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观察》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它揭示了中年人在事业、家庭和自我价值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焦虑。文章以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中年人的迷茫和无奈,让人不禁反思自己是否也陷入了中年危机。这篇文章提醒我们,面对中年危机,我们应该勇敢面对自己的困惑,寻找新的方向,重新定义人生的意义。
《中年危机观察》读后感(一)
[纪实丨《中年危机观察》:面对骨感的现实,日本的中年人有着怎样的心酸历程?]o五❤️推荐 职场
【认知差贡献:❤️❤️❤️❤️❤️】
《中年危机观察》读后感(二)
这本书的内容是发人深省的。这本书关注社会经济形势对就业、家庭、赡养老人、自身养老等问题的影响,道理比较浅显,但是很有警示作用⚠️日本在经历泡沫经济的繁荣期之后,在21世纪初期迎来了求职的冰河期,企业用人需求少,好工作难找,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只能去做零工或者派遣制员工。
在2020年前后,这批初期求职不顺的人现在步入中年,40岁上下,迎来了一些他们当初没预想到的问题。
比如,年轻时打零工、或者做外协,年纪增大之后,想要转为正式员工,寻求稳定的工作机会会很难。
比如,社会经济不好的时候,就业很难,很多人倾向于责怪自己,但是不要把责任全部归于自己的身上,只能尽量保持自信,寻求帮助。
比如,职业上发展不顺,进而导致很多人在婚姻上也遇到了不顺。
比如,很多人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变成啃老族。
总之,对于大部分而言,想要有稳定舒适的生活,就要有稳定、收入尚可的工作,那自己有只能努力提升自己、积极勇敢地去面对所有困难。
《中年危机观察》读后感(三)
和以前的NHK的这种专题节目其实是如出一辙的,主要是讲了就业冰河期的一代人,他们所经历的一种环境,因为他们出生的年代是经济飞速增长的年代,所以他们的出生赶上了婴儿潮时期,大批的同龄人,从出生就一直在竞争,但是等到他们毕业开始就职的时候,又赶上了经济下滑,在这种萧条的大环境之下,其实一个人所能做到的真的不多……
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毕业马上找到一个很正式的职位,所以很多人就处于一个打零工的状态,或者是勉勉强强进了一家不是很大型的企业,也因此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一些技能培训,这些都会导致他们本身的竞争力就是不足的,等到经济后面稍微好转的时候,公司又会大量的引进应届毕业生,所以他们这代人,就一直处于一个很无奈的境地。
除此之外他们也要面临很多很多除了经济之外的问题,比如他们的父辈是经历了经济迅猛增长的一代,他们理解不了为什么你读完大学还是找不到工作,这就会导致本来他们的自信心就已经非常不足的情况下,还要面对亲情上的一种断裂;第二个就是他们可能会因为没有办法找到稳定的工作,所以这一批人很多都选择了单身,这样就又连带的会有一些养老的问题出现;再有就是因为他们的就业,他们的经济原因,所以导致很多人没有办法生孩子,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抚养不了下一代,这样就会造成对整个社会的循环都会有一个影响,但是这些专家只能分析出会有影响,他们也没有解决的办法……
这本书看到后面还能感觉到他们的zf其实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帮这些40代的人去提升一些专业技能,在提升阶段给他们的生活一定金钱上的补助,但是面对这种大环境,可能这些也只是杯水车薪吧……
《中年危机观察》读后感(四)
在日本,如今40岁上下的人曾经刚好遇到了就业冰河期。
通过各年龄段收入情况调查可以发现,他们的收入也是各年龄段中唯一减少的,产生了中年断层。
这是因为泡沫经济破灭后,企业招聘意向急转直下,进入就业冰河期的日本就业机会减少,进入社会的毕业生成为正式职员变得艰难,很多人只好选择通过非正式员工的方式暂时赚钱。
然而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于跳槽来说极为重要,大公司跳槽中小公司容易,向大公司好公司跳槽艰难,起点是非正式员工那么下一份工作将更加难找。
对于正式员工来说,因为40岁世代在当时的培训机会少,连续工龄短,晋升较慢,因此工资也不占优势。
感受到投胎确实是门学问,在不同国家不同地点以及不同时代出生的结果完全不同。
