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你》是一首温暖动人的诗歌,表达了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色,将思念之情融入其中,让读者感受到深深的眷恋和思念。诗中充满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让人感受到了思念的酸楚和甜蜜。这首诗让人们在寂静的夜晚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想你》读后感(一)
文/十里红妆
《想你》读后感(二)
缘分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偶遇和邂逅,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泰丝和格斯这一对男女从18岁偶遇之后,中间穿插了无数次的擦肩而过,一直到34岁两人才真正认识。这真的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尤其是作为读者明明知道两个人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但是却彼此错过,而且她和他身边已经有了另一个他和她。凯特·埃伯利恩是英国伦敦人,在游历意大利期间有了这部《想你》的灵感。而两位主角正是18岁的英国高中毕业生相遇在佛罗伦萨,同喜欢艺术和画廊,家庭关系同时经历着微小的缝隙,被同一所大学录取,分配到的宿舍彼此是邻居。
《想你》读后感(三)
“人们总是说他们之所以喜欢纽约是因为它就是电影里的样子。我喜欢伦敦的原因则正好相反。我看过的电影没有一部能够捕捉到伦敦的多样性:白色粉刷屋顶的宁静幽雅;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荒谬的红砖圣诞蛋糕形状建筑上,金色的阿尔伯特雕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马儿在罗敦道上奔驰;疯狂的游泳者潜入曲折蜿蜒的水池;还有,海德公园角附近,我在回家的路上会经过一片遍植甘美草本灌木和玫瑰藤架的花园——它的培育似乎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眼睛对于色彩的需求。……” ——泰丝《想你》
《想你》读后感(四)
随手拿到的一本书。
爱情小说这种东西有点像韩剧的毒药,爱情的美好与不可能只能在想象中实现,然后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发生的事,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泰丝在遇到格斯之前,跟踏实过日子的戴维相处了7年最后在求婚的时候犹豫,一生最好的闺蜜跟戴维在一起的时候,作者对泰丝的心理描写很深刻,看着书忽然觉得心很凉。里奥在那段孤单的日子里陪着他,写作,看书,看戏,分享内心的恐慌,以为遇到对的人,最后却发现自己角色还是小三,扮演着教授的情妇,甚至最后连分手都要妻子来收尾结束这一切。
格斯在遇到泰丝前,有一个很好的女性朋友叫娜萨,她陪着他长大,在他需要的时候陪在他的身边,跟露西相处七年准备走进婚姻的殿堂时,却让夏洛特有了身孕,说实话很很渣,然而双方的性格的不合适还是避免不了两个人的分开。你身边躺着的这个人,你真的了解了多少?
你要找一个理解你的人,一个善良的人。
泰丝跟格斯的共同点,我想就在于对艺术跟有趣的追求,有共同的爱好,对着一幅画可以看一天,两个人都很开心,这是很难得事情。所以你要找一个理解你的人。
跟着小说的情节心情各种跌宕起伏,有时候心里忽然有点难过,我经历了所有,开心不开心,喜悦,平静与悲伤,然后站在你的面前,遇到了你,即使在你面前我还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这是我啊,经历所有的我。我们在各自的故事中,经历所有,绝望,难过,困惑以及不解,不停的伤害别人,然后被人伤害,可是很感谢最后遇到了你。而你可不可以好好地抱抱我。
生活本身就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所以要对自己善良。找一个理解你的人,一个善良的人,这无比的浪漫。
《想你》读后感(五)
《一见钟情》 作者:辛波斯卡 他们彼此深信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 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他们素未谋面,所以他们确定彼此并无瓜葛。 但是自街道、楼梯、大堂传来的话语…… 他们也许擦肩而过一百万次了吧。 我想问他们 是否记得…… 在旋转门 面对面那一刹 或是在人群中喃喃道出的“对不起”, 或是在电话的另一端道出的“打错了”。 但是我早知道答案。 是的,他们并不记得。 他们会很惊讶,原来缘分已经戏弄他们多年。 时机尚未成熟 变成他们的命运, 缘分将他们拉近,驱离。 阻挡着他们的去路 忍着笑声 然后闪到一旁…… 有一些迹象和信号存在, 即使他们尚无法解读。 也许在三年前 或者就在上个星期二, 有某片叶子飘舞于 肩与肩之间? 有东西掉了又捡了起来? 天晓得,也许是那个 消失于童年灌木丛中的球? 还有曾被他们触摸 层层覆盖的 门把和门铃。 检查完毕后并排放置的手提箱。 有一晚,也许同样的梦, 到了早晨变得模糊。 每个开始 毕竟都只是续篇, 而充满情节的书本 总是从一半开始看起。 我相信很多人都在不停地寻找,又在不停地错过,很多人到死都没遇到他们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读完《想你》这本小说,忽然感觉格斯和泰丝算是一对幸运儿。 主人公格斯和泰丝在他们18岁的时候,他们在意大利初次相遇,34岁后他们又在意大利相遇。在18岁~34岁这些年间两条轨迹曾无数次那样接近却又不断地错过。这16年间他们各自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这16年间他们无数次擦肩而过,他们就这样不断地相遇,又不断地错过,那时也许他们的缘分还没到? 16年后当他们在意大利再次相遇时,可能他们在心里同时喊出,原来我要找的人一直在这里等我,难道这就是命中注定?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缘分?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辛波斯卡的《一见钟情》这首诗的美好! 2019.04.14 记录
《想你》读后感(六)
两个年轻的青年学子,正是如鲜花般美丽的年龄,偶然相遇在共同喜爱之地,邂逅的机缘由此展开,两条相互交织的生活,从相遇到再次相聚,十四年从无交集的屡次错过,最美的时候没有与最合适最相宜的人在一起,是人生的遗憾还是人生的考量?
