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深处是故乡2》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的读后感。本书以美食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通过描述各种美食的细腻描绘,作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美食和情感的世界。读完此书,我不禁被美食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也更加珍惜起自己的故乡和美食文化。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一篇
远在他乡的你,或者离开亲人的你,会不会因为吃到一种美食,加剧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有此感受的人,可以说,那一种味道就是自己生命里的星光。
《味蕾深处是故乡2》这本书就诠释了有一种味道叫乡愁,乡愁很多时候是和我们的味蕾连在一起的。此书是《味蕾深处是故乡》系列第二辑,22位来自各行各业、全国各地的作者,回忆他们青少年时代最难忘的美食,以及由此引发的真情故事、故乡风物和心路历程。全书文字质朴感人,像一位位老友动情的讲述。
书中更美的是那种人情的味道,因为这种味道的加持,一些普通的食品,才会有了温暖的感觉。
从竹林深处的竹筒饭到草原上的烈酒,从福清湾的虾子到军工厂的魔芋烧鸭,食物是连接人的纽带,也承载着人对故土的怀念,这一个个热气腾腾的故事不仅书写美食,还可以洞见人心。品味美食记忆,我们得以回望故乡,走近亲人。 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美食是最让人难忘的,家里的菜是最让人想念的。人生海海,我们或许会走散,但味道一直会萦绕。注入饭菜里的那些难以言表的情感,足以让人们在奔向星辰大海的途中,深深眷恋。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二篇
和朋友聚餐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吃到妈妈做的饭了?大家面面相觑,被这有些莫名其妙的问题难住了。 我们在外面打拼的时候,或许有很多机会去吃那些非常昂贵的美食,但故乡的美味始终是无法替代的。越是长大,回家的机会便越少,对于故乡的美味总是想要多品尝几下。 最近我读了《味蕾深处是故乡2》这本书,被这本书中一个又一个满怀真诚的故事所打动,也愈发想要珍惜家里人做出的美味了。
人在他乡,可能会经历很多事情,对于故乡的记忆也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慢慢的淡忘。然而那些来自故乡的味道,不管过去了多久,我们都能够在触及的一刻立刻回想起来。 外婆有许多拿手菜:茄子蒸熟调酱,青椒烧熟撕成条,再加上皮蛋一起用擂钵碾碎,辣糯可口;猪肉绞成碎末,调入蛋液,一起大火快炒,每一口都有带着颗粒感的香酥......这些关于美味的记忆是那么让人印象深刻啊。 在远方有我们要追逐的梦想,而在故乡,有那个让我们感到温暖的港湾。我非常珍惜自己在故乡的每一天,珍惜和家人一起吃的每顿饭。 正如作者所说,吃饭可以满含快乐,得到关爱不必充满愧疚,接受馈赠无需随时提醒自己要偿还。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家乡的美食,忘记那些美味中的每一份用心。也许有一天我们又回到了那个曾经温暖过我们的地方,然后可以好好的享受一下美味,重温一下亲人间的真情。 多么美好啊,我默默想象着......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三篇
什么味道是你这一辈子都怀念的味道,我想好多人都有那么一二个美食,长大以后时常想念,回想起来还有一个真情的生活故事。 《味蕾深处是故乡》是网易人间有味专栏精选的22个人间美食故事,描述了22个作者小时候的对自己印象深刻的真情故事,读来不仅调动了舌尖的味道,也调动了心灵的味道。 不敢吃的猪肉炖粉条,讲述了一位继母,做了一道美味的猪肉炖粉条开始,打动了几个小孩,往后待继子如亲生,受尽各种磨难,抚养几个小孩长大,而猪肉炖粉条时常是生活的调味剂,继子也完全接纳继母,眼看生活越来越好,可岁月不饶人,身体年老体衰面对各种生活问题,继母再也不能做猪肉炖粉条了。作者在继母的指点下做出来的猪肉炖粉条味道也不一样,继母走后的日子里,也再不敢触碰这道菜了。 做生腐,逼成了大佬板。