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于是集》读后感精选

《于是集》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3 01:26:14
《于是集》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9-13 01:26:14   小编:

《于是集》是一部充满哲思的小说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生活中的种种琐碎和不易察觉的细节。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揭示了个体在现实中的无奈和迷茫,以及对真实和自我认知的思考。读后让人深思,引发对生活的反思和对自我意识的思考。

于是集读后感第一篇

剑华重义重情,这种品性自然流淌在他的怀旧文章里,每一篇出,我都一气读完。剑华的哲思也脱不开他生活中的品性和感悟,这一点,在他的大部头著作里不那么明显,而在这本书里的书评、追问等短文里可以清楚读到。

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哲学家 陈嘉映

我与梅老师结识于一场“人工智能跨学科”研讨会。此后我们迅速地带领学生们开展深入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讨论中每个人闪烁着光的眼睛清晰地展现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读《于是集》也如此。该书涵盖主题广泛、内容丰富而深刻,在阅读品味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看到跨学科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张敏

作者是地道的哲学美食家,康德的灵魂追问与大山倍达的空手道哲学在这本书里比邻而居,自我具体而微的生命体验与对人工智能的宏大辨析遥相呼应,他在思想的海里悠游,不带一丝倨傲。

梅雪风 资深媒体人、影评家

剑华是一位哲学学者,同时习武:八闪翻,翻子拳的一种,而令我印象深刻的并非他如何“文武双全”,而是他能将哲学与武术皆极为自然地融于其生活之中。他的生活与思想从未分离,据此足可抗拒形而上学,实现多元化的知行合一。不同于学术专著,在《于是集》中,剑华知与行的包容性、融合力与广度,得到了最为生动的展现。

朱岳 小说家

于是集读后感第二篇

文|吴芸菲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去年11月下旬,梅老师发来一本随笔集初稿,嘱我给集子想个名字。当时集子的名字是“越界之思”,算是眼下问世的《于是集》的前身。起书名需要灵光和巧思,我和这些能耐绝缘,但好奇心作祟,还是一口气读完了稿子,胆儿肥,就收录的篇章编排提了些意见。怎料想,梅老师和责编罗庆老师按建议重新修订书稿,到正式定稿发排,已是今年1月。过了近半年,集子才得出版。可以说,这本集子是在这些来回往复的过程中定型的。

我还记得,去年12月初的一个中午,梅老师约罗庆老师、子依和我在鼓楼附近的一家淮扬馆子吃饭,饭后移步至隔壁的鼓西33改稿。之后春天的某个中午,也因这本集子,我又在同一家馆子结识了江湖儿女刘翔老师、秃顶协会会长朱岳老师和影评人梅雪风老师。每次小聚都是梅老师买单,无一例外。

这些对我当然都不是无关痛痒的琐碎小事。细说起来,我是因这本集子才和梅老师熟络起来的。这并不是说,此前就毫无交集,而是说,我对其人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和理解。事实上,我们在2017年秋天就认识了,彼时,我刚去首师大读研,梅老师还是哲学系系主任。第一次见他是在入学后系里组织的第一次讲座上,吴增定老师讲《现象学与谱系学:尼采哲学的双重面相》,现场人满为患。我一眼就留意到人群中一个戴帽子且眼神炯炯的人,心想,这人肯定很聪明。7年过去,论为人为事,论重情重义,梅老师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

这样的品性构成了这本集子的精神底色。对这底色作一番人类学意义上的追索,应该是件好玩的事,从去年冬天开始,我在不同场合听梅老师谈起他未来的写作计划,其中一项是写龟坪河的人与事。梅老师在后记里说,“偏远山区十八年的生活经验是我的精神后援”,依我浅见,这部未来之书或可破译其精神底色之密码。

和去年相继出版的两本大部头专著《直觉与理由》、《即物以穷理》不同,这本《于是集》既非高头讲章,也非随笔漫谈,而是凝结了梅老师本人多年学院生活的的行思集。第一部分“读书”和第二部分“追忆”是大宗。读文集的好处是能看清作者的系统思考是怎么生长出来的;也更活泼更少修饰,更能看出作者的真切思考,见情见性。这些思考围绕意识、智能、因果、自我等问题展开,与认知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接壤乃至交织,在各门学科普遍画地为牢之时,收入集子的这些书评、短议、对话和追问为爱思考的同道营建了共同讨论的平台,而这本就是“哲学”的应有之义。

处于该平台中心地带的则是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分合关系。考索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锚定哲学的位置,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收拢在有感之知的领域,非这篇小文所能为,也非本书所欲为。但这些思考的确会把我们引向这一根本问题。收入本书的短论当然不意在就此作出回应,毋宁说,它们呈现了相关领域的思考动态,为读者自行思考做足铺垫。比如,《一次被忽视的因果革命》一文概述了朱迪亚·珀尔在因果推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等方面的思考,用科学方法追问因果关系,他认为,人类智能比人工智能优越的地方在于前者具有因果推理能力。好奇多思的人难免停留于此,开始忖度珀尔的判断有无道理: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何在?具体来说,需要琢磨的是人/有机体和电脑的区别,而非人脑和电脑的区别。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如何改善人工智能的水准、人工智能如何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诸如此类。有意思的问题也许是反过来的,即,通过对人工智能的了解,更适切且深入地理解我们自身。说回珀尔的论述,远更艰巨和繁难的问题也许是:除了科学方法之外,也就是建立因果理论之外,我们还能怎么来理解因果概念?

