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文艺心理学的读后感大全

文艺心理学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2 04:10:16
文艺心理学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4-22 04:10:16   小编:

《文艺心理学》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籍,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深入探讨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理论和观点,让人重新审视文学作品与心理学的关系。阅读本书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篇一

为什么做学问?一个人研究一种学问,原因不外两种:一种是那种学问对于他有直接的实用,像儿童心理学对于教育家;一种是它虽没有直接的实用,而它的问题却易引起好奇心,人要研究它,好比小孩子们钻进谜径里去寻出路,只因为这事本身有趣。

美学源于哲学,抑或是其分支。美学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从休谟(Hume, 1711-1776)、康德(Kant, 1724-1804)一直到现在,近代哲学都偏重知识论。知识论的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知道宇宙事务的存在?对于同一事物,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知”的方式去知它。最简单最原始的“知”是直觉(initution), 其次是知觉(perception)m 最后是概念(conception). (意大利美学家持有另外一种观点,知识只有两种,一是直觉的(intuitive), 一是名理的(logical))

移情和外射两个主要区别。第一在外射作用中物我不必同一,在移情作用中物我必须同一;第二外射作用由我及物,是单方面的,移情作用不但由我及物,有时也由物及我。

朱先生认为移情作用与物我同一虽然常与美感经验相伴,却不是美感经验本身,也不是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朱先生反驳十九世纪哲学下错误地下了对美的定义:“美是一种特殊的快感”. 而朱先生认为情趣(主观)和意象(客观)相契合混化,便是为传达以前的艺术,契合混化后的恰当便是美. 察觉到美伴着快感,但是这种快感是美的后效.

引用读友非常到位的短评:

1/3页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篇二

从10读到16,十三章时候就放弃了。并不是我想要的分析类的全理论谈美,有些失望。

但作为第一次有意接触美学,还是很多启发来自。

11月10日

晚上

读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以为美感经验是当下的,好像没有将美感经验拉扯到过去去,只是提到它时描述了怎样算作一种美。(p.2)

“美学”在西文中原为“aesthetic”,这名词译为“美学”还不如译为“直觉学”,因为中文“美”字是指事物的一种特质,而aesthetic在西文中是指心知物的一种最单纯原始的活动,其意与intuitive极相近。••••••“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直觉的对象就是上文所说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的直觉”。(p.4)

一物并不会只是呈现出它的形象出来,还会呈现它的实质、成因、价值、效用、情绪,直觉经验(美感经验)只是在心知物中,体会它的形象吗?现在其实需要考虑的是,形象这个词的概念,究竟是包含些什么了。形象就只是如绘画般的那样的具体的所在吗?人若是想要去知音乐,之中美感经验的获得通过音乐形象,这种音乐形象也非要转化成图画一般的具体?这样我们不得不考虑,在美感经验中使用形象一词时,给予形象一个新的界定。形象就是在美感经验中,直接接触到的(p.5)

因为这一切都是由心所引发,所以这“美感经验”中诸多要点都是主观渗入的。之前所说的“形象”,并不是一客观的存在物,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实在,而是已经有了人的主观想法才成为了“美感经验”中的“形象”。不然就只是普通的、游离的物。此处所说的主观想法其实也是笼统的。主观想法是有很多类别的,情感的是一类,理智的又可称为一类。实用的是一类,务虚的又是一类。(p.10)

在对于“美感经验”的赏析时候,还有要处理的地方,即因为形象而引发的自恋身世,和因为形象而引发的忘我,按朱光潜所言,可能是两种类型。因为就“美感经验”而言,它是不带目的的,相对于实用世界中人的行走,这种不带目的的“美感经验”方法是在另外的世界中。这样,朱光潜就找到了英国人布洛一个原则:心理的距离。因为这样一个“距离”的提出,世界因而被割裂。在隔裂中,就有这样另一个问题出现:倘若一种直觉的体验发生了,但这种发生所引起的不是忘我而是更加想起自我。这时候的体验能继续叫做“美感体验”吗?(p.18)