那个年代举家迁徙,生活艰苦,为了生计,一家子做起来豆腐营生。而其中的做生腐的技术蕞难。“能把生腐做好,其他的事都难不倒你。” 做豆腐营生的家庭,各种豆腐吃的都想吐了,唯独生腐吃不腻。 勤劳憨厚的哥哥不被父亲喜欢,一气之下带着学到的做豆腐技术外出自立门户七年不回,在外历经艰辛,做成了代理商大佬板。 虽然生腐的技术失传了,可曾经做生腐吃生腐的经历永生难忘。 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美食蕞让人难忘,家里的菜蕞让人想念。也许会走散,但味道一直会萦绕。 《味蕾深处是故乡》,看看故事里的主人公怀念的美食,品生活的故事。读一读这本书会让你想起你心中蕞怀念的那个味道。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四篇
人的饮食似乎是本能。你瞧刚刚出生的孩子也会四处寻找母亲,在饥饿的驱使下,婴儿的眼里、口中、心上都是母亲的影子。从那一刻起,母亲与婴儿的联结再也打不开了。 谈到最香的饭菜,一定是妈妈做的。也许母亲在成为母亲之前,可能离厨房很远,没有握过刀叉,没有端过碗盆,但是孩子的哭声就如同战场的冲锋号,哪怕前面是万丈深渊,也会义不容辞地冲上去,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为了孩子!仅仅四个字,却道尽了母亲的尝试与成功。有了不畏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母亲渐渐品出了咸淡,烹出了冷热,让家庭从此有了温暖,邻里之际的关系也在烟火缭乱中变得紧密。 在阅读《味蕾深处是故乡2》之前,我有数不清的期待,不仅是为了香浓的滋味,更是为了温馨的情感。没有什么事比起一家人四季三餐更令人神清气爽了。
期待中的《味蕾深处是故乡2》,必须是以快乐与幸福为主基调。对此,我们先入为主,深以为然。可是,《味蕾深处是故乡2》的作者沈燕妮反其道而行之,让我们见识了更多的文学可能性。味蕾深处是故乡2》真正能感染我们的并不是其乐融融、两小无猜,而是悲由心生,情不自禁。 《不敢再吃的猪肉炖粉条》《一口鱼丸,便是世家姐弟的半生》使读者进入了一个相对陌生的时 空,我们早已淡化的饿饿与恐惧,呈现在字里行间时,你只会觉得有股力量积攒在心头,无法排解,是生活改变了你我他,是你我他创造了生活。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五篇
味道是我们最深刻的记忆,亲人或许会走远,时间或许会离开,但味道却一直不曾离去——《味蕾深处是故乡》
总有一些味道就在记忆的深处,当熟悉的味道出现时会引出很多的回忆。回忆或许是开心的,或许是伤感,或许是引人珍惜的。味道,最美好的记忆是母亲做的一碗油泼面,是外婆做的黄糕馍馍。外乡的游子在不顺心时,总想着母亲的一碗面,或许是想听母亲的唠叨,或许是想看母亲的面容。在思念外婆时总想着她做的馍馍,馍馍虽然很廉价,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口满是甜味(糖精)的黄糕馍总会勾起我的馋虫。现在外婆不在了黄糕馍也被白面馒头所代替了。
味道,在上学时操场塑料跑道的味儿总让人难以忘怀,每当下了晚自习和同学在操场上用仅有的几刻钟聊天乱侃,说说一天的趣事,或是对某个女同学的喜欢。现在毕业好多年每当闻到这种味道,总会有很多画面浮现在眼前。味道,是每个宿舍特有的,你们宿舍脚臭味,我们宿舍烟草味,但每个味道都是固定的不论什么时候去都是那样的味道。其实味道,只是一个幌子我们想要的是那份回忆,是我们所热爱的一群人儿。味道总是最深刻的,总在不经意间让人感到不尽如意。味道总藏在记忆的最深处,已经刺激就让我们不禁叹息。
味道是味蕾对食物的感觉,最美的食物总是藏在故乡。而故乡是我们迈出星辰大概的第一步,也是迈完人生的最后一步!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六篇
有人说: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美食都是最让人难忘的,家里的菜都是最让人想念的。
的确,年轻的时候我们对这句话的体会可能不是很深,但是等到自己离开亲人,背井离乡四处奔波时,就会愈发体会到这种想念的滋味。
也许,这就叫乡愁。
这本《味蕾深处是故乡2》是网易“人间有味”专栏出版的图书系列第二辑,里面收录了22个真实故事,22种时光深处的味道,以食物为引,带我们回到每个人记忆深处的家,品味独属于故乡的味道。
在这22个真实故事中,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故事记录者们,回忆了他们年少时记忆中最深刻的美食,以及围绕美食发生的种种故事和不寻常的经历,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整本书采用的是锁脊设计,摊开书,配着故事性十足的插画,让那些感人的瞬间凝结成了永恒。