遗憾是伤痕累累的孤寂心灵,考量的是人性的坚韧与坚守。围绕着女主角泰丝和男主角格斯由青年走向中年的生活,书中向我展示出各类的人物形态、生活场景。里面有泰丝的母亲,一位在我看来称得上是伟大的女性。这位母亲在对家庭的照顾和子女的教育及丈夫的呵护方面,都无可挑剔。可是,最应该受到丈夫关注的这位母亲却遇到一个在我看来是极端不负责任的男士。早已垮掉的男士撑不起应尽的丈夫职责和父亲角色,泰丝母亲要怀有对孩子多么深厚的爱才能支撑起这个家。母亲的去世直接导致泰丝人生轨迹的改变,试想, 倘若母亲健在,泰丝完全有不一样灿烂生活。
看完此书的男士,有没有想过,当你身为人夫、人父,若不尽心尽责,对家庭、对伴侣、对孩子难道不是毁灭性的打击?一个真正爱家爱妻子爱孩子的男士应该在看完本书后反思下。敬佩这位伟大母亲之余,更为她的女儿泰丝所感动。将心比心,倘若我身处泰丝的处境,我能做的比泰丝更好吗?
好书可以启发人心、人性,学会如泰丝一般不放弃心底永远的梦想,不放弃那个最终想成为的人,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书中的泰丝与格斯最终相遇,最终这算是一个遗憾之余的圆满故事。茫茫世间最相宜的两个人再也没有一错再错,当今世态能有这样一个结局,很好。
书中有很多感触至深的描写,无论是泰丝母亲与幼女霍普相处的日常情节,还是泰丝的心理活动的刻画,或者是格斯的处事方式,所有的这些文字体现出作者细腻的文笔和敏锐的情感,这些捕捉的感人至深细节描述,最终为本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任何伟大的作品都会有一些可以接受或并不敢苟同的观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舍不同造成了不同的魅力感触。书中所描写的男女关系,恐怕并不为现阶段中国正统人士接受,也是年轻的男女应该引起警惕的教训。虽身暂不能远行,但心会随好书而遨游。学会如书中的泰丝,充满活力,永远相信自己,坚持到最后。
听故事的人,写故事的人,传递人间爱与温暖的人,当有天满头白发满脸皱纹时也能有尊严的坦然微笑。
《想你》读后感(七)
作为一部情感类的轻松文学作品,外国流行小说《想你》很让人读得唏嘘不已,感慨连篇。粉红色的封面,看似两条永远即将触碰却又始终没有交集的平行线男女,兜兜转转的百转千回下有了那段不了的情。尽管书名题为《想你》,但是我更觉得这里的“想”确切地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类型的阶段。“似有若无,虚无缥缈”的想和“实实在在,刻骨铭心”的想。究其根源,我个人以为所有“想”的根源其实皆来自于那份冥冥之下天命注定的缘分。
小说的故事讲述的是素丝和格斯这两个男女的情感故事展开。有别于以往我们读到的情感类作品,本书内容的讲述居然以两个人物为不同的切入点进行穿插叙述。尽管他们有缘,但是他们却在人生的最最初时阴差阳错地错过了。家庭的变故,生活的重担,人生的病痛,家庭的不幸,爱情的失意----诸如此类的不顺心之事接连不断地围绕着他们。以时间为先后次序,以他们二人同一时期内的不同人生片段剪辑为叙述内容,逐一展开叙述的同时,我们书外的读者也在不知不觉地深入认识着这样的一对世间的男女。缘,只有一个字。但是它却是“猜不透,摸不着”地游戏于人间,戏耍于世间的凡夫俗子。书中采用着穿插叙述的形式分享让我们感受着男女二主看似“有缘”,却又始终“错过”彼此间的百转千回。这是一种磨砺,这更是一种考验。然而,这又何止是一种错失呢!毕竟冥冥之中的注定最终在故事的尾声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一如本书编辑推荐的:”在进退中不断取舍,命运不会让错过的机缘重来!“通篇的翻阅,我个人觉得如此的布局无疑是精妙绝伦的。在前后矛盾的关联中“偶遇”成就了终结的“命中注定”。一切皆因缘,一切皆为冥冥之中的注定故事。
结合着作品,书外的读者还可以由此及彼地联想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又何尝不是有着矛盾冲突下的纠葛呢!也许我们会伤痛,也许我们会沦陷,但是我们自始至终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因为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有那样的一个人在默默地等着我们的解脱----切莫以为我们的人生是那样地孤立无援,那份既定的“缘分”也许会在某一个不其然下出现在你我的面前。一如《想你》中的男女二主成功地塑造了一对天造地设的情侣,那么书外的你我为何不能去努力为自己人生中的那未知的“缘”而积极向上呢!想,可以有无数种的方式;想,可以有千万种的结局。于你我而言,只要有“想”那就有目标和方向。难道不是吗?
