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心灵的平和之美》读后感精选

《心灵的平和之美》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03 03:15:23
《心灵的平和之美》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2-03 03:15:23   小编:

阅读《心灵的平和之美》,感受到作者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文章中描述了平和心境带来的美好,以及如何通过冥想、放松等方式实现内心的平和。作者呼吁人们要珍惜内心的平静和美好,远离烦恼和焦虑,让心灵得到真正的宁静和安宁。

《心灵的平和之美》读后感(一)

抑郁状态下读书,难免有种病急求医时的焦灼感。反而难以获得书本真意,多了些许对自我的怀疑——凭借药物获得的宁静,实非永久的安宁,而是控制自己不至于陷入疯狂的手段。

但我知道,药物给了我一个喘息的间隙,让我不至于走向绝境。

心灵的平和其实来源于生活风暴之后,你尚且对明日抱有希望,对过去心存哀悼。

在风暴之后,看到自己的脆弱和无力后,我似乎才真正拥有了“平和”。被困难击碎的如果是自我价值,那人们会走向夸大性自恋和自怨自艾;被苦难击碎的如果是全能感,那人们则会走向真实和宁静。

在理论之中抵达的平和并非是真实的平和,可能只是一种假性平和。

小时候读西塞罗,我以为我能够很好的面对自己的衰老和死亡。33岁生日过后的某天,我从医院复查出来坐在麦当劳吃东西,突然在想:十几岁的时候我可曾想过三十几岁的我依然孑然一身、一事无成、钱包空空?除了一如既往的热爱自由,不想停驻在现实之中之外,我的心仿佛不曾长大。衰老切实的降低了我的自我价值感,追随心动感觉的可能性,再我不知道的情况下,自我已然套上了某种封心锁爱的紧箍咒。死亡则更加直接的让我意识到人类的有限性,只是刚刚脱身的我尚且不知道该如何有意义的利用我接下来的时光。

心灵,在日复一日之中丧失掉敏感性,成了机械的往复运动。

读书,像是某种抵御心灵生锈卡顿的方式,拯救我于人生的每一次低谷。

喏,我依然对依靠自我走出抑郁状态感到不那么自信,亦或者我知道走出偏执分裂位要面临更多的痛苦,所以迟迟不想真实的行动。

行,我们就躺一段日子,只把自己的平和当作全宇宙最重要的事情。

《心灵的平和之美》读后感(二)

#有两种听的方式。一种方式是,你只是听见一些词语,然后追问词语的意思——这是有比较地去听、听到,是在责备、翻译和解释别人正在讲的话,我们多数人就是这样做的。当某事被提到时,你的大脑立刻如条件反射般将它转换成你自己的特定语言和经验;你要么接受那些让自己感到愉悦的话,要么拒绝那些令你不快的话。你仅仅是在反应,你并没有听。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听的方式,它需要极大的关注。

因在这样的聆听中,没有翻译和解释,也没有责备和比较,你只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在聆听。心灵能够如此聚精会神地聆听,就会即刻了悟,它摆脱了时间和头脑的束缚,头脑就是我们于其中长大的这个社会结构的结果。只要大脑还没有变得彻底安静下来,还是极度活跃,那么,大脑就根据它的制约来诠释思想和经验,因而每个思想和每种感受就阻碍了全面的探询和研究。

#要了解全部生活,大脑就必须变得彻底安静——就是这个被各种事物所制约的大脑。它被你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所制约,被每个根据记忆而做出反应的思想所制约,被那些对挑战和过去做出回应的经验所制约,所有这些都集中在大脑里。如果没有理解这整个过程,则头脑永远不会安静。

#当你质疑时——当你觉察你自己,觉察你的行动,觉察你思考和感受的方式、讲话的方式、行动的方式,觉察到所有这一切时——不要去寻找答案,而是看着它、观察它。在这样的观察中,你将看到,大脑受制约的状态开始松动了。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独立于社会之外了。

#当你不带有知识和观念去看时——这并不意味着当你观察时头脑变成一片空白,相反,你是全然地看一这种方式的看就是时间的止息,因而就会产生即刻的突变。

#你内在的模样投射到外部,投射到这个世界上。你是什么样子,你的想法和感受,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都被投射到了外部,这些就构成了世界。如果我们内心苦恼困惑,糟乱一团,那么经由投射,它就变成世界和社会。因为你和我之间的关系,我和另一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社会是我们关系的产物。如果我们的关系是混乱的、自我中心的、狭隘局限的或是属于某个国家的,我们就会投射出这一切,然后将混乱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你的心灵受到制约,是因为你嫉妒,因为你在比较、评判和评估,因为你被信仰和教义所绑缚。就是这种制约制造了问题。