若说这本集子哪儿读来不大过瘾,大概是书评和议论部分略为平铺直叙,缺乏辩论深度,不大能看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述”远多于“评”。好在,这份节制放怀旧文章里格外妥帖,第二部分“追忆”和第四部分“行动”我读得最兴味盎然,这两部分最见梅老师的心性,若用一个字概括,我会说是“淡”。那些浓得化不开的恩怨情仇、芜杂琐屑被悄无声息地一笔带过,甚至销声匿迹,深藏于心。这是我辈难以望其项背的气量与心胸,像极了入秋后北京的天空,高远辽阔,清透通达。是为江湖儿女。

我对“侠”的理解,从不来自金庸小说,而是来自梅老师。巧的是,他习武。印象中,他家里放着一杆红缨枪,忘了来历,估摸着和他家乡秭归脱不了干系。之前也在微信群里看过一段他打拳的视频,在一片光秃的田里,少年模样,身手极佳,可惜至今都没现场看他和人过招。唉唉,论及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要说我最感到遗憾的,非错过教头餐厅莫属。

嘉映老师把哲学活动理解为“通过说理达乎道”。智性上可以致力于追求得更远,可精神上不见得要通过文本学得更深,因为所谓的道、精神更多跟经验连着。就此而言,与其通过文本反复钻研,最后达致深入的体会和感知,还不如扩大经验面和知识面,在此过程中同样能达乎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说到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修炼,梅老师是我的老师。

这是为“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做了一个小小的注脚。

于是集读后感第三篇

在《于是集》出版前很久我就听说过这个名字。

2023年深秋午后,我和梅老师、余玦在偶然发现的咖啡馆里闲聊。梅老师把他写佛光寺的一首诗发给我们看,问我们的建议。小小的路边咖啡馆里只坐了我们一桌,从诗的字句到“什么是元宇宙”,从人工智能到贾平凹和莫言……梅老师突然说起,余华有个很有意思的习惯,小说里面动不动就出现个“于是”,但上下句之间又没有什么真正的递进关系,就像是一个停顿,开启一种偶然,和人世间的其他事情一样,相互间连着空格。

也许这更接近常态。

因为一簇一簇的事件背后有复杂的因果,因果也一簇簇,于是我们暂且用“于是”占位。被“于是”所替代的东西要等到更多的因果逐渐清晰之后,才慢慢显现出来。

因而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感兴趣的问题,潜意识与困惑,总是先被无数个“于是”连接。将这些“于是”连接在一起的是背后的统一性,统一性指向这个人本身,它不断被丰富,被重新解释,处于变化之中。每一个“于是”所代表的内容也随之改变。但不变的是,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中始终充满着有待更迭的停顿。

从这个意义上说,《于是集》是个很贴切的名字。每个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中出现的不同主题,硬核学术与对往事的追忆,被某种同质的东西拢在一起。

书的内容乍一看可谓纷杂,有还原的和非还原的物理主义、人工智能与因果推断之间的关系,对一些中外学者学术观点的评论和总结,以及一些为师友写的短文。

对我最有帮助的是讨论物理主义和人工智能的部分。人工智能近来一直是热门话题,我也一直停留在朦胧的一知半解,唯一的一点理解来自梅老师在大槐树烤肉里聊过的只言片语,深知这个领域交叉着心灵哲学、神经科学等等难啃的经,于是便自动绕过了。这一次能反复翻阅文字,老牛拉破车地又理解了一些。

梅老师在书中谈到了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弱的人工智能是传统工具的延伸,机器人类似于传统工具,有时能够在专项领域中做出超越专家的事情,但无法做出小孩子很容易做到的事,比方说通过因果关系进行学习,根据当下情境做出选择。强的人工智能是大脑的延伸,不同于弱人工智能用大数据做小任务,强人工智能具有因果推断能力,能够像乌鸦喝水一样用小数据做大任务,这说明了在机器识别的语句之间产生了理解性的联系。所以说,要回答AI是否可能替代人类,首先需要回答AI是否能够具有因果推断的能力。而这又关联于我们如何理解人类所具有的因果推断能力,或者说如何理解人类本身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人类的意识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在这个层面上,乍一看可以分为物理主义者和二元论者两种方向。物理主义者认为,从本体论上说,除了物理事物之外别无他物存在;从认识论上说,物理科学可以描述和解释所有存在的(物理)事物,也就是说,所有事物最终都要锚定到物理事物上,所有的科学最终都要归总到物理科学【p48】。从这个角度出发,一些物理主义者倾向于相信强人工智能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人从本质上说也是机器,那么机器就可以实现人所具有的能力。而二元论者认为人是一个心身二元体,人所拥有的心灵是机器无法效仿的。因而机器始终无法效仿人类。

