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自律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通过培养自律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作者认为自律是一种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要通过坚定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来实现。只有养成自律的习惯,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一)
常规讲自律的书,会放一个很直观、很励志的真实案例故事,而《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本书独辟蹊径,选了一个很难长胖的人的经历,作为开篇的真实故事。
我感觉这挺有意思的,不是死活瘦不下来的胖子,而变成了死活也胖不起来的瘦子,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启了自律生活——“长胖”。这对于很多“胖”人来讲,这是羡慕不来的,可这同样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自律过程。 当然,翻开这本书并不是为了来看故事的,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养成自律的方法,任君挑选(哪条如果不懂,可以问我): (1)用40%法则,尽量选择超额完成; (2)不给自己找借口,警惕“安慰剂效应”; (3)学会用“箱式呼吸”、冥想,控制应激,保持专注; (4)在制定目标时,不要低估自己,可以借助10倍法则,稍微定个不那么小的目标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二)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是彼得.霍林斯的一本非常实用的著作。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培养自律习惯,并且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首先,作者深入阐述了自律的概念和重要性。他认为自律是一种能力,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维,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同时,自律也是成功和幸福的基石之一,它能够提高我们的效率和品质,让我们更加坚定和自信。
其次,本书提供了多种实践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养成自律习惯。例如,作者建议读者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通过分解任务、设定期限等方式来激发动力和执行力;同时,他也推荐读者利用科技工具和社交支持来辅助自己的自律过程,如使用时间管理软件、参加健身小组等等。
作者从多个方面讲解,如何将自己激活生理角度谈自律?构建自律环境,锻炼自律肌肉,利用社交环境强化自律等多个章节讲述自律的原因和如何改善自律能力。 总的来说,《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方法,帮助读者培养自律习惯,同时也深入阐述了自律的概念和重要性,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能力。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效率和品质,或者想养成更好的自律习惯,那么这本书一定是你值得一读的佳作。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三)
首先,作者从生理角度,即脑科学的角度翔实而生动的解释了自律对人的大脑产生的影响,同时指出了专注力和自律其实是一回事,我们越是能专注于做一样事情,我们的自律能力也就越强。同时他提出我们要主动创造自律的环境,不要挑战自己的忍耐能力,在一个更适合自律的环境里,人也更容自律。 然后,他详细描述了自律的不良反应。忍耐并克服自律的不良反应,是通往自律之路上的必经之道。他介绍了冥想、安慰剂效应等多年来经权威认可颇有成效的方法,并邀请我们与他一起坚持和尝试。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自律计划可以一次性成功,但是我们似乎总被什么打断了,作者详细分析了几个会导致我们自律计划失败的典型想法,比如说要求过高、拖延症、完美主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需要考虑的。 作者提出了一个颇有创新意义的做法,“冲动冲浪”,即通过感知自己冲动带来的身心变化,练习控制冲动的神经元,逐渐能够战胜冲动。他同时还指出,自律的本质就是不舒适,我们要学会拥抱这种感觉。 最后他指出,构建自律的环境非常重要,并提出了详细具体的方法。 这本书从本质上讨论自律和冲动这两个矛盾体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认清自我、建立目标、达到自己想要的自律成果。 每一个希望自律的人,都应该早点看到这本书!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四)
