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西小河的夏天》讲述了一个小城镇的夏日故事,描绘了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琐事。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样性。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夏日的小城镇,感受到了青春的热烈和生活的真实。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一)
1998年夏,皮耶罗决战世界杯,10岁的晓阳也想像他一样。当老师的爸爸拒绝为他的校队申请书签字,忙着角逐梅花奖的妈妈也没空搭理他。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年少时光,隔壁怪爷爷成了晓阳的好朋友。他们一起踢球,一起出游。孤独的夏天,他窥见了爸爸、妈妈和爷爷的秘密。2018年的晓阳会不会仍怀念那个闷热、美好又充满烦恼的夏天?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二)
因为张颂文,才知道这部电影,找来看看。 本来没有抱很大的期待,但是收获了意外的喜爱。我好喜欢这部电影啊❤️❤️❤️平淡如水的夏日生活,却深深打动了我。 回想一下,98年我11岁,和晓阳差不多年纪。荣梓杉演的真好,原来张颂文和荣梓杉,在隐秘的角落,是第二次扮演父子。 看的过程中,有几处真是把我逗乐了,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大笑。 晓阳学校有演出那天,他无意看到爸爸和沈老师的接触,他很生气,在演唱时故意捣乱不好好唱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三)
今天看了张颂文主演的电影《西小河的夏天》,张颂文演的顾建华主任是一个没出息的出轨男。顾主任不坏,但是他内心像个小孩子,还很幼稚,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小主角追求足球梦的过程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缩影。我很喜欢老爷爷的一句话,他对顾主任说:“孩子翅膀硬了就会自己飞了,不需要你为他未来负责。”家长对孩子梦想的干涉的原因更多的是不能承受孩子学习失败带来的丢面子问题。越是自卑的家长,越是对孩子的成长过程过分干涉,提心吊胆,担心出错。小熊老师的演技超神,一点没有高启强的影子,体态和举止完全就是个中年父亲的样子,既有教导主任的威严也有当父亲的专制。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四)
98年的故事,20年后上映,85后还远没有00后甚至95后的丰富物质生活,但基本可以衣食无忧,还可以有无忧无虑的暑假,足球还是男孩子的第一运动,戴眼镜的胖子还是少数派。社会在高速发展,竞争压力也在飞涨,有得有失有利有弊。足球已经是中年大叔的爱好,篮球也好不到哪去,现在小朋友的第一运动是指上游戏。外在的社会形态在变,内在的社会关系却改变不大,权力利益、父子夫妻、饮食男女,包括“父子不和,天经地义”,唉...... 这对父子也是,而且三年后还是冤家父子-隐秘的角落。对了,作为米兰球迷,鄙视皮耶罗,98年的蓝衣军团是属于忧郁的巴乔和悲壮的老队长巴雷西的,小得儿靠边站吧,哈哈哈...电影够7分以上。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五)
平平淡淡的 对我来说还蛮有感觉的。 让我想起了一段 可能是梦又可能是真的 模糊的记忆
是小时候 还没有那么认识路 但是一个人 从不知道哪里想要抄近道回家
我要路过一片水塘 周围都是绍兴的老房子 可能还可以看见船
我还会遇到一棵树 它在地上突起的根是我要转弯的标志
绍兴好像已经不是我小时候那个样子了
回忆起来的路 怎么想也对标不起来现实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六)
电影讲述了主角在某个年少时的夏天,经历的事情。没有强烈的主线剧情,以少年的视角,汇聚了两个家庭,三代人的生活片段。其中包括,父亲与其它女人“谈恋爱”、严肃的父子关系逐渐缓和、父母经历情感冲击后依然照旧生活、朋友发生误会又和好、与邻居爷爷建立友谊却又分开、邻居爷爷与其子女和解……
这些故事无比平凡,夏天结束时,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但每个人都经历过属于各自的情感起伏;像是生活里时不时溅起的水花,在江南氤氲的空气里,未见波澜,幻化无形。有些可以成为美好的童年记忆,有些可能是生命中的小插曲,有些则如匆匆过客、再也不会被想起。
电影初看时,会有琐碎之感,但随着夏天结束,故事落幕,琐碎的片段,又像一首散文诗一般被保留下来。
生活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一切发生过的,构成它全部的精彩。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七)
说出来不怕被骂,在顾建华和英语老师去舞厅跳舞之前,在界线被突破之前,我挺能和这个中年男人共情的,谁不会被青春和涌动着生命力的美好事物吸引啊?
