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去公园和野外的读后感大全

去公园和野外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8 03:25:11
去公园和野外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28 03:25:11   小编:

《去公园和野外》是一篇描述作者在公园和野外的感受和体验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比公园和野外的景色、气氛和活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文章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户外活动的热情,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阅读完这篇文章,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一)

喜欢《候鸟的许诺》、《大沼泽纪事》、《颐和园柳树0001号》。一个月翻阅三十本英文书的实验记录很别致(我要不要也尝试一次?)。包慧怡老师的南印之旅也很有趣,看的时候止不住地哈哈大笑,但转念一想觉得还是不应该这么“开心”,毕竟看的时候有多开心经历的时候就有多惨。 然后……实在忍不住想吐槽一下《日本熊野古道纪行及其他》。这篇文章看得我实在太别扭了,行文白不白,古不古,端着一股劲儿。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学过日语的人都会有这个“毛病”:习惯性地把日语汉字词原样搬上来(风吕、空港、牛乳、地下铁、仏像、漫才、第*代目、一期一会、赏味期限)。有时候这样使用是因为写作者觉得中文汉字表达得不够准确,或者翻译过来会很冗长,比如把赏味期限替换成保质期语感上会有微妙的差别,但有些词实在没必要,用正常的中文汉字反而效果更好,读起来也更顺畅。比如用浴室、机场、牛奶、地铁、佛像代替风吕、空港、牛乳、地下铁、仏像,也不会有什么歧义。对于熟悉日语汉字词的人来说,读着可能不觉得有什么障碍,但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就会显得突兀,甚至有种卖弄的味道。而且!退一步说,如果真要用日汉字的话,也该使用正确的写法(風呂、地下鉄、賞味期限)。结果,读到最后,最出彩的是引用的塞尔努达的诗《我愿独自在南方》。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二)

你是不是也开始对“文明”,对“规则”,对“人类社会”感到沮丧?

当话语失去重量,系统出现裂缝,出口不再明朗,大自然或许能成为一种最基础的语言。想想这个地球最初是什么样子,不受管控的野草是什么样子,我们原本期望能长成什么样子,也许会获得重新开口的勇气。或者,在更小的尺度上找到片刻的安宁。

《单读 30:去公园和野外》发行后,陆续有许多读者带上这本绿色小书来到户外,用图像定格不论如何都会到来的春天。宫墙边阳光明媚的长椅、公园落英缤纷的草坪、山间绿意盎然的小径......他们在宁静中享受与疲惫现实的短暂失联,抓住触手可及的生机与真实生活,以“自然”为尺修剪自己。

如果暂时无法找寻远方的田野,至少我们还能够多看看书本上的绿色、文本间的绿色,提醒自己,世界本不是铜墙铁壁。受疫情影响,《单读 30:去公园和野外》在部分地区发货延迟,还请读者们再等等,“期待我们盼来珍贵的见面”。即使是困在家中的朋友,不妨也来看看这些慰藉人心的绿色吧,不要放弃。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三)

本期单读由5篇主题文章1篇影像1首诗歌3篇随笔2篇评论组成。《水蛭气象表》《颐和园柳树0001号》《候鸟的许诺》,还喜欢每一期吴琦的导读。

近来似乎关于自然文学的讨论多了起来,书里看到、博客里看到、公众号文章里也看到不少。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呢?

《水蛭气象表》的作者提到了《命运与狂怒》里的一个故事——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童年时曾把一只水蛭放在自己大腿上一周,而这件事被身为剧作家的丈夫剽窃为自己的故事。马蒂尔德非常生气,“重点不在于你偷走了我的故事,你偷走的是我的朋友。”——水蛭能成为朋友吗?水蛭似乎是孤独的外化,是孤单时刻的安慰。

