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学习的方法读后感1000字

学习的方法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0 04:40:35
学习的方法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20 04:40:35   小编:

通过阅读《学习的方法》,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良好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作者详细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时间管理、复习策略和注意力集中等。本文是一篇有价值、实用的学习指南,不仅对学生有帮助,也对职场人士有借鉴意义。

《学习的方法》读后感(一)

科学领域不存在小事,也不存在无用的事情,也不要觉得自己缺乏能力,减少对无关事情(美好)的关注,加强恒心和毅力,加强对常识的掌握。

不要猜测事实,会让你与睿智者为敌,集中精力多发现客观事实,这是唯一可以赢得尊重的东西。

沉迷于理论对于新手的未来发展的确格外危险,他会变得骄傲自大,喜欢卖弄学问,处处散发着虚浮的优越感,恐怕只有学养深厚且做出过一系列发现的大科学家才会原谅他这种举动。所以,我们还是首先成为有用的建筑工人,然后再寻找成为建筑师的机会吧!

《学习的方法》读后感(二)

1.质非量。时间上要记录真正进入心流的时间。知识点上,以能教多少题为骄傲,而非刷多少题,否则就像大妈跟团游一问三不知。多讲课。环境上,桌面简洁,无手机。进度上,每日复盘。 2.讲课。当成别人在问你题目进行讲解。可以录像录音或给娃娃讲课,尤其数学,感觉翻来覆去就那些题型。 3.进度上,ddl。把学习和进度联系起来,设置ddl。第一,“学生爱上我的课,因为我每次会用进度条抓住他们:xx 概念你学了一半啦。这个月你弹下两首曲子啦”第二,就像大学期末周,一周学完一学期内容。怎么办?首先整体上进度和学习联系起来,每月每周目标,设置ddl。局部上,每日复盘。 4.提取关键词,就像毛概老师提字组句。 5.看底层逻辑。What:这个知识点的基本定义是什么?此时你超过了30%的人。Why:这个知识为什么这样应用?此时你超过了60%的人。How:我要是出题,我会怎么出?恭喜你,你的一只脚已经在985了。 6.思维导图,构建模型。数学英语均可。先树干再树枝树叶,比如先背目录。

《学习的方法》读后感(三)

19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所著。作者认为可否学好知识有一个前提就是意志力。意志力的缺乏要比缺少工具可怕得多,从实际意义上的成功来讲,成功的原因不在于使用的仪器有多昂贵,而是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耐心。

一,本书最核心的观点是阐述如何获取知识的途径:观察、实验、假设、证明的过程:1,用果断、清晰、高度精确的方法观察客观事实。

2,用实验的方法在各种必要的新条件下观察产生的现象。

3,批判和排除错误的假设,给所研究的现象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将后者归结到某种普遍法则或定律之下。如果可能的话建立一个物理化学的图解或者模型。

4,不停地重复实验和进行新的观察,直到假设得到完全证明为止。

5,与事实数据不符的假设应马上放弃,然后用一个经得起严密的客观分析的假设来取代它。

6,假设虽已经被证实,也要把它放到其他环境或者学科中去检验其效应。

由上可看出卡哈尔搞研究严谨负责的态度,观察事实—实验验证—批判性查验—排除错误—重复验证—不同环境中再验证。

二,新手的认知陷阱

1,过份崇拜权威

2,最重要的问题已经被解决了

3,过度关注应用科学

4,认为自己缺乏能力

三,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精神素养

1,独立判断

2,持久的专注力

3,献身真理与渴望荣耀

4,爱国情怀

5,对科学创造的爱好

四,缺乏意志力的几类研究者

1,浅薄的涉猎者和空想家

2,嗜书狂和夸夸其谈者

3,自大狂

4,仪器崇拜者

5,格格不入者

6,理论家

五,有益于科学工作的社会因素

1,物质支持

2,兼顾事务性工作和研究工作

3,婚姻及家庭

六,正确的论文步骤

1,有话要说

2,说出来

3,说完即停

4,给文章起一个合适的题目

《学习的方法》读后感(四)