但情况又没有这么简单,例如,物理主义者侯士达认为,常人眼中所谓的“自我”其实是一个幻觉,我们的自我感知来源于自我指称。来源于我们在生活中大量使用“我如何如何”这样的句子并且同时根据事实情况判断句子的真假,因而在相互交错的句子中形成了人类惯有的自我理解模式。因而,既然人类的意识本身就是围绕着自我指称产生的幻觉,那么问题主要就不在于机器能否具有意识,而是在于机器能否具有人类的推理能力。而当今的人工智能基于逻辑推理和统计推理这些形式化的推理,真实的人类并不做这类形式化推理,人类与世界打交道的基本方式是做类比,因此以形式化推理模式为基础,不可能实现能够做出因果推断的强人工智能。

而二元论者查尔莫斯认为,如果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推理,那么人类总是可以找到终极算法,问题在于机器能否具有和人同样的意识【p51】。与物理主义者不同的是,他认为意识不能被还原为物理事物,意识和物理事物一样属于世界中的基本事物【p50】。在他看来,机器可能会具有意识和理解,不能简单地因为人具有生物性的基础而机器没有就断定机器无法具有人类的推理能力,只要机器能在功能上模拟人脑就可以了。因此他认为奇点在逻辑上是可能的。

梅老师还提到了现象学家德雷福斯的观点。德雷福斯认为,具身性是人类认知的一个特征,具身行为中有身体意向性支配的行为和明确意识指引的行为,其中身体意向性行为是熟练的行为,明确意识指引行为是不熟练的行为,人类学习的过程是从不熟练到熟练,从意识导向变成身体导向,“而这种具身的和周围环境互动的学习过程是基于推理的人工智能所缺乏的”【p86】我们对一个物体的理解总是发生在物体出现的周遭环围之中,物体首先不是作为一个抽象的对象呈现给我们,心灵所认识的世界也不是单纯的物理世界。这可能意味着需要思考的问题不仅限于人工智能可以具有什么样的推理能力和什么样的意识。

在人类与机器的关键区别中我最能体会的是德雷福斯所说的具身性意义。

人类的记忆中储存着大量的感觉符号,这些感觉符号可能是食物的味觉、微风的感触和对旋律的体会,这些符号在出现的时刻携带着空间的烙印,又在重返记忆的时刻以不同的样貌呈现。这或许是一个物理探究无法还原的过程,如果说生命本身并没有既定的意义,那么反复理解的过程,或者说生存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就像梅老师在书的末尾说的这一段:“所谓万物具有某种精神性,并非时下的泛心论。而是天地一切事物乃至那些不可见的微观粒子,都因人类的认知而变得富有意义。物理学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生命的意义不从它是巨大的粒子这一个事实得到彰显。毫无疑问,生命建立在巨大粒子集的基础之上,一旦生命成其为生命,就具有了自主性。对生命意义的解释,就需要在生命的同一个层次上得到解释。不管生命为上帝所造,抑或自然演化,总要在世界之中有所作为”【p316】

我觉得这一段话像极了这本书,书中科学性很强的学术部分和追忆式的生活叙事在作者并无虚度的学术生涯中被整合在一起:有治学的经历、思路的变迁、儿时田野的小说、友人的相聚和逝去的江湖……从数不尽的惊奇中来,到数不尽的惊奇中去,是闪亮的日子。

这本用行动与情谊写就的书于今天秋天出版,相距我第一次听说它的那个下午已经过去一年。与梅老师相识也快有十个年头。刚认识梅老师时听他聊过一些摇滚乐手,其中有赵已然,梅老师说那是从西北大地中生出的调子,天然而动人,还记得我曾回去找到现场来听,当时尚无太明显的共鸣,如今小十年过去,读到《于是集》中写赵已然那一处,又找来他的《再回首》,已觉难有的动容。不禁感到时光飞逝,年华增厚,愿能始终带着诚意,把自己的双脚更深地扎进土地。

梅老师在赠我的书上题词“给西西里队友”,东二环西西里是一个暗号,指书评开头说的那家咖啡馆,咖啡馆很小,几乎只有一个门脸,门脸上写的不是店名,只有一句“我将跳进纷纷的落叶”,我们仨因为这一句停了下来,买了咖啡在窗外的矮凳子上闲聊,叶落正浓,东二环的午后竟然慵懒,车流也不疾行,店内传来低声的爵士,喃喃絮语,老板披着毛衣走出来倚着窄门抽烟,听我们闲聊,一行尘埃中,烟线飘进店里,仿佛身处庙中。

人生至福是当下了无所求,不多也不少,小得盈满。这一瞬算是平淡悠然,像一碗水刚添平,晶莹而不漏。秋天将至,将这篇拙劣书评献给老友,人生如梦,我们还将跳进那纷纷的落叶。

转引自“学人Scholar”公众号,作者陈怡凝,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浪出版公司社科部编辑。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