书中通过个人案例讲述每个人面对的困境和选择。
面临艰难的就业情况,很多四十岁世代选择考证考教资,感受到世界的殊途同归。
日本纪实总让人看到现在或未来的中国。
四十岁上下世代因为找工作的艰难生活在挫败感之中,而生活在经济泡沫期找工作容易晋升容易的父母不理解因曾遇到就业冰河时期而找不到工作的子女,这更加深了他们的自我怀疑。
他们往往总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才沦落到如今的结果,但其实这只是社会认知的不同。
生活在不同时代面临的找工作难度完全不一样,时代背景的影响占大部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因为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影响结婚生子,也影响养老,四十岁世代者的人生很有可能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一如既往,从这本书中看到NHK尝试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日本设立了“就业援助窗口”;东京设立就业塾提供定向就业指导,并提供援助金和实战机会;社会上有面向社恐女性的社交恐惧症UX女子会,增强她们与她人与社会的联系;不少地方开始为想要但难以结婚的人提供AI婚活。
身为就业冰河时期的人们,需要接受身在不同时代的身不由己,明白把责任推给外界并不完全是一种逃避,这是一种客观现实,从而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和宽容。
非冰河时期的人们则需要学会理解他们,理解每个时代的差异。
经济的发展是循环复始的,也许不远的未来就会再次遇到就业冰河时期。
直面现实才有可能改变现实。
《中年危机观察》读后感(五)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两年开始下意识了解日本现代社会发展。之前读《老后破产》,说日本导致老后破产的主要原因,是老年独身、无积蓄、患病。读《饱食穷民》,写30年前日本社会状况,很多正是我国当下正在发生的:高薪高杠杆高压力、快节奏生活、物质膨胀而精神空虚......日本已是东亚社会福利比较完善的国家,尚且如此,面临某些社会问题已初见端倪的我(们),又将何去何从呢?我是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这些书的。
1993年至2005年前后,是日本的“就业冰河时期”,原因是泡沫经济崩溃带来大规模就业困难,而当时的毕业群体主要出生于“婴儿潮”,企业求人倍率小于1,求职人数比岗位多。到2015年前后,这批人成长为40岁上下的中年人,彼时35至44岁群体的收入呈负增长,形成“中年断层”。这跟当下我国的“35岁失业”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中年断层者很多是在就业冰河期谋取第一份工作时,就没有打响头炮,他们要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一直做零工,要么是无法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正式”与否,似乎是类似我国“编制”一样的东西,影响职业发展和退休待遇,进而影响到晚年生活质量。日本企业同样有“40岁之天花板”——性价比较低,不予重用甚至录用。这跟我们的大龄求职困境雷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人及时选择进入“公营机构”(考公考编),吃公家饭,工资虽低但收入稳定。这一批断层的中年人,进入社会前也曾雄心壮志,以为通过工作能发挥个人才能、走上人生坦途,然而毕业即遭遇冰河期,根本无路可寻(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个人原因)。一些人磕磕绊绊,不断换工作、谋出路,一些人寄希望于婚姻,希望找到高收入的另一半。但“马太效应”发挥作用,能进入婚姻的往往是强强联合,或菜鸡抱团。对于没有稳定工作、缺乏一定积蓄的“40岁上下”世代,大多数归属是啃老、照护老人并啃老,或者打零工且照护老人并啃老,他们没有房产或根本租不起房。在日本,持有房产也要缴纳可观税额,如果没有养老金、存款太少,再生个病,完全是雪上加霜。
这一代人的身上没有出现“婴儿潮”,而正是今天的年轻人在为社会支付明天的养老金,保障高龄人口的生活。换句话说,没有足够的出生人口,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可能受到动摇。但经历就业困难和持续十几二十年的通货紧缩,大家都勒紧裤腰带,不愿意生孩子。社会要做的,不应该是事后诸葛亮一般的“扶贫”,而应是未雨绸缪的“防贫”,提高“受助力”......成立机构、积极求助、建立“弱连接”从外部寻找激励、提高自身“期望”从内部激发动力等等,但这些不是我关注的重点。
