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读后感摘抄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4 10:25:30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14 10:25:30   小编: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是一篇精彩的文章,通过对近代科技发展的回顾,揭示了不同文明间的融合与交流。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全球化进程。作者强调了文明间的相互影响与学习,呼吁保持开放的心态,推动科技与文化的共同进步。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科技与文明的关系,给读者带来了新的思考。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读后感(一)

近代科技的发展,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从工业革命开始,近代技术500年科技大爆炸,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各种文明在科技的推动下,开始融合,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19世纪末,电力、内燃机、轮胎、电话、电影等新技术的发明,标志着现代科技的诞生。这些科技的应用,推动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力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而电影的出现,则让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初,汽车、飞机、航空母舰等科技的出现,更是将人类的生产和交通方式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些科技的应用,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文化上的融合。例如,汽车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而飞机和飞行器的出现,则让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 20世纪中叶,计算机、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明,更是将人类的思维方式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些科技的应用,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文化上的融合。数学与物理的融合,是在近代数学的激发下近代物理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让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互联网的出现,则让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的东西方文化与思想的融合又是怎样的科技振兴……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寻找科学发展的内驱力,以数学的进步为例,从符号数学、变量数学、微积分到二进制……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工具,工具的进步导致技术的进步,《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是科学与数学融合之下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与壮丽。 文明的融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将各种文明融合在一起,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更加先进、更加便利、更加开放。文明的融合,是水滴石穿,每一滴水都拥有它的特点和功劳。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观历史,找规律,寻趋势,会无限丰富你的科幻想象力。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读后感(二)

在当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的关注焦点。王元庆在书中强调了科技发展与文明融合之间的紧密关系。他指出,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革新,更是不同文明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产物。举例来说,现代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往往是由来自不同文明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创新者共同合作实现的。这种跨文明的合作不仅促进了科技的进步,还为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王元庆通过对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回顾,揭示了文明融合对于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不同文明的思想和观念相互交融,为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举例来说,伽利略的天文观测与牛顿的力学理论,结合了古代希腊和中国的科学思想,为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他还提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信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在探讨文明融合对于科技发展的影响时,王元庆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首先,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在教育体系中加入跨文明的课程和教材,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文明融合创造更加宽容和包容的环境。其次,他提倡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通过跨国科研项目和知识共享,不同的国家和文明可以共同解决全球性的科技挑战,并推动科技进步的全球化。他还呼吁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科技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为科技的融合和创新提供支持和引导。 王元庆还关注了文明融合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他指出,科技的融合和应用不仅仅关乎经济和科学领域,还涉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举例来说,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得不同文明的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他也提醒我们,文明融合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尊重各种文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综上所述,王元庆的《近现代科技简史:文明的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科技发展与文明融合之间的关系。他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揭示了文明融合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实践性的建议。这本书鼓励我们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秉持开放、包容和合作的精神,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共同创造一个文明融合的未来。通过科技的融合与创新,我们可以实现更加繁荣、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在《近现代科技简史:文明的融合》这本书中,王元庆还涉及了文明融合对于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王元庆认为,文明融合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指出,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困和人口迁移等,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跨文明的对话和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制定政策和行动计划,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全球问题的解决。举例来说,联合国作为一个跨文明的国际组织,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平台来讨论和协商全球事务,推动各方的共同行动。 此外,王元庆还强调了文明融合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之间取得平衡,而文明融合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举例来说,不同文明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通过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可以汲取各种文明的智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创新。 在书中,王元庆还呼吁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文明融合的进程。他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倡导在教育体系中加强跨文明的教育,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他还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共享的建议,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同时,他强调了文明融合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呼吁各方共同尊重和保护各种文明的尊严和多样性。 总而言之,《近现代科技简史:文明的融合》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科技发展与文明融合关系的机会。王元庆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揭示了文明融合对于科技进步、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读后感(三)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远超欧洲,不说享有盛名的四大发明,瓷器、算盘、拱桥、圆周率、麻醉剂等成就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中世纪,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经历了近千年的“黑暗世纪”,思想禁锢、政教纷争,科学停滞不前。而此时的东方,正处中国南北朝至明朝时期,数学、自然哲学快速发展。但在黑暗中世纪的末期,猛然觉醒的欧洲就像开了挂一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冲破思想禁锢,科学技术迅速赶超中国,一跃成为近代科技的诞生地。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文明的发展总是渐进的。那么,近代欧洲飞跃式发展的欧洲,它的基础在哪里?与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有着怎样的牵绊与碰撞?它又凭借怎样的特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得欧洲工业迅速崛起呢?