信息爆炸时代,一部手机知天下,每天有大量信息充斥在自媒体平台上,无论“吃瓜”看新闻,还是业余充电学知识,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但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要懂得辨真伪。

邻家妹妹跟着减肥达人的短视频学减肥,达人说按她的餐谱配点营养品,俩月能瘦30斤,达人就这么做到的,妹妹坚信不疑,按达人的减肥餐低碳低脂饮食,没两天,腿发软眼发黑,头发开始大把掉,还有低血糖症状,家人及时制止,才没出事。

悠悠想学时间管理,看网上有专家说,先做重要的三件事,工作效率高。也有专家说,先做容易的事,先易后难有成就感,做难的事情有信心。悠悠迷茫,不知听谁的对。

信息渐欲迷人眼,总有打动你的那一款,眼花缭乱的信息,充斥在我们身边,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拿来就用,真知需要求证和实践。

《学习的方法》是19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的传世之作,为帮助青年们建立正确积极的学习和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少走弯路,重燃学习和研究的激情,卡哈尔在书中传授大量经验,结合当时科学研究领域现象,以极其严谨认真的态度,从认知陷阱到研究所需的素养、方法技巧以及论文撰写和婚姻观等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提供了方向。

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但今天读来依然适用。其中在“科学研究的几个阶段”那一章,说到研究者获取科学真理的几个必要步骤。

由上可看出卡哈尔搞研究严谨负责的态度,观察事实——实验验证——批判性查验——排除错误——重复验证——不同环境中再验证。

我们也许此生无望当科学家,不搞什么研究,但这套方法依然适用于任何知识的学习。无论总结人生经验,还是向他人学新知,我们要有如上的学习态度,不断实践得真知,而非听风就是雨。

当你总结出一个观点或方法,或者得到别人的方法,首先“观察事实”,这个假设有道理吗?为什么这么说?具体怎样用?有谁这么用过吗?效果怎样?

批判性看问题,反面考虑,如果不这么做会怎样?有没有相反的例子?如果有,排除这个假设。如果邻家妹妹愿意和评论区的人讨论,有谁这么用餐成功过的吗?或者有没有失败坚持不下去的情况,减肥餐为什么这样搭配?有相关的书籍或专家的科学验证吗.....也许会得到更多经验,不偏听偏信伤害身体。

当基本认定这个假设,就要多实践运用,这个方法效果怎样?什么情况适合,什么情况运用不适合,对什么人有效果,对什么人没效果,为什么?层层深挖,追究本质原因,直到让真知更加完善和科学。

在科学家研究过程中,自是要更多的观察和实验,不断检验,关键要对自己的研究有批判性思维,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试图推翻假设,还有哪些站不住脚的地方,排除错误后再提出新的假设,再在不同情况下或跨学科重复验证,最终得真理。

作为普罗大众,我们可以学到的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真知,“话不可乱说”,从得出结论那一刻,就要不断实践求证,以开放性态度自我批判,还有没有别的不适用的情况,在不同环境下验证结论,最后才能确定它的合理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妈妈把孩子从优秀夸到不及格。”讲的是妈妈信奉夸奖教育,孩子本来很优秀,每天夸孩子,说“你是聪明的,你是天才,你做什么都能成....."结果孩子压力大到厌学,最后成绩一落千丈。

最后作者总结观点:孩子不能夸,做出成绩也要平淡如水没反应,还拿奥运冠军杨倩的妈妈举例子,说杨倩妈妈在日常教育杨倩时就不怎么夸,得冠军后也很平静,所以夸奖教育要不得。

文章评论区便有很多人附和,“一直夸孩子会骄傲”、“有成绩是应该的","夸他不知道天高地厚”......吾不敢苟同,这有点以偏概全。

“不该夸孩子”这个信息,我们要追究为什么,为什么要夸孩子?怎么夸才对?不夸孩子会有啥结果?别人的孩子适用?什么环境下适用?多大的孩子要多夸?多大的孩子不用夸?于我家孩子反应如何?实践情况怎样?怎么夸能激发动力?怎么夸会有压力?搜寻相关主题,读相关书籍,探索实践论证,而非一两个例子就能得结论。