一碗猪肉炖粉条,让“我”想起了善良的继母,这道美味,自从继母去世后,“我”已经有16年不敢吃了……
一桌洋芋大餐,保住了祖父祖母的包办婚姻,祖父不爱祖母,可没了祖母,整个家都分崩离析,在命运面前,他又想起了一心对他好的祖母……
一碗熏豆茶,原本是母亲每天晚饭后都要喝的,可是,在父亲病重的那十年里,母亲连碰都没有再碰过,因为那时的家里太苦了,她没有闲心烘熏豆,当然也拿不出一碗像样的熏豆茶……
一碗广柑酒,让“我”回忆起了童年时的往事,父亲的严厉,母亲的偏心,让“我”沉醉于广柑酒的清甜中,年少时别扭疏淡的父女关系,在一碗碗广柑酒中释怀、回温……
加了陈皮碎的芋头扣肉是爸爸的独家做法,他做的扣肉不仅肥而不腻,还带有一抹柑橘的清香。年少时的不懂事让“我”对爸爸越来越冷漠,但是爸爸却依然默默地支撑着“我”的前行,让“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年夜饭里的芋头扣肉,正是代表了“我”和爸爸的“破镜重圆”。
一碗八宝红鲟饭,是记忆中过年的味道,那是父亲特意为母亲做的,里面藏着父亲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份爱意,一点一滴地融入了日常饭蔬中,唤醒了我的回忆,也传承了爱和家的味道……
一坛腌姜,是外婆的独家秘方制作而成,也是童年时“我”最爱吃的食物,在家里十分讲究权威的外婆,控制欲极强,什么都要做主,对后辈也十分严厉。但是在外婆病重后,那些往日从来也见不到的温情却悄悄地浮现出来……
这本书里关于美食的故事还有很多,总有一种味道,是你生命的星光。
人生漫漫,亲人或许会走远,但属于故乡的味道却从未离开。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七篇
我想构建的那个家,吃饭可以包含快乐,猪肉炖粉条icon,扣肉icon,生腐icon,洋芋······总有一两道菜是这一辈子难以割舍的。我们舍不得的除了口齿间的余味,还有那浓浓的亲情。
由网易人间主编沈燕妮编著的这本《味蕾深处是故乡》,收录了多位青年作家写的22道美食,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藏着作者对父母,兄弟姐妹间的深深情谊。
最有感触的是书中这篇《扣肉里缺的那一味,是父爱》。
在乐兮的老家,除夕夜少不了一道菜——芋头扣肉icon。父亲一年之中只有除夕才进一次厨房,也只做这一道菜。因为父亲在做扣肉酱汁的时候,比别家多放了一味陈皮,这道菜便有了独特的味道。
原本生活平静而美好,乐兮6岁那年,妹妹出生没几天,因为父亲想要个男孩,父亲把妹妹送人了。这件事闹得全村人尽皆知,总有不怀好意的人来逗她,说:“你爸爸不要你了!······”别人的话乐兮虽然不以为意,但父亲的一句话让她心灰意冷,从此冰封自己,除了简单的问候,父女俩再也无话可说。
多年后矛盾化解,女儿替代了父亲的位置,为一家人做起了扣肉,画面温馨感人。
似乎不管到了哪里,“重男轻女”的观念似乎永远无法消除,还好乐兮和父亲终究突破了藩篱,重归于好。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不善言辞的父母,用一道道美食传递着他们深层的爱。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八篇
藏在你记忆深处里的美食是什么呢?你和美食之前又有哪些难以忘怀的故事呢?相信在你的记忆深处,总有那么一道菜令你印象深刻,至今想起来所有的细节仍然历历在目。即使,做那道菜的人已不在了,可是其中的过往,菜的味道,足够使你动容。正如一本书的封面上所言“亲人或许会走远,味道从未曾离开。”
这本书就是《味蕾深处是故乡2》,书中以22个与美食有关的故事相串联,22种藏在时光里的味道。有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那些令人动容的故事。
比如,16年不敢再吃的猪肉炖粉条,饱含了继母的凄苦身世,和继母对孩子们的爱与愧疚;祖母的洋芋丝中饱含着祖父对包办婚姻的不满,祖母在那个时代里对祖父的不离不弃。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到最后噙满了难舍难分的泪水;70岁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小家庭,在城里住了18年,多年的习惯渐渐地改了,唯一不改的是每天晚饭后的,那晚熏豆茶………..
