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读后感锦集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4 14:50:15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5-14 14:50:15   小编:

这篇读后感是关于《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的,作者在文章中分享了他对这本书的深刻理解和感受。他认为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情节吸引了他的注意。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奋斗,书中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总之,这本书让作者深思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读后感第一篇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Dag Solstad(挪威)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Benjamin Labatut (智利) 「然而,很美」Geoff Dyer(英国) 三本书好像是同样的节奏,无止境的快板。 但索尔斯塔有很恶趣味的一部分,提出非常“致郁”的问题,却把问题丢在那里不作任何解答。 读的时候我差点要抑郁了,好在真正抑郁过的人会有一种超能力,能在抑郁和健康之间跳来跳去,心智正常地把它读完。 第11部小说讲的是男人的悲剧,丈夫的悲剧,父亲的悲剧,朋友的悲剧,税务官的悲剧,这里所有的身份指向同一个人,比约恩•汉森。 小说提出一种恶魔般的假设:比约恩•汉森,这个心智正常、非常得体的人,也会完全出于自主意愿一再毁掉自己的生活。 而且他不是为了自我安慰才这么去坚信,他认真思考过,好好生活过。 结局让我想到库切写的「slow man」,但它真正的续集是17. Roman,现在只能找到丹麦语和德语版。但可以用Chatgpt读!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读后感第二篇

他毅然决然地在孩子才两岁的这个时候结束自己的婚姻,不是因为爱这个女人,只是因为如此选择于他而言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冒险。于读者而言呢?无疑也是一次被吸引力所捕获的冒险。

这是一部存在主义题材的小说,非常抓人,尤其前半段。一度让他我以为这是部主要讲述这个女人和主人翁爱情纠葛的小说。其实,如果可以将这部小说分为三个部分来概括和总结的话,那便是——女人,儿子,医生。

主人翁的最后选择,无论在谁看来都是极其荒诞的,但这也是一次为我们打开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我们一直苦苦所追寻的生活的意义而总不得的精神(心灵)窗口。

荒诞并非源于每个个体,只是他们在面对他们的周遭和他们所身处的那个时代带给他们的那些荒诞时,他们觉得必须要采取点行动,才能抵抗得了这了无生命和生机可言的虚无。

这可能便是一个存在主义对这个世界所能做出的,于他而言最大的蔑视和嘲弄吧。

一本一天就可读完的小书。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读后感第三篇

作为一名粗心而多疑的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后半部分时,我一直在担心比约恩真的瘫痪了,担心他被希厄茨医生和鲁斯汀瓦斯医生联合欺骗了。读到他真的站起来时,我松了一口气,但很快我又开始质疑:为什么他不能真的让自己瘫痪呢?假装瘫痪,欺骗所有人,固然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种嘲弄与反抗,但这一举动说到底并不是“无法撤回的行为”。实际上,他随时可以撤回,当然要付出“社死”的代价,但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站起来。这具健全的身躯是他最后的堡垒,他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他并不是孤注一掷的赌徒。他当然不是赌徒,他只是一个怀疑者,一个不彻底的怀疑者,他想要通过一个确定无疑的行为打消一切可疑的观念。他想要向自己确认:人生的意义是无处可寻的,行为的背后并没有理性或非理性的动机。此后,他真的可以在轮椅上心安理得地活下去吗?这个巨大的谎言真的能让他获得某种人生的支撑吗?他真的能躲在谎言的背后不被存在的虚无所灼伤吗?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比约恩会戳穿这个谎言呢?说到底,他依然在建构,建构一种以谎言为核心的生活,而凡是为人所建构的,就必然会被摧毁,不是吗?

小说中对各种人际关系的直白论述简直触目惊心,情人之间的纠缠不过是自私的表演,父子之间的疏离不乏伪装、算计与审判,友人之间也从未有过真心的交谈。每一个人都在他人面前穿戴着面具和戏服,脱口而出的是言不由衷的台词,然后一步一步按照剧本的指示做出种种看似合理的、充满人情味的举动。诚然,也曾有过清醒与挣扎,在看破幻象之后,渴望有所“提升”,渴望去触摸存在的深度。但向上攀爬的阶梯不过是哲人间的笑谈,我们永远只能滞留在泥淖中——甚至无法跌入深渊。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读后感第四篇

读这本小说,感觉很奇妙。村上春树很早就将它翻译成日文,并在“译后记”里频频表达这本书的“不可思议”,不仅书名独特,内容也独具风格与众不同。

故事本身不复杂,就是讲比约恩·汉森怎么离开妻子,追随清单来到小镇孔斯贝格,又怎么离开情人自己生活,直到儿子与他同住一段时间之后,他伪装了一次“事故”。乍看起来,是传统叙事手法,但实际上是很后现代的。用村上春树的话,是“披着保守外衣的后现代作品”。

