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是一本启发人心的励志读物。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告诉我们要有所选择,并专注于一件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成功。这本书让人深刻领悟到,只有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执着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值得一读。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一)
收到《择一事,终一生》这本书时,满心欢喜,喜欢这种专一的感觉。看题目,以为是写一个人的故事的,打开看时,才明白原来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关于艺术之美的,简单来说是关于陶瓷器具之美的。 与其说是关于陶器杂谈的书,不如说是各位艺术大家理论的合集。书中收录有柳宗悦、高村光太郎、谷崎润一郎、北大路鲁山人等13位作家对日常器具的论述。主要论述了器物之美不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实际价值。 许多人不懂器具,但是却明白一个道理:是贵族人多,还是平民人多?我们当然知道是平民了。 那么, 对于器具也一样。贵族陶器只是少部分所有,不能成为大众产品,所以,即使它是美的,也只能被少数人感受它的美。这样的美不能走进民间,也不能成为大众之美。 对于制作器物的工匠来说,制作的初衷也许只是为了奉献,而并非为了功成名就。也许,他们只是沿袭了上一辈的做法,将传统传承下来,并没有考虑怎么去创造美。 但是,如果他们不曾学习过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没有考虑过如何去创造美,那么,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也谈不上有任何情感的表达。这样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又有多少是真正有美的底蕴的呢? 如果那些工人日复一日,不假思索地去完成一件又一件作品,由此而发掘出了器物本身的美,这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制作,也是一种无心之美。 但是,真正的美是具有匠心的美,是在制作美的艺术品时融入感情的美,是深入民心的美。这就是《择一事,终一生》让我明白最深刻的道理。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二)
当提到日本器物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日本的陶器、雕刻、文具等。和中国的青花瓷、篆刻不同,也有别于西方的壁画、雕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造就了日本独特的器物风格。《择一事,终一生》这本书就介绍了日本的器物。也为我们介绍了器物背后的日本。
本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于2022年4月,是套装书中的一本。所聚焦的是匠造的本心——回归生活的日常,无心之美是美。日本的器物就是这样由无心之美造就的美。这里的器物之美不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实际用途。而《择一事,终一生》就是通过名家名笔名文来为我们介绍这种器物无心之美。
对制作器物的工匠来说,制作的初衷只是为了奉献,而非为了功成名就,他们只是沿袭上一辈的做法,将传统传承下来。然而,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其实也在无形中无意识地创造着美,让看到这些器物的人感受到一种独有的魅力。 日本器物有着自己的特点,正如茶道、料理和建筑一样,体现着日本的民族性,它们身上具有有着一种淡淡的味道,所追求的是一种精致。在这里,器物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使用,还是一种匠心的表达、一种艺术的呈现、一种质朴的踏实。这也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含义所在。“择一事,终一生”,这句话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就是对所选择的事业,用一生去坚守、去奋斗,终能有所成就。这也正是日本人工匠精神的写照。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美之定义,这里收录了柳家悦、北大路鲁山人、宫本百合子的多篇关于日本美论述,介绍了这个国家的美和民艺的美。生活之中也处处蕴含着美,而艺术和美术也是不断地发展着的,这也能让人更加深刻地了解日本人心中的美之寄托。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蝉时雨,选取了柳宗悦、荻原朔太郎、高村光太郎等名家的有关器物美丽的文章。和纸、鸣蝉此刻都有了美学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能剧之美,它是佩戴面具演出的一种古典歌舞剧,由中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舞乐和日本的传统舞蹈融汇而成,是日本独有的一种舞台艺术,值得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本书的第三部分所述为漫谈。薄田泣堇、高村光太郎等名家写就了六篇与器物相关的散文。雕刻、自画像、文具等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美的魅力无处不在。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雨过天青,讲述的是和陶器有关的内容。北大路鲁山人、小野贤一郎等人分享了自己和陶器之间的故事,以及陶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这就是日本的独特文化,这就是日本的器物之美。跟随这些名家妙笔,我们还可以感受更多的风物与风景。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三)