朱光潜在这里论述时,似乎又把直觉经验和作为特质的美混杂了。而且,就文艺所追求的美而言,就仅仅是那一种“有距离”、“超然”的美?(p.25)

11月12日

早上

朱光潜将世界又分成了我世界与它世界,这样就可以实现物我同一,并阐述移情作用。但这种分化是怎么实现的我现在只是觉得荒唐。又提到一种所谓“宇宙的生命化”,这很明确的就是在提出之前先设想了宇宙之无生命并与人所分离。(p.33)

如果按照他在这一页所引用乔治•桑的话来看,移情作用对于语文教学的用处该是非常大并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的,甚至有具体的指导之法。(p.35)

他所说的语言中的引申意也有些移情的感觉。这是很新的。比如打,风吹雨打。比如走,表走字。这也就是说,在移情产生的原因中,除了将自我世界与他世界分别并又试图沟通外,还有原因。根据这段来看,原因似乎是带有回忆性的丰沛表达的需要,简单说,就是表达需要。在普通景物中,也是表达之需要。但这两种表达可能并不是同样的一种表达,是有区别的,前一种更我在面向自我,后一种更多面向他人。(p.36)

突然提到了“空间意象”,让我想起,为什么我们看到杨柳的随风漂流的时候,或者是落叶落下的时候,都普遍感到悲伤?是不是我们曾经的一些悲伤之事发生在这样的时候,故而我们再见到这种杨柳随风漂流的形态与落叶落下的形态时,会重回当时情景,重温起当时的心境。

也就是说,是那些形象的勾连或者说被我们感觉到的东西,使我们回到过往经验中,并把它们与当下融合,使得带到“抒情”。(p.40)

区别“移情”与“联想”。大概我上面所说的在朱光潜看来都是“联想”而并没有涉及到“移情”。他说,“联想”就是有一座阴冷的屋子是一个亡友住过的,我如果哀悼亡友而觉得它凄惨,那这是联想。“移情”就是,我如果因为它本身的线纹、色调、形状而觉得它凄惨,那才是移情。引起移情的事物必定是一种情趣的象征。(p.41)

就演戏而言,有一种进入其中的“移情”可成分享者或称狄奥尼索斯酒神,又一种不进入的旁观者或称阿波罗日神。就演员的自我控制与自我融入,有如此的分别而来。但戏剧之中无论是观看者还是扮演者,他们的审美经验是不是和我们说的这种审美相似?如果相似,他们的这样的体验,如何应用到观看一棵树,观看一场落叶之中去?(p.45)

中午

朱光潜所说的谷鲁斯的“内模仿”或称“象征的模仿”,就是我常常想的美感的发生。即以往的一切经验是一个基础,再现时候,眼前的一个微小的节目都可以替代它、象征它。但其实,似乎谷鲁斯的“象征的模仿”重在模仿,重在一种生理动作的发生,而我所看中的是前经验被一些细微之所感象征出。(p.51)

这里所分离的“线形运动”、“人物运动”在没有看到浮龙•李的解释时候,以为是实在世界与非实在世界的隔,所形成了这两种运动的分离。(p.57)

移情作用的生理学方面的言论,以为有一种运动,如在观赏落叶时候,自己也有一种下落的运动。这也是“内模仿”的一种。(p.58、p.59)

对于运动的在意,而浑然不讨论其中内涵,有种片面形式主义感觉。(p.61)

晚上

感觉可以再看看现象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之类的书目,单纯的从美学入手,还是觉得浅显,没有找到最后的根结。

而且,就是对于心理学、生理学也好有些了解,这样联结着,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个审美过程。

审美就按上所说,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部分,该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与群体。不得不下大工夫审慎对待。

单单从文艺学角度入手,对美的研究和课程的研究都是有缺陷的。

再者要注意的是,你所做的研究方向是审美与语文课程的结合之处。这一点不要忘记。即,不要忘记教育学内容的加固,勿沉浸在美学中不可出来,要知道合理安排时间与书目。书目在哪里、时间在哪里,哪里的成果就丰富一些。