《颐和园柳树0001号》的作者讲述了一个在颐和园寻找柳树的故事。颐和园里有作者和丈夫、孩子的亲密记忆,也有着作者失去丈夫的悲伤。作者在书中说,“0001号柳树上的小芽已经隐隐约约能看到了,即使明年是没有他的一年,以后也都是没有他的时间,想到颐和园里这些柳树总是在这里,似乎就稍微能够释然一些。——一座园林,一片柳树,沉淀了作者对丈夫的回忆,好像那份爱意就在柳树的枝叶间,柳树也是爱和眷恋和想念。

上周徒步,背包里装着这本《去公园和野外》,双脚就在碧空下在林中在沙土间迈开一步步,和自然在一起,觉得最好不过。

在春天,看这本书,去公园和野外。但当下,好多人只能通过窗户看着蓝天,看看楼下的树渐渐繁茂。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更亲密了,大概是我们更需要自然了,自然从不在意我们,但我们需要它,我们感受它,我们通过自然去感受自己体会自己。

单读这期主题真的很好,这个时期或许更能给人力量,即便是对于那些无法出门的人,也能带去温暖和期待。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四)

经历了数月封锁,终于见到了这本书。从三月买入预售,四月底发货商通知发货,但因疫情迟迟未动,直到五月中旬发货又遇上念书之地疫情,学校物流被停,只得寄回家中,直至放假才得翻阅。

虽然到家便拆了开来,但本不喜欢的,翻了两页便放于桌上,偶又翻开,读至《水蛭气象表》、《颐和园柳树0001号》便觉欢喜,想来自己是在牢笼里太久,忘了外面的世界,于是沿日落,去公园。

那天我突然想到,到公园和野外,不只是书名,更是一种态度。

放几张照片,留下这次出行。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五)

是在逛Jetlag的新书店山海四合的时候盲买的一本书,就冲着这个「去公园和野外」的主题,一个小惊喜是扉页有吴琦主编的签名,本想在去白河攀岩徒步的车程上打发时间,却几乎读到不想下车,就是首篇「大沼泽纪事」。

全文不长,30页,但完全当得上「纪事」二字,作者从去游览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Everglades National Park)写起,写一路上看到的各种动植物的习性介绍和美学观察,同时穿插着回顾这个国家公园建设的历程,扩展到整个南佛从1497年白人第一次踏上佛州至今的上百年沉浮,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被作者支系庞大贯通的知识储量和游刃有余的叙事深深惊艳,赶忙翻到书末去看作者简介,信息很少:尚毅,女,四十多岁,在美国某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初级观鸟者,业余写作者,爱好多,段位都很低,但老是兴致勃勃。

这个简介让我更喜欢作者了。

吴琦主编的序一如即往地平实动人,他说不管是公园和野外,还是家乡与露台,本质上都不构成什么像样的宣言或者反对,大概只算一口叹息、一个转身、一次闭眼,把注意力从那些效率惊人、尺幅巨大的事物上移开。往回看,往下走,获得片刻的清明。

去山林可能是我们在心里凿出的一条很深的地道,通往这世上最不可撼动的那一层。世界其实是一个小地方,不比自己心里的小世界更难撼动。世界首先内在于自己,然后才大于自己。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六)

拿到这本书时正处于各地举步维艰的日子,翻开之后更唏嘘逝去的美好时代。彼时,地球虽不是平的,但也不至于一脚踏进沟里就再也爬不出来。把大象关进冰箱里原来并不需要三步,如今人们只能在春意盎然的封面中遥望公园与野外。

《日本熊野古道纪行及其他》里,作者引述止庵《游日记》里的一句话:如今我们出门未免太便捷也太常规了,是以从中获得的只能是一点平凡的乐趣……这篇游记写于2019年10月,两个月后直至三年后的今天,这点平凡的乐趣化为稀有,那些便捷的常规不再确定。不知作者再审视此文时是否会有新的感叹,至少作为读者的我倍感唏嘘。近年来,大部分旅行文章都是旧文,时间最早定格于2019年底。三年里,地球不仅没有变“平”,连“圆”也称不上了。熊野古道里那些曾经熟悉的地名词汇已化为平行世界的倒影,再也回不去了。想念作者徒步时行前忘带签证、遗落保温杯等差池,旅人总在过程中在意收获,过后却更难忘曲折。虽然是一路配备了定食和温泉的古道徒步,如作者自我调侃那样,是花钱买罪受的自我感动式苦旅。可一这路上所遇的人和事,哪怕是一瞬间的灵魂升华,都是住进“小盒”前永不凋谢的精神花园。生命的价值便是由无数小地方的回忆组成,心灵的小地方。