唯有我们自己做到自律,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工作兢兢业业,以自律为一把戒尺,努力鞭策自己,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前行! 最好的省钱方法,就是管好自已,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做事一次成功,生活有规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律又是反人性的,在本书中,作者结合一些脑科学研究,将自律内化为一个不那么痛苦,可以轻松养成且收益倍增的习惯。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五)
唯有我们自己做到自律,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工作兢兢业业,以自律为一把戒尺,努力鞭策自己,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前行! 最好的省钱方法,就是管好自已,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做事一次成功,生活有规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律又是反人性的,在本书中,作者结合一些脑科学研究,将自律内化为一个不那么痛苦,可以轻松养成且收益倍增的习惯。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六)
我总觉得,自律是个伪命题。自律确实是一种习惯,但真的是养成的吗?自律是人想要变得更好这种天性带来的结果,它更可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譬如碳水让人快乐,这个不争事实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但碳水带来短暂的快乐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疲累,这样碳水还能让人上瘾吗?反正我很少从中得到快乐。同样对于锻炼,只有当你实在地从运动得到过快乐,你才能持之以恒。这已经不是意志力能左右的事情,一旦不运动,你就会不快乐。在此情况下,每日锻炼便不是自律,而是生理需求。
我总觉得自律这个词赋予了意志力过多积极的色彩。人的意志力其实很无力,人终归是动物,靠意志对抗动物本性,大多数时候都会失败。明明疲惫到不行,仍旧睁着眼皮继续干活,受损的不止是身体,还有精神。何不好好休息,等精力充沛了再干活呢。那些总觉得要更加自律的人,也往往是身体不舒适、精神不愉悦的人。一个身体舒适、精神愉悦的人,更容易按时完成事情。
说白了,人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行,这样也就没有自律不自律之分了。感兴趣的事,自然会做;不感兴趣的事,强迫也没用。我觉得自律只适用于与天性合的事物,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去做,就是自律。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做事,不该称之为自律。所以,最终还是要能感知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的情绪,找到感兴趣、让自己舒适、能全身心投入的事情,获得心流的体验,这种极大的满足便是最好的奖赏,自然会引导我们不断投身其中。
比如我每天都要读书,一天不读就难受,对我而言,读书算自律吗?根本不是,读书于我是享受。但对那些不爱读书的人,强迫自己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来获取知识,可能算自律吧。但这种自律没有意义,极度痛苦。除非他能在痛苦期后,从阅读中发现乐趣,并且阅读带来的快感越来越强,他才能持之以恒,这样也就不是自律了,是爱好。所以自律,一个伪命题。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七)
自律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吗?
自律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自律是指在行为、思想和情感上自我控制和管理,以达到目标或遵循价值观的能力。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培养,我们可以逐渐养成自律的习惯。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并制定可行的计划。其次,要坚持执行计划,即使面对困难或诱惑也要保持冷静和坚定。最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改进。
正如moss所说,让人类一直保持理性,是一种奢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七大诱因是指引起人们行为的七种原因,包括:习惯、情感、欲望、意志力不足、好奇心、社交压力和恐惧。这些诱因并不一定是破坏自律的根本原因,而是影响人们行为的各种因素之一。
破坏自律的根本原因可能更加复杂,涉及到个体特质、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例如,个体特质中可能存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或者易受诱惑等问题;环境中可能存在过度刺激或者缺乏规范等问题;社会文化中可能存在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推崇或者对快速成功的追求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个体失去自律能力,从而做出不理性或有害于自身利益的行为。
