以前我在这一方面看得书,多半是比较入门、比较初级的,鉴赏类的书籍多一些,并且作者是国人的比作者是外国人的要多。这次读这本书也算是一个挑战吧。

不过,任何努力都是有收获的,这本干货满满的书,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但是对于外行人来说,不是不能读懂。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是我从前从来没有思考到的,能够带领读者去思考,并给人以启发。授 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比于给人以知识,能带动人去思考,是更高层次的事情,也是更难做到的事情。虽然读这本书花费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不能像读小说那样一天啃两本,但花费的时间还是相当值得的。

另外就是想夸一夸这个出版社和编辑哈哈哈,精装的书,封面巨美,里面排版也很舒服纸质也很好,还特别厚一本,运输的时候都是裹在有泡沫的纸袋里,相当高级了。然而,定价还不到60啊喂还不到60!!!简直不敢相信好吧,持续兴奋着哈哈哈哈~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六篇

这本书跨越地理、历史、政治、文学和宗教等领域,讲透了音乐、建筑、雕塑、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例如讲到荷兰绘画,作者从荷兰的地势与气候分析,剖析环境对画家性格的影响,对色泽与风格的影响。讲到古希腊,同样从地理环境和气候着手阐述了为何科学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为何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古希腊。

作者运用这样的逻辑关系阐述西方列国不同种族、环境、时代对艺术形成的原因以及艺术发展的历史,让读者容易理解为何英国人是严谨且绅士的;法国人浪漫且能说会道;德国人具有务实的匠人精神;意大利人是热烈的,多产俊男美女且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质,所以文艺复兴始于这个国家。

这本书实际上是西方艺术史,帮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西方美术哲学精髓,对较少接受艺术教育的天朝百姓而言也可看成是对艺术知识的扫盲科普,帮助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味,关心身边美好的事物。读后再去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浏览时一定能看明白更多艺术品的内涵。

书中所附的众多艺术品随心赏滋养双目,净化心灵,绝对是具有收藏价值的一部好书,诚挚推荐《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七篇

《艺术哲学》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有大量的欧洲政治、宗教史、地理知识普及、生物学趣味小常识、人文风光陈述和文学、绘画评论。如其名所言,这本书从更深层的逻辑去讨论艺术、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关系,从更深的层次建立起对美学的感悟和理解,与其说这是一本艺术哲思论著,不如说是一部类百科全书。本书书中所涉及专业概念较少,雅俗共赏。对于我们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欧洲哲学起源之一希腊雕塑非常具有指导性。多个翻译版本中,首推傅雷先生的译本,他对于艺术的了解以及他的翻译水准是众多后人所不能及的。 除了序言中介绍的“他虽竭力挖掘精神文化的构成因素,但所揭露的时代和环境,只限于思想感情、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风俗人情,总之是一切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但是同时肯定“丹纳在他的时代把批评这门科学推进了一大步,使批评获得了一个比较客观稳固的基础”。 如果只读一本艺术史提升你的艺术感知力,一定是丹纳的《艺术哲学》,确是一部值得赏阅的好书。 而版本我最喜欢江苏凤凰出版社,刚拿到书时真的被惊艳到了,厚重大气,前后穿插了多幅名画,就像封底的推介语:丹纳的博古通今、傅雷的严谨治学,成就了这本书的不同凡响。艺术精致的装帧正是我心目中《艺术哲学》该有的样子。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八篇

面对艺术,我们通常痛恨教条和规则,又困于此,如果没有标准,如何知道这是艺术?这是美的?

我们要相信,艺术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而当我们凝视艺术,我也会相信,艺术品会给我们一些异于我们所看到的回馈。

丹纳这本书,厘清了很多关于“艺术”的基本问题。

艺术如果“失神”,便不能称其为艺术。

读丹纳的这本《艺术哲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不管我们看的是什么时候的艺术,它所传递给我,不仅是表象中让我们看到或者听到的,更多的是,蕴含其中的精神,作者想要传达出的,那些美的,也许是超越现实和真实的,但是值得让每一代人去向往和期待的东西,这些才是艺术所要表达给人的东西。

艺术根植于的土壤,正是艺术家所处的时代。

丹纳从来都没有表达过艺术要超越时代这样的观点,相反,他表达了另一种观点,就是艺术所要表达的,和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因为艺术,也要让人们去感知、去认可,甚至去惊叹。

