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3 18:10:13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23 18:10:13   小编: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籍,它以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交响乐团的起源、演奏形式和乐器种类等知识。读完这本书,我对交响乐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喜欢这种形式的音乐表演。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一)

一本写给儿童的交响乐通识绘本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一边看着BBC纪录片《交响乐历史》一边想着。娃还没到能安静下来看纪录片的年纪,曾经想带她们去看看儿童交响乐剧也因为疫情的原因一直没有成行。我对于交响乐是有一定执念的,因为一直记得初中时老师曾告诉我们不同的年龄去体验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收获,当时她举的例子就是交响乐。

翻开浪花朵朵的《交响乐团》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一种补偿心理的,希望孩子能够先了解下交响乐将来真正去现场听的时候会有熟悉的感觉,不会觉得无聊。等到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才觉得这本书真的很棒。分享下我喜欢这本书的几个点: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二)

作为资深的哈利波特迷,每当《海德薇变奏曲》响起,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十分激动,而这正是交响乐带给我们的震撼。交响乐通过不同的乐器进行合作演奏,呈现出美妙的乐曲,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通过《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这本书,我们可以对交响乐团有系统而全面的了解,走进音乐的世界,享受音乐的曼妙。 交响乐团由四个主要的乐器家庭组成,分别是弦乐家族,木管乐家族,铜管乐家族和打击乐家族。以我最爱的大提琴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大提琴这类乐器的基本情况。大提琴属于弦乐家族,基本都是木制的,因为弦乐家族的发声位置在琴弦上,从而得名。大提琴作为弦乐家族的一员,她的姐妹兄弟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等。我很喜欢大提琴是因为相较于她的其他兄弟姐妹来说,大提琴拥有更低的音域和更深沉的音色,能够抚平人的心绪,带给人沉静之感。著名的大提琴演奏者有德国的巴赫,美籍前苏联罗斯特罗波维奇等音乐家,而我也正是从音乐家巴赫入坑的。 在演奏交响乐团时,会根据四大家族音域和音色的不同,将所有乐器和演奏者分在不同的位置。这是为了使每个乐器的声音更好地被展示,不同的乐器声音相互配合交错,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给予倾听者最好的听觉享受。因此,不但包括演奏者的位置,音乐厅的内部设计也尤为重要。著名的音乐演奏厅有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德国的易北爱乐音乐厅和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等。最为大家惊叹的便是维也纳金色大厅。维也纳金色大厅建造时间早,不同于如今的音乐大厅利用科技的手段精心计算,而是当时的建筑家丹麦设计师汉森通过惊人的直觉和才华设计的,是迄今为止令全世界人都佩服的伟大建筑设计。 这本书旨在通过此书向青少年介绍关于交响乐团的音乐知识,使大家对此有基本的了解,激发大家对音乐的喜欢与爱,培养青少年的音乐文化素养。而我虽然是一个成年人,仍然通过这本书收获了许多音乐知识,对喜欢的大提琴有了更好的了解,进而更喜欢她。这本绘本不仅适合青少年看,更适合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阅读。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三)

作为资深的哈利波特迷,每当《海德薇变奏曲》响起,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十分激动,而这正是交响乐带给我们的震撼。交响乐通过不同的乐器进行合作演奏,呈现出美妙的乐曲,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通过《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这本书,我们可以对交响乐团有系统而全面的了解,走进音乐的世界,享受音乐的曼妙。 交响乐团由四个主要的乐器家庭组成,分别是弦乐家族,木管乐家族,铜管乐家族和打击乐家族。以我最爱的大提琴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大提琴这类乐器的基本情况。大提琴属于弦乐家族,基本都是木制的,因为弦乐家族的发声位置在琴弦上,从而得名。大提琴作为弦乐家族的一员,她的姐妹兄弟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等。我很喜欢大提琴是因为相较于她的其他兄弟姐妹来说,大提琴拥有更低的音域和更深沉的音色,能够抚平人的心绪,带给人沉静之感。著名的大提琴演奏者有德国的巴赫,美籍前苏联罗斯特罗波维奇等音乐家,而我也正是从音乐家巴赫入坑的。 在演奏交响乐团时,会根据四大家族音域和音色的不同,将所有乐器和演奏者分在不同的位置。这是为了使每个乐器的声音更好地被展示,不同的乐器声音相互配合交错,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给予倾听者最好的听觉享受。因此,不但包括演奏者的位置,音乐厅的内部设计也尤为重要。著名的音乐演奏厅有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德国的易北爱乐音乐厅和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等。最为大家惊叹的便是维也纳金色大厅。维也纳金色大厅建造时间早,不同于如今的音乐大厅利用科技的手段精心计算,而是当时的建筑家丹麦设计师汉森通过惊人的直觉和才华设计的,是迄今为止令全世界人都佩服的伟大建筑设计。 这本书旨在通过此书向青少年介绍关于交响乐团的音乐知识,使大家对此有基本的了解,激发大家对音乐的喜欢与爱,培养青少年的音乐文化素养。而我虽然是一个成年人,仍然通过这本书收获了许多音乐知识,对喜欢的大提琴有了更好的了解,进而更喜欢她。这本绘本不仅适合青少年看,更适合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阅读。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四)

这是一本音乐通识绘本,所谓通识,也就是不管孩子喜不喜欢音乐,有没有学琴、爱不爱唱歌,这本书中的内容都要知道。

现在学校里也更重视音乐课了,我大女儿因为小学1-3年级上的私立国学实验班,那所学校不太重视音乐课,导致她4年级转到公立学校后感觉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跟班上其他同学比有很大差距。

这本书虽然是绘本形式,但里面的内容并不幼稚,是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的。跟着本书去认识交响乐团的构成,去认识那些精美的乐器和杰出的音乐家,了解芭蕾舞剧、音乐剧、爵士乐、电子乐,引领孩子们去探索音符背后的奥秘。

我大女儿她虽然不喜欢练琴,但她非常喜欢唱歌,尤其喜欢民族歌曲。每次在学校里学了新的歌曲,回到家都要兴冲冲给我唱一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及时为孩子多方面提供能够助长她兴趣不灭的条件。

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家长送去学钢琴,有的孩子是真喜欢,能坚持下去。也有慢慢发现钢琴不是自己真正兴趣、坚持不下去的孩子,但好些家长们因为钢琴挺贵的,学了那么久半途而废可惜,就百般哄劝甚至强制孩子继续,我不赞成。

我以前一个同事小提琴业余十级,在公司年会上,他和他那把琴没少给我们带来美妙体验。我们心生艳羡,他本人却不以为然,甚至对小提琴爱恨交加。

他跟我们说,为了练琴他失去了整个童年。他父母都爱音乐,并擅长一两样乐器。从小就逼他学小提琴。他说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写作业,就是练琴。没有一点时间和小朋友们出去疯玩。他说它对童年的记忆就是关在屋子里听着外面大院里别的孩子们嬉闹的欢笑声,而自己最多只能呆立窗前看看~

那个画面至今想起来我都觉得心酸。像极了孤独的小王子,在他的小小星球上只有他的玫瑰花与他为伴。那只既惹他生厌,他又离不开的带刺玫瑰。

从小就让孩子多尝试是对的,但尝试不是为了坚持,而是为了找到真正兴趣坚持,发现不是真正热爱的放弃。

放弃不可惜,过去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虽然沉没了,但能为孩子未来节省时间。把这个时间成本投在她真正热爱的事物上,强于浪费在不喜欢的事情上。

这本书上有个观点——孩子本身就是一件乐器。这观点我赞同。每个小孩都会唱歌,不爱学习乐器并没什么,爱唱会跳也很好嘛~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五)