书中也提到了一种实践或者哲学理念:自律即自由。只有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具体来说,这种自律指的是个人在行为和思想上的自我管理,以达到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个人可以摆脱外部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实践中,自律即自由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设定明确的目标:明确自己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并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2. 坚持不懈地追求: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并且在过程中不断调整计划。
3. 自我反思与修正:对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及时修正。
4. 坚持价值观:坚持个人价值观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偏离。
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自律的习惯,并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生活。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八)
心想事成圈 01想要-02知道-03开始-04做到-05得到 这是个做事的过程也是一个循环。
模块- 知道,收集信息,提升认知
模块二,内向 增强动力,减少阻力
模块三,对外 创造环境,抵制诱惑
模块四,启动 摆脱惯性,一键启动。
模块一,应用SMART原则,目标,可衡量,可达到,相关联性, 截止日期,
模块二,内向 增强动力,减少阻力
六因素模型,第一类影响因素,”个人“这件事意愿有多少,自己能力能达到什么程度,
第二类影响因素,”社会“ 我们做这件事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行为会产生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我们能从外界获得多少支持和帮助。
第三类影响因素。“环境”环境因素是结构性因素,分为动机和能力两个子类, 结构性动机,指我们表现良好时给予什么鼓励,丧失自律是又会有什么惩戒。
模块三,向外 创造环境,抵制诱惑
在自律的时候,会有很多诱惑
有一些方式方法可以帮我们抵制诱惑,1. 创造环境,比如想减肥,就不要在家里放零食,走路绕开香气诱人的小吃店等等。
2. 找到责任伙伴一起鼓励一起互为责任人。
3. 公开监督,就算把行动设置成被人观察和监督,比如打卡,发朋友圈。
4. 找到组织大家一起,训练营社区等
5. 找个标杆,像榜样学习。
自律做某件事 -会有成就感-投入感-自主权-工匠心-使命感
模块四,启动 摆脱惯性,一键启动。
在自律的过程也是培养某种好习惯,在开始阶段设置最小步让自己行动,而且在自律的过程中也会反弹或不是每次都能做到要到自己有包容心,一点点进步。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九)
我们经常会看到“自律一年,我变成了大家羡慕的样子”,“自律一年,生活是怎么狠狠奖励我的”这样的标题,打开一看,博主确实从自我成长和收入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自律是很有效果,但如何才能自律呢?《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给了我答案。 1、什么叫自律 自律是对内心深处的真实欲望进行克制,它是反人性的。虽然自律很难,但是研究人员发现,自律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锻炼,也可以消耗和衰竭。因此,我们可以提升自律能力,也可以节省自律资源。 2、如何激活自律 一种情况制定目标,目标是激发自律的驱动力,这个目标要是具体的,可描述的且能感知的。比如,我要减肥这个目标可改为一年减肥10斤,再比如我要涨粉,可以改为涨粉500。 再就是具备工匠心,对卓越品质的追求;找到人生的使命,比如医学院的学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 3、如何培养自律的习惯? ①构建自律的环境。将外部干扰降到最低,整洁的桌面,把手机关机或者手机朝下远离自己;让多巴胺为你服务,完成一项必要且无趣的任务后给自己一个奖励;将积极的行为设为默认值,比如在厕所里摆上书籍杂志,上厕所时不自觉拿起书看。 ②利用社交环境强化自律。优化自己的关系网,对消耗自己的关系进行断舍离;找到一个同行的伙伴激励自己;找到行业模范,向他学习。 ③学会延迟满足。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试验,持续了40多年。结果发现,在实验中选择延迟满足的孩子即便到了青年时期,比其他被试者表现得更为优秀:更高的学习成绩,更强压力管理能力和专注力,以及更高的成就。延迟满足是助力个人取得更高成就的必备技能。 ④灵魂四问帮你抵御诱惑。当你想放弃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否真的想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我正在做正确的事吗?还是仅仅做容易的事?”“现在我所吃的苦,今后会带来怎样的甜头呢?”“我现在神志清醒吗?” 总结:自律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健康心理学家菲利帕。拉利做过一项研究,如果某天坚持某一行为,那么从第一天开始直至行为被培养成,平均需要花费66天。也就是说,每天重复同样的行为,不受情绪干扰,雷打不动坚持66天以上便可大功告成。 自律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将人们理性的思维过程落实为持久的生活方式。习惯被养成后,我们就不会感到痛苦了,它将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十)