当这种吸引只是停留在欣赏和微小的善意时,当他很认真地询问她作词的细节时,当他拎着别人送的杨梅,看着她尝第一口的时候,我能理解他。
可是当他们到了舞厅,我心中善意的揣测渐渐消失,随即而来的是失望、愤怒……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我爸。那时候我还很小,不能确知那几年里所有事情的所有细节,我只知道,我妈很痛苦,比杨惠芳还要痛苦。我不知道后来他们离婚又复婚有没有我的原因,我也不知道复婚的时候,我妈真的已经原谅他了吗?还是只是为了我呢?我不知道,我从来不敢问。他那几年反复失信对家里造成的伤害,某种程度上藉由我提早到来的青春期重新施加在了他身上。只可惜,我妈永远是受最多伤害的那一个,因为我爸大部分时间不在家,而我的叛逆不分对象,妈妈变成一直受伤的人……
我今年也就二十二岁,还很年轻,我无法切身体会人到中年是什么状态,身上有多少不得已和压力,我很想理解他,可我一想到这些就还是忍不住愤怒,还是对妈妈感到愧疚。我一直觉得,有些事情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如今我们家很好,我经常和朋友说,父母是我的朋友、战友,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他们一直都在身体力行地爱我。我们都在成长,且会一直不断成长,十年前的事情在心里只剩淡淡的一片投影。所以我在想,父母子女,怎样过这一段缘分,才能算不相互亏欠?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八)
还挺喜欢的,大概是导演用了潺湲舒雅的文艺皮来包裹一件弓马娴熟的手艺活儿,私本位谨慎地低伏于情节后,看起来闲庭信步,实则步步为营的缘故罢。 镜头捕捉到的绍兴极美,玉带弯桥,垂柳若抱,四合院儿檐色幽深,巨蹲狗似的,居高掷下大朵大朵黑云,喝开了如火骄阳。 人物一开口,不论主角配角,群演龙套,声音都像水洗过杨梅,半拍慢,清凌凌。无端想起高中时隔墙听苏杭籍(大概)母女对话,莺莺呖呖,自然连韵,我以为阿姨在轻声唱歌,同窗却说她在挨骂的往事来。一笑。顾老爷子台湾腔算少了,倘若是其他普通话片子估计也够使,可惜放此区间,依然朱鹮间鹤,一望出离。 故事并不复杂,四合院儿老中少三代人各自生命曲线的节点横剖,再纵横交错。少年人要反抗父权坚持梦想,中年人要身份认同解决危机,老年人要勘淡死生自我和解——探讨范围不可谓不广,导演入刀的气力却很克制,叙述也很温情。 顾父再怎么古板专制,未曾碰小孩儿一根手指,也未曾说什么不堪的重话,实在“两害相权”,唉声叹气也就取其轻者也了,倒是他自己的问题麻烦许多。说到这里必须夸张颂文老师演得俏。增重二十斤使灵魂灌了铅,行动都是不合时宜的磕碜和不安于室的骚乱。最终,青春梦幻和升迁热望都是泡都是影,扎破膨胀放出脓血,踏实过活才是老实人获取尊严的不二法门。 喜欢杨惠芳冷月花影,背人处流泪的设计。“常言道结发夫妻到白头,看来你我今生无缘配”,到白头也不是自己能定,无缘配也不是自己能定。呜咽五秒钟,擦干脸又是没事人。 整个故事走完,只有一老一少完成导演赋予的使命。老人无求,少年无畏,中间尽是苦酒微醺的苟且,那似乎也很合理。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九)