一看到“音乐”这个字眼几乎每个人都会感觉到舒缓或者释放,几乎没有人不喜欢音乐。但是一提起“交响乐”,可能有很多人会有距离感,认为交响乐是高雅的,难以理解的。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欣赏交响乐需要一定的知识、一定的时间等。但是其实现在这种情况随着学器乐的孩子越来越多而在慢慢改善。看看周围的小同学们,几乎一个班有半数的孩子正在学习或学习过西洋乐器。我的孩子正在学习单簧管,他也在学校的管乐团里演奏。当时我之所以比较赞成他去乐团,就是看中了交响乐是一门集体的艺术。一个大编制的交响乐团得由百十号人组成,我孩子所在的学校管乐团人数不多,三四十人左右。但是想要集体演奏出一个高水平作品,特别需要发挥团体精神,比如听从指挥领导、服从声部安排、不能自己演奏得过快过响等等。现在的小孩子最缺乏集体精神。所以我认为交响乐团对于学音乐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好去处。

后浪出品的这本《交响乐团》是一本关于交响乐的入门书。内容并不复杂但是很全面。其中包括三部分内容:交响乐、音乐知识以及有关交响乐的其他延伸知识。在“交响乐”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有关交响乐团、弦乐管乐乐器以及音乐厅的知识。关于单簧管的介绍作者写道:“作曲家经常会把作品中浪漫迷人的旋律交给单簧管演奏,它清晰动人的声音既响亮又极富穿透力,有时又能显现出出人意料的轻柔温润”。可能很多人对这种乐器不太熟悉,几年前孩子刚要报名学习这种乐器的时候我们也是先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它的样子和声音。这种乐器是非常神奇的,一截胶木或纯木材、几个孔洞、几个按键,再加上一个笛头、一个簧片和一个喇叭口(当然只是外观如此),就能够吹出天籁之音!所以怎能不爱乐器,怎能不爱音乐!这简直就是奇迹!

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厅”这部分作者提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是由国际专家评定的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看过在这里演出的新年音乐会。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音乐厅里观众席上空无一人,但是演奏者们仍然全身心投入地演奏,郑重其事地鞠躬致谢,这样的场面让人不禁流下泪水,这泪水中包含着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家们的敬佩,也包含着对人类共同抗击命运的感动。此外作者在本书中推荐了几个著名的经典交响乐作品,比如维瓦尔第的《四季》、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其实大家可能在平常生活中已经听到过很多经典作品,只是没有对号入座而已。交响乐由于没有歌词,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而且它是一门集体的艺术,一个交响乐作品的成功也标志着合作的成功,相比较于其他音乐形式更让人赞叹!

音乐可以是日常的,也可以是伟大的,交响乐更是一门值得深入探究的艺术!所以跟孩子一起读这本书,然后一起去音乐厅或者在手机上听一场交响乐吧!

国际单簧管大师尼迪什与范磊合奏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六)

恩格斯说:音乐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

如果没有音乐,我们的世界会很空洞。冼星海也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虽然疫情阻碍了人们聚集到音乐厅去欣赏大型音乐会,但是并不能阻止每个人在家听音乐。

如果孩子对音乐也产生了兴趣,不妨和孩子一起打开这本《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

这本书从介绍交响乐团开始,让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交响音乐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名字源于古希腊,交响乐团里我们所熟知的西方管弦乐器,大多诞生并定型于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划和形式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

在《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这本书里,重点介绍了其四大组成家族,分别是弦乐家族、木管乐家族、铜管乐家族和打击乐家族。它们的构成,详见我罗列的下图:

我罗列的管弦乐构成

书中每介绍一类乐器家族,再详细介绍其中一件代表性的乐器。以清晰明朗的图片描绘乐器的形制、构造和发声原理。譬如,弦乐器家族的小提琴,画中,一位小提琴手肩托小提琴,图画中将小提琴以恰当的比例、详实的细节展示出来,从具体的示意图中孩子清楚地知道了小提琴的构造以及每个部件的功能及原理。

了解了乐器以后,音乐回到了人的身上。作者视角独到,将人与音乐巧妙地衔接起来。“人,也是一件乐器!”这样的转折很自然,也很有说服力。除了人,大自然也为音乐(乐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还有,结合人类的智慧,设计出能完美呈现音乐的音乐厅。

写音乐,不得不提音乐家们。杰出的音乐家,和他们创作的名曲是这本书要让孩子知道的音乐知识里的一部分。音乐名人们的励志故事也点燃了孩子对音乐的热情。

英国作曲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创作的《行星组曲》,灵感来自他对天文学的强烈兴趣,他将《行星组曲》的每一个乐章都对应描写了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火星”乐章,

“金星”乐章,是一段缓慢而平和的乐章;“水星”乐章,竖琴、长笛、钟琴,共同营造了一种充满欢愉和轻巧的律动;……

音乐真是神奇的东西,带我们穿越星际,也让我们在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四季》里感受时光流转、四季更迭、万物可爱。

从音乐厅中走出,再去看看管弦乐团与歌剧、与舞蹈、与音乐剧、与电影音乐、与科技的紧密联系,它们枝附叶连,唤起欣赏者的想象力,感知世界的美好。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12开页面,封面有布料的质感,深绿色,静谧而高级。

大卫·多兰的插画线条简洁、时尚,配色清新,整体为蓝绿色系,在色谱中,属于冷色调,冷静中多了几分感性的色彩。

音乐是绚烂的。蓝绿基色上,画家搭配红、橙、黄、白色,让读者从视角上感知“哪里有音乐,哪里就乐融融”。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为孩子敞开音乐的大门,激励孩子拿起乐器,唱响旋律。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七)

我家宝宝子6岁,学习钢琴一年。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对我们来说,做音乐科普是刚需,但是,市面上的音乐学基础基本都是针对成年人的乐理知识,了解音乐史就更难了,一是庞杂不知如何做出精准的选择,二是并不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一直在寻找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音乐通识科普读物,这本《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说是完美契合了我们的需求不为过。

因为它完美地解决了一个问题:用图画和色彩勾起儿童的兴趣,用故事讲历史讲沿革,不枯燥,用空间感来营造音乐感,用整体拆分到细节来科普乐器知识。

这是非常符合小孩子的阅读口味的,当然,这种科普读物并不适合三岁以下幼儿,三岁以上到学龄前的孩子,就我的阅读经验来讲,还是需要亲子共读,因为这本绘本的知识点多,但是更多注重趣味性和广泛性,涉及到孩子特别感兴趣的“点”,就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一些资料搜索,深入学习的工作了。

作为妈妈,说自己是音乐殿堂的门外汉其实不为过,特别是这一年陪伴孩子学习钢琴,愈是感触隔行如隔山。虽然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我们都有“音乐开发孩子的大脑”的意识,但是怎么开发的?机制是什么?对于音乐这个领域,绝非“我喜欢听歌”就可以建立亲密连接的,越是接触,越是会感到一片空白,所以,这本科普读物,不仅仅适合亲子阅读,它同样准备给小白级的父母。

因为对于小白级的读者来说,选择一个站位点去了解“音乐”这个门类至关重要,这关乎你看待音乐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引起读者对音乐的兴趣并建立持久了解的需求,《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走进音乐的世界选择的角度是“交响乐”,从“交响乐”延伸出去,了解一支管弦乐队的构成,进而科普每一件乐器的构成、功能,在整个管弦乐队的位置,是从整体到部分。对于我来说,因为孩子学习钢琴的缘故,当然想要更多了解钢琴的历史,钢琴的典故等等,但是在这本书里,对于所有的乐器并未有所偏重,这反而建立了一种读者对音乐的整体认知观。学习音乐,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整个管弦乐队看过去,钢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组成部件,少了这个部件,管弦乐队是不完整的,但是只有一种乐器,亦是无法构成整个宏观的音乐世界。