《想你》读后感(八)
某天,在友人的微博里看到这样一条动态。她问:“遇到那个对的人,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下面有人回复道:“你会觉得,之前受的苦都值得了。”
在英国女作家凯特•埃伯利恩的暖心故事《想你》中,女主人公泰丝与格斯便属于这种情形:明明最般配却从未真正相遇。仅有一次的邂逅发生在十八九岁那一年。短暂的相会之后是长久的擦肩而过,但经历过千折万磨之后再次重逢的两人却能立刻投入到新的感情之中。
因为他们便是对方那个命定的人。
不需要那么多的猜测,坦诚地对待彼此的情感和欲望。她说,他能理解自己是谁;他说,她的兴趣爱好和想法,总是和自己特别契合。堪称完美的一对,却在真正相遇之前被各自那复杂的命运玩弄着、推动着,直到再次相遇。
或许有人会对这个故事扼腕叹息。明明很登对的两个人,却一定要在经历了那么多苦痛、浪费了那么多光阴之后才能真正地在一起。可是,凯特•埃伯利恩到底还是给了这个故事一个幸福的结局:即便相遇得有些迟,但毕竟还是相遇了。
命运就是这么搞笑。它能轻易地就把你从对的那个人身边推开,也能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遇到对你而言非常重要的那个人。在这个曲折又美妙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男女主人公内在的自我成长。
泰丝投身于没有结果的感情,而格斯则经历了美好的恋爱、幸福的婚姻之后最终以妻子出轨离婚收场。生活中的这些挫折,使他们开始正视内心的问题,而内在状态对了,才有可能遇到对的那个人。
于是,不断调整内心状态,追求自我成长的他们终于相遇了。这可以说是命运重新洗牌后给他们的一份馈赠,但如果没有对内在问题的认识、接纳、解决,他们即便相遇也很难真的在一起。正如格斯的好友所说:“你为什么就不能挺身而出?”格斯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接纳了这样的自己,他在与泰丝重逢之后才能有所行动,并为两人的未来幸福创造出种种机会。
如此看来,之前的不幸也就算不得不幸了,顶多只能说是命运给两人开了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但若是没有此前的沮丧、失落、绝望,泰丝与格斯之间的这份爱情也就显示不出有多么可贵了。就好比,我们之所以特别在意某个人,将其视为自己心头挚爱,无非就是因为两人的相遇太不容易。遇到那个对的人,该是有多不易?且在夜深人静时问问我们自己的心。
以前听到“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会觉得这话有些矫情。但读了凯特•埃伯利恩的《想你》之后才发觉,真正好的爱情,大抵就是如此。
那个对的人,能够读懂我们的心,愿意倾听我们的诉说,心疼我们经历过的创伤,你会发觉两个人的想法那么合拍,轻易就能触碰出思想上的高潮。奈何命中注定的相遇太少,可不得不面对的分离总是太多。而我们能够做的便是,在岁月的洗礼中成为那个更好的人,内在的状态对了,才能遇到那个对的人。
《想你》读后感(九)
有时候人生的主题就是失去,失去爱人,失去友人,这是一种不可抗力,我们无能为力。
1997年的佛罗伦萨,泰丝和格斯相遇了,彼时他们都是异域国度的游客,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泰丝和格斯的命运开始有了交集,但他也仅仅是帮她和闺蜜拍了一张游客照的路人甲。
旅行结束,他们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再没了交集。
即将步入大学美好时光的泰丝遭遇母亲因乳腺癌而去世的悲伤,以及自闭症妹妹无人照料的困境内,只好退学选择照顾妹妹,而她不知道的是她退掉学校那间宿舍就是推开了与命中注定的恋人相遇的机会。那个取代她住进去宿舍的女孩露西成为了格斯的恋人。
命运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总喜欢开愚人的玩笑,他们再次相遇在别人的婚礼上,彼时他是新娘妹妹的男朋友,而她是服务员。他目睹了她跟别人在一起的场景,也从不会想到自己会跟这个姑娘有着剪不开的羁绊。
这两个人的人生这短暂的交汇并没有擦出什么火花,生活继续,他有相恋六年的女友,她有了跟妹妹能够和谐相处的男友。好像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即使是普通人的人生呐,也总会有波澜,他出轨去世哥哥的漂亮女友夏洛特,与女友露西结束六年多的感情,与怀孕的哥哥女友结婚,在两万英尺的高空中,飞机商务舱的厕所里跟新婚妻子颠鸾倒凤的时候,她在外面为初潮的妹妹处理脏乱的内裤。
