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云游》读后感1000字

《云游》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9 06:20:29
《云游》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7-19 06:20:29   小编:

读完《云游》,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文中描述了作者在山林间徜徉的经历,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作者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这篇文章唤起了读者对大自然的珍视与敬畏之情。

《云游》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就像是碎片拼起来的玻璃花瓶,每一片碎片都能折射出不同的色彩。就像书名一样,似乎是关于旅行的书,但不仅仅是旅行,而是对对内部和外部的探索,每个篇章都不长,所以即使20多万字读起来也不会太累,感觉很适合带着随时拿起来读一篇。

书中我很喜欢作者对时间、老去等等的思考和描述,浪漫而奇妙。

《云游》读后感(篇二)

2022年第八本书:二月第一本;

迷迷糊糊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没有多少长篇大论,每个故事所包含的哲理你不一定能理解。

我承认,这是我囫囵吞枣想赶紧读完的一本书,觉得读不进去,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会发问于是都每个小故事都那么富有哲理?!总体感觉像坐着的随笔,没有那么多的大道理和哲思在里面,也许就是作者的随笔而已…

啊…我总于把这本对我来讲没啥用的书读完了…

再次印证了这种书真的不适合我这种读者,也许是对生活的的经历太少,还达不到那种感官或者说思想的深度和通透吧。

《云游》读后感(篇三)

读《云游》

每一章开启都是一次全新旅行,可能是个紧张刺激的故事,可能只是机场告示牌上异形符号的描述,更可能是教你如何解剖和保存干尸(误)

印象最深刻的三个故事:

小岛旅行上失踪的妻儿,看到结局的时候久久不能释怀

那个带着大家开往未知方向的疯子船长,勇敢妄为一次的勇气让自己没有遗憾

葬在爱情海里的一个博学教授,还有那个爱她支持她的遗孀,会在之后的游轮里(如果有)继续继承他的遗志

还有好多奇妙的冷知识,教你如何识别南亚素食餐厅和变成巴普洛夫的狗,告诉你肖邦的心脏如何跳动,解剖学教授如何解刨自己

《云游》读后感(篇四)

21.4.7-21.4.17 ★★★★☆ 碎片连缀而成,说是长篇小说,实际集结散文、信件、短篇小说,小说还会再拆分片段散在各处。开始阅读时有种“到底在写什么”的疑惑,读着读着逐渐习惯,似乎读到什么也不会觉得奇怪了,但再往下读,又会捕捉到一些关联:反复出现的意象,关联的主题,人的移动、旅行、途中所见、思索,向人体内探索、标本、塑化的整体和局部、思索,个体与世界,肉体与精神,通过这所有的碎片搭建出一个整体来。这整体之间的关联不需要建立得非常坚实,如果按照译者对其“星群式碎片写作”的描述,就像从天上摘取星星,你不可能说这些星星之间没有关联,它们只需要有一些维系感,阅读就可以继续下去了。 故事似真非真,有时因为在陌生的领域持续执着而轻微显得荒诞,但一些荒诞也有助于鼓动思考,比如《写给截肢的信》、《沙皇的藏品》;有些短而想法新鲜,像《肃清地图》、《登机》。不过阅读前三分之一时整个人还朦朦胧胧没抓住什么,读过即忘,可能后面还会捡起来再翻一翻吧。

《云游》读后感(篇五)

要怎么来说这本书呢?书里出现了一个词很适合“星群小说”,主题就像万花筒一样层出不穷,人体解剖、标本、溶液、肌理、旅行心理学、机场、大脑、脉络、发射、脉冲、背包客、灰尘、边界、跨越、穿梭,就像一道蜿蜒的闪电,分叉到不同的地方,充满随机性和迷幻,或者说梦幻,但这不是闪着粉红泡泡的滤镜,而是有些许赛博朋克了,但是又很飘,文字是很轻的,手指一碰,它并没有破碎,而是失去了重力漂浮起来。

就像太空。是的,没错。

太空旅行很西方,云游则有充满了东方韵味。

一开始阅读,我有过想放弃,怎么带回家的都是些枯燥冗长的大部头,我大意了,但读着读着,好像咂摸着,好像又有那么点意思,就是放弃你的防备和下意识抵抗,就跟着作者走,端一个空杯去接点雨水,旅行心理学也好,机场也罢,你听她叨叨念,好像女巫一样,眼神在远方,好像注视着水晶球。

《云游》读后感(篇六)

