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叶塔》是一部深刻探讨母女关系和遗失的爱的电影。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回忆与现实交织,展现了时间对情感的侵蚀与重塑。导演阿莫多瓦以细腻的叙事手法,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令人感受到深深的共鸣与反思。
《胡丽叶塔》影评(一)
胡丽叶塔和苏安相识于一列疾行的火车之上,之后两人相爱,结婚,生下了可爱的女儿安蒂亚,一家三口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某日,胡丽叶塔和苏安发生了争执,苏安一怒之下扬帆出海,却遭遇了风暴丧生海底,绝望的胡丽叶塔患上了抑郁症。 安蒂亚和好友碧亚共同照顾着魂不守舍的胡丽叶塔,一晃眼就是很多年过去,虽然胡丽叶塔的病情渐渐好转,但她对女儿的依恋和依赖却越来越深。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安蒂亚不告而别,从此下落不明,胡丽叶塔在愤怒、委屈和惊恐之中疯狂的寻找着有关女儿的蛛丝马迹,但始终都是徒劳。
《胡丽叶塔》影评(二)
刚好在看完小说朱丽叶系列所以看的电影,尽管我很喜欢佩德罗,但还是觉得电影没有贴近小说,最不让人理解的是他把朱丽叶和她母亲那段去掉了,当朱丽叶母亲因患病痛苦的不能自已时,靠着“不久我就能见到朱丽叶了”的信念坚持了下来,但当朱丽叶听到妈妈倾诉时,她什么都没有说,当没有发生一样,这么关键的一点,导演去掉了我无法理解,三星是给结局,给了朱丽叶一种希望,但我更接受小说里的说法,女儿发现了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朱丽叶对她来说已经没有用场了,就像当年朱丽叶没有回答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她来说没有意义。
《胡丽叶塔》影评(三)
很好看的电影,一点开就停不下来了。没有看门罗的书,先看了电影,我看的还挺入戏的。虽然刚开始比较看不懂,火车上的麋鹿,自杀的男乘客,是为了表达什么?女主的爱情与之有关么?
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别人身上的悲剧看见自己的未来。胡丽叶塔轻易的就与有妇之夫陷入爱河,尽管保姆警告了她男主身边还有别的女人。男主虽然出轨但是又将妻子的首字母纹在身上。恋爱就是复杂到让人想要逃离。女儿的不辞而别到底是为什么,还有年幼的同性之爱为什么又变成地狱。虽然这些东西没有说清楚,但也不难猜测。生活有些东西说不明白。
整部电影我都觉得很孤独,想逃离自己的家庭,最后家人也从自己身边逃离。
《胡丽叶塔》影评(四)
《胡丽叶塔》 Julieta 喝着小吊梨银耳汤, 把胡丽叶塔看完了。 爱,让人沉醉, 爱,让人憔悴。 爱是缠绵的港湾, 爱是贪婪的独占。 爱,让人充盈, 爱,让人匮乏。 要画一个最远最远的圆弧, 走最远最远的弯路, 如果有一天, 当自己也身处对方一样的处境里, 才会原谅、放下、拥抱。 所有的痛苦, 都是必经。 无痛苦, 不人生。 美人儿, 也一样。 美人儿, 也心碎。 胡丽叶塔, Julieta[玫瑰] 胡丽叶塔, Julieta[玫瑰][玫瑰] “小吊梨银耳汤融有柔柔、淡淡清香和甘甜,” 我问, “多了什么呢,很特别呀。” 她说, “是百合。” 我担心以后没得吃, 她说, “以后也有得吃。” 呵呵。 胡丽叶塔, Julieta[玫瑰][玫瑰][玫瑰] 台风来了, 写完悲伤, 请把悲伤的日记给我看! 阅后即焚。