对于刚开始学习某样乐器的低幼儿童来说,建立这种宏观意识非常必要。甚至可以讲,这是在建立一种从音乐学习延伸出去的格局。

当我们翻开绘本,置身于作者用图画、色彩、形状构建的音乐空间时,虽然真实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但是音画似乎能产生共鸣,本书绘者大卫•多兰用了3.5年的时间完成这部绘本,在“把音乐画出来”上深耕,我们注意到,绘本的画面多是俯视图,从这个视角上在音乐厅和乐章场景上展现了交响乐的宏大壮阔,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也是在这种时候,会有一种顿悟,音乐是这样的,追求的是和谐、平衡,音乐是一种美,这种美,是要超越某一支乐器的,它追求的是组合,追求的是共鸣,追求的是协作,是“和合与共”之美。

当我和女儿都已经陶醉在“交响乐队”在整体恢弘时,绘本开始拆分“交响乐队”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细节,书里介绍了弦乐家族、木管乐家族、铜管乐家族、打击乐家族,偶尔出现的“客座”乐器家族,乐队中人的声音,在此类目下又细分乐器,钢琴,只是大类目下中类目的一个小组成部分,划分到乐器之后,作者又介绍了乐器本身的每一个部件,书里所有画面都经过音乐专家的审核,尤其是涉及到乐器的形制、构造和发声原理的部分,造型准确、比例恰当、细节详实,非常细致。做音乐基础启蒙,这些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已经足够。

简单的一点乐谱知识和作曲知识后,作者用了更大的篇幅写一些音乐历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名人,也介绍了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听过名曲的《四季》《行星组曲》等。

如果你还是意犹未尽,绘本也勾连了现实,聊聊电影中的配乐和现在我们有条件能欣赏到的歌剧、音乐剧等。

学习音乐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读关于音乐的书,也不可能一本就足够。这本书主要针对的读者自然还是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有限的儿童,主要的诉求是建立兴趣,所以知识面比较广和博,但是不够深入,有了大致的印象,其实就对未来的深入学习做了个铺垫,不要忘记,绘本的主要功能,不是说教,而是“好看”。

对于小白家长来说,这本绘本实在“好看”。不过,对于我家学习钢琴的小童来说,她感兴趣的始终是故事,更喜欢读“音乐名人堂”,听听那些人的故事和他们与音乐的渊源,甚至还问了我一个问题:我要是好好学琴,以后能在这本书里吗?

……

嗯嗯,我只能说未来可期。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八)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提倡,父母的教育层次的提高,大家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不过,有些家长过于武断,不经商量直接就给孩子报乐器的兴趣班。结果孩子学过一段时间就拒绝去上课了!这样加剧了亲子矛盾,还浪费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所以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就尤为重要!

阅读适合的音乐启蒙绘本就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作为青少年音乐通识绘本,带领小读者走进广阔的音乐世界,开启一段美好的爱乐旅程。

《交响乐团》结构合理,从音乐的起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音调、旋律和乐器。

管弦乐团的构成是本册绘本的重中之重!美国出版人、自由插画师阿瓦隆•诺沃用精炼简洁的文字解释了管弦乐团的四个家族:弦乐家族、木管乐家族、铜管乐家族和打击乐家族。

对于管弦乐团的每个家族的各个成员,作者并不是简单带过,而是分别诠释之后,再在“音乐知多少”环节中单独挑一样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详细介绍它的每一部分与构造的名称、作用。

比如在介绍弦乐家族时,先解释了管弦乐器的基本特征,又分别介绍了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的特征,最后在“音乐知多少”环节中详细介绍了小提琴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形状、形状和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插画家 大卫•多兰细致而生动地为我们绘制了插图,因此小提琴的构造一目了然。我们把插图和文字部分一一对应,很容易掌握了小提琴的基本结构。

小读者既能对小提琴的特征和构造有了更细致和全面的了解,又能通过小提琴对整个弦乐家族的成员举一反三。

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歌手们的介绍!作者用《你,也是一件乐器》作为章节名,唤起小读者唱歌的兴趣,甚至会构建成为歌唱家的理想了吧。介绍了人类通过正确的方式呼吸、咬字和发声 让歌声清晰、动人、音准上佳,而且根据演唱的方式分为独唱、合唱、齐唱,根据音区被划分为女(男)高音、女(男)中音、女(男)低音、假声男高音。

历史上伟大的音乐家们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曼妙动听、振奋激扬的音乐。今天的我们能欣赏并演奏它们,简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

我们认识了宾根的希尔德加德创造的音乐,使她和她的信徒们距离上帝更近。

我们在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四季》中领略春的轻快舒适,夏的缓慢慵懒,秋的欢歌舞蹈和冬的凛冽刺骨。

我们在女性作曲家先驱艾米•比奇的《高卢交响曲》体验爱尔兰风格的壮丽雄伟。

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伟大的音乐家曾说话:“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我们来看看管弦乐团与其他艺术的完美结合。

歌剧中歌唱者与管弦乐团成为最佳拍档,共同演绎了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除此之外,管弦乐团与舞蹈、音乐剧、电影音乐、科技都能碰撞出惊人的火花。

比如电影导演将电影剧本先交给作曲家,创造出大银幕上协调、契合的音乐。那么一部电影会因此而锦上添花,而音乐也会广而流传。两者互相交融,相得益彰。你一定对《星球大战》、《哈利•波特》、《E.T.外星人》的主题音乐印象深刻,这些都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

一项美国研究证明,学习音乐的孩子情绪比较稳定、专注力较高、焦虑感较低,出现犯罪行为的机率也相对较低。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接触音乐呢?

绘本《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鼓励这个时代的孩子们应该亲身去学习和感受音乐的美好。选择好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一门乐器,然后持之以恒地练习。

父母可以与子女亲子共读音乐启蒙绘本,讨论交流,让孩子在书本中与音乐、乐器等进行初体验。再让孩子尽可能地去接触和体验更多的乐器。然后有条件的话,可以多带他们去听音乐会。现场看到、听到和接触到的音乐多了,自然就会发现自己喜欢的乐器。毕竟坚持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相对会容易一些。 最后,我们作为家长,要鼓励、支持孩子有恒心有毅力坚持学下去。不要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毕竟人生很长,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做任何事都不要轻言放弃。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九)

文|弥小木

四季的景,文人用文字表达,比如韩愈的《早春》。画家用画笔记录,比如德国最著名的绘本作家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画了一套《四季时光》。音乐家将四季谱成了曲,比如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创作了《四季》。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四季》,创作于1725年,哪怕到现在,依然经久不衰。在《四季》的《春》中,安东尼奥·维瓦尔第还写了相应的歌词:

熟悉的春天感觉,浮现眼前。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四季》,在《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中,用图片+文字的方式,做了介绍。《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是一本了解交响乐团的通识绘本。不仅适合小孩,也很适合大人阅读。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通过图文结合,介绍交响乐团的构成,具体的乐器,与交响乐有关的人物、事物。阅读《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多一份对音乐的了解。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的文字作者是美国的出版人阿瓦隆·诺沃,图是由英国插画家大卫·多兰所画。大卫·多兰的画作,曾获世界插画大奖新人奖。《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的翻译者,是国家大剧院新媒体编辑高建。

阅读《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了解交响乐的世界。

兴趣,永远都是阅读书籍最好的老师。对大人来说,吸引阅读的是内容。对孩子而言,最初吸引他们去阅读的,一定是图片。比如我家老二,挑选喜欢的书籍,图片肯定是排第一的。对音乐的门外汉来说,好看的图片,也是吸引打开一本书的关键。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的图片,不仅好看,而且对于理解交响乐团的内容,也很好理解,尤其是对具体乐器的介绍。看图,一目了然。

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越发觉得好看的图片,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美术教育学博士房斐老师,曾经分享阅读《旅之绘本》时,提到美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孩子进行美育,阅读优质绘本是一个途径。

