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生活在低处》读后感100字

《生活在低处》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9 00:21:14
《生活在低处》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8-19 00:21:14   小编:

《生活在低处》这篇文章深刻描绘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现状,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艰辛。作者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在低处的人们的无奈和无助,引发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和反思。

生活在低处读后感(一)

胡安焉的新著《生活在低处》出版,凑齐了自传三部曲,可以说,他关于前半生的自传性写作,业已画上句号了。那天(8.15日)一口气读完,同他的前两本书一样,文风一如既往地真诚和不骄不饰、不忧不怖,读起来依旧流畅无比,不乏独到的见解。 三本书共计五十万字的体量——殊为不易(难为他了),已将他过往四十五年的生活和经历梳理清晰,有些内容在三本书中虽有重复,却仍旧言之有物,瑕不掩瑜,可见其这些年的积累之厚,以及厚积薄发的功力。 卡佛说:“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在小说里,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通的事物一一管它是椅子,窗帘,叉子,还是一块石头,或女人的耳环一一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写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寒暄,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寒意,这是可以做到的。”他读过卡佛,在自序中有所引用,也在书中(p86)坦言自己写作方面最初的模仿对象就是塞林格和卡佛,想必受其影响较深;而他的三部曲自传,我愿看作是对卡佛这句看似简单但力大无比的话的践行,不要小瞧这句话,其践行的难度和准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相信他在这方面,还会继续保持并愈发精进下去;同理,像他这般不断地——甚至无休止地反思自己、拷问自己、剖析自己,实在难得,可随即又想,却是何苦呢?唉。似乎在他看来,这是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救赎”。 接下来,很期待他的小说集能够早日面世,好想一睹为快。

生活在低处读后感(二)

【2024/08/09补长评】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胡安焉 生活在低处

『生活哪需要分高低?』

2024年阅读之BOOK182

2023年豆瓣非小说类的年度文学,是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书是去年3月出的,7月在豆瓣阅读刷到了,就点进去看,文字并不华丽,但是很容易就带你进到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故事里。我记得当时感慨了一下快递小哥的文字朴素又动人,然后时隔一年,胡安焉出了本随笔集,看完之后我懂了,他不是快递小哥有着不错的文笔,而是一个追逐了很久文字梦的人,因一次无意的分享,让自己的文字被看到,略微来得些姗姗来迟。

我说了无数次喜欢看作家的随笔。最大的理由还是年纪上去了,太负担的大部头看了多少心累,散文、随笔或者短篇小说,没有太大的压力;二来也是可以更接近作家本身的样子。我当然知道这样不好,因为我不应该把作品与作家本人挂起钩来。我们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就考过「文章与人品」,所以我这样的念头,其实还是有失偏颇。于是那就不看作家本身,不看人品,通过文字,去看另一种我无法接触到的生活,这样可以的吧?

于是在《快递》中感慨了有着近二十份工作记录的胡安焉,再次用丰富的生活体验,刷新了我的认识。出版了作品后的他依然坚持着文学的道路,但也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写作,他去乡下租了个房子,开始卖鸭脖。看到这里我真的忍不住笑了出来。他的人生履历太好玩。开淘宝店卖女装、便利店小哥、自行车店店长、快递小哥、卤味店老板,行业的跨度并不算小。也许正是有着如此多样的生活体验,在可以在经历了一切之后,依然返璞归真。

书分成三部分。第一章写他的家庭,第二章写他写作的理由,第三章就是他继续写作所诞生的结果:日常随笔记录。

我自然是喜欢日常记录的那一部分,因为那是我的人生尺度没有去丈量过的地方,胡安焉写得很实在。里头所描绘的日子,很平凡寻常,但是又很有画面感。仿佛是在脑海中回放了一部讲述农村的老电影,又或者是一部乡野vlog,没有多少波澜起伏,但是我们中国人,也总说着「平平淡淡便是真」。

写作的理由有了作者的思考在,有一份哲理的意蕴。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其实挺惊喜,《快递》的黑马之势没有给作者带来傲气,他也感叹着自己写了那么多虚构没有火,无心插柳的随笔反而让他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所以他对自己的定位很精准:「写作首先是我的个人表达。」

所以原来表达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文字,不需要多么煽情的力量,哪怕是不加点缀的描写,也会因为真诚而有力量;所以这样表现出的生活,这种有在好好生活的生活,又何需去分高低呢?胡安焉的工作经历是没有世俗定义中的那般高大上,但是不愧于心就好,能支撑他继续文学道路的坚持,就好。

生活在低处读后感(三)

二〇一六年有一段时间,我暂住在一个朋友的工厂宿舍里。有一天他对我说,和我同住的人告诉他,我每晚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他没想到我竟然这么好学。他用了“好学”这个词,这让我愣了一下,当时我已经三十七岁,有很多年没听到过这个词了。随即我意识到——当然不是单从这件事上,而是从我对他方方面面的了解上——对他来说,读书就是为了提升自己、掌握技能、获得知识,然后以此来改善生活;假如不带有这些目的,那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可是我不知道,像《包法利夫人》《卡拉马佐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城堡》《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小说,我读了之后如何学以致用?幸好他不清楚我在读什么书,否则他就会对我失望和担忧,因为在他看来,我的阅读是在虚掷光阴。