1.简介 这本由南京大学王元庆教授所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明的融合 近代科技简史》,向我们讲述了这一系列的故事。全书分为四大篇,总共十二章。列出了100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涉及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天文、农业、水利等多项领域,图文并茂,向读者讲述背后原理。此外,还有西方数学、物理等定理推导及其发展来源。在本书的后两篇,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科技的历史背景与进程。本书涵盖范围之广,涉及内容之深,着实值得需要用很长时间去啃读一番。

2.中国古代与西方在科学研究上的差异 那么,中国古代和西方在科学研究到底有什么差异呢?书中吴文俊院士的一个观点吸引着我的视线,“中国的数学是牢牢扎根于广大人民之中的,是建立在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这有别于希腊几何学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走纯逻辑推理的形式主义道路。” 这一点可以通过后来读到的例子来理解。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状留篇》中有:“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任重,其取进疾速,难矣。”说的是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而牛顿对于这一运动现象,通过反复实验后,得出结论:F=ma,也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3.第一篇:数学 “数学是科技发展的决定性的内在因素”“物理与数学相结合,推动物理学科的高速发展,物理学科的发展带动相关学科(如医学、生物学、化学等)的连锁反应式发展。”不愧是占了高考半壁江山的大块头,这么有排面。翻开书,第一篇就讲数学。 对于圆周率、勾股定理,几何学等板块,虽然我们早已接触到,并且结论熟记于心。但是背后的来源,定理背后的推导,我们就不会那么了解了。王元庆教授也是严谨地选取多家经典著作,清晰明了地进行排版。这些细分的内容尚且不说,我很想跟你们分享我从数学这一篇中获得的一些整体上的深刻认识与感受。 01符号语言改变数学面貌 对于数学中的符号,我并不是在意,从小学的“=”、“<”,到中学的“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读后感(四)

文化是无国界的,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给世界留下许多璀璨的科学成果。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

评价人数不足

王元庆 / 清华大学出版社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这本书,作者王元庆通过大量历史史料,明确地揭示了中华文明在西方近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欧亚古文明的成果,填补了欧洲数学发展的断崖,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直接和间接地推动着近代科技的发展。

科学的真理就在那,扫清了外围的误区就是对真理的逼近。

科技创新,不只是某门某个科学家单枪匹马一时就能达到新的高度,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博采众长,研究累积,量变产生质变。

立体视觉,不当亚里士多德、惠斯通和布儒斯特感兴趣,还吸引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路诸侯”的浓厚兴趣。

作者用诙谐有趣的文字,阐述探索路上的不易,各学科相互融合,才促进科技一路高歌猛进,让人类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希腊化时代的自然哲学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方面是古希腊人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他们摈弃偏见,吸收了其他文明的科学成果。

此后,希腊文化受到更多人青睐,喜马拉雅山脉以西的欧亚非古老文明的交流融合的序幕渐渐拉开。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中西方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的融合。它们在各自的空间维度上自由衍生,彼此之间既自由发展,也相互交流。当时中国,数学成就傲视全球,即使希腊、巴比伦、埃及、印度叠加一起的文明和哲学,也不及中国的成就。

中世纪结束之前,中国的数学成绩已经发展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初等代数、高等代数,而当时西方的数学仅停留在初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水平。直到17世纪,欧洲才慢慢有相关作品发表,西方学者对中世纪的中国数学给予充分的肯定。