不断的错过与失去,这狗血的剧情考验着他们的人生。
泰丝的男友跟闺蜜出轨了,她用了很长的时间才从悲伤之中走出来,但开始新恋情的对象却是一个上了年纪的有家室的老男人,最终这恋情仍旧以悲剧收尾。而跟夏洛特生了两个女儿的格斯却也遭到了妻子的背叛和出轨,所有的一切都像是考验,却更多的是命运的捉弄。她伤痕累累的不止是心,还有从母亲那受到影响的身体,乳腺癌也侵蚀了她,手术切掉乳房,妹妹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她似乎孑然一身了。而他爱着自己的女儿却不得不放弃抚养权,并且要面对自己逐渐成为了女儿们生命中不再重要的存在的事实。
两个伤痕累累的人终于在16年以后,在初遇的地方重逢了。
只一眼,格斯便知道这才是自己命定的恋人,他们在不断的失去与获得之中成长,也终于找到了崭新的未来。
所以凯特·埃伯利恩的《想你》这本书,是在讲爱情的命中注定,但更多的是在讲如何面对生活之中的困境,如何走出自己所构造的牢笼,如何在与自我和周围的人对抗之后又和解。一如泰丝终于释怀自己因为妹妹而没有去上大学,而格斯也终于走出哥哥去世对他的影响。虽然遭遇各种背叛与出轨,但泰丝最终还是原谅了前男友和闺蜜,虽然不甘心女儿被前妻夺走,格斯也终于能够放弃自己一直不想从事的工作而开始新的尝试。
他们错失的十六年,两条看似平行不想交的线,却衍生出很多枝蔓,一直在交汇又错过,最终还是缠绕在了一起。
人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啊。
《想你》读后感(十)
缘分有多奇妙?会不会就像隔壁办公室五十多岁的Y阿姨最近玩微信摇一摇,竟然摇到了二十多年前第一任丈夫的河南战友一样?然后每天给我重复十多遍,觉得这简直就是奇迹,毕竟她说那是她第一次玩摇一摇。呵呵,那之前每晚聊得大概是漂流瓶认识的吧。作为90后,我才感觉自己落伍呢。
以上是我在翻英国作者凯特·埃伯利恩小说《想你》的前一周所遇到的真实场景。在阅读这部小说的那个中午,她们的关系应该是升温了,因为我听到Y阿姨和那位“河南叔叔”在视频聊天,Y阿姨用正宗的四川普通话情意绵绵的撒娇、调情,挂视频前的那句,“快去睡觉了,我一会儿一点半喊你起床哟”,说听得我毛骨悚然一点也不为过。我给朋友吐槽,说自己活该没有男朋友,阿姨们玩的,我都不会玩。当然,如果她们最后真的在一起了,我必须要承认,不得不服这所谓的缘分啊。只是这个版本的故事,我并不喜欢,哪怕有些缘分,也不过是Y阿姨的寂寞在作祟罢了,她曾经反复经历过三个渣男了。
《想你》是一本讲奇妙缘分的书。1997年8月,十八岁的泰丝与格斯首次相遇于圣米尼亚托大殿上,短暂的假期之后,他们便回到了那个各自需要面对的真实世界。谈不上一见钟情,几面之缘的接触,只是对原本平凡的彼此留下了些许的印象。真实的生活里,他们一样的无奈、迷茫、好奇,涉猎新鲜事物,开始结交异性,初探两性关系。一心想读艺术史专业的格斯,进入了医药学的课程学习成为了医生;非常倾心英国文学专业的泰丝,因母亲患卵巢癌去世,需要照顾5岁的小妹妹霍普,留在当地成了学校助教。
1999年,因为一场婚礼,泰丝与格斯再度相遇。那时,格斯身边有交往了很久的露西,他看到那个似乎在哪里见到过的女孩泰丝,正在接受一段来自“音乐人”戴维的追求。一晃而过,又是数十年。2013年,他们在滚石乐队音乐会上再次遇到,在芬奇亚娜别墅里相会,开始了解彼此,理解彼此,走在一起。这十多年里,他们各自都经历过太多的事,背叛与被背叛,让他们一度伤痕累累,疲惫不堪。格斯活在哥哥罗斯的死亡阴影里,背叛了相处多年的女友露西,外遇并娶了哥哥的前女友做老婆,生了两个女儿,后遭遇妻子背叛;泰丝活在母亲的家族病史的恐惧里,承担起责任照顾患有自闭症的妹妹霍普,自己相处多年的男友戴维与好闺蜜朵儿外遇出轨并结婚,之后她与文学教授发生了一段婚外恋,也受到了伤害。
这绝不是一本烂俗的再遇见故事,凯特·埃伯利恩把故事讲的足够合理与真实。格斯与泰丝真的就因为一生中的那几次见面就相爱了吗?我想,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与巧妙感只占了百分之四十,更重要的百分十六十是他们类似的经历,这些经历让他们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表达爱,关怀对方。如果只是一次次失意后的寂寞冲动,这份爱也不会长久。
《想你》读后感(十一)
曾听到过一段话颇为印象深刻,便匆忙记录到备忘录。在读完《想你》之后,觉得很合适: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一个生命在等待着你。为了遇见他,你会走过很多的路,经历很多的事,遇见很多的人。于是终于有一天,足够成熟的你遇到了足够成熟的他,然后互相托付漫长的人生......
