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读后感:这本小说以疯狂的主人公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荒谬与人性的扭曲。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思维和行为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疯狂而离奇的世界。小说从一个疯子的角度出发,深刻地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自私。读完后,让人不禁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真相。
狂人日记读后感第一篇
小时候最怕鲁迅,有他的地方就会有“阅读并背诵全文”,长大了,不再有考试的负担,以一种放松的心情去阅读《鲁迅小说全集》,别有一番滋味。
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新旧思想大碰撞,东西方文化大碰撞,于是乎就有了鲁迅他们这么一帮人,敢说、敢写、敢创新,不但要抛弃八股文,还要融入西方的文化,“小D”、“阿Q”这样奇怪的名字就诞生了,故事的主角也从才子佳人、英雄豪杰变成了祥林嫂、闰土这样朴实的底层百姓,不可谓不新颖,不可谓不犀利,不可谓不大胆!然而,以今天的眼光再看鲁迅的小说,确实也有些不适应,文字、语法、断句、标点,以及人称代词等,都略显生涩,使我们阅读起来总感觉别扭,但是,其小说的内容和引发的思考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和回味。
这本《鲁迅小说全集》包含了鲁迅一生写的33篇小说。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大异前期。
《呐喊》14篇小说,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沉闷和国人灵魂的扭曲,显示了“五四”时期鲁迅的战斗姿态。
《彷徨》11篇小说,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出版于1926年,写作于新文化运动落潮期,《彷徨》显示了作者从激越到冷静地心路历程,较之《呐喊》,其观察更见从容,思考也更加深入,所以它让人更清楚地看到知识分子的清醒于彷徨。
《故事新编》8篇小说,是鲁迅的第三部小说集,出版于1936年,收入1922—1935年小说,作品衍绎神话、传说和史实,一方面着眼历史精神的澄清,另一方面旨在刻画“中国脊梁”。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为我们开拓的路,可能不够长,可能不够宽,可能不够直,但他耗尽心血,以一人之力在荒原之中为我们后来人探路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敬鲁迅以及文化的开拓者们!
狂人日记读后感第二篇
鲁迅,是现代最重要文学家之一,这点是不管左翼还是右翼也好的各个阵营所公认的不可否认的事实,自“新文化运动”时《狂人日记》的一鸣惊人,中后期被称为“投枪和匕首”,与各路文坛宿将以杂文专栏为武器进行着白刃战式的舌战,鲁迅都表现出犀利、独特和顽强的风格。
在海峡的另一侧因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作品长期处于封禁的事实,鲁迅常常与他的兄弟周作人绑定在一起,作为周氏兄弟一起鉴赏。而在我们这一边因为各种力量的作用,鲁迅被不断“封圣”,他本人被称为三大家“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全集即使有特殊时期也能与领袖的指示享受一样的待遇开架借阅和销售,他的重要作品比如《祝福》,《阿Q正传》数十年长期盘踞在中小学课本的C位。
他是这样的有影响力,好像人人都知道,可就是这样的一位作者,其实也是大家最不熟悉的人之一。为什么这么讲呢,好像大家只要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朋友,都知道他的简历,也都能背诵几句他的名言,然鹅也不过是只步于此,相比于他作品的复杂和高产,我们大部分人所知道只是很片面的一缕,相关的宣传也只是强化宣传那么几面,也就造成了我们对鲁迅和他的作品的多面和复杂是“只知其一”和“盲人措象”,以至于到最后变成为“一无所知”。
如果鲁迅只是位热衷于在纸媒上打笔仗的专栏作家的话,那其实他的水平也就和现在互联网上的喷子恐怕没什么大的不同,甚至在传播能量上可能还不如现代人,因为他不会那么无下限的标题党,露肉和炒作焦虑。
这本《狂人日记》收录掉他公开发表的3 部小说集《呐喊》(13篇小说),《彷徨》(11篇小说)和《故事新编》(8篇小说),从书名表达出他的思想的变化过程,比如在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昂扬,希望在铁屋子里面呐喊来唤醒国家和民族,后面革命失败,他开始处于彷徨的状态,开始反思自己和他参与的工作,到最后在思考后开始故事新编,通过对这些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的解读来表达自己。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对鲁迅的思想渐变过程有更进步的认识。
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漂亮,印刷的不错。相比于人文社和同心社的全集版本有现代感,作为公版书摆在家里书架上也不low,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校对和编辑的用心,比较可惜的是注释太少!作为初哥来阅读的话,鲁迅埋的很多梗get不到,阅读的乐趣会大折不少。
狂人日记读后感第三篇
关于鲁迅,想必无需笔者过多的介绍。从初中到高中,大家应该都学过他写的文章,虽有着世俗缺点却仍有善良一面的孔乙己;被封建社会礼教摧残迫害的祥林嫂;机智勇敢、聪明伶俐的英俊少年闰土等生动的人物形象都浮现在眼前。但笔者却一直未曾阅读过鲁迅先生写的完整的小说集,趁此工作的过渡期,正好有时间翻阅学习这本《狂人日记》。
近几年,鲁迅非常受年轻人的喜欢,各种经典语录和表情包层出不穷。比如说“救救孩子......”笔者一直以为只是个梗,没想到鲁迅真的说过这句话,表现了他把中国复强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大概只有孩子还未曾“吃过人”。