每一样美食背后,都有每个年代的味道。我们透过美食,看到了世道的炎凉以及人情冷暖。撑起家中一片天的,有祖母、有母亲、有继母、但也不全是女性。他们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留在了作者的记忆深处,更扎根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里。
看过书后,你会发现,吃过什么并不重要。正如《父子七年不见,他被逼成了老板》中的那句话“正如严寒的冬天里突然闻到悠长的街巷里飘过来烤红薯的香味时,你不会第一时间跑过去买一根来尝,你享受的,是这团香气也许会将你拉回到过去某个温暖的日子。”
我们每个人终究会离开亲人,奔赴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但是那些故乡的美食,味蕾深处的时光一直都在。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九篇
我们常说,最喜欢的是饭菜香,而最好的饭菜就是妈妈的味道。 长大以后,很多年轻人都选择背井离乡,为了理想而拼搏奋斗。异地他乡,经常会感觉孤独和落寞,疲惫时,最好的调剂就是家里寄来的家乡特产,那里饱含着自己年少的时光,那个斑驳亮眼的年少时光里,自己搞笑又美好的童年,青葱又明媚的少年,都是当下的自己最好的回忆。吃一口记忆中的味道,熟悉的感觉直达味蕾,瞬间对家乡的思念排山倒海而来!是那份思念那份情感支撑着我们不断努力,不屈服于困境!
《味蕾深处是故乡 2》是此系列第二本,由22位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士共同写作而成。书中他们回忆起他们青少年时代最难忘的美食,以及由此引发的真情故事、故乡风物和心路历程。全书文字质朴感人,像一位位老友动情的讲述。散文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它平易近人,又低沉婉转,平淡的话语中有故事的脉络也有情感的抒发。其实很多时候读别人的文字也是在映射我们自己的生活,书中的情节或者环境甚至心境都能引起共鸣,有时候感动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故事,更是那种心灵上的震颤。
读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觉就是书中人物浓浓的亲情——对父母,外婆,老师,同事,甚至再不能见的邻居阿姨……有些长辈的做法和经历当时的我们并不理解,时光荏苒,当我们走进社会,走进他乡的故事里,慢慢地我们仿佛活成了记忆中那些令我们难以忘怀的人的样子。他们的光辉照耀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我们在生活经历中,与他们和解,与自己和解,恍然间,我们与他们的羁绊早已凝成闪耀的水晶。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十篇
《味蕾深处是故乡》作者是网易主编沈燕妮,在网易任职七年,是团队创始人之一。 本书是2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追忆他们人生中最难忘怀的美味,以及由此引发的动人故事,其实也是作者们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和曾经触动过他们的故乡风物,整本书语言质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极具吸引力,值得我们熬夜挑灯夜读! 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味道是最令人难以忘怀,妈妈做的饭菜最让人想念,无论我们飞多高走多远,这家乡的味道总会在心里萦绕,无论我们有了多大的成就,家的味道总让人深深眷恋。 本文的22位作者的讲述,看似在讲述对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家乡美食的做法工序,实则无一不是在表述一种无以言表的情愫,我来带领大家走作者们的内心世界,说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隐没在两道美食之中的两个感人故事。 1.中子的“每句话都是说给自己的”-猪肉炖粉条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继母怎样通过她的绝活“猪肉炖粉条”赢得作者兄妹的心,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稳固了她在在新家里的地位这位,挽回背叛婚姻的丈夫的心,这位继母可谓继母中的典范,实在难得。 2.时光茶苒,初心不改-这一杯杨梅酒喝完,爸爸会醒来吗? 这个故事是墨寻描述了一家三口面对生活的磨难,坚韧勇敢不服输的精神,尤其母亲,在丈夫患了重病卧床不起,在医院一柱就是一年半载,为了给丈夫治病,她们关掉了小餐馆,在她偶尔不堪重负的时候,会喝一点丈夫之前酿造的杨梅酒,以慰籍自己,也提醒自己要坚强,不能倒下。 女儿一边帮妈妈照顾父亲,一边带着年幼的孩子出去打工赚钱,然而,重压下的生活没有吓到她们,反而使她们树立了更加坚定的信念(相信亲人有一天能够治愈)真让人佩服!除了敬重,还是敬重!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遭受它无情,折磨的人在历尽艰辛之后,也许会因为一道让人念念不忘的家乡味儿,会让他们再一次相聚,一道美食又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十一篇
《味蕾深处是故乡》,当初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被打动了。
这不就是我心底久久对乡愁的定义吗?仿佛自己想了很久的话,被别人一口道出了,一方面是感谢,感谢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另外一方面是遗憾,这么好的话怎么不是我的首创呢?