1997年8月的佛罗伦萨初遇时。18岁的泰丝,同大多数的同龄女生般——对未知的未来世界充满了期待,会幻想着未来的生活,会期待自己的命定之人。她,犹如一只准备破茧的蝴蝶,满腹斗志及对跨入新生的渴望。而那时候的格斯,也在期待生命中会有个人能够出现,能够懂他、像大家珍视罗斯般对待格斯。那个夏天,两个人的命定之约,就在佛罗伦萨郊外的小教堂里亮起灯光开始了命运齿轮的推动。
怎么说呢,泰丝的人生从97年的夏天开始了它最大的转折。遭遇了家庭的巨大变故——母亲的离世,使得整个家庭支离破碎。她放弃了大学,为了年幼的胞妹,也同样为了完成离世的母亲的心愿。人这一辈子都是矛盾的。同样,她也不例外。她脱俗,向往追求灵魂之愉的生活,却往往羁绊于繁琐之事。她自傲却又自卑,她自傲于自身精神世界,却卑于不如朵儿受异性欢迎。她迷茫也像个孩童般脆弱的不堪一击,却仍强装作一个大人。她后来的人生基本围绕着霍普,所有的一切只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霍普。在学校任职助教,与戴维的相恋以及后来的在超市任职,都是为了霍普更好。以至于让她开始质疑自己曾经的梦想,质疑自己的人生,觉得是该如此下去。以至于在经历爱情的背叛之后,她开始对自己的一切产生怀疑......
在查出极有可能基因性遗传癌症时,霍普的18岁生日那天听见家人对她的不解时,委屈之情浮上心头,却没有人能够给她提供肩膀依靠。她缺爱,也不懂爱。她渴望爱,也逃避被爱。爱是一种束缚,于她而言。她一直尝试学着像母亲爱霍普般的亲人之爱,学着他人对伴侣般对待戴维的所谓伴侣之爱,学着小说里一样对里昂的情人之爱,可都遭遇了挫败。但在挫败之中,她对爱的感悟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透悟。
对于格斯来说,从小至大,家人对兄长的珍视像阴霾般笼罩他的生活。从学医向父母证明自己、和露西恋爱,甚至到了后来,和夏洛特的结合,他一直在逃离存活在罗斯的阴影的生活。他,同时也一直在追寻什么是爱,直到迎来他的两个宝贝女儿及后来与泰丝的遇见。
整本书从从双方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多年来双方生活轨迹曾多次接近却错过的的故事。引人回味的不仅仅是泰丝和格斯从不成熟至成熟的命定之遇,还有现实中对不管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直面及对生活的感悟。
泰丝和格斯的过去虽然都充满了遗憾或者不完美,但只有在经历这样的际遇,他们才会成长为现在最适合对方的彼此。在重逢的那天时,你才能明白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遇见他而铺垫,现在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为什么还要去在乎还剩下多久呢,因为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
毕竟,今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不是吗?