优点: ①影片的取景很棒,盈满江南水乡气息。阳光淡淡,微雨蒙蒙,鞋子湿了,连太阳都有些黏腻。惆怅的味道妥帖不腻。 ②郑爷爷和晓阳的感情很真挚,在和家人都存在矛盾的境况下相互共情结为忘年交,通过这两个视角窥见了中年人的生活压力和复杂的世态人情。 ③虽然时代背景没有特别明确,但仍旧照见了一定了现实意义。工厂的倒闭,青砖黛瓦的湮灭对乡民的伤害是可感知的。 ④细节感人。很多台词很精彩,编导会在很多场景里面安插很多看似平淡却非常精妙的小转折,爷爷和晓阳的辞别,不舍,有点像余华写《活着》的那种设计,既真实又有情感浓度。 缺点: ①晓阳爸爸的行动线过于顺畅。故事里头,晓阳爸爸是一个古板墨守成规的老师,又是在那样一个保守的年代,要想做出出轨这样的事情一定是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而故事中越界得过于容易。张颂文的表演很尽力,但仍然无法掩盖编导的瑕疵。
②晓阳爸爸很古板,一直不理解儿子对足球的喜爱,最后两人看似达成和解,实际上只是因为晓阳爸爸感到愧疚而已,他并没有真正理解晓阳,实际上仍是个悬而未决的结局。
③这样一个题材偏文艺的片子,仍然采用了一些非常商业化的处理手段。呆板的三幕剧结构。以及一些没有充分合理化的矛盾,晓阳光着上半身去上学,晓阳爸爸不顾及妻子参加舞会等等,给影片减了分。
④有些地方的应该有更多的展示。晓阳爸爸和妻子闹了矛盾,两人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后半程没有体现出来。郑爷爷踏上归途复杂的情绪也是很简单的感伤。尾巴收得有点潦草。
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要打两星甚至一星,多给一颗星平衡一下分数。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十)
童年:顾晓阳和他的同学们
青年:沈老师
中年:顾建华和他的妻子(抱歉只是看的剪辑所以不晓得名字)
老年:郑老爷
当然,影片是以一个孩子,也就是顾晓阳的角度拍摄的,观影过程中很自然会把他当做主角,带入他的身份和立场,去支持或者抨击什么。小时候,我看电影都是这么一个路子:完全认同主角的价值观,给每一个人贴标签,他就是坏的或者她就是好的,诸如此类。后来随着长大,我发现自己开始有了一个很宽恕的心态,不再只把目光放在拥有最多镜头的角色身上,而是把自己带入到每一个人物之中,不断切换身份和立场,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尝试探寻人物的动机和故事背后的故事。有时候,整场片子看下来,最打动我的,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反而是那个仅仅出现了几分钟的不知名小人物,这很棒。
⚽️亲情困局(童年):
顾晓阳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肆意地踢着足球,就算是和人打架受伤、装满有关足球的宝贝的小盒子被爸爸扔掉,也依然热情不减。
即使是这样,每次面对爸爸反对他踢足球,他依然很顺从,很乖巧,不会当面顶撞,转为地下战。
他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目张胆叛逆起来了呢?从发现爸爸和沈老师暧昧的关系:他们一起在办公室里说说笑笑、沈老师穿着白衬衫弹着吉他看着爸爸唱有关于青春的歌、他们一起去舞厅……晓阳厌恶这样的爸爸,那个从前无比高大正直的形象轰然倒塌,光芒不再。父亲这个词汇,从此变得复杂而令人难过、困惑。
于是乖巧的他开始变得叛逆:爸爸不让他穿着球衣去上学就干脆不穿衣服,挺着小小的胸脯一路光不溜秋地走到教室,爸爸只好妥协;被爸爸满球场追着跑,会跑得更快让人追不到……