不同地区和文化对于美有着不同理解,器物的气质也就判然有别。品味器物之美,感受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并汲取养分,既有趣也有益。
《择一事,终一生》以器物为主题,涉及陶瓷、雕刻、能剧、和服、和纸等诸多种类,作者中有陶艺大师、雕刻家、作家等诸多类别,他们对美的理解也有诸多见地。
陶瓷所占篇幅最多,柳宗悦、北大路鲁山人、小野贤一郎等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日式美学观念。
小野贤一郎回顾了日本陶瓷发展史,从时代背景、器形、釉色、土质等方面阐述欣赏陶瓷的方法,并建议最好上手触摸把玩,相当实用。在他眼中,器物各具灵魂和意识,而瑕疵品因为“别具一格”更受青睐。釉料流淌到内壁形成斑纹,用合成浆涂抹掩盖后,杂器伯庵茶碗成为工艺品。烧歪的陶瓷也被当作独特的风景,甚至刻意求之。茶人们还把花瓶的瓶耳切掉,以显别致。
这些艺术家似乎对瑕疵美情有独钟。以前看柳宗悦的《茶与美》,喜左卫门井户碗被奉为天下第一茶碗,于是上网找来图片欣赏,终是体会不出大师们讴歌的“禅的精神”。井户碗是高丽渔民用过的粗陶饭碗,素朴多瑕,不意流转到日本后成为珍品,再有主人传奇经历加持,便益发高贵了。
本书也收录了柳宗悦的文章,正是论述杂器之美。这位美学家极力反对主流审美意识,认为与其追求独特的美,不如在普罗大众使用的杂器中寻找真正的艺术品。的确,器物之美不分贵贱,不在数量多寡,只有让大多数人都能感知和欣赏,才能实现幸福感的最大化。我于此再补上一点,审美宜多元化,牡丹野花各有风骨,各花入各眼,无分阴阳黑白,更不必剑走偏锋,在病态和畸形中寻求别致。
相比之下,北大路鲁山人的观点似乎更具有说服力。在他看来,好的陶瓷作品是有独特个性的,能够体现创作者的自由意志。只有那些清新脱俗、顽强生活的人,才能够创作出品味高尚的作品。但这位国宝级艺术家论及陶瓷、书画等艺术品时,认为我国书法注重技巧而内涵不足,陶瓷作品自明清以后缺乏艺术生命力,所以日本文化后来居上。我想,他大约还是生得早了,没有机会见到足够多的艺术品,才会产生这种错觉。若论形式之工,欣赏过两国艺术作品后自有判断。
除了陶瓷,书中也论及雕刻、能剧、和服、和纸等等。
在雕刻家高村光太郎眼中,蝉是最适合雕刻成形的昆虫,它的躯干比例和线条、翅膀透明度均十分适于木雕。而在中国文化中,大概很少有人会把蝉雕刻成艺术品。玉蝉,那是古代置放在死者口中的冥器。倒是在文学中,蝉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意象,或呱噪或凄切,流动在诗人们的笔下。
河井宽次郎对大自然花卉的观察富有天真浪漫的诗意,石榴花“张开了鲜红的大嘴,直勾勾地盯着夏天水井边正在制作河豚料理的女士”,多么活泼,很难想象这样的语言来自陶艺大师笔下。拥有这样的想象力,他的作品想必也具有丰盈的意象。
择一事,终一生,在打磨器物的背后,是对美的极致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或许他们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磨练了意志,并巧妙地协调了工作和生活、枯燥和丰富、外在与内心的平衡,让平凡生活也能够绽放出点点微光。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四)
当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不需要再去追寻多么奇特壮观的美景了,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就够感受到美的存在。我们每天都需要用眼睛来获取非常多的视觉信息,从美的角度来审视这些信息,也是一种享受吧。 最近我读了《择一事,终一生》这本书,这是一部作品合集。十多位日本作家对于日常器物之美有非常多独到的看法和感受,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留意自己生活中美的存在。
小的时候,我经常喜欢观察一些小动物,比如蚂蚁搬家,蜘蛛织网,在这些行为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团结,也看见了他们在努力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尽管他们的目的,更可能是为了生存下去。 这种在不经意,不刻意之间创作出的美常常让我感到非常的感叹。对于很多制作器物的工匠来说,制作的初衷只是为了奉献,而非为了功成名就,他们只是沿袭上一辈的做法,将传统传承下来。他们日复一日,不假思索地去完成一件又一件作品,由此而发掘出了器物本身的美,这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制作,也是一种无心之美。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美妙的事物,很多独到的想法都是在无心之间创造或者想象出来的。我们也会发现很多时候,当我们刻意的要完成一个什么目的的时候,就很容易让人失望,而当我们不带有任何目的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反而会获得更多的回报。 陶器,瓷器,雕刻,装帧,文具,器具……些在生活中很常见的物品,其实都值得我们认真的审视。某个角度上来看,这些东西虽然谈不上有多么大的用处,但也凝聚了制作这些器物的工匠诸多的心血与独特构思,也能带给我们一种非常难得的关于美的享受。 