台湾绘本作家郝广才,一直强调现代的孩子,不做“美盲”。“美育”、“美盲”,说的是一个人会欣赏图片的能力。除非极其有天赋的人,不然想提高看图的能力,少不了多看,在看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图片的能力。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中的图片,并不局限于好看,对于人物的介绍,图片的展现,还有一定的创意。创意这件事,是别人脑中的灵感表达。如何转化成自己的能力?看的时候,想想如果是自己,会如何去表达?和孩子一起阅读时,不妨聊聊,如果是他,想怎么表达?脑中的画面是怎样的?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讨论,多观察、多体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老舍先生曾经谈到读书心得时,说“多念书是养成自己判断能力必要的条件”。多看图,有点像多看书。多看图,多看好图,培养鉴赏图片的能力。当然,靠这一本《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肯定是不够的,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去慢慢养成看图的能力。

以往不管是在电视上,看到交响乐团演奏的画面,还是经过音乐厅的门口,总感觉交响乐离我们很远,听不懂,也欣赏不来。某些时候,孩子会跟着大人的癖好,对一件事留下印象。因为自己怕狗,孩子也跟着有些害怕狗。可不想因为自己不了解音乐,而让孩子少了了解音乐的体验。

当意识到自己的这点局限性时,老母亲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儿童可以读的通识类书籍。虽然我不太懂交响乐,但并不妨碍阅读有关的书籍,尤其是看到《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的内容安排,很适合孩子了解交响乐是怎么回事。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先是介绍交响乐的基本组成,再对具体的乐器做详细介绍。这些内容听起来会觉得枯燥,但翻阅《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图文结合的方式,却觉得既好看又有意思。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第二部分介绍的人物,想来作者也是花了心思的。将贝多芬等大众熟知的人物,列在了“名人堂”这页上。而相对来说,详细介绍的人物中,有两位女性。一位是中世纪的希尔德加德,另一位是出生于1867年的艾米·比奇。

生活在那个年代,女性想要有所作为,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刻板印象,在每一个时代都会存在,而了解不同领域中,打破刻板印象的例子,对于孩子的阅读体验来说,看起来很细节的内容,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家老大,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到的人物故事,会出现一些女性的刻板印象。所以,每每读到历史上的女性人物时,总会有一丝感动。看到《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里,两位女性的例子,感动作者这样的安排。小小的内容呈现,却很可能打破孩子的某个刻板印象。

读完《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对于里面提到的名人,想要深入了解,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再去查找一些资料。《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最后一部分,涉及交响乐的方方面面,能开阔视野。翻阅《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有一种很深的体会:对于不了解的领域,通过绘本去了解,是一种不错的尝试方式。

通过一本书,了解一个领域,似乎是成本最低的学习方法。一本有趣又好看的绘本,让孩子了解一件事、一个小小的领域,是非常值得尝试的事情。阅读《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小一点的孩子,能开阔眼界,大一点的孩子,培养一点主动阅读、搜索资料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和孩子一起读《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了解交响乐的美妙。放下《交响乐团》之后,不妨主动一点,听一曲交响乐,将音乐带入生活中,增加一点幸福的味道。或许能体会到像《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中,所说的那样:

我是@弥小木,爱阅读。欢迎关注,一起感受阅读的力量。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十)

“我在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在科学思维中,永远存在着音乐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爱因斯坦

音乐对人的滋养,怎么称赞都不为过。随着教育理念的日新月异,当今的家长也越来越看重音乐的教育功能,不惜花大力气让孩子接触乐器、感受音乐。

但是,想让孩子欣赏音乐,尤其是“高大上”的交响乐,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父母自己对音乐知之甚少,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费心思带着他们去各大音乐厅,希望现场欣赏交响音乐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熏陶。

但大手牵着小手去参加音乐会,只是“看上去很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而交响音乐会动辄一个多小时,强迫孩子安静欣赏不现实,还可能给他们留下“听音乐好无聊啊”的印象。

想要让孩子对音乐感兴趣,我们需要做好启蒙,这本《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是一本为青少年准备的音乐通识绘本,它从交响乐团的编制和乐器的构造和发声原理开始,带领读者了解了历史上的名曲和名家,以及芭蕾舞剧、歌剧、音乐剧、电影音乐等交响乐延伸的艺术形式。在精致的绘画间点燃孩子对音乐的初始热爱,带他们走进更广阔的音乐世界。

本书由两位作者共同完成,文字作者阿瓦伦•诺沃是一位出版人、插画家。她以开阔的音乐观,为读者拓展了音乐知识和观点。图画作者大卫•多兰画风时尚清新、配色高级,是近年屡获殊荣的插画家。他用了3.5年的时间完成这部绘本,其中所有画面都经过音乐专家的审核,尤其是涉及到乐器的形制、构造和发声原理的部分,造型准确、比例恰当、细节详实,让读者赞叹。

在大多数人看来,交响乐是相对“严肃”的音乐,有太多艰深的曲目和各种各样的“讲究”。

而这本书专门为孩子度身定做,讲解深入浅出,先摘出交响乐里的一个个乐器介绍,再把音乐常识一点点掰开、揉碎了讲明白,然后再完整地介绍曲子。

比如交响乐团的四大乐器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器组、弦乐组,书中都用直观图画、简洁准确的语言做了细致的介绍,其中的代表乐器还有详细的构造原理、音色特征和在乐团中的作用描写。一些偶尔才出现的“客座”乐器,比如管风琴、竖琴,也有简单的介绍。

精美的图画配合生动的讲解,妙趣横生,牢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能较轻松、自主地走入古典音乐的世界。

在大多数人看来,交响乐是相对“严肃”的音乐,有太多艰深的曲目和各种各样的“讲究”。

而这本书专门为孩子度身定做,讲解深入浅出,先摘出交响乐里的一个个乐器介绍,再把音乐常识一点点掰开、揉碎了讲明白,然后再完整地介绍曲子。

比如交响乐团的四大乐器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器组、弦乐组,书中都用直观图画、简洁准确的语言做了细致的介绍,其中的代表乐器还有详细的构造原理、音色特征和在乐团中的作用描写。一些偶尔才出现的“客座”乐器,比如管风琴、竖琴,也有简单的介绍。

精美的图画配合生动的讲解,妙趣横生,牢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能较轻松、自主地走入古典音乐的世界。

《交响乐团》是一本12开的大绘本,很多双页的大场景,很好地展现了音乐厅的宏伟壮阔、交响乐的大气滂沱,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同时,从著名的作品,到伟大的音乐人,书中都有介绍。在介绍乐曲时,不但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乐章中的动人变化,还用跨页描绘了乐曲展现的场景,比如《四季》描绘的四季变换的景象,《行星组曲》赞美的浩瀚星河,都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

也许是为了配合交响乐的历史沉淀,全书很有古典气质,制作精美、艺术感强,不仅孩子爱不释手,也很适合大人欣赏。

作者匠心独具,设计了很多小细节,等待看书的读者去发现。比如在书中目录之前,画出了乐手登场前的场景。

与之呼应的,在结尾处,乐手们纷纷谢幕,完成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和别的音乐普及读本不同,《交响乐团》特别强调了女性对音乐的贡献,改变了人们印象中古典音乐家都是男性、交响乐是男人的领域的偏见。

书中专门介绍了中世纪的女性音乐家“宾根的希尔德加德”。中国读者可能对她不怎么熟悉,这位生活在一千年前德国的女修道院长,在那个绝大多数女性都“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年代,创造出了许多的经典音乐。正是这些“冷门”的音乐人物,改变了我们对交响乐的认知,拓宽了大小读者们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的故事在音乐厅,也在音乐厅之外。在书的最后,作者介绍了交响乐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从电影配乐到歌剧、舞剧,交响乐其实一直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科技更是改变了交响乐的编排和呈现,给它带来了新生。