“自律”一直是人们喜欢讨论的话题,因为人们看到自律后带来的都是正向的结果,例如:某某某通过自律减肥成功;某某某通过自律考研成功等等。
我们都知道自律是好的,但是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无意间看到这本《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顿悟了,想要学会自律除了有意志力还不行,因为意志力也有倦怠的时候,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却培养自律,而不是每次遇到挫折时都在怀疑自己的自律。
想要养成自律的习惯,首先要弄清楚在自律这件事情上,我们存在有哪些误区,这些误区为什么我们会没有意识到。
自律误区一:认为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我们在想要改变之初在设定目标时,对自己总是过于自信,将目标设立得很大,然后执行起来难度变大,接连受到打击后,就失去了信心,不良的习惯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被强化。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某一刻觉得自己目标明确、规划清晰,但是随着日常生活压力和困难的到来,原本清晰的大脑就迷失了方向,更多地想要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自律误区二:拖延症
拖延症是自律的天敌,它通常意味着人们在用“等待条件成熟”的借口来为自己的懒惰散漫开脱。
当今社会流行一种“追求完美”的陷阱,因为这种“追求完美”的存在,引发了对失败的恐惧,当人们害怕失败时,就害怕行动,只能用“等待条件成熟”作为借口。
自律误区三:喜欢辩解
在缺乏自律的人群里,他们最擅长的就是自我安慰,例如:我已经坚持三天了,今天休息一下;我已经连续减肥5天了,今天放松下等,
其实善于总结的人就会发现,只要有了这样辩解的心思出现,当再次启动自律时是需要很大的意志力的,而且还不能立马进入状态。
知道了导致我们自律变差的原因后,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养成自律的习惯。
1、如何将自己“一键激活”,了解激励因数,助力我们更好的启动自己的自律
2、自律的秘诀:40%法则、10分钟法则
3、锻炼“自律的肌肉”
4、构建自律的环境,管理好多巴胺
5、教你如何抵制诱惑
……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十一)
有个著名作家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律之苦”或“悔恨之苦”两种情绪中选择其一。
自律是一种反熵行为,一个苦字说明了一切。然而自律的感觉真的很爽。
三年前我因为生病请假一年,在这一年当中,我用疯狂购物和看剧填充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
我想体验这种“奢侈”的生活,因为若干年来一直在求学的路上,在职场上,过着紧绷的生活,不敢有半点放松。
但是,一年不到,这种“奢侈”的日子我就厌倦了!
近三年来一直坚持早起读书,经常把手机放在离床远点的桌子上,为了能把自己叫醒。
我开始断舍离,反而我觉得内心很富足。仅仅使用必要的东西,穿自己喜欢的几件衣服,我发现满柜子的衣服很多都用不着。
我开始跑步,从原来的气喘吁吁到渐渐感觉到肌肉的掌控力,我的身体变得轻松起来。
而自律也带给我很多改变,我又有了新的身份:签约作者和读书营领读人。
缺乏自律的人生必然是充满遗憾的一生,也许你也想成为一个自律的人,那么如何长期保持高昂的斗志?
《自律,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可以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启动按钮”。
关于自律,有两个最根本的要点:一是必须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二是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激励因素。
有哪些因素在驱动我们自律呢?
研究结果表明,金钱是一个极为有利的短期激励因素。
但是到一个临界点后,金钱的影响力会退居二线。
成就感和投入度:当我们遇到一个能激起自己战斗欲和征服欲的挑战时,对胜利的渴求会让我们更加专心致志,比如登山和攀岩。
自主感:我们希望做自己命运的主宰,主动愿意做的事要比被迫做的事更容易自律。
工匠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永不枯竭的动力,我们为了更加精湛的技艺,会愿意付出更多牺牲。
使命感:缺乏使命感的自律就像毫无意义的自虐,如果你想改变一些人,或者改变世界,那会更严于律己。
我们拥有这些驱动因素,就可以讲长期主义进行到底。
如果觉得动机还不足以激励自己,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保持自律的技巧,比如40%法则,10分钟法则,拒绝疗法等。
王小波说:“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自律,恰恰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
当自律养成了本能的习惯,你就会享受到它的快乐。等到享受到自律带来的成果,我们才发现,原来一切皆有可能。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十二)
好久没看此类书籍了,有所得。
三言:自律之苦还是悔恨之苦,自律即自由,不要忘记呼吸。