小说是第三人称舒适,但是视角始终聚焦在比约恩·汉森身上,包括他的行为与他的思考。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通过他的思考了解到其行为的。我们对比约恩·汉森越是了解,就越是相信,他与其他人之间的无法理解,反过来亦然。小说中引用易卜生的《野鸭》,就是因为《野鸭》讲的就是,每个人都无法理解其他人的想法。

所以,这本小说讲得还是人与人之间无法相互理解,这背后与其说传达的是孤独,不如说是讲人的这种存在处境。甚至比这还要残酷。人不仅无法理解另一个人,而且压根也不想去理解。

比约恩·汉森和情人出走时,妻子并没吵闹,她接受了这点,而不去试图了解背后原委;比约恩·汉森想排《野鸭》,女友蒂丽德·拉默斯只想自己展露风采,也无意了解比约恩·汉森的渴望;同样,他与儿子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儿子讲着自己生活里的事,对比约恩·汉森的生活毫不追问,甚至对父亲当年抛弃他的事情也不过问;希厄茨医生与他共谋了骗局,但只是为了钱;他的朋友,赫尔曼·布斯克热情款待他,但并没尝试走得更深一步。

这本小说也对命运的偶然性作出了揭示:比约恩·汉森来到小镇孔斯贝格属于机缘巧合,成为这里的税务官也是机缘巧合。同样,他发现儿子选择这所工程学院、选择验光专业也只是机缘巧合,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偶然性的安排。

所以,他通过医生的帮助伪装残疾,实际上就是为了对命运的偶然性大声说“不”。

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书名,也是作者在对各类莫名其妙的解释给出的反抗:我没什么意思,你也不用猜我什么意思,我写了这本书就是意思本身。

以上。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读后感第五篇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如其名,这是挪威作家达格·索尔斯塔的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看到书本扉页上这样的介绍,谁都会想“书名可以这么‘直给’吗?”,书名成功吸引了我。再加上村上春树是在日本翻译此书的人,更加想让人一探究竟。

“一本不可思议的小说”

“好在哪里我也说不太清楚”

如果你看完上面的介绍,打算自己去读这本书,下面的内容就不要看了,我会书透。

这书是难得的“怪书”:不分章节,据说挪威语原本连分段都很少!仿佛是作者一气呵成,当然书本身也不厚,读者也可以跟随着一口气读完(半天时间足矣)。

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的是主人公比约恩·汉森出轨后毅然决然地选择跟随情人来到另一个城市孔斯贝格生活。他和情人两人都喜欢话剧,他加入了以情人为核心的话剧社,每年这个话剧社都会排一出戏在这座小城里演出。汉森是税收官,戏剧只是业余爱好,他十分想排易卜生的《野鸭》,尽管如他所愿登上了舞台但这部戏最后的演出并不成功,情人只想自己出风采,而他只想演好这一出戏。慢慢地,他与情人决裂了。最后搬出了住了十四年之久的情人的别墅。

说实话,这个故事的开头让我觉得有些俗气,但又完全猜不到故事的走向凭借着兴趣接着往下读。

故事中段,主人公的儿子出场了,他是听从从军时战友的建议来到孔斯贝格的,选择此处的大学学习配镜师这个专业。父子两是相像的,他们似乎也能感知到对方那种特立独行和孤独感,但谁都不打算为此付出什么行动。父子间的默契也体现在“选择未来道路”这一点上,他们都不是对未来详尽规划的人,用汉森的话来说“我来到这个城市完全是机缘巧合,它对我一直没有任何意义”。

到这里,书的主题已初步显现,那便是“人生的无意义”,喜爱哲学的读者很快便能感知,这是一本“存在主义”小说。

荒诞的是,汉森才不是随便过过眼下的生活,他自导自演了一出戏——装瘫痪!他精心谋划,联合两位医生,利用出国访问伪造意外导致下半身残疾,他的后半生都将在轮椅上度过。为了什么呢?保险赔偿吗?他并不缺那几万克朗。

有别的企图吗?没有!我唯一能想到的便是,他可以终生投入一个角色的扮演中了。那么他做这些“荒诞”的事情是在干嘛呢?

——用无意义对抗无意义!

这不经让我联想到一首歌《健将Plus》,最近看的说唱综艺里,有位名叫法老的歌手在节目上表示已经唱了很多有意义的歌,转而想做点有意思的事情,在他看来“有意思”比“有意义”更有意义。

于是那场他们表演了一个众人都要问号脸的《健将Plus》,直呼“我要发疯!”

“都在笑堂吉诃德,为什么作者写窗帘是蓝色的,因为它就是蓝色的”。

另,读完这本书,特别想读易卜生的《野鸭》!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