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知名度大幅提升,作品被摆在书店显眼位置的托尔卡丘克女士,本质上是一位伪装成作家的女巫。她看似生活在当下现实,书写的却是另一维度的种种。她的文字不如说是她的巫力的表现形式。借助这一载体,误入奥尔加神秘工坊的路人读者也经历了一场神秘的旅程。虽然从头到尾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身在何处,又将去向哪里。但这绝对是一段过瘾的旅行。

这一次,大女巫玩心大发。线性叙事?不需要的。直接祭出一箱子看家收藏。作为一本书,当然还是从头读到尾符合习惯。可也许更加随心所欲地,想看哪里就看哪里,更加符合本作的气质。

很多话题包含其中。生理科学,异域文化,种族,女性主义,自然环境……也少不了小说标配,一波三折的婚恋故事。为数众多的主题,任何一个,女巫都没有花太多篇幅深耕。因为在它们背后,旅行,或者说云游,才是一切的大前提。既包括了一般意义上,坐飞机乘船的旅行,也包括了更多抽象意义上的旅行。所有的体验,都可以是云游,生命本身也是,不断地移动中延续着。

《云游》读后感(篇七)

看完这本书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我又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兴趣。

整本书一百多篇文章,没有目录。以至于我想找一句关于移动的话翻了半天也没找到。刚读会觉得零散,慢慢这些碎片化的篇章便自动形成了组织、肌肉,开始了呼吸。像走进一片氧气充足的森林,你愿意去探索,去感知无章法的新鲜和灵动。

书里最触动我的一条脉络是关于旅行,移动还有逃离的各个篇章,游牧血脉的波兰作家用她的丰富和无边界的叙事方式打动了我,“星群组合,而非定序排列,蕴含了真相。”

半夜合上书我第一次觉得我应该拾起远游的冲动和炽热,我不知道15年三个月那次远游为什么成了我对远行激情耗散的转折。这之前的几年每年都会出去看看,但这五年我不再做任何攻略,不看任何行程,只把自己交给说走就走的不用花精力,花费却也并不比出国门优惠的地方。看到朋友发的世界各地的美景,再也不会冲动地半夜看地图搜机票,只当它是一个养眼的明星,美则美矣却和我没半点关系。

但五年加等待一个疫情,够久了。

用脚去丈量行走,应该才是我最想感知生命行进的方式。

愿如是。

《云游》读后感(篇八)

当肉身云游在路上,托姐的神思相依相伴,甚至走得更远。

这是一本有关流动、出走、探索、彷徨的书,一段随时在路上的文字。在路上,托卡尔丘克的奇思妙想一浪接一浪,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的重叠与互文间游走,星群式碎片化写作在《云游》中达至巅峰。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但托姐不信邪,她的时空维度总会突破固有的认知,当坐上飞机准备出发,她想到:“现在的我们有了焕然重生的机会,这一次,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

此时,此地,此人。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云游》读后感(篇九)

当她整理笔记的时候,把116篇散章摊在地板上,她站在桌子上俯瞰……突然意识到这些笔记能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每一个散章各不相关,如同星子散布,但共同存在于一个星系,彼此互有吸引,似有玄妙无形的引力波将它们吸纳在一起,有时是一个意象同时出现在不同篇章里,有时是一种坚定的认知反复重现于不同的篇章,有时是一个被遗忘的词语。作家保留了阅读的原生态,阅读因此成为探秘,读者要去接收作家给予的启迪,脑波碰撞之际,发现文本间的关联,而这关联正是作家在一段时间里保持创作状态时必定会有的思想脉络,也注定是非线性的。(后记) 重新看了前面的一点,破碎崩解的感觉特别强烈。比如“我”的症候群症状是“总是被破损的、有瑕疵的、有缺陷的、破裂的东西所吸引”,我的写作习惯是“在火车上、旅店里、候机厅里写作…我在碎纸片上、笔记本里、明信片上、自己的另一只手心里、餐巾纸上、书页的边缘写下只言片语。”“我”喜欢追随齐奥朗的指引。机场讲座中“星群组合”的概念也颇有休谟经验主义的味道,时间上连续发生的事情不具有因果关系,“生活是由各种境遇组成的。当然,某些行为确实有重复的倾向。然而,这种重复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在想象中屈从于任何一种恒定整体的表象。”对托卡尔丘克来说,所谓的秩序井然是一种带有欺骗性的危险现象,保持“星群现象”意味着不用付出努力寻找合乎逻辑的牵强附会。

《云游》读后感(篇十)

感谢译者,让这本书real好读。

这是第三次读托卡尔丘克的书,从《太古和其他时间》、《白天的房子 夜晚的房子》到《云游》,感谢译者的努力,呈现给我们的文字读起来极度舒适。

托卡尔丘克的想象力实在是可以用“瑰丽”来形容。在她的笔下,各种比喻、暗喻可谓信手拈来,各种互不相干的事物,经由她的一番“百衲衣”式的缝缝补补,最后呈现出来的模样是那么自然。