英国人李约瑟列举了14项中国的数学知识,并通过不同的途径传到西方。包括十进制和“0”的符号、负数这些重要的数论知识、二项式系数的重要的代数知识以及求弓形的面积等几何知识。

带动近代科学的要素,首先是数学的革命性进步。

东方的数学成就为欧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生态的巨大变化,带来了数学和物理的飞速发展。

16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大量翻译中国的古典著作,把中国的哲学、科技、文化等智慧成就传递到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们的集体翻译引介活动,激发起欧洲人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起他们对东方的好奇心和探索研究的热情,欧洲从科技沙漠中苏醒,向东方学习,从东方引进,将东方科技积累与欧洲新成就相融合,快速弥补了欧洲巨大的科技断层,给欧洲带去飞速发展。

不得不说,中国科技著作和技术成果拓展了欧洲人的视界,加上近代欧洲营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与产业密切结合,激发出巨大的创新活力。

欧洲用了三个世纪赶超中国。

时隔两百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华大地上演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西方的科技成果也成了中国研究人员的资源,就如“人体视觉检查图”,随机点立体图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郑竺英研究员引入中国,她与海军总医院的眼科医生颜少明合作,于198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立体视觉检查图》,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颜氏标准”。

二十年后,颜教授和他的团队核心眼科成员曹向群博士,与本书作者南京大学王元庆教授(中国最早从事裸眼立体显示技术研究者)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化立体视觉技术的研究,成功研制了数字立体定量检查系统。

本书通过对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再认识,对于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了解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理性思考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正面意义。

让我们走进本书,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全面系统掌握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为中国的科技之崛起而奋进!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读后感(五)

文化是无国界的,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给世界留下许多璀璨的科学成果。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这本书,作者王元庆通过大量历史史料,明确地揭示了中华文明在西方近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欧亚古文明的成果,填补了欧洲数学发展的断崖,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直接和间接地推动着近代科技的发展。

科学的真理就在那,扫清了外围的误区就是对真理的逼近。

科技创新,不只是某门某个科学家单枪匹马一时就能达到新的高度,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博采众长,研究累积,量变产生质变。

立体视觉,不当亚里士多德、惠斯通和布儒斯特感兴趣,还吸引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路诸侯”的浓厚兴趣。

作者用诙谐有趣的文字,阐述探索路上的不易,各学科相互融合,才促进科技一路高歌猛进,让人类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希腊化时代的自然哲学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方面是古希腊人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他们摈弃偏见,吸收了其他文明的科学成果。

此后,希腊文化受到更多人青睐,喜马拉雅山脉以西的欧亚非古老文明的交流融合的序幕渐渐拉开。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中西方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的融合。它们在各自的空间维度上自由衍生,彼此之间既自由发展,也相互交流。当时中国,数学成就傲视全球,即使希腊、巴比伦、埃及、印度叠加一起的文明和哲学,也不及中国的成就。

中世纪结束之前,中国的数学成绩已经发展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初等代数、高等代数,而当时西方的数学仅停留在初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水平。直到17世纪,欧洲才慢慢有相关作品发表,西方学者对中世纪的中国数学给予充分的肯定。

英国人李约瑟列举了14项中国的数学知识,并通过不同的途径传到西方。包括十进制和“0”的符号、负数这些重要的数论知识、二项式系数的重要的代数知识以及求弓形的面积等几何知识。

带动近代科学的要素,首先是数学的革命性进步。

东方的数学成就为欧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生态的巨大变化,带来了数学和物理的飞速发展。

16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大量翻译中国的古典著作,把中国的哲学、科技、文化等智慧成就传递到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们的集体翻译引介活动,激发起欧洲人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起他们对东方的好奇心和探索研究的热情,欧洲从科技沙漠中苏醒,向东方学习,从东方引进,将东方科技积累与欧洲新成就相融合,快速弥补了欧洲巨大的科技断层,给欧洲带去飞速发展。