作为交响乐的入门书,《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内容并不复杂但是很全面,会让孩子们认识音乐、乐器,交响乐,给生活增添一笔明亮的色彩。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十一)

数天的期待之后,这本名为《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的绘本如期到手。之所以会买这本书,多少是因为身为音乐小白的我下定决心,打算恶补一下交响乐的相关知识;而之所以会选择绘本,则是因为相比枯燥乏味且专业性过强的书籍,简洁明快的画面和幽默有趣的语言,无疑更容易让人走进音乐的世界。

于是乎我满心期待地翻开了这本大大的书籍,接着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在我眼前——只见两个小人冒了出来,正站在书页上四下张望。其中一人仰起头对我说:“嗨,你好,大家伙,我是阿瓦隆·诺沃,这本书的作者。”而旁边另一个人则补充道:“你好,我是这本书的绘者大卫·多兰。感谢你购买我们的书籍。”

哈哈,原来眼前的两个人就是本书的作者呀!在向他们做过自我介绍后,我随即问出了一个稍显冒犯的问题:“你们写的这本书有趣吗?”

“怎么说呢?”阿瓦隆歪着头思索着,“我们努力让这本书既显出专业的水准,同时也尽可能地有趣起来。不过就算我这么说,你一定还是会有疑问,毕竟中国人常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在这里说自己的书有趣多少有些推销之嫌。”

“不妨让他跟我们一起去参加接下来的交响音乐会吧,”一旁的大卫提议道,“或许身临其境能让他更好地了解交响乐的真谛。”

能跟着两位交响乐方面的专家一起领略交响乐的乐趣我自然求之不得,于是立即答应了他们的提议。于是乎阿瓦隆举起手让我触碰他的指间,就在我们接触的一瞬间,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吸了进去,下一秒我已经进入了书中的世界!

此刻我们正身处维也纳金色大厅之中,表演虽说尚未开始,但正在做着准备工作的交响乐团已然忙了起来,只见弦乐家族、木管乐家族、铜管乐家族及打击乐家族分列其中,看似不过是随性而为定下的位置,经过阿瓦隆的一番说明,我才得知这其中也有章可循——音调高低从左至右依次排开,前后的顺序则因乐器声音的轻柔程度而定,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不同乐器的发声融为一体,展现出美妙的平衡感。

不过,要想更为细致地辨别每个家族中乐器的具体名称,对我而言则多少有些困难——都是举起来架在脖子上拉的,可谁是小提琴而谁是大提琴?都是竖着捧在胸前吹奏的,可谁是双簧管儿谁是单簧管?而那或长或短或椭或圆的铜管乐们又该怎样区分?或大或小或放或举的各色打击鼓各有怎样的特点?

疑问虽多,好在两位作者都极具耐心,一边阿瓦隆细心讲解,仅用只言片语便能将它们各自的特点与之间的区别梳理得明明白白;另一边大卫则准确地从交响乐团中指出相应乐器,使得我得知窥见其庐山真面目,在语言和画面双重加工的作用下,就算是对交响乐一无所知的我,也能迅速将那些玲琅满目的乐器分辨出来。

而这两位热心的作者有关乐器的讲解不止如此,为了能让我更加细致地了解不同乐器结构上的差异,他们还特别准备了四大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数件乐器——小提琴、单簧管、小号、定音鼓、小军鼓、颤音琴和钢琴——的微缩模型,以便能利用演出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让我对各种乐器的结构和发音方式有更清楚地认识,其中甚至还谈到了不同木质所制造出的乐器在音色上的区别,令人大开眼界。

伴随着演出的临近,几位“客座”乐器陆续登场——既有声势浩大的管风琴,也有千丝万缕的竖琴,更有风韵十足的萨克斯和古典吉他,虽说今天的演出并非它们的主场,可即便只是友情出演,想必也能为这场演出增添别样的风情。

相比以上这些人造乐器,最后登场的是则是纯天然的“乐器”——歌者。独唱的歌手们因性别和音区的不同被分为七类,将在随后的表演中根据需要在自己的领域进展才华;而合唱的歌者们则穿着整齐划一的服饰立于一侧,为观众带来宛若管弦乐团般将不同声部汇聚交融而成的华美和声。

至此,演员全部到齐,表演马上开始。

在一阵掌声过后,寂静的大厅里响起了来自中世纪天才作曲家、修女希尔德加德的作品,那曼妙动听、振奋激昂的旋律,让人有一种置身于教堂之中,受到了上帝恩泽的激动与兴奋,仿佛冥冥之中她正借由这些音符像人们传递着某些难以言说的内涵与深意。

接着,我们伴随音乐走出教堂,来到了四季变换的自然之中,感受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如何用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书写一年四季不同的故事和场景。紧随其后的则是女性作曲家先驱艾米·比奇的《高卢交响曲》,巨大的能力和情感进展爱尔兰民族的雄伟壮丽。随后又是一部组曲,只不过这次不再停留于地球之上,而是翱翔于宇宙之中——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描绘出了一个天文爱好者对太阳系的狂想。

最后,一曲继承了爵士乐一代宗师艾灵顿公爵遗志的爵士乐队即兴演奏,将整个演出推向了高潮。相比之前演奏更强调不同乐器音色间的互补与融合,这场即兴演奏更加凸显了不同音乐家独具的个性与魅力,同时借由一系列即兴的独奏和合奏,让人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

或许正是因为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些著名古典音乐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而这两位热情的作者特意挑选了在圈外知名度没有那么高的优秀作曲家向我一一介绍,使得我得以借由他们的作品,窥得交响乐的更多可能性。

“其实不只是音乐本身,将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组合,同样能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魅力。”当这样异彩纷呈的演出结束,我们缓缓走出金色大厅时,阿瓦隆如是说道。

“确实如此,”大卫急忙抢过话头,说出自己的想法,“若是与唱词融合,便诞生了如《卡门》这般经典的歌剧;若是与芭蕾结合,便诞生了如《天鹅湖》这般动人的芭蕾舞剧;若是将其与表演、舞蹈等多种元素聚集在一起,像《西区故事》这般广受欢迎的音乐剧就诞生了;事实上,就连电影也无法逃出交响乐的手掌心,无论是《星球大战》还是《哈利·波特》,其背景音乐中都是管弦乐团的身影。”

“讲了这么多,不难看出你已经因学习乐器知识、了解音乐巨作而倍感兴奋了。”阿瓦隆接着说道,“那么,你愿意加入我们的行列,学习和感受音乐的美好吗?”

对于他们的盛情邀请,早已心潮澎湃的我立即点头,却不料眼前突然一黑,紧接着一阵剧痛从额头传来,待我再次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正坐在桌子旁,耳畔播放着书中推荐的音乐,只不过因为走神而不幸磕到了桌面上。

而面前的书页上正写着这样一段话——

这无疑正是阿瓦隆和大卫留给我的,最真诚的忠告。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十二)

莱杰曾说过: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雨果曾说过: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爱迪生曾说过:音乐是唯一可以纵情而不会损害道德和宗教观念的享受……很多教育家也都提倡孩子从出生就可以聆听音乐,宝宝从出生就有了听觉的探索,音乐是自然与生命最初的语言。

到孩子6岁,就可以给他们介绍关于音乐的一些知识了。《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是一本给6岁以上孩子的音乐通识绘本,书中从交响乐团为点,将涉及到音乐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让孩子们认识音乐、乐器,交响乐与舞蹈、音乐剧之间紧密的联系等等。

绘者大卫·多兰耗时三年半,将每个页面的设计精准绘制出来,而画面也经过了音乐专家的审核,绘出来的乐器、音乐厅造型准确;文字作者是美国插画师阿瓦伦•诺沃,她以开阔的音乐观,为读者拓展了音乐的知识以及观点,让小读者知识面更丰富。

