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追爱》经典观后感1000字

《追爱》经典观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9 18:30:21
《追爱》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29 18:30:21   小编:

电影《追爱》讲述了一对年轻恋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坚持信念和爱情的故事。影片通过展现两人在逆境中的成长和奋斗,表达了对爱情的珍视和坚守。在人生的道路上,爱情是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变得更坚强,更勇敢,更有信念。

追爱观后感篇一

Linda只是一只一直被关在笼子里不甘被驯化的小野兽,一旦逃出牢笼就发足狂奔,但又没有方向,全屏动物般的本能四处乱撞。她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有的快乐来自男人以爱为名义的认可。别再说什么女孩只有当bolter和stayer的选择,那可是大变革的转折点。不说许多杰出女性吧,同样是大时代变迁下的旧贵族,《唐顿》的小姐们也能获得成长。只能说LINDA他们家就像是贵族里的红脖子,受教育才是女性成长的必需。

追爱观后感篇二

女孩,不必那么极端,要么坚守要么逃离。希望未来的女孩们有更多的选择,可以不像Fanny也不像Linda。

我想每个女孩心中有Fanny也有Linda,女孩不必担心不必害怕,不必内疚不必负罪,坦荡的面对自己的软弱、欲望。尽情欢愉追逐野心认真,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也是女人的。我们是世界的主人,我们站在宇宙中心万物的中间。我们左手有工具,右手有图纸,脚下有鞋,头顶有蓝天。

还在犹豫什么,走向前。即使黑暗、即使困难。我们就在那儿,思考、生活、学习、成长。

追爱观后感篇三

lily的戏,只看过《灰姑娘》和这一部,一对比起来,这里的lily太鲜活了,《灰姑娘》只是套路。

我很喜欢国外女演员的力量感,Lily在剧中有好几场沐浴戏,并没有给我感觉到情色,反而是觉得她的身材很有力量感,对国内的审美来说,甚至有点魁梧,但我真的很喜欢,感觉这样的身体能冲破一切困难。

另一方面,这部戏里,Lily让我感觉到了精致感,脸蛋长得很有特色,有几个镜头扫过众人群的时候,第一眼我就看到她的脸了,这是在《灰姑娘》里没有的感觉,《灰姑娘》里,我真的觉得她长得没有特色,是漂亮的,但没有特色。

追爱观后感篇四

短短的三集却讲述了多数女性的一生,剧情里每个女性都是一个缩影。琳达和范尼是主线,一个代表着冒险,年少时城堡的封锁让她成年后不停的想要冲破牢笼去追求,尝试,感受,外面鲜活的人,丰富的事充满了吸引力;另一个有过良好的教育,遵循世俗的规定过着相夫教子安稳的生活。虽然有一样的成长环境,但两个不同的天性,引导着各自选择不同的路。琳达死于二胎的结局让我惊讶又意外。惊讶的是导演会选择这样的理由结束了整个剧,意外的是这样的结局也在情理之中,最后抱着两个孩子回来的范尼好似当年的艾米丽姨妈,巧妙的设计又一次点题,命运之轮的的轮回。如果没有死,琳达会在战争结束后继续冒险的生活还是会随着阅历的加深有新的感悟而有所改变,很难预料。每个人的选择和大环境息息相关,希望大家不只有逃离和坚守两个选择。

追爱观后感篇五

看到三联写的推荐,春假在看,是我喜欢的风格。一开始看觉得自己totally是个Linda(这也是我的英文名),缺爱时的孤单忧郁令人感同身受。但其实我也有Fanny的印迹,相夫教子,平淡幸福的小日子,有个跟你一样欣赏bookshop的丈夫,妇复何求。也许每个女孩都是Linda和Fanny的混合体。而真正的Bolter说的话也很在理:you dont always have to be good. 坏女孩和好女孩其实是同样痛苦,坚守条条框框如果让自己难受,那就要学会放下。