不得不说,中国科技著作和技术成果拓展了欧洲人的视界,加上近代欧洲营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与产业密切结合,激发出巨大的创新活力。

欧洲用了三个世纪赶超中国。

时隔两百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华大地上演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西方的科技成果也成了中国研究人员的资源,就如“人体视觉检查图”,随机点立体图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郑竺英研究员引入中国,她与海军总医院的眼科医生颜少明合作,于198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立体视觉检查图》,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颜氏标准”。

二十年后,颜教授和他的团队核心眼科成员曹向群博士,与本书作者南京大学王元庆教授(中国最早从事裸眼立体显示技术研究者)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化立体视觉技术的研究,成功研制了数字立体定量检查系统。

本书通过对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再认识,对于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了解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理性思考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正面意义。

让我们走进本书,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全面系统掌握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为中国的科技之崛起而奋进!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

评价人数不足

王元庆 / 清华大学出版社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读后感(六)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科技发展的问题:近代西方科技大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下面的一个回答吸引了我。

所以,近代西方科技飞跃式发展,欧洲的工业迅速崛起,解放思想就可以吗?

要知道在当时的背景 下,欧洲地区,地中海地区,战争肆虐,宗教极端且势力横行,思想、文化和科技犹如一片荒芜,思想觉醒后,仅仅依靠自身的科技文明积累,根本不可能让西方的科技飞速发展。

所以近代西方科技飞速发展的原始积累从哪里来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在王元庆的这本《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我们中华文明在西方近代科学发展中也产生了重大作用,比如:“中华文明在内亚古文明的成果,填补了欧洲数学发展的断崖,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直接和间接地推动了近代科技展。”

当然,更要认识到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才能奋而提升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

言归正传,思想的解放只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

《文明的融合》一书中,作者总结了科技的发展有两方面因素,即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

科技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四个维度,包括“数学的进步”、“科学的方法”、“文明的交融”、“思想的解放”。

从这四个维度入手,去了解西方科技文明的发展历程,理清近代科技发展的脉络,就可以轻松知道,文明融合对近代科技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而外部因素,如传统文化、教育制度、产业需求等都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原因。

《文明的融合》,千万别被书中的一些数学概念知识吓退,其实整本书看下来,可以发现,作者不过是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从地理和历史的概念划分东、西方,主要讲的还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历程。

全书可分为两部分。

科技发展有一个决定性的内在元素,便是数学,由于符号语言的出现,使得数学发展,变量的数学带动了近代物理的高速发展。

而“物理与数学相结合,推动物理学科的高速发展。物理学科的发展带动相关学科(如医学、生物学,化学等)的连锁反应式发展。”

例如流体动力学理论、相对论、忙信号分离、压缩感知等数学工具,都是从数学角度描述的自然现象,运用到物理学科中,运用到科技发展上面,绝对是科技飞速发展的“原动力”。

欧洲近代科技之所以可以爆发式发展,可以说东方文明功不可没,因为借助了东方的文明成果,西方实现了思想解放,科技获得完美助攻。

东方文明古国的数学、自然哲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国、印度、阿拉伯的数学等都为西方的文明进程给予了推力。

思想解放的影响力有多大?当人类冲破思想的禁锢时,便是全新文明的开始。

不得不说,欧洲在经历一系列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开化后,近代科技大门被他们打开了。

因此,欧洲构建出了社会创新生态,在与经济需求结合时,科技腾飞是必然的结果。

近代西方科技大迅速腾飞,仅仅只是思想得到解放就可以吗?

思想解放是前提,数学、物理的进步是条件,文明融合才是关键。

所以,科技发展非常需要我们先从一个新的历史视角来观察而后通过借鉴历史以开辟我们的未来。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是一本藏着大量历史史料的科技科普累书籍,值得我们年轻一代阅读。

满满的干货,都是成长的知识点,卷起来!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读后感(七)

“数学能做什么?”