书名,棒。 有个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人说过:“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我真的很想在这几句中间加一句:“流得起口水。” 乡愁,很多时候是和我们的味蕾连在一起的。 看这本书经常看饿,有的时候是因为那里面的美食令我向往,更多的时候是里面的那种情绪,引我共情。
书中一共写了22个真实的故事,每一个故事中都飘洒着食物的香味。我想我以后再看到这些食物的时候,也会想到这本书吧,即使我的脑子没有记忆,我的胃一定也记得我今天为这些散文蠕动的胃液。
食物中最吸引我的是老树的生腐。爱吃豆腐的我几乎是怀着憧憬,流着口水,借着他的文字在那里想象“外皮光滑,内囊气泡均匀,轻捏成团,放开即能迅速回归原状。”那份QQ的感觉,嗯,难以形容。我忍着没有去搜这个食品的图片,我觉得在老树的文字中想象,应该比真正的食品来的更美。 书中更美的是那种人情的味道,因为这种味道的加持,一些普通的食品,才会有了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曾经看过一部戏叫做《八珍汤》,具体情节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与父母失散的孩子借由八珍汤而认出家人,当时觉得非常神奇,后来才知道,家人的味道真的是忘不掉的。 正如墨寻忘不了他的杨梅酒,王选忘不了他的扁食(饺子的别称),沈川忘不了他的推浆齐…… 书是锁脊装,这一点儿是很贴心的,因为有时候你真的需要放开双手去擦擦口水。
特别推荐两篇,一篇是乐夕的《扣肉里缺少的那一味,是父爱》。
一篇是图南的《被嫌弃的春婶和她的草粿》。
这两篇里,除了小家庭的味道,还有对社会层面性别问题的深入思考。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十二篇
当我们忆念一种味道时,也许是因为思念挚爱的亲人,也许是因为怀念曾经的幸福,也许只是在回望自己的人生。那些遥远的记忆里,有着热闹、温情、欢乐,也有着凄凉、伤痛和遗憾。
一路走来,过往的故事和情感都已渐渐湮没在岁月长河中,味道却是一柱清冽而悠长的梵香,执意将它们唤醒。你得以重新审视它们,然后接纳了一些不堪,珍藏了一些美好,并萌生了一些希望。
这是《味蕾深处是故乡2》带给我的感慨。
初以为这是一本写美食的轻松文集,读下来却发现大多是比较沉重的故事:由一种食物引出久远的回忆、苦难的生活、纠结的情感,继而是历经世事之后的旷达与和解。
国人如此看重食物,以至于它远远超越“物质”本身的价值,而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层面的意义。因为有了故事,食物变得深刻起来。
同样一种食物,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者在生活的不同境况,便带给人迥然不同的感受。有时它是温暖人心的,有时它是遥不可及的,也有时它与悲伤、痛苦紧紧相连。它将岁月的印记、生活的变迁、人们的悲喜不动声色地封存在自己的味道里。
同样一种食物,不同性情的人做出来,又会是不同的风格味道。
比如一道鱼丸汤,温顺柔和的长姐,总是规规矩矩地按家常方子去做,原汁原味,清淡鲜美;时尚独立的二妹,则会点缀些碧绿的香葱让“眼睛有些看头”,加上些香甜的马蹄“让牙齿有些嚼头”,多出许多美感和趣味;而热情敦厚的弟媳,喜欢在鱼茸里挤一些姜汁,在汤里洒一点胡椒,便有了层次丰富、微辣辛香的口感。
味道也就随之有了性格。
在这人世间,一年又一年,生离死别,无常变幻。那些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场景都成旧梦,那些用温暖幸福煨出来的味道,也已经变得寡淡乃至消散。生活中少了许多念想,孤单时更觉孤单,悲苦时也愈觉悲苦。