是很符合我心境的剧集,看完也给了我最近思考的一些问题的答案。

另外Lily看起来好像越来越顺眼了(笑)。从灰姑娘开始就不喜欢她。一个占着我最爱的Lily和James名号的女孩。从2021.09失恋看《战争与和平》开始有些喜欢她,方脸的娜塔莎,沙俄的风格,算是抚慰我当时的悲伤。如今这个的方脸的Linda,难产死时我亦觉得难过。渐渐能欣赏她的美了。

pps,Fabrice好迷人(笑)

追爱观后感篇六

韦恩十三岁生日那天,一如既往的早餐——花生酱三明治,韦恩领着妹妹詹妮弗,更小的妹妹简,还有两个磕磕绊绊的小家伙韦伯斯特和斯蒂芬,果然和他最沮丧,绝望时所想的一模一样的场景,妈妈做些永远一成不变的早餐,平静的看着自己的五个孩子,韦恩的小声抱怨着,心里第五千两百三十六次发誓,一定要离开这个家,去找寻生命的价值,自己生存的真正意义,而不是每天替妈妈照顾四个超级麻烦的小孩,妈妈目不转睛的看着眼她的五个孩子,然后对韦恩露出他这辈子从没感受到的宠溺的笑容,那笑容饱满似乎带着炙热的温度,融化了韦恩的心,一瞬间韦恩忘了自己刚刚发下的誓言,向前一步想要拥抱妈妈,眼前的女人却如同阳光下消散的小美人鱼,消失在孩子们的面前,留下的只有那一盘两年来每天被抱怨的花生酱三明治,韦恩愣住了,两年前的今天,妈妈躺在医院里的样子韦恩永生难忘,可是第二天孩子们就看到妈妈做的早餐,妈妈只是坐在那把她最喜欢的椅子上,不说什么,甚至不看他们,提示板上凉冰冰的写着不许靠近妈妈,永远一成不变的三明治,永远的不许靠近,直到她给最大的孩子一个宠溺的笑脸,在晨光中消散,除了韦恩,其它的孩子啃着自己的三明治,韦恩看着那把似乎还带着妈妈味道的椅子,回味着妈妈最后的笑脸,噙着泪水挨个拥抱了妈妈的孩子们,决定去韦斯莱太太那里碰碰运气,得到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追爱观后感篇七

默默生活久了 很久没有追求精神上面的东西 然而自己对精神层面又总有各种想法~ 比如爱情 感情… 人其实活得就是一个精神 没有了感情和精神 活着就像行尸走肉

与其说这是一个剧 倒不如说这是一个艺术品 其实很多地方逻辑上并不真实 但我却很喜欢 我总是从fanny和linda身上看到自己 这两种人都很纯粹 现实中的人是不会这么纯粹的 好人也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好 坏人也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坏。我总是看到自己的很多方面

剧中有句话重复了很多很多遍… 她们两个互相离不开 互相是对方的精神支柱 “ i am lost without you.”我觉得不管是导演还是这本书的作者,都在强调这句话 我有时候挺羡慕他们的这种关系的 生命中能有这样一个存在 一个精神寄托 可能不管到哪里都不会觉得很孤单吧 每次听到她们这么说 我都会羡慕一下 然后回想一下 自己人生中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开放和保守其实也是完全离不开的 开放自由的灵魂最终也需要回归 不然就是无根的野草 会有止不住的悲伤

全剧最后一幕是几个女人的对话,我感触挺深的,两位年纪大一点的女性,一位是放荡自由恋爱过很多次的,一位是保守传统的,传统一点的说希望以后女性能选择自己是谁,而不是选择嫁给谁。想想现在中国 女性不是还在选择嫁给谁吗?

追爱观后感篇八

我喜欢猎奇,但所有的“奇”都有迹可循!