夸奖孩子是为鼓励孩子,认可孩子,孩子被肯定会更自信,更努力。夸奖没有错,关键是夸奖的方法是否合适。如果一味强调结果的夸,很有可能让孩子有压力,妈妈只看重成绩,考不好就不敢跟妈妈说。

妈妈每次夸完,孩子都紧张,因为她总是说,“这次第五名,太棒了!下次你能进前三。”"宝贝你作文写得真棒,咱每天写日记,将来当作家。“孩子苦不堪言,你加了更高的要求,他觉力不从心,慢慢地孩子开始抵触学习。

夸赞要重在夸过程,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成绩是努力的附带结果,侧重夸努力,孩子就会更加重视努力,愿意更多的尝试,不被结果束缚,敢于挑战能力之外的事。

夸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更高的要求,可以表达期望,但表达要笼统,不要太具体,比如“下回进前三”,太具体的目标,孩子有压力,你的夸奖还不如没有,而是说“你以后会越来越棒。”这样孩子更乐于接受。

任何事情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再到不同情况去检验再迭代,为什么那次夸他很开心,这次他就不耐烦?情况不同方法也要跟着变吗?实践检验知识,切忌盲信盲从,当多种情况下方法依然适用,即得真知。

《学习的方法》虽是卡哈尔写给科研工作者的经验之谈,但它广泛用于任何学习,向科学家致敬,向卡哈尔致敬,但愿每一位爱学习的人,都能从中吸取到学习的方法,少走弯路,创造更多可能。

《学习的方法》读后感(五)

今天分享的书,名字叫做《学习的方法》,是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新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西班牙科学界传奇人物——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这也是他的一部传世之作,在1906年首次出版后就轰动了西班牙,随之被翻译成多种国家语言,畅销百年。

这本书和市面上很多同类型的书有着很大本质区别:

市面上的书多数是针对还未参加高考的孩子的,更多说的是“怎么样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怎么样掌握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

而这本书面对的是上大学之后的孩子的,尤其是读研究生的孩子和学者。

所以时至今日,这本书备受许多世界百强大学和青年学者的青睐,是他们的必读书籍。

这本书共分成了7个章节。作者先指出了研究生、青年学者们普遍会面临到的一些认知陷阱,提出了一些关于学习和研究所需要的素养和精神,最后给出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操作技巧以及论文的撰写要点。

阅读这本书,相信不管是苦于做不好研究或写不好学术论文的大学生,还是正在着手准备一项项目研究的青年学者来说,这本书都会有非常大的启发和帮助。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推崇读书,这是好事。但有时候也不能盲目读书,就像古话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我们盲目沉浸在阅读文字而产生的自欺欺人的满足感之中,那就会使我们固步自封,最后变得眼高手低。

那怎么改变呢?记住王阳明先生提出来的“知行合一”的理念。不要觉得书上是专家们说的观点和结论,就懒得实践,一股脑儿地往脑子里塞。要学会实践,真正走进实验室去做研究。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实践过程,对于专家盲目崇拜的情节就会消退,取而代之的就是你这个人会越来越有自尊和自信。只有这样敢于质疑和反驳,你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和学习生涯才会得到进步。

因为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勇气,有两个基准点:要么是征服困难,要么是被困难所征服。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征服困难、推翻别人理论的时候,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新理论。就像发现问题,我们不能只是指出这个问题,还要给出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这样才是一个客观追求真理的过程。

这句话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会更好理解。做善事时,不要觉得这件善事很小,我们就不去做它了。科学研究也同样如此,不要觉得这个领域太过于细小,一定要开宗立派才值得研究。其实在很多已有领域里面,研究其中某一部分细小领域也是值得尊敬的。

除了以上内容,作者还说了一些研究型学者所需要具备的个人素质。比如不要过度关注应用科学,不要认为自己缺乏科研能力,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持久的专注力,要勇于为真理献身,要有爱国的情怀以及对科学创造的热爱。