《胡丽叶塔》影评(五)
女儿的突然消失另母亲失魂落魄, 她长久地陷在阴郁浓稠的思念中无法自拔。 依旧充盈着阿莫多瓦一贯的碰撞的色彩和如美食般诱人的视觉风格。
喜欢朱莉与爱人在火车上的相遇,似乎是早已注定的命运,将两人结合在一起。女儿的到来更成为他们之间强烈的纽带,然而父亲的突然离世,却令女儿无法原谅母亲,她决定要给予母亲最残酷的爱的惩罚。
18岁,她消失在母亲的生活中,音讯全无。母亲疯狂地思念,无法相信女儿就这样一去不返。
喜欢片头的设计,那片鲜红的颜色温柔而撩人地卷动着,言说着母性的浓密激情,定格在那座张开双腿的雕塑上,是生命本能的一种诗意而充满张力的表达。
我们挚爱,所以我们选择用决绝的方式惩罚,然而,时间长流,怨恨终于消散,而化不开的是母女之间血脉相融的牵挂与思念,不论如何,我会回到你的身边,只是陪着你,无须多言。
《胡丽叶塔》影评(六)
为啥几个短片在普通导演的手里就是仅靠着对白维以联系,而在阿莫多瓦这样的导演手里就有机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胡丽叶塔,作为一个中年有魅力的女人,一开始就在阿莫多瓦代表性的鲜红色下出场,人过中年的她依然的是那么的有气质和美丽,而经过在路上遇到故人勾起等待与寻找失踪12年女儿安吉亚的那久违的空虚后,整个人的状态一夜之间老了许多,真的是太会演了。而年轻时的胡丽叶塔,更是在火车上遇到了她的丈夫,怀上了她的女儿,与丈夫生活在一起,当她知道丈夫和自己的好朋友长期保持性关系后生气离家,丈夫也依然出海打渔,死在了暴风中。女儿安吉亚知道真相后一直不愿意表达,死守着这个秘密以及她和贝雅的同性情的秘密,在修行后离开了母亲,失踪12年。
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却在女儿VS母亲、女人VS男人、女儿VS父亲的不断人物关系中推进着普通人的一生,那份空虚的等待是抽离了灵魂的自处,但这份自处又是一个女人所有力量的源泉和一生的防御,这便也是女人力量的最佳表达。
《胡丽叶塔》影评(七)
安蒂亚在父亲死后迅速长大,还未来得及消化失去父亲的悲伤便要开始照顾陷入情绪黑洞形容枯槁的母亲,与血亲疏离又失去丈夫的母亲胡丽叶塔和女儿安蒂亚如同安蒂亚与碧亚的关系一样,彼此是唯一的救赎般的存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共生关系最终以厌倦了当安蒂亚的“圣母”的碧亚的逃离走向破败的边缘。
碧亚走后的安蒂亚意外得知了父亲死亡的“真相”,对母亲的怜悯与同情化为了满腔恨意,恨她害死了父亲,害的她的童年草草收场,让那年夏令营的美好时光变成了碧亚噩梦的序章,被愤怒蒙蔽心智的她学着碧亚的样子也策划了一场逃离。
再一次出现的碧亚又成为了这对母女的链接者,往事袭来,互相假装对方不曾出现在自己生命中才得以构建起的完美生活分崩离析,胡丽叶塔回到了旧时的公寓靠回忆过活,远在瑞士的女儿导演虽并未着墨,但想必也和母亲一样经历着内心的炙烤,在漫长岁月中感受过与爱人的甜蜜温存,与孩子的舐犊情深的安蒂亚的想法或许早已改变,可这么多年过去,早已失去了重拾旧好的勇气,孩子的死亡是一个诅咒也是一个神启,是时候回家了,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要帮助另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团圆了。
《胡丽叶塔》影评(八)