在这本书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理想中的未来的陶艺界是这个样子的——首先陶艺家们有尽可能高的相关艺术修养,兼具自由的思考能力,并以成为自由的、有思想的艺术创作者为目标,尽情挥洒才华,用陶土自如地表达自我。 一件极好的作品,或许只能诞生于一个允许接纳多元化的时代,诞生于一个内心丰盈的人之手。现代的流水化作业,虽然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制作的效率,但却让这些产品缺少美的独特性。而对于一件陶器,或者一种装帧形式来说,最可贵的大概就是制作者或者设计者的独到的构思。 用心去触摸一件陶器,认真的去观察鉴赏,在那细致的纹路上,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关于美的构思。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器物之美,是对于美的概念的一种丰富,也是不应该被我们忽视的。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五)
文/舒念
打造一件心仪的器具的过程,就好比是人生的成长历程,在最开始我们对这个世界感到新奇,但行为举止却充满了生涩,而后我们对这个事物越来越了解,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其中,器物默默地变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匠人之心得到彰显,他与器物浑然一体,物就代表了这些民艺家的一部分。
《择一事,终一生》就是这样匠人精神的概括在日本文化中专注,或者说是执拗,是其民族秉性的重要组成,也正因为如此日本才诞生了许多匠人,他们专注于器物之中,制茶碗、制角皿、制钵、制屏风……每件器物都因其手工制作而显得格外珍贵。
但器物的珍贵并不是指其材料的珍贵,或是奢华的技法,在《美之定义》一文中,柳宗悦就指出了器物的两个类型,一种是属于贵族的商品,而这种是属于大众的民器。贵族的器物固然华丽丰富形态各异,但唯有民器才能省去多余的装饰,诞生即朴素又单纯的作品。
技巧并非代表着美,美是自然健康的表现,是生活经验的展示。生活中的美就是以物品去装饰生活的细节,即要朴素又要实用,还要能够展示出主人的风情。哪怕是小小一个日用品,也以自己的用处将美与生活连接到了一起。
对于日本的匠人而言,制作的初衷原本就是奉献,所以对于一些杂器的制作,工匠们并不会留下自己的姓名,所有的作品都是无名之作,但却是承袭传统,沿袭后世的做法。因此而言,制作本身也并无定式,故而杂器之美也是无心之美。
除了固定不变的器物,许多动态的艺术也能让我们感到匠人审美,如高村光太郎描写的《能剧之雕刻美》,展示出了能剧紧密的展开方式,行云流水的编排,以及其塑造出的雕刻之美。将动态与静态联系在一起,光线与阴影和谐融汇,动作与表情纯粹坚决,每一个动态都能呈现出雕塑的深邃质感。
但能剧毕竟是剧场上演的剧种,每一次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手工的器物也不同于流水线的产品,总有着不同的瑕疵,对瑕疵的包容,也是使用者宽容之心的展现。
美的器物总是可以伴人一生,即使它原本并非完美,却也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被不断打磨。审美终究取决于个人视野,《择一事,终一生》指的也并非是技巧,而是心态。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六)
美是有着众多的表达的,有的人在绘画中体会美,有的人在音乐中感受美,有的人在书法中看见美,有的人在建筑中欣赏美。美是不同的,因人而异,也因景而异。这个世界上的美有多种,而在《择一事,终一生》中我们讲述陶器、瓷器、雕刻、装帧、文具等等之美,让你在平凡而安静的生活中,在身边的事物中去感受它们的美。
《择一事,终一生》收录的是日本文人的散文,里面记录的是他们对物品的完赞美之情,就如同我们生活的常见的东西,它填充着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说起瓷器,中国人有话要说,在世界史上,中国的瓷器是有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景德镇的瓷器。最好的瓷器在中国,这觉得是事实,瓷器中的青花瓷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尤其是某些年份的瓷器,因质量和花色还有其他的一些重要意义而昂贵,成为贵重物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瓷器是一种常见的器皿,一部分用来承装东西,另一部分就是用来欣赏的。瓷器的艺术价值是重要的,它总是与一段又一段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柳宗悦的《杂器之美》为我们展现了生活中常见的器具之美,它们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起眼但不可或缺的东西。它们是实用功能的器具,是为人所用的东西。北大路鲁山人的《艺美革新》说的是陶艺,然而有不只是陶艺,它们总是能在这简单的器具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关于日本的瓷器史,你可以在这些作者的文章中可知一二,虽然没有人系统的将日本的瓷器史年代明确的标识出来却能勾画出他们的发展过程。
这本书中收录了多少北大路鲁山人的文章,关于瓷器他都有着详细的介绍与解读,也让我们了解了日本瓷器的辉煌。古陶瓷的价值并不只是外在的形状,绘画,更是因为他本身的历史价值。小野贤一郎的《陶器读本》绝对是值得读的一篇,它对陶器的历史解读的更为详细,关于怎样欣赏陶器,去了解陶瓷的不同时代背景等等。在它的笔下,陶器似乎更像一种有着生命力的东西。