当我们理解了艺术的产生和艺术要表达的“精神”的时候,我想,这才是我们去欣赏艺术的开始。

不再仰视,心怀美好。

特别想说的是,傅雷的翻译堪称完美,不娇柔造作,又不庸俗拖沓,将那些历史常识、艺术术语用所有人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一一道出,从文字的角度,依然是完美范本。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九篇

艺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发现美、欣赏美、提升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艺术似乎有着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特别是对于艺术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更让人望而生畏。而丹纳的《艺术哲学》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

丹纳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评家和史学家,《艺术哲学》是他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他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对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拜读《艺术哲学》最大的感触是这本书不同于一般艺术理论书籍般艰深枯燥、晦涩难懂,丹纳用比喻、类比、举例等多种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形象的艺术理论课。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本书通俗易懂,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迈上了更高的艺术阶梯,特别是关于绘画,书中对诸多享誉世界的名画作了分析讲解,醍醐灌顶,大大提升欣赏艺术的能力和水平;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不仅可以窥探丹纳的艺术观点,同时,也可以对西方绘画史、艺术史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这是作为史学家的丹纳的独特贡献。

这本书的译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先生,傅雷先生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深厚的翻译功底和文化底蕴更使《艺术哲学》大放异彩,是现在很多翻译家无法企及的。

中西方两位文化艺术大师共同为我们奉献了不朽的艺术经典,实为我辈之幸!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十篇

我的一位同事很喜欢看画展,认识她这三年的时间里,她去外地看了好几次画展,可惜我只记得其中一次的作品是莫奈的,大概是受我粗浅的艺术鉴赏能力的限制,其他几次的画展着实没记住名字。我并不懂画,中国的、外国的都不懂,却凭着对艺术的一颗敬畏之心,选了一本《艺术哲学》来品读。为什么是这本?原因很简单,既然没有老师教,那就挑一本讲义看吧。

这本书的作者丹纳是一位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本书是他上课的讲义,当然,不是全部的讲义,只是一部分最提纲挈领的内容。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应该已经足够了,毕竟再深刻分析下去也得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了。

大学时我的专业是英语,欧洲历史、英美概况这几门课还是学过的,只是那时全是死记硬背,完全没想到有朝一日还可以用到。看到西方艺术家的画作、雕像、建筑以及文学作品,也许能够明白它们看起来的样子,但总有“为什么会是这种表达”这样的疑问,说白了,程度只停留在欣赏,而完全不能鉴赏。然而这本书里,丹纳在带领读者品味各个时期的画作之前就定下了一条规则:“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他说,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知道了这条规则,便找到了正确品读艺术作品是方向。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你看不懂一个艺术作品,那你一定要去研究一下它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我相信,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很可能会随着对那段历史背景的理解而越加深刻。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十一篇

丹纳的《艺术哲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它不像一般的艺术史教科书一样给你提纲挈领的教导,也不像普遍的艺术评鉴指南一样给你高深严密的理论,它就是这样娓娓道来,用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和一组组闻名遐迩的作品,支撑起这一部气象万千的历史。在大量的文学史料的基础上,丹纳深入探讨古希腊、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17世纪的艺术现象,据此提出“只能用诗歌咏叹”的艺术理想。

这本书用鲜活的艺术史实给门外汉如我恶补了一堂艺术课。我们从小真的太缺艺术启蒙和艺术教育了,长大后以为多去几次展览多看几眼作品就是试图在了解艺术了,其实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也是一种科学,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外在条件,需要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挖掘和梳理。正如丹纳所言:“要以自然科学家的态度有条有理地研究,分析,我们想得到一条规律而不是一首颂歌。”

丹纳对发现艺术规律的重视,与我头脑中“艺术是个人的情绪表达”这种认识相去甚远。在丹纳看来,艺术品不是孤立的,而是从属于一个总体,反过来,这个总体也能解释这个艺术品。这个总体,就是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关键要素。他还用三个方法给艺术品规定等级:特征的重要与否、特征的有益与否、效果的集中与否。这种对艺术规律的发现和阐释,是本书最让我受益、受启发的部分。

《艺术哲学》其实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艺术史,或者社会史。丹纳教授举重若轻,娓娓道来,遥想当年在巴黎美术学校听课的那些同学,该是多么幸福呢。出版物的价值正在于此,即便不能当面聆听教诲,亦能在将近一百年后,以另一种介质阅读并品味丹纳教授上课的精髓,与大师对话,与圣人同坐。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可知未来。在丹纳教授信手拈来的各种典故中,胸中那股不能抒怀之气似乎已随风飘散。我们不是在最好的时代,但也不是在最坏的时代。做好自己,尽好当尽的本分,余下的,自有大能者掌管。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十二篇