还有,就发表论文而言,自己做的是小的题目,是语文课程的题目,这样太不容易发表了,要做的大一些笼统一些,比如深化学习再套用个什么理论之类的。

所以,在做语文审美的时候,也要关注额外问题的思考,关注语文之外的,大问题的写作。

对于自己创造物的美的再赏析。(p.71)

考据也可以带着美感吗?朱光潜以为只有欣赏之类的活动配得上美感。(p.74)

将联想的作用看得这样之大,几乎,可以包含住教育学中的“迁移”了。(p.75)

康德将美分为“纯粹的”、“有依赖的”两种,纯粹的大概就是线条、颜色单纯的惹起美感,有依赖的就是我所倾向的有历史经验联想的那一种美感的生发。又如称赞树,说它茂盛、坚挺,实际上按照朱光潜说的,已经是含有目的意义在里面,只不过这种目的意义退一步居在修辞的领域。(p.78)

11月13日

下午

朱光潜将“联想”与“美感经验”也连在一起,但和我想的不是一样,他以为“联想”与美感经验不该在一起发生,美感经验不能离开欣赏对象旁涉他类,联想应该在“美感经验”之前,这好像是有顺序的。联想在他看来是一种好的欣赏条件,而不该是同时与美感经验并存的条件。(p.86)

朱光潜所提到的,提出问题的暧昧使得答案混乱,是很有见解的。之后便将“文艺与道德有无关系”列出来了三个问题。其实这三个问题一一看去,都有一种先分析了这个问题并给定了区域,再进行作答的嫌疑。这种嫌疑,苛刻而言,是有伤于原问题的回答。原问题像是一个莽撞但原始的问题,朱光潜改编过的问题,像是一个文明的问题。这个文明的问题,用朱光潜的文明的解法,很容易解开,但我们其实最初提出的,是一个野蛮的问题。(p.113)

尽管他的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化解,我很喜欢,很清晰,对于美与道德的问题阐释很明白,但我还是有芥蒂所在。(p.113)

再者,这样的做“文艺与道德”的问题,其实可以再引申到“美育”、“德育”的关系上去,这种可以做学理上的探索。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p.113)

11月14日

早上

朱光潜提到作为真正道德的基础,是一些同情、想象、人情认识。而似乎这三者又可以来自于审美,或者来自于频繁的美感经验。即是说,道德与美的关系是有依存的。这样来看,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之所以并列,并不只是因为它们都是促进人的一些素质、特质的发展,而是它们的依存、相互联系,使得它们更像是一个大整体的两种规定法。(p.118)

晚上

对于什么是美,朱光潜的解释非常可取。否定了内容、形式两者,将美实际上看作是一个过程审美过程,是一个创作,所面对的是包括了自我情趣反射的意象,或者说是包括了自我内容的形式。把美不是作为一个客体,而是作为一个过程中不得不连带过程一起解释的词,这样的说法很得当。因为先前就有说到,美在一种关系上。(p.141)

又有了另外的问题。(p.142)

当问到“美在哪里”时,所发为者要求回答的,其实是美的内容,或者说是在审美过程中,个体所感受到的因为这一过程而发生的自我情趣反射。当问到“为什么美”时,所发问者要求回答的,其实是美的形式,或者就是,在这一个审美过程中,这一意象是怎样的意象。(p.142)

11月15日

早上

11月16日

早上

关于艺术的意象与非艺术的意象,还是要看主体的加工如何。作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主题,即使是没有克罗齐所述的“整体性”或者心灵综合作用,呈现出来的感动或呈现给他人的,也是艺术性的美的。也就是说,在分析美感的时候,主体的因素是不得不考虑的,主体的因素使得美的分析产生不同。因为涉及到主体的多样化,这种美感的分析,就产生了不准确或不完善。(p.147)

在做美感分析的时候,只是引用文艺作品是不够的,最好是能引用到文艺家的访谈录,最好是还能有读者的一些记录同时对照。美感分析不单单是一方的,即使是一方的,也是多面的。(p.147)

晚上

按照其想法,在美感分析之中,不可割裂逻辑、直觉、知觉。因为这都是有机的统一在人的身上的,没有人可以此刻有这些而没有那些,没有人是“美感的人”而不是“实用的人”、“科学的人”。(p.153)