我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别是从人体解剖层面来说,血管、组织、内脏——然后他们跟我们的旅行又有什么关系呢?——然后跟一些日常的琐碎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全然无关,八竿子打不着。

但是托卡尔丘克站在一种俯瞰的视角,就像从高处俯视自己拍下的各种日常照片,然后在这个视角上发现了这些不相干之间的微妙关联。这是她在缝缝补补上的又一大突破。

读完这本书,也突然让我更加明白了一点阅读的意义。其实并不一定要从中学到什么做人的道理,也不是说就要获得某种顿悟,哪怕仅仅只是借由这些文本,看到另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和情感表达,也是很舒适的一件事。

《云游》读后感(篇十一)

断断续续读了半年,终于读完了这本《云游》。是非常惊艳且震撼的一本书。开头先被文字吸引,整本读下来像是在描绘一副没有边界的地图,地点看似分布得零零散散,但当你俯视全局,便会发现其中总有关联。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生命”这个主题做了最特别的诠释,宇宙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尽数在眼前铺开,向外探寻空间与众神,向内解剖人体,观察每一寸肌肉与骨骼。 所以,我们这一生,到底在找什么? 就像Philip Verheyen搞不明白幻肢痛的存在,生命的奇妙之处在于,很多问题没有答案。又或是,你无法相信眼前的答案。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的标本,畸形的胎儿与器官,人们试图创造一些“永恒”的东西,供世人探秘。有人进出于一座座畸形博物馆,有人围拢在解剖台前,聚精会神地看一场“表演”。还有一颗心脏,历经波折,得以在故土安息。他们,是否获知了一些关于生命的特殊秘密? “如果这世界像只巨大的水晶球,落下来,碎成一百万个碎片——在这堆碎片里,难道没有什么更伟大、更有力、乃至无限的东西仍以整体留存吗?” 有的。对于个体而言,痛苦、兴奋、爱、遗憾等等等等,会以记忆为载体伴随终生,但也会随着生命消散。而对于世界、甚至更为广阔的宇宙而言,文字,以及它所携带的思想与文明,或许才是真正永恒的东西。 “我们互为互文,把对方转换为大写字母,让彼此永生,将彼此塑化,将彼此浸没在福尔马林溶液般的长篇短句里。” 看,其实多么简单。

《云游》读后感(篇十二)

一位名叫OG的女性,在这个据说是唯一的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六十余年,但仍然披着接触日晒就会发红的纸一样薄的皮肤。秋季的凌晨可能会下雨,并且只有这种细腻的雨才可能滴进作家的地下室。她就是一位生活在地下室的作家,但她很少抬头看那些匆忙的鞋底,她只靠想象就能在城市里漫游,鬼魂一样出现在人们身后。她也没有抬头纹。

她同时拥有很多意识,这些意识分散在世界各地,东方、西方、黄种、黑种……她不挑剔,甚至她喜爱差异。偶尔她也会出现在这些意识面前,像真正的圣母那样微笑地看着它们——就像听见了一个暧昧的笑话,发笑也不是因为那句话而是因为说话者的态度。

我也是其中一员。我属于她,我是她遗忘在长江流域的一粒大豆,本应该在二十年前被她收获、储存进地下室,等着来年春天吃进嘴里,短暂地成为她体内一股极细的涓流;但不知道为什么,无法领悟的命运把我安排在别处、赋予我和她一样的生命。

但好在我看见她了,我知道她在某个位置。某个世界坐标:经纬度、北京时间几点日出、异国的建筑、票根、宗教信仰……我开口说话,是因为我是和她一样的生命;也是因为我就是她的一部分,我必然会知道这一点,或早或晚。

不会有任何表达的压力:她走在我们所有人前面。

《云游》读后感(篇十三)

夜是世界的边界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夜是世界的边界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夜是世界的边界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夜是世界的边界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夜是世界的边界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夜是世界的边界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夜是世界的边界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夜是世界的边界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夜是世界的边界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云游

《云游》读后感(篇十四)