《想你》读后感(十二)
凯特·埃伯利恩,对中国读者来说好像还知之不多,只懂她出生在英国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这本《想你》是她在意大利边当教师边游历时写的。这虽然是她的第一部小说 ,但是在2016年8月由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后已被译成25种文字,在欧美30个国家获得版权,可谓一炮打响,风靡一时。现在这股风吹到中国。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了这本书的中文版以飨读者。中文版《想你》装帧得素净淡雅。粉色封面右上角一个匆匆走路的女孩蓝色剪影,左下角一个背手踱步的男孩蓝色剪影。两人背向而行,寓意擦肩而过。 封面上印有白色英文MISSYOU(想你)。书腰黄色,上面印的字极具诱惑:如期而至的那个人,从来都不是因等待而来。令30国读者沉迷落泪的动人之作。书中情节是,一对青年男女18岁时初邂逅,之后16年一次次接近一次次失之交臂,之后又各自经历生活磨练,之后当然又彼此碰了面,一个成了医生,一个成了作家,但是因为健康原因无法越逾阻碍,最终只得化为一声无奈叹息。这个故事从本质上说无非就是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这类题材经常被采用而显得特别新奇。而令30国读者沉迷落泪的原因确实是因为这部书构思巧妙。例如第一节中写女主角在佛罗伦萨请一个英国男孩帮拍照,男孩那种畏缩拘谨的样子跃然纸上。其实这就是后来的男主角。16年后,这对已经沧桑的男女又在比萨见了面。又是拍照。不同的是这次拍照是男女主角帮游客拍像是结婚照的照片。拍完之后,女主角和男主角自然会有一番对话。其中什么深情啦、惆怅啦、痛心啦、悲剧啦……,五味杂陈搅和在一起,直让读者难解其中味。 全书五部分,一节一节地间隔着以女男主角为主线构写故事。这本书到底是在意大利写出来的,虽然是写爱情故事,但是书中尽情展示了意大利风光,甚至某些章节未尝不可当作旅游书来欣赏了。例如众所周知,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发祥地,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那么那里有哪些重要景点呢?有哪些闹中取静的地方呢?可以买些什么纪念品呢?甚至说,那里有什么特别好吃的食物呢?也许每一本类似小说中都会写到这些内容。但是凯特写得很仔细,例如写吃了冰激凌后再吃巧克力要加什么水果搭配,有什么风味。这样描写的结果没准儿会让读者试着如法炮制,以体会一下异国情调。这本书中还描写英国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交往情况,英国学校中学生的情况。这些都能让中国读者开眼界。有些场景也许是想象不到的吧,例如写两个高中女生躺在火车下铺上,拿着一瓶红葡萄酒彼此递来递去换着喝。模样虽然有趣,但究竟还是不很淑女。这本书中写英国人爱情表现和中国人还是很有些不同,可能是文化背景不同的缘故,但是既然这本书已经令30国读者沉迷落泪,想必也能让众多中国读者为之动容,所以值得一看。
《想你》读后感(十三)
看完《想你》这本书,留在脑海中的只有:“今天是你余生中的第一天”这句话。
这本书分别用男女主两个人的身份交替来阐述他们一次次相遇又一次次错过的故事,18岁第一次相遇,直到34岁才终于知道对方的名字,确定各自的心意,也终于走到了一起。
先不评价这本书该打几分,也不说这本书值不值得阅读。
在看这本书的简介或者是评价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不禁落泪。看这本书之前,我也以为,看完之后,我也会和他们一样,不管是为他们最后圆满的结局还是他们相遇时候的喜悦,亦或是他们在真正相遇之前发生的种种,总会有那么一处,我会为他们落泪。然而,当我真正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特别平静,没有落泪,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想哭的冲动,不是说这本书没有打动我,就只是有一种释然,16年,整整16年,他们从未真正的相遇,也从来没有那么一刻是真正在彼此的生命中停留的。
16年间的数次擦肩而过,其中也包括,大学的那次,泰丝差点就成了那个和格斯租住同一个房子的人,而不是娜莎,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格斯也永远都不会成为“格斯”。想到这,突然有点庆幸,他们这16年是在数次的错过,而不是相遇。
在我看来,泰丝和格斯两个人天生就该在一起,他们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有各自的恐惧和痛苦,也同样温柔。
表面上看,他们好像都没有秘密,他们最私密的秘密都有人知晓,或许是家人,也或许是朋友,可即使是这样,也从来都没有一个人真的读懂过他们。
在遇见之前的所有相遇都不是为了你,但是最后的那个人却希望是你。
16年间多次擦肩而过,说过话,却从来都没有问过对方的名字,也从未在对方的生命中有过片刻的停留,更没有想过,16年后,想要共度余生的人在16年前就已经相遇了,并且在这16年间数次错过。
不知道该把“miss”理解成“想念”比较好还是“错过”比较好,大概更倾向于前者吧,毕竟最后,他们并没有再次错过。
多年以后,他们再次遇见的时候,异口同声的说了一句:“你就是那个人!”就是这句话,让我确信,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相遇,他们就是最该在一起的两个人!
后来,16年间数次相遇又错过的场景再次浮现在各自的脑海中,愈加清晰,并且串成了一整条线,一切都变得合理起来。
“你就是我喜欢的那种人!”