《择一事,终一生》百造百悟,千造千悟。这是一本日本陶艺之书,为我们展现了日本陶艺大师的匠人精神,但它更是一本精神之书,十三位作者对日本陶艺的解读,对陶器之美的解读,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现在瓷器工艺很成熟,大大小小用来装饰的瓷器也很漂亮,它们曾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灿烂的一笔,它记载了人们的文明,记载了人类的历史,也记载了人类的辉煌。《择一事,终一生》是一本很美的书,不只是它的装帧与插图,而是它在为我们介绍陶艺瓷器时那种对生活的向往,是美好的。品读陶艺之美,或许看这本书就足够了。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七)
日本人对于美的追求有种近乎偏执的执着。到日本旅行,我最喜欢逛的是超市,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包装精美,只要一看就有想购买的欲望。再有就是熟食区,各种美食被妆点的五颜六色,即使闻不到气味,能能够充分刺激到顾客的感官,让人跃跃欲试。日本的的杂货更是遍布世界,那怕是号称极简风格的物品,也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
《择一事,终一生》是一本关于日本器物之美的合集,收录有柳宗悦、高村光太郎、谷崎润一郎等13位作家对日常之器的论述,器物之美不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实际用途。一件物品的美丽,是伴随着生活中的每一个时空,与每一个人相关,且与生活共同流转而来的。
关于美,过去人们总把经历都用在了美术方面,其实解开美之奥秘的关键,其实存在于工艺的领域。民艺所蕴含的理与法,以及自然健康的美丽,这些都通过民艺被丰富地呈现出来。对于过去的人们而言,更加推崇具有贵族气息的商品,而那些便宜的、面向大众的民器则无人问津。但这样的评判方法偏离了问题的本质,将“技巧”与“美”的概念相互混淆了。那些品相平庸的民器,实则被赋予了丰富的美感,人们甚至可以从这些东西的身上归纳出美之标准。之所以要特别重视民艺品,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民族性和国民性总是最率真地体现在这个领域中。
我们日常生活中蕴藏着的美感,如今似乎也受到了强风般的重大威胁。首先便是日常生活中日式审美的细节,在逐渐发生着改变。比如和式房间的拉门,这原本是与我们的感情紧密相连的物件——更换拉门上的和纸时,令人感觉涣然一新,冬天透过它所映衬出的屋外的雪光,等等。这样的拉门与日式的抒情有着很强的羁绊。然而现在人们家中的拉门却十分随意,贴上很差的和纸,甚至一碰就破,谈不上丝毫的美感。
如今用来包裹榻榻米边缘的布条变成了人造纤维,导致榻榻米很容易破损。木棉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的那些丰富的体验和美好,也许不会重新了。我们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件,其实是一点点剥夺生活原本的气息,削弱了从前那平易近人的美好,人们的享受也少了许多。在这个物价局高不下的社会,很多东西便开始变得贵而不精。
美好的东西,应当是我们的生活中最不多余、最不累赘的存在。应该重视将生活中那些平凡的点点滴滴转化成美好的事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无名的东西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美。即人的内在感情中潜藏着多少丰富的、发掘美好的能力,这将变得十分关键。
书中还谈及了日本漆器之美、和纸之美、佛像与佛塔、杂器之美、装帧的意义能剧雕刻之美、折纸之美、陶器之美等等。一件物品的美丽,是伴随着生活中的每一个时空,与每一个人相关,且与生活共同流转而来的。工艺之美是劳动的产物,所有的幸福也都是劳动的产物。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八)
说起匠人精神,我还是有点佩服日本人的,以前我觉得这个精神可以用精益求精来形容,现在发现有更接地气的形容词,择一事,终一生。就好像卖油翁一样,唯手熟尔,熟能生巧,自然而然地就玩出了花样来。
这个词来自《择一事,终一生》这本书,讲的是器物之美,一些平常之物的艺术价值和本身的实际用途,因常见而往往被忽视的美。这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日本美蕴精作选系列丛书之一,我看过其他几本,都挺有收获的,这一本感受就有点复杂了。
我们关注一个事物,往往会关注它的顶峰,比如艺术品,就会关注那些最传奇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关注历史,更关注那些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声的人。顶峰是稀少的,再怎么细分,也是稀少的,顶峰的下面,是被锋芒掩盖的金字塔。一件艺术品的背后,可能是无数艺术品铺垫出来的,吸取了经验教训再加一点机缘巧合,最终成就顶峰。而匠人精神,我觉得是代表制作者们一种态度,跟出名不出名并没有绝对联系。
只要留心观察,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我们所用的器物,来到我们面前时,都是经历了多个工序的,虽然现在的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有些工序,却依然需要人的参与,才有灵魂。我很欣赏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说过的一句话:“不论是何种机械之力,在人的双手面前,都会显得局促。”这本书收录了他的《杂器之美》,我觉得很有意思,值得多看几遍。
我们每天吃饭要用的碗常见吧,但是我自己印象中倒是真没有好好看过自己手里的碗的花纹是什么样式的。看完这本书,我特地跑到厨房去看了下自己家里的碗,那鱼还挺可爱的嘛,怎么会没注意到呢?想起儿子很喜欢去的一家面店,好像特别喜欢那个碗,外面是一只大公鸡,儿子每次都指着那只大公鸡兴奋的叫,而我只会催他快点吃。回想起来,那只公鸡挺威武雄壮的,我怎么会没注意到呢?在这么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制作者们依然呈现了精妙的技术,这不是匠人精神是什么?