其所讲到的一个“传达”问题,也就是把心中所想演示出来,是很有趣的问题。几乎可以在讨论美感分析时作为专门一章分析。(p.155)

2/3页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篇三

第一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一):形象的直觉

(Intuition形象,Perception意义+形象,Conception意义+抽象)美感经验等于形象的直觉。如果联想到“玫瑰是木本花”,就失其为直觉了。在美感经验中所接物者只是形象的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而不是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意义)。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于一件事物所知的愈多,愈不易专注它,愈难引起真正纯粹的美感。

美感经验聚精会神,使意象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单纯世界。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感经验的特征。物我两忘才能凝神。在欣赏文艺时我们暂时忘去自我,由意志世界移到意象世界,所以文艺对于人生是一种解脱。在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也没入我,我和大自然打成一气,在一块生展,在一块震颤。

艺术家和诗人的长处就在能够把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艺术家们把这些分别、这些名称和这些意义都忽略过去,专以情趣为标准,重新把这个世界的颜色、形状和声音组合处条理来。

The antimony of distance: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超脱经验。

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

远(形式/理想主义/普泛化、抽象化) vs. 近(内容/写实主义):主观的经验须经过客观化而成意象,才可以表现于艺术(西厢记:“软玉温相抱满怀,春至人间花弄色,露滴牡丹开。”)。应要从极繁复的社会习惯和厉害观念中划出,专当作一个意象来观赏。

戏剧的化妆,雕刻的抽象化,图画的缺乏远近阴影,诗的音韵之美,都可以叫我们把日常实用世界忘去,无沾无碍地来谛视美的形象。

移情作用和一般外射作用的分别:

1. 在移情作用中物我必须同一;

2. 移情作用不但由我及物,有时也由物及我,是双方面的。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还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亲领身受地分享其中人物的生命,文艺上客观和主观的分别很勉强。

一座阴暗的房屋是一个亲爱的亡友住过的,我如果因哀悼亡友而觉得它凄惨,那只是联想;我如果因为它本身的线纹、色调、形状而觉得它凄惨,那才是移情。

移情作用只是一种美感经验。

在美感经验中冲动虽放散到运动器官而却不至引起动作,因为动作都有目的,意识全为形象所占住时,便想不到实用的目的。这种未受遏止而却亦未实现于动的冲动是美感中的一个要素……形象在意识中既会完全孤立,我除它以外便不想到任何事物,自己的运动和运动感觉自然也被遗忘……我不把运动感归原到己体而把他们外射到形象上去。

形象能否引起美感,就看它在意识中能否孤立,它在意识中能否孤立,就看它是否合适我们的身体组织。内模仿。

直觉就是凭着自己情趣性格突然间在事物中见出形象,其实就是创造;形象是情趣性格的返照,其实就是艺术。形象的直觉就是艺术创造。因此,欣赏也寓有创造性。

如果自己觉到快感,就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消失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

创造和欣赏根本只是一回事,都是突然心中直觉到一种形象或意象,批评则是创造和欣赏的回光返照,见到意象之后反省这种意象是否完美。

并非说美感经验之前(了解)后(反思)不能有名理的思考(所以不能把艺术和道德绝缘)。

联想虽然不能与美感经验同时并存,但是可以来在美感经验之前,使美感经验愈加充实。

音乐所联想起的情景与音乐本身能融化成一气,它就能增大音乐所引起的美感,不比偶然的散漫的联想有破坏美感、意象孤立的毛病。

一座房子如果是亡友的住所,使你觉得它凄惨,那只是联想;如果它因为线纹、颜色的配合而使你觉得它凄惨,它就算是能“表现”凄惨的情感,就能起移情作用。

表现=融化

尼采:宇宙全是罪孽,人生全是痛苦,如从道德的观点去看它们,它们简直就应该毁灭。但是如果从艺术的观点看,这罪恶贯盈的世界和人生实在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庄严灿烂的图画。