就像这部剧的遇见虽然有点莫名其妙,不过和之前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部讲述双女主的故事,看国外的双女主电视很过瘾,一般都没有男人什么事。故事发生在一战到二战期间一户英国上层家庭——Radlett家族里,马修的女儿Linda和她的表亲Fanny从长大到结婚生子。这样一言一概之总觉得辜负了导演的“匠心独运”,先说一下我的感受,一看这个电影就感觉出来这是一部女导演的剧,结束看演职表还真是,导演出演了Fanny的妈妈,那位游戏人间的妈妈,那位被称为“脱缰野马”的人,那位活成了别人茶余饭后谈资的人。

当然Fanny的妈妈不是主角,马修觉得Fanny会走妈妈的老路,因为她读书上学。在马修的育儿观里,孩子不要上学,只能生活在他们的城堡了,确实,他们有个类似城堡的庄园。

双女主更像是女生的两种活法,一种选择了follow my heart,随心所欲,在爱里追逐,即使遍体鳞伤也甘之若饴,另外一个选择【克己复礼】相夫教子埋首于柴米油盐中,直到厌倦了眼前的男人。但二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管外界如何变化,Fanny永远都会把Linda找回来。

本剧是BBC出品,总共就3集,每集50多分钟,一开始没看进去,后期越看越香。

最喜欢的是本剧的配色、服化和英伦的风景!真美~

追爱观后感篇九

BBC的镜头一如既往精致,很爱两个女主角的扮相。看两个女人从少女时代到结婚生育,她们互为对方的镜子和风向标。

Linda不止一次对Fanny说过:“没有你,我会迷失方向。”

可是当时社会划定的女性的道路只有两种: bolter和stayer,在我看来就是要么dang妇,要么贤妻良母。

Linda浪漫的天性在小时候被父亲压迫,长大后逃离家庭又在众多情感漩涡中挣扎,受尽情伤却依然想追寻真爱。Fanny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由于从小被母亲抛弃,她的一生都困于理性和责任,从不愿抛下家庭和孩子,她的生活相对来说乏善可陈,因此她只能观察和记录Linda颠沛流离,为爱辗转的生活,并羡慕着如风般自由的朋友。

两个人的友情一直在接受考验,却历久弥新。Fanny是Linda最坚实的后盾,Linda是Fanny放不下的牵挂。

少女时,以为找到真爱就不再寂寞,其实只不过从一个笼子跳到另一个笼子。不同的是Linda不信邪地一直换笼子,浪迹天涯式地追爱,甚至为了滥情的法国公爵甘愿成为被圈养的金丝鸟。

战争再次为她们的命运渲染出共同的背景,两个女人再次同时生育,步调一致,Fanny把Linda从废墟中接走,一大家人开始相依为命。可惜,Linda的健康在那么多年的损耗中殆尽,这一次生育夺走了她的生命。

现在看来困在大宅子里的无所事事躺着,读书,问“现在是什么时间”的少女时代,反而是两个人最温馨的日子。

Fanny最后感慨说女人的一生只有两条路,bolter和stayer,但希望后来的女人能有更多的选择。那个时候女性工作仍是少见的。

现在我们的确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可以不结婚,可以不生育,或者可以选择少生。可惜经济下行的时代,女性是首先被波及的——求职更艰难,被迫回归家庭。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跳出设定好的框架,一切从尊重自己和爱自己出发。