我以前工作的地方,是一个陶瓷名镇,准确的说是曾经辉煌,之后没落,现在在努力复兴的陶瓷名镇。那时候因为工作的缘故,就时不时会去那些陶瓷厂看看,也参观了几次操作车间等地方。看着工人们熟练地在泥胚上画画画,很快一个充满漂亮花纹图案的成品就出来了。他们只是美工,这件陶瓷上也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但是这妨碍了他们的创作么?平凡之中显风采,这是妥妥的匠人精神。
我依然感觉现今社会充满了浮躁,能真正静下心来做一件事的人还是少数。看到综艺节目中寻找特选食材时拜访的行家,很多年纪都挺大了,而他们做这一行几十年,做的就是同一件事,为培养出这一种食材中的顶级作品几十年如一日,这些都是做实事的人。我也希望我们这边,有匠人精神的人越来越多,平凡的人生也要活出不平凡的味道。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九)
不知身处这个浮躁社会中的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感受时光流动带来的极致之美?又有多久没能抛开忙碌的生活,对抗这喧嚣的世界?扪心自问,那些流转于生活的美丽物品你可曾为其驻足?
我们或许也曾脚步不停地追求过极致的美丽,也曾驻足回首一路走过的繁华,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感受世间的万物,才发现那些蕴藏在器物中的美,让世界变得不再荒芜。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择一事,终一生》,收录了柳宗悦、高村光太郎、谷崎润一郎等13位作家对日常之器的论述,旨在从百造百悟,千造千悟中,窥见日本国宝级陶艺大师的匠人精神。
人文艺术是一个国度的灵魂,在日本器物的灵魂便是器物本身之美,是制作器物的工匠年复一年,一复一日,沿袭上一辈的作法,不假思索的去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作品。那些看似没有灵魂的器物,实则正是由于其无心,才能呈现出最本真的美。
柳宗悦,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是最早发出实用性与素朴美的倡导者,一生致力于探索庶民生活中的器物之美,其艺术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日本的设计美血。他被誉为“日本民艺之父”,对日本美学有着独特的见解,曾称:与其去追求独特的美,不如将美嵌入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柳宗悦对美的定义植根于事物本体,他声称美丽的标准要尽量顺应事物本身来制定,并且要做出具体而详细的基准,否则会很难为事物带来活力。
定义作品的美大致会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贵族的产品,而另一类则相反,是面向大众的商品,这两大类型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美的标准,所以人们更加倾向于将美的标准归到了贵族阶级所使用的那些物品之中。
柳宗悦在书中强调谈论美,一定不能脱离事物本身。“远离美的事物空谈美,就像注视着海市蜃楼的倒影一般,站不住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柳宗悦在筛选美的作品时,从不会将贵族的和大众的区分开来,而是注重从民艺品中发掘器物本身的美。
在日本人的固有认知中,认为“民艺品缺少价值,唯贵族品尊贵”,但这少之又少的贵族品,显然无法让一个美之国度成为事实,真正能给日本美学带来影响的,还是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器物。就像柳宗悦说的那样:被称为民艺品的作品与那些美丽的东西之间,必然隐藏着某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甚至可以从这些东西的身上归纳出美之标准。
这种器物之美,其实并非要呈现出某种既定的艺术形态,而是在与日本美学相融的基础上,呈现一种平常之美,反而更容易让人看出其本质中蕴含的美丽。
一件物品的美丽,是伴随着生活中的每一个时空,与每一个相关,且与生活共同流转而来的。正如书中所述:工艺之美是劳动的产物,所有的幸福也都是劳动的产物······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十)
每一段故事诞生的地方,都有一种“美”的存在。我们与其邂逅,被其触动,心生涟漪,新的故事便随之诞生。正如拙朴的陶器,看上去朴素,素净或者华丽;带着雅致,或略带一丝丝笨拙、粗糙的感觉。但在无言的对视中,陶瓷器具的美,其实是一种回归了自然的本真之美。 这些作品看起来有一种安静着的运动。简洁轮廓、独特造型以及细腻的手工雕刻花纹,其实是以纯手工一件件手拉坯制作出的作品,带着既神秘又特殊的氛围。器具的美,让人只能摒住呼吸。 《择一事,终一生》里,收录了日本国宝级陶艺大师的匠人精神,从陶器,瓷器,到雕刻,装帧,以至文具器具。不光是里面的器具美,装祯美,里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美的。翻阅这本书,是种享受。 书很淡雅,一如中国画一般。有意,有境。