理查兹以为我们如果要尽量地发展人的可能性,须走文艺的路,因为在文艺中相反的冲动可以调和(个人内部)。还能消除隔阂,把人类的情感融成一片(人际的)。

古代的人说:“为道德而艺术。”近代的人说:“为艺术而艺术。”英国小说家劳伦斯说:“为我自己而艺术。”真正的大艺术家大概都是赞同劳伦斯的。

(关于自由)最高的善是“无所为而为的观赏”(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美不仅是一种善,而且是“最高的善”了。

作者自己的“表现”的需要有时比任何其他目的更重要。

艺术伸展同情,扩充想象,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广真确的认识。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础。

艺术的功用原在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既已完美,艺术便成赘疣了。

近代艺术所着重的不是类型而是个性。魏尔兰:“不要颜色!只要毫厘之差的阴影!”人类心灵欢喜到精深微妙的境界去探险,从前人的类型和普遍性已经不能引人入胜了。

自然好比生铁,艺术作品则为熔铸锤炼而成的钟鼎。艺术家的熔铸的烘炉和锤炼的铁斧。熔铸锤炼之后才有形式,才有美。

Rubens木刻:人物由我们这方投影到画的里层去,而树林却由画的里层投影到我们这方来,光线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出来。歌德:自由心灵能超越自然,使自然迁就他的卓越的心裁。

美不能完全当作一种客观的事实,主观的价值也是美的一个重要成因……不能专门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所见到。

唯心派美学:美的特征为“无限”和“自由”。艺术的目的就在超脱自然的限制而表现心灵的自由。但……(看罗丹、听贝多芬、或是读莎士比亚)谁先想到“自由”、“无限”种种概念和理想,然后才觉得它美呢?

如果美全在物,则物之美者人人应觉其为美,艺术上的趣味不应有很大的分歧;如果美全在心,则美成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它何必附丽于物,固是问题,而且在实际上,我们审美并不想到任何抽象的概念。

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快感是美的后效,并非美的本质。所以艺术不是一种快感。)

美既不在内容(情趣),也不在形式(意象),而在它们的关系——表现——上面。

无论是创造者或是欣赏者都必须见到情趣意象混化的整体(创造),同时也都必须觉得它混化得恰好(欣赏)。

直觉是最单纯的,是在知觉和概念之前的知的活动。它的对象只是单纯的未经肯否的意象。

艺术不可分类。

我们把美感经验解释为“形象的直觉”,否认美感只是快感,排斥狭义的“为道德而文艺”的主张,肯定美不在物亦不在心而在表现,都是跟着克罗齐走。同时,我们否认艺术的活动可以挤入美感经验的狭窄范围里去,承认艺术与知觉联想仍有相当的关系,反对把“美感的人”和“伦理的人”与“科学的人”分割开来,主张艺术的“独立自主”是有限制的,这都是与克罗齐背道而驰的。

克罗齐美学三大毛病:机械观;他关于“传达”的解释;他的价值论。

(针对机械观)美感经验只能算是艺术活动中的一部分。

(针对他关于“传达”的解释)在他看,心里直觉到一种形象或是想见一个意象,就算尽了艺术的能事。他否认传达本身是创造,或是艺术活动……他没有顾到艺术家在心里酝酿意象时,常不能离开他所常用的特殊媒介或符号……传达所用的媒介往往可以支配未传达以前的意匠经营。创造意象受传达的影响,还不仅在媒介,最重要的还在心理的背景(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情的需要)。

(针对他的价值论)应该承认“表现”在“恰到好处”这个标准点以下有许多程度上的分别,所以艺术范围之内不但有美丑的分别,而美的本身也有等差。

艺术和游戏都要在实际生活的紧迫中发生自由活动,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于是把意象加以客观化,成为具体的情境。这就是所谓“表现”。不过纯粹的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则有社会性,它的要务不仅在“表达”,而尤在“传达”。(于是)原来(游戏)只是借外物做个符号,现在(艺术)这种符号自身却要有内在的价值;原来只要表现,现在这种表现还须具有美的形式。游戏杂用金砂,无所择取;艺术则要从砂中炼出纯金来。

创造的定义可以说是:“根据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们加以剪裁综合,成一种新形式。”凡是创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综合,创造的想象是这种综合作用所必须的心灵活动。创造的想象含有三种成分。