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踏上这段音乐之旅吧~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是一本12开的大开本绘本,为我们提供了交响乐器材构成,还展示出了音乐厅和交响乐的宏大壮阔,有着丰富的科普知识。

想要在音乐厅展现出交响乐的完美音效,专门设计的音乐厅,不仅要考虑建筑的优美外形,还要考虑墙壁构造、座椅数量和布置等。像我们熟知的维也纳音乐厅,被评为世界上音效最好的音乐厅。书中的配色大胆且舒服,激发孩子对音乐的热爱。

绘者大卫·多兰的插画时尚清新、配色高级,长期与《纽约时报》、苹果、Facebook等品牌合作。这本书中展现了很多亮丽的绘图。

像乐器的细节,大卫·多兰将小提琴准确无误地绘者了出来,像琴弦板等,这些乐器的形制、构造和发声原理,都经过音乐专家的审核,让我们看到的是比例恰当、细节详实的乐器。

这本书整体制作精美、时尚大气、艺术感极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从这本书中体会到音乐的音美和形美,还有具有冲力的色彩美。

作为音乐通识绘本,第一部分介绍了交响乐团的构成,第二部分介绍了音乐和创造者,为我们科普了很多与交响乐有关的人和曲子,第三部分是音乐厅之外的故事。

音乐作为一种全世界的通用语言,很多有天赋的音乐人聚集在一起,将他们的想法和情感注入音乐中。交响乐也是如此,交响乐也是交流方式之一。距今几百年前,很多人将不同的乐器组合在一起,奏响美妙的乐章,交响乐诞生了。

管弦乐团分为四个家族,弦乐家族、木管乐家族、铜管乐家族和打击乐家族。像我们熟知的大提琴小提琴是弦乐家族的成员,演奏者用右手拉琴弓,左手控制和改变音高;像声音有力的长号就是管弦乐家族中的一员;经常可见的钢琴是打击乐家族的一员。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介绍了多种乐器的详细知识。比如钢琴下面的踏板,改变钢琴的音色质地,会让琴声更加响亮或温柔。除了交响乐本身之外,想要了解乐团,还要了解很多音乐背后的故事,说不定更吸引人。

作曲家在创作某一首曲子时,都会讲述一个自己的故事。比如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四季》就讲述了发生在一年四季的场景和故事。春天由小提琴模仿鸟儿的歌唱进入,夏天的狂风暴雨,也让音乐变得急促又富有生机,冬天有着更高的音区和更快的节奏,正如凛冽的东风,将这段故事推上了具有冷酷气质的高潮。

交响乐与舞蹈、与歌剧、与神话,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无处不在。

两位作者在讲述交响乐的同时,会让孩子们思考:自己能否创作出音乐?虽然我们了解了很多动听的歌曲,像《四季》,像《欢乐颂》,其实,最美妙的声音是自己的歌声。自己既可以是一个乐器,可以发出像其它乐器那样的声音。如果喜欢音乐,试着控制自己的身体,用正确的方式呼吸、咬字、发声等。

自己还可以谱写自己的故事,正如作曲家一样,每段曲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正在读这本书的小读者们,有没有什么乐器可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呢?

除此之外,在《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中,作者赞扬了很多女性作曲家,为孩子普及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距今一千年前的中世纪,那时女性地位很低,不仅不识字、没有写作能力,甚至不可以当众讲话。但有位名为希尔德加德的女修女,是一位富有天赋且多产的作曲家,仅根据从家庭教师学到的一点点音乐知识,创作出了激励人心的乐曲,直到现在仍备受欢迎。

6岁的孩子正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会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这本书节奏明快,讲解清晰,引人入胜,内容丰富。孩子们可以通过这本简单易懂,又知识面丰富的《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认识音乐、爱上音乐,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十三)

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这一年很少出门,也很少参加大型活动。2月份的时候,心血来潮搜索新年音乐会,竟然找到《202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没有观众,但演奏家和指挥还是一如既往地专注和投入。节奏恰到好处、演奏准确动听、配合完美无缺,我想用语言去表扬每一位演奏家,虽然我只认识小提琴、大提琴和黑管。

那个演出大厅金碧辉煌、精致秀丽,还有鲜花的点缀,但我下意识觉得那应该是一个有时代感的建筑,虽然我完全认不出来那个建筑。

我真的非常有好奇心,于是开始动手查找资料。

那个音乐厅是指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由T·冯·汉森于1867年至1869年建造,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金色大厅长48.80米、宽19.10米,高17.75米、总占地面积932.08平方米,共有1744个座位,300个站位。当时还没有声学的知识体系,但汉森利用不可思议的直觉和令人惊叹的才华,通过金色大厅“鞋盒状”的内部空间和雕塑神奇地影响了声音的传播与反射,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听觉效果,厅内的听众不论坐在哪里,都能享受到一样水平的音乐演奏。

事实上,我不仅研究了音乐厅,我还研究了交响乐团。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复古风格的音乐通识绘本,叫做《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

它先用一半的篇幅讲解了交响乐团的编制和乐器,以及乐器的构造和发声原理;再介绍了历史上的名曲和作曲家;最后用1/4的篇幅讲解了由交响乐延伸的艺术形式,如芭蕾、歌剧、音乐剧、电影音乐等。可以说,这本书几乎介绍了和交响乐团有关的所有内容,通俗易懂,全面简单,可谓“一书在手,交响我有”。

下面我从这本书的内容出发,从认识交响乐团开始,走进音乐世界。

人们从很久之前,就开始演奏音乐了,我们如今所熟知的西方管弦乐器,比如小提琴、钢琴等,大多诞生并定型于六百多年前,又过了大概两百年,开始为特定的乐器创作音乐,不同乐器开始搭配出现,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管弦乐团,就诞生了。

管弦乐团的代表形式是“交响乐团”,它由四个主要的乐器组组成:弦乐、木管乐、铜管乐和打击乐。大部分情况下,乐团在舞台上成半圆形。声音轻柔的弦乐靠前,高音在指挥家的左边,木管乐在弦乐和铜管乐之间,这样可以保证声音平衡。

因为每位演奏家都只熟知自己的乐谱,而且舞台上不能完全听清彼此的演奏,所以指挥要熟读所有的乐谱,站在乐团的前方正中间,保证乐团各个部分完美配合。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中对四个乐器组的每种乐器都做了简单介绍,甚至对制作他们的木材也做了对比和讲解。并在每个乐器组中挑选一个出来做详细介绍,比如小提琴、单簧管、小号等。对于一些非必须的乐器也有简单介绍,比如管风琴、竖琴、萨克斯。

相信大家在交响乐团里最熟悉的乐器应该就是钢琴了,那现在不妨想想,钢琴属于那种乐器呢?