男人用生生世世去营建马孔多,为的就是处决孤独。而女人每两秒钟就会出发一次逃离的念头,但都被生活碾压成一条丝线,这条所谓的阿里阿德涅线,可以帮助忒休斯逃离迷宫,可是对于女人来说只能被缠绕。孤独和逃离从希腊神话故事到现实都被拧巴的结合在一起,本可以早早回家的奥德赛,硬生生给自己加了二十多年的戏码,搞得老婆珀涅罗珀靠着反复编织度日。就像今天很多可怜的男人,没有办法给自己加戏消磨时光,就在车里发呆度日。这个普遍问题看着很细碎,可是杀伤力相当惊人,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用艾丽丝门罗的三个短篇改编成一部叫《胡丽叶塔》的电影,女主在《机缘》《匆匆》《沉寂》中穿梭而过,那条逃离的丝线用镜头和空间的转换,展示了逃离对于女性来说毫无意义,不管是出走的娜拉还是卧轨的安娜,任何意义上的离开都无法撼动这个社会一丝一毫。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女性就必须被困或者男性必须孤独呢?答案就在艾丽丝门罗的笔下,也掌握在女性的手中,过去女性手中的针头线脑和家庭琐事,在门罗的开辟下已经进入了新世界。正如那句“富人要进天堂,犹如骆驼穿过针眼。”,门罗提供了让女性穿过针眼,用那条逃离的丝线编织女人的思想,女人的生活,女人的自由。电影是男导演拍摄,透过摄影机可以看到导演看门罗作品的视角,从空间上的变换展示了女性穿过针眼的影像,更加立体化了文学意象,同时丰富了阅读门罗作品的方式。门罗没有让女性穿过针眼进入天堂,毕竟女人去了天堂不能把男人留在地上,那样男人真的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永世孤独了。所以,放心去看这部电影和书,还是那句老话地球是男人的也是女人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本着双赢的前提,如果割裂了这个世界,那地球也就不好玩了。
《胡丽叶塔》影评(九)
女主没精力一直照顾妈,她女儿也没精力一直照顾她。 女主在她未来丈夫有个植物人妻子的时候和他相爱,女主爸爸也一样,在妻子卧病在床的时候有了新的女人。甚至她后来恋爱还是那个故事,艾娃生病快不行了,她认识了她的朋友。 她和她的母亲,在同一个故事里,只是不同的角色,她和女儿也在同一个故事里,只是不同的角色。 女主的崩溃不是从丈夫死开始的,是发现丈夫睡别人开始的。她从厌恶父亲到厌恶丈夫了,亲密关系对她的支撑,是从这里开始断开了,导致之后也无法再和男人真正建立新生活,导致后来她母亲去世后,她也无法接受父亲的新家。 丈夫死后,只依赖女儿,照顾女儿,再也不需要别的了 ,为什么不需要,因为最爱的丈夫背叛她了。只依赖女儿,女儿也要崩溃,逃离。 看完有个非常可怕的感受,人如果没有真正的爱人,可能真的无法自由。只能几十年在原地画圈圈,困在相同的故事里。 那些脆弱和疯狂是无法安放的情欲,和爱的渴望。无处可依的焦虑,原地挣扎。 女儿有什么立场责怪母亲呢,她丈夫出轨还不能生气了?!父亲自己是个水手,什么时候该出海还不知道嘛。 所谓的责备自己,责备别人,只是转移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责备一下,好像好一点,其实什么也没变。 母亲的罪恶感,实际上也是逃避现实,她责备自己的逻辑完全不成立,别人自杀还有丈夫出海,完全都是他们自己的决定,她却几十年以为和自己有关。 自责,抑郁,就回避了她真正的生活。她的爱人不是她知道的那样,她没有爱人了。 她说女儿摧毁了她的生活,实际上她没有生活。只是依附在女儿的生活上,女儿失踪了,她的依附没有了。 几十年内核毫无变化。一直都是小女孩,多么厉害呀。 直到,女儿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女儿自己完整了。母亲也可以开始有新的生活了,可以有新的亲密关系了。 她们的共生关系,终于结束了。 不是从女儿逃避开始结束,是从女儿自己的完整,不逃避她,也能自己生活开始的。