这样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怀念那些热气腾腾的旧时光,那时候缺太多东西,但生活却有奔头。所以,当我们忆念一种味道时,也许是想寻找一份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一份笃定前行的力量。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十三篇
沈燕妮 主编 / 味蕾深处是故乡⁰² / 网易文创 / 人间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文图 / 左叔
虽然眼下纸媒时代已经“呼啸而过”,但总有一些残存的“时代拖影”,三不五时地借助新的“酒瓶子”,勾起对旧时光的回忆,或是微醺的,或是回甘的,或是怀念与厌弃各掺一半的。
网易旗下的“人间有味”专栏,以及衍生出来的诸如“人间theLivings”公众号等“产品”,包括这一本我刚刚读完的《味蕾深处是故乡⁰²》,便是如此的东西。它们在“小屏时代”坚守着,只有在纸质阅读时代才有可能会出现的“巨大文字体量”,吸引着从旧时代穿行过来的人,对着荧荧发亮的手机屏幕,一屏一屏地往下翻,然后兴味盎然地去探询其中某个故事的终局。
现如今,与“人间”类似的平台还有几个,它们深藏在我的“订阅列表”里。其中有一些是传统文学期刊在积极努力转型的“实验田”,有些则是爱好者的“聚集地”,不过它们都有与现如今追求“屏数克制”不一样的调性和气质,都不太适合“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都需要拿出些“郑重感”来面对,它们偶尔也会有一些“商业性质”的推送,但也都是极为克制且内敛的。
“人间”主打的是“非虚构”,但在这些“非虚构”之中,并非只有“美食”这一类,更多的是人间的“苦难”与“温情”。“22种时光深处的味道”,集辑成了这本《味蕾深处是故乡⁰²》,而“美食”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口,人生的起落和波折才是参与创作的诸多个体想要最终表达的。在氤氲香气里飘散出来的,最终都是人间的“苦难”与“温情”,是那些纵使岁月流转始终不变的东西。这也印证了葛亮曾说过的那一句,“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
这些集辑成书的“真实故事”,也会因为与我这个个体之间的“贴近性”,而对其中的某些故事,产生特殊的偏好。在22个“真实故事”里,有几个故事会带给我更为深切一些的触动。墨寻的“杨梅酒”、燃霜“外婆的爱”、春雨琳琅的“一口鱼丸”以及蔡寞琰的“铜豆子”。
墨寻在“杨梅酒”的故事中,一些近似电影“空镜头”的处理让我觉出某种“高级感”。那些旧居大衣橱上泛了黄的穿衣镜,那些墙角篱头生得茂盛的扁豆叶,那些落日余晖之下一切如常的市井声,铺陈出某种生生不息的东西,而这些生生不息又与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人生困境的迟滞感等等,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于是,那些频繁跳脱出当下“主线”的空镜头,更为接近一个人在压得喘不过来气的生活重担面前,那种刻意想要回避的“本能”。
与有一些偏向“故事会”风格的“古早感”相比,燃霜笔下的“外婆的爱”更为贴近如今的时代。尤其是飞速发展的城镇化,消解了物理性质的“城乡二元结构”,却难以弥合精神领域的“差异性”。年轻一代对于爱的理解,对于回归故乡的认知,对于生活的领悟,都在不断迭代。现世安稳之中,每一代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舍,都有那么一点点不太一样,文字里除了人间“苦难”与“温情”之外,还有时代飞驰而过的匆匆。