(一)理智的:分想作用(dissociation),是选择所必需的;联想作用(association),是综合所必需的。

美感都起于的直觉,所以文艺作品都要呈现具体的意象出来,直接撼动感官。……在文艺中概念应完全溶解在意象里,使意象虽是象征概念而却不流露概念的痕迹,好比一块糖溶解在水里,虽然点点水之中都有甜味,而却无处可寻出糖来。“寓言”大半都不能算是纯粹的艺术,因为寓言之中概念没有完全溶解于意象,我们一方面见到意象,一方面也还见到概念。

(二)情感的

一般人以为联想不依逻辑,全是偶然的。其实它不依逻辑是真,说它是偶然,则不符事实。它也有原因,也有必然性,不过使它具有必然性的原因不是理智而是情感。……情感和意象都是生生不息的,时时刻刻都在创造中。

创造的想象却须把散漫零乱的意象融成一气。把原来散漫零乱的意象融成整体的就是情感。

饥寒可以忍,垢辱可忍,烦恼可忍,一切可以摆脱,独有艺术不能摆脱。艺术家的胸襟大半如此。他所以不能放弃艺术者,就因为受情感的驱迫(贝多芬有一个时期以人世为苦,烦闷想自杀,因为胸中蕴藉没有泄尽,所以隐忍不死。)(catharsis)(弥补)

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不仅在有深厚的情感,而尤在能把情感表现出来。他的创造要根据情感,而在创造的一顷刻中却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一定要把它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种意象。他自己对于这个情感一定要变成一个站在客位的观赏者,然后才可以得到形式的完美。

(三)灵感

第一,潜意识的活动大半仍依联想作用。在潜意识中联想不受意识和理性的节制,活动更较自由,所以潜意识的想象比意识的想象更丰富,在意识中所搜索不得的往往可以在潜意识中酝酿成功。不过因为缺乏理性的节制,潜意识的想象也往往较错乱无章。所以潜意识所酝酿成功的往往经过意识的润饰,才能成为完美的作品。第二,在潜意识中,情感的支配力较在意识中更大,这也是因为理智弛懈的缘故。潜意识估定价值的标准也全是情感,意识所认为细微的东西,如果带有浓厚的情感,在潜意识中可以占极重要的地位。创作受情感影响,大半都在潜意识中。

意识作用弛懈时,潜意识中的意象最易涌现。招邀灵感的方法也很可注意。欧阳修:“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尤可以属思耳。”音乐,鸦片,酒,强烈的日光以及骑马,登厕都有催眠的功效。

张旭:“吾始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我们常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一遇挥弦走笔,它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动作。在作品的表面上虽不必看出这些意象的痕迹,但是一笔一画之中都会潜寓他们的神韵和气魄。这些意象的蕴蓄就是灵感的培养。

天才都需要人力来完成,在文艺方面尤其是如此。概括的说,文艺不能不借助于人力者有三大端。

(一)蓄积关于媒介的知识。法度原来是自然习惯造成的,在开端者本出于自然,在后起者却不能不学习。

(二)模仿传达的技巧

苏东坡的“成竹在胸”是直觉,是欣赏,是创造的初步。画在纸上才是创造的完成。

艺术的创造都不过让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发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谱在乐调里或是刻在石上。这种筋肉活动像走路泅水一样,都从习惯中得来,不是天生的。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人力。

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学习(尝试、模仿)它的特殊的筋肉技巧。艺术的成就本来在创造,而创造却须从模仿入手。生命是连续的,创造并不是从无中生有,只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所谓“旧经验”涵义甚广,上文所说的关于媒介的知识是一种,现在所说的筋肉技巧也是一种。

苏辙:“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到我自己做诗文时,喉舌筋肉也自然顺着这个痕迹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从此可知文人所谓“气”也还是一种筋肉技巧。

(三)作品的锻炼(反省的创造,直觉的创造)