《胡丽叶塔》影评(十)
对于女儿的逃离,我的第一反应是母亲过度依赖导致的,在自己成年并伴随着情感剧烈变动时,想挣脱母亲,在父亲去世前能看到胡丽叶塔一部分坚强的自我,即使在她决定留在胥安身边时已经描述了那种慢性、自由但又不想改变的依赖,在和胥安挑明之后决定做自己:重新做老师,但胥安的死不仅把她追逐自我的部分赶回了屋内,同时为此带上了沉重的愧疚枷锁,通过后面贝阿描述的和安蒂亚的两次谈话,看到了女儿出逃的第二个原因,愧疚感。胡丽叶塔是个敏感、善良很容易内疚的人,第一幕的黑色毛衣男人的表现,冒犯的很明显,但她在男人死后很是愧疚,自动把结果与这段情境串联,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但说实话,没有人知道男人的故事更不能预知故事线,这太强求了。在母亲的故事里,胡丽叶塔的愧疚更明显,她气愤于父亲与陪护之间的关系,但又被父亲所说的:你离我们很远,不能帮我们什么,而绑架。但这是两件事情, “ 父亲” 行为本身对他和母亲的婚姻关系来说是不正当的,但这句话一定程度上的话让她的气愤又转向了愧疚,于是逃离,第三个是宗教原因,很好奇宗教原因所占的比例,但从电影浅显的描述来看,貌似也挺重要,或者说愧疚和母亲的高度依赖是她逃离的原因,而宗教是她最后结婚并生三个小孩的原因吗?
小孩太早照料大人的话,感觉注定会有一段漫长的分离期,对于感情大多是两种走向:一是远离亲密关系,专注于做自己,另一种便是在感情中循环做妈。胡丽叶塔说:我戒掉你很多年,这中间也掺杂着对女儿过度依赖以及对女儿忽视的愧疚,陷入愧疚便失去了生活的力气,想要开展新生活但无法说服自己的时候,只能选择戒掉,亦或者说遗忘。但女性和女儿的关系和与父亲母亲的关系不同,面对父亲可以坚决的愤怒,对母亲的愧疚也会随着生命的逝去变淡,但女儿不是的,仿佛无法逃离,注定要面对的愧疚或者残缺,因而没办法远离,也没办法心安理得的幸福
胡丽叶塔和贝阿的关系也很妙,她们之间是由一个男人串起的,但两个人的相处中,胥安并不重要,他们相互扶持着面对胥安的死亡,贝阿和安蒂亚一起搬家,一起面对着对胥安死亡的愧疚,最后,胡丽叶塔口中的贝阿将她托付给了洛伦佐。胡丽叶塔对贝阿的抵触情绪远小于女仆。
希望看完小说之后自己能更理解。
《胡丽叶塔》影评(十一)
很多年前,在网络电影尚未流行时,CCTV6的译制片曾经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周末、寒假、暑假。是属于独生子女最寂寞的时候,外面不是酷暑就是下雪。除了套路化的美国片,一些非英语的比较小众的电影,更让我感受到一种人间的精致。
其中,西班牙电影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忘不了演员们的深色皮肤、金色胡须,明艳生动的双眼。那段时间沉迷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里,恰好就看到一部西班牙电影《极限空间》,其中的解谜过程已经不太记得了,但随着真相渐渐浮出、四堵墙壁变得越来越窄、几位数学家愈来愈紧张也必须沉着的氛围,让我不禁赞叹。
后来,看到作家麦家的一篇访谈,其中他提到他的作品在西班牙受到的欢迎程度,他本人的肖像也被印在西班牙的公交车上,可想而知这个国家对于文学、对悬疑的热爱,以及对文艺、对作家的尊重。
