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酒吧的年轻女性》描绘了现代社会中年轻女性在酒吧文化中的角色与体验。文章指出,对于年轻女性而言,酒吧是一种追求自由与解放的场所,她们在这里可以在喧嚣与疯狂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然而,作者也警示了酒吧文化对女性带来的潜在伤害与不公平。文章深入探讨了年轻女性在酒吧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选择,引发人们对于社会对女性的价值观和性别平等的思考。
《走进酒吧的年轻女性》读后感(篇一)
我的城市,工资不高,生活消费水平也不高,工薪阶层占大多数,就这样,像酒吧这种娱乐场所哪哪都有,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可以让年轻人放松的地方。 比如我来说,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精神崩溃,浴火重生。身边很多人不解我是如何一步步坚定不移持续追求自我发展且拥有那么旺盛生长力的,我的回答就是,去酒吧。 就像书中所说,酒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很小的时候在我的认知体系里,我认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介质是感情”,来来往往互相磨合产生了深深的信任感,于是你同某人产生交集。“关系的本质是交换”那不乏一定会有一些人跟我抬杠,你这样讲未免太过势利,但我不得不告诉你这个世界的真相,关系的存在靠的一定是价值互换。 去酒吧没什么大不了的,去酒吧的女性也不是不好的女性,放下脸面不等于丢掉尊严,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很多人无法放低所谓的自尊心,这个事情不正经让我没有颜面。于是你便不去了。然后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埋怨的,你会认为自己懦弱,愤懑惆怅苦恼。 在酒吧里你可以接触不同优秀的圈子。接触各行各业的精英,经历各种生活,这样你才能清晰的打开自我价值观,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切以我为本。突破自我的认知局限,多看、多读、多学。 当然在酒吧也有腹有诗书气质华的人,你们在推杯换盏的过程中,不断充盈自己的大脑,等未来的某天你会发现,你所读过的书会在未来你去过的酒吧里得到验证。 除了好的方面,酒吧也可能是酒肉池,是修罗场,是一些人寻求刺激的地方,而这些人会将你拉入罪恶的深渊,这个时候你要保持冷静,尤其是女性,酒吧在某种程度等同于危险,脆弱,失控的代名词,而自我是肌肉,是可控的,不断刻意练习,保持稳定的能量场,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会水到渠成,任何人跟你相处如沐春风。人只有在情绪稳定的时候才会冷静处理、客观分析、才能从容面对生活中每一次困难。 在新,旧理念交错下,年轻女性在酒吧生产的规范的,矛盾的,复杂的实践还远远不够,在社会主流对女性去酒吧还普遍持负面印象的情况下,年轻女性任然选择去泡吧,不正是社会在进步的写照吗
《走进酒吧的年轻女性》读后感(篇二)
酒吧作为一个社会转型期的都市休闲娱乐场所,一方面是深受西方新自由主义和消费文化影响的舶来品,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本土特色。而进入酒吧的年轻女性既是消费者,也是具有特定性别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个体。而这两者本身在当今社会具有一种特殊的意味,比如捡尸这个词,经常与在酒吧喝醉的女性进行绑定,那么走进酒吧的年轻女性究竟是如何与酒吧文化发生互动,并成为与当代中国的性别、阶层和道德变迁发生关系呢,本书给出了答案。
首先作者从景观社会出发,指出酒吧的“性别化”表征着酒吧行业生态和经营态势的转变而改变,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社会治安的改善和酒吧行业的规范化,原先“花场”式的男女之间的凝视与被凝视关系逐渐被替代,目前的“高空派对场”,所有人成为表演者和消费者,享受着不同的酒吧休闲体验。但是原先的女性的“陪玩”“陪酒”业务并未消散,只是变为了更加隐蔽的方式,同时年轻女性的被凝视只是隐蔽并未消失,这些爱玩、会玩的年轻女性仍然是酒吧的“第一生产力”,只是“在场”而无需提供更实质的“交易”,她们用存在付钱,被酒吧当成招牌吸引男性顾客消费。
同时这又和阶层化进行绑定,因为男性需要付出高额代价才能在酒吧维护自己作为男性的“面子”,进而获得“撩妹”的资格,酒吧的高度性别化,要求男性必须具有高消费力才会被认为拥有更强的男性气质,他们会吸引最年轻漂亮的女性,以这些女性作为传达自身社会地位的表征,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女性被物化的表现。在此意义上,消费能力重新成为阶层分化的标准,而女性成为了这种消费能力的具象化表现。
而女性气质的变化也和酒吧有关,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鼓励“晚婚晚育”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女性享受着“延长的青春期”,因此能够有闲暇时间跟朋友一起去酒吧放松,但受限于传统道德对于女性的要求和社会污名化的影响,女性获得了与男性一样的喝酒休闲娱乐的权力,但这事暂时的,只有身处于“延长青春期”的年轻漂亮女性才具有此种休闲,而其他女性并不具有此等权力。同时未曾经过女性主义大潮的冲击,不了解社会性别概念,当代年轻女性虽然通过进入酒吧对传统性别角色和期待进行颠覆,但是因为缺乏对男性中心文化主流话语的警觉与剖析,表现为一种对于其他泡吧女性的传统性道德偏见,受访者们通过他者化其他女性的行为、生产自身相对于他者的差异来完成一种自我行为的辩护,而这种他者化本身制造了女性整体的分化。
《走进酒吧的年轻女性》读后感(篇三)
当一个女性被身边人默认为“能喝一点”,会怎么样?
