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是一部描写登山者挑战乞力马扎罗山的小说。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登山者们在极端环境下的艰辛和坚持,展现了他们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畏和勇气。小说通过描写登山者们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由几个小短篇组成。海明威的书叙述简单明了,没有什么心理描写,小故事好像也没什么中心思想,不知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感情和思想,他只是叙述了一个故事而已。恕我愚钝,我从他的书中收到的启发很少,受益也很有限,故事看完也就看完了。这本书中,《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写得最好,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将死之人对自己人生的回忆与反思,以及对世界的眷恋。个人评分4分。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读后感篇二
海明威最擅刻画于重压于死亡前的勇毅,甚至这份勇毅从上帝视角看来都甚至有些滑稽可笑,其中《一天的等待》尤以为甚。早些年看《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电影,其中有大段面对死亡的勇毅,甚至于近乎麻木不屑的勾勒,及至后来看了菲茨杰拉德才晓得,那绝非是从原始文本中攫取的生命力,而十有八九源流自海明威处。 当然了,老爷子的文字从很大程度上启发了一系列南美作家,这就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读后感篇三
喜欢。
《xx稍纵即逝的幸福生活》简直厌女症,“如果你不够勇敢强大,她就鄙视侮辱你,如果你变勇敢强大了,她就一枪崩了你”。难怪他那么不喜欢菲茨杰拉德他老婆。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临死前对一生碎片式的回顾,有自传色彩。结尾很不错。我不喜欢欧亨利式的神转折结局,这篇不是。
《雨中的猫》他在某个层面上烦他老婆烦得不行吧?
《白象似的群山》堕胎前的东拉西扯。几句对话而已,人物形象还挺鲜活。
《一天的等待》死亡是永恒的主题,尤其对海明威来说。
《在密歇根北部》迷恋和迷恋的消解。不算典型的海明威。
《印第安人营地》关于死亡,从另一个角度写。
《平庸的故事》随想、死亡。
《一个干净光亮的地方》某种人某种状态。
《一次简单的询问》故事居然按照我脑补的方向发展了,这这……
《好狮子》童话吗?没懂。
《忠贞的公牛》没懂。
《一个非洲的故事》能理解而且喜欢这个故事。古龙式的对对手的尊重甚至惺惺相惜。
《一个世上的男人》做人要有原则,更要姿态漂亮,像个真正的男人,一个世上的男人。当然,你不是个海明威式的硬汉,可能就不觉得这种姿态漂亮,不过他也不需要你理解。
写作风格很当代,我喜欢。主题嘛,我从小看古龙长大,我懂。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读后感篇四
海明威的短篇实在直击心灵,伴有明朗的砰砰声,每一篇都是如此。按着书页的手一阵冰凉,回神过来时脑子里不断浮现那种莫名的惊恐和喜悦。因为他沉在海底的东西太多了,像是在深海里探索,一片黑暗;可又因为多次探索之后我能找到向导,不再惊恐于庞然大物的突然出现。太好了,我终于有一次能比较准确地描绘出自己看书的感受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海爷给予我的福利。
从开篇起我就恨不得读完一篇写一篇书评。那种想表达的欲望可能跟性冲动没差吧。引起我强烈感受的是他弥漫在作品中的那种混沌与邪恶。不管是生与死、女性意识苏醒、生态整体主义、社会文明发展与变迁、以及对战争遗殇的反思,他不会给你太舒适的阅读体验,他迷惑你(这也许和他独特的叙事艺术——“零视角”叙述以及他的“冰山原理”有很大瓜葛),用你能想到的情节,却凭借短促有力的话语敲打你的心室,让你发不出一点声音。他的语言风格合我胃口,电报式句式,硬朗的口气,反复呻吟。你被他强硬的短句硌得难受但不能劝他停手。说到主题,没有印象最深刻的,因为每一篇都最深刻。——“我多希望在还只爱她一个的时侯死去”。他混沌茫然的一生,太多事情想知道了。那他究竟知道了吗?我想应该是的,不过没有以上帝视角将他知道的东西警示众生。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一点都没。这种让人混沌的本领用得巧妙,你知道你拼命想在混沌里找出口的样子和他很像吗?