追爱观后感篇十

首先很想吐槽一下英剧必死主角的毛病……不过这部还算可以接受,没有逻辑死。 对于我而言Fanny这个角色关于“坚守”的固执和“逃离”的排斥与向往的矛盾是很能体会的,倘若她身边没有Linda这样一股风,她也许并不会为此纠结甚至嫉妒。她会不会在梦里多次过上那种人生,那种母亲的、闺蜜的放纵自由的人生,也并不影响她会一直坚守在原地。 Linda这个角色自己说了太多了,她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追的是什么,所以一生都是一阵风,出现在很多人的生命里的鲜活的一截。只想说Lily James好可爱哦,她好适合这么惊艳的角色,唐顿里就是的,大家心里的小玫瑰。 Merlin……这个角色设置得我开始恨了,完全是我喜欢的那种为心爱之人接下所有苦难的,一把伞。风吹拂的路上经历多雷暴大雨,伞都会竭尽全力照拂她,还作得毫不费力。说实话我总会尝试拉郎一下这种角色和更“懂事”的相方,比如Merlin和Fanny好像就符合我的一种审美。可不会啊,只有风雨来临时,伞才有意义。 “梅林爱了她一辈子,她不知道。”这个弹幕出来的一瞬间我才从Linda的死里面回过神,开始替在她“耗费“生命的途中陪伴着一起“耗费”自己的伞悲伤起来。 Fanny母亲是个贯穿全剧的线,bolter,其实也是逃离者,是Fanny心中永远想触碰却厌恶的形象“楷模”……她谈论起爱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的论调,真的很像休格兰特在四婚礼和葬礼里说“什么等待挚爱的话,只会让人寂寞一生”。其实一直理解这些在感情里很洒脱的人,他们只是看得太清楚了,才选择活得模糊一点。可是,正是因为每一次都能和上一次一样认为是最后的、最伟大的、此生的爱情,才是人类试探性向本能发起的勇气吧。 也很喜欢这段台词:“我们希望多年以后,这些孩子的孙女们可以不仅仅只有逃离和坚守两种选择,不仅仅可以成为琳达或是范妮,无论和谁结婚,她们都能决定自己是谁。” 虽然不是每个时代都能让女性意识觉醒彻底,但至少每个时代都有女性正在觉醒。

追爱观后感篇十一

被抓去给这个剧的翻译做校对,连熬三夜。其实很喜欢E02&03,精致的服化道配文绉绉的台词,英伦贵族版我的天才(浪荡)女友,Fanny是人生的观察者而Linda是人生的体验者,她们是杠杆的两端,是彼此在这个世界上截然不同的另一个自己,Fanny冷冷清清而Linda风风火火,在一起时却又使彼此完整达到完美的平衡。我在我的粗茶淡饭里偷偷羡慕你的花花世界,你却说明知日复一日平凡生活的索然无味仍选择留下与之对抗才是最勇敢的事。

最爱的还是Lord Merlin,Andrew Scott实在是很适合演这种角色。Linda的热烈像一阵龙卷风把所有裹挟进去的人迷得神魂颠倒,Lord Merlin则是将Linda与爱情本身一眼看穿后却仍被她深深吸引。他过着恣意潇洒的生活实则无比清醒,是看清生活本质仍热爱生活的典型,他爱Linda但更爱自己,所以他没被卷进炽烈的爱情,所以他最后只有抱着Plon Plon落寞远去的背影。

我很喜欢最后的那段对话,自己也是深有体会,每次心动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何德何能遇到了千年一遇的知己,以为是从未体会过的稀有爱情,因为听信了长情的人说我们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人但只会遇到几个我们。可不是这样的,我是多情之人,对我们这样多情的人来说,遇到爱情遇到性遇到知己都不稀罕,爱情如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今天我和你对酒言欢明天我就跟别人私奔下海,在人生漫漫长路上大步流星边走边爱,除了我们自己,没有谁是我们一生的挚爱。明白这个道理后便很少再为心动奋不顾身,更多的是心动就去抽根烟喝杯酒,吞云吐雾天旋地转中感受那无处安放的多巴胺慢慢死去,然后睡一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毕竟,心中小鹿永远不会苍老,今天东撞一下明天西撞一下,习惯就好。

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自己永远生活在the front line of what’s happening in the world,在热闹的世界里忘情地相爱,一头扎进时代的滚滚洪流,既然最后都要死去,不如先风风火火地热烈一场。

最后,祝所有女孩的身体里都住着Linda与Fanny的共同体。

追爱观后感篇十二

今年为了学习几乎抛弃了看剧,结果无意就看到这么好的一英剧,《追爱》,即便达不到年度最佳,起码也是4月最佳了。

如今想要看到没看过的桥段也太难了,其实这剧一开始让我有点厌烦,但琳达在巴黎车站大哭而那法国人站在旁边大笑的一段令我爆笑,而后持续好笑,一直到结局,沉默、落泪、长叹。这比《我的天才女友》好太多了吧,第三集的镜头太美了,恍惚以为是《信条》附身。只能说流行与不流行的差别不太大了,真正好的作品都是不火的,哎!