直觉之后都需有反省。意象是生生不息的,直觉到一种意象并非难事,所难者在丢开许多平凡的意象,而抉择一个最精妙的意象。一般平凡的作家大半苟且偷安,得到一个意象便欣然自足,不肯作进一层的思考。……要投到深渊里去披泥探珠。

陶渊明专在性情上做根本功夫,他的诗正如姜白石所说“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自是圣品;苏东坡是从难处做到平易,所以虽平易而不俗滥;袁子才入手就是平易,便流入下乘了。

从难处入手,便是从锻炼入手。锻炼有两个目的,一是避免不精确,二是避免平凡俗滥。它不容有丝毫苟且,所以是“艺术上的良心”的表现。这种功夫常须有绝大的意志和忍耐性才可以做到。李长吉的母亲常骂李长吉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文艺作家必须同时是自己的严厉的批评者。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烟雨江南。”气概美/刚性美/sublime(雄伟);神韵美/柔性美/grace(秀美)。

雄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世间有两件东西,你愈默想它们,愈体验它们,它们愈使你惊羡敬仰:一个是在我们上面的繁星灿然的天空,一个是在我们心里面的道德律。”

受移情作用的影响,我们不知不觉地泯化我和物的界限,物的“雄伟”印入我的心中便变成我的“雄伟”了。在对着“雄伟”事物时(心境是复杂的,有变化的),我们第一步是惊,第二步是喜;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的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

秀美

一派人说它是由于筋力的节省,一派人说它是由于喜欢亲爱的表现。……我们不但觉得秀美的事物表现轻巧的运动,并且还觉得它是向我们运动,来亲近我们,我们所以觉得它和蔼可亲。物理的同情引起精神的同情。

人性是善的,也是恶的。只见到恶的方面便说看悲剧是幸灾乐祸,这看到善的方面便说看悲剧是由于同情心。这对于人生的真面目和悲剧的真面目都是没有看得清楚。

黑格尔从道德观点去看世界,以为世界处处呈现理性。叔本华把这种泛理主义推翻而代以盲目的“生存欲”,看出人生处处是苦,于是“世界何须存在”遂成为问题。尼采说,生命只是罪孽苦恼,实在像叔本华所说的,你如果从道德观点着眼,你决寻不出理由来辩护世界何以应存在。世界的存在只能从艺术观点去解释。这花花世界虽然充满着灾祸罪孽,但是如果你从狭窄的现实圈套里跳出来看看,它确是多么光怪陆离的一幅图画!……如果觉得这世界不是好居住的,你就把它看成好玩赏的也很好,何必太拘泥呢?

哲学家关于悲剧的结论大半是从他们的全部哲学演绎出来的,不是从研究作品归纳出来的,所以像游丝悬在虚空里。他们的弊病在偏,以一点心得当作全部真理。幸好这个世界里哲学家占极少数,不懂得黑格尔,叔本华和尼采的愚夫愚妇们也还能欣赏莎士比亚或是易卜生。

悲剧的喜感不单起于情绪的发泄(亚里士多德,弗洛依德)(“距离”太近),尤其重要的是起于艺术的欣赏。“悲剧何以发生喜感”的问题就是“艺术欣赏何以能消净哀怜和恐怖所带来的痛感”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以第二章所说“心理的距离说”为最圆满。

在成功的悲剧中“距离”不太远,因为它所表现的是合于情理的事实;也不太近,因为悲剧的语言是经过艺术陶铸出来的,它的人物和情节是想象的,不寻常的,于近情理之中却含有若干不近情理的成分,不致使观者误认为戏剧为实际人生。凡是真正的悲剧都绝对不是写实的;凡是善于观剧的人也决不让寻常实用的情绪来混乱美感。

一切艺术到精微境界都求逼近音乐;因为艺术须能泯灭实质与形式的分别,而达到这种天衣无缝的境界的只有音乐。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表现,都是实质和形式婚媾后所产的宁馨儿,有实质无形式则粗疏,有形式而无实质则空洞。绝对否认音乐为表现的艺术,这实在是形式派的误解,不过表现派以为音乐所表现的是固定的具体情思,也是没明白音乐的真使命。由普遍的抽象的情调而引起特殊的具体的情思,这是由全体到部分的联想。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