因此,西班牙除了热烈的阳光、荣誉的球队和气泡酒,除了棉麻、印花和高跟鞋,还有一样,对全人类必不可少,那就是电影,尤其是悬疑电影。
至今还排在我个人的西班牙悬疑片榜首的,是看了不止一遍的2016年的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仍然是彼国导演最擅长的氛围营造,《看不见的客人》除了令人津津乐道的几十次反转,还有一点使我着迷:隐喻。隐喻是属于诗歌的。片中偷偷幽会的男女,在经过郊野公路的途中,宿命般地撞上一头小鹿,因而才有了之后的一切情节。男主人公后面出于完全的自保所做的一切行为:撒谎、汽车沉湖,影片都没有给出人性层面的解释,而只是给出了一头小鹿。它是生灵,也是精灵,带着邪魅和天真,跃过人性的黑夜。善念和恶念都没有源头,也没有解释。
巧合的是,阿莫多瓦的《胡里叶塔》中也有一头鹿,这里的鹿甚至是没有情节方面的作用的。完全是另一种隐喻。在鹿出现之后,胡里叶塔认识了苏安,诞下了安蒂娅,有了后来的人生、后来的一切。为什么会有爱情?为什么会有苏安的死?安蒂娅的离去?电影也没有解释,只是给出了这头鹿。在这头鹿的驱使下,火车暂停,胡里叶塔爱上陌生人,苏安爱了又离开。在安蒂娅离去的那些岁月,胡里叶塔写信、收信;买蛋糕、扔掉蛋糕;装修、搬家。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恍然悟到这是个纯粹讲女人和女孩们生活的故事,后来才发现,电影改编自门罗 的短篇连环小说:《机遇》《匆匆》《沉寂》。门罗的“朱丽叶”,就是阿莫多瓦的胡丽叶塔。
20岁的小镇姑娘朱丽叶乘坐火车前往乡镇教书,在遭遇陌生男子卧轨自杀惊魂未定时,偶遇渔民埃里克并产生了爱情。数月后收到埃里克的来信,朱丽叶只身前往鲸鱼湾追寻自己的爱情;30岁的朱丽叶带着一岁女儿佩内洛普回家探亲,母亲萨拉病的很重,父亲执教三十年后突然辞职,开始做蔬菜生意,家务事落到了待人很不友好的帮佣艾琳身上,然而在母亲看不到的地方,父亲和艾琳暗生情愫。在感受到物是人非,整个家也将分崩离析。60岁的朱丽叶,女儿在与她生活20年后,没有说一句再见便逐渐淡出了母亲的生活,断绝了联系。佩内洛普离开的原因让人捉摸不透,也不断折磨着朱丽叶,最后朱丽叶接受了独身一人的命运。
不同于《看不见的客人》中那头鹿对人性罪恶暧昧的显化,在这里,鹿更似所有人离开的理由。鹿飞驰而过铁轨的隐喻,划破了胡里叶塔的一生。女人和生活的关系,就像沙滩和海潮一样,经历的人与事,来来回回,最后都归于无有。作为情感的承受者和施与者,大自然选择了女人成为一切故事的出口和结局,她先是好像拥有了一切:丈夫、女儿、丈夫的情人、父亲的情人、女儿的朋友……又失去一切:母亲、父亲、丈夫、女儿……她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城市,像倦鸟疲于辗转在不同的巢穴,而她自己已经变成一个古旧的巢穴,苏安走了,女儿也走了。巧妙的是,年轻时她背弃了父母和渔民私奔,走向未知的大洋,年老时女儿却做了和她一样的事。当她回到父母家,垂垂老矣的母亲正被父亲的情人反锁在房间里,这种禁锢也是遗弃,她们——三代女人,从主动的逃离,到被抛弃,人生百转千回,最后却是孤身一人。这似乎预示着,尽管女人们如鹿奔逃,终点却是出发的地方,人生本就是无名的闭环。再怎么奔驰,也无法偏离冥冥之中那条注定的车轨。
《胡丽叶塔》影评(十二)