这类人通常拥有非常广泛的知识,但是哪一个领域他都不是特别精通。就像读书时遇到的老师,他可能能教几门学科,但在每一个学科领域中并没有太多该学科的创造性发现。

这类人喜欢一头扎进书本里,容易受书中内容影响,把那些作者也未经证明的假设或误导性结论全部吸收,对专家和权威过分崇拜。这十分不客观,因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读者会变成这本书的一个法官、一个评论家。会看到这本书好的一面,也会看到这本书不好的一面。

还有几类人分别是:唯我独尊的自大狂、总觉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仪器崇拜者、格格不入者和理论家。

以上是书中1-3章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作为研究型学者,如何从个人层面上调整研究学习心态的问题(具体的目录参见如下)

从本书第4章开始,就正式切入研究工作。第4章主要说了有益于科学工作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物质支持、兼顾事务性工作与研究工作、婚姻及家庭的支持。

第5章要求我们要从生活细节处多观察,找到那些自己的假设猜想,然后进行相应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后得出一个证明,这个证明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东西是对的,而是为了找到科学研究的真理。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四个阶段。

至于第6章和第7章,主要讲了怎样撰写科学论文,研究者如何做好一名老师。(具体的目录参见如下)

《学习的方法》读后感(六)

表妹今年高考发挥时常,没能考取她心仪的学府。

为此表妹情绪低落了很久,她还告诉我们说,自己班上的两个学霸,轻松考上了清华,其中的数学物理都是满分。

一经对比,表妹越发自卑,总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不是读书的料。

听到表妹的感慨,我只有默默抱着她不说话。

因为我也过这种迷茫和自我否定。

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大学,我的身边从来不缺乏学霸人物的存在。

我也很疑惑过,同样都是吃米饭长大的,我也是认真听课写作业,我也刷题到半夜,为什么其他同学成了学霸,而我不是?

学霸的学习能力为什么如此强?他们考试轻松拿满分,清华北大随便上,学霸是怎么炼成的?

难道是天赋异禀,又或者头悬梁锥刺股,通宵苦读书?

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名为《学习的方法: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生忠告》的书中,看到了答案:

学习好并不靠天赋,而是正确的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让我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有效,更快掌握本质规律,理解复杂现象背后的核心原理。

书中细致地研究了我们对学习的错误认知,介绍了科研的7大关键节能,能全面帮助终身学习者提升内在的学习力和思考力。

值得一学。

认清学习的本来目的。

提到学习,很多人都认为,学习就是接受知识,消化并记住它们。

西班牙接触的病理学家,组织学家和神经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是1906年的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得主。

他通过总结自己的科研生涯得出一个结论:学习不是全盘复制前人的知识,盲目崇拜权威,而是要大胆怀疑并颠覆前人的观点。

没有怀疑和推翻,就不会有新的进步和发展。

这才是学习的本来目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

我们会笃定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要问题我们都搞明白了。

所以,我们不需要继续思考,不需要批判现有的科学成果,只要复制另存就可以了。

但是,那些真正会学习的科学家们,从来不这么想。

陈景润对华罗庚《堆垒素数论》中的“塔内问题”提出了质疑,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伽利略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1700年一直被奉为真谛的“物体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理论,进行了比萨斜塔的实验。

得益于这些人的勇敢无畏和大胆质疑,我们的科学才达到了今天的高度。

卡哈尔在书中第一章就鼓励所有学习者,一定不要过分迷信权威。

权威不一定都是对的,卸下崇拜主义的光环,认真对待事实,大胆假设反思,敢于批判,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03 培养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两大精神素养

既然学习的目的是不断在现有的认知上,做出突破和提升,那么培养学习能力需要哪些要素呢?