“‘不可思议’是个可爱的词。”
“我觉得我爱上你了!”
“所以,我可以爱你吗?”
“我想应该是可以的吧。”
“人类拥有充满各种神奇词语的字典,可在表达这种独一无二、无穷无尽的激情时却只想到了这三个小小的、单薄的字眼?”
“独一无二、无穷无尽的激情”是十一个音节,我心想。
“我们18岁时就已经认识彼此了,但命运的微妙转变让我们不断擦肩而过。我知道这话听起来很俗气,但我想不出其他的表达方式。我只知道过去的24小时让我感觉自己的一生都应该这样度过。我从未对任何一件事情百分之百的肯定,但我对此却有十足的把握。”
还好,故事的最后如我们所想的一般进行着。
这个曲折辗转的故事,最后落笔却还是落在最最平凡的生活里,这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今天是你余生中的第一天。”大概,遇见ta,就是ta余生中的第一天。
我从未想象过你的样子,但是遇见你,我就知道,你就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想你》读后感(十四)
这是
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为了大学奋斗的那些黑天白夜,懵懵懂懂的感情,无话不说的闺蜜,调皮的上下铺和总是悄悄暗里较劲的同桌。仿佛又看到了上大学的自己,学习,恋爱,毕业,结婚,工作,一路走来,风风雨雨。
感觉就这样描写一种人生方式也挺好,两个人萍水相逢,又何必把生活搅到一起,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幸福,这才是平凡人应该有的,然后命运总是出奇制胜,让我们总是猜不透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一个先来,可能上一秒两个人还是平行在世界的两端,下一秒就可能相遇在伦敦眼的冰激凌摊位下,看了一半的时候,就突发奇想的想写写什么,这本书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去追逐结尾,了解主人翁的命运,这样平淡无奇的人生,跟我们正常人是何其的相似,以至于,那种错过,那种无奈,那种重逢后的喜悦都是那么感同身受。
格斯是个一直生活在哥哥阴影下的男孩子,他把哥哥的死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而父母对哥哥的偏爱,又引起了格斯的极大嫉妒心,所以在格斯心里,一面要承受着失去哥哥的痛苦煎熬,一面又有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叛逆和抵触,他相信父母希望死去的是他,而不是哥哥,这像一个心理怪圈一样,屏障在他和爸爸妈妈中间,甚至影响到了他的日常交际生活,父亲的背叛,源自母亲对过去对哥哥的执着,这一点也让格斯难过和愤怒。所以他给了爸爸一个理解的握手,而对于母亲始终无法给予谅解。
格斯对爱情的背叛来自他内心对爱最真实的一面,他并不爱,他只是需要理解、安慰,和发泄。格斯一生遇到过很多女人,露西,娜莎,夏洛特,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他背叛过别人,也被别人背叛过,见过了情敌,也为了争取抚养权努力过,最终也像好多正常人一样变成了孤独的一个人,人生就像一场游戏,游戏结束了,每个人又都回到了原点。
而对于泰丝来说,命运是残酷的。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还要背负一个拖油瓶,最要命的是还有疾病遗传的潜在威胁。
故事到最后,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有些解放的意思,卸去了心头的压力,释放了真实的自我,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一个人思想的超脱是需要代价的,比如耗费人生一半的时间来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当两个重拾自我的人再次相遇,命运的交响曲仿佛才刚刚奏响。在错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是遗憾,而在对的时间遇到了错过的人,绝对是种惊喜。
作者用一个流水线一样的人生来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比活在当下是更值得的事情,某个时间,当你觉得你很不幸,或者正在遭遇困难,心情低落,可能周围的人也都在遭遇着同样的事情,所以没必要碰到一点挫折就拘泥于自己的小世界里,走出来你会发现,大家呼吸的都是同一片雾霾,谁的日子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谁也不比谁好到哪里去,当然这一切跟钱没有关系,只要能够活下去,什么都有可能。疾病,感情,背叛,意外这一切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只要你足够强大足够勇敢,就足以面对生活中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就能坚定不移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而不中途收到干扰,那些曾经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都会变成了鸡毛蒜皮。
当然如果有一堆爱着你的家人,有一个无话不说的知己,有一群随时可以玩耍的朋友,有一个可以给你指引的前辈,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这是一篇再平常不过的故事,像是人生的流水账,虽然冗长,没有奇点,没有过多的波折,没有大起大落,甚至么有精美的语句,华丽的词造,但就是这么平凡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甚至打动我的不是最后的重逢,而是生活中哪一点一滴的相似,一点一滴的辛苦和快乐,还有作者想要通过这些传递给我们的最平凡,最踏实也最幸福的生活态度,放下。放下曾经的爱恨,放下那些奴役压抑自己的思想,找到属于自己快乐的本真。
《想你》读后感(十五)
文/龙女那伽
在读到这本书的简介时,我的第一想法是:哦!是一本爱情小说。想象中,各种爱情小说的桥段蜂拥而至——突如其来的好感、匪夷所思的巧合、千磨万难的曲折,最后两个纯洁的灵魂终于相聚在一起。两个主人公,被称为“命定的恋人”,简直就像为俗套的“命中注定爱上你”这样的故事准备的。
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如各种媒体评论那样高。毕竟,媒体评论代表不了更广大的读者。
只是,阅读过程中,才发现,这本书,并非我想象的那样。
时常听人说,最好的爱情,就是在最合适的时间,遇到最合适的人。应该说,这样的爱情,容易长久吧。
泰丝和格斯,第一次见面的地点,也是他们最后相聚、相恋的地点。而其中的那些年,他们不断地遇见又错过,只是几个照面,甚至有时候连面也见不到,前后脚的错过。旁观者都不由得为他们着急,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呢?