最有趣的是《大沼泽地纪事》,讲述了一段人类的折腾史。从改造自然到复原恐怕只有人类才能如此强作镇定地将试错成本一撑到底。本文是极富知识性的自然科普类文章,作者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类比,将“易燃湿地”、“土壤沉降”、“地火”和“巢群”等生涩概念融汇在一段对自然保护公园的探访旅程中。读者从中不仅能对生态保护(或称修复)的历史和被保护动植物的现状有所了解,还会对文中那些全世界都在执行的“生命的本质在于折腾”会心一笑。美国这段抽干湿地再弄湿的保护与改造历史,诠释了怎样的文明都脱离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定式。为解决工业化污染开垦新农田,为开垦农田治理湖水泛滥,为治理湖水泛滥改河道建水库,结果却是将湿地的水源截断,导致土壤沉降,湖水继续泛滥。为继续治理湖水泛滥建大坝,湿地越来越干地火火灾日趋严重。人类又开始反向操作给湿地加湿,建更多更大的水库,收集每一滴雨水留下“买路钱”以置换给湿地“灌溉”的水库水的份额。这项从1948年斥巨资将沼泽抽干,再到2000年投资80亿美元给湿地加湿,并准备干到2050年的“大沼泽地全面复原计划”,诠释了什么是人类才懂的“干了个寂寞”。除科普外,这篇南佛罗里达的大沼泽公园与落羽杉公园游记的趣味性极大地引起了读者希望探访此地的兴趣,去一观水里长出树、树上又长草的木本水泊和胎生红树林的自然奇迹。但这终究是合上书本后的另一个梦想了。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七)

第30辑《单读》的卷首语中,吴琦说到“之前以为乱象只是话语的分裂,现在看是话语的消灭,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停止靠近,停止了解”

我们可能需要停止对新世界的赞美,事实证明它未提供更多生存的可能,那么接下来往哪走成为一个问题,没人知道答案,我们只好允许自己“叹息、转身、闭眼,在更小的尺度上生存”同时在心中凿出一条《肖申克的救赎》中那样可通往光明、自由的地道。不再为纷乱人世苦闷,回到内在自我的小世界,与自然互动,在这个“话语消失”的特殊时期,好似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内心也要满怀希望哇!

于是单读从这一期修改了slogan,之前是“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而今后的日子,单读希望与我们“在狭隘的世界,做一个宽阔的人”

“世界首先内在于自己,然后才大于自己”

“自然是对扭曲世道的更正”

打开书,我们可以跟随尚毅去到美国大沼泽地公园和大落羽杉保护区,看那“大平原上的低矮的云彩映着初升的太阳,从玫红色变成橘黄色”感受“日出日落是一天中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和丽贝拉到澳大利亚丹德农山脉原始森林观察水蛭;我们也可以与阿子一同云游颐和园,收集蝉蜕,找寻0001号柳树;还能与沈书枝回到江南水乡,云品尝书枝妈妈准备的餐饭……

回到自然,唤回鲜活的有关自然的记忆,温存放下。阅读的同时,我跟随作者的文字漫游、穿越于个人记忆当中,水蛭一文让我想到疫情前,我和朋友到大理旅行,经由民宿老板介绍包了一辆私家车环游洱海,那位看起来50岁出头的司机大叔没带我们前往任何一处网红打卡地,而是到古城一家扎染作坊参观,到洱海边某个不知名的野草坡,抬头就看到布满蜘蛛网和超大蜘蛛的古树边,现在想也算意外的收获!读熊野古道徒步一文,我脑中闪现出在京都闲逛,不知进了哪座寺或是公园中,小松鼠在草坪里蹦来蹦去的场景!还有在香港读书时,和朋友们徒步麦理浩径,赶到小渔村看大屿山的日落……

人生中有关自然的片段随文字而拼接,即使世界再糟糕,大自然仍旧那么美好!