这是童年的我们大多会经历的事之一:父母形象的坍塌以及相伴而生的对其管束的反抗,同时还有内心的惶惑和迷茫。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十一)
《西小河的夏天》,把伤感、离别拍得蛮小清新的一部电影,很适合夏天看。
一开始是被海报和剧照吸引,治愈的森林系配色,给人的印象感觉是一部比较温柔的电影,果然,电影将矛盾化作温柔刀,用轻松的笔调淡写成长的残酷。电影里河的镜头颇多,心中一直有股执念,有水淌过的电影总该是不错的。
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小河流水的悠长,正如儿时度过每一个普通的夏天,其实发生那么多细碎事情,只是日子一久也会自然随流水淡忘罢,节奏缓而不慢,基调算比较轻快的了,这种叙事风格我还蛮喜欢的。
电影选景真的不错,里面好多空镜都蛮惊艳的,绍兴古镇的古朴美真的一绝,笔者如果能住这种老院,一辈子也不想搬了好吧更不要说不满足。电影也在有意探讨守旧与革新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变化,妥协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给电影更添淡淡的伤感。
张颂文演这种中年教导主任的角色可谓是得心应手,谭卓很美,演技也很自然,戏曲扮相也很英气,荣梓杉那时候还挺小的已经看出一点灵气了,电影中给小宝坟头放玩具那个地方真的有戳到观众泪点,爷孙档真的很爱,爷爷最后一句“看球的都是傻子,踢球的才是真英雄”饱满的人物形象直接立起来了,可谓是升华之笔。
结尾的戛然而止还挺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当小清新电影来看也还好,算是一大段留白吧。人生就是有很多的意外与遗憾,有时我们并没有办法改变,只能说服自己接受,对于顾晓阳乃至电影里的所有人物来说,接受与不接受都是一种成长,因为光阴似水,总会推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所以,珍惜当下片刻光景,珍惜还拥有着的每一个夏天吧。
感谢这部电影,带给了我对于过去的每一个夏天的怀念。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十二)
我好喜欢这部作品的发生地绍兴。前几年去过绍兴玩了几天,就特别喜欢这座城市,绍兴有很多的桥,最有名的大概是“八字桥”。剧中,爷爷带晓阳训练的地方,很像是这个八字桥。剧里夏日的场景,有绿绿荫,小桥,小河,沿河的小房子,就是那种江浙一带古镇的模样。但是我只见过古镇现在热闹商业的样子,90年代这样的古镇,我是没见过的。剧中,晓阳和爷爷去茶馆坐着喝茶,店门口的桌子上摆放着好多暖水壶,这场景让我感受到一些年代的气息,不觉得陌生,反而觉得亲切。 晓阳跟踪他爸爸去的歌舞厅,在我小时候,我们那里也有类似的地方。 现在的很多都市家庭剧,都在公寓式楼房里拍的,而我喜欢的年代久远一些,更贴近自然的风景,这部剧里的场景,包括他们的家,我都好喜欢。 剧中这个父亲真是令人讨厌,妈妈的戏份不多,是个事业上颇有成就的女性,邻居爷爷因为自己的孙子小宝去世,所以对晓阳特别喜欢。晓阳很幸运有这样的邻居爷爷陪伴,然后夏天结束,爷爷也走了,我也很伤心。 看完这剧后,又看了当年对张颂文和谭卓的采访,了解了一些,戏外的故事。 谭卓说,荣梓杉很调皮,贪玩,但是剧组的所有人都很宠他,而谭卓自己是很认真的,荣梓杉在整个剧组最害怕就是谭卓。相反,剧中的爸爸对晓阳很严格,但是戏外,张颂文和荣梓杉能一起玩,所以有时候荣梓杉面对严肃的父亲,有时会笑场。 