卡哈尔提出了多条建议,其中,我觉得以下两条非常实用。

一是独立判断,二是持久的专注力。

所谓独立判断,指的就是保持自己的观点,不受他人影响,做出自己的判断。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价值观横行,我们要有最基本的判断力,不要在大量的信息碎片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比如,阅读一本书,它的作者写得再好,我们能汲取的精华也是有限的,因为书作者的认知也是有限的。

我们要反复阅读,直到无法获取新的知识和观点,这时,你才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这才是培养学习力、思考力的关键。

看到网络上爆发的新闻,不要人云亦云,被网友一边倒的声音带偏了自己的思路。

保持独立的判断,才能“让子弹再飞会儿”,才能离真相更近一点。

可以说没有独立的思考力,总是附和他人的思路,我们的学习难有成效。

这就跟“东施效颦”一样,别人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姿态,有什么表情,我们只会照搬照抄,肯定是要闹笑话的。

学习也是这样的。

别人的方法和结论,我们可以参考,但不要照搬。

一定要加入自己的反思和判断,择取正确有用的东西,摈弃那些错误且不适合自己的。

这才是高效学习的基础。

除了独立思考,我们还要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所谓专注力,就集中精神,把当下的精力用在某一件事上。

家里有孩子的人,都会经历过孩子学习作业磨洋工的场景。

看似孩子坐在那里,也没有调皮,但孩子一会抠手指,一会玩折纸,一会发呆,一会打瞌睡,精力根本无法集中在学习上。

如果是这样,那么你让孩子在房间里坐上一天,他也写不完一张试卷。

没有专注力,即便完成了作业,那也是潦草对付,错误百出,根本没有学到东西。

成人也是如此。

当我们想要学习点东西的时候,也会被微信,抖音,微博,各种提示音打断思路,注意力就会跑偏,一会看一眼手机,一会处理几条信息。

等放下手机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天了,而你要学习的内容,可能才看了几个字。

没有持久的专注力,我们很难学进去,学扎实,学习就会变得浅尝辄止,或是表面功夫。

04 终身学习的时代到了,每个人都要持续学习

不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我们这一生大抵都少不了持续学习,终身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走弯路,会不知所措,不得要领。

卡哈尔自己是神经学方面的权威,还在大学任教,他把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执教中的感触,结合在一起,写了这本《学习的方法》。

他罗列了很多我们对学习的错误认知,又指出我们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操作技巧,包括如何做科研,如何写论文等。

这本书是很多国际大学生和青年学者的必读书籍,同样的,也适合每个想提升自己,想保持高效学习的人。

中国有句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要在任何领域有所建树,取得成绩,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学习方法就是学习的工具。

如今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时间已经被严重碎片化,我们想要学习,需要克服的困难和诱惑是很多的,如果学习方法不对,我们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宝贵的精力。

卡哈尔在《学习的方法》中说得非常好:“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耐心和坚持,再加上持久专注于某一问题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结果。”

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想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登上更高的顶峰,那就掌握学习的方法,开始学习吧!

《学习的方法》读后感(七)

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三种:观察,实验和基于归纳与演绎的推理。

这本书主要针对应该知道什么、应该获得什么样的技能教育、成功所需的强烈动机,以及必须避免的粗心大意和偏见,提供一些建议,并且不要因为自己天赋不足而消极,要更注重精神层面而相对较少强调智力因素,正如孔多塞说“庸才靠教育,天才靠自学”。

一、四个认知陷阱

1、过分崇拜权威。只有敢于质疑和反驳权威,自己的研究生涯才会得以前进。

2、最重要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看似贫瘠的土壤,常常会展现出它的肥沃。科学领域不存在所谓的小事,貌似小问题的事物必定是尚未被人理解的大问题。从没有什么不值得聪明人劳心费力的细枝末节,只有其智力不足以彻底参详微小世界的研究者。

3、过度关注应用科学。许多科学研究结论在刚刚做出的时候往往没有什么用处。

4、认为自己缺乏能力。无法持久的集中注意、缺乏对自然研究工作的好奇和热爱,这类人不适合做研究工作,但是这些品质是可以通过努力的工作与成功的喜悦迅速的培养出来的。成功的研究者,是具备艺术才能、深深迷恋自然之美的人,具有好奇、冷静、镇定的心态,专注于细节,愿花费大量时间观察那些最不起眼的自然现象。勤奋能代替才能,甚至创造才能,而阅读和思考大师的名著能学到很多宝贵的技巧,还能透过结论窥见作者的洞察力,了解其指导原则甚至做事的风格。另外,思维缓慢的大脑更适合长时间集中精力进行思考,持久力更强。