细腻的亲情心理片。带点悬疑元素,但我不希望看到反转。 视觉之美: 我最先注意到的是美女。青年胡丽叶塔短发红唇,令人眼前一亮。中年胡丽叶塔也气质不凡,弹幕里说像蒋雯丽,也是一种称赞。 画面也很美。红色复古火车与冬日夜幕。海边小屋广角大窗看海景。大幅红白油画和各种雕塑,满眼艺术品。母女对谈的对称画面。女主作为老师讲授的古典文学,也增加了文学之美。 时间点梳理: 胡丽叶塔25岁。坐火车,男乘客和她搭话后自杀。胡丽叶塔邂逅左安。 胡丽叶塔收到左安地址,去找他,不听管家劝阻留下来,结婚生了女儿。 胡丽叶塔28岁,带2岁女儿回娘家,看到母亲被锁在屋里,父亲和年轻女孩出轨。 胡丽叶塔38岁。12岁安提亚被迫去露营。左安出轨还负气出海,暴风雨丧生。 胡丽叶塔患抑郁症,由安提亚和小伙伴贝雅照顾。 胡丽叶塔44岁。18岁安提亚说去修行,从此失踪。 胡丽叶塔56岁。从贝雅得到女儿消息,放弃移居葡萄牙,回忆往事并联络安提亚。 叙事手法: 编导阿莫多瓦名不虚传,本片叙事超强,有些情节有隐藏的深意。多嘴的玛丽安串起了胡丽叶塔一家的分崩离析。女儿被迫离家参加露营,成年后主动出走。胡丽叶塔打电话给丈夫出轨对象的矛盾心情表现得简直太好。女儿朋友贝雅也是见证人,引出回忆,最后说出友谊实则炼狱,侧面揭示了女儿的不安内心。 有两处最惊艳的:一是竟然有火车底意识流车戏,真就车轱辘碾脸。二是,女儿离家修行时,闪过胡丽叶塔和乘客、玛丽安、左安最后一面的场景。虽然前面胡丽叶塔没有察觉女儿想离开,但是这里暗示了这也是最后一面。 各种伏笔照应能被我捕捉到,没有故弄玄虚。这种借女主视角写信叙事,一开始让我怀疑里面是否包含叙诡。《白夜行》《远山淡影》等叙诡的典型作品就爱在最后来个反转,告诉你前面的剧情是经过讲述人美化的。我第一次不希望看到反转,她讲的已经足够现实,背后可别有更黑暗的真相了。 但是,详实叙事难以兼顾抒情。作为一封给阔别多年女儿的信,胡丽叶塔母女共同回忆的部分过于详细。这信似乎没有融入很多感情,没有在其中正面复盘女儿出走原因,没有展现很多自责的心路历程。应该说,胡丽叶塔本来就是克制感情的人,会故作镇定,但内心难以自持。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成功体现。
难以分担的悲伤: 影片主要悬念是女儿安提亚为何失踪,应该说出走。(不知道西语里这两个词区别大不大)我看到的答案是:安提亚要摆脱母亲。女主是忠实的叙述者,她的言行无论对错都摆在台面上供观众自己评判。 非要说错,错在左安已婚出轨胡丽叶塔、胡丽叶塔知道他有炮友还非要嫁他。丈夫非要出海给自己作死了这件事,胡丽叶塔是被出轨的受害者,可她还是会自责害丈夫出事。
先是陌生同行乘客,后是丈夫女儿,胡丽叶塔自责没能阻止他们离开,造成半生的心结。我忍不住想另一个不必要的问题:女儿出走,是谁的错?
因为是胡丽叶塔角度叙事,没有提到母女的冲突,她不知道给她女儿很大压力。胡丽叶塔逼女儿露营,看得出胡丽叶塔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欲。女儿走后她每年扔掉生日蛋糕,透露的情绪不是伤心和担忧,而是愤怒和恐惧。胡丽叶塔思念女儿抑郁复发无疑很痛苦,这种痛苦偏重于再次失去依靠。 少女照顾母亲是身份倒转,面对患病的母亲她也别无选择。女儿从管家玛丽安那里知道了夫妻争吵后父亲出海遇难的始末,但出于对母亲的爱没有说出来,就像其他对母亲的怨念一样。
从贝雅最后说的话来看,安提亚在母亲身上得不到的依赖,可能向贝雅索取了。贝雅逃离以后,安提亚也选择离家出走。
母女二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他们做的选择无可指摘。人生的变故让他们一度相依为命,情感的掠取使他们貌合神离,相互伤害。引用一句话:“或许悲伤本来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如果他们无法分担这份悲伤,就会被这份悲伤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