另外,关于晓阳妈妈和爸爸,这两人的关系,张颂文说,他做的案头工作里,其实顾建华对妻子是没有爱情的,他们相亲半年后结婚的,妻子是戏剧名角,而自己只是个教务主任,他内心是自卑的。 另外,采访中,张颂文还说了这个剧组的一个故事,让他印象深刻,也让我印象深刻。导演周全是美国电影学院,这个剧组的很多人也都是周全的师兄师姐,都是美国电影学院毕业的。有一天,张老师进剧组时,被工作人员要求签到,并记录进场时间,他以为是监督是否迟到的,结果被告知说是,这是用于记录每天工作时间的,不能超过9小时。到了当天工作8个半小时的时候,工作人员来询问,还有半小时结束,但是可能拍摄需要超时才能完成,询问张老师意见,同意了。可是到半小时后,拍摄不继续了,原来是摄影师不同意继续拍。 我听完这个,发现原来美国影视行业,工作机制还挺人性化啊。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十三)
这并不是一篇专业的影评,而只是一段个人的呓语。记得2018年的7月1日,暑假正式开始前、世界杯临近尾声的最后一个周末,我一人在房间里捧着平板乱划,无意中就遇见了这部带有浓郁夏日风味的电影。故事发生在水乡绍兴的台门的西小河,所谓台门,是当地对传统老宅子的统称,随着上世纪末以来城市的大规模建设,这样的老宅在绍兴逐渐凋蔽,然而在古城西北角的西小河畔还保留着一片,恰如其分地,这里就成了影片中故事的发生地。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了男孩顾晓阳一个夏天的成长故事,如同电影的简介那样,1998年夏,皮耶罗决战世界杯,10岁的晓阳也想像他一样。当老师的爸爸拒绝为他的校队申请书签字,忙着角逐梅花奖的妈妈也没空搭理他。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年少时光,隔壁怪爷爷成了晓阳的好朋友。他们一起踢球,一起出游。孤独的夏天,他窥见了爸爸、妈妈和爷爷的秘密。
故事的结尾,爸爸信誓旦旦的副校长没有评上,蠢蠢欲动的婚外情也成了自作多情;反对老屋拆迁的郑爷爷,最终还是丢下了沉睡于墓地中的孙子,随儿子一起去了遥远的深圳;“坏人”沈老师最终去了另一所学校;最后的最后,只剩下晓阳一个人孤独地在院子里踢球,若有所悟地品味着成长的真谤。一切都仿佛英语老师唱的那支歌:“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你陪我静静地谈了一些。”那个夏夜的所有秘密,最终都如同晓阳的百宝箱一般,被锁进了台门老院的深处,终成为记忆里那片氤氲的暑气。
2018年的晓阳会不会仍怀念那个闷热、美好又充满烦恼的夏天?至少,2023年的我,还在怀念2018年初见这部电影的那个夏天。那个夏天,即将结束一段婚姻关系的我,心中有着前所未有的如释重负,我主动换了新发型,重新迷上了偶像剧,拾起了久违的写作,还反复前往西湖乌镇和西塘,在盛夏的水乡追寻失落已久的浪漫。那,便是我人生迄今为止最后的青春时光,也是独属于我的“西小河的夏天”。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十四)
慕张颂文之名而来,原本看到6.6的低分我有点不想看,可是看到还有谭卓、顾宝明以及荣梓杉,又想,这样的演员配置,除非剧情烂透了才会不好看。于是我还是点开了播放键。
以孩童的视角讲述大人的故事,这种模式并不罕有。我第一时间想起的是《一一》,然后还有《蝴蝶》,名字相仿的《菊次郎的夏天》反而没太联想到。