在未翻阅本书之前,站在大卫、思想者、维纳斯雕像身前,我肯定是淡漠地看着一阵泛着痴呆,这些传世的雕塑在我眼里大约和银行门口的石狮子一般别无二致,完全不能分辨优劣好坏,拥有哪怕一点点的艺术鉴赏知识,这对于自己来说都是完全不能想象的。任何一门技能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丹纳的《艺术哲学》对于自己来说就是自己稍微能站在艺术的墙外往里窥探一眼的阶梯。傅雷先生的翻译更是完美,针对类似课堂讲义的一般的艺术哲学,透过傅雷先生的翻译让自己阅读毫无障碍。

当人们在博物馆里谈论着雕塑、绘画、诗歌、建筑、音乐的时候,他们其实在谈论什么?在自己眼里,《艺术哲学》更像是一本艺术鉴赏扫盲的书籍。艺术品的本质是什么?艺术品诞生的目的?艺术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评判艺术品的优劣好坏等级等等。边看书边做笔记,勾重点,感觉自己尘封多年以为会一直尘封下去的一颗审美的心就这样打开了。

还记得前两个月有过一个安岳石刻修复的热点事件,大意是石刻修复上了彩妆,被社会各界批判一番。这个事情自己也关注了,自己纳闷的是石刻上了彩妆似乎也没有多难看一样,为什么众口铄金皆称是毁坏文物。直到看了艺术哲学关于雕塑的说明之后,自己才恍然大悟。雕塑需要单纯的气质、情趣和趣味,通常只有一个颜色,不能有太猛烈的手势,不能有太激动的表情,胸部与四肢都要有重量,结实;头部不需要像人一样有着无数的思想、骚动的情绪、杂乱的感情,安静平和,永远处于静止状态,就是这种色调的单纯和淡薄的表情构成雕像的美。如果过于装饰,涂满彩妆,华丽的衣服,鲜艳的嘴唇,皮肤红润,黑黑的眼珠,这样一种过分的正确的模仿并不会给人快感,反而引起反感、憎厌,令人作呕。安岳石刻就是这样一种现象。

现实不能表现特征,至少不能清楚的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善恶,总是受着其他因素的阻碍,不能深入事物内部给我们一个明显的印记。因为这个缺陷,于是有了艺术加以弥补,艺术家也就诞生了。若我们不能欣赏艺术的魅力,窥探艺术的大门,不能感受着世界永永不灭的生机岂不是最大的憾事?!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十三篇

先不要被书名吓坏,虽是理论性书籍,读起来却毫不吃力,是可以二刷三刷的好书。

随着旅游成一种生活方式,普通人去欧洲的机会大增加了。走在欧洲的城市里,高密度的教堂、建筑、博物馆令人目不暇给,面对众多的绘画或雕塑作品,心理上却总是有一种隔的感觉,说到底,他们的艺术与我们熟悉的东方文化太多不同;而当说到这些艺术品背后与之相关的欧洲历史,理科生更加云里雾里。所以下决心通过阅读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于是有了与这本《艺术哲学》的相遇。

丹纳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和批评家。本书是一八六五年至一八六九年他在巴黎美术学校期间的授课内容。开篇第一编即开宗明义,论述了艺术品的本质,“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各个部分的关系是经过有计划的改变的……”。为了论述艺术品的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规律,丹纳把艺术品比作植物,以此来分析艺术品如何象一株植物一样,需要种子、合适的土壤、相匹配的气候条件而萌芽、成长。与之相对应,艺术品的生成条件则由种族、环境、时代而成就。在这个立论下,作者用大篇幅具体讲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他随时运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东西,以现代与古代做比较,以今人与古人做比较,使过去的历史格外生动,绝无一般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同时,书中大里引用了文学作品如小说、传记、日记、笔记、历史著作来叙述当时的时代风貌,如政治、法律、宗教与民族性等,行文“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充分保证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们在了解艺术品的一般发展规律之外,可一窥欧洲国家地理沿革,各种族艺术特征与文化发展脉络。

掩卷之际,虽不敢说通晓欧洲历史,至少可填补认知缺陷,消除些许盲目崇拜。而回望我们自身,以其方法论来看华夏民族的文学与绘画,当有更深的理解,也当更有文化上的自豪与自信。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十四篇

丹纳老师和傅雷老师的小课堂开课啦!

