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史记》可以这样读(全四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史记》可以这样读(全四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4 13:00:14
《史记》可以这样读(全四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5-04-14 13:00:14   小编:

读完《史记》,深感作者的文字幽远而古朴,内容丰富而生动。书中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描写,让我仿佛穿越时光,亲临历史现场。每一页都让我沉浸其中,感受到历史的震撼和深远。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史记》可以这样读(全四册)》读后感(篇一)

我想,《史记》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套都听过,但是看过的人并不多的书。 我们当然都知道它包含“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但是即便我们真的曾经囫囵吞枣式地翻阅过它,我们明白司马迁埋伏于《史记》中的种种真相吗? 这是一套流传千百年的恢弘巨著。我曾在《典籍里的中国》中,看到撒贝宁动情地对王学圻先生饰演的司马迁说“先生是有大勇气的人”时,觉得内心十分震动。 上起黄帝、下至汉武约三千年历史的《史记》采用纪传体著述,时间线索错综复杂,非文史哲科班人士不能够读懂读顺。 所以很多人虽然对《史记》十分感兴趣,依然望而却步。 这一次,著名历史学人吕世浩,以一种诙谐幽默却又悲天悯人的笔触,拆解《史记》,主要利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对秦始皇其人,及其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家族承遗、一生功过得失做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史记》中出现过那么多的王侯将相,为何吕世浩老师单单选择了秦始皇作为主要书写对象? 因为秦始皇结束了夏、商、周所代表的“三代”贵族统治,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在“三代”,“礼”是行事的最高标准,以血缘宗法进行统治。 随着贵族生活的日渐腐化和堕落,礼坏乐崩,于是从春秋战国开始,贵族间相互征伐,进行战争。秦始皇正是凭借多年的努力,完成了华夏的大一统。 但是吕世浩老师在本书中以如此长的篇幅集中去讲一个历史人物,绝不只是为了传达出他很特殊,他在当时很伟大的功绩。 吕世浩在书中以张良“圯上纳履”的故事为契机,谈到成大事者,必得先学会“忍耐”与“抢先机”。 而始皇帝,甚至回溯到他们还是遥远荒凉的西岐秦人时,宿疾便是逆境中尤为坚忍冷静,充满杀伐血性,但在顺境中,往往守不得几年初心。 而后我们会发现,吕世浩老师选择秦始皇来着力讲述,有其更为深层次的含义。 他讲到,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上,共出现三次巨变: 第一次,从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第二次从春秋时代到秦汉时代;第三次还没有结束,即从y鸦片战争至今。 巨变的核心,其实就是文化和支撑这个文化的主体阶层改变了。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安身立命,同为巨变时代下的秦始皇的一生,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1/3页

《《史记》可以这样读(全四册)》读后感(篇二)

《<史记>可以这样读》第一本《秦始皇》看完了,很有感触,忍不住马上与大家分享。

说实话,开看之前我低估了这套书的价值。现在解读名著的书不少,但真正写得出彩的凤毛麟角。关于史记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杨照老师《史记的读法》,可以说为我打开了读史记之门。而这本书,不只是教我如何读史记,更是当头棒喝,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读史之路和读史之法。

作者吕世浩是台湾大学的历史系教授,这套书源于作者风靡全球、倍受欢迎的“讲史记系列”两门慕课(MOOC)。那么,为何讲史记的课程能如此受欢迎?那定是老师(作者)讲的有独到之处了。

确实如此。在前言中,作者就抛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也许很多人觉得历史无用,可作者通过20多年的经历和思考告诉我们:不是历史没用,而是我们学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历史不是要背的,而是要用的。历史也不仅是为陶冶情操、丰富人文素养,更是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也就是太史公所说的,读史是为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那么该如何学习历史?核心两个字:思辨。就是要边读边思考,思考就要质疑,质疑就要寻找答案。作者通过读《秦始皇本纪》,给我们做了绝佳的示范,成果就是这本《秦始皇》。

可以看到,作者每读一句,都不只是看字面之义,更要思考字面背后的内涵。比如,秦始皇本纪,题目就很有内涵。“皇帝”称号是秦始皇所定,以后历代帝王均称皇帝,即使简称一般也称为某某帝,如汉武帝,魏文帝。“帝”字的分量显然要比“皇”字更重。“秦始皇帝”应该是标准称呼,而司马迁称“秦始皇“,省掉一个帝字,正是代表了史家的一种态度:不认可。虽未明言却也充分表达出来,这便是一种春秋笔法。《秦始皇本纪》是《史记》的名篇,体现这种春秋笔法之处不少,书中均有解读,在此不赘。

以上是“思辨“要义之一,之二便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具体情境,要把自己放进去。设想如果把古人换成自己,遇事该如何处置,如何决断,然后再与古人的作法和结果对照,看看孰优孰劣。如此反复思考辨析,古人的经验才会成为我们的智慧,成为我们应对现实世界的有力工具。

所以作者说,历史是有用的,第一个功用便是“启发智慧“,第二个功用是”审时度势“,第三个功用是“感动人心“,这几方面在书中均有案例支撑。

读过此书,除了跟随作者进一步认识了秦始皇,更让我学到了一种读史方法,重塑了读史观念。我深深感叹:以前看了那么多历史书,原来大多只看了个热闹而已。想到此,愉悦的阅读体验之外,我又有一丝懊恼。

2/3页

《《史记》可以这样读(全四册)》读后感(篇三)