打击乐器分为旋律打击乐和非旋律打击乐,木琴、钢琴属于旋律打击乐,定音鼓、小军鼓、响板等都属于非旋律打击乐。

这本书的介绍非常简单又全面,也就是说哪怕是孩子或者音乐入门爱好者,也完全能够读懂。音乐是一门艺术,更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的艺术,有这一本书,已经可以解决全部的音乐启蒙知识了。

我们作为观众,听到的一定是演奏家的演奏,他们演奏的内容和时间,取决于五线谱。他们要认识五线谱,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技法愈发纯熟,最终演奏出好听的音乐。

五线谱上的乐曲是音乐家创作的。事实上,在我的印象里,古典音乐的作曲家都是男性,施特劳斯、莫扎特、肖邦、贝多芬、门德尔松。《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非常少见地介绍了几位女性作曲家,比如出生于1098年的希尔德加德,出生于1867年的艾米•比奇。

就像之前有观点错误认为男生的数理化比女生好一样,女性在音乐方面的才华也并不比男性少。所以女孩子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在头脑方面,男女是非常平等的,没有更具优势的一方。

随着科技的进步,作曲过程也发生了改变,作曲家仅仅依靠电脑和电子键盘乐器就能创作一部交响乐,而且在被演奏出来之前,就可以知晓它将呈现的效果。可以说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真的做到了科技为人服务。

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只是“一些人拿着乐器演奏”吗?不,交响乐团还可以和其他表演形式配合,比如:

不要把交响乐定义为一个特别高贵,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存在,甚至我们看的电影里都会有他们的存在。下次看电影的时候,不妨多等一会,看看片尾的配乐,你说不定就会看到几个乐团。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里的内容听起来很枯燥,但其实并不是,它作为一本音乐通识绘本,文字并不算多,插图占了绝大部分版面,更何况12开的大绘本,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插画不仅是对文字的诠释,更是对文字的补充,插画的情绪和音乐的情绪是相通的。

而且在插图中,有非常多有趣的细节,比如桌子下面的小老鼠,比如演奏家脚边的猫。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服饰、家具、环境也在随之变化。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细节满满的书。

这些要感谢插画师大卫•多兰,他是英国插画家,长期与《纽约客》《纽约时报》《时尚》《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以及苹果、雀巢、脸书等品牌合作。画风时尚清新、配色高级,是近年屡获殊荣的插画家,曾获AOI世界插画大奖新人奖、企鹅封面设计奖。

“把音乐画出来”是一件难事,大卫•多兰用了3年半完成这部绘本。他总结难度在于创建和设计每个页面的布局,同时准确而引人入胜地显示信息。所有画面都经过音乐专家的审核,尤其是涉及到乐器的形制、构造和发声原理的部分,造型准确、细节详实。

看文字其实是一件很抽象的事情,你需要自己理解、想象、感受,尤其这本书介绍了很多乐器和乐器,理解起来就更难了。书中插图的内容和情绪,与文字内容是相配的,比如小号旁边是吼叫的恐龙,比如介绍《四季》时是不同颜色的四季。

即便不能充分理解文字的意思,单从插图传达出的情绪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情绪,这其实就是将绘画和艺术之间的壁垒打通,将视觉和听觉打通。不要把知识统统割裂开,它们是一个整体,如果能够把所有学科直接打通,那一定是最好的。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生动易懂,插图精美,内容丰富。希望它可以激发你对音乐的热爱,无论对于少儿还是成年人,都是给音乐初学者的良好入门书籍

人的声带和管乐器的发声原理相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件乐器。即使手中没有乐器,你也可以随时用嗓音歌唱,感受音乐的美好。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十四)

我女儿在抖音上有个更新必追的账号: 土豆王国小乐队。

一群精通吹拉弹唱的孩子,表情夸张又欢乐地演唱了一首又一首歌,我女儿每次都看得禁不住跟她们一起又唱又跳。后来她不再满足唱跳,开始不断询问我:“她拿什么在弹?那个人拿的又是什么?”就我这只认识钢琴,连小提琴、中提琴都分不清的音乐盲妈妈,真的无法回答她的这些问题。

不过,知识不够,书来凑。《交响乐团》就是这么一本给孩子普及音乐知识的通识绘本。

后浪出版社引进的这本《交响乐团》,不但详细介绍了交响乐团的种种知识,还介绍了音乐背后的故事:著名音乐家以及脍炙人口的著名乐曲。以及音乐周边的故事:舞蹈、音乐剧、音乐厅等知识。

《交响乐团》的文字作者是美国的阿瓦隆·诺沃。他出生于洛杉矶,毕业于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插画专业。现在英国剑桥生活,出版人、自由插画师。

插图作者是英国插画家大卫•多兰,他长期与《纽约客》《纽约时报》《时尚》《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以及苹果、雀巢、脸书等品牌合作,曾获AOI世界插画大奖新人奖、企鹅封面设计奖。

下面我带大家一起从《交响乐团》开始,开启一段美妙的爱乐旅程。

交响乐团由四个乐器组组成:弦乐家族、木管乐家族、铜管乐家族和打击乐家族。

比如我们常见的小提琴属于弦乐器,钢琴则属于打击乐家族。

弦乐家族里除了小提琴,还有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低音提琴是弦乐家族体积最大的乐器,与之相对的是小提琴,虽然身躯最小,但却音调最高。在交响乐团里,小提琴一般演奏主旋律,所以坐在声部的最前面。

不过小提琴也细分两个声部,第一小提琴往往演奏主旋律,第二小提琴则负责和声与伴奏。

虽然弦乐家族的乐器体积大小不一,但他们内部的构造大致相似。《交响乐团》里以小提琴为例,详细制造了弦乐家族中的小提琴的构造,让孩子聆听美好音乐的同时,也能了解音乐背后的乐器故事。

除了弦乐家族,还有木管乐家族。木管乐家族里的乐器包括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巴松。这些乐器大多都是由木头制作,通过演奏者把气息吹入乐器发声。

我们有时会看到演奏者会把木管乐器的零件拆卸下来,演奏时再装上,其实这正是木管乐器的特殊构造所致,为了方便清洗与携带。

铜管乐乐器也是依靠演奏者的气息而发出声音,不过它们声音更响亮。铜管乐器的种类比较多,一般比较常见的有长号、小号、大号、圆号。

与木管乐器、铜管乐器不同的是,打击乐器是靠演奏者的敲击来发出声音的。而且在一场演出中,打击乐手会演奏多件不同的乐器,被称为“多面手”。

不过在打击乐器里,有的可以演奏出旋律,比如木琴、钢琴。但也有只能敲击旋律,却不能演奏旋律的,比如低音大鼓、小军鼓等,因为它们只有一个固定音高。

除了四大常驻乐器家族外,交响乐团还有一些“客座”乐器。比如世界上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竖琴、体积庞大的管风琴、声音悠扬的萨克斯等。

在《交响乐团》里,作者介绍说,除了乐器能发声外,我们每个人的声音也是一个独特而又美妙的乐器。但我们的声音要想变成美妙的音乐,除了一把自带的好嗓子,还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

有时候,交响乐团会和歌手合作,共同讲述故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歌剧。此外,交响乐团还会配合舞蹈讲述故事,比如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更有趣的是,当弦乐、声乐、表演、舞蹈等元素同时汇聚到舞蹈上时,音乐剧就诞生了。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音乐剧《西区故事》改编为电影后,甚至获得了奥斯卡金奖。

《交响乐团》除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交响乐团的种种知识外,还配了大量色彩鲜艳的插图,而且与文字相比,插图占了绝大部分版面,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比如介绍管弦乐团的构成时,作者用俯视的鸟瞰图形式生动展现了交响乐团的布局,让孩子在美妙的插图中学习音乐知识。

此外,为保证插图细节的严谨与准确,插图作者大卫•多兰绘制的画面,尤其是涉及到乐器的形制、构造和发声原理的部分,大多都经过了音乐专家的审核。

除了大自然的音乐,我们听到的音乐一般都是演奏家的演奏,而演奏家的演奏需要有乐谱。

作曲家创作乐谱时不但要谱写旋律、设计和声、决定音乐的节奏和速度。还要让观众从音乐中感受到某种情绪,甚至联想到某种特定的场景。

比如当我们听到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时,浮现在脑海里的很可能是是新人相亲相爱携手走向典礼舞台的浪漫场景场景。而当我们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心头燃起的却是抗争命运的勇气与力量。

在《交响乐团》里,作者没有详细介绍我们耳熟能详的贝多芬、肖邦,而是分别从不同阶段介绍了那个年代伟大的作曲家。更重要的是,作者选取的4个作曲家里,两个男性,两个女性。