我想,当代的青年人,大约是同鲁迅先生一般,有时被社会磨平了棱角,麻醉自己灵魂的同时却又心有不甘的偶尔想要呐喊,想依靠着鲁迅的话语,时刻提醒自己,也警醒着其他人。网上有句流行语:“从来如此,便对吗?”也是出自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常态的嘲讽,放在当今也依然毫不过时。后面那人回复的“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的错。”像极了现如今某些掩耳盗铃、随波逐流、毫无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在听到别人揭露真相后恼羞成怒,只能跳脚指责,甚至污蔑他人,把“锅”甩在别人头上,像个跳梁小丑一般,可笑至极。“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也给世人提醒,冷眼旁观者最终也会沦为被迫害者。
《呐喊》小说集基本上是批判封建制度“吃人”和革命的不彻底性。比如《风波》这篇小说围绕“辫子”的有无展开情节,全村里除了七斤的没有了辫子外,其他人的辫子都完好的盘在头顶上,革命,没有给这些人的生活带来一点改变,连清朝封建社会的一个象征辫子都保留着不愿自愿减去。
《端午节》中方玄绰是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知识分子,他的口头禅从“都一样”到“差不多”的转变,体现了思想上的变化,它使人在社会的不公平面前安然闭上眼睛,懒于斗争,苟且偷安,它是遏止反抗性的一种消蚀剂。鲁迅对方玄绰的这种处世哲学加以针砭,目的是希望有类似疾患的人警醒起来。
上学时对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知半解,尽管理解老师强调的部分,却只是当作考试重点记忆,成年后才对其中的文字感同身受,常看常新。以笔者目前的水平,有些文章的深层暗示含义依然挺难理解,希望日后可以更多的了解鲁迅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习他的文章,以便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精神境界。
狂人日记读后感第四篇
鲁迅的作品对于大家来说应该都很熟悉的,在我们学习的课本中就有很多鲁迅的作品,那个时候阅读他的作品感觉到很有进步思想,能够说出人们的心声。鲁迅的经历也是非常曲折的,大家都知道之前的鲁迅是学医的,但是在那个时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人们似乎已经麻木了,因此鲁迅直觉的感到,学医并不能根本解决实际的问题,只有唤醒民众,才是当务之急因此而弃医从文,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而且针砭时弊,引起人们的共鸣,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以前学习鲁迅的文章是他的作品集中的一部分,但是一直没有机会阅读更多的作品,最近阅读了鲁迅的小说全集,书的名字叫做《狂人日记》,这本书包括了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呐喊》,里面包括自序共十五篇文章,这些文章很多都是我们中学课本中学习过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破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在第二部分《彷徨》中,共有十一篇作品,这些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在课本中学习过,因此看起来更有新奇的感觉。而第三部分《故事新编》中,讲述的都是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历史小说作品,在鲁迅的笔下,更加具有鲜明特色。
《狂人日记》的作者鲁迅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近代作家,作者不仅是一位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对于鲁迅大家都知道这是他的笔名,而他的原名是周树人。但是实际上作者的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作者的身世也是比较复杂的,在众多的亲属之中,大家比较熟悉还有他的弟弟,周建人以及周作人,而且鲁迅和周作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也是比较困惑人们的事情。 作者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之后作者更是笔耕不缀,写出了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直到现在仍被人们喜欢。本书作为作者第一本出版的作品也是最为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有着巨大的意义,身受读者的喜欢。而在这本作品出版了一百多年之后阅读起来更是意义非凡。
在本书中,共分为三个部分,而这三个其实也是作者不同时期发表的作品的合集,而且也是具有时代的意义,也表现出作者不同创作时期的心态,创作的理念以及对于世界的认知。在第一部分《呐喊》中,着重记录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现象,从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而在第二部分《彷徨》中则展示了作者心路历程的变化,清醒与彷徨是这一部分的主题;而在第三部分《故事新编》中作者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小说的写法。本书中把作者的所有小说作品集合起来,以飨读者,确实很吸引人。
《狂人日记》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小说合集,本书的作者是鲁迅,作者是我国最为著名的近代启蒙家,发表的作品意义重大,对于人们也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在这本作品出版百年之后,现在看到的这本再版作品,封面的放荡不羁的狂字就已经诠释了一切,很喜欢这本作品。