从别人身上找到提示,看是否能帮助自己行稳致远。读完这些书,我的粗暴理解,是争取稳定工作、尽可能多的储蓄、力所能及地持有住宅、保重身体、拥有靠得住的老年伴侣(爱情、亲情、友情)。至于力不能及的事情,就只能交给命运了。
《中年危机观察》读后感(六)
《中年危机观察》是我在书店买的实体书,4月初陪家人住院的时候看完的,看完很想说点什么,没想到一眨眼就拖到了4月底。
这本书引起我的兴趣,一方面是因为人到中年,从很早之前我就在思考中年危机问题,每个人的境遇不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
另一方面是因为翻了几页,冰河期进入社会的这一代人的经历让我意识到“经济萧条期步入职场的人,整个职业生涯中都会持续受到不景气起点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一代人的真实遭遇,比如1998-2000年左右进入日本职场的年轻人们。
道理不难理解,但直面一个个真实的人生故事,让人心情沉重。
NHK的纪录片里采访了这一代人在职场遭遇的挫折:
因为毕业时没能成为正式社员,所以在之后近20年时间也只能以派遣和临时工的身份工作,成为正式社员的寥寥无几;
不得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靠父母的养老金维持生计,面临40+70困境,一方面相比兄弟姐妹需要承担更多照料父母的责任(长期照料很容易因为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而崩溃),另外一方面还要担心父母去世以后的继承和生计来源问题。
因为职业发展受挫,婚恋也无比艰难,独身比例在这个年龄段高出一大截,有些人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婚恋,有些人则是考虑到自己一个人实在无力支撑,要么还是选择结婚吧,对结婚对象的收入要求变成了一个硬性标准。
虽然看了很多反应现实问题的日剧,但这本《中年危机观察》暴露的问题,还是让我大吃一惊。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在我看来虽然有各种问题,但没有想到有一个人群,竟然会窘迫至此,这批人因为时代的原因,被迫成为了社会的中下层。如果把视线拉回到国内,身处中下层的同胞们,处境只怕更为艰难。
书中提到,很多人因为长期处在孤独、贫困和无望的环境中出现了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社交回避等。
其中非常令我在意的一点是,关于冰河期对他们当下的境遇,到底有多大的影响,NHK节目组采访的心理学专家的建议是,如果能够责怪“运气不好”、“被冰河期给害惨了”,对于心理健康反而会有好处。
虽然看起来这个建议鼓励大家做一个满腹牢骚的人,但如果一个人把责任都归结到自己身上,全是自己的错,那么他会陷入更深重的自我责备中,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满腹牢骚比自我攻击要好一些。
网上有句玩笑话,命苦不能怪社会,但实际上是可以怪社会的。特别是像在求职冰河期进入社会的一批人,他们的人生轨迹因为起步时的经济萧条,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前人和后来者的几乎没有波峰的曲线,能够摆脱这个起点影响的人,占比极少。
当我们意识到,人生发展中有些东西是在我们的控制之外,我们可以更好的和自己达成和解,不过分责备自己。做好自己能做的。
书中也讲到了社会提供了哪些支援措施,虽然无法彻底解除这个问题,但我们不能对一代人的悲歌视而不见。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的“每当你想要对人品头论足时,都要记住,这世上不是所有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中年危机观察》读后感(七)
在读这类有关冰河期就业困难相关的书的时候,总会有种当下正在发生的感觉。纵观当下的就业形势,学历的内卷程度、就业的困难程度以及体制的吃香程度竟出奇般相似,了解到我身边的学弟学妹们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之余,我不仅为之难过,时代的一粒沙压在个人头上是千斤之重,然而这种高压、绝望还被长辈不理解,谓之不努力、懒惰、娇气,真想对他们怒吼一声,你来找找工作试试!