琳达这一生都在到处寻找,有资义、共义、本国人、外国人、跟自己相仿的、跟自己相差很多的、合法的、违背伦理道德的,但其实到头来,全是一个样。

每个人都会觉得别的地方的人更差,有时候又会觉得别的地方的人更好,其实哪有什么地方不地方,最后都是人。

道德与罪人,全是他人的评判,人类最可惜之处在于,总要为了他人的评判而活着。

不要总是追“爱”,要追真正的爱。有一致的信仰、爱好、追求,并不等于结婚,因为结婚不等于爱。爱,是全世界最纯粹的唯一,跟其他任何无关。但这份永远追逐还是令人触动的,像《飘》。

安德鲁斯科特,总是演到最智慧的角色,也是神奇。此月中我与人交谈时还突然想起《伦敦生活》。这里他最不“爱”琳达,最不“爱”女性,也却是剧中所出现的男性中最真正最长久的爱,所以,愚蠢的人类啊,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了吗?

芬尼演员在这里竟然这么美,她小时候一定是像洋娃娃。她说了一句话,同样令我爆笑:“我发现这场战争对我们这些女性来说其实是很棒的机会,战争对于女性真是一件好事。”

芬尼,一直在思考。小时候,写日记;成长中,接受教育;当经历一切后,总结感悟人生。

这就是受教育的重要性,男权模式下为什么会不允许女性接受教育,不是女性天生不适合,而是如果所有女性接受教育,就不再会有像琳达这样的人了,也会逐渐使像芬尼这样的人觉醒。这也是为何安德鲁斯科特最开始见到琳达,就想让她上学,可琳达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还是在说“如果”。

剧中人在最后一幕说:“我希望在几十年后,这些孩子的孙女,可以不仅是留或走,可以不仅是芬尼或者琳达,可以决定自己是谁,无关结婚的对象。”如今,英国的女性不用再像这二人一样,只有两种选择了,真好。

不过,有些事情也是亘古不变的。人这一生需要爱的其实太多了,这世界是又好又差的,但这才是世界啊,蛊惑了众生,让人不断追逐,却从来不能把控。

想来琳达一生其实也没有真正见到全部的世界,最该接触的,恐怕是佛法,无苦集灭道,才是她最终的追求啊。

如果芬尼和琳达能够就那样在一起,也很好。人类对于“在一起”的认知什么时候才能跨越原始阶段,天啊,赶快步入真正的文明吧!估计,要等到生育革新的那一天,无论任何性别、任何地区的人们,都能真正从传统意义的繁衍中解脱出来。

这次看这部剧,特别像大学毕业前那段时光,还突然想起了那部《彼岸是天堂》,虽然我已经完全不记得剧情了,但我还记得当时的自己。

比较特别的是,上月开始读一本书,《伦敦的最后一家书店》,同样也是围绕二战,围绕英国的两位女性,讲述两个好朋友的一生。

最最特别的是,上月底,我得知我的一位好朋友,一位女性,要离开北京,离开我。

我想这样的人生“剧本”一定是我自己在来到这世界前,自己写的,以提醒我,人生的“剧本性”。

你以为你一直按部就班,但其实混乱得不行。

你以为你总是叛逆,但却只是重复。

这漫长又短暂的一生啊!哎!