##

没有理解欲望的过程,仅仅去控制它,就是在邀请更深的焦虑和痛苦。控制就是躲避。你或许能控制一个孩子或一个问题,但你并没有借助控制而了解孩子或问题。理解比达到终点重要得多。意志行为是具有破坏性的。

#只有极少数人从社会申挣脱出来,不是从社会这个大群体中脱离出来,而是摆脱了这个基于贪婪、嫉妒、比较和竞争的社会所蕴含的全部意义。这个社会使心灵局限于某种特别的思维模式中,也就是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和自我牺牲的模式。

#没有选择、没有责备、没有辩护,也没有比较,只是去觉察。当这样觉察时,你的心灵就已经从制约中解脱了。通过纯然地觉察你受到制约的整个过程——没有辩护或责备,

#觉察就是观察你的身体活动,你走路的方式、坐的方式、手部的动作;是去听你使用的词语,观察你的所有的想法、情绪以及全部反应。它包括觉察无意识及其传统、本能认知以及它所积累的巨大悲伤一不仅是个人的悲伤,而且是人类的悲伤。你必须觉察到全部这一切。如果你仅仅是在评判和评价,说“这个好、那个不好,我要保留这个、拒绝那个”,这只会使心灵变得迟钝而麻木,你就不可能觉察。

关注来自觉察。当觉察中没有拣选,没有个人取舍,没有经验——这些我很快就会谈到——只有观察时,关注就从这份觉察中流淌出来。

#你突然看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贪婪、好辩、易怒、嫉妒、愚蠢。看到这个事实而不试图去改变它,只是去看那个真实无误的自己,这是一次令人震撼的革命。

#当心灵彻底理解自己,完全领悟自己,不再有任何障碍只有那时,真实才会出现。

只有对思维方式有了完全的领悟——这就是冥想,个人的转化才可能发生。了解自己是一个没有道责、没有辩护的过程,只是看着自己本来的样子,只是观察而不评判,不去审查、控制或调整自已。觉察自我本来的样子而不做任何评价,这会将心灵引向极为深远之处。只有到达那个深度,才会发生转化;而且,在那样深刻的理解中所产生的行动,自然完全不同于调整的行动。

#当你年轻时,就必须寻找并发现生活的全部意义,难道不是吗?在你自身培养智慧,并借此去努力发现所有问题的答案,这难道不正是教育的真正功能吗?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它无疑是一种自由思考的能力,没有恐惧,没有条规。如此一来,你开始亲自去发现真实是什么、真相是什么;但是,如果你充满恐惧,就永远不会有智慧。

#只有那些不断反抗的人才会发现真实是什么,而不是那些顺从的人,不是跟随某些传统的人。只有当你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观察和学习,你才会发现真理、信仰或者爱;如果你充满恐惧,就不可能探索、观察和学习,不可能深切地觉察。因此,教育的功能无疑就是将这种毁灭人的思想和人际关系、毁灭爱的恐惧——内心和外部的恐惧——都连根拔除。

#幸福……不是某种去寻找的东西。当你在做某件事情时,是因为你真正喜欢做,而不是因为它给予你财富或者使你成为一个杰出人物,那时快乐就会来到。

《心灵的平和之美》读后感(三)

《心灵的平和之美》

克里希那穆提

47个笔记

引言 像两个朋友般一起探讨事情

◆ 如果你坚持你的主张,而我坚持我的主张;你执着于你的观点、教义、经验和知识,而我执着于我自己的,那么,我们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交谈。因为那样,我们就不是自由的探询。

第一章 一颗全新的心灵

◆ 一颗全新的心灵

◆ 心灵如果没有自由,任何探究就都是不可能的。

◆ 你就必须抛开你的书本、你的想法和你的传统

◆ 我们可以带着一颗清新、年轻、纯真的心灵来观察这个世界,看一看正在这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

◆ 彻底改变这一切,才能发现和创造一颗全新的心灵

◆ 大脑必须觉察自己,它必须质疑自身而不去寻求任何答案,因为每个答案都是它自身过往经历的投射。

◆ 成熟的方式就是面对事实,然后即刻终止它。当你不带有观念和知识去观察事情时,你就能够立刻终止它。

◆ 我们关心的是即刻终止,这样,一颗全新的心灵就能够出现。

◆ 然而对于一个智慧的人来说,现在才是最重要的,是现在而不是明天。只有当明天退去,才能了解现实如何。

◆ 你内在的模样投射到外部,投射到这个世界上。你是什么样子,你的想法和感受,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都被投射到了外部,这些就构成了世界。如果我们内心苦恼困惑,糟乱一团,那么经由投射,它就变成世界和社会。

◆ 你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因此,你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简单而基本的事实,不是吗?

