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日本与我》是一篇感性而深刻的游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本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文章中充满了对日本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让人不禁感叹这片美丽的土地。通过作者的眼睛,读者似乎也看到了自己心中那个对日本的向往和憧憬。
美丽的日本与我读后感(一)
对川端康成先生的作品,大体上我是先由电影看起,那时候是山口百惠最美的时刻,后来去找了小说来看,淡淡的美从文字中透出来,总是让我发呆中想起了某些人某些事。那是一种具体的美出现了。
公版的日子,其实更多是一种回忆,年轻时候看过了的小说,看过了人,现在在看心境不一样了。而有的翻译也似乎和当年不同了,放下小说,看看散文集。其实,并没有去过日本,文学作品是主要窗口,日式的美,总是要有一颗发现之心的。从收录文章和单册命名上,这一册和别家的选集大概是最不一样的吧。
这篇选集第一篇就是《花未眠》,“夜间四点醒来,看海棠花未眠”,这样的美,需要怎样的心境去欣赏呢?“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但人感觉到的美是有限的。”人的局限让自己错过了很多,心里填的都是哀伤大于凄美。拓展开来,川端先生又看了青铜雕塑、家里初生的小狗还有京都的晚霞,从中也发现了一种美的东西。发现和存在还真是奇妙,写不出来的话,就去看看吧。
《南伊豆行》和《伊豆姑娘》是另外两篇关于伊豆的散文,行走的日记,追寻着当年的痕迹,那些写进《伊豆舞女》中的茶店没有,舞女们住的客栈也没有了,风景依然清幽,依然有美丽的姑娘。她们或许是匆匆的过客,而伊豆山海间的人们或许不通“世故”,少女就是山、海和原野的女儿了。最后,肯定的是“伊豆绝对没有美人”,似乎有些矛盾吧?那是田家女儿和东京女子的对比吧,不知你心中美之定义又会是如何呢?
沉默的人,有简洁的力量。这里散文都寄予真挚的感情,散文中审美观是如涓涓流水,有风景有人心,花未眠,美还在,去发现吧!
美丽的日本与我读后感(二)
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他把他心中的美文字化、影像化,读者仅需读书中内容,便可感受到川端心中的美的具体化模样。
在故事的起伏转折中,那美不断变化,却从未消失。
而在川端康成的散文中,我们能读到更直白的、剖析更深的、川端式、美的理解。
这本《美丽的日本与我》是特别的作品。
在川端公版的今年,市面上井喷式出版了一波川端小说作品。数量繁杂,让人眼花缭乱。
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选篇内容和译文水平。
读川端的,大多是喜欢川端的。喜欢川端的,则大部分是更愿意进一步了解川端的。若想了解川端,比起从小说中旁敲侧听去猜测,自然是听本人亲自描述要直接和精确得多。
所以,川端的散文是有必要阅读的。因为川端那如诗一般的语言,和如潮水一般一波又一波无尽涌来的灵感和比喻,经由陈德文先生那准确又清丽的翻译后,让「阅读」这「必要」,变得如此美妙。
此书的选篇之广,让川端从青年对事物狂妄的定义,到晚年对获得诺贝尔奖的惶恐,都暴露无遗。
人在年轻时总是毫无顾忌,所以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年轻时如此具体而狭窄的对美的比喻:
就像他小说中那时常出现的女子一般,具体,毫无歧义,美丑分明。
而到了晚年,川端这才终于变得深刻和广阔。不变的是他对美的敏感,和对美毫不掩饰的夸赞,只是此时,他的形容更为抽象。
正如《美的存在与发现》一篇中,他把「美是不会灭亡的」这一理论从俳句到小说再到诗歌甚至到茶叶到价值观,思维之发散,讨论之深刻,让我读到最后发现这竟是现场演讲之记录时,深感震撼。
具体的美,让人难以同感,而终于跳出躯壳的抽象之美,才更容易让人带入,人人心中皆可领悟美,美始得永恒。
也有人说,若是不熟悉日本地理,或是不了解日本历史文化,便无法欣赏此书,这便是我方才所说的「具体之美」的狭窄之处了。
我谈不上不了解日本文化,仅读过几本书而已。但此书中讨论到一休大师的“入佛界易,入魔界难”,便使我想到《舞姬》中川端对这句话的应用,光读小说也可猜个七八分,只是读散文便更直白地了解到川端对这句话的喜爱之理由。
书里另提到日本历史悲剧英雄源义经,我也恰好曾玩过一个日本游戏,名《女神异闻录》,其中义经乃全作中无敌人物,仅凭此粗粗印象,读到书中所写义经,便能瞬间建立联系,对内容又增添几分亲近感。
说到此,我想此理已明。无需做好充足准备,无心插柳也可成荫。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仍需有人去发现,这不断被发现的过程,亦是美永恒之奥秘,我想川端早已参透此理。
美丽的日本与我读后感(三)
本书流入进了川端康成对很多思想很多事物的一些独有的看法,细细品味,意味悠长。
川端康成谈到艺术之时,他认为艺术未必需要永远不朽。这是颠覆我们的认知的,我们一直都说世上万物都是随风飘逝的,唯有艺术永远不朽,可我们纵观整个艺术史,很多当时风靡一时的艺术风格已经成为了历史,并未出现现代的继承者,他们有的被定格在了那个年代,成了那个年代的印记与标签,并未与现代出现太多的交集。就好像点彩画派,当时是那么的风光无限,现在就很难想象有人会耐下心来做点彩画,即便画出,很有可能也被当代人称为毫无新意的模仿。世上确实没有不灭之物、之思想、之艺术,一切都有可能随着人类的眼界的变化而烟消云散。
川端康成认为:永远不朽即“空”“虚”以及“否定之肯定”。就是说艺术虽然会被消灭,但艺术应该保有永远不朽的灵魂。我的理解是艺术家们需要知道的思想与创作可能会被淘汰,但内心要坚持艺术永远不朽的执念,在外彰显艺术崇高至上的气质,不能在世俗层面有所退缩。而且,艺术有被复兴的可能性,历史上有很多历史流派被新的艺术流派所吸收,进化与糅合,最终能出现一种新的风格,比如文艺复兴也是在一千多年的希腊文明的基础之上吸收营养的,还原到人性本身。川端康成敏锐的观察到这点,令人深思。
书中川端康成也聊到了《源氏物语》与《平家物语》,一直听闻《源氏物语》的地位有点类似《红楼梦》在我这里的地位。川端康成称《源氏物语》是集大成的王朝之美,对他的后来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就也不难理解,《红楼梦》也是吸引了很多大师去年复一年的深入研究。川端康成形容《源氏物语》比较有意思,说里面的生活是烂熟的,烂熟就容易招致衰亡。可以说,一种文化发展到了极点,就势必要走下坡路一样,即便是在继续向上,但其内部已经在先行的衰亡了。
书中川端康成说到《源氏物语》诞生于一个危险的时代,纵观古今东西,几乎所有艺术的颠覆之作,都出现在一种危险的时代,这是艺术的宿命,也是文化的宿命。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