当他不再思索时他开始忍受疼痛,当他不再忍受疼痛时,就没有了恐惧;当他没有了恐惧时,他就在迷糊中找了一剂毒药。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读后感篇五
因为一直以来对于短篇都有着执念般的喜好,所以对于海明威作品的阅读也以短片为契机开始了。其实这本短篇集十分简短,书是图书馆借来的,难免有些版本老旧的问题,顺便提下,并非所有篇章都是李育超老师翻译的,其他翻译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有些生涩和语序小问题。
全书除了《弗朗西斯·麦考博稍纵即逝的幸福生活》和《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两篇,篇幅都十分简短,所以难免会让我觉得不够出彩,以及对于“异域风情”的认同感不足,也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然而并非书名的《弗朗西斯·麦考博稍纵即逝的幸福生活》却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其中的情感纠葛,人性转变,顺从与对抗,揭示了爱情之外的婚姻关系中那些更为晦涩、难以解决的关系问题,与此同时情节描绘也十分生动。
海明威的行文风格会给人以深切的画面感,即使他的词句简短,描述简单,但书中的情节和场景还是会猝不及防的闪入脑海。印象深刻的是多数西部酒馆以及非洲草原的描绘,不经意间就置身于酒馆的昏暗,或是草原的氤氲。
从幼年的课本中接触海明威以来,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描写就一直深入我心,直至今日认真阅读他的短片系列,依旧如此。《 一个非洲故事》是另一篇令我动容的短篇,其中描绘的人与象的冲突与互动,以及他对动物情感的细微捕捉,令我十分感动。我向来倾向于自然、动物相关的作品,人和自然的关系永远值得深思,怜悯向来是人不可抛弃的柔软。
也许今后不会再主动阅读他的作品,但是也许在某个时间段,又会去追寻这种轻松又有画面感的阅读体验了。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读后感篇六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notes
雪山与雪山背后的含义
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高山,据说是非洲最高的山。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一直那么纯洁,那么迷人。我们就像山顶上的那只被冻僵的豹子一样,没人知道它为什么要去那里,为什么会被冻死在山顶......我们只是去往那里,在路途中看到像豹子一样,内心充满渴望的自己。
他不爱他的妻子,只是为了有更好、更舒适的生活才和她在一起。他已经习惯说谎话。一方面,他混入上流社会,安心地享受着一切物质的美好,一方面他的内心却又觉得自己正在浪费着写作才华。
那些金碧辉煌的上流社会,谁知不是从里子就早已开始发烂了呢?沉湎于华服美酒,夜夜笙歌,难道人都是如此追求安逸吗?
就像“政治学研究者认为自己看那些政客,就像是细菌学家看细菌一样”,你认为自己能做一个隐形的旁观者或上帝,把他们当做素材,自己只做一个旁观者。
实际上,你又哪能从功名利禄中抽身呢?
战争与死亡
海明威是一位写战争和死亡写得很生动的作家,这也是我喜爱他的文字的理由。仿佛战争和死亡从来就无法分而谈之。一直以来被广泛讨论的问题,关于战争:士兵的罪恶是什么?服从命令也是有罪的吗?士兵和commander的区别是什么?
也许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些问题,但是他以一种最直接的、热烈的方式去描写其他与之相关的情感:恐惧、疼痛、甚至死亡。
当死亡临近,死神的气息已经可以被嗅到时,你会有一种感觉(feeling),你就是知道它离自己不远了,就是这样明确的感知到这一点,没有什么别的理由。
死神是什么样的?去过鬼门关走一场的老人会如何描述他接近那个地方呢?
海明威告诉我们:
海明威想告诉我们的,也许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模样。
不要觉得一切悲哀与伤痛,乃至死亡都离你很遥远,实际上,它就在我们身边。
疼痛与恐惧
“疼痛文学”小说我也看过,它们多在“爱而不得”、“互相折磨”的不成熟恋爱观、生活观中纠缠,更多的是由于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悲剧。
海明威书中的疼痛,很多指的是(因为战争或意外而造成的)生理上的疼痛。而这些疼痛和悲剧,往往不是个人原因能左右的,更多的是一种非个人能力,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原因,造成的现状。它是不可被改变的,甚至也不是被塑造的,它是一种来自自然的不可抵抗的力量,或者说,是一种“宿命”。
有时候,对于这种宿命,你来回挣扎。就像他一样,时而央求妻子一枪打死他,时而希望活下去。你觉得这种感觉会消失,但其实不会,它随着这个世界的混乱、人类原始的欲望时不时地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他把死亡具象化了。
作为一个作家,男主的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也许就是他被坏疽腐烂了一条腿之后,依然活跃的好奇心,做的最勇敢的畅想(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