所谓就业冰河期是指在日本90年代开始的十年间的低就业期,这一时期能够成为正式员工的应届毕业生远远少于泡沫时期的毕业生,而与此同时,非正式派遣员工数量却剧增。因为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企业压缩正式员工比例,大量招聘合同工以压缩成本,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的转变,严重影响了在这一阶段毕业的人群的就业及人生轨迹。
全书从就业、婚姻、家庭扶持3个层面剖析不幸在就业冰河期求职的这些人在中年时期的遭遇。从就业角度而言,派遣工作不但是他们这代人的无奈之举,而且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信奉自我负责的理念,没能成为正式员工的他们不仅被家人所排斥,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在20多岁的年龄反复被各种企业拒绝是一种精神的折磨和自信的摧毁。而派遣工作又使他们失去了升职、研学、技能提升的机会,他们干着和正式员工一样的工作却无法享受正式员工的待遇,而派遣工作的非持续性对他们的职业成长也非常不利,因此一旦成为派遣员工,想要成为正式员工不仅难于上晴天,而且仿佛深陷沼泽一样,怎么都逃不脱。从婚姻角度而言,就业的不稳定性和收入的下滑对日本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核心家庭模式产生了冲击,但冰河期求职者基本上都是从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认知和思维都面临着地震般的跌宕,这代男性在追求年轻女性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希望女方能有正式员工身份并持续工作的条件,女性也因经济原因对于收入更高的正式员工有更强烈的渴求,这种无法互补的需求致使他们难以在渴望婚姻的年龄顺利成婚,也在朝不保夕的生活中逐渐丧失了对婚姻和子女的希冀,成为不婚、独身一族。从家庭扶持角度来看,作为儒家文化熏陶出的东亚一隅,日本人和我们中国人一样,追求的是家庭的联结,上扶老、下助幼的情节也在自身难保的冰河期中面临崩盘,本应该独立门户的壮年男子却只能成为寄生在父母家的尼特,出于对辞职照顾父母的哥哥的愧疚以及养老的觉悟只能疯狂打4份工的中年男子,好不容易做到管理层却因为丈夫工作调动而不得不辞职的女性因为囊中羞涩而疏远家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命题和痛苦,只不过冰河期时代的就业者们的门和窗户似乎都同时被锁死了一样。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孤独死、茧居族、少子化——日本政府不得不作出反应。在就业上提供职业培训,与企业联合对无业者进行实战模拟,提升无业者的工作能力,以帮助他们更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而且对于前来培训的人员提供生活补助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在婚恋上打造AI配对,利用大数据精准推送给单身会员与之需求匹配的异性,实质上提升婚恋有效度。
整本书的内容对我而言其实在很多日本的纪实类读本里都有所耳闻,《三十不立》《无缘社会》《老后破产》都或多或少涉及到冰河期世代,与泡沫世代相比,冰河期就职一代既可以说是时代悲剧,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的悲剧。作者不断提到,在采访的过程中,冰河期世代不论男女都会有强烈的自我攻击倾向,不停的认为自己的问题,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极低,这使得他发问: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整个社会没有那样自负的强调“个人负责”,没有那样轻蔑地认为找不到工作就是人不行,是不是就会少一些在绝望中孤独死去的人们,是不是就会少一些社交恐惧症?
如果整个社会都病了,那怎么能怪个人不健康呢?