近期阅读《云游》,感受到和托卡尔丘克的碰撞。我不学心理学,对解剖学和人体构造也一无所知,然而,这并不妨碍我在她的文字中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感悟。这116个片段故事看似彼此不相关,却始终围绕着移动和身体这两个大的主题。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是自己身体的主宰,可以和它一起去经历世界上的奇遇冒险,然而,事实上,身体有自己的温度、气味和脾气,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思想看似轻盈,实在沉重。身体看似沉重,实则轻盈。我们汲汲于功名和向上生长,汲汲于占据某个位置,害怕被抛下或从头开始,但身体、社会和世界却宣告:我们以自己为中心的视角是那么地短浅。看似我们现在占据了某个位置 并以此为跳板,踏上青云之路,实际上,当万物以自己的秩序重复生死律时,我们并未进步。我们一直追求着稳定,而自身却时刻在流动,不管是在飞机上,在轮渡上,在地铁上,在公交车上。如果真的有某个“埃里克”(云游中某个片段的角色)想改变我们既定的日常规律,你是否又害怕未知的旅程呢?在既定轨迹和云游之间,我们每个人都像钟摆一样,时而想荡出去放放风,时而又想可以稳定地抓住什么,拥有什么。只是或许什么都抓不住,就像手中的细沙。很多人说这是一本星群写作式的书籍,我却想用另一种读法解读片段。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一刻都是一个片段,或长或短,是那一瞥,是某个叹息,是某个时间发生时你在那个位置,是留下的气味和折痕,总之,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中与其他食物或人产生关联。这些关联如此细微,我们甚至来不及思考,命运的轮盘就又重新旋转起来了。托卡尔丘克只是用了解剖师的手术刀,放大那个时间 那个空间,转换视角,把人看成那个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事件的构成主体,从而让每一个人明白:多些对世界的思考和责任,才能真正地在这个世界云游。旅行不是一个目的地一个目的地地征服,而是去观察、去接受,去领会,并把这些异质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生命经验之中,产生敬畏。那些离奇的、没头没尾的故事,又何尝不是我们生命中那些无法名状的时刻呢?你还记得哪些人,哪些事让你到达此时此地,又是否知道明天又将抵达何处呢?

《云游》读后感(篇十五)

奥尔加我读过的小说都是《云游》之类的小说、论述、散文混合体。我本人不太喜欢小说的片段,这本书开头几个故事实在不怎么吸引人,所以去年看到1/4就没看完。 后来,因为对身体、旅行两个概念的结合颇感兴趣,我又重新翻了翻。不得不说,这些故事大部分还是让我提不起劲——本来就是文体大杂烩,杂烩内部的小说部分却还是不愠不火,剧情淡泊,描写过多。这些小说部分和《太古与其他时间》还有《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但它们还有其他问题的串联明显更加精巧了,主题之间的交织和显露也逐渐驾轻就熟。《旅行心理学》系列章节点名了大概的主题,然后穿梭古今波外,寻找相关的内容予以串联。下面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片段。 这些书写中有个非常明显的对子∶身体防腐带来的永恒-静止与旅行带来的短暂-运动。奥尔加对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痴迷,但终究承认运动是绝对的,而对静止的追求又会引发新的运动。这使得防腐剂从一种溶剂变作象征,并最终汇聚到“写作”这件事上。秘密书写,是对个体而言唯一的永恒-运动-静止-短暂。这种模式必然是碎片化的,正如如今时代的旅行,以机场为辐射中心,散布全国全世界。但与此同时,旅人又渴望寻找其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珍奇柜∶于是必须逃离现代化辐射网的控制,去到没有手机,没有“圆形监狱”的地方。这种地方是绝对静止的,没有时间没有内容,但这样做太久了,就会如其中一个故事般厌烦且无趣起来,就必须再次旅行∶我们要选择地址的牢笼,或者没有地址的牢笼。 不得不说,我有理由认为奥尔加读过福柯,里面真的出现了太多“圆形监狱”、“对身体的控制”等要素。至于德勒兹,可能纯粹是她对旅行-逃离的描述勾起了我的乡愁吧。 要说问题,大概是她很难把她的奇思妙想推到极致。似乎写的挺精妙的对她来说就够了,但其中还可以展开很多,对留白的处理有些温吞。还有就是我始终对这种作品之所以可以称作长篇小说略有怀疑,虽然在《云游》中可以看出一部分文本间的运作和联系,可还是没有做到她自己所说的“星群”感受。《云游》缺少《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中一直笼罩的阴森感,很多地方太轻巧了,和她书写的东西不符,也感受不到星与星的引力。 不过,这也是她跳出波兰所书写的东西,离我们可能更近一些,也更容易产生共鸣。这本书提供了许许多多对经验的新划分方法,身体和游牧两个命题也得到了些许证据。这让我更期待她拿线性叙事写的《糜骨之壤》和诺贝尔颁奖词提及甚多的《雅各布之书》(还没翻译)。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