二、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精神素养

1、独立判断。不迷信前人和自己的导师已经做出的定论,而是细心观察、敢于提问。性格恭顺的人里面可能会出圣人,但很少出现学者。过分尊重传统、固执地因循科学陈规的人,不是懒于思考,就是希望借此掩盖自己的错误。在阅读时,可以休息几天,然后带着冷静的头脑和沉着的判断力读第二遍、第三遍,渐渐的,书中的缺点和薄弱环节便会清晰可见。

2、持久的专注力。持久的专注力是指调动我们全部的智力和注意力,朝着一个稳定的目标持续努力。一个人必须做到完全投入,光有期望和简单的集中注意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利用所有头脑清醒的时间,包括长时间休息之后的冥想时刻,神经细胞在极度紧张的脑力劳动中被精神集中所点燃的时候,或者在科学讨论时某人的谈话如钢铁撞击迸发出火花一样,突然引起你意想不到的灵感的瞬间。持久的精神专注能产生非凡的力量,这种脑力的极端化能改善判断、增强分析、激发有益的想象,并且可以发现那些最微小的精妙联系。在思维孵化期,应该忽略所有与当前问题无关的东西,然后在任何时候(在路上、在看戏、在谈话、在阅读消遣时)都要找机会思考问题、进行对比和假设等,这样做至少可以给正在困扰你的问题带来一些疏解的线索,每条线索都有一定的用处。如果因为工作原因,投入研究的工作时间不足,也不要作为没有时间的借口,而是“每天只做一点儿就已足够,只要天天坚持即可”。另外,外出散步、参加促进思维迸发的艺术和摄影活动、探访名胜古迹、欣赏音乐等消遣娱乐活动,也有助于减轻疲劳、培养创意。总之,“天才就是依靠耐心而臻于极致”。

3、对科学创造的爱好。研究动机包括强烈的创造欲、对研究工作的爱好、渴望通过做出发现来获得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缺乏意志力的几类研究者

1、浅薄的涉猎者和空想家。比如,植物学家投入全部精力去给美丽的生物拍照、检查、欣赏,如痴如醉,但从来没发现新物种。他们拥有青少年般的好奇和热情,而且演讲十分有趣、引人入胜,人人都喜欢他们,但他们却没有真正的科学发现。

2、奢书狂和夸夸其谈者。他们妄想变成一本活的百科全书,用愉快风趣、活泼机智、话题广泛的言谈吸引听众。他们想让别人觉得他是拥有最多文化的人才,但没有想过努力从事创造活动。

3、自大狂。这类人一般拥有高尚的和吸引人的特质,他们崇尚行动,也掌握了从事研究所需的技能,他们也学习刻苦,但喜欢单枪匹马闯天下。他们总是策划卓越超群、横扫一切的宏伟工程,但总是发现自己的研究尚未有结果,就已经有其他研究者发布了成果,只能频频更换题目。其原因是不够谦虚谨慎,不尊重“首先研究小问题,如果获得了成功并因此增长了才干,再研究下一个较大一些的问题”的成功定律,而真实原因是这些梦想家工作不够努力、缺少耐性。

4、仪器崇拜者。这类人将仪器擦得晶亮,但把仪器置于锁和钥匙的严密保护下。

5、格格不入者。占着研究位置,但不从事研究的人,而是投入升官发财。

6、理论家。这类人想象力丰富,但不喜欢实验室工作;习惯站在很宏大的角度看问题;面临难题时,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恨不得立刻构建出一种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而不是求助于客观实际。理论家基本上属于一种乔装成勤奋者的懒人,他下意识的遵循付出最小努力做事的原则,因为主观拼凑理论轻松容易,观察客观现象又累又难。假设可以推翻也可以建立,但数据是最真实的,没有数据支持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只有数据才是我们唯一的财富和依靠。各种理论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新理论取代或修改,但经过严谨观察论证的事实是不可改变的。