这个问题,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听到过。

那个时候,对数学的理解停留在加减乘除、算数。

问我能做什么,充满了茫然。

还能记得当时的回答,能买东西,能计算数量,能做运算……能……

再难一点,就想不出来了。

其实这个问题,从小到大,都没能想清楚,即使我所使用的数学从最初的加减乘除到微积分 到方差分析等更难方向。进行数学运算过程中使用工具也从最初的计算器到各种分析软件,spss、python、r语言。但,数学究竟是做什么的,能做些什么,还是只有模糊的概念。

甚至好奇,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来去证明某一个公式,证明某一个理论。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本书,就从数学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一台科技文明融合的舞台剧,从小小的数字开始,经历不经意的历史的转变,横跨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历史,角度新颖,引人入胜。

最开始介绍的数学部分直观感受是:数字虽小,但数学却完全不小。

古人在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仅有的工具,借助自然,来丈量。丈量山之高,丈量域之广,丈量山海,带着求知欲来探索这个世界。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古人其实很早的就已经有对数学的概念。

作者逻辑清晰、思维严密,结构体系也很完善。

很羡慕这样清晰的逻辑思维,串联历史信手拈来。

先介绍数学和物理的缘起,再通过利用数学和物理来探索科技的发展,实现实实在在的科技应用。

阅读体验很流畅,文字简洁,生动有趣,能够用简易的文字让我们理解科学进程的奥秘。

与其说它是一本学术书籍,我可能会把它定义为科普书籍。这也让我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常常有一种遐想,如果我小的时候,在遇到痛苦的数学的时候(是的我的数学很差劲……一点都不好)是不是能够提升我对数学的求知欲呢?

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

评价人数不足

王元庆 / 清华大学出版社

在本书的第五章到第十章节,讲述了文明融合过程中的历史性的因素。

将古文明进行对比,从古文明中,人们探索世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而想要去探知其他的问题,从而开始了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交流。

而那条丝绸之路是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这种交流不仅仅带来了贸易,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如影响我国的佛教文化,它跨越喜马拉雅山脉,从印度到达中国。而中国采用自己的东方哲学思想又将其内化、演变、形成了适合本土文化的佛教文化。

在这个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兴衰、历史沧海桑田。不得不感叹,此时此刻踩在巨人肩膀上观看世界的我们,内心中对古人的感激。作者在第六章节说到文明的多维度融合,有一种很多事情都是看似巧合,但实际上又另有用处之感。

在随后列举了数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在文明融合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建立了横跨三个大洲的军事帝国,促进了文明的沟通和交流;

印刷术造纸术的西传让文字得以用更便宜更经济的方式来传播,让更多的人得到知识的启蒙。

翻译的出现让人们能够通过本民族的文化来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最终达到共同促进交流,从而启发了新的思考,加速知识的更新迭代。

东西文明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属于它们的不同的起伏。这种起伏让我们有的时候感觉到自己五千年的文化在文明科技的这条路上基本没有太大的进步,很多关于数学的思考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近代科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都是以西方为主。对此,很多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就比如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他曾感叹到:“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太多的问题的牵扯了。但我相信,事物的发展是此消彼长的,会有一定的变化的。虽然我们在近代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因为一些原因过于缓慢,但如果我们足够擅长反思,擅长变化,一点点的可以有一些不一样的发展。我们不需要对未来太过悲观,也不需要有太多的愤慨,感觉现在太多愤慨的个体,反而会让我们盲目自大。坚定我们自己的成长道路,能够在反思的过程中,前进。虽然这个可能有点缓慢,但慢慢来吧。

相信,未来文明关于科技的文明融合依旧在前进,在发展,在成长。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比较缓慢,但正如作者所说,相信滴水穿石的力量。通过千年来的小水滴,逐步汇聚成一股力量,就像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开了近代科学史的大门一样,相信终有一天,有人也能过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