《中年危机观察》读后感(八)
关于中年独身,无论独居还是跟父母同住,都常跟‘末路、老后怎么办’这些关键词绑定在一起,仿佛人到中年,混得又不怎么样的人,除了穷途末路、老死家中别无其他路可走。
日本做过一个调查,中年未婚者和父母同住的人在日益增多,拿2000年和2015年的数据相比,仅仅15年,与父母同住的‘40岁上下世代’未婚者就从155万人飞涨到291万人。
工作之后仍与父母同住、生活费由父母负担或者补贴一部分的人在日本被鄙视为‘独身寄生族’,也因此引发了一个新的关注话题:会导致父母和子女一起被拖垮的‘7040问题’。
‘7040’问题,是指年届70岁的父母与40岁左右的子女共同生活的情况,据说日本的社会福祉咨询师指出,这会使父母和子女一起被拖垮的风险大大增加。
我们应该都知道,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家庭里老人照顾需求的增加,尤其是成年的独生子女必须要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和疾病康复护理的主要承担者,无论是不是寄生族。
书里采访了一位38岁的池田女士,和年愈79的父母、90多岁只能卧床的祖母以及一位轻度精神障碍的姐姐住在一起,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她选择考取了居家护理资格证。
差不多有10年了,池田女士因为照料护理家人和承担所有家务活,没办法继续工作,一家人生活费用只能依赖父母的养老金,父母去世之后,她和姐姐如何生活,是她最头痛的事。
还有一位兼做4份零工的46岁的中野先生,就面临着这种困扰。他有位独自住在广岛,患老年痴呆症2年的母亲和只能辞职在家照顾母亲的哥哥,他只能多打零工,从经济上支援。
就像当年我奶奶老年痴呆十几年,也是我妈辞掉工作全天候在家照顾,在我妈要被拖垮的时候才说服姑姑们轮流照顾奶奶,很难想象如果是独生子女遇到这种情况要怎么办。
书里第五章给出了日本社会对于中年危机的对策和援助,因为如果对于‘40岁上下世代’的困苦状态放任不理,就会出现越来越多人因为贫困不生孩子的最坏状况。
日本曾做过一份调查估算,假如不采取措施,2100年日本人口将减少到只有5300万人,意味着支撑起未来老后社会的人群的负担不断增加,未来的社会将苦不堪言。
因此,面对今后仍有可能不时出现有经济低迷,“为了不让其所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集中落在特定的某个世代身上,有必要未雨绸缪制定将这种负担进行有效分散和舒缓的对策。”
‘中年危机’虽然是被制造出来的不严谨的概念,但人到中年面临的丧失信念、亲子危机、人际关系危机和情感危机都是来自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忧虑,这危机感是真实存在的。
所有的心灵鸡汤都告诉你,该趁着人到中年做好你自己、不用跟别人比,至于该怎么在大势的风雨中飘摇站定,从来不给方法。当然,这本书也没给出来,但看看会让你觉得没那么惨。
《中年危机观察》读后感(九)
身为一个毫无上进心和企图心的人,人到中年的我现在最怕什么?失业?不至于。毕竟只要肯低头,擦厕所扫大街也是能养活自己的好工作。
那我怕什么?突然发现我怕死。上个礼拜病倒,挂吊瓶三天也没降下持续四天的高烧。突然就很怕万一治不好,难道成我得英年早逝于一场感冒?!那你怕什么?
谁还没个年轻的时候狂妄到六亲不认的样子呢?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不能让理想被现实打败,不能结无爱的婚......现在呢?只是怕死在孩子和父母前面,怕病倒了没法养家糊口,而已。
对了,还要时时反省自己一把年纪都没混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程度,毕竟自己就是‘下’又如何有余呢?所以,这本《中年危机观察》出现在我的推荐书单里,就觉得这是为我写而的。
一、生不逢时的就业
日本做过一项工薪族收入的调查,2015年与2010年比较,看似所有年龄人的工资都有所上升,但仔细看,只有40岁上下世代的收入与5年前相比是下降而不是上升。
在日本,40岁上下世代收入减少的元凶是毕业生集中录用的日本特色的用工方式。日本跟全世界一样的通病则是,企业更喜欢招聘能为公司做出长期回报的年轻人,而不是中年人。
还记得凌晨路边的中年人痛哭的新闻吗?无论在哪里,总会有人指责那些混得不好的人是自己不够努力。但,生不逢时赶上的工作不好找、大量裁员、不发工资的时代,是他们的错吗?
对此,写出《日本贫困女子》的作者饭岛裕子说,并不该把这个问题视为个案,归咎于某一代人自身有问题。反省问题本身,才有机会找到如何改革现有(日本)雇用体制的路径。
二、生不逢时的婚姻
‘婚活’是指你做的所有和积极结婚的有关的活动,包括打扮自己,健身,相亲等等,在日本‘婚活族’也多是女性。在我国?你看看约会式交友的活动上有多少女性报名就知道了。
自己的有些魅力被一一分解成若干数值,相亲变得跟求职没什么两样,自己和对方都拿一堆分值来互相评判。看起来大家都有在为结婚积极努力,那为什么未婚率还越来越高了呢?