作为一个历史学出身的学生,《史记》也算是比较熟悉的,但看了几页吕世浩先生的《史记》可以这样读,还是被震惊到。 在文科无用论盛行的今天,学历史更会被各种吐槽,“人类能够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汲取教训”,“历史是胜利者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不绝于耳。还有不少人学习的历史就是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而已。在吕先生看来,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思考,结合历史变革的经验教训,对应到自己所处时代。 不止于此,与西方的重取径不同,中国书更重层次,懂得剖析更重要。在诵读和应用之间,有很多层需要跨越。吕世浩提出中国的三次巨变,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以及鸦片战争以来,对应着血缘主导时代,到姓被氏取代,到名,字消亡。 《史记》处在中国第二次历史巨变期,礼乐崩溃是血缘主导世界的崩溃,《史记》里的记载除了司马迁的褒贬史观,历史的事实,还有事件背后传递的道理,需要我们去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另外,古人的教诲并不仅限于字面意思,需要有思辨,才能看到背后的意义。 在《秦始皇》里,作者举了好几个例子,来说明历史人物在抉择上面临的困境。如,秦始皇在建功立业时期总是把理智放在情感之上,愿意力排众议用那么能增强秦国实力的建议。后期,他更愿意不面对现实,活在自己一手制造的虚幻中,解决问题用杀一招,秦二世延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都活在梦里,结局已经注定。历史人物在抉择上也逃不过人性。后人冷眼旁观,似乎很懂,但也需要记得自己的灯下黑和意愿,以及你能面对多少的忠臣讽鉴。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个人如此,国家也是。看一遍秦始皇,人性善恶并不只是棱角分明,还时刻变化。理性决策,还得注意时间抉择,但身处其中的人又有多少能看清呢。 秦始皇的伟大有个人的能力,更多与秦国崛起大背景息息相关。按史记记载,秦开始是弱小之邦,在夏商之战中支持商,在周商之战还是支持商,结果被周迁徙到西北抵御戎狄。秦人在逆境中坚韧果敢,经过200多年奋斗有了自己的诸侯国。逆境坚韧果敢敢赌,但顺境飘飘然,内讧,这也注定了后面的结果。 逆境坚韧果敢敢赌,用强悍的性格,不遵守规则,无疑是秦国崛起的底色。秦国敢于大规模吸引人才,商鞅变法(一切以军功论),张仪的合纵连横(各个击破),白起的战神杀(消灭有生力量),同质者相互吸引。当战争的车轮越转越快的时候,秦国的目标越来越近,一个一统天下的局面近在眼前了。 当秦国选择完全抛弃道德礼仪,作为纯强力的存在,它越来越偏离帝道王道,只有强道。它越来越成功,也不断在反噬自己。商鞅,张仪和白起都是,还有不断的内乱。 秦国和秦始皇如此,他身边的臣子和对手也会侧面折射他的选择和结果。李斯,赵高和胡亥,算得上秦始皇很信任的人,在秦始皇死后一手导演了秦国的灭亡。三人中,李斯至关重要。李斯出身不高,想要飞黄腾达,获得秦始皇信任,但在是非观上摇晃,一直被利益牵着走。李斯作为秦始皇的辅助手,在关键时候走错了,内心的弱点被赵高拿捏,让人牵着鼻子走。而胡亥除了享乐没有其他想法,他们都成为赵高实现自我贪念的工具。在大是大非面前,扶苏自杀,蒙恬被赐死,他们的胆怯让秦帝国彻底沦陷。 反观秦始皇的对手,燕子丹和荆轲的组合并不是对手。燕子丹只为报仇,但对所托付之人始终不信,试图干扰和左右进程,完全不是帝王之作为。荆轲刺秦王,条件并不成熟,迫于形势,选择不那么符合条件的秦舞阳做副手,计划失败也无可厚非。荆轲的勇气和高渐离的矢志不渝,多少是我们能看到的一点希望。 在权力和孝顺中间选择,会有非常大的困难。周文王建立西周的事大家都知道,并传为佳话。可能大家不熟悉的事,当年周文王父亲获得位置是两个哥哥心知自己的弟弟更受到青睐,更有才,背着不孝名声逃跑到国外,最后成就了西周盛世。这两位后来建立了虞国和吴国。一代代人在道德逐渐退化的情况下面临相似选择,却逐渐走向不同的路,结果早已注定。 吴国在建国后面临着一样的问题,只是国王公开自己想传给小儿子季历。季历坚持自己的准则,不介入权力的游戏,眼看着吴国走向内部争夺的境地。他改变不了一个被权力熏陶的争斗格局,只能置身事外。吴国在兄弟相残后迎来强盛期,加上一心报仇的伍子胥加盟,开始进入争霸的阶段。吴楚争霸,吴齐争霸,吴晋争霸,到头来被越国灭亡。吴国的霸王之梦,和虞国,吴国建立的初衷天壤之别,结局也令人唏嘘。 世人皆知权力是好东西,都想争夺,却忘了背后的诅咒。在春秋时代讲道德,终究敌不过权势和人性。问题是,司马迁和孔子为什么还一直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呢?我们嗤之以鼻的道德仁义,如果真的一无是处,那你所赖以生存的是什么?《史记》已经是2000多年前的作品,你试图想学习些什么呢?如果是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术,或许是走错了地方。翻阅历史,亲身设想一下如果换成你,你会做何选择。古人的事,古人的选择或许不是一次性的,他们的困惑在今天依然存在。选择决定了结果,很多事开始就注定了。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