诸位先生,今天我们即将进行的学习,是丹纳老师著作、傅雷老师翻译完成的《艺术哲学》。正式开始之前,想要向你们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是你可以随便分散注意力,因为我讲的也未必有多么集中;第二是请以你们最美好的目光来看待这两位伟大人物的作品,至于我,我们现在进入下一段。

《艺术哲学》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艺术史的学习,在进入正文之前,让我们首先针对到底什么才是艺术、艺术是怎样出现的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好吧,其实两位老师并没有想要询问大家的意见,而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介绍小课堂的授课方式、方法和主旨,在这一部分里,希望专业学习的同学们能够对我们的基础概念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是为还没有入门的小伙伴们撬开一条门缝,看见全貌自然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也可以发出“这里原来是这样理解”类似的感叹。

正文中,我们讲绘画、讲雕塑,当然,虽然我们的学习内容是艺术史,却也并不是要从若干年前的某一处墙上有个什么壁画、某处宫殿或者是墓碑上开始存在一个什么形象这样的时间顺序讲起,以上两种可能性都是不存在的!

虽然介绍的是艺术史,但毕竟我们的这本书叫做《艺术哲学》,所以必然不会是一个时间顺序的罗列,更多的,我们是要分析艺术品的特征,这可能会包括它在被绘制或者是雕刻完成的过程中,艺术家自身赋予作品的一些特色,艺术家的人格魅力、身份地位、甚至是种族、乃至他所处的时代,都会为作品带来一些特色。

同时,也不能忽略时代对作品可能造成的影响,某一个时间段下,它的政治经济制度,它的意识形态与认知,它处在战乱还是和平的状态,它社会的性质等等,都会一定程度的反映在作品上。于是,我们在研究艺术品的过程,也是对这个时期历史的一次探究。

《艺术哲学》写给我们看的,就是这种理性却又不会缺少美感的艺术史,所以哪怕是彻彻底底的门外汉,也不妨翻开来看,或许就会发现学习艺术史,也可以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呢。

艺术哲学读后感第十五篇

《艺术哲学》一书是法国史学家丹纳(1828-1893)在巴黎美术学院担任美术史讲师期间,摘录其讲义中提纲挈领的主要观念而汇编出版,至今已150余年历史。

21岁的傅雷留法学习艺术理论期间,开始翻译《艺术哲学》一书,提出了“我们比所有人更需要思想上的粮食和补品”“在艺术常识极端贫乏的中国,需要对艺术有个明确的认识”的观点。1931年傅雷回国任教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直至1959年,51岁的傅雷先生在精神极度痛苦和压抑之下将此书翻译完毕,这也是傅雷诸多译作中的上乘之作。

《艺术哲学》首先是一部丹纳的大学教材,教授学生学习艺术史的理论知识,但对于我们一些艺术欣赏“门外汉”来说,却又是对一些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谈资的“扫盲课”。傅雷先生完美的翻译,让我们了解到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去甄别评判艺术品的优劣等等。所以,看这本书就要回到大学课堂上一样,沉下心来,静静地品味书中的滋养。

《艺术哲学》可谓一本干货满满的书,逐字逐句地读,拿着小学生学汉字的努力去学习,更要带着思考去读,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到唯美的希腊雕塑、哥特式建筑,再从欧洲地理、中世纪文化、宗教、政治、人文风光等……用美学的触觉去深层次地了解社会、民俗观念、历史、艺术之间的关系,诠释艺术家如何发现和表现艺术的美。特别是提到近代文化首次在伟大的意大利出现,并与同时期的英国、德国、法国等作比较,谈民族的理解力,谈精神的享受力,谈思想解放对教会的冲击、谈诗人诗歌等等……细细品读丹纳和傅雷二位大师的思想真谛,这样下来,你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艺术哲学》是一部充满节奏与美感的艺术史,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赏掠到艺术情况的精神状态,在浩瀚的理论哲学中沉淀,在博大的艺术海洋中陶醉,每篇文字都有逻辑的理由,每幅图片都有历史的理由,这些都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艺术思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丹纳的博古通今、傅雷的严谨治学,将《艺术哲学》应用于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中,成就了这本书的不同凡响。如果只读一本艺术史提升你的艺术感知力,一定是丹纳的《艺术哲学》,确实是一部值得赏阅的好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