四、科学研究的几个阶段

1、观察。“观察某种东西,要像从来都没有见过它一样”。观察要不满足于仔细的审查,要强调评述和反思的重要性,一直对所观察织物保持浓厚兴趣的人才能察觉有价值的细节和不寻常的特性,这些东西往往会从循规蹈矩、懒于思考的观察者的眼睛底下逃走。在评估数据时,要避免任何草率下结论的倾向。画图有助于思考,画图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加强注意力的过程,迫使我们详细审查整个现象,防止那些不容易注意到的细节逃过我们的主意。新的事物往往不是由第一个观察它们的人发现的,只有使用最纯熟的技术和有能力从各个方面证明它们、说服每一个人的人才能发现这些事实。

2、实验。如果单凭观察,与现象有关的改变在自然环境下出现的概率很小,而凭借实验可将发生期提前,大大节省了时间,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决定自然的控制者和变化的主导者。

3、实用性假设。一旦收集了必要的数据,就要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先通过假设来解释这种现象,然后通过一次实验性的测试来判断假设的正确性。所有伟大的研究者都是多产的假设创造者,假设是我们最有价值的思维工具。形成假设的几点帮助:1自然使用相似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2从其最简单的形式观察某个问题,3自然界的每一种安排,无论看上去多么变幻莫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4、证明。采用精确、全面和令人信服的实验或观察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在证明的过程中,必须如同寻找支持假设的数据时一样,努力寻找能够否定假设的反面数据。我们要严格检视自己提出的假设,而不是自我辩护。在别人指出我们的错误时,要防止自我评价过高和骄傲自大,老老实实的承认并切实改正。

五、怎样撰写科学论文

1、对科学贡献的判断。撰写科学作品应该:1有话要说,2说出来,3说完即停,4起一个合适的题目。发表文章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发布新见解,所以不能空无一物。写作之前,要认真查阅相关的文献,确保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出于原创,而且不要急于将观察的结果公之于众。假设我们对结论拿捏不定,便很难保证能够恰到好处的解决问题。

2、参考文献。回溯相关问题的历史,是一种约定成俗的惯例,不仅是为了说明新旧观点的区别,而且是为了表达对科学前辈的敬意,他们做出的贡献为我们开辟了道路,理应得到尊重,这也是一种必需的礼貌。要按正确的时间顺序,简明的列出相关的名字或者参考文献。

3、评判的公正与礼貌。发表一些评判意见时,既要做到不偏不倚,表现出无可指摘的礼貌,也要营造一种令人愉快的、友好的氛围。而当发生争执时,最重要的是先保护真理,然后再保护自己。

4、如何描述方法。全面的描绘出作者使用的所有研究方法也很重要,这些描述可以放在专论的开头,也可以放在结尾。不要把研究方法进行严格保密。

5、结论。一旦清楚、简明、系统化的阐释了自己的观察和看法,就可以添加一个简洁有力的收尾,综合概括有用的数据,即我们从事研究的首要动机。向后来的研究者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阐明我们目前的工作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做可以使我们的发现迅速得到检验和全面确认,同时也会慷慨的给予年轻研究者成名的机会。

6、图示的重要性。一张出色的示意图的效果远比精细、准确的文字描述更大。

7、风格。著作风格应该真实、富有教育性、严肃冷静、不带感情色彩,还应该表现出秩序感和明晰感。过分的强调、华丽的词汇以及夸张的语气永远都不应该出现在纯科学著作中,除非我们希望破坏其他学者对我们的信任。

8、科学著作的发表。在有影响力期刊上发表,才能让学者了解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第一篇作品之前必须深思熟虑,做好准备,确保文章的原创性和正确性,最好事先咨询著名专家的意见,否则如果犯错是很难得到宽容的。

最后,我觉得对我的工作最重要、最有启发的观点是:

1、不要做空想的理论家,而是要深入原始数据的研究,亲自接触最原始的数据和工作,脚踏实地才能建设高楼。

2、持久的专注力,强迫自己长时间聚焦一个任务,就会获得创意的迸发。

3、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要避免的粗心大意和偏见,避免自我辩护,努力寻找反面的证据。

《学习的方法》读后感(八)

真正传奇的人生是什么样子?先来看一个故事吧!