这一回我想推荐的是这本书的目录。每一个篇章的目录,就如同诗歌一般美好,如同禅语一样静雅。 第一辑:美之定义。 第二辑:蝉时雨。这三个字就有一种清空、安静而绵长的感觉。 第三辑:漫谈 第四辑:雨过天青。让我想起了瓷器的颜色之美,这四个字,就有这种穿透时空的魔力。 目录下,有四段美好的文字,合着禅的意与境: 一件物品的美丽,是伴随着生活中的每一个时空,与每一个人相关,且与生活共同流转而来的。 凭着站不住脚的感觉去揣测,反倒会失去创作的自由度,真正的美好,只存在于那些自由又不受到拘束的东西里。 尽情活着的生命里,本身便具备了充分的美好,这应该是我们都必须认识到的。 看见美,懂得美。每个人的鉴赏能力或高或低,最终都一定会做出与之相对应的选择吧。 是不是每一段文字,都让人沉浸?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十一)
每一段故事诞生的地方,都有一种“美”的存在。我们与其邂逅,被其触动,心生涟漪,新的故事便随之诞生。正如拙朴的陶器,看上去朴素,素净或者华丽;带着雅致,或略带一丝丝笨拙、粗糙的感觉。但在无言的对视中,陶瓷器具的美,其实是一种回归了自然的本真之美。 这些作品看起来有一种安静着的运动。简洁轮廓、独特造型以及细腻的手工雕刻花纹,其实是以纯手工一件件手拉坯制作出的作品,带着既神秘又特殊的氛围。器具的美,让人只能摒住呼吸。 《择一事,终一生》里,收录了日本国宝级陶艺大师的匠人精神,从陶器,瓷器,到雕刻,装帧,以至文具器具。不光是里面的器具美,装祯美,里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美的。翻阅这本书,是种享受。 书很淡雅,一如中国画一般。有意,有境。这一回我想推荐的是这本书的目录。每一个篇章的目录,就如同诗歌一般美好,如同禅语一样静雅。 第一辑:美之定义。 第二辑:蝉时雨。这三个字就有一种清空、安静而绵长的感觉。 第三辑:漫谈 第四辑:雨过天青。让我想起了瓷器的颜色之美,这四个字,就有这种穿透时空的魔力。 目录下,有四段美好的文字,合着禅的意与境: 一件物品的美丽,是伴随着生活中的每一个时空,与每一个人相关,且与生活共同流转而来的。 凭着站不住脚的感觉去揣测,反倒会失去创作的自由度,真正的美好,只存在于那些自由又不受到拘束的东西里。 尽情活着的生命里,本身便具备了充分的美好,这应该是我们都必须认识到的。 看见美,懂得美。每个人的鉴赏能力或高或低,最终都一定会做出与之相对应的选择吧。 是不是每一段文字,都让人沉浸?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十二)
前两年,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逐渐被更多的年轻人所了解,纪录片里的老师傅们,在那个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宫墙里,一件事,一做就是一辈子。
这本书《择一事,终一生》,在封面里写道“若是没有器物之美,世界将一片荒芜,杀心四起。”
若是没有器物之美,会不会杀心四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人生一定会少许多乐趣。
在这本书中一共收录了13位作家对日常器物的论述,这其中谈及到了佛像与佛塔、装帧与和纸、杂器与文具、还有雕刻和陶器等等。
在看这些工艺的时候,我无数次感叹它们对于我们来说多么的熟悉,当然,这也不足为奇。
例如佛像与佛塔,日本的五重塔,就是佛塔。
“印度式佛塔经过古代中国流传而来,之后日本本土则藉此创造出了造型独特的五重塔。”
日本的许多文化与工艺,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再经过与他们自己本土文化的糅合,最终形成了带有日本独特韵味的东西。
就如佛像而言,在唐朝时期,无数的唐代佛像随着遣唐使的到来而被带去到了日本,之后被日本匠人模仿、研究,从而产生了一批与中国唐代工艺与风格极为相近的同时期的佛像,但刻字均为日文,这类佛像至今仍在古玩市场上流传,但因为数量相对较多,所以并不如同时期的中国佛像收藏价值高。
但这批工艺精湛的佛像,带着他们历经千年的风霜,仍在告诉我们,他们经历过怎样一个繁荣的盛世。
再如书中所讲到的文具毛笔等等,总会让我想到中国古人的文房用具,例如墨盒、摆件等等。就如有一本书《岁朝清供》中所讲的,文人雅客们多爱在书案桌头陈列一些清雅器物。这正是工艺之美的体现,也正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
另外想说的一点是,这本书中的插画作品也会让我想到另外一本书《瓶花谱》,“凡插贮花,先须择瓶。春冬用铜,秋夏用磁,因乎时也。堂厦宜大,书室宜小,因乎地也。贵磁铜,贱金银,尚清雅也。”
正如本书所说——“一件物品的美丽,是伴随着生活中的每一个时空,与每一个人相关的豪气与生活共同流转而来的。”
我们如今的世界越来越现代化,流水线上的产物为我们带来了极为方便与快捷的生活,但真正的“雅致”却少见了,人们仿佛越来越没有那个耐心去仔细地过一过生活。
于是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起了纯手作,或许相较机器制造而言,手作更带些真挚而有诚意的意味。
毕竟“人的一生中不一定有机会能够从别人手中觅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纯手工制作便显得格外珍贵起来。