当时,我刚读完他推荐给我的几本书,书名我现在记不起来了,内容是关于创业和互联网思维之类的,因为我和他正好在合伙搞生意。或许他是以为,我又搞来了几本同类的书,每晚在宿舍里继续进修和提升,为我们的创业打好基础。可是那几个晚上我其实是在读布考斯基。我对这件事记忆犹新,是因为当时我觉得,用“好学”来形容读布考斯基好像有点反讽——我能通过读他学到什么呢,学他如何玩世不恭、放任自流,还是如何任性地把所有事情搞砸?我读布考斯基,别无其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已。我早就清楚,文学不能帮我获得别的东西。比如说,它不能为我找到一份工作。当然,我也不需要它为我找工作。文学只能带我进入文学,而这就是我想要的。不过我朋友的观点也无可厚非,他把读书看作一种手段,他读的也大多是工具书,那当然就要考察其有效性,去区分有用和没用的阅读。

至于文学到底有什么用,或者它应不应该有用,庄子有句话经常被人引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句作为总结的话,出现在《庄子·内篇·人间世》的结尾,在原文中有比较明确的意指:庄子认为人生于乱世,假如既有才华也有志气,就很容易受到上位者摆布,成为他人的工具,甚至沦为牺牲品;反倒是那些没有才华和志气的人,甚至是身体有残缺的人,最后得以保全自身。不过今天人们在引用这句话时,一般已摘除了原文的语境,使它的能指变得更加丰富。比如在我的印象中,做哲学的人就喜欢借此以自况,因为大众普遍认为哲学研究没什么实际用途,对此解释起来未免费劲,倒不如借庄子之言以解嘲。但“无用之用”对于哲学研究者来说,当然不是指成为废才以保命,而是指哲学一般不会直接、明确和具体地作用于我们生活的某个方面。但它会作用于我们的精神方面——它关注更根本和终极的问题,更抽象并囊括万事万物。

阅读和写作之于我的情况也与此相似,起码在二〇二〇年之前,我的写作几乎不为人知,也没带来过什么经济回报。至于二〇二〇年之后情况有所改变,那是因缘和运气使然,机会掉到了我头上,我恰好接住了而已,并非出于规划或争取。我从二〇〇九年开始写作,早年也投过稿,也渴望发表或出版,但发表和出版从来不是我写作的目的。对我来说,写作首先是我的个人表达,是一种以审美对待人生的形式,能发表或出版固然好,不能我也不会为之调整。

《我在北京送快递》出版后,我经常被问到,将来会不会选择一份写作方面的工作。这个问题从前我没考虑过,因为以我的履历、学历和年龄等条件,根本就不可能找到这类工作。但是现在既然有人问了,那我也只好认真想一下。我觉得自己并不抗拒通过写作挣钱,比如从事一份文字工作——当然我会对工作内容有所挑剔——只是我不认为工作性质的写作能代表我,我仍然需要在工作之余保持个人写作,这才是对我真正重要的事情。而在个人写作方面,我所追求的就只在于写作本身,而不在写作之外的任何地方。我认为艺术是务虚的——我是指狭义的艺术——它不是工具、手段或途径,而就是目的本身。

在这本文集里,第一章的三篇讲述了我的童年和原生家庭。如今回过头看,我接受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和纪律,至于观念的培养,往往流于空洞,对我的影响很小。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实际上,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要比学校教育更具决定性。尤其是父母如何看待生活和社会、他们相信和遵从些什么,以及对待我的感情形式等,都极大地影响了我的性格、气质和追求,进而与我后来的社会经历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今天的我。而这一章的内容,也是接续自《我在北京送快递》的自传写作。

第二章“我为什么写作”是我对自己写作经历的回顾和反思,也是一次通过写作理解生活、认识自我的过程。对我来说,写作既是对生活的消化和体味,也是对自我的不断深入和辨认。生活、自我和写作这三者在我身上的关系大约是,首先生活和阅读提供了经验,我通过这些经验观照自身、澄清自我;而写作最初是我对这些观照和澄清的不同形式投射,之后则成为一种从自我到无我的超脱——在人的生命尺度内,它不大可能完成,因此我的写作也不会终止。

第三章收录的随笔,是我的一些日常观察和感想的记录,同时也是我过往写作小说时的副产物,可以理解为一种培养语感的练习。不过其实我更愿意把自己至今为止所有的写作都视为练习,而不仅仅是这些随笔。因为我从未感觉自己的写作足够完善,或者是大体可以定型、瓜熟蒂落了。我喜欢“不成熟”的状态,这意味着更开放和丰富的可能性。我希望一生都以练习的心态对待写作。这些随笔的内容都很平常,比如:记录某个清晨我在出租屋里醒来;记录我看到一张自己照片时的感想;记录某次观察蚂蚁捕食蚯蚓的感受;记录某天在理发店理发的过程;记录另一天在理发店理发的过程……它们有些是叙事性的,有些是感受性的,有些是思辨性的,还有些可能主要是我的牢骚。不过无论它们是什么,都肯定不具有功能性或实用性,它们不能授业解惑,也不提供新知锐见。文学和哲学一样,无法直接应用于现实,它不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它将是极其低效的一种手段;但是文学可以影响人,这种影响并非即时和具体地发生,而是以一种更根本和深远的方式。

我对卡佛说过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作家要有为普通的事物,比如为落日或一只旧鞋子感到惊讶的禀赋。”在我看来,文学不是向读者传递些什么,而是触动读者身上的什么。特殊的事物往往有更明确和具体的特征、内涵、趣味、意指或意图等,要不就受到更多巧合因素的摆布,因而远离了事物的本质性和普遍性——艺术的意象其实天然地亲近普通的事物。而“普通的事物”也是我写作的耕耘之地。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至少在四十岁之前,做过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工作,经济收入还拖了人均收入的后腿;从来没有人用“优秀”来形容过我,也没有人真正关心我的内心世界。总之,我不是山尖上刻有海拔高度的那块石碑,而只是山脚下随处可见的一块小石子。某种意义上,这本书中全部的内容,都来自那些在低处生活的馈赠。

2023.7.24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