书里提供了一位39岁未婚男士对于未来结婚对象的工作和收入的高要求的个例,用以佐证工作难带来仅靠男性一方收入养家困难,引发的日本男性对结婚对象更看重经济实力的现状。
男性仍然想要找年轻的女性更利于传宗接代,女性仍希望找到高质量高收入男性。谁错了呢?
也许高未婚率的原因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我们对结婚对象的期待条件却没变过导致的吧?
想起当年我妈那代人中年下岗的茫然无措,就像现在陷于工作、育儿、养老等的人生危机中的中年人没什么两样。人生难如己愿虽然是正常状态,但一个更正常更有人味的社会,应该是能允许弱者发出‘我需要帮助’的吧?有些问题,是用一句‘自己的责任’掩饰不过去了。望周知。
《中年危机观察》读后感(十)
《中年危机观察:失意的一代 (译文纪实)》
NHK“Close-up现代+”节目组
20个笔记
◆ 第一章 逃不脱一连串的失败命运——中年危机:就业篇
>> 1990年代后期至2000年代初期,一大批企业通过裁员来推进战略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年轻的冰河期世代日常的每一天都处于忙忙碌碌中,有时还不得不无偿加班,但这种忙碌往往不能理解为是与其未来职业成长相关的深入而全面的在职培训,相反,这可以说是面对经济大环境的剧变,在看不到职业前景的前提下日复一日被迫从事着繁忙的业务,甚至许多冰河期世代都会有一种用完就会被抛弃的沮丧感吧。
>> 能力开发培训,不仅仅是一段时间受用,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未来,因此,没有接受过这方面专门培训的话,今后的职业生涯想要上一个台阶就非常困难。
>> 人事部门只能让那些泡沫经济时期入职的优秀员工依其年龄优先晋级和升职,而冰河期入职的员工即便具有较出众的能力,并且业绩不俗,大多数人也依旧只能“排排坐”等着“吃果果”。
>>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只要日本大多数企业的集中录用应届毕业新生的基本方式不改变,新生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就要完全受制于其时的经济是否景气的状况,这不能不让人觉得非常荒谬。
>> 企业假使录用像我这样40多岁的人的话,要么要求具有特别出众的专业技能,要么具有相当的管理才能,
>> 2006年28岁时虽说收入不低,但生活质量一点也不高,这个时期所谓的“穷忙”成为一个社会化问题。
◆ 第四章 “我恨这个毫不作为的社会”——中年危机:社会反响篇
>> 20来岁的时候,整个社会风气是‘好好工作,积累经验和工作经历,出人头地’,那时也没有那么多什么高龄结婚、高龄生育对女性健康不利的知识普及,不像现在。”(38岁,女性)
◆ 第五章 希望不是给予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中年危机:对策/援助篇
>> “‘40岁上下’世代普遍子女数量少,换句话说,在他们这代人身上,没有出现婴儿潮。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深刻十分严峻的事态,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今后的养老保险、医疗以及老后护理等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
>> 正是今天的年轻人,在支付明天的养老金以及税金等,这才能支撑和保障高龄者的正常生活,现在支付这笔资金源的人数在不断减少,这已经是个十分明确的事实了。由于没有出现第三次婴儿潮,所以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窘迫的状况是很难得到改善的。
>> “像‘只有努力工作的人才能成为正式员工,不努力工作,就只能非正规就业’‘只要再努力一把,就能摆脱眼前这种窘境了’等,这种唯意志论或唯精神论甚嚣尘上。对持这种观念的人我想说一句,希望你们赶快认识到,正是这种老旧观念才造成了今天这种结构性的社会问题。
>> 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雇用条件,环境前提不同,受到的负面影响也完全不同
>> 就业冰河期世代人群,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短期的非正规雇用的工作,得不到教育培训的机会,因此,极其缺乏与他们年龄相契合的各种工作技能,这就和企业方面的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
>> 而美容师这段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经历,反而成了求职过程中的自我束缚。
>> “Weak Ties”最早是由美国的社会学者马克·格兰诺维特(1)提出的,为了指导人们更加轻松地跳槽找工作,他提出了这个概念。