比如中世纪的天才作曲家:宾根的希尔德加德。这是一位女性作曲家,生活在大部分人都目不识丁的中世纪,希尔德加德凭借从家庭老师那学到的一点音乐知识,就创作了曼妙无比的音乐,值得我们敬仰。

还有女性作曲家先驱艾米·米奇。100多前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没有创作交响乐的能力,此时比奇夫人创作的《高卢交响曲》首次公演大获成功,狠狠回击了歧视女性的观点。

作曲家创作出来的精彩乐曲,除了要有技艺精湛的演奏者演奏外,演奏地点也很重要。

为了使音乐表演效果最大化,建筑师设计音乐厅时,除了考虑外形美观外,重点是考虑形状构造、墙壁厚度,甚至是座椅布局等因素,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世界公认音效最好的音乐厅是维亚纳的金色大厅。钢琴大师郎朗就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200周年之际,被邀担任庆典演出的独奏钢琴家。

除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还有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波士顿交响音乐厅、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等。

从《交响乐团》里了解了这么多关于交响乐团的知识后,最终我们还是要带孩子去聆听一场真正的精彩的音乐会,让孩子实时感受音乐的魅力,学会用音乐疗愈人生。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十五)

1.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作为一名文字创作者,我尤其关注文字的表达方式。但困难的是,总有一些细微的情绪,是很难用语言去描述的。此时,音乐声响起,我们沉醉在其中,与世间万物共情。

和语言文字一样,音乐有着超越民族属性,超越时空的巨大价值。经典的音乐演奏,和经典的书籍一样,都能给人带来荡涤心扉的感受,带来穿越时空的感动。

纵使有着国别的差异、有着历史的更迭,但在人类共通情感的描述上,音乐和文字一样,它们给予这些情感充分的表达和妥善的安放。这是音乐的使命,也是文字的使命,亘古不变。

可是,文字能学,但音乐却是那么地抽象。仿佛它只属于少数人,更多的人,在面对着浩如烟海的乐理知识时,就已经退缩不前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有着像《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这样的书籍,化繁为简,从更大的格局,从全人类文明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新的音乐视野。在这里,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这一伟大的真谛。

和中国古典音乐不同,交响乐是舶来品,它是由西方多种乐器合作发声,最终形成交响效果的一种舞台艺术。因其复杂、深邃,交响乐始终像空中楼阁一般,让人捉摸不透,心生畏惧。

我们可能会学习演奏这许多乐器中的一种,比如钢琴,比如小提琴,比如单簧管。但应该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乐器在交响乐团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不能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音乐这件事情的话,我们对于音乐的领悟,也就只能流于表层,而难以深刻。就像阅读书籍,如果我们只是从内容上沉浸,而忽略逻辑结构上的意义,那我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更多的是零碎式的解读,而难以更高格局地去体悟。

学习西洋乐器之前,大体了解交响乐团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3-1.从演奏到谢幕,一场无声的音乐会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这部书籍的创作者,是阿瓦伦·诺沃和大卫·多兰。

大卫·多兰用了3年半的时间,去完成这部绘本的绘图。把音乐画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是这么庞大的交响乐团。这不仅需要绘图者对这些乐器有着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需要化抽象为具体的表达智慧。

大开本的设计,使得这本书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交响乐团音乐的震撼,同时,抽象的艺术勾勒,也让我们沉醉在艺术的世界里,而对音乐多了一些新的领悟。

无论是从封面,还是图画的各种细节,我一个乐盲,只是把《交响乐团:走近音乐的世界》匆匆过了一遍,就已经感受到灵魂的震撼。我不敢轻易动笔去写下这本书的评论,也正因此,搁置了一周以后,我才敢说出阅读这本书的感受。

因为音乐知识的匮乏,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内心充满着不确定性。但阅读之后,它仿佛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从更深层次的潜意识层面,感受到了音乐的震撼与美好。

音乐——它是直抵灵魂的艺术,画面上的人物,有一个惊人的同一性,那就是——没有嘴巴!!

是的,这是我最初的发现。在我后续的阅读中,我也印证了这一点。这确实是大卫·多兰刻意为之。因为,作者不是把抽象艺术抽象到了极致,而是在音乐面前,语言显得格外地多余。全书的画面中,唯有在“合唱”的部分,表演艺术者是张开嘴的,其他的时候,他们就只是神情专注地演奏着手中的乐器。

是的,神情专注。专注到什么程度呢?就我看来,已经到达了陶醉的地步。从《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这部绘本的封面开始,我们一路跟着指挥家,跟着演奏者,从一场音乐会的开始,跟到一场音乐会的谢幕。

这些细节,都具有格外震彻人心的艺术效果,这部绘本,就是无声的音乐演奏。不禁让我们沉浸在其中,随着演奏者的节奏,而荡漾心扉。

3-2.高屋建瓴的音乐叙事,提纲挈领的乐理知识

想要把一个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书的文字作者阿瓦伦·诺沃,她本身也是一位出版人、插画家。出于对音乐的艺术性理解,她没有事无巨细地用百科全书式的方式来介绍音乐,而是用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一个更独到的角度去呈现和表述音乐。

《交响乐团:走近音乐的世界》这部书籍,让我们从交响乐的舞台开始,以鸟瞰与平视相交叉的视角,来呈现交响乐艺术的震撼之美。

在第一章节,它秉承着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把整个交响乐团串成一个线,让我们可以有始有终地了解这庞杂的系统。通读一遍之后,我们会对交响乐有一个全局的感观。但如果没有这部绘本,相信我们大家到达这一境界所需要的时间,也许要长达数年。

我们唯有在整体观念上,对一个艺术门类有了全局的了解,才能在自己感兴趣的细微分支上,进行更好地深入。所以,《交响乐团:走近音乐的世界》是一部优秀的音乐启蒙书籍。它既适用于作为小读者的开蒙绘本,同时也可以唤醒我们所有爱乐者对于音乐的最初憧憬。这憧憬,一定跟繁难的乐理知识无关,一定和繁杂的音乐历史知识无关,它直抵人心,唤醒热爱。

这部绘本不仅有高屋建瓴的音乐叙事,同时,对于音乐和它的创作者,以及音乐厅之外的那些音乐拓展,都有着丰富的勾勒。

它没有具体介绍怎样读谱识乐,也没有具体介绍作曲家如何作曲,我们只看到概括性的引导,引导我们了解所有创作者和演奏者的内核——热爱。他们是因为对于音乐的热爱,对于生活的热情,才有了这许多的创作。而不是先有这些繁杂的曲目,才有演奏者的追慕。

我们唯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够从根本上唤醒身体里对于音乐热情的觉醒。唯有热爱,我们才能操纵如此复杂的艺术,使之达到震撼人心的地步!!

3-3.不要忘记,自己的嗓音就是一种美妙的乐器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中,最让我动容的,就是创作者们虔诚的艺术态度。他们是真的想让更多的人爱上音乐,哪怕我们一点乐理知识都没有,但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嗓音就是一种美妙的音乐!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非常震撼的。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过音乐。管弦乐没有歌词,但是却能叙述情感,还可以被全世界的人所理解。这是多么伟大的一门艺术,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乐器,那就是自己的嗓音。

基于此,我们呼吸的每一次震颤,又都有了特殊的意义。就连带着沉默,也多出了一丝艺术的美感。

这也许就是音乐的伟大神力吧。它开启我们看世界的视角,也通过这种反馈,我们才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

认识自己和表达自己,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我们需要音乐,世界需要音乐。

从《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这部绘本中,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新认识了音乐,也因此,重新认识了生活。

我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我们的生活,还有很多侧面,值得我们去挖掘。悉心聆听,那里有最真挚的情感,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值得我们分外感恩。

聆听音乐,也走近自己的心。这是伟大的时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