◆ 社会的基石就是贪婪和嫉妒

◆ 我们大部分的观念都来源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不是吗?

◆ 除非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发生彻底转变,否则,生活就成为一场没完没了的模仿过程,这最终导致了厌倦、挫败和绝望。

第二章 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 个人是什么样子,社会就是什么样子。你是谁,这极其重要

◆ 如果我们能够发生根本转变,在自己内心带来一场彻底革命,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创造一个不同的世界和一套不同的价值体系。

◆ 头脑就是制约的结果

◆ 因为如果不相信,你或许就会丢掉工作,会突然发现自己一钱不值。所以,重要的是从信仰中解脱出来,而不是你在这间屋子里的微笑和赞同。

第三章 人类的冲突和绝望

◆ 思想永远不可能是自由的。它是昨天的产物,它只能根据昨天和时间发生反应。

◆ 当一颗受制约的心灵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时,它就是在绕着圆圈打转儿。这样的寻找毫无意义。

◆ 重要的是深入问题,然后开始理解问题,只有当你不责备、不抗拒或不把问题推开时,你才能做到这一点。

◆ 困难不在于问题,而在于头脑是带着责备、辩护或比较的态度去解决问题的。

◆ 以自我为中心的努力并不会消除我们的问题,它增加了我们的困惑、痛苦和悲伤。

◆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努力行动并不会清除我们的问题;相反,它增加了我们的困惑、痛苦和悲伤。

◆ 意志本身就是冲突,它是挣扎的结果;意志是有目的的直接欲望。没有理解欲望的过程,仅仅去控制它,就是在邀请更深的焦虑和痛苦。控制就是躲避。

◆ 《生命的注释》第一卷

只有当没有想成为什么的欲望时,才会有和平。

◆ 只有一颗混乱的心灵才会选择,一颗清晰明确的心灵会直接了悟。

◆ 取而代之的是开始只去听、去看、去观察每个想法和每种感受,而不说“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也没有责备或辩护。当你确确实实这样观察时,就会发现矛盾并不存在。这样就没有努力,因而就会有即刻的了悟。

第四章 将心灵从制约中解脱出来

◆ 一个人如果要清楚地看见新事物,就必须清空过去的和已知的东西,还有知识。

◆ 只有当你觉察到自己的整个存在而不起任何反应时,制约才会离开。

◆ 发现心灵是否能够从全部制约中彻底解脱

◆ 要发现自我认识的整个过程,我们必须在关系中去觉察。

◆ 一个真正想了解真相的人,必须拥有一颗安静的心灵,这种安静只有通过对自己的了解才能出现。

◆ 自我认识是智慧的开端,也是整个宇宙,它囊括了人类的全部奋斗史。

◆ 你的头脑就是整个世界的沉淀,它包含人类的全部经验。你理解了吗?你的头脑就是人类,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产生极大的慈悲。经由这份了解,就会出现伟大的爱;那么,当你再看到可爱的事物时,你就会知道美是什么

◆ 无选择地觉察到你周围和你内心的一切,这就是冥想。

◆ 但是,如果你想检视每个思想,真正想看清它的内容,你会发现思想慢了下来,那时,你就可以观察它们了。

◆ 它不是某种你准备寻求的事物,因为所有的寻找已经停止了

◆ 当心灵彻底理解自己,完全领悟自己,不再有任何障碍——只有那时,真实才会出现。

◆ 最认真的人就是那些通过自我认识去推倒时间围墙的人,由此带来心灵的安宁状态,这时就出现一种不邀而至的福佑和不请自来的真实与良善。

◆ 只有当心灵彻底了解自己,完全领悟了自己,不再有任何障碍,并且清空了所有已知事物——只有那时,真实才会出现。

第五章 心灵的平和之美

◆ 自由不只是去做我们喜欢的事情,而且是去理解生活的全部过程。生命真的非常美好,它不是我们使之成为的这件丑陋的事情。

◆ 内心的富足意味着孑然独立……

◆ 教育的功能是帮助你从童年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而是一直做你自己。

◆ 如果你不理解某件事,就不要去做,也不要被强迫去做。要求一个理由,不要只是一味执拗抗拒,而是努力去发现这件事情的真相。如此一来,就不再牵扯到恐惧,你就会变得内心柔韧、头脑灵活。

◆ 所以,从孩子最稚嫩的年龄开始,我们就帮助他们认识恐惧的含义并从中解脱,这非常重要。

-- 来自微信读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