其实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和自己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因偶然的机遇而相遇,由此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因为对方所处的环境和自己完全不同,所获得和掌握的信息自然也完全不一样,所以这种‘弱连接’可能会成为双方发现另一个全新世界的契机。
比方说在互联网社会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无论什么信息总能搜寻到的幻觉,结果却是搜到的大都限于雅虎新闻,也就是说你看到的信息大多是重复同一的,表面上看大家查阅的是不同页面,但实际上却是被同样的信息操纵着。而这种‘弱连接’关系,可以说是极其个别的、偶然的和线性的,甚至或多或少可能会带来不适,因为对方与自己不在同一个世界,所以有时候会冒出比如‘怎么回事,莫名其妙嘛’这样的感受,但有时偶尔的接触却会让你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这种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从中获得了某种有益的启示。”
>> 与“弱连接”相对应的是“Strong Ties”(“强连接”)式的人际关系,朝夕相处,一起开会、一起长时间交谈,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当然还会一起去喝上两杯,甚至有的人夜晚时会一起回到整齐划一的员工宿舍,退休后又会凑在一起打高尔夫球,这样的人际关系就是典型的“强连接”关系。 “强连接”的人际关系由于其团结一致的团体特征,能带给人们某种安全感,然而也有其致命的缺点,即缺乏创造性。
对于“40岁上下”世代来说,在企业或就职单位之外,构筑起某种“弱连接”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完全可行的。
“40来岁的人照样可以。尽管此前将人生希望、人生目标一味寄托于企业或组织,但现实已经告诉你这样是不行的,而未来的人生差不多还有将近60年,完全可以同与自己身处不同世界的人建立起一种松散的人际关系,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人生希望,从而改变人生,收获幸福啊。”
《中年危机观察》读后感(十一)
根据2023年4月就业数据,24岁以下青年失业率首次突破20%,青年失业率持续上升。当然,受求职就业环境影响的,不止青年人;35岁的职场危机,各种裁员风波,笼罩着中年人群。
“人生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付出的努力吗?”
也许,我们能从日本NHK纪实节目组出品的《中年危机观察》收获一些启发。
《中年危机观察》并不是单纯讲“中年危机”,而是聚焦在日本“就业冰河期”进入社会的青年人,当他们到了40岁左右所遭遇的问题。
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日本“联合综合生活开发研究所”针对“就业冰河期”世代进行了研究工作。在研究成果中,有不同年龄段(按照5岁一档)2015年和2010年收入变化的统计;令人惊讶的是,在20-59岁的人群中,只有35岁至39岁和40-44岁这两个年龄段,收入与5年前相比是减少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年断层”,而他们就是“就业冰河期”世代。而且,不管你是哪种学历,高中还是研究生,都没有逃脱“就业冰河期"世代的收入减少问题。
也许,收入减少是“就业冰河期”世代较为表象的问题;在这背后,还有难以摆脱的非正规就业、结婚和生育率降低、“7040“的家庭养老问题以及对自身认可度低等心理问题。
书中分析,造成“中年断层”的最大原因是极具日本特色的用工方式——毕业生集中录用。
就业冰河期世代进入社会就业时,成为企业正式员工的机会减少,不得不选择非正规就业,或者进入不稳定的小企业。这使他们没有获得职业培训,无法接触核心业务,没有晋升可能以及随时面对不续约。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职业技能、职场社交和信心积累;也导致了他们不仅在当时收入要比正式员工少,同时职业发展受限,收入不断减少;这个差距也在15-20年之后,越拉越大。
冰河就业期世代的“中年断层”问题,还使得原本就存在的“中年危机”问题加剧,比如家庭养老问题。40岁左右人群的父母年龄在70岁左右,开始进入需要家人照护看护的阶段。而冰河就业期世代,也许本身还在接受着父母的经济补贴,或与父母同住以减少开支;他们也经受“泡沫期世代“的父母对他们的不理解和抱怨。
我们的用工方式与日本存在差异,但在就业及人生中遇到的问题是有相似性的。
作为个体,我们无法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无法避免自己会遭遇“就业冰河期”的可能性。《中年危机观察》对我的意义,在于看到“危机”如何被一步步埋下,在于看到不能躺平、不敢摆烂的中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