其中阿子的文虽短,于我触动最为强烈,在她的丈夫猝逝后,她看到颐和园西堤上一起遛弯的老年夫妇,她说也曾想过以后两个人老了在这边遛弯看燕子的日子,现实却只能停留在想象当中。

丈夫离世四个月后,颐和园的柳树由荣转枯,夜鹭南飞,被冰雹把荷叶击穿的荷花全部枯萎,湖面结冰,残荷与莲蓬枯枝被冰封水中。起风时,柳树的枯枝败叶被狂风吹落,飘落于冰面上,阿子说,这像是命运对人做的事。

面对如此枯败之景,阿子却还能反观美好时刻,晨光照耀在封冻的湖面上,残荷反射出太阳温暖的金光,阿子远望,想象那是一片黄金草原。

0001号柳树隐现嫩芽,即便明年没有丈夫的陪伴,以后也都是没有丈夫的时间,想到颐和园的柳树常在,阿子也能释然一些。

阿子的文字有哀伤和遗憾,却又那么积极向上,读完后鼻头酸酸,同时,体内仿佛被注入了力量。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八)

在收到单读30之后,居家、核酸就成了常态,窗边这小小延伸出的一小块就成了我每日发呆、读书的地方。

抬头就能看到绿意,也不错。

很喜欢这一句:世界首先内在于自己,然后才大于自己。

以及想分享一下反派影评“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这篇推文,附加随机波动最新一期和波米老师的联动。“取消文化”取消的究竟是什么?站在不同“阵营”的人维护的到底又是什么?

吴琦每次写的卷首语我都能看好几遍

“我要活着见到天堂”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九)

边走边读,心情明朗。

读的收获另说,藉由这个主题萌发的走出去的欲望,便让我感到滋养。还有好多事情要处理,还担忧好多人出不了门。这个节点,错误的乐观是否能有更多的慰藉?

以图代字,先记录、组合并分享这个四月的某些情绪与景色。

第一张,书在包里

第二张

第三张

第四张

第五张

第六张

第七张,书在身旁,陪我看风景

豆瓣要140字,于是后记。

这个过程中我一路思考,自然是什么,城市是什么。紫金山特别像一个大号的城市公园,或者说超过公园、不够野外。几十年前紫金山算是南京城外,现在四面环城。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十)

.