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十几岁的叛逆少年。

他给鞋匠当过学徒,他也做过理发师,后来他还决心做一名艺术家,他喜欢体育、迷恋哲学,他参军、当军医,他是摄影师,当然,他的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在大学里当了病理学教授,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就是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卡哈尔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并非易事。19世纪的西班牙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不具备任何优势,而卡哈尔完全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分跻身国际顶级科学家的行列。

这样一个拥有传奇人生的人,给青年人写下了一本传世之作——《学习的方法》,这本书能够帮助青年人避开错误的认知陷阱、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用正确的技巧做好研究。

如果你是某个领域的研究者,如果你想做好领域深耕,如果你并非是学者但是在学习上遇到了困惑或者是难题,都不妨和小鹿一起来读一读这位有着开挂人生的诺贝尔学者的人生忠告。

很多人都对专家、老师、权威有着一种迷信,总觉得他们说的都是对的。甚至有时候自己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的时候,也不敢相信自己,甚至不敢提出来。

殊不知,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消耗自己的创造力,伤害自己的思考力。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只有不迷信权威,才可能有大胆的进步。这是因为只有一个人摆脱掉崇拜权威的想法的时候,才更加有可能建立真正的自信,才有可能敢于征服困难。

敢于尝试,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并且去验证自己的想法,你就会越来越强大。

其次,要相信有些东西比“天才”重要得多。爱迪生说过一句话,他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来的重要。

因此很多人过分夸大了天分的重要性,甚至觉得天分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在特定领域有所成就重要指标。

然而,调查表明,耐心、努力、恒心、逆商、抗压力、认知方式等等因素都对于成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不要拿天分不够来吓唬自己。

普通人更要明白一个道理:以自己现在努力的程度,很可能还没有到达要拼天分的地步。

最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卢梭讲过一句话,他说所谓智者,从来都是宁肯相信自己创造出的谎言,也不接受别人发现的真理。

当然,这句话的表述是在是太过绝对化了,然而《学习的方法》这本书中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始终牢牢捍卫自己的创造力,要建立一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而不是依靠权威或是依靠所谓的天分。

卡哈尔想要告诉青年人的第二个认知陷阱是不要认为自己缺乏能力,即——你完全有能力做好一切。

在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都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有一些人遇到了短暂的困难或者是失败,就立刻宣称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

实际上,这是典型的逃避问题的表现,这种人在心理学上来讲是懦弱的人。因为当他们轻而易举宣称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向大家表明:做不好是因为不适合,而不是我本是有问题。

这种借口是把自己的懒惰、无能、缺乏判断力等等品质进行了外部归因,这样他们就不必责备自己了。

然而,真正的强者思维往往是不会被眼前的小困难打倒的,他们认为自己是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他们不会找借口,而是会找原因,找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样的思维方式的驱动下,这部分人会对自己进行技能训练——复盘——改进——再训练,不断重复这个循环。

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自己的懒惰和能力混为一谈;相信自己有能力成事,并在这个信念基础上不断刻意练习,直到成为领域高手。

不管是脑科学还是认知科学领域,已经越来越强调一件事,那就是专注。

专注不是短暂的忘我,专注也是不简单的重复。真正的专注指的是“脑力极端化”和“持久集中”。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讲,就是说我们要调动自己全部的注意力和智力,朝着一个特定的目标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这个过程甚至可以长达数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注。

其次,要善于利用各种各样的时间碎片。

小鹿身边有很多朋友总是对时间节点的要求异常苛刻,比如说非要等到九点整才能打开书学习,九点前是娱乐时间;然后一不小心就九点零五,那么学习时间就顺其自然地被顺延到了九点半甚至是十点钟。

我相信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其实我们都是在用类似“时间整点强迫症”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懒惰。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专注的人,那么,势必会利用所有的头脑清醒的时间来进行自己的思考,有时候这种思考甚至是无意识的。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专注的人会比普通人更擅长于休息。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专注的人会比普通人更擅长于休息。

我们累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看看手机、刷刷短视频,而他们则更擅长让大脑得到完全的放松,从而在下一次更好地思考。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学习的方法》这本书都告诉了我们哪些干货吧!

你学会了吗?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