作者思路十分清晰,先是证明了自律是可以锻炼出来的,生物学角度有依据。可以理解为游戏中的蓝条,有限制,但可以锻炼提升上限,但仍然十分宝贵,需要合理使用,甚至是非必要不用。
自律的出发点有许多,但自我出发,自我实现角度最为持久。接着介绍一些实用过的方法,箱式呼吸、40%、10倍等等,个人觉得呼吸、冥想最实用,也最靠谱。
打败自律的是过大的目标,拖延、借口、最后期限等,每一个都深有体会,惭愧惭愧。为了维持自律,节约蓝,需要正视冲动,回归到前面的方法中去,不要和冲动硬碰硬,顺势而为,打太极,正念等。
合理的利用环境,为放松制造困难的环境,手机放远些,为自律制造方便的环境,计划放在显眼处。作者还强调了关系、环境的影响,不过现在越来越孤独,这方面的影响应该已经有了变化,但增加好朋友,减少损友总是好的,可我没朋友。预设进度、目标趋近这些也偏笼统。
自律是为了以后的自己,可以后的自己又太过遥远模糊,希望我们能更加具象未来,回归到自律的出发点,未来的自我。不怪好处坏处,为了的自己总得照单全收。
针对自省的问题,是否成为自律的人,所做是否正确,容易?以后如何?现在是否清醒?问题不一定是这四个,但简单的自省总是有益的,不断提醒自己,亲身体会来说,这种时候,利用冲动,一些鸡汤反而有好处。
自律的最终形态,是习惯,即不在消耗蓝条,最大可能的自动自律。
——2023年4月11日16点06分
书摘
周末的夜晚在视频网站上暴刷爽剧常常会让人无法自拔。不过即使追剧追得再凶,总会到了某个时刻我们不得不关掉网页、合上电脑然后钻进被窝。因为人困了累了就要睡觉,这是人类本能。
不过在培养自律的问题上,激励因素其实是中性的。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难以摸清自己身体和精神的真正极限。
无论是健身、创作还是创业,启动的最佳时机就是现在。至于我们所苦苦等待的所谓完美时间点,世上并不存在那样的东西。
一旦发现自己产生了“因为我完成了某事,所以现在就可以怎样怎样”之类的想法,那么应当意识到这就是一种自我开脱的倾向。
冲动的力量其实并不来自嗜好或是诱惑本身,而在于是否纵容自己的情绪。
从“冲动冲浪”的经历中,可以收获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所思考和感知的任何事物都是暂时性的,这自然也包括各种欲望。如果忽略了这一事实,便会被欲望和冲动所吓倒。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无谓地测试和消耗自己的意志力。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十三)
我们现代人似乎特别容易陷入焦虑和恐慌,究其原因,就如罗翔所说:“你的压力来源于无法自律,只是假装努力,现状跟不上内心的欲望,所以你焦虑甚至恐慌。”
不自律是人生成长路上最大的绊脚石,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烦恼,比如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比如很多人是重度拖延症患者,比如“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等等。
很多人其实有一颗想要自律的心,却不得其法。英国脑科学和学习法专家彼得·霍林斯的新书《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告诉我们,自律不是成功者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并且不需要靠硬撑。
在本书中,作者以神经科学为依据,教你如何激活自己的行动力,如何营造自律环境,如何抵制诱惑,如何通过科学的训练,如关于海豹突击队的著名的“40%法则”,帮助人们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大脑是倾向于享乐安逸的。自律从本质上来讲,是令人不适的。
建立自律的过程就是反本能的过程,必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书中提供的科学方法却能让人有效地对抗本能,锻炼“自律的肌肉”。
跑步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种锻炼方式。当你跑完第一个一公里时,你会觉得呼吸加重,脚步沉重;再多跑一会,呼吸越发困难,步子好像再也挪不动。此时你肯定会认为自己到极限了,完全跑不动了,想要立即停止。
其实,你只要再咬牙坚持一下,或是停下走几步,接下来多跑500米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所谓的“40%法则”,就是当我们认为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都已满负荷运行时,实际上却只发挥了全部实力的40%而已。
大脑趋易避难的本性在我们跑步时,不断提醒我们累了停下,想休息想舒服,而“40%法则”则能为我们赋能以对抗本能,让我们相信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
做事三分钟热度的确令人困扰,但科学的训练却有望把三分钟变成十分钟、一小时、一周甚至一年,数年,“自律的肌肉”也越变越强壮。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安慰剂效应”、“箱式呼吸”、“十倍法则”等技巧,从而帮助我们有的放矢,科学地提升自律性。
如果说,科学的训练方法是“术”,那么本书其他内容则很好地解释了想要养成自律习惯所需要的“道”。术与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最后,借蔡崇达的小说《皮囊》中阿太说的话来激励一下自己,“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想要改善现状,先动起来再说。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十四)
一直以来,我都很羡慕那些自律的人。为什么人家可以这么自律,自己却做不到呢?