在大的时代奔腾里,小地方给我们安慰。(吴琦)

~~~

《去公园和野外》

作者: 吴琦 主编

出品方: 单读

.

阳台的角落,搁着几个空花盆,久了,落了些土,积了些水,成了浅浅的泥层。打哪落了几颗种子,长成了小苗苗,摇摇曳曳,没留意间,茎秆长得高了,叶片也肥厚了,颤颤巍巍开了几朵粉色的小花。

.

植物是那样争气啊,它不管人类的号令,自管自地生长。我想起艾伦·韦斯曼的假想科普作品《没有我们的世界》,大都市覆没,而最先恢复的生命,是破开水泥道路的杂草,是坍塌的建筑物里伸出的枝条。

.

我们栖居的这个世界,很多事情我已经看不懂,而春天在没有人的地方更加盛大。

.

《去公园和野外》,单读30,这期以“自然”为主题。自然和旅行文学,近年写作的热点,写得多了,千人一面,这册里的文章有些是转瞬就忘的,有些是能记得久点的。

.

任毅的《大沼泽纪事》,写的是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现场感与历史感交织在一起,人文风光证见自然保护的意义。

.

沈书枝的《从菰米到茭白》,文字里有烟火气,又是清雅的。好的烹饪文章,色香味透着纸面而来。文人的炊事,一边引向诗词歌赋古代典籍的考据,一边引向水乡人间童稚嬉笑的玩趣。读这篇文章,有若观画,蔬果静物图、百子嬉戏图、唐人行旅图、宋人山水画、近代市井风情画,不一而足,具有生活美学的旨题。

.

陈年喜的诗,是土里长出来的植物。

“今春,多雪也多雨,树木之外,整个国家都是战场。”

.

刘铮的《我在一个月内翻阅的三十本英文书:一次实验记录》,早前就在网上读过的,重温仍喜欢。这标题和这内容,很容易招黑吧,哈哈~

有些人拿自己当度量衡,以为自己就是标准。别人能读那么快,一定就是假的,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

前几天分享了爱默生的快速阅读法,刘铮说到了“跳来跳去”的读法,他们的成就都摆在那里了。真会读书的人,懂得什么时候需要精读,什么时候泛读即可。

.

一味追求量,不可取。也可能,有些人是没有读书就写笔记或评论的。我不为我不清楚的下结论,我愿为我所爱的认真付出。我读,我拍,我写。搁笔,去看野草小花啦~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十一)

“大自然”,“大自然”,自然当然很大。

但对于在严丝合缝的社会里生活着的打工人来说,自然之大,好像也没有把我们囊括进去。每天与你我面面相觑的,是手机屏幕、电脑屏幕、高耸入云的大建筑、结构相似的小建筑......

何况,多地的春天惨遭接管,大把人连户外都出不去。

在重重限制之下,你还会梦见大自然吗,还是已经彻底拥抱了钢筋水泥、液晶或二极管构成的世界?

如果自然不仅是资源,不仅是度假胜地,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是就能变好一些?

上个月出版的《单读 30:去公园和野外》里的封面是勾人的绿色。许多收到书的读者好奇,为什么如此轻快的封面,翻开来竟是沉甸甸的社科纪实,还有形色各异的诗、评论、对故人的追忆......

今天我们详述这本书的编辑思路,并重新发问:自然可以是什么?

在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的海牛(Manatee)|National Park Service

自然,给人类社会温柔地切一个口子

《单读 30》这本书一开始源自一位新作者的投稿,也就是《大沼泽纪事》的作者尚毅。她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的海牛)写起,以一块具体的自然地为切口,切出人文社会的历史机制。从海牛的憨态可掬,讲到人类派遣同一批人先抽干沼泽再回复沼泽的蠢样。

作者一进公园,就看见了海牛|National Park Service

“大沼泽全面复原计划”的对象,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Outside Magazine

这是单读最理想的长篇纪实的文体:不仅从微小的地方进入复杂的脉络,还能以文学的密网打捞零散的事实。在她笔下,自然像是如今轰隆隆运转着的人类社会的一个无法彻底掌控的异数,它这么冷静,这么锋利,我们在它身上动土,它反过来在我们身上切一个口子,露出自身的马脚来。 随后,曾参与单读国际文学圆桌的老朋友、澳洲文学杂志The Lifted Brow的前出版人 Sam Cooney 推荐了澳大利亚自然写作的佼佼者 Rebecca Giggs,也就是收录到本辑当中的那篇《水蛭气象表》的作者丽贝卡·吉格斯。

作者将水蛭的爬行形容为“死亡之舞”,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劳伦·格罗夫的小说来解读水蛭的隐喻|Granta

吉格斯很厉害,看过《水蛭气象表》的读者会知道,她以惊人的想象力在私人经验、科学和文化之间跳跃。什么?水蛭和弗洛伊德有关?水蛭是“勿忘你终有一死”的象征?水蛭可以预测天气?水蛭为什么频繁地让作者提及自己的欲望?水蛭......?

这两篇文章都在丰富我们对自然文学的想象:“自然文学”这个看似坚毅的骨架,怎么还有这么多副面孔?看来,自然本身就是顽皮的,它拒绝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规范。就像吉格斯描写的:“月光下数百只水蛭在地上扭动着,相互交媾与吞食、结合与分离,毫不在意头顶的天气如何。”只有我们能在它们身上看见死亡、秘密与荣华富贵。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