狂人日记读后感第五篇
年少读书时,语文教科书里鲁迅的文章不少,却个个印象深刻。虽已毕业工作多年,仍然能记起孔乙己、闰土、祥林嫂阿Q的样子,还有茴香豆、血馒头等,因为鲁迅着重描述细节、人物刻画细致,一言一行活灵活现。这就是鲁迅文章的魅力,读过便印在了脑子里。现在拿到手中这本《狂人日记》,年少读书时的画面一页页翻起来,甚是开心。那时还是无忧无虑的读书娃,总是故作成熟老成的样子,年少总想要长大独立,年老却想回到童年时光,都不能如愿。
鲁迅
博集天卷这一版《狂人日记》收录了鲁迅一生所写33篇小说,《呐喊》14篇,《彷徨》11篇,《故事新编》8篇,实际上这本书是鲁迅小说全集,展现了鲁迅小说的全貌。《狂人日记》《孔乙己》《药》(血馒头)《阿Q正传》都在《呐喊》里,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却与年少时读的感觉全不一样,那时候是看个故事,现在有了工作、婚姻、养子的经历,再读这样的故事,一股酸涩的无力感涌上心头,国人的冷漠、百姓的苦难刻画得入木三分,幸好,幸好生活在这个时代。
孔乙己
鲁迅笔下的人和事,有些好转了,有些依然病着。现在再有华大妈的小栓、单四嫂子的宝儿,这样的孩子生了病,会去医院看医生的,不再有人血馒头、何小仙保婴活命丸这些不知所谓的药,只是不知有没有足够的住院费用。看着祥林嫂的故事,想起一个同事,烟抽得很凶,春节后得了个女儿,请了陪产假,那时候脸上总是笑眯眯的,充满了喜气,后来我怀了二胎,在食堂里吃饭碰到,他问起我几个月了,我回三个月,遂提起他的女儿,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姐姐猛然捶了一下我的后背,问我还没吃完啊,我说啊,愣了一下,听他淡淡地说,孩子没了,我以为自己听错了,确认后愣愣地看着他,那孩子还没到一岁呢,说了声抱歉我不知道这事,他说没事,因为自己也有孩子,所以心里很是戚戚焉,想到他的老婆孩子妈妈该有多心痛。直至今年,二宝一岁半了,得知他老婆还在备孕,我心里已没有当初的戚戚焉,也不愿再去回想。大灾大难的苦痛终究只是个人的,其他人再是感同身受也有限,于当事人,许是一辈子心里都过不去。
祥林嫂
今天再看祥林嫂的故事,很为这个能干的女人不值,祥林嫂若是在庙里捐了门槛就此离开主家,也就活过来了,从庙里回来,满以为从此自己身上的晦气已经去尽,主家却仍是不让她动祭品,她便又失望地瑟缩着躲回自己的壳,再也没有出来。鲁迅把这样的故事写得深入人心,通过各种各样的细节,营造出每一个读者心里的祥林嫂、闰土、孔乙己……生活在他们周围的人如何看他们,我们又何尝不是围观的人。
狂人日记读后感第六篇
年少时,憧憬美好的爱情,总以为那是生活的全部。直到后来,看到鲁迅先生的那句:“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才明白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而爱情只能排在其后。
这句话正是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在故事中,鲁迅先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绘了涓生与子君从相知到相爱,再到长相厮守的动人爱情。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段感情最终却败给了柴米油盐的日常。
毫无疑问,温柔善良的子君是女性觉醒的代表,她渴望掌控自己的命运,也因为涓生的爱而变得十分勇敢。不过,事实证明,再甜蜜的爱情一旦面临生活上的窘迫,那么两个人之间的裂痕也就出现了。
在相看两厌的情况下,最初的爱逐渐磨灭。曾经,那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因为被困于“每天吃什么”这样的琐碎小事,而失去了自身的光芒。反观涓生,不但没有反思自己,对子君宽容以待,居然将她看作是糟糕生活的原罪,并收回了对她的爱。
由此可想而知,当支撑起人生的爱被抽离,子君的人生终究错付了,进而死亡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明明渴望携手同行,却在现实生活中背道而驰,这与如今很多人的婚姻是何等相似啊!也正是由于《伤逝》的存在,让我明白鲁迅先生不仅是课本上那个被捧上神坛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
除了《伤逝》这篇小说,在鲁迅先生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还收录了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社戏》《祝福》《离婚》《奔月》《出关》等在内32篇小说,也就是“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部分的内容。
在《狂人日记》中,“我”最终发现所有的历史都赤裸裸地写着两个字“吃人”,最终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在《故乡》里,“我”渴望见到儿时的玩伴闰土,却发现转眼间已物是人非,一声“老爷”瞬间建立了不可跨越的鸿沟;在《祝福》中,命运多坎的祥林嫂不得不接受婆婆的摆布被迫出嫁,谁料接连失去丈夫和儿子,最终连意志被被无情地摧毁了;在《离婚》里,爱姑不甘心与出轨的丈夫妥协,然而面对家人的不支持和权势的压迫,她也只能选择低头……
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在诉说着普通人的命运和旧社会的不公,这样的文字读起来很沉重,但同样发人深省。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尽管时过境迁,类似的人和事还是时有发生。
《狂人日记》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集,通过描述世间百态来唤醒沉睡的灵魂。字里行间,读者也可以近距离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文学造诣。这样的书籍,是每个人书架上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