追爱观后感篇十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支支的云巅小屋)

看BBC出品的三集迷你剧《追爱》。故事讲述两战期间一户英国上层家庭的故事。

琳达与表姐范妮一起长大,两个女孩的生活经历,仅仅局限在自家的庄园里,连学校都不能去!外部的世界是什么,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在哪里,她们根本不了解,也无从了解。

少女时代,两个人都憧憬着爱情的幸福。长大后,琳达终于逃出笼子,凭着本能在追爱的路上横冲直撞。她的快乐来自男权社会以爱之名的认可,她不为现实而活,只想成为一只自由的爱情鸟。

但一位涉世未深又被保护的很好的女孩,怎么可能在拥有爱情的同时不被其所伤?毕竟丘比特射出的是箭,而不是玫瑰。

琳达先是爱上了一位金发托利党政客,但是信奉极端民族主义的父亲讨厌这家伙,出于对严苛家教的反抗,琳达火速嫁给了他,且很快诞下一女。不久琳达失去了第二个孩子,并在自责中夜夜笙歌。尤为不幸的是,再婚的琳达发现第二任丈夫爱的是知识型女性,琳达意识到自己只是个花瓶时便主动离开了他。就在琳达走投无路之时,在一个迷路的火车站情定法国公爵。但是战争很快打响,公爵去了战场,从此音讯杳无。

每个主义的男人都曾被她信仰过,但每当她被爱情的烈焰燎痛后,就会回到范妮身边,一旦与另一位白马王子擦出火花,就又把范妮放下。

图:琳达与范妮

范妮按照世俗的既定路线生儿育女,是众人眼中的贤妻良母。她的丈夫有着严重的强迫症且时常高高在上,范妮经常感觉一半的自己已经被塞进了一个箱子,正在慢慢窒息。就像梅林公爵劝诫琳达时所说的,爱和婚姻一点关系都没有。

所以,范妮的婚姻里没有爱,只有安稳。这种安稳,延伸出恐惧:生命再无其他可能。婚姻,只是约定成俗的一种行为。丈夫娶她不是因为爱,而是年龄到了,必须讨个老婆而已。

图:范妮夜里辗转反侧

而琳达的“存在”是活生生的,她对自我的期许战胜了对流离失所的恐惧。

范妮在琳达身上看到了这种确凿的存在感,而那正是自己缺乏且向往的——她的生命中缺少一次烈焰飞腾的恋爱,所以镜头中有一个刹那让我记忆犹新:范妮幻想过,琳达的新情人——公爵Fabrice的旁边站着的人是自己。但只能是幻想,她的沉默必须震耳欲聋,不然就会像琳达那样,被世人贴上浪荡的标签。

最后,琳达在追爱的路上难产而死。她死得其所。

追爱观后感篇十四

剧里Linda总是这样对Fanny说,其实对于Fanny而言同样如此。

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有时候欲望占据了道德上风,你想要不顾一切地去做些什么,你也许知道你不应该这样做,但你知道这样你会很开心;你应该坚定地留下来守护,也许并不快乐。这是每个人心里都会有的两面,剧里将它夸张化,化成两个角色,Linda和Fanny。

剧里Linda和Fanny不是极端性格的两个人,更像是同一个人做出的不同选择,剧里以此努力传达出女性在生活中的困境。

Linda没有受过教育,Fanny受过教育。

第一集交代两个女主家庭背景时提到专制的Uncle Matthew,他讨厌受过教育的女性,他认为接受教育的女性十分可悲,丧失女性魅力:“她们已经拥有她们需要的一切,教堂、马厩还有网球场,为什么还想要逃离呢?你们不需要去那些中产阶级的学校,学习谁是乔治三世。”

他评价Fanny:“曲棍球运动让你的大腿和门柱一样粗。”Fanny听到后大哭离开了。

是否受过教育看似是个二元对立的设定,但在本剧开场,无论女性是否受过教育,其实都处于被“压制”的弱势位置,Fanny会被无礼的话语伤害到——哪怕她知道这不是事实。

受过教育的女性,也可能是被囚禁的女性。

即使Fanny后面与知识分子结婚,也未能参与他们的谈话。

没有受过教育的Linda遇到了启蒙“恩师”Lord Merlin,他说:“你应该受教育。”

“你的个性极其浪漫,我能遇见前路坎坷。学习对你而言很重要,虽然我担心,也许已经太晚了。”

这段镜头很美,也融入了“如画”的艺术观

剧中强调女性教育, 说到底不只是认字、计算这种实操技能,也不只是美学的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学习不同的知识渗透获得明辨是非的思考能力,可以拥有不那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被强权压制的自我。

剧里有一个情节,是二战即将开始前Linda的女儿来向她告别,Linda对女儿说她不认同在英格兰有麻烦的时候独善其身地离开,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女儿回应,我也只能乖乖听话而已。

“但你是希望留下的,对吗?”