普通的小说,会制造男女主人公的各种巧遇,慢慢加深两个人的了解,制造各种冲突。文似看山不喜平,再折腾出几个N角恋、误会曲折来,这恋曲才算真正成套。
这本小说,也一样制造了男女主人公的各种巧遇,错过。但是,都仅仅是巧遇,也仅仅是错过,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都是恍然一晃。第一眼心动,然而,没有问名字,也没有说什么话,就这么离开。此后经年,想不到的缘分,让他们在第一次相识的地方重聚,然后,认出了对方。
这种缘分,就是我们追逐的浪漫。
泰丝和格斯在彼此错过的那些年里,也有过恋人。他们认为,是自己喜欢的,也是适合自己的恋人。可终究,不知是敌不过命运,还是敌不过缘分,就都簌然远去了。
小说写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泰丝眼看着母亲患病,直到去世。伤痛尚且没有复原,却要担负起照顾妹妹的责任。更可怕的是,母亲的病,她也有一定几率发病,她18岁的身体,埋着一个定时炸弹。她不得不工作,养活自己,照顾妹妹,梦中见到去世的母亲,忍不住痛哭失声。
格斯则是另外一番情形。远比自己优秀的哥哥,在跨年夜滑雪意外去世,而他是最后一个见到哥哥的人。不断的自责,让格斯显得非常敏感,难以敞开心扉,对父母、对任何人。在第一次遇到泰丝的时候,格斯就是这种别别扭扭的状态,少年很美,心里却无限灰暗。
如果泰丝的母亲没有重病去世,他们原本可以在同一间大学碰面,他们会一起读大学,会相处下去。但,命运偏不给他们这种顺理成章的见面和相处。迷茫的少男少女,要么直面痛苦,要么选择压抑下去,并期待着新的生活。
第二部分,他们的新生活的确开启,然而却并不顺利。格斯在哥哥的前女友和自己的女朋友之间徘徊,忍不住沉沦。最后被生活推着,跟哥哥的前女友奉子成婚。泰丝则在同一天失去了最要好的朋友和未婚夫。这个部分,是他们各自的成长阶段,磕磕绊绊,带着扑面而来的熟悉感。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那隐藏在深处的伤口,那被压抑的内疚,在急着奔向新生活的青年心中,被压得更深。
第三部分,生活仿佛进入了深水区。度过了母亲去世、妹妹无法照顾自己的难关,泰丝的身体却发出了预警。那个隐形炸弹,显出了形状,她必须尽快做出选择。在这种混乱时刻,她的感情,也是一团糟。跟有妇之夫在一起,既惶恐不安,又贪恋着那一点温暖,直到最后被揭穿。格斯有了两个女儿,与妻子、母亲的矛盾不断,没有爱情的婚姻,终究由裂痕转为崩溃,格斯离婚,房间里空荡荡一片。
第四部分,他们经历了成长的痛苦,生活的鸡零狗碎,最终相遇。莫名的熟悉,却还不清楚原因。
第五部分,到此时,节奏加快。两个人终于发现,他们第一次相遇之后,又错过了多少年、多少次。这个时候,他们早已不是少男少女。亲人离世之悲,依然在心头隐隐作痛。爱情之路坎坷不平,被伤害过,也伤害过别人,孑然一身。
如果,如果他们第一次相遇,就进一步了解,接近,是否还能成为恋人?是否就不需要经过那么多波折?
可是,读到这里,才发现,没有比这个时候更合适的时间了。他们经历了成长,经过了磨难,跨过了伤痛。他们再次相遇,没有痛哭流涕,没有恍若隔世,而是互相安慰着对方,这比任何惊心动魄、要死要活都感人。如那位英国作家所说,的确是“心酸又令人振奋的故事”。
泰丝和格斯的故事证明,在最合适的时间相爱,真的是最美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