这个发生在国内水乡的夏天,显然有其独特的美。画面上呈现的水、建筑、人物,都让人觉得很舒服,这种舒服是远离喧嚣现代的一种安静和老派。
电影主人公晓阳是个喜欢足球的小学生,有个不苟言笑的教导主任父亲,有个越剧名家的母亲,两个人无疑都很爱他,可是却没有人支持他的爱好。这时邻居家的爷爷作为资深球迷出现在他身边,成为了他第三个亲人,兼足球教练。
他会瞒着父母偷偷和爷爷练球、看球,也会将自己发现的秘密——父亲和自己的英语老师在谈恋爱——告诉爷爷。最有趣的一场戏是晓阳带着爷爷一路尾随父亲和老师,去到舞厅“捉奸”,我一边觉得“不会吧?”一边又期待着接下来的剧情走向。
当母亲的怀疑成为现实之后,父母的争吵让晓阳烦躁且不安。他又收拾了玩具,要爷爷带他走。爷爷只是个邻居家的爷爷啊,怎么可能带他走?于是爷爷带着他去看望了自己真正的孙子小宝。晓阳这才知道,原来爷爷的亲孙子睡在了黑暗的地底。
在这个夏天,所有人都变得有些不同了。爷爷有了开始新生活的勇气,晓阳也有了表达和反抗的力量,而晓阳父母更加了解了对方,了解了孩子。影片的最后似乎暗示着一切都重新开始,一切都慢慢好起来了。
看完全片,我觉得6.6分有点低了,虽然不知道给这部电影打分的是否都是要求较高的专业影评人,但在我这个普通观众的眼中,这部片子的质量还是中等偏上的,至少可以上7分。不是说没有问题和缺点,比如规避掉了一些矛盾点,比如人物的背景故事过于粗略,不过整体来说,叙事很流畅,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演员方面,虽然我是为了张颂文看的该片,但看片的过程中却被谭卓的演技惊艳到了。或者我应该说,谭卓不太像在演戏。在戏中她的戏份台词并不算多,很多情绪需要通过眼神来传递,她的处理非常到位。更让我惊艳的是她的身段,看得我以为她真是学戏曲出身的,不知道她私下练习了多久,才能把这种童子功的职业演得这么让人信服。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还不错。在夏天即将到来的此刻,把它看上一遍,似乎也就不那么畏惧炎热了。
《西小河的夏天》观后感(十五)
很安静的影片。映入眼帘的翠绿,是最干净的夏天。
小桥、流水、小院子、旧房子、藏在床底下的铁盒子。平凡的小男孩(当然比其他同学好看一点点,再一点点)拥有不平凡的梦想,还有,随之滋生的一系列少年心事。
但我想,成长最值得庆幸的地方在于:一切都会过去。
不必担心,都会过去的。
梦想遭到打击、友情出现危机、家庭发生变故、遇见了温暖,最终却要面临离别。
——可是梦想会发光,会被看见、认可;走丢的朋友会回来;家人绕了一圈最终还是在原地守护柴米油盐;存在过的温暖已经变成了回忆的一部分,又怎么会随着时间就消失不见?
释然了的老人终于肯接受儿子安排的生活而选择离开,小孩子接受不了离别——难受啊,执拗地不愿告别偷偷在房间哭泣,又追出去大喊着“我会在这里等你”。
故事画上句点了吗?
不知道呢。
我们还要经历多少次这样的回合,才能长大?
印象深刻的画面是老人和小孩坐在一起望着远方的背影,和最后一个镜头,小孩独自一人坐在那里望着远方的背影。
短暂又冗长的夏天,过去了。
坦白说我那时候有种故事戛然而止的感觉。就像那时候看《少年们想从侧面看烟花》。
成长是不是就是这样呢?
许多事情,都无疾而终了。
“一切有了解释,或无需解释。”
心中的那个夏天,还在吗?
晕染着忧伤和明媚的,热烈又静谧的夏天。
我们总要长大。
慢慢来,别着急。
我们还在长大。
努力地 好好长大。
等待 成长为真正合格的大人的那天
愿那个时候 我们还能记得最初的那个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