最后再说一说雕刻吧,因为与我生活离得格外的近,所以感触也格外深一些,我很喜欢书中对于雕刻的一种解释,不单只针对于书中提到的能剧中的雕像,所有的雕刻其实都是一种二次创作,是因为他的材料原本就具备了许多雕塑因子。
或许是因为它的材质、形状或者花纹等等,它们被人们发现了可以再次创作的价值,于是才得以经匠人们的手,展现出它们最美的样子。
书中还提到了许多种其他的工艺以及器物之美,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无论是将人的精神,还是器物本身所蕴含的含义,都是值得我们珍惜以及细细品味的东西。
百造百悟,千造千悟,这本书在告诉我们,匠人们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劳,为我们创造出了千万种存在于不同器物之中的小天地,虽然每个人的审美都存在差异,但美的东西永远是美的。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十三)
“一件物品的美丽,是伴随着生活中的每一个时空,与每一个人相关,且与生活共同流转而来的。”
这是《择一事,终一生》书中的观点,我很认可这个观点,一个物品的美丽确实应该是因为他被人们赋予的那种相伴时空而来的。
择一事,终一生
评价人数不足
柳宗悦、北大路鲁山人、谷崎润一郎等 著 / 2022 / 湖南文艺出版社
日本国家级陶艺大师的匠人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们制作的初衷只是为了奉献,而非为了功成名就,他们只是沿袭上一辈的做法,将传统传承下来。他们日复一日地制作着那些陶艺,而被人们使用,和人们互相陪伴了一段时间,因为这样,那些陶艺被保存了下来,而这种器物被发现了他的美丽,这种无心之美最是难得。
当然,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蕴藏着很多很多美感,但他们似乎需要我们去发现他们。不是说,一直都不缺少美,只是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比如去苏州园林的时候,我很喜欢看那些雕花窗户,尤其是那些镂空的倒窗口,总是感觉探头出来拍照很美。你说当时的建造师应该也只是为了做一扇窗户,而被发现他的美丽的是我们后人另一样的美,不是吗?
就像书中说的,现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实在太多了,总是会让我们挑花眼,很多东西因为在这个物价居高不下的社会里变得贵而不精,我们很难发现物美价廉的商品了。但“美好的东西”应该是我们生活中最不多余,最不累赘的存在。比如我们平时吃饭的碗,因为他陪伴我们了很多日子,所有他也应该随着那些美好的日子一样美好。
“凭着站不住脚的感觉去揣测,反倒会失去创作的自由度,真正的美好,只存在于那些自由而又不受到拘束的东西里。”突然想到之前去的园艺园林里看到很多被人类“改造”过后的园艺,当时看的时候还挺震撼的,让他们按照人类的想法去生长,看起来很有设计的感觉,但你要说,这种真的很美吗?我想不尽然吧?或许让他们自由生长出来的样子更美丽吧?当然总是在街道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树木因为长得阻碍了交通要道,他们就被人类割舍掉,只留下一部分可以帮助到人们遮阳的部分,我想,如果让他们旁逸斜出,那种自由而不受到拘束的生长的产物或许更美?
关于杂器、装帧、和纸、鸣蝉、能剧之雕刻等,这些最原始的美,是那种未经雕琢的纯粹美,这也是一种真正的美好。
谷崎润一郎认为,相比之下毛笔不论写的多急多快,绝对不会发生任何声音,所以能使人内心安宁,不影响头脑中的思绪。所以这就是人们说的练毛笔字可以修身养性的原因了吗?但或许我不这么认为。
最后给我们介绍了陶器的历史,从陶器的历史到烧制等等,内容还挺丰富。而就像书本说的,无心之美最是难得。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十四)
1.“匠人精神”
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种精神最值得学习,那就是“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这个词,最初来源于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匠人精神》。作者秋山利辉,他在书中讲述了日本知名的“秋山木工”家具企业对于工匠培养的特殊心法。这一心法,一经传出,就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匠人”这个词,也随之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内涵。
在如今这样一个时代,呼唤“匠心”,的确非常有必要。工业流水线固然加快了产品的生产速度,但这个过程,也必然随着人工参与的减少,而缺失了一些特有的坚持。
匠人,就该是一群拥有着“执着”追求的人,他们不仅有着很好的手艺,还能在各种世俗的诱惑面前,学会“不放弃”。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思想,这也是一种淬炼心性的修行。对于每一个行业的人来说,“匠人精神”,都不能丢。
