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制造消费者读后感1000字

制造消费者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0 02:35:26
制造消费者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4-10 02:35:26   小编:

文章《制造消费者》揭示了当今社会消费主义盛行的现状。作者指出,商业广告和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不断被激发购买欲望,导致消费行为过度。文章呼吁人们要警惕商业操纵,理性消费,追求真正的幸福。消费者应该审慎选择物质享受,不被外界干扰影响。

《制造消费者》读后感(一)

为什么我们总在购物节疯狂清空购物车? 为什么新款手机带来的多巴胺远超一顿美食? 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用《制造消费者》撕开了消费主义温情脉脉的面纱——购物狂潮既非物质丰裕的自然产物,也非生存需求的必然延伸,而是一场持续两百年的认知改造运动。 这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双刃剑效应: 从手作到流水线,机器的轰鸣声加速了商品的流通,也重塑了人类对消费的价值认知。 如果说流水线生产拆解了商品的物质属性,那么媒介传播则重构了其符号意义 一件商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手作时长,而是被附加了中产阶层审美、成功人士标签、白领精英人设等符号价值。 符号牢笼的建造法则 品牌用故事编织的幻觉网,让我们陷入"拥有=成为"的认知陷阱 ·精致女孩=SK-II神.仙水 ·职场精英=万元通勤包 ·精英教育=学区房+双语幼儿园 这种符号通过媒介网络不断强化,形成精.密的故事矩阵。 当我们向往海外生活时,消费主义的叙事已悄然完成文化殖民——全球消费符号的语法规则,始终由西方掌握话语权。 被驯化的消费认知 提到成功人士,脑海浮现职场精英的西装革履; 想象精致生活,自动代入好莱坞塑造的上流社会场景; 规划子女教育,优先考虑西式育儿理念…… 这些思维定式背后,是西方全球化实业体系支撑的文化霸权。 它之所以难以撼动,正因为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里。 破局的可能性 要打破这种符号垄断,既需要文化叙事的突围,更依赖制造能力的升维。 从汉服复兴到国潮崛起,从新中式家具到非遗文创,我们正在见证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通过重新商品符号,中国制造正在创造新的价值坐标系,而这本质上,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战。 下一次点击购物车前,或许我们该多问一句 我真的需要吗? 这是真实需求还是被制造的欲.望? 这个符号背后是谁的价值观?

1/3页

《制造消费者》读后感(二)

商品交易的原始阶段,人们用自己拥有的多余的物品,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这就是蕞早的交易。那时是人类经济活动蕞朴素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个稳定,经济逐步繁荣,人们不在局限于基本生活需要,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的需求,然后利用交易来来获得所需或只是喜欢的东西。这一过程中消费的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起来。 本书作者,是安东尼·加卢佐,法国让·莫奈大学讲师。本书是消费社会学入门读物,也是一部消费主义简史。作者从18、19世纪的欧洲开始,为我们解析消费主义从萌芽到诞生再到占领世界每一寸角落的发展历程。带我们去深入了解什么是消费主义,商人和资本是怎样利用人们的心理被消费所控制的。 要是想明白什么是消费,就要先明白商品市场是怎样形成的。古代人们通过征服自然而达到自给自足,但对生产工具的需求也是必须的。但受道路交通的限制,商品成本高,数量很少。经过人们的不断努力,交通方式和道路环境得到改善,商品开始大范围流通起来,人们的需求也多样化起来,随着商品需求的的加大,资本开始了运作不同的品牌符号,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得人们的认同,蕞终达到促进消费的结果。 一个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稀有程度。由于人们的所知有限,资本通过表达让人们产生想象中的价值让人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来创造商品的价值,并让消费者生出与众不同的满足感。同时,消费还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包括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文化上的需求以及提升生活品质等方面的支出。 广告宣传就是一种手段来刺激人们的想象。我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电影中有一段话,说的是广告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催眠的形式,让人们想到一些东西时,头脑中马上就会有一个广告宣传语出现。这就是广告效应,通过不断地宣传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所以消费有时并不总是理性的。 书中作者认为消费主义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还影响了人们的对自我的认知。很多人总是想通过特别的消费方式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拜金主义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思想与心态。通过奢侈品的消费来达到心理的满足和炫耀的资本。消费有好的一面,可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过度的消费在大多数时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会让人们陷入无穷的欲望当中不可自拔。

2/3页

《制造消费者》读后感(三)

脱口秀演员小鹿有一期的论点很有意思,

她说:爱自己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她说:以前我以为爱自己是给自己买花、买衣服、买香水,现在我才明白,爱自己就是重新养育自己,做自己的父母,给自己买野兽π和lulu香奶奶,这是做自己的父母吗,这不是做资本的衣食父母吗!

哈哈哈哈 看完我直接爆笑

是啊,什么时候爱自己成了高消费的代名词,而且是越贵越爱,爱到无法自拔,贵的无可救药。

然而讽刺的是,我也陷入了这种消费陷阱的圈套:

25岁了对自己好一点,贵妇精华,买!

包包买了还能换,孩子生了可塞不回去,买!

辛辛苦苦上班 一顿法餐而已,吃!

……

就这样,我们被包裹着资本色彩的言论控制,去享受那些高于我们生活水平的物质需求,然后坠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所以“是我们占有了商品,还是商品奴役着我们呢”

我在《制造消费者》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书上说:资本擅长将生产与消费相分离,将其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在这张网中,人们生产着自己所不需要的东西,挣到钱再去购买一些不由他们产生的商品,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对日常物品越来越陌生。

看完真的醍醐灌顶!

原来这种对商品夸大的行为就是一种针对于消费者的“陷阱”

在这些语言的迷惑下,我们越来越找不清自己的需求

我们跟着舆论走、跟着koc走

我们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大,而快乐则越来越少

消费自由的表象下,那些真实需求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