女儿回答:“不,我不想留下,这里有空袭。”

等到跟Fanny两个人独处时,Linda说:“我太生气了,你的孩子怎么看待空袭?”

“坦白说,她们其实挺期待的。”

“那就好,我还以为他们这代人都这样呢。”

虽然没有直说,但剧中这里渲染出Linda较为少有的属于自己的原则坚持,她没有能力说出这是什么感情,但她其实有这种判断,她知道她女儿这种淡然的态度是不应该的,但她也无能为力。

带着希冀的询问

听到女儿答案后无奈地苦笑

Fanny是sticker,Linda是Bolter。

Linda的三次爱情故事,分别代表了女性在一生中容易被吸引沉沦的三类范畴:金钱的奢靡、崇高的理想、性爱的冲动。

Fanny知道自己是sticker,但Linda不认为自己是Bolter。这段时间Linda跌跌撞撞了许多回,都会对Fanny说,幸好有你,如果没有你,我将迷失我自己。Fanny就像她的锚,无论她离开到了哪里,都能回归的家。但从Fanny的角度来看,Linda的存在何尝又不是她内心欲望的外化呢?Fanny自诩自己的人生要求她成为一个有同情心又招人喜欢的人,但她也是个自私的一面,也有自私的想法和欲望, “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但内心住着一头狮子。”Linda敢爱敢恨的生活实际上是Fanny没有拥有的生活的那一面的代偿,她们俩的关系更像是风筝,Fanny是控制线轴的人,Linda是实际上飞到天空中的纸鸢,没有实际飞到空中的Fanny同样获得了放飞风筝的快乐,她们之间有着微弱线的联系,那么脆弱又那么坚固,她们是一体两面。

最后Linda问,“你觉得如果爸爸允许我们去上学,像Fanny那样聪明又有学问,我们还会这样不顾一切地想要脱离他吗?如果我没有逃跑,我就不会遇见Fabrice,也不会有如此幸福的结局。”

而剧里的Bolter不只Linda一个人,还有Fanny的母亲,真正的野马。

在Fanny心里,她一直无法忘怀被母亲抛弃的痛苦,母亲为了寻找自己真实的人生而抛弃了自己,难道她不爱她吗?她不会愧疚,没有责任心吗?

Fanny母亲的回答是:“我不能在逃离的时候还带着孩子。”

“那你不应该留下吗?”

“可怜的Fanny,希望你永远不要贪心,不要觉得自己一直都要做个好人,有时候做好人很痛苦,就像做坏人一样痛苦。”

个人理解在这段无解的被抛弃的关系中,也许被母亲带在身边的孩子未必是快乐的,也许从此过上颠沛流离的一生;看似被母亲抛弃的孩子,虽未能时常相伴,但能平稳长大。谁能说哪种才是最好的选择呢?没有最好的选择啊,只是做出了选择。

剧中最后一段话点明了全剧主旨:

“我们畅想一下,很多年之后,到了这些孩子的孙女那一代,可以不仅仅只有逃离和坚守两种选择,不只是Linda或者Fanny,不管和谁结婚,都能决定自己是谁。”

两个女孩子追逐的不是主流世界观里认为女人应该追逐的爱LOVE,而是在追爱的过程中跌跌撞撞寻找自己的模样。我也很喜欢Fanny在剧开始时介绍Linda的句子:“她是我在这世上最喜欢的人类。”这个词用的真好。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