本书作者(黄燕华)就是这样一个有点酒量的女子。很自然地,她在日常社交中因此受到了“特别照顾”,而作为一名社会学学子,她的研究也与酒有关。硕士论文做的是国内一本酒杂志的图片的批判话语分析,但她在研究中体会到材料的有限与“饮酒与性别”这个话题极大张力之前的差距,因此,在她的博士选题中,转向了一个更生动的主体——
当一个女性走进酒吧,你怎么看?
酒吧一直可以被视作一个“压缩现代性”的实验室,在文献回顾部分,作者通过梳理“关于饮酒的性别研究”和“关于酒吧的性别研究”得出结论:在西方关于酒吧的年轻女子研究中,普遍有陷入“结构-能动”“压迫-受压迫”的二元对立倾向。这很好理解,“酒吧女”在社会的刻板印象中,确实与胆大、品德有亏、容易被欺负相勾连,这与女性处于主流社会中的何种地位是相符的。
由此,作者把研究问题框定在这几个方面:
与西方相比,中国酒吧的发展变迁,和酒吧文化是怎样的?
去酒吧的年轻女性的自我认同,与这种行为的社会意义。
酒吧是如何成为一个实践和反思性别的地理和话语空间的。
作者通过引入“阈限空间”(p39)和“协商”的概念搭建分析框架。“阈限空间”指:一个既拥有基于特定时空的实在面向,又指涉不同文化交织的抽象面向的概念。“协商”包含了抵抗、自由(p40)等概念。(略去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及唯物主义女性主义等文献回顾。
作者的田野点在夏市,实际指代的应该是厦门。她的田野告白很生动地体现了学者和社会人之间的交织,带着偏见看世界是很正常的,只要你敢于去不断地改正/重塑自己的视野。作为一个新近的研究,作者还分析了社交媒体对于酒吧的助力,即构建了一个跨越边界的“想象社群”,比如新冠期间的“云蹦迪”现象。
酒吧是一个微缩的景观社会,而女性成为了其中被构建的性别景观。比如,女性进入酒吧不需要买票,看似是“优先”的优待,其实是商家利用女性从男性身上获利的举措,因为女性多,男性更愿意消费。说到底,这里也是消费社会和性别社会的缩影。
按作者的观点——酒吧里,女性是“第一生产力”,男性是主要消费力。商家精心编排以饮酒为情境的性别景观,而为了维系景观的秩序,酒吧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时空布展和关系运营。通过划分具体的“休闲时间”(比如晚上10:30-凌晨2点,周末和节假日)、划分不同价位的空间(最低消费,中心卡座等),消费文化和传统性别规范在酒吧中交织构成了一个阈限空间。
作者对21名女性和9名男性进行了访谈,通过他们在酒吧里的 身体呈现、饮酒实践和互动实践三方面的协商来呈现年轻女性在酒吧这个阈限空间里的矛盾与挣扎。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如,
享乐本来是男性的特权,现在女性也有了,但只是暂时的,在酒吧里,只有“年轻”女性才有这个特权。而很多对女性的监督规训,是来自同性别群体的。
酒吧是一些人“延长青春期”的体验场所,也带给人“越轨者”的体验。
在酒吧里,享乐与风险的协商(度)是一门学问。
“道德停顿”指人们停下来反思并以自身为对象有意识地进行实践的伦理时刻。去酒吧出酒吧,也许就是你“道德停顿”的时刻。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在我仅有一次的去酒吧体验中,还是切身体会到“束缚”或“放不开”的,但是,我们仍需要尽力争取一个来去自如酒吧,无需道德停顿,无需成为景观和客体的生活环境,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