继《匠人精神》之后,这本《择一事,终一生》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匠人精神》不同,《择一事,终一生》这本书,集合了柳宗悦、高村光太郎、谷崎润一郎等13位作家的作品,他们分别就不同的艺术门类,来分别阐述了各自的艺术见解。
他们对于匠心的追求,更加深邃,也更加细致。作为一本合集,《择一事,终一生》更接近于一本艺术随笔集,对于“美的定义”,对于“禅意的时间”,对于雕刻、自画像、文具等器物的漫谈,对于陶器的鉴赏,这本书都有所涉猎。
如果你对某一个门类特别感兴趣,也可以不必遵循书籍的编排顺序,而直接跳着阅读。如果你阅读到哪篇文章,突然心有所感,想要停下来,也完全没有关系。这样一本线装书,正适合我们边读边发呆。与其一味地追求阅读速度,不如慢下来,好好看看自己的初心。
《择一事,终一生》这本书不会给你很大的阅读压力,阅读只是一种媒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探索的过程,才是更为宝贵的存在。
正如这本书所提到的这句话一样:与人类的道德品质一样,自然、谦虚、朴素和单纯都是培养真正的美的必要条件。
它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尤其是器物之美,我们更是要究其根本。在鉴赏其艺术价值的时候,首先要区别它的实用价值。
好的工艺品,其原材料一定是取材于自然的。一个地方的器物,自有一个地方的特色,这是大自然的恩赐,这也是人类智慧的所在。正如柳宗悦所说,“风土人情、素材、制作,三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当三者融为一体之时,方显诚实正直,这是因为有大自然作为其坚强的后盾。”
脱离实际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生长于生活中的器物,才是有灵魂的。器物之美,美在形魂,美在本味。
愿我们都能在活着的时候,找到自己心之所向,择一事,终一生,其乐无穷。
择一事,终一生读后感(十五)
提起日本的陶艺发展,要感谢一个人的推动,幕府时代的千利休确立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思想,他摈弃了桃山时代奢靡的黄金与瓷器,转而用本地陶匠做简朴温暖的器皿当做茶具,陶艺可以说是最真实反映工匠灵魂的器物。
如果有时间看匠人制陶过程,一抔泥土,揉泥拉坯,塑出形状覆釉烧制,投入到窑炉熊熊的火焰中,青烟之中等待一个未知的结果,这个过程如同沾染上古人的缓慢沉稳,体会古人顺应自然,了解自然之美,诚实面对内心的一个修行,这与当今被快节奏的世道生活挤压变形的人们早就升腾的那股子焦虑是背道而驰的,更是每个人渴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很多日本陶艺大师有师承也有家学渊源,很多人把制陶当做终身职业。《择一事,终一生》一书讲解器物之美,收录了柳宗悦、高村光太郎、谷崎润一郎等13位作家对日常之器的论述,图片文字中从美的定义、美的创作到美的鉴赏主题均有涉猎。
何为器物之美?“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认为美之奥秘,存在工艺领域,工艺中的“民艺”更是美的国度,其将美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柳宗悦将观点付诸实践,1936年修建民艺馆,目前馆内藏品超过17000件,大部分都是不值钱的无名工匠的作品。面对日本国宝级茶碗——喜左卫门井户茶碗,柳宗悦描述:
这里不存在罹患疾病的机缘,因为这是穷人每天所用的普通饭碗,不会煞费苦心地一只一只斟酌烧制,所以就不会有技巧之病侵入的时间;也不是美论之作,于是也排除了意识之毒;不是留铭之作,于是缺失了染上自我之罪的机会;也不是美梦之作,所以不会误入感伤世界;不是亢奋之作,因此也不存在变态因素。这,比任何其他都康健得多。
这就是柳宗悦喜欢的康健之美,“杂器之美”,也就是民具,不是工匠制作出来用来装饰的,而是生活的必需品,这些日常用品往往是被大众忽略的。
莲月烧
全才艺术家北大路鲁山人与服部之总讲述了日本著名陶器莲月烧、志野烧的故事与特点。仿品多的莲月烧是莲月尼姑的陶器,她用细体字书写于未上釉彩的陶器表面。这位莲月尼姑诗歌文字造诣高,家境贫寒,丈夫卧床只好煮茶开店,从其父去世后孑然一身她遁入空门,从而进入轻松自如境界。面对模仿的陶工,她选择与这些仿制者共同合作,自题诗歌于上。这可以说是名家与陶匠的经典合作。
“岛畔的夕潮哟,未曾遇见海浪,一轮半弦月悬挂于夜空。”观赏到有莲月题字的手捏陶器,仿佛将和歌展现的美好又寂寥的时光凝固在塑造的杯盏茶器中。
而北大路鲁山人推崇钦佩的志野烧,其伟大,与今人解读无关,“它的美丽是古人赋予,使之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吾辈是不过是托古人的福才得以见证志野烧的美丽。”
《择一事,终一生》不仅讲解陶器知识,还有雕塑、佛像、和纸、装帧等器物,如雕塑家高村光太郎所说:能面是一种绝对的表达,它象征着某种性格之下的人物内心深处的核心部分。
这些器物,都凝聚着匠人之心,也许很多都是日常易碎之物,但只有格外耐心细腻内心从容的人,才能接受这些器物带来的微妙幸福。生活中任何一点美感,都有可能是某个匠人耗尽一生的努力达成的结果,所有战胜庸常,拥抱幸福的人既然有幸得到,就更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