2022年年底,我参加了一个早起打卡的活动。对于经常熬夜,上班又晚的我来说,早起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经过一个月的挑战,我发现现在早起对我来说已经不是难事了。虽然现在还需要依靠闹钟,但也已经不反感。早睡的习惯也已经养成了。
最近看了«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本书,发现我之所以能够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原来是用对了方法。
这本书是由英国作家彼得丶霍林斯所著。书中提到了多个自律练习法则,至今都是非常有用的。
海豹突击队的自律秘诀是什么?是40%法则。这个法则,真的刷新了我的认知!
前海豹突击队指挥官约克丶威林克曾说:自律即自由。而海豹突击队的队员们,一直在使用40%法则。
当我们认为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都已满负荷运行时,而实际上却只发挥出了全部实力的40%而已。假如我们相信自己,那还可以继续释放剩下的60%的潜能。
其实,很容易理解。自律不是做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行动,甚至是不相信自己可以养成一种习惯。
无论是早睡早起,还是要减肥,甚至是戒烟戒酒,每次都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熬夜,最后一次这样那样,但是到了第二天,又走起了原路。
中途放弃的也不在少数,因为我们压根不相信自己可以达到目的。不相信自己能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书中仅仅一个40%法则,就引人深思。其他的自律法则,也是一些经典法则。用起来,自律,就养成了一种习惯。
在自律方面有困扰的人,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只有亲自践行了,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读后感(十五)
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惑,想要减肥保存了很多减肥视频却没有一个能坚持一周的;想要读书提升自己,却发现连一本完整的书也没读过。明明是自己认真制定的计划,却抵挡不了外界的诱惑,屡屡放弃,其实归根结底来说是自律能力不足。
自律对人来说尤其重要,怎么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呢?彼得.霍林斯在《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中提到,自律是可以养成的。
一、要有明确的目标
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培养自律能力至关重要。目标对于自律能力来说就像灯塔对于航行的船一样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设定具体、可描述的目标。
我们在设置长期的目标时,可以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将自己与最终目标的距离拉近,用来激励自己。比如本月想要读两本书,我们可以指定每两周读一本书,再精确到每天读几页,只要每天完成小目标,就可以适当给自己奖励,反而比直接计划一个月读两本书容易坚持。
二、要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自律能力
彼得•霍林斯在书中提到,自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令人不适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自己,来应对不适感。
本书提到应对不适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练习"冲动冲浪"。在国外一个著名演讲中,也有人提到这个概念。实验人员把一些烟瘾严重的人叫到一间屋子里。让他们做吸烟的动作。具体过程为拿出烟盒,掏出烟,拿出打火机,最后点火,然后放入口中。整个过程和吸烟过程一致,但是每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之间,停2分钟。参与实验的人表示在整个过程中是很难受的。但是他们也发现,当经历过一次一次这样的抽烟后,他们对于吸烟的渴望慢慢的降低了。这个实验表明冲动冲浪对于培养自律能力是有用的。
三、学会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的概念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形象地说就是"把最好吃的放在最后"的意思。在本书中提到,大量研究发现,这一能力与个人在生活中各种方面的表现都呈现出高度相关性。
书中提到,我们可以用"10-10-10法则"来对未来的自己做计划:如果我们选择放松自律,想象一下10分钟、10小时和10天以后,自己的心理状态将会如何,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这样的计划可以让我们提前预见放松自律的后果,从而来更好的约束自己。
四、构建自律的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同样环境对于培养自律也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尽量为自己所构建一个好的环境,有利于自律的培养。书中提到我们需要战略性地运用"眼不见为净"的策略来消除各种外界干扰,降低来自多巴胺的刺激以使自己更加专注,因此我们可以多和自律的人接触,也可以多在相对自律人群中做事。
自律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不论你现在在什么年龄段,现在从事什么职业,不要灰心丧气,从现在开始学习和培养自律,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