春雨琳琅的“一口鱼丸”与蔡寞琰的“铜豆子”,展现的故事和人生,仿佛并非是“来自一国”。巨大的阶层差异,体现在出了虹桥机场便能闻到的“那似香非香”的气味以及大火炒焦“嚼也嚼不动”的黄豆。若是以两幅来比拟,“一口鱼丸”是边界模糊的水彩,各种颜色之间互相交融、叠加、洇染最终构成了某种偏向于“写意”的氛围,而“铜豆子”更像是碳素笔、粗线条勾勒出来的速写,生活的真相明暗对比极其强烈,“光影锐利”刺得人眼睛生疼。哪一个更接近我们生活的真相?答案自在人心。
“非虚构”的真实,其实也是“艺术”的真实。若是反过来,以“新闻性”去推敲真伪,就完全没有必要了,若是这些故事、这些细节,能够给予阅读者一些触动,心底里涌动出一些真情实感,在如今这个诸事皆是匆匆,来得快也去得快的时代,那就已经足够了。
味蕾深处是故乡2读后感第十四篇
味觉是人的重要感官之一,我们的舌头对甜、咸、酸、苦这四种味道最为敏感。味觉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感官刺激,还有许多特别的心理体验和记忆。
我们吃过的东西成百上千,尝试过的味道多种多样,但总有那么一些味道对自己来说记忆深刻,总有那么一些味道曾经尝过便难以再在别处尝到,也总有那么一些味道让人念念不忘。
那是故乡的味道,是童年时妈妈做的饭菜的味道,是外婆盼了许久待你回家做了满满一桌菜的味道……
这些味道,你还记得吗?
翻开《味蕾深处是故乡2》,品读着书中22个真实故事所描写的年少时光里品尝过的家人做的食品,藏在记忆深处的味觉似乎在一瞬间苏醒了。
无论我们多大,离家多远,吃过多少山珍海味,都难以忘记小时候在家里父母和其他亲人曾经给自己做过的饭菜的味道。
也许不一定很美味,也许跟山珍海味难以比拟,但那种味道却无法替代。也只有在那时候的那个家中,只有由那个人的手里烹饪过,才能吃到那种味道,长大以后、离开家后,都很难再在其他地方吃到过,无法复刻。
在那个味道里,除了我们能品尝到的甜酸苦辣咸,还有隐藏在这些味道底下的那些情感。也许味道可以复制,而情感却无法重来。很多人和事,过去便过去了,不再重来,就如那种味道。
在《味蕾深处是故乡2》一书中,22位作者写下了他们的年少之时在自己的家中吃过的某一个菜式或饮品。写的是食物,道的却是食物背后的情思。
一碗肥而不腻的猪肉炖粉条,是继母勤勉一生为家付出的味道。
一份可油炸可辣炒可蒸煮的洋芋,是包办婚姻下祖母对祖父隐忍的包容与爱。
一坛腌生姜,是外婆对后辈强势控制而不懂表达的疼爱。
一盘八宝红鲟饭,是父亲对母亲经年不息的挚爱。
一段火烤竹筒饭,是乡村教师对学生包容而激励的师生情。
……
曾经品尝过的味道,却是人生中唯一的味道。边看这些故事,边忍不住有些许哽咽。
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跟随母亲去探望外婆家,外婆总会做一大桌饭菜,然后一家人围着欢欢喜喜地大吃一顿。
母亲曾经悄悄跟我说,她觉得外婆做的菜不好吃,太咸了。我点头。长大后才明白,母亲对此甘之如饴。
长大后离家去外地读书,然后工作、结婚、安家。父母从老家过来小住,总要带上一大堆老家的特产食品,虽然我觉得这样太累太麻烦。
他们还常常会一边做菜吃饭一边嫌弃这边的食材不如老家的新鲜好吃。我想,这些东西哪里不都是一样的?
如果他们不过来住,也经常要给我寄一些特产过来,虽然我觉得现在网上购物已经很方便。我曾经不太理解他们,或是笑话他们,或是嫌麻烦而将他们的一腔热情推却掉。
如今才明白,他们希望寄给我的不只是那份特产食品,而是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还有他们对子女的眷恋。
合上书,我想,如果父母再要寄些特产过来,我会很高兴地跟他们说:好的,谢谢爸妈,我真的很想念家乡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