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几何中常见的几何体,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程设计中都有重要应用。本手抄报将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等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种几何体的知识。
第一篇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学生动手***作,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说程序
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教学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第2课时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第3课时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1/10页第二篇
一、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
2/10页第三篇
我眼中的数学是一个有趣的学科,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不信啊!我带你到生活中去看看。
比如,房子的装修里面可有不少数学问题呢?粉刷墙顶和墙壁要用多少涂料?两间房内铺地面要用多少块砖……为了装修,我的爸爸妈妈可费了不少心思,忙着测量长、宽、高,计算面积,去市场调查价格,买各种材料。
在我眼中,用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在我眼中,数学是有趣的,一个个数学难题吸引了多少数学家。
3/10页第四篇
长方体的微波炉
我家有一个格兰仕微波炉,虽然它不太大,可它的功能可多了,可以蒸饭,可以烤肉,最普通的是热菜,时间短又不会损失营养。
这台微波炉是长方体的,门上带一面镜子,高度大概有20厘米,宽大概有40厘米,一个大的“玻璃窗”,透过窗子可以看到里面情况。
在微波炉的右侧有两个旋钮,最上面一个是定时器,最多可以调到30分钟,另一个调节钮是用来调节火力的,可以调大中小,也可以用来烤东西。最下面有个时间表,可以告诉您菜热了多长时间,到了时间他就会转换为零而且还会“铃”的响一声,微波炉的小门就自动打开。如果没听见,小门会过5分钟左右就会自动关上。它过一段时间还会再响,一次比一次响的时间长。
如果是家里上顿的剩菜需要热一下,只要把菜放进去,定时2到4分钟既可以了,只听“嗡嗡的”声音,它开始工作了,等到时间到了,“铃”的一声,微波炉的的小门自动打开,我们这时就可以把菜取出来,热乎乎的。
微波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它既方便又节省时间,我们都非常喜欢它!
4/10页第五篇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说课
杭州市学军小学 张军林
说课内容:小学数学整体优化实验教材第十一册P17~19“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是学生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知识的起始课,是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掌握立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从平面到立体的学习与探索,是学生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任何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的,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我们在进行教学前,有必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基础是什么。
逻辑起点(从教材逻辑知识层面):掌握了平面图形的基本特点,学生已经会举例说怎样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对长方体和立方体有了直观的了解;对于几何形体也有一定的研究方法和能力。
现实起点:(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层面)学生在生活中大量接触了长方体和立方体形状的物体,对立体的特征有比较全面的直观认识。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制作、探索等教学活动,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掌握长方体、立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知道长方体与立方体的关系。
2、通过图形设计、空间想象等学习活动,丰富对几何图形与生活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探究策略优化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是全面有序的归纳整理并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整个教学流程主要由三个板块组成:
生活引入,了解基础
合作交流,探究特征
解决问题,拓展提高
一、生活引入,了解基础
这个环节让学生展现他们已有的知识状况,同时,对于老师来说,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
多媒体演示一些长方体、立方体形状的物体。问:大家认识这些物体吗?他们各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和立方体)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对于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同学们都已经了解了那些呢?
(学生自由汇报自己了解的特征,教师板书。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实物演示的方法,及时的教学棱、顶点这两个概念。)
不可否认,学生或多或少的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这些特征的认识多数是建立在实物基础上,是零碎的、无序的、不系统完整的。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的是如何从感性、零碎的、无序的认识出发,经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交流评价,使学生系统的、有序的、从概念的内涵上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5/10页第六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这节课的内容在教材的第141页和142页。主要内容是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以后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其它的立体图形打下基础。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养成积极动手、动脑、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好习惯和好品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自己做长方体框架和制长方体纸盒得出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难点是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用到的学具有:做长方体框架用的小棒、塑料拐角、做长方体纸盒用的图纸。
鉴于以上情况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即充分运用学具,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快乐的获取知识,快乐的进行创造。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一些立体图形,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长方体图形,让学生感知一下自己桌面上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使学生对长方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最后教师让学生拿出工具和学具:剪刀、胶棒、小棒、塑料拐角、图纸。教师问:“你会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会得出:能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和制一个长方体纸盒。这时的学生可以说是跃跃欲试,创作欲望已经被激发起来,教师顺势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长方体框架,边做边讨论。看哪那个组做的好,发现长方体的秘密最多”,学生就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制作中去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变颈部以上的学习为全身的学习”,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做中体验快乐,在做中探索,在做中创新。这样变学生适应教材、学生适应老师为教材适应学生、教师适应学生。本节课我就对教材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变教材的全部通过观察得到长方体的特征为通过学生利用学具做长方体纸盒和长方体框架、小组交流多种形式得到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让学生真正的在无心理压力的条件下自己动手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让课堂充满智慧、活力、轻松、合作。
6/10页第七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地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7/10页第八篇
火对于人类来说是很重要的,它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带领人类走向礼貌。大家离不开火,但是我们不正确地使用火是很危险的,容易造成火灾给国家和个人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学习消防安全知识。
8/10页第九篇
近年来,我国大量的生产安全伤亡事故发生在以矿山开采、危险化学品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为主的高危行业,以及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制造与加工业等行业。酿成这些事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一些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既缺乏基本的安全法律法规常识与安全知识,又缺乏必要的应急避险能力。
9/10页第十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地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哪部分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学生说说周长。如书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篮球场的平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练习。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学生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办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学生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10/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